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荆州与荆州关系考述_第1页
三国时期荆州与荆州关系考述_第2页
三国时期荆州与荆州关系考述_第3页
三国时期荆州与荆州关系考述_第4页
三国时期荆州与荆州关系考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国时期荆州与荆州关系考述

三国时期,魏晋、蜀、吴三人的政治格局正式确立。荆州是争议的焦点。有一次军事冲突和两次战争。关于孙刘荆州之争及相关问题,学界多有讨论,本文旨在以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对孙刘荆州之争中的诸多细节加以推究和考察,以期正本清源,复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同时对孙权集团与刘备集团关系的演变加以梳理和阐述。一、荆州形势荆州之形势以赤壁之战为转折点,前后变化巨大,对曹、孙、刘三方的影响都十分显著,且直接影响到了三方关系的发展乃至后来荆州之归属。(一)鲁肃入吴之际的内部党组织在刘表新亡、曹操南下之际,鲁肃与孙权的一番对话即表现出孙吴欲介入荆州的企图,其言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千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刘备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吴志·鲁肃传》)鲁肃的这番话将其对荆州的觊觎表露无遗。在荆州形势尚不明朗的情况下,鲁肃提出了两套方案:其一,如果刘备与刘表之子齐心协力,即与之结盟;其二,如果刘备与荆州势力不能合作,则直接占领荆州。两套方案的目的都是为了保证孙吴上游的安全,这与孙吴其他将领夺取荆州、独占长江之险的意图是一致的。鲁肃作为这一战略规划的积极倡导者之一,入吴之际便有“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吴志·鲁肃传》)的规划,此时的转变当然不是对此战略设想的否定,而是根据现实、为提高这一战略的可操作性而作出的调整,即如田余庆先生所言:“是因时而发的对建安五年密议定策的一项重要补充”。鲁肃在当阳长坂面见刘备时建议刘备进驻樊口,其时,刘备自樊城退兵经过襄阳,为刘琮所拒,又未与刘琦相遇,鲁肃所言的结盟条件还没有出现,这一建议实际上就是将刘备置于孙吴势力的控制之下。而刘备在南下途中,先后与关羽、刘琦会合,实力稍振,特别是刘琦的出现,标志着刘备与荆州势力的“协心”,鲁肃所言的结盟条件开始出现。有人曾提出,刘备已然处在孙权的控制范围内,孙权大可先消灭刘备,再进而与曹操争荆州。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因为当时孙权的兵力十分有限———周瑜仅领兵3万1,以至刘备听说周瑜所率仅3万时亦觉不足。正因为兵力有限,孙吴内部在曹操大兵压境之际才会出现主张投降的声音,所以单以孙吴之力实现占有长江、荆州的战略,在当时根本就是不可能的,更何况,面对曹操大军连续的军事行动,孙刘之间的任何摩擦都会给曹军以可乘之机。权衡再三,孙权无论内心是否乐意,与刘备结盟无疑是当时最优的选择,正如朱熹所言:“孔明之请救,知其不得不救。孙权之救备,须著救他,不如此,便当迎操矣。此亦非好相识,势使然也。”(卷136)刘备、刘琦此时寄寓孙权之地,在荆州寸土不居(详下),只有数万之军。而曹操拥数十万大军,又占上游之地利,优势非常明显,毋庸多言。