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研发投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_第1页
海外研发投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_第2页
海外研发投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_第3页
海外研发投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_第4页
海外研发投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4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是指以研究问题为导向,对文献资料进行检索、阅读、整理,以及对文献中理论观点进行有原则的取舍的一种研究方法。本文的文献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文献检索与整理。本研究的文献以外文文献为主,国内高质量期刊发表的论文为辅。外文文献主要来自于ISIWebofScience的SocialScienceCitationIndex(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SSCI)数据库,以“Researchanddevelopment”and“Globalization”、“Researchanddevelopment”and“Internationalization”、“R和D”and“Globalization”与“R和D”and“Internationalization”等多个组合在WoS数据库中的主题选项进行检索,得到827篇文献,再经过以下三个步骤精炼:时间(1990-2017)、文献类型(ARTICLEORREVIEW)、语种(ENGLISH),最后得到781篇样本文献,主要来自于ResearchPolicy、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等管理、国际商务和创新领域高水平期刊。国内文献以“海外研发投资”、“研发全球化”、“创新国际化”、“创新全球化”和“海外研发”等为关键词在知网数据库CSSCI期刊进行检索,得到145篇文献,主要来自于《科学学研究》、《科研管理》、《研究与发展管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科技进步与对策》、《世界经济》以及《国际贸易问题》等创新管理与经济类高质量期刊。国外文献应用EndnoteX7软件进行管理,国内文献应用CNKIE-Learning软件进行管理。文献分析与应用。对收集到的781篇外文文献应用Citespace、Bibexcel等文献计量软件进行文献知识图谱分析与计量分析,通过文献共被引网络分析海外研发投资领域的高共被引与高中介性的经典文献,以及关键词共词网络分析研究对象与主题的演变,结合国内高质量文献阅读,对各个研究主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为本文子研究一、二、三的研究假设提出、理论模型构建、变量选择与测量等提供理论基础。(2)理论建模分析法。理论建模分析法是指基于现有理论,分析研究各变量之间关系,提出研究假设,构建理论模型的一种研究方法。针对本文的三个子研究,基于制度理论、资源依赖理论、组织学习理论,并结合资源/知识基础观与组织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等经济学与管理学经典理论与现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拟运用理论建模分析法分析以下具体问题:①母国区域制度与企业政治关联影响企业海外研发投资倾向与强度的理论模型构建;②海外研发投资(广度与强度)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构建;③企业吸收能力、投资组合与制度距离调节海外研发投资(广度与强度)与企业创新绩效两者关系的理论模型构建。(3)实证研究方法。针对子研究一、二、三的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本研究收集上市公司的大样本面板数据,构建以下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分析,并得出相应结论。Probit、Tobit模型与Heckman两阶段模型。子研究一的因变量为海外研发投资倾向与强度,投资倾向为0和1的虚拟变量,需采用Probit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投资强度为0截断的删截样本,需采用Tobit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为了证明结果的稳健性,应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面板数据的计数模型与倾向得分匹配模型。为了消除研究样本可能存在“自我选择偏误”问题,在子研究二中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检验海外研发投资能否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研究问题。在子研究内三中,采用面板数据的计数模型检验海外研发投资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1.4预期创新点本文基于最大新兴经济体中国的研究情境,围绕“海外研发投资的母国制度解释及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这一核心问题,应用制度理论、知识基础观、组织学习等理论,构建三个子研究模型,并通过大样本的实证检验分析,得出结论。本研究的主要预期创新点如下:第一,研究情境与研究理论的新探索。先前关于企业海外研发投资动机和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样本,基于资源/知识基础观、组织学习等理论视角进行分析,研究情境与研究基础有其局限性,得出结论并不一定适用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尤其作为最大新兴经济体中国正在经历制度转型(Peng,2003;Peng,2004),各地区的制度环境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政治关联的存在,这些都为本文提供很好的研究情境。因此本文在子研究一应用制度理论,从母国区域制度与企业政治关联视角解释了中国企业海外研发投资的前因,并整合资源依赖理论,分析母国区域制度与企业政治关联的联合交互作用对企业海外研发投资倾向与强度的影响,为国际商务与创新管理领域提供了新的解释维度,丰富了现有研究,有助于深化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海外研发投资倾向与强度的认识与理解。第二,研究方法的新尝试。在回顾以往关于海外研发投资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过程中,发现现有文献绝大多数是采用传统的面板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无法避免海外研发投资企业的自我选择偏误和内生性等问题,因此,本文在子研究二中,在采用负二项回归计量模型检验海外研发投资是否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基础上,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更好的解决研究样本的自我选择偏误和内生性问题,为海外研发投资活动是否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提供更为可靠的结果。第三,研究内容的新拓展。在探讨海外研发投资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时,现有大多数研究把开展海外研发投资作为一维变量,以0、1虚拟变量来界定,虽也有少数学者从海外研发投资分布范围进行尝试研究,但鲜见把海外研发投资从多维视角进行界定。本文子研究三在把海外研发投资从广度与强度两个维度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基于知识基础观、组织学习、制度理论等理论视角分析海外研发投资广度与强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非线性影响机制,并引入企业吸收能力、投资区位组合和制度距离三个构念对其关系的调节效应,是对现有关于海外研发投资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研究内容的深入拓展。