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文(四篇)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文(四篇)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文(四篇)_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文(四篇)_第4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文(四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文(四篇)1.借助数轴了解相反数的概念,知道互为相反数的位置关系.

2.给一个数,能求出它的相反数.

活动请一个学生到讲台前面对大家,向前走5步,向后走5步.

交流如果向前走为正,那向前走5步与向后走5步分别记作什么

1.观察下列数:6和-6,2和-2,7和-7,和-,并把它们在数轴上标出.

想一想(1)上述各对数有什么特点

(2)表示这四对数的点在数轴上有什么特点

(3)你能够写出具有上述特点的n组数吗

观察像这样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相反数.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0除外)是在原点两旁,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即:我们把a的相反数记为-a,并且规定0的相反数就是零.

总结在正数前面添上一个“-”号,就得到这个正数的相反数,是一个负数;把负数前的“-”号去掉,就得到这个负数的相反数,是一个正数.

2.在任意一个数前面添上“-”号,新的数就是原数的相反数.如-(+5)=-5,表示+5的相反数为-5;-(-5)=5,表示-5的相反数是5;-0=0,表示0的相反数是0.

(1)-5.8是的相反数,的相反数是-(+3),a的相反数是;a-b的相反数是,0的相反数是.

(2)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的相反数是,的相反数是它本身.

①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一定不相等;②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的点一定在原点的两边;③所有的有理数都有相反数;④相反数是符号相反的两个点.

【例3】化简下列各符号:

(1)-;(2)+{-};

(3)-{-{-…-(-6)}…}(共n个负号).

【归纳】化简的规律是:有偶数个负号,结果为正;有奇数个负号,结果为负.

【例4】数轴上A点表示+4,B、C两点所表示的数是互为相反数,且C到A的距离为2,则点B和点C各对应什么数

【归纳】(1)相反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相反数的代数意义和几何意义.

2.分别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并把它们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5.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为4,则这两个数是.

6.若a与a-2互为相反数,则a的相反数是.

7.已知有理数m、-3、n在数轴上位置如图所示,将m、-3、n的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将这6个数用“

第二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学生在学习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HL”之前,已经掌握了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在本章的前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推论,在本节课要掌握这个定理的证明以及利用这个定理解决相关问题还是一个较高的要求。

本节课是三角形全等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凸显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在探索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HL”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命题的相关知识也是本节课的任务之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目标:

①能够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的判定定理,进一步理解证明的必要性②利用“HL’’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提问;第二环节:引入新课;第三环节:做一做;第四环节:议一议;第五环节:课时小结;第六环节:课后作业。

1.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几种

2.已知一条边和斜边,求作一个直角三角形。想一想,怎么画同学们相互交流。

3、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如果其中一个角是直角呢请证明你的结论。

我们曾从折纸的过程中得到启示,作了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或顶角的角平分线,运用公理,证明三角形全等,从而得出“等边对等角”。那么我们能否通

过作等腰三角形底边的高来证明“等边对等角”.

要求学生完成,一位学生的过程如下:

∴∠ADB=∠ADC=90°

又∵AB=AC,AD=AD,

∴△ABD≌△ACD.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对上述证明方法产生了质疑。质疑点在于“在证明△ABD≌△ACD时,用了“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而我们在前面学习全等的时候知道,两个三角形,如果有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相等,这两个三角形是不一定全等的.可以画图说明.(如图所示在ABD和△ABC中,AB=AB,∠B=∠B,AC=AD,但△ABD与△ABC不全等)”.

也有学生认同上述的证明。

教师顺水推舟,询问能否证明:“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直角所对的边即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从而引入新课。

已知:在Rt△ABC和Rt△A′B′C′中,∠C=∠C′=90°,AB=A′B′,BC=B′C′.求证:Rt△ABC≌Rt△A′B′C′

证明:在Rt△ABC中,AC=AB一BC(勾股定理).

又∵在Rt△A"B"C"中,A"C"=A"C"=A"B"2一B"C"2(勾股

定理).

AB=A"B",BC=B"C",AC=A"C".

