涪陵新城区集前路道路工程-雨水管网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涪陵新城区集前路道路工程-雨水管网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涪陵新城区集前路道路工程-雨水管网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涪陵新城区集前路道路工程-雨水管网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涪陵新城区集前路道路工程-雨水管网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涪陵新城区集前路道路工程——雨水管网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第一章工程概况概述工程概况涪陵集前路道路为涪陵新城区高铁站涪陵北站南侧的一条东西向服务性的次干道,连接了马鞍互通连接线、太白大道、倪峰路等主次干路,本次设计集前路起于马鞍互通连接线,终于太乙大道,标准路幅宽度24m,车行道宽14m,双向4车道,设计车速40km/h,长约2173.92m。集前路规划为城市次干道,标准路幅宽度为B=5m(人行道)+14m(车行道)+5m(人行道)=24m。设计道路采用沥青路面。设计范围本次排水工程设计为集前路K0+000~K2+173.920段的雨水、消防管线的施工图设计。设计采用的主要标准及依据设计主要标准1)《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3)《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4)《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5)《给水排水管道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6)《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7)《山地城市室外排水管渠设计标准》(DBJ50/T-296-2018)设计依据1)建设单位与我院签订的设计合同;2)业主提供的1:500地形图;3)道路专业提供的相关资料。设计原则及标准设计原则1)统一设计,统一实施。2)管线规模容量按远期考虑,管网系统都按远期规划进行设计。3)管线布置采用先人行道后车行道;检查检修频繁的管道优先布置于人行道上;重力管道优先布置。4)设计范围内,所有管线均考虑埋地敷设。5)所有管线符合各管线设置的规范及埋深要求,相互间在平面及竖向不发生碰撞,与道路构筑物不发生矛盾。6)结合城市道路设计,在不妨碍工程管线正常运行、检修和合理占地的情况下,使路线简捷。7)所有的排水均考虑重力排除,尽量避免提升,需要特殊处理的排水另行考虑。8)尽量减少管线在道路交叉口处交叉。当工程管线竖向位置发生矛盾时,宜按下列规定处理:=1\*GB3①有压管让无压管,可弯曲管让不可弯曲管;=2\*GB3②支管线避让主管线;=3\*GB3③小管径管线让大管径管线;=4\*GB3④新建管线让既有管线。设计标准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制。初设审查意见回复初步设计阶段须修改完善的意见:1、设计依据中补充方案批复文件;补充排水规划及现状。回复:方案批复文件甲方正在办理,已在设计说明中补充排水规划及现状。详见设计说明“7.4排水工程—(1)排水概况(2)排水规划”。2、雨水:补充内涝防治重现期,并对内涝风险进行评估及采用相应措施。回复:已补充内涝防治重现期,并进行内涝风险评估。详见设计说明“7.4排水工程—(4)雨水系统—d.内涝评估”。3、下穿道上游进口段设计截水设施,减少进入下穿道的雨水;补充下穿道设计参数及水力计算。回复:已补充下穿道进口段截水设施,详见平面图“雨水纵断面图(五)”;已补充设计参数、水力计算详见设计说明“7.4排水工程—(4)雨水系统—2”道路雨水管道设计)。4、雨水管道均布置在车行道下,考虑管道回填要求及回填料的选择、防沉降措施。回复:本次设计道路雨水管道均布置在车行道下,已按照专家意见要求管道回填主次回填区采用碎石屑分层碾压回填,车行道上井盖采用三防井盖并对检查井进行加固,具体做法详“S-41车行道检查井加固大样图”。5、平纵:(1)标注顶管段及工作井及接收井;回复:已按照专家意见在纵断面图上标注顶管段及工作井及接收井,详见“雨水纵断面图(九)~(十)”。(2)在纵断面上反映含排水所有管线的交叉情况;回复:已按照专家意见在纵断面上反映排水与所有管线的交又情况,详见“雨水纵断面图”。(3)雨水管道不宜斜穿下穿道出口段U型槽;回复:经跟甲方沟通不能侵占地块用地红线,雨水管道只能在下穿道出口段斜穿U型槽后沿下穿道外壁2.5m敷设。该段设计采用的是顶管施工,对边坡影响较小。(4)上下游接口标注现状管道高程及管径和设计高程;回复:已按照专家意见在平面图上下游接口处标注现状管道高程及管径和设计高程,“雨水平面图(六)~(十)”。(5)道路两侧为现状小区或建筑,正在设计的小区,收集相关排水口资料,根据资料预留接口;回复:已按照专家意见复核现状及在设计的小区、建筑的排水口资料,并根据资料新增预留接口(Y-85、Y-91、Y-94、Y-97-2),详见“雨水平面图(七)~(八)”。(6)高填方段补充临时排水管道布置,考虑防沉降措施;回复:高填方段已考虑临时排水管道布置2处(道路桩号K0+160~K0+280段)。详见设计说明“7.4排水工程—(4)雨水系统—c.临时排水系统”,“雨水平面图(一)~(三)”,高填方段的临时排水管道设置在原状地面线上。(7)复核排水出口是否可靠,并标注出路(如Y-61)。回复:已按照专家意见复核排水出口可靠性,并标注出路(Y-61),“雨水平面图(五)”。6、横断面图:补充下穿道进出口匝道断面,反映道路两侧的边坡。回复:已按照专家意见补充匝道断面两侧的边坡情况,详见“管网标准横断面图(四)~(五)”。7、海绵城市:道路大部分坡度小于5%,人行道宽度5米,按涪陵区海绵城市规划来完善设计。回复:根据对涪陵新城区高铁片区规划的研究及业主的要求,该片区以居住用地为主,人流量较大,为方便行人通行,不设置绿化带,仅做树池,因此道路海绵设计人行道透水铺装,未设置生物滞留设施。