1.5论文结构安排本文共分为绪论、文献综述、子研究一、子研究二、子研究三和研究结论与展望六个章节,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提出研究问题,阐述说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提出本文的预期创新点,最后对本文的内容结构进行安排。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首先对国内外关于海外研发投资已有文献进行梳理与总体评述;其次,根据本文的三个研究主题,对母国制度与海外研发投资、海外研发投资与创新绩效等相关文献进行详细综述,明确本文的理论基础与最新研究进展。第三章为子研究一:母国区域制度、政治关联与企业海外研发投资。应用制度理论与资源依赖理论,构建母国区域正式制度(市场化制度)、非正式制度(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政治关联及其联合交互作用影响企业海外研发投资倾向与强度的理论模型,提出研究假设,再通过面板数据的Probit、Tobit模型以及Heckman两阶段模型对假设进行检验,得出结论。第四章为子研究二:海外研发投资提升企业创新绩效了么?从资源/知识基础观、组织学习理论等视角分析海外研发投资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积极与消极影响,通过面板数据的负二项回归与倾向得分匹配模型(PSM)进行实证检验。第五章为子研究三:海外研发投资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首先从理论上探讨海外研发投资广度与强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非线性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企业吸收能力、投资区位组合和制度距离的调节效应,其次通过面板数据的负二项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第六章为研究结论与展望。从总体上概述本文的研究结论、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指出研究的局限性以及下一步可进一步深入探索的研究方向。2.文献综述随着研究和学术出版物的快速增长,增加了学者对文献计量学应用研究的兴趣(Ikpaahindi,195),通过文献共被引网络分析,可以确定对某研究领域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文献,以及这些文献与其参考文献之间的关系,通过关键词共词分析,可以分析某领域的研究主题演变和前沿(Chen,2017)。同时,在文献计量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对样本文献的完整阅读,可以进行深入的内容分析,把握相关主题的最新研究进展。因此,本文的文献综述主要应用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这两种方法对海外研发投资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回顾与评价,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2.1样本文献说明国外文献来自于ISIWebofScience的SocialScienceCitationIndex(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SSCI)数据库,以“Researchanddevelopment”and“Globalization”、“Researchanddevelopment”and“Internationalization”、“Researchanddevelopment”and“Oversea”、“R和D”and“Globalization”、“R和D”and“Internationalization”与“R和D”and“Oversea”等多个组合在WoS数据库中的主题选项进行检索,得到827篇文献,再经过以下三个步骤精炼:时间(1990-2017)、文献类型(ARTICLEORREVIEW)、语种(ENGLISH),最后得到781篇样本文献,基于781篇样本文献的参考文献共有29385篇。同时对781篇文献的摘要进行阅读,选择在管理、国际商务、技术创新与经济地理等四个领域高质量期刊发表的论文,进行全文精读,为当前关于海外研发投资研究主题与理论基础的梳理打下基础。国内文献以“海外研发投资”、“研发全球化”、“创新国际化”、“创新全球化”和“海外研发”等为关键词在知网数据库CSSCI期刊进行检索,得到145篇相关文献,主要发表于《科学学研究》、《科研管理》、《研究与发展管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科技进步与对策》、《世界经济》以及《国际贸易问题》等创新管理与经济类高质量期刊。。2.2研究程序首先,从WoS数据库导出781篇包含外文文献计量所需的TXT格式数据,如摘要、作者、关键词、期刊、参考文献和引用次数等,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包括文献的发表年份分析、主要发表期刊分析以及主要贡献作者评价三部分内容。其次,应用Citespace5.3软件进行外文文献共被引网络分析与关键词共词网络分析,通过文献共被引网络分析,可以找出高共被引与高中介中心性文献,确定对本研究领域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文献。第三,通过关键词共词网络,可以分析高频词的历史演化、确定本领域主要的研究主题与理论基础,结合国内研究文献,对各大研究主题与理论基础进行深入回顾、分析与评价。2.3文献分析与评价2.3.1论文发表时间分布从图1-2可以看出,从1990-2017年可划分为三个期间,在1990-2006年期间,海外研发投资相关文献发文数总体趋势缓慢增加,在这17年中共发文219篇(占28.04%),2007-2011期间发文数快速增长,五年共发文达到207篇(占26.50%),2012-2017年比较稳定,小幅波动,六年时间里共发表到355篇(占45.46%),显示了海外研发投资主题逐渐成为了国际商务和创新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图1-2历年外文文献发表分布图(1990-2017)2.3.2期刊分布关于海外研发投资主题的发文期刊比较分散,781篇外文文献分布在247个期刊,发文数10篇以上的期刊共有15个,如表1所示,排名第一的是《ResearchPolicy》,发文76篇,占总发文数781篇的9.73%,15个期刊共发表论文数为329篇,占总发文数的42.29%。表2-1发文数10篇以上的期刊序号期刊影响因子(2016)数量占比1ResearchPolicy4.495769.73%2InternationalBusinessReview2.476324.10%3InternationalJournalofTechnologyManagement1.036324.10%4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5.869283.59%5R&DManagement2.444232.95%6Technovation3.265202.56%7TechnologicalForecastingandSocialChange2.625182.31%8JournalofTechnologyTransfer2.631172.18%9TechnologyAnalysisStrategicManagement1.273141.79%10RegionalStudies2.780131.67%11EuropeanPlanningStudies1.332121.54%12IndustrialandCoresearchPolicyorateChange1.777121.54%13Research-TechnologyManagement2.429121.54%14ManagementInternationalReview1.516101.41%15JournalofInternationalManagement2.600101.28%合计32942.29%2.3.3主要贡献作者评价781篇关于海外研发投资主题的外文文献,共有1378位作者,对该领域作者进行评价很有必要,首先通过发文数来看作者的贡献,如表2-2左半部分,列出了发文数排名前20的作者,AsakawaK以发文9篇领先于其他作者,WangCQ8篇与DiMininA7篇紧随其后,但仅凭发文数无法客观评价作者贡献,原因如下:其一,一篇论文会有多个作者,每个作者对该篇论文的贡献是有差异的,因此本文借鉴Luo和Zhang(2016)的做法:一篇论文唯一作者得分为1;两位作者的,第一作者得分为0.75,第二作者得分为0.25;两个以上作者的,第一作者得分为0.5,第二作者0.25,其余作者共得分0.25。