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所有权归属问题研究_第1页
存款所有权归属问题研究_第2页
存款所有权归属问题研究_第3页
存款所有权归属问题研究_第4页
存款所有权归属问题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存款所有权归属问题研究

在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将余款放在银行里,并使用银行账户中的存款(主要是活期存款)进行各种交易和结算。然而,存款的所有权归属于谁?尽管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已经明确存款的所有权属于存款人,但我国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主要存在存款人所有权说、银行所有权说、双重所有权说等几类不同的学说,这些学说从表面上看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实际上均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可见,这在理论上仍是一个有待澄清的问题。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诚如有学者所言:“所有权是人类社会的特征制度之一。一个民族如果不知所有权为何物,或者其制度安排中仅赋予所有权以较为次要的地位,或者‘我的和你的’不过意味着‘当下你我所持有的’,它必定不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中。”1而且,不少案件的定性与这一问题直接相关,如果在这一问题上含糊其辞,就难以对关联案件准确定性,司法的公信力也将因此受损。鉴于此,有必要在梳理相关学说的基础上,正本清源,探寻存款所有权的真正归属。一、存款人与银行的关系有些学者赞同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立场,认为存款的所有权属于存款人。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该说认为,“存款是存款人在保留所有权的条件下,把使用权暂时转让给银行的资金和货币”。2“储蓄是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信用行为,通过契约的方式,个人把货币存入银行后,货币的使用权暂时让渡给银行,存款人仍享有所有权”。3该说认为,存款人与储蓄机构的储蓄合同为物权契约。4该说认为,在存款关系中,以债权为媒介而发生转移的,不是通常情况下的货币所有权,而是所有权的部分权能,即货币的占有、使用权能通过出借方式转移给了存款机构。虽然银行也可以处分储户的存款如借贷给别人、投资等,但银行享有的并不是一种最终处分权。5该说认为,存款的所有权是客户的,而银行对存款拥有的仅是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处分权仍然在客户手中,客户与银行之间的法律关系应是以货币为标的物的特殊租赁合同关系,即特殊物权关系。6该说认为,物是能为特定主体直接支配的财产利益,银行存款属于确定的、实在的财产利益,银行存折是财产利益的存在方式,存款人直接支配着存折等于支配着其在银行的存款,所以,存款人对其银行存款拥有的应是所有权。7储蓄合同是保管合同和使用合同的结合。8该说认为,存款合同在性质上属于资金保管与转移资金利用权的混合合同。9在以上几种观点中,所有权保留说、物权契约说、权能出借说、特殊租赁合同说都是建立在现金货币的使用权与所有权可以分离的基础上的,但是,现金货币的属性决定了其使用权与所有权不可分离,一旦使用,现金货币的所有权必须随之转移,也就意味着存款人必须放弃现金货币的所有权,否则,现金货币便无法流通。10因此,只要将存款等同于存款人存入银行的现金货币,同时抱住存款人对存款的所有权不放,就会导致“存款人对存款享有所有权”与“银行可以使用存款人的存款”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笔者认为,保管合同、使用合同结合说彻底抛弃了“物必有体”的传统观念,将存款人存入银行的现金货币与存款区分开来,强调存款人对存款的所有权,有一定道理。但是,此说对于存款人对银行可能享有债权的一面有些认识不清。同时,保管合同、使用合同的具体含义尚不得而知。混合合同说肯定了物权价值化的思想,有一定的创见,可惜没有指明存款人存入银行的现金货币与作为价值形态存在的存款即存款人的账户资金的关系。