8、消防:补充消防规范,完善消火栓的布置等;补充消防水源情况等。回复:已按照专家意见补充消防规范,消火栓、灭火器的布置说明要求,并补充消防水源情况。初步设计阶段建议修改完善的意见:1、人行道宽度比较窄,建议污水管道单侧布置,取消南侧污水管道,预留过街支线管道。回复:经跟甲方沟通,污水管道双侧布置。2、四类隧道,可以不设消防给水系统。回复:经跟甲方沟通,设计先考虑消防给水系统,施工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实施。3、结合片区实际建设情况,水系规划及保留情况,优化排水系统。回复:已按照专家意见结合片区实际建设情况,水系规划及保留情况,优化排水系统。第二章工程设计排水概况现状概况集前路为涪陵新城区高铁站涪陵北站南侧的一条东西向新建道路。集前路东侧太乙大道有现状排水管网,此外,设计范围内锦华雅苑南段道路(K1+380~K1+640)有现状雨水、污水管网。规划概况本道路服务范围内用地性质主要为二类居住及商业用地,无工业用地。根据《涪陵新城区(聚龙大道以北、高铁以南片区)排水专项规划》,本次道路工程属于雨水分区III,分区Ⅲ以站集秀大道、Z6路及Z7路作为片区雨水主排水通道:集秀大道雨水管道由西往东沿道路坡向布置,管径为d1000~d1600,其出口接入规划改道水系;Z6路雨水管道由北往南沿道路坡向布置,管径为d800~d1400,其出口排入大地坝水库下游泄洪通道,最终排入涞滩河;Z7路雨水管道由北往南沿道路坡向布置,管径为d600~d2200,其出口排入大地坝水库下游泄洪通道,最终排入涞滩河;此外,为解决景观中轴广场两侧地块雨水排放,在景观中轴广场下敷设的雨水管道,采用顶管施工,顶管段管径为d800~d1200,长度约900m。但经过对现状系统的重新研究以及与业主多次沟通、并经方案阶段专家评审后,对排水规划做局部调整:将Z6路、Z7路、景观中轴广场(轴线公园)顶管段改接入平绣路雨水管网,不再排入大地坝水库下游泄洪通道,调整目的主要是为缓解现状大地坝水库下游泄洪通道(3.5mX3.5m梯形明渠)的排水压力。根据该片区排水规划及调整后的方案,本项目K0+400~K0+760段雨水管网自东向西分段接入纵向道路雨水管网;K0+800~K0+1+380向中间汇集后经轴线公园雨水管网(规划)后接入平绣路;K1+380~K1+640为锦华雅苑南段道路,现状已建雨水管网,本项目新建雨水管网与其相接顺;K1+640~K2+160自西向东分段接入纵向道路雨水管网。设计标准及基本参数排水体制本工程排水体制采用雨、污水分流制,雨、污水管网分别自成体系。设计规模雨水量计算按重庆市沙坪坝区暴雨强度公式和流域汇水面积计算,根据地块和道路设计的情况选用适当的暴雨重现期P和径流系数ψ。基本设计参数a.暴雨强度:采用重庆地区最新暴雨强度公式(涪陵):(L/s•ha)b.雨水流量公式:Q=ψqF(L/S)暴雨重现期:道路P=5年(临时排水1年),大于50Ha,P取值10年。降雨历时:(t1为地面集水时间,一般道路及服务地块取值5分钟,t2为雨水在管渠内流行的时间)。径流系数:路面ψ=0.7,临时管涵ψ=0.40。雨水管网设计管道平面布置集前路为城市次干道,按照重庆市涪陵区新城区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市政道路设计要求、《涪陵新城区(聚龙大道以北、高铁以南片区)排水专项规划》、《锦华雅苑周边道路南、西段施工图》,本次设计拟沿道路双侧布置雨水管道,北侧雨水管道敷设在车行道上,距路沿石1.5m,雨水管道管径为dn400~dn1200。南侧雨水管道敷设在车行道上,距路沿石1.5m,雨水管道管径为dn400~dn1200。隧道段采用雨水边沟的形式,尺寸B*H=0.3*0.5m,沿道路坡度敷设;锦华雅苑南段按现状保留。K0+000~K0+800各段雨水管道分段接入南北向道路雨水管网;K0+800~K1+640段由两端向中部的景观大道汇集后接入下游雨水管网;K1+640~K2+173.920段雨水管道西向东汇集后分段接入南北向道路雨水管网。水力计算编号设计管段服务面积(ha)其中:转输面积(ha)设计流量(m3/s)过流能力(m3/s)管径(mm)坡度(%)流速(m/s)1Y1-Y81.400.000.351.118000.52.202Y9-Y162.000.000.501.118000.52.203Y17-Y251.700.000.430.868000.31.704Y26-Y342.300.000.581.118000.52.205Y35-Y423.301.430.830.868000.31.706Y43-Y501.600.000.402.718003.05.397Y51-Y604.302.301.091.5510000.31.988Y71-Y782.000.000.500.868000.31.709Y60-Y616.506.301.642.5212000.32.2310Y80-Y84-Y644.571.051.151.5510000.31.9811Y64-Y691.200.000.301.786006.06.2912Y61-Y645.975.771.512.0011000.32.1113Y85-Y941.450.000.370.406000.31.4114Y95-Y1041.520.000.380.406000.31.4115Y105-Y1121.030.000.260.406000.31.4116Y115-Y120-Y1120.970.000.240.406000.31.4117Y112-Y1132.012.000.510.868000.31.7018下穿道雨水边沟0.300.10.13B*H=300*5002.23.8预留支管为方便道路两侧地块雨水就近接入城市雨水系统,在设计道路上每隔150-200m预留一根d400的雨水支管。临时排水系统为防止施工过程中雨水浸泡路基,根据地形情况,在主要填方区域设置临时排水管涵2处(道路桩号K0+160~K0+280段),以排除道路填方引起的某侧低洼区积水及保证原水系的通畅,本次设计临时排水管涵水力计算如下:临时排水水力计算表名称汇水面积计算流量管道参数过流能力(ha)(m3/s)(m3/s)1#管涵8521.46D2000L=180mi=0.01522.042#管涵5513.88D2000L=165mi=0.00613.94内涝评估城镇内涝防治的主要目的是将降雨期间的地面积水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6版)》(GB50014--2006)3.24B: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应根据城镇类型、积水影响程度和内河水位变化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按表3.2.4B的规定取值(其中大城市最大取50年)。