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第一部分北京工商大学新闻与传播综合历年考研真题
2013年北京工商大学711新闻与传播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2年北京工商大学711新闻与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回忆版)
2007年北京工商大学711新闻史论考研真题
第二部分兄弟院校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5年武汉大学809新闻传播学基础(含新闻理论、新闻业务、传播
学基本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5年中山大学646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第一部分北京工商大学新闻与传播综合
历年考研真题
2013年北京工商大学711新闻与传播理论考研
真题(回忆版)
2012年北京工商大学711新闻与传播史论考研真题
(回忆版)
2007年北京工商大学711新闻史论考研真题
第二部分兄弟院校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5年武汉大学809新闻传播学基础(含新闻
理论、新闻业务、传播学基本理论)考研真题
(回忆版)及详解
考试科目:809新闻传播学基础
新闻学部分
一、分析题
二、简答题
1.请阐述新闻与舆论的关系。(15分)
2.结合当代案例,讨论媒介伦理的问题。(15分)
三、论述题
传播学部分
一、简答题
1.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传播。
2.拉扎斯菲尔德等学者的传播效果研究大大扩大了传播学研究的
视野。
二、分析题
受众研究有多个角度,但是总体趋势是受众研究正在从传播者一方
转向受传者一方,请论述受众研究发展路径和原因。
三、论述题
给出一段手机使用的数据对互联网移动终端的使用与发展的理解。
参考答案:
新闻学部分
一、分析
答:新闻真实是指新闻报道忠实于客观实际的性质和程度。真实是
新闻的生命,是衡量一切新闻价值的首要标准。新闻真实体现为记者的
反映与被反映的事实的一致性,是对事实存在的确认,给人们揭示的是
事件的实在性,离开客观事实,新闻真实就无从谈起。它包括客观和主
观两个范畴。
(1)新闻真实虽然经过媒体的“把关”,但它是不依媒体的意志为转
移的。真实是新闻的本性,是新闻本源被感受、被摄录的行踪,因此它
首先属于客观范畴。这主要是指:
①没有客观事实就没有报道的真实,记者的真实认识来源于客观事
实;
②新闻的内容是反映客观事实的具体过程,反映的全部东西和客观
事实吻合,才会有全面的真实;
③新闻是记者意识活动的产物,但永远受事实第一性的制约。
(2)新闻真实又属主观范畴,因为它是记者正确认识的结果。
①没有记者的采访调查、分析、综合这类主观行为,就无法再现事
实的原貌。
②不同记者的认识能力有很大差别,对客观事实真实的把握程度是
不一样的。
③对同一条新闻,不同的报道角度可以勾勒出不同的真实画面,这
种差异有时不是失实的差异,而是真实的差异,取决于记者观察的方式
或选择事实的原则不一样。
④真实是一种认识活动及认识的结果,因而它是主观领域里的概
念。
(3)新闻真实的主客观范畴表明,新闻报道包含主客观分离与统一
的两种因素。
新闻不仅依赖反映对象而存在,还依赖记者这个认识主体而存在。
记者必须在主客体之间寻求真相的极限,全力倾向事实那一面,才能真
实地反映事实。
(4)对新闻的真实性的要求
①新闻中不仅某个具体事实符合实际,而且反映全面事实的真相。
②新闻中的事件、人物、数字、思想观点以及细节都必须准确可
靠。
③引文、史料及背景材料同样准确有据,同时要准确地报道全面事
实及其相互联系。
孤岛上的所有成员处在一个相互交流,相互融洽的联系整体当中。
在群体传播的组织内部,只有当相互流通的信息秉承基本的真实性,才
能进行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的过程。
答:(1)自由主义新闻的含义
自由新闻主义又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是指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
观点,即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
这一理论是在17世纪、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同极权主义制度及
其规范理论的斗争中形成的。新闻应该报道有价值的观点和思想,而哪
些观点有价值应该部分由公众决定而不仅仅由编辑决定。自由主义新闻
理论如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是历史的产物,总是与一定时代的社会政
治文化背景相联系,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土壤中生存。
(2)自由主义新闻的原则
17世纪哲学原理的发展构筑了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哲学基石,从总
体上说,以下一些哲学原理是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理论前提。早期自由
主义理论对打破封建专制制度,确立自由、平等和民权思想起了巨大作
用。但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它成了维护垄断资本利益的理
论;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进一步演变成了个别传播大国推行文化帝国
主义的理论依据。
①理性原则
理性至上是文艺复兴时提出的口号,集焦点于人,以人的理性作为
人对自己、对上帝、对自然了解的出发点,而不是以上帝作为衡量一切
的尺度。笛卡儿提出“我思故我在”。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对自由主义
的宣扬和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启蒙主义者们在哲学上的追求是“构建理
性”,认为受理性指导的人才是自由的人。
②怀疑主义
怀疑是和理性联系在一起的,理性主义者多为怀疑主义者,就像专
断主义常常和绝对的信仰相连一样。笛卡儿就主张,一个人必须在自己
的一生中有一次对一切稍有可疑之处的东西加以怀疑,只有通过怀疑才
能证明“我在”,才能找到认识和确信的确切可靠的根据。
③个人至上
自由主义的基础与出发点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最终的追求是个人
的福祉与利益。个人主义的核心是本体论的个人主义,霍布斯认为,个
人先于社会存在,个人是本源,社会是派生的。社会、国家是个人为了
保障自己的某种权利或利益而组成的人为的机构,除了个人的目的之
外,社会或国家没有其他目的。
④自然法则
所谓自然法则指的是关于个人天然权利的观念。实际上,古代罗马
法中的自然法就孕育着对普遍正义的信仰,英国政治思想家约翰.洛克
将自然法从规范人们行为的法则转变为具有自由主义色彩的个人的自然
权利,发展了荷兰哲学家斯宾诺沙的自然权利说,第一次提出“天赋人
权”的概念,认为个人享有某些天赋权利,这些权利不因个人进入社会
和政治实体而丧失,恰恰相反,政府执政的目的之一是保障个人这些自
然权利不受侵犯。
⑤权力制衡
权力制衡理论是自然法则的延伸,为了保障个人权利,必须对政府
权力进行限制。近代,洛克的政治学说中也有关于分权的明确讨论。明
确提出三权分立方案的是孟德斯鸠,他的思想对后人影响很大。
(3)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基本原则
由于自由主义本身是一套关于个人、社会和国家关系的理论,滥觞
于自由主义理论的自由主义新闻理论主要探讨的是个人、媒介和政府的
关系。其核心问题是:媒介究竟是为保障个人权利服务,还是为实现国
家权力服务?媒介为公民服务,还是为政府服务?所谓新闻自由,实际
上是要求政府给媒介采访报道传播信息的自由,其实质是给人民以言论
自由,因为媒介是人民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和表达意见的平台。由此进
路出发,自由主义新闻理论有如下原则:
①媒介自发的原则
这一原则强调媒介应按自身规律运做,在自由市场的基础上自主经
营。社会对媒介主要的控制手段是司法体系,不应有较多的其他控制,
尤其是政府不应干涉媒介。
②监督政府权力的原则
与自发的原则相联系,在以自由主义原则为基础的国家,保障“每
个个人”的权利与自由比维护集体的权利、政府的权力更加重要,媒介
正是为保障个人发表意见的权利与言论的自由而构建的。从理论上说,
政府是为大众服务并对大众负责的公仆,但这不能保证在解决社会和政
治问题时,政府的目标不会与大众的目标冲突。为了防止政府权力的滥
用,制止政府将权力的触角伸至公民权利的范围内,媒介有责任履行监
督政府的职责。
③“意见的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原则
“意见的自由市场”和真理的“自我修正”原则都是以约翰.密尔顿的
主张为蓝本,集大成于约翰.密尔的《论自由》。其主要论点是,无论
正确的和错误的意见,都应该让它们发表出来,新闻媒介应该成为一个
