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场平及便道工程(便道工程)一阶段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变电站场平及便道工程(便道工程)一阶段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变电站场平及便道工程(便道工程)一阶段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变电站场平及便道工程(便道工程)一阶段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变电站场平及便道工程(便道工程)一阶段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1工程概况1.1项目背景本项目是为配合保税港Q分区内纵二线K1+565西侧附近高压铁塔施工,修筑便道供施工车辆及工作人员通行。1.1项目区位图1.2项目规模本项目为施工便道,道路等级为临时道路、单车道、设计速度为10km/h.道路长度为288.662m,标准路幅宽度为4.25m。1.3设计内容本次设计内容为:高压铁塔施工便道设计。1.4分册情况根据合同约定,本次设计阶段为一阶段施工图设计,设计内容为道路工程,全一册。2设计依据及规范2.1设计依据(1)设计委托合同;(2)建设方提供的1:500现状地形图及管线图;(3)建设方提供的《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空港综合配套区基础设施项目纵二线、纵四线、横四线施工图》。2.2设计规范2.2.1国家标准(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2013年版)(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2.2.2建设部标准(1)《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2)《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18)2.2.3交通部标准(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2)《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3)《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4)《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15)(5)《乡村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T51224-2017)2.2.4地方标准(1)《城镇道路路基设计规范》(DBJ50-145-2012)(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064-2007)(3)《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2.2.5其他(1)《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2018年版)(2)国家及部(委)发布的其它有关法律、法规、规程、规范3建设条件本项目毗邻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空港综合配套区基础设施项目纵二线、纵四线、横四线,故本次设计参考相邻项目勘察报告进行设计。本次设计便道位于纵二线K1+560~K1+800右侧挖方边坡上方。3.1气象水文线路区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冬暖春早,湿度大,雨量充沛,雾日多。极端最高气温42.2℃(1951年8月15日),最低气温-3.1℃(1975年12月15日),年平均气温约17.1℃。年最大降水量1532.3毫米(1998年),多年年平均降水量1150.7毫米;最大日降水量214.8毫米(1964年8月28日),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124.8毫米,小时最大降雨量可达62.1毫米夜间降雨量占全部降雨量的60~70%,降雨强度大,与降雨集中季节同步。多年平均蒸发量1034.3毫米,平均相对湿度79%,绝对温度17.8°C,极大风18.7米/秒,平均风速1.6米/秒。工程区属长江水系嘉陵江流域,由嘉陵江支流平滩河及其次级小河沟构成了区内的树枝状水系。3.2地形地貌纵二线道路所在区属构造剥蚀浅丘及河谷浅切割地貌。地貌类型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控制明显,砂岩发育位置地势相对较高、地面起伏较大,多以陡坡、陡坎等地形为主。泥岩出露位置,地面起伏变化小,多以斜坡、平坝、沟谷等地形为主。道路总体地势西高东低,区内最高点位于工程区西南侧僻家潮房(纵二线K1+800)西侧上坡顶一带,其高程为364.67m,最低点位于线路区中部小河沟(纵二线K1+160)一带,高程275.56m,相对高差约99m。场地地形地貌较复杂,其中K0+000~K1+054段线路经过区域为平台、浅丘及斜坡地貌,地形坡度一般5~25°,局部地段达30°;K1+054~K1+266段线路经过区域为河谷地貌,地形坡度一般5~30°;K1+266~K2+000段线路经过区域为浅丘及斜坡地貌,地形坡度一般15~25。