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绿道网络构建与互动研究_第1页
我国城市绿道网络构建与互动研究_第2页
我国城市绿道网络构建与互动研究_第3页
我国城市绿道网络构建与互动研究_第4页
我国城市绿道网络构建与互动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城市绿道网络构建与互动研究

1城市发展与绿道网络建设的现状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化水平约为20%,现在超过50%。但是,在过去一轮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由于没有结合城市扩张形成城市绿道网络和城乡绿地一体化建设,导致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和建设相对滞后,城市绿色空间零散、破碎、无联系,户外空间严重缺乏,各种自然资源遭到严重威胁等问题。未来30~50年依然是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同时也是我国城市发展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应该抓住这次历史机遇,结合城市全面转型建设,努力构建城市绿道网络系统,加强城市人居环境及小康社会建设。基于区域和城市发展的诉求,国内部分地区开展绿道规划和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综合效应,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具体体现在:宏观尺度上与城市空间形态和结构、建设用地、交通结构,微观尺度上与城市的道路、建筑,都缺乏互动与协调;重点考虑了自然、人文、生态环境的系统网络化联系,忽略了绿道网络的城市空间系统设计,使绿道网络独立于城市空间系统之外。其实,绿道在整个城市空间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首先,相对于郊野地区,绿道在城市中与人的日常生活关系更加紧密;其次,受城市土地紧缺和高强度开发的影响,绿道所处的城市环境非常脆弱,生态环境破碎化程度相对严重,生态修复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另外,绿道在城市中除一般的生态、休闲、文化等功能意义之外,对缓解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无序蔓延、交通拥挤、生态环境恶化等等“大城市病”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2绿色城市街道的概念、构成和类型2.1绿色道的基本特征“绿道”内涵很广,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有不同的含义,因此,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总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利特尔(Little)认为绿道能够改善环境质量和提供户外娱乐的线状廊道;海(Hay)将绿道理解为连接开敞空间的景观链,是集生态、文化、娱乐功能于一体,具有自然特征的廊道;罗伯特(Robert)认为绿道的主要特征是人类、动物、种子和水运动的绿色通道。与以上学者相比,美国马塞诸塞州立大学教授杰克·埃亨(JackAhern)的观点被大家普遍接受,其更注重在土地综合网络中去理解绿道,认为绿道是一种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目的而被规划、设计和管理的包含线状、连通、多功能、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性等内容的绿色土地网络;由于位于人造景观特征明显的城市聚落环境中,受到土地利用、建筑物、空间利用等多样化的影响,城市绿道表现的内涵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复杂,目标更加多样,既要融合城市与自然,兼具生态环境意义及景观价值,又要串联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承担城市组团间游览、游憩联系功能,还要作为城市慢行系统的空间载体,在一定程度上辅助城市交通。纵观各位学者对绿道的理解,结合城市环境本身对绿道的诉求,将城市绿道理解为在城市空间环境中串联各类自然或人工要素而形成的多功能绿色廊道网络,其对城市的生态保护与优化、引导城市生长、发展休闲游憩和慢行交通具有重要的意义(图1)。2.2自然环境组成城市绿道由绿廊和人工两大系统构成。其中绿廊系统主要由自然本底环境与人工恢复的自然环境组成,包括地带性植物群落、水体、土壤、野生动物等自然要素,是城市绿道的绿色基底,具有生态维育、景观美化等功能;人工系统主要由慢行道系统、交通衔接系统、服务设施系统和标识系统等组成,具有休闲游憩、慢行交通等功能。