使用推理公式法进行内涝重现期复核:=1\*GB3①雨水管渠按压力流计算其临界设计流量,即雨水管渠处于超载状态,其水力坡度如上图。水力坡度:i=(H1-(h2+管高+1))/L流速:V=(1/n)R2/3i0.5临界流量:Qp=VA=2\*GB3②用内涝重现期计算内涝重现期下的设计流量Q50。=3\*GB3③内涝风险判断临界流量Qp大于内涝重现期设计流量Q50时,满足内涝城镇内涝防治要求,当临界流量Qp小于内涝重现期设计流量Q50时,需进一步复核是否满足地面积水设计标准。本项目在桩号K1+080处为道路最低点,内涝风险最大,本次设计对Y-60~Y61、Y-62~Y61段进行内涝风险复核,计算结果如下:复核段管径(mm)临界流量(m3/s)内涝重现期设计流量(m3/s)溢流量风险等级Y-60~Y61100015.873.01/无风险Y-62~Y61120018.844.15/无风险经计算,道路无内涝风险。管材、基础管道断面本工程的排水管道采用圆形断面。管材及接口本工程管径d≤800mm的排水管道采用HDPE双壁波纹管,埋深小于6.0m,环刚度SN≥8000N/m2。管径d>800mm的排水管道采用钢带增强聚乙烯(PE)螺旋波纹管,埋深≤6.0m,采用环刚度SN≥8000N/m2;6.0m<埋深≤9.0m,环刚度SN≥10000N/m2;9.0m<埋深≤12.0m,环刚度SN≥12500N/m2。HDPE高密度聚乙烯双壁波纹管的制造及安装应符合《埋地用聚乙烯(PE)结构壁管道系统第1部分:聚乙烯双壁波纹管材》(CECS-2004)、《埋地聚乙烯排水管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ECS164:2004)的要求及各企业的产品标准及安装操作手册。钢带增强聚乙烯(PE)螺旋波纹管的制造及安装应符合《埋地排水用钢带增强聚乙烯(PE)螺旋波纹管》(CJ/T225-2011)、《埋地排水用钢带增强聚乙烯螺旋波纹管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ECS223:2007)的要求及各企业的产品标准及安装操作手册。国标II级、III级钢筋混凝土管材应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2009)的相关规定,安装应参照国标图集《04S516混凝土排水管道基础及接口》。HDPE双壁波纹管和钢带增强聚乙烯(PE)螺旋波纹管的接口形式采用双橡胶圈承插连接,详见厂家使用说明。管道承口应放在进水方向,插口放在出水方向。HDPE双壁波纹管和钢带增强聚乙烯(PE)螺旋波纹管的接口形式采用双橡胶圈承插连接,详见厂家使用说明。塑料排水管与检查井连接时,应在井壁预埋短管,做法详04S520、59、60第五种连接方式,并且检查井基础与管道基础之间应设置过渡区段,过渡区长度不应小于1倍管径,且不宜小于1m。钢筋混凝土管道接口基础较好时其接口采用钢丝网水泥砂浆抹带刚性接口。对于软土基础接入检查井或涵洞处等构筑物和岩土分界段有可能发生不均匀沉降的排水管段处,采用现浇混凝土套环柔性接口,当管道纵向不均匀沉降的范围较大时,应在管段上连续设置一个以上的柔性接口,柔性接口部位的现浇混凝土基础应用变形缝分离,做法详06MS201-1第35~36页。所有管材使用年限不小于50年。管道基础雨水口连络管采用180°混凝土满包基础。管顶覆土深度在0.7~3.5m的塑料管道采用120°砂垫层基础;覆土在3.5~6.0m的塑料管道采用180°砂垫层基础,做法详上述规程CECS164:2004。管径dn≤1200mm塑料管道采用120°砂垫层基础,管径dn>1200mm塑料管道采用180°砂垫层基础。检查井及其它构筑物(1)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跌水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检查井。(2)检查井采用C30混凝土现浇。(3)检查井统一采用防盗、防沉降铸铁井盖及井座,井盖采用圆形。按其承载能力,最低选用C250类型,车行道上最低选用D400类型、并采用分离式防盗防沉降铸铁圆形井盖及盖座。所选井盖应符合国家标准《检查井盖》(GB/T23858-2009)的要求。井盖及支座装配结构尺寸应符合GB/T6414-2017的要求,其公差等级应不低于GB/T6414-2017的要求,其公差应不低于GB/T6414-2017中GT10的规定,检查井井盖上,应有雨水、污水字样,并标注建成年代等。为防止井盖被盗后行人不慎跌入,在井盖下方井口处安装防坠落网。防坠落网悬挂在检查井井口以下约50cm处,用膨胀螺栓固定在井筒壁上。考虑到检查井内潮湿、含有腐蚀性气体,膨胀螺栓采用不锈钢材料,提高防坠落网的安全系数。防坠落网使用高强度材料,直径6毫米,每个正方形网格的网孔边长均为8cm。参考《重庆两江新区建设管理局关于开展海绵城市专项设计相关事项的通知》,人行道过窄或坡度超过5%的,可不设置生物滞留设施。本次设计集前路部分路段纵坡较大,最大纵坡达6%,且人行道宽度较窄,不宜设置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所以本次海绵城市设计仅采用人行道透水铺砖。低影响开发(LID)设计透水砖技术要求本工程采用透水砖的透水系数不应小于0.2mm/s,防滑性能(BPN)不应小于60、保水率不小于0.6g/cm2、耐磨性的磨坑长度不应大于35mm。外观质量、尺寸偏差、力学性能、物理性能等其他要求应符合《透水路面砖和透水路面板》(GB/T25993-2010)、《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2012的规定。且透水砖产品应选用免烧结节能环保产品。透水砖的强度等级应通过设计确定,可根据不同的道路类型按下表选用。