(二)参用人下的势力赤壁之战成为荆州形势的转折点———曹操北归,孙刘联军转入反攻。但这并不意味着孙刘联军已占据了多大的优势,荆州形势依然严峻:首先,江北尚有魏将曹仁、徐晃守江陵,乐进守襄阳等地,曹军实力依然强大。此时吴将甘宁仅领一千余兵据守夷陵,遭到曹仁五六千人马的包围。甘宁向周瑜求援,“诸将以兵少不足分”,吕蒙则劝周瑜亲自率军赴援而让凌统(字公绩)留屯,并言“蒙保公绩能十日守也”(《吴志·吕蒙传》)。此话固然是称颂凌统之能,但从诸将的反应及吕蒙保凌统坚守十日的期限来看,当时周瑜手下的兵力十分有限,曹操在南郡的势力相较而言仍十分强大。其次,江南也并不太平。曹操派遣刚归附自己的刘巴南下招纳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蜀志·刘巴传》),而此三郡在刘表时代即曾有过叛乱的前科;当时镇守攸县的黄忠受曹操之命“假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太守韩玄”(《蜀志·黄忠传》),先投降刘备后又逃跑的桂阳太守赵范也属迫降。另外,各地还有众多倾向不明的势力,如黄盖曾在武陵和长沙益阳等地镇压了蛮夷、山贼。通而观之,当时的形势对孙刘并不利,孙权兵力有限,故孙刘继续合作乃是最好的选择。二、刘备军驻北屯孙刘不能不继续合作,而双方的合作方式则直接影响到了双方对荆州的占领及之后荆州的归属。关于孙刘的合作方式,可从两条记载窥见一斑:第一条,《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注引《吴录》云:“(刘)备谓(周)瑜云:‘(曹)仁守江陵城,城中粮多,足为疾害。使张翼德将千人随卿,卿分二千人追我,相为从夏水入截仁后,仁闻吾入必走。’瑜以二千人益之。”(《吴志·周瑜传》)从这段文字可知:其一,刘备军是分散行动的,并且是与孙吴军一起行动;其二,刘备军并没有避重就轻,有意规避强敌曹操而径直攻占江南诸郡。第二条,《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引《献帝春秋》云:“(孙权)遣孙瑜率水军住夏口。备不听军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蜀志·先主传》)此段文字是言刘备阻止孙权军进攻益州,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四人的驻屯地,其中显然有与孙权军驻地相重叠者。先说关羽。当时周瑜任南郡太守,江陵城仍归孙吴,而关羽亦屯江陵,则孙权军与刘备军同时驻屯于江陵地区。次说张飞。上引史料言张飞随周瑜作战,周瑜进军江陵时曾率军援救被曹仁军围困于夷陵的甘宁,后来张飞被刘备任命为宜都太守(《蜀志·张飞传》),而在刘备的部署中他又驻屯秭归,前后联系起来看,张飞驻屯秭归似与周瑜援救夷陵有关。再说诸葛亮。刘备部署诸葛亮驻扎南郡,未言具体的位置,而后来他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负责督调零陵、桂阳、长沙三郡的赋税。胡三省曾对“军师中郎将”特别作了注解,并与曹操所置军师祭酒加以比较,认为“军师祭酒止决军谋,中郎将则有兵权”(卷65)。在此之前,除驻扎南郡的含糊记载外,再无诸葛亮领兵的记载。假如胡三省所言无误,则诸葛亮当时应未领兵而滞留南郡某地,《资治通鉴》胡注认为是在晋平吴后所置之南平郡(卷67),即与刘备屯驻之孱陵有契合之处。最后说刘备。刘备先与关羽在江北,后又驻孱陵,这当与周瑜的军事行动有关。