各种观点自由讨论和交锋的“意见的自由市场”。
④客观性原则
典型的自由主义者的人格气质是宽容,不相信绝对真理,排斥霸道
的、不讲理的做法。信奉自由主义精神的媒介同样如此,在“事
实”与“价值”,“实然”(is)与“应然”(ought)之辨中理所当然地倾向前
者。
二.简答题
1.新闻与舆论的关系。
答:新闻是指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舆论是指在特定的
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
或态度。
(1)新闻与舆论是有区别的,新闻不等于舆论。它们的区别如下:
①它们的定义不同。新闻是新近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舆论是
公众的意见。
②传播特点不同。新闻传播是有组织的,是自为的;舆论传播具有
无序性,是自发的。
③主体不同。新闻可以反映媒体或者记者的见解,是媒体倾向的反
映;舆论必须具有群众性,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2)新闻媒介与舆论之间建立起一种天然的、密切的关系。
在舆论从产生到形成并作用于社会的每个环节中,几乎都能看到新
闻媒介的影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新闻反映并代表舆论。新闻媒介履行的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大
众传播,舆论形成的自始至终,都少不了新闻媒介这条最公开的渠道。
在现代社会中,新闻媒介逐步从单纯的表达渠道变成为公众代言人,成
为“广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的工具”。它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主
体(公众)的影子。
②新闻引发舆论。舆论要形成,必须要有意见指向特定公共事务,
即公众必须首先了解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务的信息,公众接受信息主要
来自新闻媒介。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公众关注
的公共问题。这是新闻媒介长期潜在的作用,也是影响舆论的一个最重
要手段之一。
③新闻引导舆论。这种引导的主要体现: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
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通过直接或间接的
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总之,新闻媒介与舆论紧密相关,它反映、代表舆论,引发舆论,
必要时主动引导舆论的方向。
2.结合当代案例,谈媒介伦理问题。
答:媒介伦理是指新闻媒体在新闻业务中设计职业道德、业务规范
和社会责任的伦理问题。当代中国媒介伦理问题十分突出。
(1)我国新闻事业的性质和媒体从业者的角色定位最终要以新闻作
品的形式表现,耳目喉舌的意识形态角色、市场竞争主体的角色、社会
公共信息传播者的角色具体到新闻内容上,就要求既要满足及时性又要
准确报道信息,还要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不
能忘记舆论宣传的职能,在新闻语言上还要新颖,具有吸引力等等,这
些不同期待一旦发生冲突必然导致伦理失范。
(2)媒介伦理失范的表现
①有偿新闻。是指采访者凭借自己所掌控的媒介资源,违背新闻职
业道德,向采访对象收取费用而进行的新闻报道活动。有偿新闻是当前
媒介伦理失范的主要表现形式,而且许多媒体从业者已经把“有偿”当做
理所当然的潜规则。
②虚假报道,是指媒体所报道的各类事实出现新闻要素5W或新闻
细节与客观不符的报道。比如,陈永洲事件。
③泛娱乐化现象。指的是媒介产品在内容上表现为软性内容和娱乐
性内容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在形式上强调故事性、刺激性,在表现形
式上强调描述,戏剧化的新闻。
④媒介审判。“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
道对象所作的一种先在性的“审判预设”。要准确全面地报道犯罪事件,
就难免会提供一些对罪犯(疑犯)不利的、带有记者个人倾向的事实,这
些事实往往无形中就构成了对罪犯(疑犯)的有罪推定,违背了无罪推定
原则。在“药家鑫案件”、“李刚门”等案件的审判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
出现了媒介审判的现象。在这些案件中,甚至出现了“全民皆法官”的现
象,严重影响了司法的公正。
(3)媒介伦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①在信息社会,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
间接的、非面对面的,甚至是匿名的交往模式。在web2.0时代人人都
可以是信息的提供者,人人都可以是媒体。增加了新闻控制的难度和虚
假新闻、侵犯隐私等媒介伦理失范事件发生的几率。
②现阶段我国新闻伦理制度的不健全,并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传统的新闻伦理制度受到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而被解构,适应新
形势发展要求的新的为社会所普遍认同的伦理制度尚未建立,导致一系
列新闻伦理问题从转型期出现的伦理制度的断裂中产生。
③我国新闻体制的转型不是在市场经济磨合中的自然转型,而是一
种行政性的强制转型。新闻媒体的双重属性相互矛盾造成产业属性宰制
工具属性,经济利益宰制新闻活动的局面。在传媒市场化的经营中,新
闻媒体的产业属性决定了它在市场利益的驱使下去谋求自身资本的储
备,实现资本与知本的相互转换,拓展市场竞争空间。作为党和政府的
喉舌,决定了它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但
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之下,新闻媒体在操作方法、经营理念、运营
模式以及编辑方针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商业化的市场取向。
(4)规避措施
①规避媒介伦理失范现象的发生要从媒介组织、媒介从业者和受众
三个方面着手,以确保整个传播过程的规范合理。
②媒介组织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制度的建设是保
障,只有建立健全合理的媒介制度才能将媒介行为纳入法制化的范畴。
但是媒体也要自律,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感,来规避媒
介伦理失范事件的发生。
③激励机制的不健全与追求效益最大化发生冲突时必然导致媒介伦
理失范,因此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保障媒体从业者的基本利益,将媒体
的营利行为引向合理合法的途径。
④媒体从业人员要提高自律能力接受他律的约束。对于新闻从业者
工作中出现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丧失甚至违法乱纪行为等问题,
要求从业者要做到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在新闻实践中,以新闻采集过程
中面对的具体情况为现实依据,以不违背社会良知,不侵害公民的生命
权、隐私权为行为原则。新闻从业者和媒体向受众传递信息的同时,也
应当承担一定的公民责任和社会责任,遵守道德伦理和行业规范。
⑤受众要发挥监督作用。在我国新闻媒体自身掌握着舆论监督的武
器,除了法律和规章制度之外缺乏对媒体的社会监督,广大公众要主动
承担起监督媒体的义务,对有偿新闻和虚假报道等违反媒介伦理的行为
进行举报。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与审美意识,自觉抵制低俗、庸
俗之风。
⑥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值得一提。在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知识分子一直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知识分子所拥有的强烈的现
实关怀,底层情结和民间立场,促发他们不仅要在专业领域现身,还要
在公共领域中成为精神斗士,其专家或者学者身份具有权威作用、道德
名人的偶像作用,这些人还可以解释新闻事实,提供理性意见,做为意
见领袖平息社会纷争,展现显示思考和思想研究成果。
三、论述题
答: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依然要坚持“内容为王”,实际上无论
是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还是新媒体,最重要的还是内容。对于报业来
说,内容是本、品牌是魂。即使是业界的“渠道为王”新说,也不过是以
内容为本,品牌为魂的经营方式的一种变化。