2.3绿道类型划分城市绿道是穿行于城市各类用地之中的一个较长的线性空间,它与其相接的用地发生着最直接的联系,它的类型与其所经过的地块类型有着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本文将城市绿道结合两侧的用地情况分为居住区型绿道、办公区(商务办公、行政办公等)型绿道、商业区型绿道、工业区型绿道、自然绿地(公园、街头绿地)型绿道、历史及遗址区型绿道、防护(城市、高速路、公路、铁路、河流水渠、城市干道防护绿地)型绿道七大类型。3绿色城市走廊规划与城市互动的重要性3.1城市景观格局被破坏,生态环境面临较大压力我国快速城市化导致城市快速扩展,加剧了人类活动的干扰,导致城市的河流、山体、公园绿地、自然区、风景自然遗产等生态系统及自然开放空间日渐被隔离,呈现“斑块”孤岛化状态,城市整个生态景观格局遭受破坏,城市生态环境面临很大压力,这种状况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严重。而城市绿道的建设,创造了与城市相互交织的网络化绿色生态廊道,通过各种生态修复技术使城市中受损的生态植被群落系统逐渐恢复,阻止生态斑块进一步孤立,为动植物提供充足的生存繁衍空间与迁徙廊道,并具有城市风道、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雨洪灾害等作用。3.2城市功能的主要特征城市相对生态郊野地区而言,除了建设密度较大、建设强度高、人工环境占绝对优势等等差异外,重要的是与人接触最为紧密,是社会生产、生活等一切活动的空间载体。而城市绿道对城市的服务功能,主要表现为“连接”和“流通”两大特征。连接,不仅要将各类开放空间及生态斑块连接起来,构建城市建设区域的缓冲带和自然栖息地,而且将城市的居住区、学校、商业中心、体育文化设施、公共交通设施、历史文化遗址遗迹等资源融为一体,既为人们提供接近自然的通道,又大大提高城市各系统设施的可达性及利用度;流通,就是让城市中不同单元的风、交通通勤、信息、物质、能量、生态等各种流在城市绿道网络中能够“便捷、安全”地流通,形成城市的综合流通廊道,使城市绿道成为人们休闲、散步的人性化开敞空间,孩子们上学的安全道,市民生活工作的通勤道,城市风廊道等等。3.3城市绿道建设是开发建设的持续、渐进的改革我国正处于开发和保护并重的特殊历史时期,城市绿道与城市的互动,无论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旧厂旧村旧城的改造更新及产业的转型升级上,还是在居住、商业等新城的开发建设中,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城市绿道的建设改善沿线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带动和激发城市的建设与复兴;促进城市结构进行持续、渐进的改革。特别是城市的一些重点地段,如滨水老厂房区、被遗忘的历史街区、历史环境造成的城中村、遗弃的交通廊道、老城区,通过城市绿道与城市的互动,重组城市区域环境,引导区域未来发展方向及深层结构生成,并产生连锁反应,从而引发及带动本地区的发展和面貌的改善。4绿色城市规划与城市互动的方式4.1综合规划体系4.1.1绿道规划编制系统缺乏与现行城体系的衔接用地权属的界定、土地的供给、城市基础设施的协调、城市各单元管理体制矛盾的化解、各主体利益的平衡等等是珠三角绿道网规划建设中遇到的最主要问题,特别在城乡结合部或建成区段,其根本原因还是绿道规划编制缺乏与现行城乡规划体系的衔接,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定的绿道规划编制系统,误认为绿道规划就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个专项,处于从属协调地位,而不是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指引,从整体上维护城市的安全和健康,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种服务。这种编制体系认识上的误区往往导致城市绿道规划只停滞在总体规划阶段,分区以下阶段的城市规划很难与之协调及具体落实,最终就像城市规划中的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一样,只强调城市绿道的游憩和景观美化功能,忽视其连续、完整及网络的特征,丧失了城市绿道的生态价值和生态过程。4.1.2分区规划、分区控制、景观定位的体系构建城市绿道规划应该与现行的城市规划建立一体化的编制体系,两者之间应相互构成和协调,而无法相互取代。城市绿道本身是一个线形的网络体系,需要城市规划对周边土地利用进行控制,反之,城市绿道也可以成为城市的框架,重塑城市整个空间景观结构,表现在每一个阶段应该是一个双循环的过程。在这双循环过程之中,城市绿道规划体现为双重地位特征,一是作为思想方法层的城市绿道规划,相当于一种观念、思想、原则、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二是作为内容层的城市绿道规划,相当于各阶段城市规划过程中的一个前期研究,为各阶段城市规划提供战略指引。具体而言,城市绿道是一个多层次的网络系统,需要从宏观的总体战略、中观的分区控制及微观的场所建设三个层次进行规划,并在各个层次上做到相互衔接和控制,同时又分别对应于城市规划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宏观阶段的城市绿道总体战略规划可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框架,在整体上维护城市的安全和健康,为城市提供综合性服务;中观阶段的城市绿道分区控制规划可作为城市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导则,并制定相应的实施指引以指导下一阶段规划建设工作;微观阶段的城市绿道场所建设规划可作为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设计依据,来指导具体地段和区域的建设(图2)。