《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引《江表传》云:“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于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复从权借荆州数郡”。上引史料言孙刘联军向江陵进军时,刘备与关羽在江北,则周瑜先率军驻南岸无疑;此言刘备军驻地为孱陵、公安而周瑜移屯江北,当是双方互换驻地的结果。可以说,在赤壁之战后的一段时间内,孙刘联军不是单独作战,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合式存在。这也就造成了孙刘驻屯地及占领区相间分布的状况,从而为之后的荆州之争埋下了伏笔。三、“借徐州”、“吕蒙袭”、“借荆”、“借材料”、“借材料”、“借材料”、“以材料”、“借材料”、“借徐州”、“以条”、“借三郡”、“以条”、“借徐州”、“借徐州”、“以条”、“借徐州”、“借徐州”、“以条”、“借徐州”、“借徐州”、“以条”、“借徐州”、“借徐州”、“以荆”、“借荆”孙刘对荆州的争夺,主要有三次,即刘备“借荆州”、吕蒙袭取三郡和关羽失荆州。其中关羽失荆州的过程和结果都十分清晰,无须多言,本文仅就前两次的情况进行探讨。(一)第三,改善后取力量关于“借荆州”之说,前人多有讨论,观点主要有三种:其一,荆州原为刘表所有,孙权不具备出借的资格,清人赵翼(卷7)、今人张兆凯等持此议;其二,未借,是刘备自己从刘表旧部手中夺取的,薛国中、杜建民等持此议;其三,刘备确从孙权处借得荆州,不过对于借得的数量,朱绍侯先生认为只借得数郡,杨洪权认为刘备先从孙权手中夺取了江南四郡然后又借得除江夏及曹占区以外的荆州其它地区,张大可先生则认为刘备只借得南郡(P96)。荆州的归属情况复杂而多变,且与孙刘同盟关系的演变存在密切的关联,故必须详为探究。1.孙吴势力与江夏郡的关系自刘琮投降至赤壁之战前,荆州地区各势力的分布基本上是:曹操占据江陵及以北,刘表旧部占据江南四郡,刘备、刘琦与孙权则分布于夏口以下的长江沿线。有学者认为赤壁之战前孙吴在荆州未有军事存在1,在我们看来此说欠妥。《资治通鉴》载,建安十一年(206),“孙权击山贼麻、保二屯”,胡三省注引《水经注》之文,认为麻屯位于陆口东(卷65),即今湖北嘉鱼县陆溪镇。果若如此,则孙权的势力业已延伸至荆州腹地。不过《资治通鉴》同卷又载孙权于建安十三年春才攻克位于麻屯下游的夏口、斩杀黄祖,察此,建安十一年孙权越过夏口进攻麻屯则几乎是不可能的,此条记载恐有误。但自此之后孙权在江夏郡保持军事存在却证据确凿。曹操南下时,确实署置了文聘为江夏太守,但其所控制的只有江北的部分地区。祝穆言“魏初定荆州,屯沔阳以为重镇,晋立沔阳县而江夏郡自上昶城移理焉”(卷27),可知曹操所控制的江夏郡治所在上昶城而不是其原郡治夏口,究其原因,则是曹军并未占领整个江夏。又,赤壁之战前,孙刘方面多在江夏郡活动:《三国志·蜀志》之《先主传》、《关羽传》和《吴志·周瑜传》等俱云刘备败于当阳后进驻江夏之夏口,《先主传》注引《江表传》则云刘备进驻的是位于夏口下游的鄂县之樊口,也属江夏郡;周瑜在劝孙权抗曹的进言中提到“进住夏口”,且后来的军事行动中,孙刘联军是在位于夏口上游、麻屯下游的赤壁与曹军遭遇,如果曹操实际控制了江夏郡,孙刘联军的军事准备是不可能在夏口、樊口展开的。前述孙吴的势力及于麻屯的可能性不大,但在赤壁之战前,虽然孙权没有占领整个江夏郡,而占领夏口及其下游的江夏部分地区则是可以肯定的。至于之前刘琦岀镇江夏,文献所载也只是说他任江夏太守(《蜀志·诸葛亮传》),其治所当非夏口。孙权占据了江夏郡的部分地区,刘备、刘琦则驻扎在孙吴的势力范围内,在荆州已没有根据地。