∴Rt△ABC≌Rt△A"B"C"(SSS).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

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这一定理可以简单地用“斜边、直角边”或“HL”表示.

22A"B"

全等,从而得到“等边对等角”的证法是正确的.

(1)两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斜边及一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3)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4)一条直角边和另一条直角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对于(1)、(2)、(3)一般可顺利通过,这里教师将讲解的重心放在了问题

(4),学生感觉是真命题,一时有无法直接利用已知的定理支持,教师引导学生证明.

已知:R△ABC和Rt△A"B"C",∠C=∠C"=90°,BC=B"C",BD、B"D"分别是AC、A"C"边上的中线且BD—B"D"(如图).

∵BD=B"D",BC=B"C",

∴Rt△BDC≌Rt△B"D"C"(HL定理).

CD=C"D".

又∵AC=2CD,A"C"=2C"D",∴AC=A"C".

∴在Rt△ABC和Rt△A"B"C"中,

∵BC=B"C",∠C=∠C"=90°,AC=A"C",

∴Rt△ABC≌CORt△A"B"C(SAS).

通过上述师生共同活动,学生板书推理过程之后可发动学生去纠错,教师最后再总结。

问题你能用三角尺平分一个已知角吗请同学们用手中的三角尺操作完成,并在小组内交流,用自己的语言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

(设计做一做的目的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结论在实际中的应用,教学中就要求学生能用数学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按要求将推理证明过程写出来。)

BEADCDA"D"BB"

第三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为了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数轴的概念和数轴的画法,知道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为大家分享了七年级数学数轴的课件教学,欢迎借鉴!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

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问题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点表示数的感性认识。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从游戏中学数学做游戏:教师准备一根绳子,请8个同学走上来,把位置调整为等距离,规定第4个同学为原点,由西向东为正方向,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整数编号,请大家记住,现在请第一排的同学依次发出口令,口令为数字时,该数对应的同学要回答“到”;口令为该同学的名字时,该同学要报出他对应的“数字”,如果规定第3个同学为原点,游戏还能进行吗?学生游戏体验,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寻找规律

归纳结论问题3:

1,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2,如果给你一些数,你能相应地在数轴上找出它们的准确位置吗?如果给你数轴上的点,你能读出它所表示的数吗?

3,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4,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请学生总结:

1,数轴的三个要素;

2,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教学反思: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第四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一、教学目标:(1)熟练地进行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

(2)会把异分母的分式通分,转化成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

进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是难点,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必须转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然后按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法则计算,转化的关键是通分,通分的关键是正确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确定最简公分母的一般步骤:(1)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2)所出现的字母(或含字母的式子)为底的幂的因式都要取;(3)相同字母(或含字母的式子)的幂的因式取指数的.在求出最简公分母后,还要确定分子、分母应乘的因式,这个因式就是最简公分母除以原分母所得的商.

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一般步骤:(1)通分,将异分母的分式化成同分母的分式;(2)写成“分母不便,分子相加减”的形式;(3)分子去括号,合并同类项;(4)分子、分母约分,将结果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

1.P18问题3是一个工程问题,题意比较简单,只是用字母n天来表示甲工程队完成一项工程的时间,乙工程队完成这一项工程的时间可表示为n+3天,两队共同工作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这样引出分式的加减法的实际背景,问题4的目的与问题3一样,从上面两个问题可知,在讨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时,需要进行分式的加减法运算.

2.P19是为了让学生回忆分数的加减法法则,类比分数的加减法,分式的加减法的实质与分数的加减法相同,让学生自己说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3.P20例6计算应用分式的加减法法则.第(1)题是同分母的分式减法的运算,第二个分式的分子式个单项式,不涉及到分子变号的问题,比较简单,所以要补充分子是多项式的例题,教师要强调分子相减时第二个多项式注意变号;

第(2)题是异分母的分式加法的运算,最简公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乘积,没有涉及分母要因式分解的题型.例6的练习的题量明显不足,题型也过于简单,教师应适当补充一些题,以供学生练习,巩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4)P21例7是一道物理的电路题,学生首先要有并联电路总电阻R与各支路电阻R1,R2,…,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