(1)在夹缝中寻求改革之路
多种新的媒体形态的纷纷到来,着实让传统媒体吃不消。受到移动
终端迅速发展的影响和强有力的冲击固然是传统媒体陷入困境的原因,
但传统媒体自身质量的下滑与不足,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自
身的原因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自我完善、不断探索、创新局面
才是保持竞争力的根本。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介运行的逻辑,面对新媒
体的冲击,传统媒体的改革是多方面的,既要成立传媒集团,调整、优
化节目和内容,抓住受众和市场,也要在盈利渠道上多元化,不要过分
的依靠发行量和广告收入。
(2)借力新媒体,走融合发展的道路
新媒体具有信息发布和更新的及时性、群言性、开放性;传统媒体
在信息的选择性以及内容的权威性、公信力和信息的原创性等方面的优
势,是新媒体难以复制和克隆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有所长。可见走
整合与互动之路将是新老媒体谋求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融合发
展,实际包括技术、盈利方式、传播模式等方面。如现在许多报纸媒体
适时开通了博客、微博、微信,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建立良好的双向反
馈机制,通过受众的及时反馈来准确把握受众需求方向,同时通过信息
推送等方式为受众提供更直接、更方便的信息接收渠道。
(3)将优势放大,在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媒体存在的价值就是为受众提供周到的服务。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
新媒体,满足受众的需求就是占据市场和盈利的基本保障。传统媒体拥
有新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品牌和各种资源优势,有非常专业的新闻采编队
伍和严格的新闻操作流程,从而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新闻的真实性、客观
性等价值标准。到目前为止,传统媒体仍是信息发布的主要渠道,是新
闻内容的主要、权威制造者和供应商,其在新闻报道的深度、广度方面
长期形成的强大社会公信力和社会责任感是新兴媒体所不能比拟的,特
别是对于时政新闻等严肃性新闻,传统媒体更是处于垄断地位。
(4)从内容为王到渠道为王,再到营销为王
越来越多的媒体重视对受众的调查、研究和分析,通过了解受众的
有关信息更有针对性地设计版面和节目构成、安排节目时间、制作和播
出节目,以求得版面和节目传播的有效达到率。很多媒体,特别是广播
电视集团和一些报业集团,越来越渴望得到真实可靠的受众市场调查数
据。而对受众真正进行系统、全面、深入和科学的调查和分析的是专业
的调查公司,其主体是市场营销调查公司和广告、舆论调查业。媒体公
司不惜重金从专业的市场调查公司手中购买报告,从而分析自身所处的
媒体环境和受众需求和对自己的反馈,从而及时地改变媒体产品的生
产,顺应市场的需求。
总之,收视率和发行量所标示的媒体影响力指标已经过于宽泛,无
法真正反映节目和报纸版面的真正到达情况,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细分化
的收视点和某一版面的阅读率。传媒市场调查业的繁荣反映出了媒体受
众本位的意识和强烈的市场竞争观念。
传播学部分
一、简答题
1.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传播。
答:当今传播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各种传播现象及其在传播
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而这一系列影响,正是传播功能的具体表现。从
功能释放的效应来分,大众传播的功能可分为正功能和负功能两种。大
众传播的负功能是指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阻碍个人或社会正常发展
的作用。因为这些功能,大众出阿伯体现出一种制度化的传播特点。大
众传播的制度化传播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①经济原因。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各种各
样的大众传播媒体不断涌现。在全球经济市场化的大环境下,绝大部分
媒介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
展,许多媒体通过刊登暴力、色情、娱乐等方面的消息,甚至制造假新
闻,以争取受众,吸引广告。在利益的驱动下,媒体已开始利用新闻自
由的幌子冲破大众传播道德的底线。
②政治原因。在当今社会,许多政治家和政治团体都意识到,在政
治斗争中,媒体是“一件最强有力的武器”。通过媒体,他们可以迅速而
广泛地向受众传播他们的信息。所以,许多政治家和政治团体通过媒体
宣传他们的政治理念,抨击政敌的言论,有的还揭露政敌的隐私,甚至
于利用捏造涉及对方的丑闻来贬低对方的公众形象。英国学者戴维·巴
斯特曾说:在政府眼中,西方大众媒介“正像一个受到信赖的囚犯,良
好的表现可以赢得某种特权,但被关押仍然是不可抹杀的事实”。
③社会原因。受众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只追求数量和
效益”的态度,很少去考虑信息来源的渠道、信息是否正确等问题;同
时,越来越多的受众从大众传播中获取信息的目的已不是“认知世界”,
而是“娱乐身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受众对大众传播普遍存在一
种“接受”心理,大众传播中所发出的错误信息有的可以满足受众的某些
需要,所以有的受众会主动寻找大众传播中的错误信息,这就形成了大
众传播负功能产生的温床。
大众传播的负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人们应该用发展的
眼光研究问题,在实践中探索大众传播的负功能现象,弱化负功能的作
用,使大众传播成为传播人类文明的平台,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
献。
2.拉扎斯菲尔德等学者的传播效果研究大大扩大了传播学研究的
视野。
答:传播效果研究,主要是指20世纪初以来的现代研究,它为传播
学特别是大众传播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并构成了它的一个主要领域。
拉扎斯菲尔德等学者的传播效果研究大大扩大了传播学研究的视野。从
对大众传播效果的性质和影响力强弱的认识而言,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
三个阶段:
①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也是大众报刊、
电影、广播等媒介迅速普及和发展,人们对它们的社会作用和影响力既
寄予高度期待,又感到担忧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
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
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
配人们的行动。这种观点,后来被称为“子弹论”、“魔弹论”或“皮下注
射论”。“魔弹论”是错误的,这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过
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
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它对传播
过程做了过于简单的描述:一方是全能的媒介在发送信息,另一方是分
散的大众在等待着接受信息,其间别无他物。随着传播效果研究的深
入,这种观点自然被人们抛弃。
②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传播效果研究开始进入第二个时
期,“魔弹论”的效果观逐渐受到否定。
这个时期的重要特点是: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
学研究,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的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这个
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有三个:一是“传播流”研究;二是说服性传播的效
果研究,三是“使用与满足”研究。
③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在对“有限效果论”进行批评和反思的基础
上,传播效果研究领域又出现了一批新的理论模式或假说,其中包