根据区域地质构造纲要图,纵二线道路地处龙王洞背斜东翼,线路南北走向与岩层走向基本一致。线路经过区域内无断层分布,岩层呈单斜产出,线路区及周边有基岩出露,据调查量测:岩层产状80°~95°∠20°~25°,优势产状为85°∠23°,岩层面结合程度差,为硬性结构面。3.3地层岩性根据地面调查及钻探成果,纵二线地层由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及第四系人工对基层、残坡积层、冲洪积层组成,详细描述如下:3.3.1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砂岩和泥岩(J2s)揭露基岩主要为砂岩和泥岩。砂岩:青灰色、灰白色,部分为褐红色,中细粒质结构,钙泥质胶结,巨厚层块状或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组成,强风化层呈碎块状,质软,中风化呈柱状,质较软,锤击易碎,声闷。桩号K1+800~K2+000位置分布一层巨厚层块状砂岩斜坡,钻探最大深度32.8m,该层位砂岩较硬。主要分布在K1+220~K2+000段,局部夹薄层泥岩。泥岩:紫红色,砂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局部含砂质,裂隙不发育,强风化层呈碎块状,质软,手捏易碎。中风化岩芯呈柱状,岩芯质较软,锤击可碎,声闷。主要分布在K0+000~K1+220段,经常夹有砂岩层。泥岩:灰色、深灰色,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岩石局部含少量灰色砂岩团块。强风化层呈碎块状,质软,手捏易碎。中风化岩芯呈柱状,岩芯质较软,锤击可碎,声闷。在K0+900~K1+160段线路右幅部分少量分布,该部分泥岩强度较低。3.3.2第四系土层(1)第四系人工填土(Q4ml)杂色,干燥,为房屋拆迁形成,结构松散,级配不均,局部成架空现象,线路经过居民区及道路有分布,厚度较小,一般厚度小于2m。主要由粉质粘土、砂岩、泥岩块碎石组成,土石比为8:2,块径一般在3~30cm之间,堆填时间约2年。(2)残坡积粉质粘土(Q4el+dl)主要呈紫红色、灰褐色,呈软塑~可塑状,鱼塘或水田表层部分呈流塑状。切面较为光滑,干强度及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部分土层段砂质含量较高,含有少量的腐烂根须,水田或水塘中表层有约0.4~0.8m厚呈流塑状,揭示厚度0.3~7.9m,场地中大部分范围均有分布,一般山丘顶部及山腰处此层较薄,在沟谷水田中厚度较大。(3)冲洪积粉质粘土(Q4al+pl)主要呈褐灰色,呈软塑~可塑状,切面较为光滑,干强度及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部分土层段砂质含量较高,含有少量的腐烂根须,主要分布在K1+160处小河沟内及两侧,厚度0.5~1.5m。3.4地质评价(参考)本次设计便道地质评价参照临近纵二线K1+320~K1+780挖方段:该路段线路设计高程313.433~326.426m,在桩号K1+312.911与横三线相交,在桩号K1+514.95与规划支路相交,根据设计方案,此处规划采用平交方式。该路段为为挖方段,最大挖方高度为28m,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开挖形成的两侧边坡为主要由砂岩、泥岩组成的岩质边坡。该段线路覆盖层为残坡积粉质粘土及人工素填土,厚0.3~2.2m,下伏基岩以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泥岩与砂岩互层。强风化层厚约0.5~3.5m。图3.1道路两侧边坡赤平投影图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道路右侧边坡:边坡为顺向坡,无外倾结构面,岩体稳定性主要受岩层面控制,岩层为软弱结构面,可能发生沿基岩面的滑移;道路左侧边坡:边坡为逆向坡,主要外倾结构面为2(275°∠64°),因该组裂隙为陡倾裂隙,对边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坡顶易开裂张拉,易产生掉块及小范围垮塌,其边坡稳定性主要受控于岩体强度。3.5地震效应评价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重庆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取0.05g,设计地震分为第一组。场地覆盖层以粉质粘土为主,少量淤泥及填土,皆按中软土考虑,等效剪切波速取经验值140m/s,厚度0~8m,场地类别为II类,特征周期取0.35s。区域范围内无断裂、破碎带通过,构造稳定。按照《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相关规定,线路所在区无抗震危险及不利地段,无明显有利地段,本线路段可划分为抗震一般地段。4.技术标准本次设计道路为临时性道路,主要技术指标参照《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与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表4-1便道主要技术指标表序号项目名称单位规范标准设计取值1道路等级临时道路临时道路2设计速度km/h20103最小圆曲线半径m20304最小缓和曲线长度m20-5最大纵坡(极限值)%12126最小纵坡%0.31.57最小竖曲线(极限值)凸曲线m1006008凹曲线m1003005便道设计5.1平面设计本次便道设计起点为纵二线,终点为拟建铁塔处并设置一处回车场。