其实,在具体的城市绿道规划建设中,可以在总体战略性框架的控制下,自下而上地从重点场所或各片区层次的绿道规划建设做起,直到在一定时期形成整体绿道网络。各个阶段城市绿道规划既可以单独编制,也可以作为各阶段城市规划成果同时编制。例如,对于城市的重要地区,在正式编制规划之前,从专题的角度进行城市绿道研究,提出相关控制策略和设计指引,作为相应层次规划编制的依据,是做好城市规划工作的保证和提高城市规划水平的有益补充。4.2目标技术方法体系4.2.1多目标综合的城市绿道系统,从各大系城市绿道作为城市巨系统中的重要系统之一,不是封闭孤立的,与城市其他系统一样开放且相互联系,尤其是与城市空间系统,因为城市空间系统是城市范围内社会、生态以及基础设施各大系统的空间投影及关系的总和。城市绿道要融入城市空间,并协调其与城市的人文历史、生态环境、功能产业、空间结构、休闲游憩、综合交通、公共服务、市政设施等等之间的关系,需要城市绿道规划在内容和方法上体现多目标和综合性,通过多目标综合的规划方法使城市绿道系统叠加到城市空间系统中。但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叠加,而是积极地改变或调整城市空间各构成系统之间的关系,克服城市发展过程中各系统分离的倾向,从而实现新的综合,形成一种相互融合渗透的整合关系,使城市建立动态多元的新秩序。4.2.2基础平台的构建城市绿道的多目标综合性规划方法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取向,以生态保护优先与适度功能开发为前提和原则,尊重城市自然基底、生态格局及空间结构,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发扬地域文化传统,满足当地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的需求,推动城市低碳经济发展与建设。具体包含以下步骤(图3)。(1)深入调查城市绿道网建设的基础条件,奠定与城市互动的基础平台。深入调查城市绿道建设本底的生态条件、社会人文条件、经济状况及城市建设概况,综合分析城市各项政策要素和地方建设意愿,将城市绿道网的构建建立在城市要素充分研究的基础之上,为与城市互动奠定基础平台。(2)综合评估城市绿道网络生态安全及社会需求,建立与城市互动的目标体系。综合评价城市现状宏观生态安全格局和区域生态环境,确立绿道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生态建设目标,以生物保护、休闲游憩作为主要要素对绿道进行土地适应性评价,优先考虑城市绿道的建立对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环境廊道及修复城市破碎生境等具有的重要作用,同时根据自然生态资源评估的结论,确定潜在生态廊道的优先等级与网络结构。另一方面依托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根据旅游发展与游赏需求、服务设施需求、交通需求等因子构建城市绿道社会需求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生态评估结果、城市建设现状与用地性质、地区服务功能需求及城市长远发展要求,科学确定合理的绿道容量及总体建设目标,同时确定绿道网络、生态建设、交通衔接、设施配置、功能开发和建设运营等分项目标及相关指标,并提出绿道建设的阶段目标。(3)整合融入城市功能及空间体系,搭建与城市互动的网络结构。在城市绿道建设目标体系的指导下,通过对城市空间布局及相关功能的研究,对影响绿道网规划布局的各种要素,如自然人文景点、公共空间、河流、道路、山体、轨道站点、城市核心区等建立模型,采用多因子叠加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搭建与城市互动的城市绿道网络整体结构,从而使城市绿道与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绿地格局、城市发展节点、自然肌理、城市功能、城市交通、公共空间等系统之间形成积极的互动关系,并相互影响、相互渗透。(4)监控评估城市绿道网的实施效果,建立与城市互动的反馈机制。对最优规划方案的实施要实时监控,并积极采用“上下协同”的工作方式和“区域协调”的反馈机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发现不足,总结经验,在动态调校中确定城市绿道网络的总体布局,也就是说,城市绿道规划应和城市规划一样走“规划调整再规划”的道路。4.3建立健全城市绿道的法律法规体系合理完善的制度系统建设是减少和避免城市绿道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实质性实施障碍的基础。