透水砖强度等级道路类型抗压强度(MPa)抗拆强度(MPa)平均值单块最小值平均值单块最小值小区道路(支路)广场、停车场≥50.0≥42.0≥6.0≥5.0人行道、步行街≥40.0≥35.0≥5.0≥4.2透水砖面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其砖型选择、铺装形式由景观设计人员根据铺装场所及功能要求确定。透水砖的铺砌完成并养护24h后,进行填缝处理,分多次进行;填缝砂应采用干的细沙,不得使用湿砂。透水砖的接缝宽度不宜大于3mm,接缝用砂级配应符合《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2012表5.2.3的规定,硅砂透水砖接缝用砂级配参照《硅砂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程》CECS381:2014。找平层透水砖面层与基层之间应设置透水找平层,本次设计找平层厚度为50mm,找平层透水性能不宜低于面层所采用的透水砖。透水找平层应宜采用透水性能较好的石屑。基层基层类型可根据地区资源差异选择透水粒料基层、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等类型,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透水性和水稳定性。透水混凝土的有效孔隙率应大于10%,渗透系数不应小于0.2mm/s,砂砾料和砾石的有效孔隙率应大于20%,连续孔隙不应小于10%。级配碎石基层应符合下列规定:级配碎石可用于土质均匀,承裁能力较好的土基。基层顶面压实度按重型击实标淮,应达到95%以上。级配碎石集料基层压碎值不应大于26%;公称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6.5mm,集料中小于或等于0.075mm颗粒含量不应超过3%。碎石级配可按下表采用。级配碎石基层集料级配筛孔尺寸(mm)26.519.013.29.54.752.360.075通过质量百分率(%)10085~9565~8055~7055~700~2.50~2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泥混凝土的性能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的规定。2)基层集料压碎值不应大于26%;公称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1.5mm;集料中小于或等于2.36mm颗粒含量不应超过7%。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集料级配可按表5-4采用。3)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的配比应通过试验确定,满足强度和透水性要求。透水水泥混泥土集料级配筛孔尺寸(mm)31.526.519.09.54.752.36通过质量百分率(%)10090~10072~8917~718~160~7本次设计选用基层为15cm厚C20无砂大孔透水混凝土。垫层本次设计垫层为15cm厚级配碎石,级配碎石需满足5.3.3.3所列级配碎石材料的要求,碎石级配可按照表5-4采用,垫层压实度按重型击实标准控制,不能低于95%。土基土基应稳定、密实、均质,应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抗变形能力和耐久性。路槽底面土基设计人行道回弹模量值不宜小于20MPa,车行道及停车场不宜小于25MPa。土质路基压实应采用重型击实标准控制,土质路基压实度不应低于《城镇道路路基设计规范》(DBJ50-145-2012)的要求,如下表要求。路床压实度要求填挖类型路床顶面以下深度(m)压实度(%)主干路支路填方上路床0~0.3≥95≥93下路床0.3~0.8≥95≥93零填及挖方0~0.3≥95≥930.3~0.8≥95-人行道排水设计本次设计道路表层主要有由粘性土以及砂、泥岩块石碎石等组成的素填土。透水砖路面的排水可分表面排水和内部排水。应结合市政管网、绿化景观、生态建设及雨水综合利用系统进行综合设计,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谁《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的规定。透水砖路面内部雨水通过HDPE多孔盲管管道就近引入雨水口后排入雨水系统,管径DN50,每隔10m布置1道横向透水管。横向穿孔管通过三通与纵向多穿孔管连接,然后排入雨水系统。透水盲管的铺设坡度横向同人行道横坡,纵向同道路纵坡。穿孔管穿孔率为15%,尽在管道上半圆弧开孔,孔径5~10mm,管身用土工布包裹,规格300g/m2,垂直渗透系数0.5~1cm/s,断裂强力≥14KN/m,CBR顶破强力≥1.8KN,有效孔径0.07~0.2mm。选用盲管的直径为DN50,环刚度不应小于8KN/m2。路基防水防渗膜布置原理:透水砖铺装与车行道路基之间应敷设防渗膜,防渗膜采用两布一膜防渗土工膜,规格600g/㎡,断裂强度≥8.0KN/m,CBR顶破强力≥1.4KN,耐净静水压0.4Mpa。LID设计计算渗透量计算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以渗透为主要功能的设施规模渗透量按照下式(达西定律)计算:Wp=KJAsts式中Wp—渗透量(m3);K—平均渗透系数,m/s,本次设计取10-5m/s;J—水力坡降,一般可取J=1.0;As—有效渗透面积,m2;ts—渗透时间(s),指将于过程中设施的渗透历时,取2h。渗透设施进水量计算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设施以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为控制目标进行设计时,设施具有的调蓄容积一般应满足“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的指标要求。