其二,发表于不同影响力期刊的论文的贡献是不同的,因此本文以2016年期刊的影响因子作为权重,计算每位作者的加权得分评价作者的贡献,。表4右半部分列出了加权得分排名前20的作者,ZanderI发文数虽然只有6篇,但有四篇是独立作者,其中三篇发表于高影响因子期刊《ResearchPolicy》上,以17.67得分领先于其他作者,AsakawaK与BelderbosR分别以16.15、15.28紧随其后,WangCQ发文数虽然有8篇,但都以合作者身份发表,最终得分为6.4,没有进入前20名。表2-2主要贡献作者序号作者发文数序号作者加权得分1AsakawaK\o"1.2%"91ZanderI17.672WangCQ\o"1.0%"82AsakawaK16.153DiMininA\o"0.9%"73BelderbosR15.284BowonderB\o"0.8%"64NarulaR13.585BuckleyPJ\o"0.8%"65GranstrandO13.146ChenHL\o"0.8%"66BuckleyPJ12.057deBrentaniU\o"0.8%"67CantwellJ10.558PearceR\o"0.8%"68KuemmerleW10.399WangYD\o"0.8%"69GassmannO9.9910ZanderI\o"0.8%"610ChenHL9.6611BelderbosR\o"0.6%"511ManningS9.5912CantwellJ\o"0.6%"512HashaiN9.4213DePratoG\o"0.6%"513SantangeloGD9.3714GassmannO\o"0.6%"514DiMininA9.0715LoveJH\o"0.6%"515deBrentaniU8.9716NepelskiD\o"0.6%"516EdlerJ8.7317PapanastassiouM\o"0.6%"517FloridaR8.518SantangeloGD\o"0.6%"518vonZedtwitzM8.1619SunYF\o"0.6%"519ChenSH8.0620vonZedtwitzM\o"0.6%"520ChiesaV7.942.3.4文献共被引网络分析一个新主题的演变需要借鉴有关学科的知识积累。同样,没有一篇论文是仅仅在自己的研究内容上进行开发,都需要借鉴其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过去文献和研究成果。一般来说,发表在期刊上的施引文献代表某些学科的前沿领域,这些论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提供了这些论文的知识基础。我们使用陈超美博士开发的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5.3,首先对781篇施引文献的29385篇参考文献进行共被引网络分析,共被引分析(Co-Citationanalysis)是指两篇文献共同出现在第三篇施引文献的参考文献目录中,则这两篇文献形成共被引关系,能较好的揭示参考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SmallH,1973)。使用CiteSpace5.3中的以下参数:(1)1990年至2017年的Timeslice,perslice=2years;(2)术语来源=title/abstract/author/keywords/keywordsplus;(3)节点类型=citedreference;(4)使用cosine计算连线强度;(5)perslice选择引用最多的50篇文献;(6)对原始网络不做任何裁剪。在运行CiteSpace5.3之后,得到文献共被引的网络图谱,共被引连线的颜色变化显示了时间分布(从冷色到暖色代表时间从远到近),其中节点数为656个,连线数为1818,网络密度为0.0085。图2-2是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有影响力的文献(共被引频数大于20)可以在图中被识别,节点越大则反映其共被引频次越多,代表经典文献,共被引次数大于20的文献共有20篇,主要观点与理论详见表2。除了高被引文献外,还有高中介中心性文献,具有高中介中心性的文献通常是连接两个不同领域的关键枢纽,代表转折性文献,网络中节点中介中心性(Centrality)大于0.1的使用紫色环标识,共有13篇,主要观点与理论详见表2-4。图2-3是文献共被引的时区图,将相同时间内的节点集合在相同的时区中,从时间维度上来表示知识演进的视图,时区图可以清晰地展示出文献的更新和相互影响。从图2-3可以看出,共被引文献最早可追踪到Kline(1986)、Porter(1986)与Hedlund(1986)这三篇。在1999与2009这两个年度中,发表的经典文献最多,分别代表了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这两大研究对象的文献。图2-2文献共被引网络图2-3共被引网络时区图表2-3共被引次数大于20的文献序号作者与年份共被引次数共被引历史分布主要观点与结论1Florida(1997)361998-1999(7);2000-2001(9);2002-2003(10);2004-2005(10)以200多家在美国的海外研发实验室为研究样本,区分了海外研发实验室以市场和技术为导向的两种动机,并认为获得人力资本,特别是科技人才是海外研发实验室动机和战略的核心要素,海外R&D投资是一个多元化的过程,不同产业部门的海外研发实验室的性质和活动有很大差异,例如生物技术行业在很大程度上与其他行业有所不同,主要受到科技活动的激励和引导。另外对母公司与海外研发实验室的管理与组织问题进行了研究。2Lewin等(2009)342010-2011(6);2012-2013(10);2014-2015(7);2016-2017(11)基于美国跨国公司在1990年至2006年间发起的880个离岸新产品开发活动的调查数据,得出美国缺乏高技能的科学和工程人才,获取高质量人才是离岸外包创新决策的重要解释因素,而劳动力套利不是那么重要。最后分析了创新活动离岸外包的动态变化,表明正在进入全球人才竞争阶段。3VonZedtwitz和Gassmann(2002)332004-2005(5);2006-2007(6);2008-2009(16);2010-2011(6)基于市场与技术两种海外研发投资动机,提出了海外研发投资的四种原型(archetypes):国家财富型(NationalTreasureR和D),即在国内研究和开发;技术驱动型(Technology-DrivenR和D),即分散的研究和国内开发;市场驱动型(Market-DrivenR和D),即国内研究和分散的开发;全球研发(GlobalR和D),即分散的研究和分散的开发。4Dunning和Lundan(2009)292010-2011(6);2012-2013(5);2014-2015(12);2016-2017(6)综合回顾了企业海外研发投资现有的文献,并用现实数据证明跨国公司的知识创造活动在过去三十年中变得更加国际化,认为这趋势对母国构成了两个相互关联的政策挑战,首先政府需要确保国家创新体系能够使国内跨国公司以与其母国基地活动相辅相成的方式参与全球知识采购;其次,公共资助研发对企业创新的持续重要性意味着母国和跨国公司需要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的标准制定过程,以形成一种专有制度,从而有效地从创新中获取经济收益。5Johanson和Vahlne(2009)292010-2011(3);2012-2013(6);2014-2015(7);2016-2017(13)对1977年提出的乌普萨拉模型进行了修正。核心观点是:市场是一个关系网络,企业以复杂多样且某种程度上是无形的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成为相关网络中的局内人是国际化成功的必要条件;网络关系为企业提供了潜在的学习和建立信任与承诺的机会,而这些是国际化的前提条件。6Gerybadze和Reger(1999)272000-2001(5);2002-2003(9);2004-2005(8);2006-2007(5)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分散式研发活动和全球分散的创新流程导致组织架构过于复杂和难以管理,跨国公司倾向于巩固和精简他们的组织,许多公司已经采用一个统一的协调中心配多个学习中心的研发组织。7Gassmann和vonZedtwitz(1999)272000-2001(5);2002-2003(9);2004-2005(11);2006-2007(3)据跨国公司研发活动的分散性和研发分支机构之间的合作程度,提出了五种海外研发投资的组织模式:国家中心研发模式(EthnocentricCentralisedR和D)、地理中心研发模式(GeocentricCentralisedR和D)、多集中点分散研发模式(PolycentricDecentralisedR和D)、研发集中点模式(R和Dhub模型)、整合研发网络模式(IntegratedR和Dnetwork)8Cantwell和Janne(1999)262000-2001(4);2002-2003(7);2004-2005(8);2006-2007(7)验证了两个相关的命题。