道路等级为临时道路,单车道,设计时速为10km/h。平面线形尽量结合现状地形布置,共设平曲线3处,平曲线半径分别为R=30m、R=100m、R=50m,无缓和曲线,并且在终点位置处设置12×12m回车场一处。项目实施时可结合现状地形,减少填挖方量,且可对道路线型做调整。图5.1便道平面设计图5.2纵断面设计本次便道纵断面设计起点为现状纵二线,终点为拟建铁塔处。纵断面设计尽量按现状标高拟合,本次设计范围共设2个竖曲线,坡度分别为3%、12%、1.1%,竖曲线半径分别为R=300m(凹)、R=600m(凸)。图5.2便道纵断面设计图5.3标准横断面设计便道标准路幅宽度为4.25m=0.25m硬路肩+3.5m车行道+0.5m硬路肩(安装波形防撞护栏)。车行道路拱采用单坡1.5%,硬路肩路拱3%。图5.3便道标准横断面设计图5.4路面结构设计便道路面采用20cm厚C35混凝土面层+15cm厚级配碎石垫层+路基压实,硬路肩采用30cm浆砌MU30片石。图5.4便道路面结构设计图5.5加宽与超高设计根据规范,本项目圆曲线半径有三处小于250m,分别为R=30m,R=100m,R=50m,按规范需要进行加宽。考虑到本项目为临时性道路,且设计速度为10km/h,故仅对半径为R=30m,R=50m两处圆曲线进行加宽并设置超高。(1)在圆曲线半径R=30m处设置超高,绕中线旋转超高横坡为-2%,超高缓和段长度为10m;且在圆曲线内侧加宽,加宽宽度为0.5m,加宽缓和段(与超高缓和段重合)的长度为10m(渐变率为1:25)。(2)在圆曲线半径R=50m处设置超高,绕中线旋转超高横坡为-2%,超高缓和段长度为10m;且在圆曲线内侧加宽,加宽宽度为0.4m,加宽缓和段(与超高缓和段重合)的长度为10m(渐变率为1:20)。5.6路基设计5.6.1挖方边坡本项目挖方边坡设计参考纵二线边坡设计,因纵二线此路段为顺向坡,故坡率较缓,便道K0+000~K0+200开挖按1:1.5坡率,并加设挂网锚喷,K0+200~终点为现状纵二线边坡,维持纵二线开挖坡率1:2.5,每8m高设置2m宽平台。5.6.2填方边坡本项目左侧填方边坡较低,填方按1:1.5坡率,右侧填方边坡与现状边坡为顺向坡,为保证边坡稳定设置护肩墙。5.6.3路基排水5.6.4路基支挡设计5.7防护栏杆设计5.8边坡防护设计为确保边坡稳定,本次设计填挖方边坡均加设挂网喷锚。5.9防护网设计本次设计在挖方边坡高度大于4米的挖方边坡坡顶外1米设置防护网。6.便道施工技术要求6.1路基施工要点6.1.1质量标准土质路基经压实后,不得有松散、软弹、翻浆起皮、积水及表面不平整等现象,土、石路床必须用12~15t振动压路机碾压检验,轮迹不得大于5mm。表6-1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路床顶面一下深度(m)压实度(%)路堤路床0~0.80≥94上路堤0.80~1.50≥93下路堤>1.50≥90零填及挖方0~0.30≥94表6-2回弹模量和弯沉分类回弹模量E0弯沉值(0.01mm)路基≥50MPa≤245表6-3路基质量检验标准及允许偏差序号检查项目规定值及允许偏差检验方法和频率1纵断高程(mm)+10,-15水准仪,每20m取1点2中线偏位(mm)≤30经纬仪或全站仪,每50m测1点(弯道加HY、YH两点)3宽度(mm)不小于设计值+B钢尺量,每40m测1点4平整度(mm)≤15按JTGE60(T0931)检查,每20m每车道取1点5横坡(%)±0.3且不反坡水准仪,每20m测1处6边坡坡度不陡于设计值钢尺量,每20m测1处6.1.2填方路基(1)填料要求路基填料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淤泥,不得含杂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10cm以上土块应打碎。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为填料,且应优先选用砾类土、砂类土,且宜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路基填方或换填路基若为碎石土,且石料强度大于20Mpa时,石块的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2/3,当石料强度小于15Mpa,石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度,碎石土中碎石含量不小于20%。表6-4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填粒最大粒径项目分类路床顶以下深度(cm)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粒径(cm)填方路基路床0~80810上路堤80~150415下路堤150以下315零填及路堑路床0~30810路床土质应均匀、密实、强度高。(2)基底处理路堤修筑时,原地面的坑、洞、墓穴等应用原地的土或砂性土回填,并进行压实,路堤基底为耕地或松土时,应先清除有机土、种植土、树根、杂草后,再压实。其压实度不应小于路基压实标准。