集前路属于涪陵区李渡管理分区四,根据《涪陵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涪陵区李渡管理分区四控制率为72%,根据实际情况,本次道路设计控制率按70%考虑,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18.1mm,渗透设施的进水量应按照容积法计算:式中V—渗透设施进水量(m3)H—设计降雨量mm,取18.1mm;F—汇水区域面积,m2;—平均径流系数,取0.9。渗透设施有效调蓄容积按式进行计算Vs=V-Wp式中:Vs—渗透设施的有效调蓄容积,包括设施顶部和结构内部蓄水空间的容积,m3;V—渗透设施进水量,m3,;Wp—渗透量,m3。径流总量控制率本次设计选用人行道透水砖铺装LID设施,道路范围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如下表:下垫面及LID设施控制面积(m2)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集前路车行道可控部分00透水砖铺装18019.200.85不可控部分30434.880.1合计48454.0837.89%经计算,集前路条件限制,无法达到相应控制标准(70%),因此建议该部分雨水由周边地块进行指标分解,以达到海绵城市的片区控制效果。雨水径流污染物去除率本次设计选用人行道透水砖铺装这种LID设施,透水砖铺装单项污染物去除率为80%~90%,本次设计取80%,道路范围内雨水径流污染物削减率计算如下表:下垫面及LID设施控制面积(m2)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污染物去除率%集前路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及车行道可控部分0.0000.7透水砖铺装18019.200.850.8不可控部分30434.880.10合计48454.0837.89%29.75%经计算,道路范围围内雨水径流污染物削减率不满足雨水径流污染物削减率≥50%的要求,该指标由周边地块进行指标分解。室外消火栓设计市政道路消防系统消火栓布置原则①市政消火栓应布置在消防车易于接近的人行道和绿地等地点,且不应妨碍交通;②市政消火栓的保护半径不应超过150m,间距不应大于120m;③市政消火栓距路边不宜小于0.5m,并不应大于2.0m;④市政消火栓距建筑外墙或外墙边缘不宜小于5.0m;⑤市政消火栓应避免设置在机械易撞击的地点,确有困难时,应采取防撞措施;⑥市政给水管网的阀门设置应便于市政消火栓的使用和维护,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的有关规定。消防水源消防用水由市政环网供水,水源来自涪陵区李渡水厂。消火栓布置本次设计道路采用地上式室外消火栓,市政消火栓布置在道路北侧,距路边石约2m,且每间隔约120m布置一个,在十字路口布置消火栓。室外消火栓采用直径DN150,室外地上消火栓有一个150mm和两个80mm的栓口。隧道消防系统集前路车行下穿道于K1+092.050~K1+221.557下穿规划轴线广场,总长129.507m。车行下穿道设计标准为双向四车道,车行道宽度为7.5m,人行道宽度为2.5m,车行道净高5m。仅限通行非危险化学品等机动车。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年版),属于四类隧道,应设置消防系统。隧道排水采用边沟排水。消防水源消防用水由市政环网供水,管道内的消防供水压力应保证用水量达到最大时,最不利点水枪充实水柱不应小于10.0m,消火栓栓口处的出水压力超过0.5MPa时,应设置减压设施。消防水源采用两路供水,且根据经济流速计算,市政消防给水设计流量大于隧道消防给水设计流量,可不设消防水池。消防用水量标准及消防用水标准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隧道内设消火栓系统。按隧道全线同一时间内发生一次火灾,火灾延续时间为2h计。隧道内、隧道外消火栓用水标准不少于10L/s,20L/s。室外消火栓系统室外消防用水量为20L/s,采用常高压给水系统,在市政给水引入管设两座室外消火栓。室内消火栓系统隧道内消火栓消防用水量10L/s,采用常高压给水系统,由市政给水环网提供消防用水。从隧道两端市政给水管分别设引入管,在洞口与消防给水管道DN150连接,在引入管末端设置导流防止器。两端洞口处消防给水管上各设两座地上式水泵接合器。隧道内最不利点水枪充实水柱应不小于10.0米。消火栓栓口出水大于0.5MPa处采用减压稳压消火栓以符和规范要求。沿隧道双洞内单侧检修道下布置消防给水管,给水管接自市政给水管。在消防给水管道上以不超过50m间距设置消火栓(箱),消火栓与消防管间用DN80管相接。采用SG24D65-J组合式消防柜(乙型),箱体暗装于洞身预留孔洞内,箱体下部设置4具手提式灭火器(磷酸铵盐干粉)。消火栓箱内应配置2支喷嘴口径19mm的水枪、2盘长25m、直径65mm的水带,宜附设消防软管卷盘,消火栓的栓口距地面高度1.1m。灭火器布置隧道内部按《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及《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设置相应级别的灭火器,即在隧道两侧按50米间距设置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消火栓箱侧置于箱体下部,对侧置于检修道上灭火器箱内,每个设置点设置4具灭火器。(6)隧道排水隧道内两侧设有B*H=0.3*0.5,i=0.022排水边沟,排水能力满足排除灭火时的消防用水量的需求,边沟接至隧道外雨水管网系统,排水可靠。管材及附属设施管材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对管材价格进行比选,本次设计中给水管径≧300mm选用球墨铸铁管,管径<300mm选用热镀锌无缝钢管。球墨铸铁管采用承插接口,无缝钢管采用焊接连接。管道与其它材质管道连接采用专用法兰连接,应符合国家GB13295-2013标准。检修阀门井检修阀门井的设置根据事故抢修时间允许的排水时间考虑,并结合本方案地形起伏,穿越障碍物及连通管位置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设置间距为500~600m,两个检修阀之间所控制的消火栓数量不超过5个为宜。泄水井、排气井在输水管道的隆起点、倒虹吸管的上游侧及在输水管道平直段每隔1.0km均设置自动进排气阀,以便及时排除管内空气,不使发生气阻,同时在放空管道或发生水锤时引入空气,防止管内产生负压以及管道发生水锤时产生真空水击破坏。在输水管的低凹处及倒虹吸管的下游侧均设置泄水管及泄水阀,泄水管接至就近雨水管网或低洼处,视实际地形情况,在个别地段不能自流排出时,设泄水井,泄水时用潜水泵抽水排出。管道防腐(1)钢管直接埋入混凝土的钢管及管件外表面仅需作表面除锈处理,不需涂刷防腐涂料。