括“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知沟”研究、“培养分析”研究
等。这些理论或假说的主题、内容各不相同,但有几个共同的特点:研
究的焦点大都集中于探索大众传播综合的、长期的和宏观的社会效果;
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传媒影响的有力性;都与社会信息化的现实密切结合
在一起。
二、分析题
受众研究有多个角度,但是总体趋势是受众研究正在从传播者一方
转向受传者一方,请论述受众研究发展路径和原因。
答:传播学中关于受众的研究分两个学派,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
末,经历了多次转变。
(1)受众的含义
受众最初指演讲的听众,后来也兼指观看戏剧、体育竞技的观众。
1456年,德国人古滕堡在羊皮纸上印刷了《圣经》,使受众的意义有了
实质性的扩张。信息通过机械几乎无限地复制,受众的数量大大增加
了,受众也不再需要和传播者处于同一时空内。现在意义上的“受众”,
是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的统称,是随着大众传播的产生而产
生的。大众传播的“大众”,本意只是“大规模的”。但是,在西方社会学
中,大众是一个有着严格界定和特殊含义的术语。对大众传播的受众的
考察,首先就必须从对“大众”这个概念的考察开始。
(1)受众研究路径
①对受众结构的研究
商业报刊时期,新闻媒介由少数几家大财团所有,自然要代表财团
的利益。媒介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广告费,报刊的版面编排、广播电视的
播出时段都要受到广告商的影响。为了让广告被更多的消费者看到,化
钱更合算,广告商选择的是能拥有较大受众群的媒介。为了争夺广告收
入,媒介就要追求受众数目,“多数法则”是媒介的金科玉律。出于媒介
工业的需要,受众研究得到了重视。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报刊的覆盖
范围(后来的广播电视的收听率、收视率)等数据。
②对受众行为的研究
但是传播学研究中的受众研究,无论是经验学派还是批判学派,都
不是结构研究。传播学经验研究的主要传统,是行为科学的研究。这种
研究致力于探索媒介发出的信息对受众的意见、态度、价值观乃至行为
的影响,研究的目的在于如何使媒介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出于提高宣
传效果的需要,受众研究作为效果研究的一部分,得到了重视。行为研
究的方法主要是实验法,如霍夫兰的劝服研究。
③受众的发现
在这些以受众为中心的理论中,影响最大的要数“使用—满足
说”了。这一理论把受众需要的产生和满足作为信息传播活动的出发点
和归宿,把受众描绘成传播活动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和传播效果的反馈
者、显示器。“信息寻求模式”认为受众不仅仅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还
是信息的主动寻求者。在外界信息刺激后,受众决定是认可、回避还是
加工。“二级传播论”认为,大众传播的受众有再主动进行人际传播的可
能,是社会舆论产生的中介。“社会参与论”认为受众享有广泛的权利,
包括知晓权、参与传播活动和使用传播媒介的权利、对媒介的监督权等
等。受众在传播中不是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而是相当活跃的主体。人
们对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完全可以称之为“受
众的发现”。
④新的受众研究
受众的发现,导致了受众研究的新传统。对此不同学者有不同的概
括。比如说,新受众研究,受众研究的修正主义等。英国学者费斯克在
《传播研究导论》(1985)中概括为“过程学派”向“符号学派”的转变。
过程学派注重研究信息传播效果,侧重于传播者。符号学派则注重研究
意义的产生和交换。它不认为“误解”是传播错误,而认为源自传播者和
受众对本文的不同理解。对受众问题最感兴趣的批评方法,是文化研
究。文化研究是对批判研究的反拨和延伸。它起源于60年代的英国,90
年代以来到现在,渐渐成为显学。
⑤霍尔的解码理论和莫利的研究
霍尔1973年提出不同文本解码方式的假说,它区分了三种解码方
式:主控式解码,文本作者意欲表达的字面意思和言外之意成为理解的
框架,解码的运作在文本的“主控符码”之中进行;谈判式解码:解码或
多或少地是与“主控符号”谈判协商的过程;反对式解码:用替代的参照
框架反驳讯息。决定因素的水平使文化研究中的受众地位并没有它们看
起来的那样复杂。所调查的阶级话语能力和译码实践只沿着权力这唯一
的轴心:在社会形成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表达的再生产。
⑥文化研究的最新动态: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民粹主义
近来的文化研究中的受众研究工作已摆脱了译码模式中阶级,意识
形态的抽象倾向。这些研究试图克服译码模式中过于干瘪的决定因素水
平。主要的工作方向是回到话语分析或文本分析,关注人们“消费”电视
的具体地点,把受众问题的范围扩大到闲暇活动和身份认同之间的陈
述。有关阶级、社会性别、亚文化、解读形成过程、梦幻、身份认同和
意识形态等问题的陈述,取代了形成主控意义所必需的再生产译码逻
辑,成为研究质询的基础。
⑦对受众文化的研究
文化研究的理论焦点首先是信息,其次在受众与社会制度。(批判
研究的焦点在社会制度,而不在受众与文本。文学批评的焦点在文本本
身而不是受众。)几乎不用实验法,很少用抽样调查,但经常采用深度
访谈。分析技术主要是语言叙述、解释,极少采用数据表达研究成果。
(2)受众研究发展原因
①从新闻传播的构成因素看。传者和受者是新闻传播的两个重要因
素,受众借新闻媒介发布的新闻获得信息,以此认识世界、适应世界。
而新闻媒介,因能满足受众获得信息需要,因能有益于社会与公众,因
能受到受众的信赖、支持而获得生命与源泉,得以生存和发展。传播与
接受构成这种流动的整体,应当说是新闻传播得以完成的基础和前提。
②从新闻传播的流通过程来看。新闻传播是信息的双向流通。一次
传播过程的完成,当以从新闻信息源经过传播者到达接受者的传通为标
志;传而不通是无效的传播。新闻受众的信息反馈是新闻传播活动走向
深入的唯一途径。新闻传播的目的是要新闻受众接受新闻传播的内容,
并产生预期的效果。而现代新闻传播是双向的,新闻受众接受信息后必
然会对其产生相应的反应:他们或赞成,或反对,或支持,或抵制……
这些反馈的意见对新闻信息的再输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③从新闻传播的来源和效果来看,受众占有极其重要地位。
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是一种信息源。没有公众,新闻传播便成了无
源之水、无本之木。新闻受众的积极参与为新闻传播提供富的新闻素
材。新闻来源于生活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没有人民群众
的积极参与。新闻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本。而广大人民群众是新闻
传播的潜在接受者,这是不言自明的事实。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新闻受
众在新闻传播中的资源作用。
三、论述题
给出一段手机使用的数据对互联网移动终端的使用与发展的理解。
答:作为一种新兴媒介,手机媒体以其独有的媒介特质深刻改变着
传统的传播方式、传播理念,并在与报纸、电视、广播、出版等传统媒
体的不断交融与竞合中,对整个传媒产业格局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
响,其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正越来越多地引起产业界和学术界的普遍关
注。从手机媒体的传播方式方面而言,手机信息传播经历了由人际传播
到大众传播的过程。手机的通话功能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这
也是手机最早的人际传播方式。手机短信业务的兴起使手机开始向大众
传播媒介迈进,当前手机媒体已经成了新闻信息传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
分,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性,但同时,它本身也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度
思考和积极探索。为此,本文就手机媒体的新闻信息传播问题做一点初
浅的探讨。
(1)手机媒体新闻信息传播特点
①手机媒体传播的实时性
手机的传播迅速及时,可以再瞬间传播到大量受众终端,可以诸多
环境因素的制约,实现全世界的一体化,无论何时何地,你都可以畅通
无阻的、在最大的程度上与他人沟通与交流。同时,凭借手机的“移
动”随意性,使得手机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
主流通讯工具,无论是在车站,还是在机场,无论是居家,还是旅行,
处处都有手机的身影。此外,与传统媒介新闻相比,手机媒体在使用上