第一,处于行业领先位置的跨国公司在国外更有可能采取区分其技术活动的战略以支持其在国内的核心优势;第二,处于同一行业较弱低位的跨国公司往往倾向于在国外技术发展中复制本国专业化的模式。9Kuemmerle(1999a)262000-2001(2);2002-2003(10);2004-2005(10);2006-2007(4)通过对32家制药和电子行业跨国企业国外研发投资的驱动因素调查,提出一组海外研发投资二元动机:母国基地开发(HBE)与母国基地扩张(HBA),企业在海外投资HBA研发活动的倾向,得益于对东道国私营和公共实体研发的相对承诺,以及人力资源库的质量和相关科学领域的科学成就水平。HBE活动的投资倾向会随着东道国市场的相对吸引力而增加。10LeBas和Sierra(2002)252004-2005(7);2006-2007(2);2008-2009(13);2010-2011(3)基于东道国对母国的相对技术优势(RTA)指标,提出了市场搜索、技术搜索、以母国为基地的开发利用、以母国为基地的扩张等四种不同战略,并对日本与欧美跨国公司的战略选择进行区分。11Patel和Vega(1999)242000-2001(4);2002-2003(7);2004-2005(8);2006-2007(5)基于对20世纪90年代220家最国际化公司的美国专利活动的系统分析,对公司在国内的技术优势和海外区位优势的比较表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公司倾向于将他们的海外技术定位在他们在国内强大的核心领域,使产品、工艺和材料适应国外市场并为离岸制造工厂提供技术支持仍然是技术国际化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发现跨国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小规模活动,以监测和扫描现有实力领域内外国卓越中心的新技术发展。12Pearce(1999)232000-2001(2);2002-2003(8);2004-2005(10);2006-2007(3)基于在英国运营的跨国企业生产子公司和实验室的调查资料,为了提高企业战略竞争力,海外研发机构的战略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更深入地参与原始产品开发,或投入到基础或应用研究项目中,以支持跨国公司集团核心技术的长期发展。13Kuemmerle(1999b)232000-2001(3);2002-2003(9);2004-2005(7);2006-2007(4)提出了一组海外研发投资的二元动机:母国基地开发(HBE)与母国基地扩张(HBA);HBE活动主要靠近生产设施和营销设施,HBA活动主要靠近大学和政府实验室,还发现东道国政府的压力对这两类实验室的选址都有影响;对海外研发投资地理演变情况进行了分析,跨国公司通常从地理上最接近的国家开始,但对于HBA投资,与地理距离无关的最有吸引力的位置;绿地投资是主要的投资模式。14Cantwell和Mudambi(2005)222008-2009(3);2010-2011(12);2012-2013(7)把海外研发子公司划分为能力创造与能力开发两种类型,从子公司层面、跨国公司集团层面以及东道国的区位特征分析了国外研发子公司的驱动因素,发现能力创造子公司的研发战略是由供应驱动的,而那些纯粹的能力开发子公司则是需求驱动的;研究了两种研发类型子公司的质性差异;跨国公司并购战略对各类R&D子公司数量的影响,调查证据表明,跨国公司大多数国外研发都是并购的结果。15Frost(2001)212004-2005(6);2006-2007(4);2008-2009(11)基于1980年至1990年期间在美国的绿地子公司申请的10000多项专利,探索外国子公司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使用的知识来源,对创新子公司可能利用位于公司本土和/或子公司所在东道国环境的知识来源的各种条件进行了论证与解释。16Luo和Tung(2007)212010-2011(6);2012-2013(7);2014-2015(8)提出了新兴市场跨国企业为减轻国内体制和市场的束缚,将国际扩张作为获取战略资源的跳板。根据新兴市场跨国公司的所有权性质和国际多样性水平,将跨国公司分为四类,详细阐述了来自新兴市场的跨国企业的国际化动机,鼓励和推动其实施跳板行为的因素,及其特有的国际化行为。17Cantwell(1995)211998-1999(8);2000-2001(4);2002-2003(9)基于对产品周期模型的拓展,提出母国仍然是跨国企业技术发展最重要的地点,但领先企业最先进中心的区域层级形式比过去复杂得多,而且比其他跨国公司的等效层级更复杂。在其他主要中心的领先企业的子公司可能构成互动网络,在技术最具活力的行业中,主要中心之间的交叉投资可能有助于加强现有的地域专业化模式,以及这些中心作为创新地点的重要性。18Granstrand等(1993)211996-1997(6);1998-1999(10);2000-2001(5)对跨国公司研发地理分散的管理与经济影响进行调查分析,对该领域的先前研究内容和结构进行综述与评价,分析了相应政策问题和未来研究关键领域的一些趋势和影响。19Mudambi(2008)212010-2011(8);2012-2013(7);2014-2015(6)基于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价值链分析,发现来自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企业正在全球分散其价值链,以控制成本和杠杆能力。创新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动态过程的结果,新兴经济体的企业努力追赶先进的经济竞争对手,为持续创新创造了强大的压力。但是,在价值链的控制方面,可以看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战略,垂直整合战略强调利用“联系经济”,控制多个价值链活动可提高每个价值链活动的效率和有效性。相比之下,专业化战略侧重于识别和控制价值链的创造性核心,同时外包所有其他活动。20Picci(2010)202012-2013(4);2014-2015(10);2016-2017(6)采用引力模型来研究国家间创新合作强度的决定因素,发现双方合作的数量受到共同语言、共同边界和更相似文化特征的影响,国际合作受到距离的负面影响。表2-4中介中心性大于0.10的文献序号作者与年份中介中心性共被引历史分布主要观点与结论1Frost(2001)0.21见表2-3见表2-32Frost和Zhou(2005)0.192008-2009(3);2010-2011(4);2012-2013(4)通过对21年期间两个行业(汽车和制药)的“逆向”(子公司到总部)知识整合的实证分析,发现研发合作(单位之间的联合技术活动)提高了参与单位之间的吸收能力和社会资本水平,从而增加了企业内部“逆向”知识整合的可能性。3Luo和Tung(2007)0.18见表2-3见表2-34VonZedtwitz和Gassmann(2002)0.16见表2-3见表2-35Mudabi(2008)0.16见表2-3见表2-36Belderbos(2003)0.162006-2007(4);2008-2009(4);2010-2011(5)通过对日本的420家海外制造子公司实证研究表明,进入模式对研发活动影响很大:如果日本母公司在国内缺乏强大的研发能力,并购子公司的研发强度大大超过全资拥有的绿地子公司,而较少所有权的企业的研发强度更高。对于绿地经营来说,支持作为组织学习和会员能力建设的一种功能的外部R&D增量增长模式被发现。这一结果与日本企业海外研发相对缺乏的部分解释必须寻求其在海外制造网络建立中的“后来者”地位。同时,一些日本企业积极利用海外并购和合资企业获取海外技术,加快海外研发能力建设。7Chung和Alcacer(2002)0.112004-2005(2);2006-2007(2);2008-2009(6);2010-2011(3)基于在美国的1987-1993年制造业外国直接投资实证研究得出,平均而言,洲研发强度不会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大多数投资公司都处于低科技行业与低研发强度的洲,表明对洲技术能力兴趣不大。而研究密集型行业的企业更有可能位于研发强度较高的州。来自领先技术国家的企业更加重视洲研发强度。8Eisenhardt(2000)0.112006-2007(2)动态能力理论9Lewin等(2009)0.10见表2-3见表2-310Cantwell和Janne(1999)0.10见表2-3见表2-311Kuemmerle(1997)0.101998-1999(6);2000-2001(2);2002-2003(5);2004-2005(5)随着全球出现越来越多的知识和国外市场的竞争,只有那些采用全球研发方法的公司才能应对新的挑战。