至于刘琦,作为刘表的继承人之一,他是否对江南未投降曹操的四郡具有影响力或吸引力,史无明载,已难考证,但此时其人既然已寄寓别处,控制四郡恐也就无从谈起了。2.参与武帝之军后武帝所领的诸郡赤壁之战后,从文献记载的占领地来看,刘备与孙权在荆州的军事行动明显分作两个方向,具体是:孙权军向西———周瑜率军向南郡,与曹仁隔江相对以争江陵,同时甘宁奉命占据夷陵,并在此接受了益州将领龚肃的投降。由此观之,孙吴势力在南郡至少已向西扩展到了夷陵,而由龚肃向孙权军投降的事实推测,自夷陵向西到益州的地区已是权力真空,且极可能已受到孙权势力的影响。刘备军向南———刘备表举刘琦为荆州刺史,并率军平定江南。但从上述孙刘联军的合作方式来看,双方的占领地是相互交错的,直至孙权势力东撤。其间双方占领区的变化十分明显,此或为孙刘荆州之争的伏笔。详细情况,试述如下。先看江南四郡的归属。通常认为刘备南征四郡后,江南四郡即为刘备所占有。但事实并非如此,孙权的势力至少存在于武陵和长沙二郡。关于武陵郡。《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资治通鉴》卷65均言刘备平定四郡,而《蜀志·诸葛亮传》、《资治通鉴》卷65又云刘备命诸葛亮督责赋税却只言及了零陵、桂阳、长沙三郡。武陵郡的情况显然较复杂。文献记载,平定武陵郡太守金旋的是刘备,但参与平定整个武陵郡的却不止刘备军。《三国志·吴志·黄盖传》记载:武陵蛮夷叛乱,攻打城邑,黄盖领太守予以镇压,战场在某城邑;之后又讨平长沙郡益阳县山贼。虽然黄盖担任武陵太守的时间史无明载,但大体在赤壁之战后孙刘平定荆州的这一时期当不会有错,因为关羽败亡后,平定武陵蛮夷的是潘濬,而自赤壁之战后黄盖仅参与了上述两次军事行动,且赤壁之战中黄盖曾中流矢堕水,几至毙命,之后他病卒于官,有似后来的周瑜、曹休等,这似乎说明黄盖之死当在赤壁之战后不久。另外,本传记载,周泰随周瑜平定荆州后的驻屯地岑即位于武陵郡的北部,此乃孙权军占据武陵的又一有力证据。刘备的驻屯地孱陵很可能是在周瑜渡江后甚至是占领江陵后才划归刘备,且极可能是从黄盖领有的武陵郡中划出。由上可知,赤壁之战后武陵郡至少有一部分是归孙权占领的。至于武陵何时为刘备所有,大体应与刘备获得江陵同时———孙权既然在南郡收缩,更没有理由在武陵保留一块飞地。关于长沙郡。曹仁弃守江陵后,周瑜领南郡太守,“以下雋、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屯江陵”(《吴志·周瑜传》)。此四邑中,除州陵隶于南郡外,其余三邑均属长沙郡。之后,此四县奉邑又陆续由鲁肃、吕蒙继承。刘汉东认为,奉邑是领兵将军的属县及其军费的财政来源,且都在驻军当地。就是说,下雋、汉昌、刘阳作为孙权荆州驻军的军费来源地,自周瑜至吕蒙时一直为孙权所有。又,鲁肃的驻屯地陆口,正位于州陵与下雋之间,鲁肃倚此四邑为基地的情形更加明显。另外,孙权派吕蒙取三郡的同时,又派鲁肃镇益阳拒关羽,前述黄盖曾讨伐益阳山贼,所以益阳当亦为孙权占领。建安十五年,孙权分长沙郡置汉昌郡,以鲁肃为太守,足以说明长沙郡并非刘备独占,其相当一部分是由孙权实际控制的。《资治通鉴》云“周瑜分南岸地以给备”,胡注更言南岸地为江南四郡(卷66),实有夸大之嫌。刘备最初实际控制的应该只有零陵、桂阳二郡全部和武陵、长沙一部。另外,建安十五年,步骘自鄱阳太守“徙为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将”之后,“领武射吏千人,便道南行”(《吴志·步骘传》)。就当时的交通发展状况而言,其行军路线当是走大庾岭道。据廖幼华先生考证,此线路当是在翻越大庾岭后,“沿北江支流浈水经南雄、始兴至韶关,再顺北江经曲江、英德、清远、南抵广州”(P30),穿桂阳郡南部而过。