当路基穿过水塘或水田时,必须抽干积水,清除淤泥和腐殖土,压实基底后方可填筑;当地下水位较高或土质湿软地段的路基压实度达不到要求时,必须采用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当填方路段的地面自然纵坡大于12%、横坡大于1:5时,应在斜坡上分级挖成宽度不小于2.0m,并向内倾斜坡度大于4%的台阶,并用小型夯实机加以夯实后方可进行分层碾压。路基填土高度小于80cm时,基底的压实度不宜小于路床的压实度标准,基底松散土层厚度大于30cm时,应翻挖后再回填分层压实。(3)填筑要求路基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土方路堤不大于30cm,土石路堤不大于4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8cm。性质不同的填料,应水平分层、分段填筑,分层压实。同一水平层路基的全部宽应采用同一种填料,不得混合填筑。每种填料的填筑层压实后的连续厚度不宜小于50cm。管径顶面填土厚度必须大于30cm,方能上压路机辗压。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时,应遵循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低后高,先慢后快以及轮迹重叠等原则。至少碾压3遍直到达到规定的压实度为准。路基施工中必须严格执行《重庆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T-078)、《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及各有关现行施工规程与验收规范。6.2路面施工要点6.2.1级配碎石垫层路床通过验收后,方可施工底基层,底基层为级配碎石。(1)质量标准压实度:≥94%中线偏位:+5,-20mm路床平整度:≤15mm厚度容许偏差:-20mm中线高程:+5,-宽度:不小于设计宽度横坡:主线±0.5%且不反坡弯沉值≤90(0.01mm)(2)材料要求级配碎石底基层中应选用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应小于53mm,级配组成如下表:表6-5碎石级配组成表通过下列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液限(%)塑性指数53100小于28小于637.585~10031.569~881940~659.519~434.7510~302.368~250.66~280.0750~10级配碎石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40%。6.2.2水泥混凝土面层(1)质量标准中线偏位:≤20mm路床平整度:标准差不大于2.5mm中线高程:±15mm宽度:不小于设计宽度横坡:±0.25%且不反坡相邻板厚度:3mm弯抗强度:28d抗弯强度不小于4.5Mpa(2)材料要求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灰质硅酸盐水泥均可使用,但应选用终凝时间在6小时以上者,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不应使用。粗集料:粗集料应使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碎石、碎卵石和卵石。粗集料级别不低于《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规定的II级。不得采用不分级的统料,应按最大公称粒径的不同采用2~4个粒级的集料进行掺配,并应符合下表合成级配的要求。卵石最大公称粒径不应大于19.0mm,碎卵石最大公称粒径不应大于26.5mm,碎石最大公称粒径不应大于31.5mm。表6-6粗集料级配范围粒径类型级配方筛孔尺寸(mm)2.364.759.5016.019.026.531.537.5累计筛余(以质量计)(%)合成级配4.75~1695~10085~10040~600~104.75~1995~10085~9560~7530~450~504.75~26.595~10090~10070~9050~7025~400~504.75~31.595~10090~10075~9060~7540~6020~350~50粒级4.75~9.595~10080~1000~1509.5~1695~10080~1000~1509.5~1995~10095~10040~600~15016~26.595~10055~7025~400~10016~31.595~10085~10055~7025~400~100细集料:细集料应采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天然砂、机制砂或混合砂,使用的砂应不低于《公路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规定的II级。细集料的级配要求应符合规定,宜使用细度模数在2.0~3.5之间的中砂。同一配合比用砂的细度模数变化范围不应超过0.3。表6-7细集料级配范围砂分级方筛尺寸(mm)0.150.300.601.182.364.75累计筛余(以质量计)(%)粗砂90~10080~9571~8535~655~350~10中砂90~10070~9241~7010~500~250~10细砂90~10055~8516~400~250~150~10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