许多公司选择在国外建立研发网络,以便利用那里的知识或以有竞争力的速度为这些市场提供合适产品。为了扩大母国基地实验室,公司希望靠近外国大学;要开发利用母国基地实验室,它需要靠近大型市场和制造设施。12Altenburg(2008)0.102012-2013(4);2014-2015(4)利用创新系统、全球价值链和专业网络等理论分析中国与印度这两个新兴经济体四个最具活力的行业,发现不断创新的努力很少在尖端创新中实现,但表明如果资本积累以目前的速度发展,创新能力将在中国迅速建立起来,并且会有一段时间的延迟。13Kyläheiko等(2011)0.102016-2017(4)基于300多家芬兰公司的调查数据,得出一个获利的公司需要拥有未使用的技术能力,以便通过创新来开发利用范围经济;强有力的专用制度可以促进增长;当国内市场有限时,国际化和创新相结合是最明智的选择。企业通过推出新产品(创新)或吸引新客户(国际化)或采用混合战略来实现增长。2.3.5关键词共词网络分析使用CiteSpace5.3中的以下参数:(1)1990年至2017年的Timeslice,perslice=2years;(2)节点类型=Keyword(3)使用cosine计算连线强度;(4)perslice选择引用Top200;(5)网络裁剪选择Pruningslicednetworks+Pruningthemergednetwork。对781篇文献运行CiteSpace5.3之后,利用软件project文件夹下的Citespace.alias文件,对同义不同表达的关键词进行合并,比如“Foreigndirectinvestment”与“FDI”、“Mutinationalenterprise”与“Mutinationalcorporation”、“Emergingeconomy”与“Emergingmarket”等,最终得到关键词共词网络,其中节点数为376个,连线数为1788,网络密度为0.0254。频次不少于20的关键词见表2-5。对出现的高频关键词进行适当归类,可以形成八大类(如图2-4所示)。第一和第三两大类代表本研究的主题:研发(创新、技术)的国际化(全球化、对外直接投资);第二大类主要是本主题的研究对象,可以看出主要研究对象有“unitedstates”(105次)、“china”(69次)、“emergingeconomy”(39次)、“japan”(36次)等,通过对研究对象关键词按时间演变进一步分析,如表2-6所示,2006年前海外研发投资早期研究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为主,2006年后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成为了海外研发投资的重要研究对象。第四大类是关于海外研发战略的主题,主要包括跨国企业的海外研发投资的战略动机与驱动因素、区位选择战略以及进入模式选择战略等;第五大类是关于企业成长的主题,主要包括了资源/知识基础观与组织学习两部分内容;第六大类是关于组织的主题,包括了组织结构(模式)与网络两部分内容;第七大类是关于结果的主题,主要研究海外研发投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第八大类是关于制度的主题,主要分析母国与东道国制度,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等对海外研发投资的影响。其中第四、五、六、七和八这五大类构成了关于海外研发投资文献的2.4中的五大研究主题与相关理论基础。表2-5主要关键词(频次不少于20)分布表序号关键词频次序号关键词频次序号关键词频次1Researchanddevelopment41120capability5339europe272globalization30621absorptivecapacity5040trade273innovation28222spillover4941productdevelopment274internationalization21423determinant4742investment275firm20124perspective4443market266technology17325model4444impact267multinationalenterprise17326growth4345pattern258performance16127patent4146system259foreigndirectinvestment14028multinational3947developingcountry2410unitedstates10529emergingeconomy3948geography2411knowledge9130japan3649subsidiary2312location8831industrialresearch3550sme2313strategy8532competitiveadvantage3451manufacturingfirm2214industry7833policy3252india2115management7334technologytransfer3053homecountryadvantage2116china6935institution3054directinvestment2117network6736resourcebasedview2855science2018organization6237knowledgespillover2856collaboration2019productivity5638country27表2-6第二大类(研究对象)的主要关键词(频次不少于20)关键词频次的年份分布频次合计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Unitedstates5458121115161379105China631317151569Emergingeconomy61351539Japan2202439542336Europe2003673627Developingcountry774624India645621图2-4关键词共词网络2.4主要研究主题与理论基础2.4.1海外研发投资战略:动机与驱动因素、区位和进入模式跨国公司可通过实施海外研发投资战略创造全球竞争优势(Porter,1990)。海外研发投资的战略重要性最早可追溯到Vernon(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模型,他认为在国内建立了新的产品或生产优势后,企业将会进入国外市场,并最终在国外建立包括研发职能的各种设施。此后,陆续有学者对有关海外研发投资战略提出了理论与模型,例如Edler等(2002)提出了“第三代研发管理”战略的概念,由总经理与研发经理共同评估和决定技术/研发战略,将技术/研发战略整合到全球的商业战略中。Filippaios等(2009)提出构建一个全球创新战略(GlobalInnovationStrategy,GIS)模型,确定技术战略的演变以及海外研发实验室或跨国公司技术合作伙伴的关键角色。关于海外研发投资战略研究主要基于竞争优势、创新战略、组织经济学、资源/知识基础观、OLI、乌普萨拉模型、跳板理论等经济管理、创新与国际商务的理论,具体内容主要可分为动机与驱动因素、区位选择与进入模式选择三部分。①动机与驱动因素。国外早期海外研发投资研究对象大多为美、英等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以母公司的技术优势为基础,结合或适应特定的东道国生产和市场需求,拓展母公司技术资产的用途,称之为以母国为基础的开发利用型(Home-Base-Exploiting,HBE)海外研发(Dunning和Narula,1995)。Florida(1997)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和以技术为导向两种战略动机。随着较多海外研发单位的战略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更深入地参与原始产品开发,或投入到基础或应用研究项目中,以支持跨国公司集团核心技术的长期发展,较多学者提出了以母国为基础的扩张型(Home-Base-Augment,HBA)海外研发(Kuemmerle,1999a,1999b;Pearce和Papanastassiou,1999;Pearce,1999)。Bas和Sierra(2002)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市场搜索、技术搜索、以母国为基地的开发利用、以母国为基地的扩张等四种不同战略动机。Feinberg和Gupta(2004)认为从竞争对手获取和利用知识溢出的潜力是美国跨国公司开展海外研发投资的主要动机。Cantwell和Mudamb(2005)把海外子公司划分为能力创造与能力开发两类子公司,海外子公司的异质性可能具有不同的战略动机与驱动因素,认为能力创造子公司的研发战略是由供应驱动的,而纯粹的能力开发子公司则是需求驱动。