步骘极有可能穿过了桂阳郡之南部,则桂阳郡南部地区之归属恐亦有讨论余地。再看南郡的归属。此之南郡,是指曹占区之外的南郡部分,包括曹操所置临江郡、刘备所置宜都郡。一般认为,周瑜攻占江陵后,南郡江北之地已为孙权占有;周瑜死后,孙权采纳鲁肃的建议,向东收缩,将江陵“借”给刘备,刘备终于占有了南郡大部,但州陵历周瑜、鲁肃、吕蒙三任长官均为孙吴所有。此外,前述甘宁曾驻扎于夷陵,其地在曹操所置之临江郡、刘备所置之宜都郡,这部分孙权军的占领区很可能是同南郡、武陵等一并交付刘备的。总体来看,赤壁之战前,孙权仅占领了荆州的江夏部分地区,而刘备则无尺寸之地;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了零陵、桂阳全部和武陵、长沙、南郡部分,孙权占领了江夏部分,至于武陵、长沙、南郡部分地区,则是双方占领地相间存在。刘备“借荆州”所得大约是孙权所占领的武陵郡全部、南郡西部地区,而长沙郡一直由孙刘双方共同占领。(二)回军与刘亲征东汉建安二十年,孙权在刘备取得益州后向其讨要荆州三郡未果,所署置的三郡长吏又尽为关羽驱逐,于是派吕蒙率军武力夺取了长沙、桂阳、零陵三郡,继而引发了益阳对峙。最终,双方和解,中分荆州。关于此次事件的解决,学者多认为刘备是为了与曹操争夺汉中,故不得不采取的妥协求和1。但此说有两处悬疑:一是双方的兵力差别及中分荆州的方案;二是刘备针对曹军夺取汉中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措施。对它们的认识将直接关系到对此次事件的分析判断,故不能不赘言一番。就兵力而言,孙权派吕蒙率军两万夺取三郡,鲁肃率军一万屯益阳,而刘备所率之军为五万,另有荆州之军数万,且当时三郡之内还存在着活跃的亲刘备势力(《吴志·吕岱传》,显而易见,刘备在益阳对峙中是占有绝对优势的。相对而言,刘备针对曹军在汉中的行动则迟缓得多。先来看曹军的行动———建安二十年三月,曹操准备亲征张鲁,四月过散关至武都郡之河池地区,七月进攻汉中并迅速取胜,张鲁逃至巴中后于十一月投降。再看刘备军的行动———对曹军四至六月在武都的军事行动刘备置若罔闻,七月与孙权和解后入蜀驻扎江州,派黄权对张鲁展开持续近四个月的劝降未果,张鲁投降曹操,之后黄权率军讨平曹操所署的三巴太守,张飞则于宕渠与深入蜀地的魏将张郃形成拉锯,近两个月后张郃败退汉中,之后刘备回成都。刘备再次针对汉中的行动乃是两年之后派张飞、马超、吴兰等进军武都和三年之后的刘备亲征汉中。两相比较,刘备针对孙权的行动更显迅速、有力。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刘备向孙权妥协是为回军与曹操争衡于汉中的观点不够全面,他以优势兵力与孙权对峙于益阳而以和解收场,回军益州却未作出积极夺取汉中或防御曹军行动的部署,这是从道理上难以解释的。汉中之于刘备固然重要,但这并不能否定荆州对于刘备的重要性,否则就难以解释刘备为什么会在曹军进入武都、夺取汉中时没作任何积极部署。众所周知,与益州接壤的武都乃是后来蜀汉北伐曹魏的重要通道,而刘备对武都方向的防御部署只有一项:任命霍峻为梓潼太守并令其镇守葭萌关,我们也只能从刘备定蜀后分广汉郡设立梓潼郡的情况猜测葭萌关的防御力量可能有所加强。窃认为,刘备敢于不作部署而大举东下争夺荆州当是有所考量的:首先,以霍峻的力量抵御来自曹操武都方面的压力是有可能的,毕竟霍峻曾以有限的兵力成功挫败了张鲁的进攻;其次,就当时而言,曹操越过汉中直接攻打益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攻打汉中胜算几何也存在疑问,毕竟曹操在汉中的胜利存在很大的偶然性,这一点从《三国志·蜀志·张鲁传》所引《魏名臣奏》之董昭、杨暨二人的奏表及《魏志·刘晔传》中关于曹操坚持攻打张鲁的记载可以看出1。