存款人与银行都可以利用存款人的账户资金的说法亦令人吃惊。而将存款合同在性质上归属于资金保管与转移资金利用权的混合合同,更是自陷困境,因为如果银行保管的是存款人的账户资金,那么,银行是不能利用存款人的账户资金的,如果银行保管的是存款人存入的现金货币,那么,银行就不再仅仅是利用,现金货币的所有权已经转移给银行。所以,无论银行保管的是存款人的账户资金还是现金货币,都无法将资金保管与转移资金利用权统一起来。由上可见,存款人所有权说的各种观点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缺乏充分的说服力,因此,有的学者改变了思考问题的方向,提出了银行所有权说。二、由银行存款人的债权优先权银行所有权说认为,存款人存款的所有权属于银行,存款人用存入银行的现金货币的所有权换取了要求银行返还同种类、同数量货币并加付利息的债权。其中又存在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该说认为,根据“货币占有即所有”这种传统民法理论,储蓄合同的存款人因将货币交付给储蓄机构而丧失其对货币的占有,银行通过占有存款人的货币而获得对这些货币的所有权。储蓄合同是特殊的定式合同。11该说认为,存款合同属于借款合同。12该说认为,根据动产物权变动规则,存款应归银行所有。13该说认为,存款合同属于无名合同。14该说认为,存款所有权属于银行,不过,银行结算账户及其他一些特定账户的货币所有权没有转移。15在以上几种观点中,区别对待说所言所有权属于银行的“存款”,指的是存款人存入银行的现金货币,所言银行结算账户及其他一些特定账户的“存款”则是指以数字形式存在的账户资金,令人不知所云。无名合同说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二者均无法解释借款人向银行借款时,若借款人不需要现金,而要求银行将款项划至自己的存款账户上作为存款时,存款应当归借款人所有的事实。因为既然银行已经将款项贷给借款人,其所有权自当归属于借款人。可是,如果借款人存款的所有权归借款人,那么,存款人存款的所有权就应当属于存款人,因为当借款人向银行存款时,他已经变成了银行的存款人。16特殊的定式合同说、借款合同说、17物权变动说所认为的存款,指的是存款人存入银行的现金货币。存款人将现金货币存入银行之后,银行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将其用于投资,若存款人以存单为凭,到期要求银行返还现金货币时,银行只能返还同种类、同数量的货币加付利息给存款人,而不能返还原物,原物不存,所有权当然转移,这就意味着存款人是用存入银行的现金货币的所有权换取了要求银行返还同种类、同数量货币并加付利息的债权,就此而言,这些观点无疑是正确的。特殊的定式合同说、无名合同说、区别对待说均以《商业银行法》第71条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该条规定:“商业银行进行破产清算时,在支付清算费用、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后,应当优先偿付个人储蓄存款的本金和利息。”这一规定表明在银行破产后,存款人不是以所有权人的身份,通过行使取回权享有优先权,而是作为债权人,享有优于国家税款和其他破产债权的优先偿付地位。然而,众所周知,债权具有平等性,如果存款人用存入银行的现金货币所有权换取的仅仅是债权,那么,在银行破产后,其享有的优先偿付地位又作何解释?18有学者还利用外国法律的规定以及相关判例佐证自己的观点,他举美国银行法的规定,银行不是存款人的金钱的被寄托人,银行没有义务将存款人的金钱与另一存款人的金钱隔离保管。法律把银行与存款人的关系作为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关系。银行是债务人,客户是债权人。又如,19《意大利民法典》第1834条规定,(金钱储蓄)银行对存入己处的货币享有所有权,并在约定期间届满时或者存款人提出请求时,负有返还同种货币的义务。20在英国,存款转移所有权的判例法原则早已在1838年形成。这一年,英国上议院在审理一桩上诉案时,大法官Cottenham勋爵即指出:“款项一经付入银行就不再是当事人的钱,此款即属银行所有;当存款人要求支付时,银行有义务偿还相等于存入金额的款项。”21但是,这些只能说明银行对存款人存入银行的现金货币享有所有权,不能说明银行对存款人的存款也享有所有权。恰恰相反,外国人也认为存款人对自己的存款享有所有权,例如,美国当代著名金融学家迈耶指出,“资本主义最重要的发明是创造了对货币的所有权形式,如银行账户、债权、股票等,它们都可以在需要时转换成现金,企业也可据此筹集到所需资金。