内防腐:二底二面,即两道IPN8710-3厚浆型底漆,两道IPN8710-3厚浆型面漆。

外防腐:四油两布,即底漆—玻纤布—底漆—玻纤布—面漆—面漆,底漆为IPN8710-3厚浆型底漆,架空钢管面漆为IPN8710-4耐候保色面漆,埋地钢管面漆为IPN8710-3厚浆型面漆。

(2)防腐注意事项

1)防腐衬涂前须清除金属表面的油污,尘土、焊渣、氧化物、浮锈等附着物,再作除锈处理,质量达《涂装前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和除锈等级》(GB8923-88)中规定的动力除锈St3级或喷射除锈Sa2.5级,处理后,要求基层平整、干燥、无水迹。

2)为了保证焊缝处的漆膜厚度,涂刷时应先将焊缝部位涂刷两道,然后再全面涂刷防腐漆。

3)若管道需焊接连接,每节管道两端各留100mm不衬涂,待焊接后,再按要求进行涂漆。若不能保证焊口内壁补充防腐的质量,则不应采用焊接连接方式。

4)管道在运输吊装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与异物硬性摩擦,避免损伤涂层,否则应修补至合格为止。

5)IPN8710防腐涂料的配比、涂层厚度、用量、施工条件、施工工序等应严格遵照厂方的技术要求,在施工前应要求供货方进行技术示范性的操作。

6)管道防腐应主要在生产厂内完成,在现场切割和焊接中破坏后应进行弥补。防腐工程总体上应符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的要求。第三章管线结构设计结构设计依据及范围设计依据及规范《顶进施工法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JCT640-2010)《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预制混凝土圆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CECS143:200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年版)《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1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顶进施工法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JC/T640-2010)《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1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5029-2004)设计范围结构工程设计主要包括:Y61~Y63段顶管,顶管总长143m。结构设计结构设计主要内容根据水施设计,本次设计结构部分主要为:Y61~Y63段顶管。顶管具体设计内容包括:预制高强度钢筋砼圆管、工作井、检查井等。设计技术标准(1)地震设防标准: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A1》及《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B1》划分,场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构造设防)。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35S。(2)抗浮安全系数K≥1.1。主要材料(1)顶管预制高强度钢筋砼圆管采用C50,混凝土抗渗标号S8,防护等级为一级。检查井井筒和盖板采用C30混凝土。(2)普通钢筋:本工程选用的普通钢筋有HRB400和HPB300钢筋。钢筋除特殊注明外,直径≥12mm者采用HRB400钢筋;直径<12mm者采用HPB300钢筋。钢筋直径≥Ф20时采用等强剥肋滚轧直螺纹连接,接头等级I级。(3)钢板:本工程采用的钢环和钢套管均为R235.B.Z钢。(4)橡胶圈:顶管橡胶圈应品质优良、防老化,正常使用年限不得低于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其扯断伸长率不小于450%。橡胶圈的外观和断面组织应致密、均匀,无裂缝、孔隙或凹痕等缺陷;安装前应保持清洁,无油污,且不得在阳光下直晒。(5)密封膏:采用PG321双组份聚硫密封膏。顶管结构设计设计采用内径1.2m预制高强度钢筋砼圆管,单节管长均为2.0m。管节之间采用F型接口,外嵌环状遇水膨胀橡胶圈止水,顶管端面与管轴中心线垂直度不大于1.5mm,端面不平整度允许偏差小于1.0mm。所有预埋金属构件,均须涂刷两道防锈油漆。顶管预留吊孔在顶管吊放到位后,顶进前须用M50水泥砂浆充填。管节接口的内侧间采用PG321双组份聚硫密封膏密封。填塞密封膏应抹平,不得凸入管内。工作井为顶管施工所需的施工临时构筑物,工作井定位由施工单位根据现场情况分析顶推方向后确定,并应经各参建单位认可后方可施工。工作井的结构设计属施工组织设计,建议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桩板结构,必要时采用逆作法施工。施工单位可结合检查井构造进行工作井设计,并注意对周围建筑的保护及开挖后形成的临时边坡的稳定。钢筋混凝土井施工时应保证基础承载力及开挖后形成的临时边坡的稳定。结构工程实施要点混凝土施工前必须做好配合比试验(强度、弹性模量、收缩率、初凝时间等),综合考虑施工程序、工期安排、环境影响等各种因素,通过试验,保证混凝土强度,减小混凝土收缩徐变的不良影响。混凝土的内在质量和外观均应严格控制。