的方便性更为明显。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看到新闻,省去了买报纸、打开
电视、登陆网站的步骤。可见,手机新闻选择的或然率与传统媒介新闻
比较而言,具有一定优势,更为快捷方便。
②新闻信息的传播方式多样
3G是一种新的移动通信系统,它为众多“手机达人们”提供了更为广
阔的空间,而手机也在逐渐的开发自己功能来替代传统媒体的一些记录
传播方式,用户可以迅速在网上获取多媒体新闻信息。大多数手机媒体
用户选择手机报或手机电视作为获取新闻的渠道,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便
携、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等方面的考虑,他们把手机媒体当作忙碌生活的
调味品,利用在公交车、地铁、电梯中的小段时间来完成对信息的获
取。此外,手机媒体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了信息的即使传播与接
受。那些具有突发性且时效性强的事件的传播,都能体会到手机媒体的
优势。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不必上网,也不必看电视,直接利用手机就
可以直接迅速的通过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广播等等了解到最新的情
况。
③新闻信息互动效果明显
传统媒体通常缺乏与受众的有效、及时的互动,传播的效果因此而
大打折扣。而手机媒体就可以突破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局限性,把与受
众互动作为主要的方式,来多听听受众的心声,从而留住受众。近年
来,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网络,“短信平台”、“短信参与”的
字眼越来越多,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手机短信在运用上的灵活性和机动
性,暗示了手机媒体在提高受众参与、加强传受双方互动方面的巨大潜
力。手机媒体自身在发布新闻信息的同时,通过鼓励受众以短信方式参
与评论、答题等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新闻传者与新闻受众之间的
心理距离,加之手机媒体新闻信息内容更为丰富生动,文字与图片相得
益彰,新颖的形式帮助手机媒体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受众。
(2)手机媒体新闻信息传播的途径
①加大新闻传播的信息量
当前,由于手机体裁短小、语言简洁等特点所造成的手机媒体新闻
信息内容的简略,已经成为制约手机新闻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如
果要了解新闻事实的详细信息,单纯依靠手机媒体提供的浮光掠影般
的“概况”,显然是行不通的。为此,对于手机媒体新闻信息传播而言,
要以内容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为不同的受众制定
不同的信息服务,在内容上有所区别,有利于手机媒体争取受众。手机
媒体只有在内容上下功夫,使自己发布的信息短、新、深,用有限的篇
幅提供能够满足受众需求的信息量,才不会在新闻信息传播的战场上输
给其他媒体。
②改善管理,发掘受众潜力
无论是经营还是管理,手机媒体只有形成自己独立的发展思路和运
作模式,才能更好地使自身的内部环境得以优化,整合自身资源,求得
独立发展。为此,应该切实加强对手机媒体传播过程的管理和监督,规
范传播行为,保障其生存与发展。同时,吸引受众对新闻事件进行短信
评论,可以提高受众对所订阅的信息的关注程度,完善传播链条;鼓励
受众发送自己拍的手机图片参与新闻图片的选登,既加强了传受双方的
联系,也为手机媒体拓展了新闻来源的渠道。由此可见,每一种新闻媒
体,只有充分地重视受众,切实地为受众服务,真诚地欢迎受众的参
与,才能使其自身发展具备坚实的群众基础。
③与其他媒体进行良性互动
手机作为新兴媒体,其业务开拓与普及仍处于起步阶段。手机媒体
同样没有完全脱离其他媒体而成为独立自主的新闻信息传播载体。在信
息来源方面,手机媒体离不开其他媒体的“信息支持”。因此,手机媒体
需要与其他媒体的良性互动,在竞争中有合作,在合作中求发展,才是
其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手机媒体与其他媒体的互动空间很大,但是,
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它们之间互动合作所带来的好处都是毋
庸置疑的。例如:报纸开设短信平台、广播电台在节目中设置短信互动
话题、电视台开辟专门的短信通道供观众交流与互动等等,这些都可以
认为是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良性互动的良好开端。
(3)总结
总之,手机媒体正在改变现有传播格局,形成新的交流环境,成为
当前媒体发展的热点之一。手机媒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新生事物,
它在新闻信息传播领域里的作用也有待加强。手机媒体新闻信息传播想
要求得更大的发展和更多的生存空间,就应该直面存在的问题,弥补不
足,发挥优势,优化管理和经营方式,争取更多的自主权,这样才能够
帮助手机媒体开拓市场,增强其竞争实力。
2015年中山大学646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
解
考试科目:646新闻传播学基础
一、简答题
1.怎样理解新闻价值要素“重要性”?请结合具体实例分析
2.简述拟态环境和对社会的影响
3.什么是“infotainment”?这一个概念表现了何种现象,结合具体
实例分析。
4.世界上都有什么传媒体制,各自都有什么特征?
二、论述题
1.媒介技术学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其中的代表人物都有哪些?
分别的观点是什么?
2.什么是“新闻寻租”?结合案例分析其成因,如何预防新闻寻
租?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怎样理解新闻价值要素“重要性”?请结合具体实例分析。
答:(1)新闻价值的重要性是指事实所具有的为多数人所关心的
社会意义。若事实只对少数人产生影响,为少数人所关注,尽管这一事
实对这些人是重要的,也谈不上具有新闻价值意义上的重要性。只有影
响到多数人,为多数人所关心,才具有重要性;而且影响到的人越多,
其新闻价值越大。凡属多数人所迫切关心的事实,与多数人利害攸关的
事实,在实际生活中多数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具有重要性的。
(2)新闻必须要经过比较,提供给读者的一定是更重要的。经过比
较才能决定它的见报方式,这不仅包括篇幅,还包括在哪个版面,用什
么样的手法展现。编辑们在衡量和比较新闻的重要性时,通常考虑以下
因素:
①现状改变的程度;
②受事件影响的人数;
③事件的接近程度;
④事件的及时程度;
⑤事件结果的程度——它的后果或意义;
⑥事件中新闻价值的多样性。
(3)记者凭借着直觉,或根据新闻价值标准,能很快学会判定哪些
是新闻。他们也会很快意识到,并不是这个城市一天里发生的所有事件
都能刊登在报纸上,即使它们都完全符合成为新闻的标准。日常生活里
发生的浩如烟海的事件中,只有最重要、最有意义和最令人感兴趣的才
值得提供给读者。要判断哪些是最重要、最有意义和最令人感兴趣的事
件,记者必须了解报纸所在地区以及读者。记者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不
了解当地现状和那里读者的情况。
2.简述拟态环境和对社会的影响。
答:(1)拟态环境的含义
拟态环境是指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并
重新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新闻工作
者李普曼在他的《自由与新闻》、《舆论》等论著中便提出了现代人与
客观信息的隔绝的问题。他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
们由于活动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己相关的整个外部环
境和众多事物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感知范围以外的事物,只
能通过大众传媒去了解。大众传播以提示环境变化为己任,但它所提示
的并不是环境的全部,而是一种“拟态环境”。李普曼认为,大众传播产
生之后,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统社会中人的行为
是对环境的直接反应,而在现代社会,“人与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拟态
环境”,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成了对“拟态环境”的反应。
(2)对拟态环境的评价
李普曼的这个观点,拟态环境的提出,不仅让人们认识到大众传播