AmbosB和AmbosTC(2011)则发现高技术行业的企业更有可能在国外建立知识型研发机构。还有部分学者对不同研究对象的海外研发投资战略动机与驱动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例如Schmiele(2012)对德国跨国企业在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开展海外研发投资活动的不同驱动因素进行了比较,得出企业在国外进行创新活动的决策主要由企业的吸收能力、国际经验和现有技术能力等组织能力驱动。Schubert等(2017)也以德国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有限理性决策的行为框架,分析技术活力在企业环境中对其创新国际化决策的作用,得出能力较低的企业在面临技术不确定性时会使创新国际化,而具有高能力的企业将把创新集中在母国。随着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国际化活动的频繁发生,Luo(2007)基于“跳板视角”分析了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的国际化战略行为,认为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通过国际扩张作为跳板获得关键资源,与国内外的全球对手进行更有效的竞争。Awate等(2015)对发达经济体跨国公司(AMNEs)与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EMNEs)的海外研发投资战略动机进行了比较,AMNEs研发活动的国际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能力开发和能力创造的双重战略来解释,但是EMNEs海外研发投资的根源在于对行业领导者企业的整体追赶战略。DiMinin等(2017)对中国跨国公司在欧洲与美国的战略动机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中国企业采用了两种研发战略:(1)在技术能力较强的工业化国家/经济体的技术探索战略;(2)同时追求技术开发和技术探索双重动机的双元研发战略。国内也有较多学者对海外研发投资的动机与驱动因素展开研究。景劲松等(2003)通过问卷实证调查得出,技术学习、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检测与提升技术能力是中国企业开展海外研发投资的主要动机。毛蕴诗等(2005)通过对中兴通讯、华为、TCL、康佳和科龙等五家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活动的案例研究,发现广东跨国公司的海外R和D机构大多以寻求信息、技术吸收为主,主要为国内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杨震宁等(2010)通过对中兴通讯、华为等22家跨国公司的跨案例研究,得出中国企业海外研发投资动机主要表现为市场开拓和信息获取,以技术跟踪型为主,较少从事技术开发工作,而进行基础研究工作的几乎没有。吕萍和柳卸林(2011)以北京357家企业为样本,分析了驱动企业全球化创新战略选择的因素,发现企业的技术资源和组织能力会显著地影响全球化创新战略选择,而人力资源素质和研发投资对企业全球化创新战略选择没有显著影响。李正卫等(2014)则认为企业规模、研发能力、产品出口、高管受教育程度等多个因素对企业海外研发投资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境外股权对企业海外研发投资无显著影响,盈利水平对企业海外研发投资有显著负向影响。张纪凤(2014)从投资企业和东道国两个层面分析了中国企业市场支撑型和技术寻求型海外R&D投资的影响因素,得出东道国人均GDP、东道国的R&D投入对市场支撑型R&D投资有显著正向影响,母公司的R&D投入、东道国人均GDP和R&D投入对技术寻求型R&D投资有显著正向影响。陈岩等(2015)利用中国创新型企业的面板数据,实证发现企业动态能力积极影响海外研发投入,多维度的政府参与负向调节两者关系。王保林和张迺聪(2016)从企业能力和政府政策两个维度识别了新兴市场企业设立海外R&D机构的三种驱动方式,实证发现我国企业海外设立R&D机构决策主要依靠企业能力驱动,在诸多能力中技术发明能力和技术合作能力又是主要驱动因素,而吸收能力并不显著。②区位选择。海外研发投资的区位选择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研究比较充分的领域。国外较多学者研究发现跨国公司更趋向于选择地理邻近(Picci,2010;Athukorala和,Kohpaiboon,2010)、市场规模大(Kumar,2001;Hegde和Hicks,2008;Athukorala和,Kohpaiboon,2010;Yang和Hayakawa;2015)、研发人力资源充沛且成本低(Kumar,2001;Lu和Liu,2004;Cantwell和Mudambi,2005;Demirbag和Glaister,2010;Athukorala和,Kohpaiboon,2010;Siedschlag和Smith;2013;)、技术水平高(Kumar,2001;Cantwell和Mudambi,2005;Hegde和Hicks,2008;Athukorala和,Kohpaiboon,2010;Ambos,2011;Siedschlag和Smith;2013;Yang和Hayakawa;2015;)、研发基础设施完善(Cantwell和Mudambi,2005;Demirbag和Glaister,2010;Ambos,2011;Yang和Hayakawa;2015)、具有过往投资与研究经验(Demirbag和Glaister,2010;Ambos,2011)的东道国开展研发投资活动。同时,制度因素(Kuemmerle,1999;Guellec,2001;Demirbag和Glaister,2010;Picci,2010;Ambos,2011;Cecere和Corrocher,2015;Yoo和Reimann,2017)也是区位选择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相关研究文献及其观点详见表2-7。国内学者关于中国企业海外研发投资区位选择也做了相应研究。杜德斌(2005)提出生产支撑型的海外研发机构倾向于选择市场规模较大、接近海外生产基地的国家或地区;技术跟踪型的海外研发机构倾向于选择技术水平较高、接近竞争对手研发机构的国家或地区;人才和资源利用型的海外研发机构倾向于选择人才资源丰富、技术环境良好的国家和地区。陈衍泰等(2016)通过实证检验发现东道国的市场需求和技术水平对中国企业海外研发投资区位选择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而研发人员成本存在消极影响。并发现东道国的制度质量在其中起着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即随着东道国制度质量的上升,市场需求、技术水平与区位选择之间的正向关系在加强,研发人员成本与区位选择之间负向关系在减弱。表2-7海外研发投资区位选择的国外主要文献及其观点作者/年份发表期刊研究对象主要观点与结论Ambos(2011)R&DManagement36家德国跨国公司东道国的研发技术水平、研发基础设施、企业过往海外投资经验以及母国与东道国的文化距离对区位选择产生影响。Athukorala和Kohpaiboon(2010)ResearchPolicy美国跨国公司东道国国内市场规模、国家整体研发能力和研发人员成本以及地理距离是影响美国跨国公司研发区位选择的关键因素。Cantwell和Mudambi(2005)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在英国的跨国公司拥有良好的当地基础设施、科学基础和更加熟练的劳动力的东道国地区,子公司更有可能代表公司集团获得创造能力的授权。Cecere和Corrocher(2015)RegionalStudies欧盟成员国地理和文化距离会降低区域间的研发合作力度,以及特定地区的经济和技术特征都会影响区域间的研发合作力度。Demirbag和Glaister(2010)JournalofManagementStudies全球跨国企业1722个研发项目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研发工资差异和知识基础设施差异、理工科人才库规模和政治风险水平是决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在企业层面,海外研发项目的经验和在东道国的先前研究经验被认为是重要的区位选择决定因素。Guellec(2001)ResearchPolicy29个经合组织成员国如果两个国家在地理位置上彼此接近、具有类似的技术专业化并且它们具有共同语言,则它们更有可能进行研发合作。