混凝土浇筑时应保证浇筑进度和振捣密实,所有工作缝应认真凿毛清洁,确保新老混凝土的结合强度,并应注意混凝土的养生。所有外表面均应达到平整、光洁。配合比1)为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能,确保结构设计使用年限,防止混凝土开裂,钢筋混凝土加强梁中应通过配合比试验掺入适量的优质膨胀剂以补偿混凝土收缩。2)养护要求:砼硬化后要进行专人浇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冬季施工浇筑砼要采取保湿保温养护措施。3)混凝土的指标规定:最大水胶比≤0.5,最小胶凝材料≥300kg/m3,最大氯离子含量2‰,最大碱含量3kg/m3(或使用非碱活性骨料)。当采用碱活性骨料时,混凝土的含碱量最大限值同时应符合《混凝土碱含量限值标准》(CECS53)的规定要求。4)混凝土在满足设计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水泥用量,采用发热量较低的水泥,加大骨料粒径增加碎石用量,改善骨料级配,降低水化热,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在25℃以下。5)现浇砼若采用泵送砼,坍落度为16~20cm。6)混凝土浇筑时,入模温度应控制在32℃以下。7)砼试件应采用与结构相同的砼、相同的浇筑方法和养护条件。水泥1)混凝土要求采用普硅水泥配制,宜使用同一厂家同一品牌的水泥(水泥等商品应具有专业部门的质量检验合格证)。2)为了控制砼早期强度的过快发展,水泥中C3A含量不宜超过8%,水泥细度(比表面积)不超过380m2/kg,游离氧化钙不超过1.5%。掺和料和外加剂1)矿物掺和料必须品质稳定、来料均匀、来源稳定、统一牌号,应有相应的检验证明和生产厂家出具的产品检验合格证书。2)混凝土掺加剂必须是经过有关部门检验并附有检验合格证明的产品,其质量应符合现行《混凝土外加剂》(GB8076)和《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03)的规定,添加外加剂均应在满足混凝土强度、抗渗等级、膨胀率的前提下,通过砼配合比试验确定适应性和相应掺入量,试配报告单应提交施工监理或有关单位批准。以保证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离析性能,保持其均匀性。早期强度不能通过添加早强剂来得到。3)外加剂性能指标必须通过有关质检部门的鉴定。骨料1)应尽可能采用同一料场的石料、砂料,以保证结构外观色泽一致骨料质地均匀坚固,粒形和级配良好、吸水率低、空隙率小。2)粗骨料抗压强度应大于砼强度的2倍,压碎性指标<10%,空隙率<40%,骨料应选用良好的级配,最大粒径<2.5cm,且不超过最小断面厚度的1/4,同时不得超过钢筋最小间距的3/4;含泥量低于0.5%,针状、片状颗粒含量<5%。不容许采用卵石或卵石破碎方法生产。3)细骨料含泥量低于1%。宜采用中粗砂,如果采用特细砂时,应满足有关规定和施工规范的要求,并能满足结构的抗裂和抗渗要求。为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混凝土浇筑及养护时的水化热,在使用特细砂时建议加入一定比例的机制砂或中粗砂。细度模数为2.0~2.5,具体比例根据施工单位的配合比实验确定。钢材(1)钢筋应按设计技术指标和型号进行采购,并按有关质量检验标准进行严格的检验,遵照施工技术规范及有关要求进行施工。(2)凡因施工需要,断开的钢筋当再次连接时,必须进行焊接,并应符合施工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3)施工时应结合施工条件和施工工艺安排,尽量考虑先预制钢筋骨架(或钢筋骨架片)、钢筋网片,在现场就位后进行焊接或绑扎,以保证安装质量和加快施工进度。(4)钢筋直径≥Ф20时采用I级机械连接。顶管施工注意事项本管道暗作段采用顶管施工,由于顶管施工技术含量高,因此建议由有类似工程经验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否则施工质量将难以控制。施工必须严格遵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的要求。施工放样时,需注意衔接部位坐标及高程准确无误,并用多种可能的方法校核。了解工程地质勘察资料,熟悉场地工程地质状况,更好地组织施工。施工时应根据地勘资料和现场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如注浆固结等)对邻近建筑物和现有道路进行保护,特别是顶管覆土段,在开挖过程中应采取临时支挡措施,以免造成土层下陷。(1)顶管施工前必须获得顶管沿线所有现有管线和构筑物资料,以尽量避免损坏现有管线。如果顶管遇到重要管线和构筑物,在不可迁移时可经设计同意适当调整顶管平面线型。(2)顶管施工前应复测顶管沿线的原状地面高程,根据顶管埋深确定各管线段的施工方案。(3)顶管施工必须控制地面隆陷,必要时设置中继间。土层顶管建议采用泥水平衡顶管法。岩层顶管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顶进过程中进行光面爆破施工,施工时必须编制爆破设计,按爆破图表和说明书严格施工,并根据爆破效果及时修正有关参数。原则上爆破产生的地面质点震动速度不大于50mm/s,在爆破影响区有建(构)筑物时,对土坯房、毛石房屋不应大于10mm/s,对一般砖房、非大型砌块建筑不应大于20mm/s。(4)工作井位置可经相关单位同意后适当调整。(5)顶管的施工组织设计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2)顶进方法的选用;3)工作井位置的选择及其结构类型的设计;4)顶管机头选型及各类设备的规格、型号及数量;5)顶力计算和后背设计;6)顶进时预制管的局部承压验算;7)洞口的封门设计;8)测量、纠偏的方法;9)垂直运输和水平运输布置;下管、挖土、运土或泥水排除的方法;10)减阻措施;11)控制地面隆起、沉降的措施;12)注浆加固措施和顶进洞口封闭泥浆的措施;13)安全技术措施。