换言之,对曹操不可能迅速平定汉中的估计,当是刘备不作部署而东下争夺荆州的原因之一。假如上述推论不误,曹操进入汉中则恐只是孙刘和解的借口,依据有三:其一,曹操方面。曹操要巩固此一新占领区并不容易,这从其后来派军巩固汉中却引发叛乱的事实中即可得到印证(卷67);而且补给也是难题,曹操攻打张鲁时即因此而萌生退军之意,此或许正是曹操得陇不复望蜀而拒绝司马懿建议的原因之一;另外,自张郃宕渠败退至刘备亲征汉中的三年间,曹军没有针对益州的任何军事行动,此一现象绝不能仅解释为刘备的侥幸。《三国志·魏志·刘晔传》注引《傅子》言曹操攻占汉中后,“居七日,蜀降者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太祖延问晔曰:‘今尚可击否?’晔曰:‘今已小定,未可击也。’”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曹军对益州并未形成绝对的威胁,刘备自不必进行过多的应对调度,而派黄权迎降张鲁、讨伐巴賨夷帅的目的只是为了稳定内部秩序,减少曹操在益州的影响。其二,刘备方面。刘备此次率军东进,并未见任何人出面劝阻,可知刘备集团内部此时一致将荆州的重要性置于武都、汉中之上,且认定曹操不会对益州造成太大压力。其三,孙刘之间。刘备虽与孙权对峙,但并无意与之决裂。此时关羽军三万与鲁肃手下的一万兵马对峙于益阳,关羽自领五千精兵扬言欲趁夜自益阳县上游关羽濑渡河,甘宁仅率一千三百人与之对阵,关羽却驻兵不前。此岂是关羽不敢向前,恐是刘备内部计议已定,决不轻启战端,否则,与孙权决裂对于将来夺取汉中及两路北伐都极为不利。一个月过后,孙权即发动了合肥大战,此恐是与刘备达成了某种默契或协议,以减轻曹操对益州的压力。刘备发兵争夺荆州不过是以军事优势强迫孙权就范从而达成和解而已,如若最初即确定了与孙权交战的计划,其集团内部恐不会集体失声而没有异议。由上可知,孙刘中分荆州并非刘备单方面妥协的结果,这一点亦可从中分方案窥得一斑。据《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记载,孙刘是以湘水为界,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刘备。这样一来,刘备仍占据较发达的长沙、零陵二郡之较大部分,又以较落后的桂阳郡、长沙郡的东南部分和零陵郡之小部分从孙权手中换取湘水之西的益阳等地,其所属荆州之南北交通不再为孙权所阻隔,且刘备原已从孙权处借得南郡、武陵郡等部分土地,现在又有偿地将部分土地划给孙权,所以说中分荆州刘备是有失有得。综上所述,刘备“借荆州”确实从孙权处获得了南郡、武陵郡、临江郡的部分土地,但从后来孙权以“借荆州”为由向刘备讨要荆州三郡而刘备方面亦未否认此理由的情况来看,刘备获取孙权所占的土地时,双方应达成过某种协议,内容当涉及孙权并非无偿、永久地出让上述土地以及收回的条件、报酬等,刘备取蜀或许就是条件之一,所以孙权在刘备得蜀后即挑起荆州之争,目的只是要求刘备履行当时的协议内容,而无意将双方的分歧升级为冲突或战争,毕竟孙权亦无意同时与刘备、曹操开衅。因此,益阳对峙中孙权并未向荆州无限增兵,而是以获取桂阳及长沙、零陵部分土地为妥协条件,原因即在于此。换言之,孙刘双方均无意开衅于对方,无论刘备增兵以军事优势强迫孙权就范而仅以划地求和收场,还是孙权未无限增兵并以益阳地区换取桂阳、长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