这些对货币的所有权形式,只要能够很容易变现,就能替代货币作为一种储藏手段。”22显然,我国的这些学者犯了将存款等同于存款人存入银行的现金货币的错误。三、数字记账说存款债权说区分现金货币与存款,认为存款人将现金货币存入银行后,丧失对现金货币的所有权,以数字形式存在的存款表彰的只是一种债权。其中主要包括以下两种观点:1.消费寄托合同说。该说认为,保管一定的货币,就形成消费寄托合同,保管人取得货币的所有权,保管人在归还货币时,仅需交还同等数额的货币,而无需归还原物。在银行客户与银行的存款关系中,银行客户对吸收存款的银行只享有请求返还同种类、同数量货币的债权,而不能享有对该存款的所有权。存款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货币,只是可以要求支付货币的债权。23该说认为,在存款合同法律关系中,存款人是债权人,金融机构是债务人。人们常说的存款账户中的“存款”或“资金”,不是指实在的物理形态的货币或金钱,而只是用抽象的记账数字来表达大小的存款人对金融机构的债权。24如前所述,就存款人仅仅要求银行到期返还同种类、同数量的货币并加付利息而言,存款人的存款只是表明存款人对银行享有债权,这是没有问题的。因此,此类观点能很好地解释存款是商业银行的负债的问题。还本付息的习惯说法似乎也很容易让人想到存款人的存款只是表明存款人对银行享有债权,但是,此类观点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一,“由债的目的所决定,债不宜永存,具有期限性。”25但是,无论活期存款还是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存款人都享有永久财产权,26不存在存款人怠于行使债权导致超过诉讼时效而丧失胜诉权的问题,这是此类观点怎么也解释不了的。其二,此类观点无法解释存款人可以直接支配自己存款的事实。孟勤国教授指出,“债权意义上的财产利益与物权中的财产利益截然有别,这是一种期待性的财产利益,债权人只有在实现债权之后才能支配一定的财产,在此以前,债权所涉及的财产利益尚在他人的支配之下,还没有从他人的财产中分离出来,属于他人的物权客体,根本谈不上债权人之物权”。27而存款人的存款并不一定是一种期待性的财产利益,存款人可以不需要在实现债权之后才能支配自己的存款,存款人可以利用自己的活期存款直接购买商品,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也可以转化为活期存款变成现实的购买力,28因此,否认存款人存款的物权性是站不住脚的。在这些学者眼里,存款纯粹是一种数字符号,只具有记账功能,这种观点完全抹煞了银行的货币创造职能,殊不知以数字形式存在的存款也可以当作货币使用,而且具有与现金货币相同的支付能力。其三,此类观点亦有悖意思自治原则。“目前许多银行已经开展了对个人的多种形式和多种类别的代理服务,其中以代缴费业务的发展最为迅速。在代理服务的种类上,目前已有代发工资,代缴水电费、电话费、煤气费、物业管理费、有线电视费、交通违章罚款、税费等。”29无论是代发工资还是代缴有关费用,都表现为存款,没有人会同意对自己银行账户上的工资没有所有权,通过银行代缴有关费用的有关单位也不会同意对到账费用不享有所有权。否则,相信绝大多数人会说:“要是这样,打死我也不存钱。”30无奈之下,我国银行也肯定存款的所有权属于存款人。因此,主张存款人的存款只是表彰债权的观点明显有悖意思自治原则。四、银行对账户资金和户出的资金享有所有权不难发现,前述几类学说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学者因此感言:“在传统大陆法系的民法理论中,存款关系发生后,存款人对于存款的权利、银行对于存款的权利,已然陷入了不尴不尬的境地,用债权或物权的理论来解释都会产生困惑。”31他们针对这种现状,提出借鉴信托制度重构存款所有权,利用双重所有权的设计避开一些无谓的争议。具体方案是,“首先,存款人对于所存款项,是一个范围特定对象也特定的权利。存款人对其账户中的资金享有所有权,在交易结算时,可自由地划账拨款;存款更像一种观念的所有,交易时不必见到实物,更为方便快捷,也更符合现代社会的效率要求;另外,存款人对存款享有所有权,也表现在当存单存折遗失时,存款人负有到银行挂失的义务,否则,存款人将要承担不利的后果。这种义务可以视为一种对物之义务。其次,银行对储户存入的资金也享有所有权,这是可以自由处分收益的权利。银行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将款项灵活贷出,得到的收益扣除固定利息外,均为自己所有的利润”。32同时,他们作出特别说明,“形成存款双重所有权的基础关系,仍然是银行与存款人之间的存款合同。