具有形成信息环境的力量(它通过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来制约人们的行
为,这是大众传播发挥其社会影响力的主要机制),还为以后的学者提
出培养理论以及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提供了理论契机。
(3)“拟态环境”理论在当今网络时代的重建
在当下的信息时代,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自由民主观念
的深入人心甚至变成制度设置,公众的信息渠道和交往范围得到了极大
扩展,随之而提升的是他们运用理性关注公共事务的能力。李普曼认为
的处于20世纪初的“拟态环境”中的可以被社会精英随意操纵的公众已为
历史陈迹,代之而起的是有着交往需求和行动能力的公众。这些公众既
是信息的接收者,也会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他们参与现代社会中“拟态
环境”的构建:
①“拟态环境”的非结构化趋向
李普曼提出“拟态环境”理论的20世纪初是传统媒体一家独大的时
代。那个时代,经媒体操作进行选择、加工的“信息环境”是具有内部统
一性即结构化的特征。而在当今时代,公众接收信息的渠道里增加了网
络、手机等新媒体。新媒体的出现及其地位的提升给信息环境带来两大
变化,一是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二是信息把关的弱化。
网络是崛起中的新媒体的典型代表,它是促使“拟态环境”出现非结
构化趋向的主要动力。网络是一个自由的信息平台,甚至是对现实世界
的全面模拟。相对于传统媒体,公众可以在网络上更自由地获取自己需
要的信息,但他们已不仅仅满足于被动接受,还会对当前的信息做出判
断进而有选择的接收,甚至会否定已有信息的真实性,动用网络的力量
扩展交往范围或亲自行动起来去挖掘信息。近年来“人肉搜索”的兴起
及“躲猫猫”事件中网友们的亲自调查就是例证。
②受众的能动性增强
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是基于其个人经历及所处的特定时代赋予
他的某些理论前见而提出的,但这些理论前见正是其时代的社会现实的
反映。那个时代,公众处在对媒介的未启蒙状态,当他们相信了媒介提
供的那看似符合理性与逻辑的一切事实,会渐渐地形成媒介依赖,不由
自主地减少思考的过程,甚至再也不思考了。
李普曼只是从媒介的视角出发,塑造了一个“拟态环境”的媒介神
话。在这个神话中,李普曼把社会精英塑造得能力非凡,而只把受众当
作击而必中的靶子。现实中,受众有一定的批判能力和行动能力。尤其
在当今时代,受众自己已经具备了建构“拟态环境”的能力,他们更加不
会对“拟态环境”不加判断就全盘接受,更不会根据自己所不相信的“媒
介真实”去做出下一步行动。
因此,现如今,总之,李普曼所谓的被社会精英操纵的结构化
的“拟态环境”已转变为公众积极参与构建的非结构化的“拟态环境”。这
种非结构化的“拟态环境”内部呈现原生态、多样性、无序化的特征。
3.什么是“infotainment”?这一个概念表现了何种现象,结合具体
实例分析。
答:infotainment是指“受众的碎片化”。
(1)“碎片化”的含义
“碎片化”,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个形象性的说法。“碎
片化”,是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
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选择不断扩大,生活方式及意识形态呈现多样化
趋向。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瓦解了,代之以
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
割。
(2)“受众碎片化”的概念
传播领域也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碎片化以及与碎片化相伴随的传
播领域的受众的分化形成了许许多多受传者群落的“碎片”,即“受众碎
片化”。碎片化时代,受众被电视、报纸这些传统观念中的大众媒体垄
断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受众的媒介接触方式更趋多元,媒体的专业化程
度更为深入,针对特定受众群的媒体大量出现,尤其是以网络为代表的
新媒体的发展更是独占鳌头。媒体市场格局演变的最终原因是受众,大
众媒体衰落,多种媒体并存,是“受众碎片化”的最直接表现。
(3)“受众碎片化”的产生
受众碎片化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导致受众割裂分化的根
源在于受众的生活形态。专业化、个性化的媒体对受众有很大吸引力。
受众更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习惯来选择信息的内容和接收信息的方
式,而现代生活的时间碎片化、信息碎片化也伴随而来。受众碎片化还
包含着更深层次的社会涵义,即在“分众”的背后新的“聚众”的需求。在
重视每一个个个体的不同需求的基础之上,将有着同一价值追求、生活
模式与文化特征的众多个体,以某种传播手段和渠道平台聚合到一起。
在传播领域中,理解受众的“碎片化”的真正意义在于将这些碎片重新归
聚起来,以最小的传播代价获取最大化的传播效果。
(4)“受众碎片化”的特点和要求
①在“受众碎片化”时代,以往被忽视甚至被损害的普罗大众及每一
个个体的个性与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和关注,人们在新的数字传
播平台上获得了更多的自我满足,做出了更多的个性决定。在受众碎片
化时代,必须开始重视每一细分的个性化族群的特征,以及每一位单一
消费者的个性和心理需求,从面目模糊的庞大社会大众的总体中,分出
清晰的有个性特征的小族群来。
②受众碎片化要求,改变以往集中轰炸式的传播方式,转而建立在
实证数据采集分析基础上的分类与组合,进入到社会活动领域,更加深
刻地接入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家园;要从以往对于事实判断的单一关
注,提升到对于价值判断的高度关注,使他们能够轻松便捷又不乏深刻
和周到地把握周围世界的变化,进而对于他们社会认识、社会决策和社
会行为起到“资讯支点”的作用。要改变我说你听的传统模式,寻求受众
全方位参与表达,引导受众广泛参与和诉求表达,促进多元碎片的社会
群落的沟通、融合。
4.世界上都有什么传媒体制,各自都有什么特征?
答:传媒体制是指媒介的所有和经营机制,以及关于传媒的法律和
管理制度,也可以说是媒介的游戏规则体系。一个国家的传媒体制往往
会反映出该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甚至是地理特征。
(1)80年代以前西方主要广电体制
①以美国为代表,既有强大的私营台,也有政府和各社会团体扶植
的公共台。也就是以私营为主,国营为辅。
②以日本、英国为代表,既有强大的公营台BBC、NHK,在80年
代以前拥有8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也有私营台。也就是以公营为主,
私营为辅。
③以德国、意大利、加拿大为代表。在80年代以前,只有公营台,
不允许私营台合法,公开经营。
④以法国为代表。只有国营台,也不允许私营台合法、公开经营。
(2)80年代以后的变化
①私有化
法国在1985设立私营台,国有电视开始私有化;德国在1987年联邦
各州达成改组广播事业的协议,公共台和私营台并存;意大利1990年由
通过《公共和私人的广播电视体制之规定》。即223法,承认私人拥有
从事广播电视的权利。英国私营电视台——独立联盟(ITV)和日本的
四家私营电视台实力大大加强。
②集中化兼并、联合国际化
a.发展中国家的新闻体制:东南亚的案例
b.商业体制主导:菲律宾
c.政府控制: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文莱
d.商业加控制: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
(3)中国传媒体制的特点
国有国营,双重领导;法规指导,政策调控;事业单位,企业化管
理;管理制度和办法;批准登记挂靠制度;审读(审听、审看)制度;
禁载规定;重大事件定调;行政级别与干部委派;设备专卖。
(4)国有媒体国营(各政府控制)
公有媒体公营,不受政府控制,依靠收听和收视费而非广告收入,
也有国会支付或政府支持。
党有媒体(社会主义);私有媒体私营(西方资本主义),以营业
为目的,由家族、股份公司控制,通过广告赚取利润。
(5)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的国有国营制度;南斯拉夫的公有公营制度;中国的完全国
有、有限商业运作模式。
(6)西方国家
日本:公私并举的双轨制(报刊以私营为主)记者俱乐部制度。缺
点是缺乏与新闻源的距离,损失独立性,排斥外国记者,损坏新闻自由
和公平,产生雷同新闻;
美国:商业性和地方性软性调控;
欧洲:公私并举的双轨制公共广播电视;发展中国家。
(7)从事业单位到商业机构:
①国家所有
②寡头、政党所有
③自主经营者所有
④印刷媒体唱主角到电子传媒唱主角
⑤从马列主义到西方理论
二、论述题
1.媒介技术学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其中的代表人物都有哪些?
分别的观点是什么?