(6)千斤顶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千斤顶宜固定在支架上,并与管道中心的垂线对称,其合力的作用点应在管道中心的垂直线上;2)当千斤顶宜取偶数,且其规格应相同;并应将千斤顶对称布置;3)千斤顶的油路应并联,每台千斤顶应有进油、退油的控制系统。4)顶铁与管口之间应采用缓冲材料衬垫,以避免预制管局部压碎。当顶力接近管节材料的允许压力时,管端应增加U形或环形顶铁;(7)中继间应符合下列规定:1)中继间的间距不宜大于90m。2)中继间千斤顶的数量应根据该段单元长度的计算顶力确定,并应有安全贮备;3)中继间的外壳在伸缩时,滑动部分应具有止水性能;4)中继间安装前应检查各部件,确认正常后方可安装;安装完毕应通过试运转检验后方可使用;5)中继间的启动和拆除应由前向后依次进行;6)拆除中继间时,应具有对接接头的措施;中继间外壳若不拆除时,应在安装前进行防腐处理。(8)为减少地面沉降和管外壁与土层的磨擦力,在施顶过程中应向管外壁注送触变泥浆,每隔两节管安装一组注浆管系。(9)触变泥浆的灌注应符合下列规定:1)搅拌均匀的泥浆应静置一定时间后方可灌注;2)注浆前,应通过注水检查注浆设备,确认设备正常后方可灌注;3)注浆压力可按不大于0.1MPa开始加压,在注浆过程中的注浆流量、压力等施工参数,应按减阻及控制地面变形的量测资料调整。4)每个注浆孔宜安装阀门,注浆遇有机械故障、管路堵塞、接头渗漏等情况时,经处理后方可继续顶进。(10)触变泥浆的置换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M2.5水泥砂浆置换触变泥浆;2)拆除注浆管路后,应将管道上的注浆孔封闭严密;3)注浆及置换触变泥浆后,应将全部注浆设备清洗干净。(11)在管道顶进的全部过程中,应控制工具管前进的方向,并应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趋势,确定纠偏的措施。(12)管道顶进应连续作业。管道顶进过程中,遇下列情况时,应暂停顶进,并应及时处理:1)工具管前方遇到障碍;2)后背墙变形严重;3)顶铁发生扭曲现象;4)管位偏差过大且校正无效;5)顶力超过管端的允许顶力;6)油泵、油路发生异常现象;7)接缝中漏泥浆。(13)当管道停止顶进时,应采取防止管前塌方的措施。(14)顶管施工前要检查全部设备,并试运转;工具管在导轨上的中心线、坡度和高程应该与管道设计坡度一致。(15)顶管施工过程中的测量,应建立地面与地下测量控制系统,控制点应设在不易扰动、视线清楚、方便校核、易于保护处。同时应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趋势,确定纠偏的措施。(16)顶管施工过程中,应先从下游管线开始,按照从下游到上游的顺序施工。(17)顶管施工范围内,须进行详细的地勘测量和现场控制,保障施工安全。(18)顶管施工过程中应根据有关国家规范的要求加强监控,特别是对于地面隆陷和地面建筑物基础的监控,避免发生断裂、塌方等破坏现象。有关施工监控的内容应包含在施工组织设计中。(19)工具管纠偏应平稳,避免用大角度纠偏。(20)如遇过于松散的土体,要事先压力灌浆,提高土层的稳定性。为防止超挖使地面沉降,建议土层内的顶管采用吃土顶进的方式。(21)本工程中工作井及接收井均为顶管施工所需的施工临时构筑物,顶管施工完成后可利用其作为基坑浇筑检查井,检查井浇筑完成后将工作井及接收井回填。工作井及接收井的结构设计属施工组织设计,建议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墙体结构,工作井采用沉井施工,以减小对周围道路和建筑的影响,同时对周围建构筑物采取必需的保护措施。(22)工作井的位置选在便于排水、出土和运 输,对地上和地下建筑物、构筑物和各种市政设施易于采取保护和安全措施的地方,同时距电源和水源较近,交通方便。工作井的平面尺寸取决于管径和管节的长度、顶管掘进机的类型、派土方式、操作工具以及后座墙等因素。工作井和接收井的具体构造设计待顶管施工单位最终确定后,根据其施工机具和方式加以完善并提交业主、监理和施工单位以指导顶管施工。(23)工作井数量不宜太多,以减小施工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因此对于较长距离顶管,应根据需要设置中继间,并采用在管外灌浆等措施减小摩阻力。(24)顶管施工段高填方区应做好场地系统排水。其他注意事项(1)在施工测量中若有与设计图不符之处,尽快会同有关部门商量解决。(2)施工单位须严格按设计图及《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等有关国家现行的施工规范和技术要求进行施工。(3)待砼强度达到90%时方可拆架。第四章施工及注意事项1.管道放线:本工程排水管道放线均按检查井坐标表严格放线,检查井坐标点为主线管道轴线投影与检查井横轴线交点。2.现场复核本工程污水上下游管线必须接顺。设计要求在施工放线时首先复核上下游现状管渠、接纳水体等的位置、标高、断面尺寸等,若与设计有不符之处,必须立即通知设计单位研究处理。3.沟槽开挖管道及构筑物沟槽开挖边坡应有一定的坡度以保证施工安全。沟槽开挖边坡最陡值根据不同土质按1:0.1~1.5控制(详见管道开挖断面图),如果现场条件不允许放坡要求,必须采取加支撑等措施。对于填方地段,须在填方进行至管顶标高1.0m之上后方可开挖管道沟槽,填方应按道路路基要求进行。下穿道匝道段高边坡下道路管网管沟开挖为中风化基岩且为切向坡,开挖采用分段(分段长度≤15m)开挖,可保证边坡安全。所有管道均先顶管施工,再进行明挖施工。4.地基处理管道及构筑物地基承载力不小于0.2MPa。沟槽在填方地段或沟槽超挖的,管道基础以下必须分层夯实回填,密实度不小于90%。对于地质条件较差地段,如淤泥、杂填土等,必须进行换填。换填材料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原土、砂石、浆砌片石、素混凝土等,具体采用材料及换填深由不同的地质情况确定。5.管道安装所有所有管道的安装必须严格执行《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的规定。6.测试与试验所有的材料、产品均应有出厂检验合格证书,进场应按相关程序进行进场检验,塑料排水管道进场时,应按照相关标准规划进行见证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