存款合同是一种债的关系,并且标的物始为货币,这种货币之债应当与它的后果即存款的双重所有权区分开”。33提出这一方案是为了避免一些无谓的争议,出发点无疑是好的,而且“存款人对其账户中的资金享有所有权”、“银行对储户存入的资金也享有所有权”的提法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笔者认为,论者所主张的存款合同的标的物始为货币,这里的货币指代不明,存款人的账户资金、储户存入银行的资金与存款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二者是否都是存款?令人一头雾水。如果二者都指向存款,那么,不但不能避免原本已经存在的争议,只能引发新的争议,因为在“物权设定上,大陆法系物权制度一直坚持一物一权主义。……如果一个物上同时存在两个所有权,其中任何一个无法排除另一个的存在,就不可能实现独立意志、独立行为……”34要是存款人与银行对存款人的存款均享有所有权,如果存款人要使用自己的存款购买商品,同时银行要使用存款人的存款去投资,35这时怎么办?“最后只能是谁也搞不成”。36五、什么是存款、存款是自然从上述对存款所有权的学术争论来看,似乎还没有发现哪一种观点能够完全令人信服,这种局面的出现多少与人们在几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存款”这一概念有关。纵观前述各种学说,对于“存款”这一概念,至少存在以下四种不同的理解:其一,存款即存款人存入银行的现金货币。这与我国《商业银行法》第3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商业银行的业务之一就是“吸收公众存款”中的存款同义。其二,存款即存款货币。其三,从商业银行负债的角度理解存款。其四,将存款人存入银行的现金货币、存款人的存款(账户资金)混为一谈。人们对“存款”的理解如此之多,以至于让人感到无所适从。不过,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因为在理论上,存款本身就是一个界限不清的概念。例如,有学者指出,从商业银行创造存款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存款的来源有两种:一是原始存款,二是派生存款。所谓原始存款,狭义的是指客户以现金形式存入银行的款项,对整个商业银行系统来说,广义的也包括能同时增加准备金存款的存款。例如,财政拨款、黄金、外汇占款等形成的存款,是银行吸引的最初存款。而派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贷款、贴现、投资等业务转化而来的存款,也称衍生存款。原始存款是商业银行进行信用扩张和创造派生存款的基础。37在这个例子中,同样是存款,论者所指狭义的原始存款是指存款人存入银行的现金货币,而派生存款则是指存款人的账户资金。国外有学者在解释银行的货币创造职能时存在同样的问题,“在像我们那样的部分准备金的银行制度里,银行当然并不具备与一美元存款相应的一美元货币。这就是为什么‘存款’是如此令人误解的一个术语。当你在银行里存放一美元的现金时,银行可能在它的现金上加15或20美分。一元存款的其他部分银行将通过另一种业务形式借出去。借款者可以再把现金存入这个或那个银行,这一过程可以重复进行。结果是:对于银行拥有的每一美元现金,银行要欠几美元的存款。”38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在同一语境下,论者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了存款这一概念,这种解释很难让人明白存款与现金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存款’是如此令人误解的一个术语!”不幸被论者自己所言中。严格说来,在上述四种理解中,第一种理解是一种通常的理解,但很不科学,第二种理解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事实,39第三种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事实,40第四种理解则令人感到莫名其妙。从存款所有权的角度理解存款,第一种、第三种、第四种理解都不可取,只有第二种理解是可取的,但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为论证第二种理解的合理性,我们必须设法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货币是什么?