Hegde和Hicks(2008)ResearchPolicy美国跨国公司东道国的市场规模、技术实力和科学技术能力是影响美国跨国公司海外研发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Kuemmerle(1999)ResearchPolicy全球32家制药和电子行业跨国企业的海外实验室从微观层面考察了跨国公司海外研发地点的区位特征,结果表明,HBE类型主要靠近生产设施和营销设施,HBA类型主要靠近大学和政府实验室。东道国政府的压力对这两类实验室的选址都有影响。Kumar(2001)ResearchPolicy美、日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海外研发区位选择偏向于国内市场大、低成本的研发人力充沛、国家技术力量规模大的东道国。Lu和Liu(2004)R和DManagement台湾56家信息技术公司区位选择基于三个考虑因素:工程师、靠近制造现场和避免竞争。Picci(2010)ResearchPolicy欧洲国家区位选择受到共同语言、共同边界和更相似文化特征的影响。Siedschlag和Smith(2013)ResearchPolicy在欧盟的446个外国研发子公司东道国的人力资本、区域研究和创新能力都会对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Yang和Hayakawa(2015)R和DManagement台湾跨国公司东道国的市场规模、研发资源和健康的研发基础设施会显著影响跨国公司的研发区位选择。Yoo和Reimann(2017)JournalofInternationalManagement2009年到2014年85个发展中国家对35个发达国家的投资数据发现发展中国家的公司更倾向于投资于知识资产较强,知识产权保护能力较弱的发达国家,这两个标准在两者共同出现时吸引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此外,东道国知识产权保护减弱了母国知识型资产存量较高的的企业对地点决策的影响。③进入模式选择。海外研发投资的进入模式主要有绿地投资、并购、合资等几种方式。Kuemmerle(1999a)考察了5个国家的32家大型跨国公司在国外设立研发基地的进入方式,发现绿地投资是外国直接投资进入研发领域的主要模式;其次是并购,大约20%的海外研发投资是通过并购进行的;第三是合资企业。日本大型跨国公司的研发经理也认为他们的海外研发战略相对强烈地依赖于收购、合资企业以及与国外大学的合作(Granstrand,1999);当子公司的任务范围广泛以及拥有更多跨国经验时,跨国公司会优先考虑选择并购的进入模式(Mudambi,2002)。Belderbos(2003)发现日本跨国公司外国制造业子公司的研发强度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取决于其进入模式,与全资拥有的绿地企业相比,并购子公司具有显著的更高研发强度。企业在选择进入模式的决策时,会考虑了东道国经济的各种状况,以及与国内企业相关的行业和国家层面的情况,Álvarez和Marín(2010)基于对东道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创新系统比较分析,提出了一个进入模式的综合分析框架,得出一个更加完善的创新系统能更好地解释了跨境并购趋势,而经济因素更多地与出口行为和绿地投资有关,当跨国公司采用知识搜索策略时,并购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东道国经济体制框架会对不同的进入模式产生影响,在跨国并购的情况下其效果会更大。Kappen(2011)研究了从国外子公司之间能力重叠角度分析了绿地和并购两种进入模式的演化过程,得出能力创造的重叠会对绿地子公司进入新技术的可能性产生负面影响,其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最终在几年后转为正值。国内学者以中国企业为研究对象,对海外研发投资的进入模式也做了较充分的研究。毛蕴诗等(2005)以中兴通讯、华为、TCL、康佳、科龙等广东跨国企业为研究案例,得出这些企业的进入模式以独资新建为主,并建议可考虑采取其他灵活有效的进入方式,如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包括允许外籍研究人员以技术入股等方式。陈衍泰等(2011)以四个中国跨国公司的跨案例探索性分析,提出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不同会影响海外研发投资的进入模式。曾德明等(2013)基于技术依赖和国际化经验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理论分析,构建高新技术企业海外研发投资进入模式选择决策矩阵,认为当技术依赖程度和国际化经验丰富程度都较高时,宜选择跨国并购进入模式;当技术依赖程度和国际化经验丰富程度都较低时,宜选择离岸研发外包进入模式;当技术依赖程度较高、国际化经验丰富程度较低时,宜选择跨国技术联盟进入模式;当技术依赖程度较低、国际化经验丰富程度较高时,宜选择海外研发机构进入模式。王砚羽等(2016)基于中国46家海外研发机构调研数据,得出企业技术资源和经济资源越丰富,越倾向于在海外选择自建研发机构,反之则选择合作方式,同时政治关联对技术资源产生替代作用,负向调节技术资源与进入模式的关系。杨洋、魏江和王诗翔(2017)通过五家以OFDI形式在发达国家开展全球研发活动的后发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内外部合法性平衡角度分析了全球研发的海外进入模式选择,提出了战略动机→内外合法性需求优先权→进入模式选择的整合分析框架,为企业海外研发投资过程中海外子公司进入模式选择提供了理论解释。2.4.2海外研发投资与企业成长:资源/知识与海外组织学习跨国公司企业成长研究主题主要基于Penrose(2009)的企业成长理论,从资源/知识基础观与组织学习两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海外研发投资与企业成长的关系。①资源/知识基础观。Penrose(2009)认为企业是一个资源束,而资源在竞争企业之间不均匀分布,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其所拥有资源的差异性,因此资源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也是制约企业成长的首要因素。而知识基础观认为知识是企业最具有战略重要性的资源。Naldi和Davidsson(2014)研究发现从国际市场上获取的知识更有利于企业的成长,尤其是年轻企业。自Chiesa和Manzini(1996)对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的管理机制进行研究以来,出现了很多关于跨国公司知识流动的研究,在海外研发投资领域代表性的研究有:Almeida(1996)发现在美国的外国子公司积极从当地获取知识并将其用于创新;Frost(2001)探索海外子公司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利用知识的地理起源,解释并论证了海外创新子公司利用来自于母公司基地和/或子公司东道国知识源的各种条件,不同知识源(Almeida和Phene,2004;Phene和Almeida,2008;Lahiri,2010)与跨区域知识整合(Frost和Zhou,2005)对子公司创新的影响(Singh,2008);Lehrer和Asakawa(2002)提出离岸知识孵化(Offshoreknowledgeincubation,OKI)的概念,并指出这是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发展的一条新路径。通过对日本和美国企业在欧洲的知识孵化器的比较研究,得出日本企业的传统“种族中心主义”在促进公司内部隐性知识流动的同时,可能会阻碍获取嵌入在企业边界之外的国外创新系统中的关键知识,相比之下,“明确的”美国公司似乎在获取外国创新系统中的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Lehrer和Asakawa,2003);Singh(2007)对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间的知识流量(流入量与流出量)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存在非对称知识溢出——技术先进国家的跨国公司,知识流出大大超过知识流入,即使技术不太先进国家的跨国公司,知识流出也只比流入量略少;而跨国公司内部的知识转移通常发生在高能力单位之间,孤立的少数群体很少参与知识共享活动,存在“内部隔离劣势”的可能性(Monteiro等,2008);Awate等(2015)通过对先进经济体跨国公司(AMNEs)和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EMNEs)的研发(R&D)国际化进程中知识流的深入比较发现,在AMNE中,总部往往是研发子公司的主要知识来源。