通过深入研究住建、交通、环保、林业、水利、城市综合管理等相关领域的法律和地方性法规,探索将城市绿道法规纳入其中的方式和途径,明确对城市绿道规划、建设、使用、管理、运营、维护的主体、权利和义务等要求和标准,并制定或修编有关法律法规,形成完整的城市绿道法律体系,为政府各部门齐抓共管城市绿道建设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具体而言,制度化的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3.1城市绿道建设考核协作是现代社会环境中完成规划目标的必要条件。建立城市绿道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统筹指导、督促检查和考核城市绿道的建设工作。确定由城市人民政府作为城市绿道建设的主体,明确专门负责单位,制定城市绿道的建设规划、工作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解决土地供给、资金筹措等问题,有序推进城市绿道建设工作,并在相关部门设联络员进行信息反馈和通报,形成有效的上下互动、部门联动机制,共同推进城市绿道建设。4.3.2积极探索参与社会资金参与城市绿道建设的模式根据财力情况将城市绿道建设专项资金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对城市绿道建设项目给予支持;并从城市建设维护费中安排城市绿道维护和管理经费,保障城市绿道的正常运营,积极探索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绿道建设的模式;国土资源部门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制定尽可能宽松的城市绿道建设土地扶持政策,优先安排城市绿道涉及的建设用地指标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对参与城市绿道建设、经营、维护的经济实体和个人实行制定详细的税收优惠和减免政策,调动经济实体、社会团体和个人进行绿道建设、经营与维护的积极性;各地相关职能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相关办法,为城市绿道建设项目开辟绿色通道,简化手续,优化绿道建设立项、规划、报建等相关程序,提高城市绿道建设效率。5绿色城市走廊规划与城市互动5.1生境的保护和利用城市绿道规划将分散的绿色空间进行连通,构建相互贯穿的综合性的绿色空间网络,不仅要维持和保护城市自然环境中现存的物理环境和生物资源,并在现有的栖息区内建立生境链、生境网络,防止生境退化与生境割裂,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而且更注重人的参与性和使用性,体现城市中绿色景观与人类行为活动的相互交流。5.2合理设置绿道,引导城市建设城市绿道规划要遵循区域土地空间管制要求,未建区或限建区要遵循“保护为主,调整为辅”的原则,维持和保护该区域现有景观格局的生态基底,通过绿道规划调整和优化区内的生态环境;新建区城市绿道应指导控制该区域空间布局秩序,合理构建该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的生态廊道,连通核心生态资源形成城市生长边界,合理引导城市建设;已建区城市绿道应充分发挥改善、优化城市生态、景观与环境的作用,充分利用旧城改造与功能更新契机,修复退化与受损土地,修复破碎化生境。5.3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绿道网是一种线形网络结构体系,由稳定的生态群落组成,生境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高,具有良好的自然属性,其布局应与区域发展需求保持一致,融合城市与自然,连接城市不同功能分区,联系城市开放公共空间,防止城市无节制的蔓延,控制和引导城市形态的发展,构建与城市空间形态相契合的城市绿道网络结构,同时与郊野及农田相联系,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城乡合理过渡,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协调自然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5.4边缘效应,引导边缘土地利用城市绿道的周长/面积比较大,对外界的影响非常敏感,而且周边土地利用方式对城市绿道具有重要的边缘效应,会影响绿道的构成与功能,为了维持城市绿道的质量,必须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结合,对廊道周围的土地利用进行控制,通过边缘效应引导边缘土地利用优化,并将优化过程向腹地延伸,逐步将线形的优化变为带状、斑块状直至城市整体土地利用方式的优化。5.5加强绿道的安全通过能力统筹城市绿道与城市交通系统的布局,实现城市绿道网络与城际轨道、城市公交系统、城市慢行系统的“无缝衔接”,并对交叉口进行重点处理,确保绿道使用者的“安全通过”;同时,加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力度,完善交通换乘点、自行车租赁及停放设施,升级改造可搭载自行车的交通工具,重点加强城镇边缘区、城镇中心区、城镇居住区、公园广场等休闲游憩出行需求较大地区轨道交通、公交站点与绿道衔接设施的设置,增强绿道出行的便利性与可达性,建立高效衔接绿道网络及其他交通方式的“零距离”换乘系统。5.6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