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诚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言:“经济学教科书谈的都是货币能做什么,避而不谈货币是什么的问题。当我们问一个看似简单却令人迷惑的问题‘货币是什么’时,我们便感受到货币古老的魔法。”41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从当初的贝壳一路走来,至19世纪,银行业已经发展到了这样一种高度:“任何稍有资产的人(不仅仅是商人和银行家)一般都会以简单的银行存款形式而不是铸币或钞票形式持有随时要动用的资金。银行账户持有者可以命令银行把其资金转账过户给另一位银行户头持有者以清偿债务,这个过程已被标准化为以支票形式结算。这些存款是‘货币’吗?”42事实表明,“银行存款正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最终还将成为货币供给的主导部分。”43面对这样一种现实,“政府不得不调整对‘广义货币’的态度:广义货币不仅仅是铸币,甚至也不仅仅是铸币加银行票据(纸币),它还应包括银行存款”。44此后的一系列事实印证了这一点。“今天,在所有发达国家,标准的衡量货币数量的方法是将某个时点的通货及存款数量算作货币”。45而且,“存款货币在现代工商业发达的国家中占有重要地位,大部分交易都是以这种货币为交易媒介的”。46那么,作为货币的存款,其真实面目到底是什么呢?克林顿政府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代表对货币的定义或许能给人以启迪:“货币就像魔术。中央银行家们就是魔术师。像所有的魔术师一样,他们不喜欢让自己的伎俩曝光。”47魔术师不喜欢让自己的伎俩曝光是为了使观众保有对魔术的神秘感,但中央银行家们不喜欢让自己的伎俩曝光未免侵犯了存款人的知情权。不过,还是有学者试图道出其中的秘密,例如,前述美国学者发现了货币的非物质性,他强调:“我们应该驱散关于货币魔术的一个重要幻觉:货币不是一件事物。在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里,货币明确地表现为一种事物,……最近几十年来的事情证明了货币的非物质性……”“如今,大量纸币进一步非物质化为计算机的二进制代码,货币由此进入虚拟世界。难道一直要等到最后一张纸币消失,变成一个电子钱包,我们才能认清货币的真正非物质本质吗?”48我国有学者指出,存款货币“不必依托任何币材”,是“十足的数字货币或符号货币”。49由此看来,存款货币似乎无形,不过,断言存款货币纯粹是一种符号,可以完全脱离现金货币而独立存在还为时尚早。一方面,“货币的发展就是努力完成一个它永远也达不到的理想,即成为经济价值的一个纯粹的符号”;50另一方面,“货币的发展历史充分地表明了货币必须要有一个信用予以支撑,不论是最早的实物货币,还是以一定的贵金属为本位的货币以至目前的完全信用货币,都证明离开了信用支撑的货币是很难为人们所接受的,也就不能成为货币”。51以数字符号作为存在形式的存款货币之所以成为货币完全依赖的是银行的信用支撑。52只有兑现能够得到保障,交付存款货币与交付现金货币才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人们才会接受存款货币。可见,存款货币虽然不是现金货币,但又以现金货币为基础,离不开现金货币,如果说存款货币代表银行信用,现金货币代表国家信用的话,那么,银行信用离不开国家信用的支撑。存款货币具备货币的基本特征,具有购买力和流动性。53从流动性的角度而言,不同种类的存款货币存在差异,活期存款可以直接地购买商品,是一种现实的购买力,而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则是潜在的购买力,通过提取现金,或转化为活期存款可以变成现实的购买力,相比较后者的流动性就差一些。54这些事实充分表明,以银行信用为基础,存款人存单上用以表彰存款人对银行享有债权的数字符号已经成为价值符号,从而成为货币家族的一员。弄清了存款的货币属性,有必要进一步弄清存款合同的性质。解决这个问题还得从银行的起源说起。现代银行起源于货币兑换业,“中世纪时,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地成为了当时的世界贸易中心,各国商人均来此贸易。但由于各国货币制度不一,货币(铸币)材料、重量、成色等都很不一致,使得交易因支付困难而难以完成,一些商人发现了这一点,并深知要完成支付行为,就必须进行货币兑换。于是,他们开始在市场上摆一把椅子(意大利语Banko)就地营业,进行货币兑换的服务。”