相比之下,EMNEs总部追赶创新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海外研发子公司向总部的“逆向”知识流动。国内学者许晖等(2017)以华为公司作为案例,对其海外研发投资过程中技术知识如何流动及流动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知识位势的高低决定技术知识的流动方向,随着知识位势的不断提高,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知识流动路径由最初的单向流动路径向双向流动路径演化,对知识流动控制权由弱势地位向主导地位转变;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海外研发投资过程中流入的技术知识与母国研发机构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能力相适应,流出的技术知识与技术在海外市场的适应性相匹配。②海外组织学习。组织学习是指组织通过更好的知识和理解来改进行动的过程(Fiol和Lyles,1985),可分为探索式学习(exploration)与开发式学习(exploitation)(March,1994)。探索式学习发生在子公司面临高度创新和变化的环境或新的和复杂的情境下,通过监测国外的技术机会和发展,公司通过获取外国技术知识来增强其整体技术能力基础(Florida,1997;LehrerandAsakawa,2002),为新型组合提供了更大的潜力(Zander,1997;Singh,2008);开发式学习是对“现有能力、技术和范例的改进和扩展”(March,1994),通过知识的进步,生产和实施创造了经验的可靠性(Holmqvist,2004)。海外研发投资不仅是为了获取国外各种来源的异质性知识,更是为了构建一个海外学习网络来整合利用来自国外的知识(Asakawa和Lehrer,2003;Manolopoulos等,2011),并且在海外研发投资过程中,还能建立一些创造新知识或修改现有知识的能力(Schulz,2001),因此,海外研发投资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海外组织学习的过程。Belderbos(2003)把进入模式和基于经验的组织学习作为外国子公司研发强度的决定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子公司的经验对绿地子公司的研发强度有积极的影响。在组织学习理论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吸收能力——识别、吸收和利用新外部信息的能力,吸收能力强的企业往往更加积极主动,利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而不依赖于当前的绩效(Cohen&Levinthal,1990)。具有较强吸收能力的企业更有可能开展企业研发和创新活动的国际化(Schmiele,2012),同时,具有较强吸收能力的企业,可以更多地利用海外子公司当地的技术知识库存(当地技术实力)(Iwasa和Odagiri,2004),从参与国际研发中充分受益(Feinberg,2000;Penner-Hahn和Shaver,2005)。Phene和Almeida(2008)把吸收能力划进一步划分为获取能力(一种能够吸收外部知识的研发专业能力)和组合能力(一种允许知识整合和重组的管理能力),发现这两种能力对海外子公司的创新都有积极影响。2.4.3海外研发投资的组织:结构、网络及其演化组织理论长期以来一直很关注组织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演进与适应环境的方式,尤其技术变迁对组织演进过程的影响(TushmanandNelson,1990),随着企业寻求利用全球范围内产生的知识和创新,海外研发组织的发展成为一个中心问题(Lam,2003)。本主题主要从组织理论中的组织结构(模式)与组织网络及其演化两方面进行阐述。①组织结构(模式)及其演化。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分散式研发活动和全球分散的创新流程导致组织架构过于复杂和难以管理,Gerybadze和Reger(1999)基于欧洲、日本和美国21家跨国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跨国公司倾向于巩固和精简他们的组织,提出了一个统一的协调中心配多个学习中心的研发组织结构。Gassmann和Zedtwitz(1999)根据跨国公司研发活动的分散性和研发分支机构之间的合作程度,提出了国家中心研发(EthnocentricCentralisedR和D)、地理中心研发(GeocentricCentralisedR和D)、多集中点分散研发(PolycentricDecentralisedR和D)、研发集中点(R和Dhub模型)、整合研发网络(IntegratedR和Dnetwork)五种海外研发投资的组织结构(模式)。Asakawa(2001a)通过五家日本跨国公司的深度数据,分析了在海外研发投资的整个过程中总部—子公司关系的演变性质,海外实验室的角色实际上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演变的,从“起始者”到“创新者”,再到“贡献者”,海外实验室这种角色的转变影响了总部与子公司的关系,提出了基于“半连接自由”关系的总部与研发子公司组织结构,建议海外实验室采取增加流程联系、激活经纪人的作用、短期社会化和项目层面的社会化等多种管理措施达到这一目的。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支持下,“虚拟研发团队(VirtualR和Dteams)”的成立促进了跨国创新过程,并随着项目需求的变化,他们的边界不断扩大和缩小,虚拟团队被认为是未来研发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Gassmann和Zedtwitz(2003)根据对37个技术密集型跨国公司的研发主管和项目经理的204次访谈,提出了分散式自我协调、系统集成协调、核心团队作为系统架构、集中式创业团队等四个不同形式的跨国研发虚拟团队组织,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创新类型(渐进式与突破式创新)、项目性质(系统性与自主性)、知识模式(显性与隐性)和资源整合程度(冗余与互补)等四个维度分析了跨国虚拟研发组织的决定因素。Filippaios等(2009)在分析全球100家最大的食品和饮料(F&B)行业领先公司的全球研发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由一个中央研发实验室进行监督和协调,并通过国际相互依赖的实验室(InternationallyInterdependentLaboratory,IIL)、地方综合实验室(LocallyIntegratedLaboratory,LIL)和支持实验室(SupportLaboratories,SLs)三种分散和联网的实验室进行实施的研发组织结构。早在2003年,国内学者陈劲等对中国企业R和D国际化的组织模式演化路径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在初级阶段为本土集中的中心边缘形式,发展阶段为复合的星型结构,成熟阶段为全球互连的一体化创新网络,并认为复合的星型结构将是中国企业进行R和D国际化最主要的组织模式。魏江和黄学(2014)通过探索性的多案例研究,归纳了中国后发企业全球研发四种不同的技术架构和组织架构的模块性实现路径,建立面向全球的跨边界研发系统,为进行技术追赶的中国企业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②组织网络及其演化。知识来源在地理上的扩散促使跨国公司扩大其研发网络,拥有更宽广网络的组织可能会学到更多的经验、获得不同的能力以及更多的机会(BeckmanandHaunschild,2002),Zanfei(2000)将跨国创新的新组织模式描述为由内部和外部网络组成的“双重网络”,内部网络是指分布式研发单位协调和整合的组织机制,而外部网络则是与企业外部的行为参与者关系构成的。Zander(1999)基于技术能力的国际重叠和多样化,对瑞典主要跨国公司进行聚类分析,发现跨国公司的国际创新网络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并划分了以母国为中心(Thehome-centere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