答:媒介技术学派又称多伦多传播学派,是指上世纪60年代由加拿
大多伦多大学学者哈罗德·英尼斯、艾瑞克·亥乌络克和马歇尔·麦克卢汉
共同创立的学派。后继工作由目前的多伦多大学麦克卢汉文化与技术研
究所而得以开展,代表人物是戴瑞克。多伦多学派提出了一种在人类文
化结构和人类心智中传播居于首位的新理论和新的媒介分析技术,对后
来的传播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媒介技术学派的代表人物和观点如
下:
(1)英尼斯的“传播媒介偏向”理论
①哈罗德·英尼斯是大师级的学者和跨学科的奇才。他以其在政治
经济学、经济史、传播学和文明史等诸多领域的杰出成就而成为多伦多
传播学派的先驱。英尼斯前期的研究着重于加拿大经济史,后期的研究
侧重于传播学、媒介与文明等,两本代表作《传播的偏向》和《帝国与
传播》成为后世传播学的经典。
②英尼斯从媒介和权力机构之间的关系角度出发,提出了“传播媒
介具有偏向性”的理论。对他来说,无论是从各传播网络所负载的信息
还是从它们对各种社会组织形式所具有的更加广泛的影响角度来看,传
播网络都是相当重要的。任何特定的传播媒介在时间和空间上均有偏向
性。也就是说,一种传播媒介对于知识在空间和时间中的传输会产生重
要的影响,而这种对时间或空间因素的相对注重将意味着被植入其中的
文化会出现意义上的偏向。
③总的来说,英尼斯的“媒介偏向论”有着深厚的经济史学和政治经
济学的跨学科背景。他所采用的历史“宏大叙事”和整体考察的文献研究
方法明显不同于他同年代的学者所作的那种分析性的和非整体性的媒介
研究方式。但是,英尼斯关于传播的主导性媒介必然会影响历史性社会
的发展的观点,特别是他对现代西方文明过于强调物质科技的力量而忽
视道德力量的批判性思考仍然给后人以极大的启迪。
(2)麦克卢汉的“媒介讯息延伸论”
①马歇尔·麦克卢汉是加拿大最为著名的媒介预言家和思想家,是
多伦多传播学派的核心人物和关键人物。麦克卢汉在早期是一位传统的
文学批评家,这段时期以他的第一本书《机械的新娘》的出版而结束;
50年代是他的转化时期,此时他接受了哈罗德·英尼斯的学说,沉浸于
文化人类学中,并编辑了多伦多学派的《探索》杂志;60年代是他的成
熟时期,三本传播学专著——《古腾堡群星:印刷文明的诞生》、《理
解媒介:人体的延伸》和《媒介即讯息》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麦克
卢汉的媒介理论也是在这一时期得以不断完善的。
②与英尼斯不同的是,麦克卢汉的研究重点不是放在传播和社会组
织之间的关系上,而是主要集中在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上。
《古德堡群星》一书表现了他对表音文字和印刷品造成的感觉和文化后
果的深远沉思。在他看来,每一种新的媒介技术都具有令人入迷的力
量,因为它把各种感觉分离,而在部落人中,各种感觉大体上是以完美
的对称而存在着。当任何一种感觉或身体的功能通过技术的形式得以具
体化时,官能的分裂和各感觉之间的比例变化就会出现。
③麦克卢汉是一个泛媒介论者,各种技术性的工具和发明,如电
灯、车轮、铁路、飞机等在他眼里都成了媒介,都成了人类感觉器官或
身体功能的巨大伸延。对他来说,文字与印刷媒介是视觉器官眼睛的延
伸,广播是听觉器官耳朵的延伸,电视则是全身感觉器官的延伸。如上
所述,麦克卢汉特别强调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他认为,电子媒介打
破了旧的时空概念,使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整个世界紧缩
成了“地球村”,电子媒介使人们重新体验部落文化中村庄式的接触交
往,使人类社会在高级阶段上又重归部落文化而不是国家文化。
(3)戴瑞克德科柯夫的“文化肌肤论”
①如今的多伦多大学麦克卢汉文化与技术研究所是多伦多学派媒介
理论得以继承和发扬的主要源泉。该研究所是目前北美地区乃至世界上
最杰出的媒介研究机构。主要是在麦克卢汉理论的框架内及每位学者各
自研究课题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去研究最新科学技术或媒体
技术的发展对文化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他们开拓并超越了早期多伦多
学派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作为该研究所的负责人和和多伦多学派的
学术继承人,戴瑞克.德科柯夫20余年来一直在为多伦多有关传播和媒
介技术之终极影响的不断论辩而推波助澜。
②戴瑞克德科柯夫向来不去追求所谓的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他也
很少会像一些理论大家那样去详尽阐释和论证自己的理论观点。相反,
他喜欢调用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多学科资源,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和实践
提出富有创见性、预见性、大胆性、睿智性的媒介思想,以达到前所未
有的综合高度和深刻的穿透力。
③通过跨学科的比较研究,他们把媒介技术置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
大背景中进行考察。他们着重研究传播媒介技术同整个文化之间的关
系,揭示媒介在传递的内容意义之外的意义,包括传播媒介与经济的进
程、媒介技术的性质与权力结构的特征、媒介的形式特性与社会的文化
特征、媒介特征与人的感官、心理活动过程等等,一反以媒介传递的信
息内容为中心的研究传统,开创了一种以媒介技术为焦点,以媒介技术
史为主线把文明发展史贯穿起来的新的研究传统,为后人充分认识各种
传播媒介带给人类文明的影响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与方法,具有十分深
远的启迪意义。
2.什么是“新闻寻租”?结合案例分析其成因,如何预防新闻寻
租?
答:新闻寻租是指媒介组织机构利用掌握的新闻报道权利,为自身
谋取不正当的政治、经济利益。目前讨论较多的是商业方面的寻租现
象。
(1)新闻权力寻租行为产生的原因
①新闻体制不完善。改革开放后,我国新闻体制开始了艰难的改革
历程。“事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体制是改革的主要方向与目标。贯穿
其中的主线是市场以及市场观念在新闻事业中从弱到强。市场化运作手
段从无到有、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局部到全局的过程。
②政府在改革中一直强调的“四个不变”,即: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
的喉舌性质不能变、党管媒介不能变、党管干部不能变、正确舆论导向
不能变。这既是“事业化管理”的直接依据。也是“事业化管理”的根本目
的。而“企业化经营”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引入市场机制,将新闻媒体作为
一个产业来培育。
③对新闻权力监督的不到位。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思鸠说过,“有
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在我国,长期以来缺乏对媒体的监督机
制。于是有些媒体和从业人员忘记了自己的职业道德操守,大搞有偿新
闻、新闻寻租、虚假报道,等等。媒体不仅没有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
还败坏了媒介的声誉、破坏了媒介的公信力。
④行业自律工作的薄弱。据报道,很多美国记者都说,如何打击有
偿新闻“这个话题太老了”,言下之意是当今有偿新闻在美国已经基本上
被消灭,不再成为一个问题。美国媒体打击有偿新闻,不靠天、不靠
地,而是靠媒体自己,说白了就是行业自律。以《华盛顿邮报》为例,
对记者的限制就多如牛毛。
⑤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不够具体完善,可操作性不强。我国早在1991
年就通过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此外还有《中国广播电
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等,然而这些职业道德准则和规定大都比较
笼统和抽象,缺少可操作性,也不具有强制力。
⑥目前的全国性新闻工作职业道德准则。是从侧重党建的角度制定
的,而现实需要从职业化的角度,以职业化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去制定一
个新闻行业的自律规范,以增强其可操作性。同样,各新闻媒体单位的
规章制度,也需要细化、完善。比较国外传媒单位,可以发现我国相当
多的传媒单位的新闻职业规范规定得十分笼统,缺乏足够的可操作性。
让新闻权力寻租有空子可钻。
(2)遏止新闻权力寻租的对策
①设立党政媒体等多种媒体并立的传媒体制。要想从源头上遏制记
者的腐败行为,就必须从传媒管理体制上寻求突破。目前。世界上主要
有国有型、公共型和商业型三种传媒所有制形式。相应也形成了三种传
媒管理形式。传统的国有事业单位的传媒管理体制被打破,“事业单
位、企业化管理”成为新时期媒体管理方式的通俗说法,这种管理方式
在产业化改革之初对于促进我国的传媒产业发展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随着传媒改革向纵深推进,它的弊端也日益明显。
②制定专门的、具备可操作性的新闻法规体系。从1983年开始,我
国启动新闻法制定工作。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至今尚未取得突破。目前
的新闻管理主要参照一些行政法规,如《出版管理条例》、《广播电视
管理条例》等,以及国家法律中涉及新闻行业的相关规定。此外还有一
系列的政策文件、领导讲话精神。法律中与新闻行业有关的条款大都比
较笼统,缺乏可操作性。
③加强我国的新闻立法工作,力争早日取得突破。是从法律上遏制
记者腐败行为蔓延的必然选择。必须制定专门的、具有实施细则的新闻
法规体系,对于什么是腐败行为。什么是记者受贿、如何定罪、如何量
刑等问题要有明确规定,对新闻采访对象的贿赂行为也应作出明确界
定,并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同时,应建立相应的新闻腐败调查机构,
将这种调查常态化、制度化。
④改革媒体的内部管理体制。媒体的内部管理体制也是影响和制约
记者行为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国大部分媒体实行了员工聘用制、工作
量考核机制、奖罚机制等,但由于编制有限,许多媒体存在员工同工不
同酬现象,管理上实行“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这不仅严重束缚了
部分记者的工作积极性,也是导致记者腐败的重要诱因。调整传媒内部