55时至今日,银行起初的货币兑换业务依然存在,只不过除了可以到银行兑换不同国家、地区的货币外,还同时包括现金货币兑换存款货币的业务。在后一种货币兑换业务中,存款人首先可以在银行开立一个存款账户,然后用自己的现金货币兑换银行的存款货币,银行将存款货币保存在存款人的账户内,存款人在对自己的账户设置密码后交由银行保管,56以存单(或各种信用卡)为凭,在账号、密码相符的条件下,存款人可以直接利用存款货币(主要是活期存款)进行各种交易、结算,而在自己需要现金货币时,也可以用自己的存款货币换取现金货币。在买卖、互易等转移所有权的活动中,所有权完全丧失而转换为债权,这一转换的目的在于获得新的对价的所有权。57在存款人与银行的交易中,存款人将现金货币存入银行,是用现金货币换取存款货币,存款人取得存款货币的所有权,银行取得现金货币的所有权。对于以数字形式存在的存款货币,存款人既可以将其作为货币使用,用于各种交易、结算,也可以选择向银行要求返还同等数量、种类的现金货币,前者表现为物权,后者表现为债权。易言之,当存款人通过转账的方式将存款货币用于各种交易、结算时,存款人行使的是存款货币的所有权;当存款人用存款货币从银行提取现金货币时,是向银行主张债权,同时取得所提取现金货币的所有权,银行则消灭相应的存款债务,此时的存款货币发挥的实际上并不是货币的作用。与此同时,存款人将现金货币存入银行之后,增加了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可以分享银行利用超额存款准备金进行投资所取得的收益,利息便由此而来。总之,在存款合同中,有交易的成分,有服务的成分,还有利益分享的成分,标的物除了现金,还有存款货币、存款账户,这种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与标的物的多样性使得存款合同不能也无法被任何一个有名合同所替代,是故,存款合同就是存款合同,任何想要给存款合同冠以其他名称的企图无异于节外生枝。由上可见,存款人对自己的存款货币可以在债权与物权之间选择行使自己的权利,将存款货币财产权单独界定为债权或物权都是片面的。存款人可以像对物那样对存款货币为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因此,区分现金货币与存款货币,肯定存款人对自己名下的存款货币享有所有权(除非有证据证明存在错误汇款或银行错误记账的情况),前述一系列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事实证明,只有存款人才能进入自己的存款账户,动用自己的存款货币,银行是不能动用存款人的存款货币的。“虽然说贷款要有一定的存款58来源作保证,但在某种意义上,贷款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发放贷款并不需要动用现有存款,实际上它也不可能动用现有存款(我们习惯说的以存款来支持贷款并不是提取存款来发放贷款),只有存款客户才有存取款的权利,银行可以动用的是超额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是衡量银行贷款能力的基准”。59事实表明,当存款人选择向银行行使债权时,无异于将相应数量的现金货币借给了银行,此间存款人对相应数量存款货币的所有权仅具有保留权利的意义;60当存款人选择行使存款货币的所有权时,这种所有权的正常行使必须以人们普遍接受存款货币为前提,而人们接受存款货币又是以银行信用为基础的,一旦银行破产,存款人纷纷前来挤兑,失去国家信用支撑的银行信用顷刻间便化为乌有,没有人会愿意接受此时的存款货币,存款货币不再是一种价值符号而仅具有数字符号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救济存款货币所有权的唯一途径只能是从银行破产财产中优先受偿了。61可见,不管哪一种情况,存款既可能给存款人带来收益,也可能给存款人带来风险,62存款保险业务因此应运而生。揭穿存款货币的秘密无疑满足了存款人的知情权,但多少有些令银行扫兴,因为“货币游戏,完全就像古希腊的神谕,是一个信心的游戏。无论什么时候即使皇帝没有穿衣服(例如每当‘信心危机’隐约出现时),那些知情的人也希望没有天真的孩子作出不合时宜的评价。在这样的情况下,表面上对帝王的信心、神秘气氛、恪守礼仪和例行公事,有助于确保一条长而脆弱的锁链能够维持住”。63六、衍生货币是债权的观点在物权法上出现的问题最近笔者看到一种新的观点,认为存款人的存款货币财产权既非物权亦非债权,作为信用货币体系成员之一的存款货币是一种新型的财产,有其特有的财产权属性。64论者在其专著中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笔者择其要者,介绍如下:首先,存款人对自己的存款享有的不是物权,因为从纯粹信用货币产生时起,货币不再具有“物”的外在特征,用以印刷货币的纸张仅仅是信用货币的证券化凭证,它本身不是货币。只要外部条件具备,货币就可以抛弃这种凭证,成为完全观念化的“东西”。65“当历史发展到信用货币时代,以实物为外在货币表征的货币彻底消亡,将货币解释为‘特殊动产’的法律理论彻底破产”。66既然货币已经不是“物”,所谓“货币所有权”的问题就是根本不存在的一个伪命题。67就此而言,我国《宪法》、《民法通则》、《继承法》等高位阶法律均赋予存款人对存款享有“所有权”,这一明显的理论错误让人觉得惊讶。68在论者看来,从货币财产权角度来看,主体对货币财产的控制方式表达为“持有”比“所有”更具科学性。“货币属于其持有者”是货币法律领域中最重要的基本原则之一。持有货币财产本身即成为获得货币财产权的全部条件。持有权能对于货币财产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项权能,同时也是货币财产权得以产生的依据。69其次,存款货币是衍生货币,将衍生货币财产权界定为债权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合法理:第一,无法说明存款货币法律关系中包涵的代办结算、委托代理、货币保管、货币投资等复合法律关系的内涵。第二,无法为当代银行制度条件下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机制,以及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机制提供法理支撑。第三,无法为存款准备金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和破产清偿时储蓄存款优先受偿等制度提供法理依据。第四,无法为货币衍生品的法偿效力提供法理依据。70在论者看来,“传统法律体系对货币权利‘非物即债’的解释已经漏洞百出,以‘特殊性’作为修补手段,也无法避免与社会现实的冲突。唯有从事实出发,对财产权体系加以重新总结,才能为现阶段的货币法律实践提供理论支撑”。71为了交易安全,在我国专家们起草的物权法草案建议稿中,专门规定了货币作为“特别动产”的内容,并确立“货币所有与占有一致”的原则。72但是,由于论者撰文并多次在理论研讨会上发言强调货币不是“物权”,必须把货币的内容从《物权法草案》中删除,这一系列活动受到我国著名民法学家江平教授的赞扬。在我国最终通过的《物权法》中,没有规定货币的问题。73从总体上看,论者对于货币的非物质性的认识以及对将存款货币财产权界定为债权的看法都打破了传统观念,有一定的见地,对货币财产法律关系的认识也比较全面。然而,其观点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表现在:其一,尽管作为信用货币的纸币的价值完全依赖于发行者的信用而非作为“物”的“纸”的价值,但是,完全否认纸币具有“物”的外在特征的见解不符合事实,毕竟纸币对作为“物”的“纸”仍然有依赖性,“纸”之不存,“币”将焉附?其二,论者对民法上的“物”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物必有体”的传统观点上,这与论者敢于打破传统观念的表现格格不入。因为,物权有体化的倾向,与法律发展早期人们的实体化思维方式有关,是法律史上儿童思维的一个遗迹。74其三,认为存款货币是二元货币的观点与事实不符,75无法被人接受。其四,我国《宪法》、《民法通则》、《继承法》等高位阶法律肯定存款人对存款享有“所有权”,并未否定存款表彰债权的一面,不存在理论上的错误。其五,无论现金货币抑或存款货币,人们都可以像对物那样对其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所以,完全可以肯定人们对货币的所有权。76所有权权能的广泛性绝非“持有”一项权能所能替代,因此,主张以“持有”替代“所有”来表达主体对货币财产的控制方式并不可取。其六,不可否认,货币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有日本学者认为,金钱“不仅将物权与债权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统一,同时也将二者区别之界限愈益模糊。以至使人们试图在学说上对二者加以区分已变得毫无意义及根本不可能”。77孙宪忠教授指出,货币的法律本质,是以国家特别认定的形式记载、确定并加以保护的债权。但是他同时指出,货币就其形式而言,仍然是一种动产,在物权法上是一种特别动产。78从表面上看,在货币财产权中,债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