管理体制首先应调整用人机制。要实行在编和聘用人员的同工同酬。工
作量考核、奖罚措施应当一视同仁。要创新媒介制度,切实贯彻采编、
经营分离,并建立定期的培训机制。加强内部员工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
任培训。
⑤建立公众对媒体的批评监督机制。媒介批评是社会公众对传媒的
批评。包括对媒介产品、媒介表现、媒介组织、媒介制度、媒介环境等
对象开展的批评。显然,记者腐败问题,属于媒介批评的范畴,然而从
实践角度来看,虽然我国公众的媒体素养在逐渐增强,但媒介批评尚未
走上常规化、自主化道路。目前,可以这么说,我国媒体的社会监督基
本处于缺位状态。社会公众对媒介的批评监督处于自发、零散状态,未
能对传媒形成有效制约。
⑥要加强行业自律。预防、杜绝新闻权力寻租行为,新闻他律和新
闻自律两者不可偏废。新闻他律。指政府、党派、社会集团和民众运用
法律、法规、纪律、规定等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行为进行强制性的管
理。新闻自律是以新闻道德规范为基本内容的自我约束,它以新闻法制
为核心,以道德规范为基础。新闻自律是指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自
律,新闻工作者在道德上所进行的自我约束,其目的是防止滥用新闻权
力,对社会和民众尽责。
总之,要以开放的视角,学习借鉴国外行业自律的做法,建立新闻
行业评议组织,出版行业新闻评议刊物等做法,对违反职业道德的典型
行为进行曝光。加强我国新闻行业的自律。
2014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
解
考试科目:714新闻传播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8×3)
1.新闻要素
2.信息娱乐
3.《二十世纪之支那》
二、简答题(12×3)
1.《传媒的四种理论》。
2.因为群体具有影响社会的力量,所以时常在传播过程中起到中
介作用,请简要说明群体影响传播过程的机制与方式。
3.简述北洋军阀ZF时期新闻法制的特点。
三、论述题(30×3)
1.什么是“软实力”和“国家形象”,请结合我国近年的国家传播工
作,谈谈你的看法。
2.何谓媒介间议程设置,在新媒介环境下,我国当前的媒介议程
设置有何特点,试举例说明。
3.论述邹韬奋的新闻工作生涯。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8×3)
1.新闻要素
答:新闻要素是指构成新闻必需的材料。新闻要具备五要素才能构
成一条完整的新闻。新闻五要素包括发生新闻的主角(谁)、发生的事
情(什么)、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五要素用英语来
表示就是Who(谁)、What(什么)、When(时间)、Where(地
点)、Why(原因),都以W开头,所以,新闻五要素又简称为新闻
的“五W”。明确新闻五要素,对新闻工作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记者在
采访新闻时迅速地弄清每一个事实的要点;有助于记者迅速地抓住新闻
的重点,在新闻导语写作中更是如此;有助于明了新闻体裁的要义。
2.信息娱乐
答:信息娱乐,是指是信息和娱乐的词组合在一起的一个新词汇,
它指当今信息娱乐化的倾向。信息具有娱乐功能,利用大众传播手段和
新兴的媒介手段,具有娱乐功能的信息可以得到传递,受众的娱乐欲望
会得到满足。同时,信息作为娱乐产品,可以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
售。“信息娱乐化”在西方国家,尤其在美国,被视为提高电视节目收视
率的一大魔杖。与此同时,“信息娱乐化”也逐渐表现出许多的负面效
应,呈现出明显的媒介、文化娱乐化的倾向,预示着一个非常危险的倾
向,即媒介越来越侧重于传播带有娱乐性的信息,而忽视那些非娱乐性
的信息。
3.《二十世纪之支那》
答:《二十世纪之支那》是清末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革命刊物,月
刊,由宋教仁、黄兴于1905年在东京创办。杂志由宋教仁主持,程家柽
任总编辑,撰稿者有田桐、白逾桓等。内容分为论说、学说、政治、历
史、军事、实业等栏。宣传爱国主义,鼓吹革命。杂志的中心口号
是“爱国主义”,刊物目的是在国势日危的情况下,启发和引导民众的爱
国之心,教育国民奋发图强,共同图谋国家的富强。第二期因载有《日
本政客之经营中国谈》等文,尚未发行即遭日本政府没收,杂志被查
封。后中国同盟会另办《民报》作为自己的机关报。
二、简答题(12×3)
1.《传媒的四种理论》
答:《传媒的四种理论》是传播学经典著作,由希伯特、彼得森、
施拉姆三人合作完成,出版于1956年。被学界公认为开了比较新闻学之
先河,以其鲜明夺目的标题填补了大众传播文献的空白,揭示了新闻媒
介与社会的关联,具有指导意义。该书所用“报刊”一词,是指一切大众
传播媒介。该书概括了四种媒介理论,即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
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1)集权主义理论
集权主义理论是对16、17世纪欧洲封建专制主义的新闻思想所作的
理论概括。这一理论认为封建君主和特权阶级对报刊拥有绝对的统治
权;报刊是封建统治阶级发号施令、维护专制政权的重要政治工具,严
禁报刊批评政府;封建统治者拥有批准或限制报刊出版的特权,并有权
监督报刊的活动和审查报刊的内容。集权主义理论渊源是古希腊哲学家
柏拉图、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维利和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等人的思想和学
说。他们认为政治权力只有控制在少数有智慧、有经验的优秀人物手
里,才能对国家实现强有力的和合法的统治;认为国家的权力应当是绝
对的、永恒的、至高无上的,对涉及社会的意见和讨论应当严加控制,
个人的自由权利必须服从国家的权力。这种集权主义理论完全是为维护
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开
展,集权主义理论逐渐被自由主义理论所代替。
(2)自由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中产生的,在资本
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发展并达到顶峰,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争取言论自由、
建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要求。这一理论首先是由17世纪英
国诗人、政治家约翰·弥尔顿提出来的,由18世纪美国政治家托马斯·杰
弗逊以及19世纪英国哲学家、政治家约翰·密尔等人进一步丰富和发
展。“观点的公开市场”和“真理的自我修正过程”成为自由主义新闻理论
的基本原则。自由主义的新闻理论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经济是相适应
的,它反映了一种物质的社会关系,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并为
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利,因为舆论上的自由竞争正是经济上自由竞争的
反映。但是报业的自由竞争后来发展成为报业的垄断,报业的垄断淹没
了“观点的自由市场”,自由主义新闻理论陷入了困境。20世纪以来,随
着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上垄断的加剧,自由主义新闻理论逐渐被社会责
任理论所代替。
(3)社会责任理论
这一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也是“在传统理论上一个新思
想的接技”。社会责任理论否认绝对自由的存在,强调自由是伴随着义
务和责任的。它认为,报刊自由涉及三者的利益,即报刊拥有者的利
益、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报刊作为一种媒介,它的自由并不等同于公
众的自由,而社会应当保护的是公众的自由。社会责任理论认为应当明
确提出公众的自由高于媒介的自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练70滚动训练三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专练1~专练69含解析新人教版
- 2025高考数学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五-数列【含答案】
- 2024年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验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版)含答案解析
- Unit2复习卷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
-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现代诗二首品读释疑课件新人教版
-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工业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课件新人教版
- 常用介词(专项训练)-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下册
- 二零二五年度厂房租赁及知识产权保护合同3篇
- 2024年江西财经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双梁桥式起重机小车改造方案
- 基于AR的无人机操作训练系统
- XX农贸市场物业公司管理方案
- 湖北省襄阳市数学中考2024年测试试题及解答
- YYT 0308-2015 医用透明质酸钠凝胶
- GB/T 44189-2024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运行指南
- YYT 0698.1-2011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 第1部分 吸塑包装共挤塑料膜 要求和试验方法
- 以租代购购车合同完整版
- 2024-2034年中国1.4-丁二胺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2023年MBA综合真题及答案(管理类联考综合)
- 新生儿家庭式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