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税港区空港综合配套区基础设施项目-纵二线、纵四线、横四线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保税港区空港综合配套区基础设施项目-纵二线、纵四线、横四线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保税港区空港综合配套区基础设施项目-纵二线、纵四线、横四线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保税港区空港综合配套区基础设施项目-纵二线、纵四线、横四线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保税港区空港综合配套区基础设施项目-纵二线、纵四线、横四线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保税港区空港综合配套区基础设施项目纵二线、纵四线、横四线施工图设计说明工程概况1.1项目背景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空港综合配套区基础设施项目位于渝北东方红水库南侧,面积约4平方公里,即规划两路组团Q标准分区,功能定位为环境优良、配套完善的居住及公共服务区,承担着空港新城、空港产业区的居住功能。作为两江新区核心区的空港新城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城市及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项目建设将推动空港地区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也保证保税港区的发展。从周边组团的交通关系看来,城市内环快速、绕城高速、210国道,渝邻高速将是该地块发展主要依托的外部交通,近距离交通主要依托于210国道及规划城市路网。两路寸滩保税港区:重庆两江新区三大开发平台之一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空港功能区的围网区、预留围网区及相关功能配套区。重点发展保税物流、保税加工、保税贸易、配套居住功能。空港新城:两江新区的核心区,主要有商业金融、行政办公和社会服务为主,是未来重庆的新中心。悦来组团:两江新区的核心区,主要以城市会展、总部基地、商业金融、居住为主的会展城。蔡家组团:未来城市的重要拓展区,主要以居住为主,未来重庆重大体育赛事中心所在地。1.2项目区位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空港综合配套区基础设施项目北侧紧邻绕城高速,东至江北国际机场约5公里,保税港区空港功能区约4公里,南距空港新城核心区约4公里,观音桥城市副中心约25公里;西与悦来相距约9公里,与蔡家组团中心区相距约12公里;规划椿萱大道经地块以南经由宝山大桥通往蔡家组团;绕城高速公路靠地块以北通过。图1-1项目区位图1.3工程概况空港综合配套区基础设施项目地块内路网呈棋盘式+组团式布局,骨架路网主要由四横四纵组成,其中:横一线:城市次干路,长约2619.124米,标准路幅宽度为26米;横二线:城市主干路,长约2196.655米,标准路幅宽度为44米;横三线:城市主干路,长约2759.215米,标准路幅宽度为44米;横四线:城市次干路,长约893.442米,标准路幅宽度为26米;纵一线:城市主干路,长约886.742米,标准路幅宽度为44米;纵二线:城市主干路,长约2000米,标准路幅宽度为44米;纵三线:城市次干路,长约2400米,标准路幅宽度为26米;纵四线:城市次干路,长约1447.614米,标准路幅宽度为26米。根据建设单位重庆保税港区开发管理有限公司建设计划安排,本次设计先期启动纵二线、纵四线、横四线等三条道路,道路总长4341.056米。.1.4设计文件组成本次施工图设计文件根据合同及专业划分,本次施工图设计文件内容包括六册:第一册道路工程第二册人行地道、结构工程第三册桥梁工程第四册排水工程第五册照明、电力工程第六册交通工程本册即为第一册道路工程。二、设计依据及主要技术标准2.1设计依据(1)与建设单位签订的该项目的合同(2)《重庆两路-寸滩港保税港区规划》(2009-2020)(3)《重庆市主城区两路组团Q标准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4)空港新城春华大道道路工程设计资料(5)我院方案设计文件、批复及《市政工程设计方案审查意见函》(渝规渝北方案函[市政][2013]003号重庆市规划局2013.2.28)(6)210国道双凤桥至仁睦滩段道路改造工程设计资料(7)业主提供该片区的1:500地形图(8)《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空港综合配套区基础设施项目》高边坡专项论及专家意见。(9)《重庆市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关于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空港综合配套区基础设施项目纵二线、纵四线和横四线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渝两江政务审[2013]220号)2.2设计遵循的规范(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2002年版)(2)《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2012)(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064-2007)(4)《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5)《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适用于沥青路面)(6)《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7)《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8)《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9)《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适用于沥青路面)(10)《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适用于沥青路面)(11)《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12)《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13)《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参考)(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15)《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16)《防洪标准》(GB50201-94)2.3对初步设计审查意见的执行情况根据《重庆市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关于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空港综合配套区基础设施项目纵二线、纵四线和横四线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渝两江政务审[2013]220号),重庆市两江新区管委会已原则上同意本工程初步设计。本次初施工图设计对两江新区管委会初步设计审查意见执行如下:(一)进一步完善本项目与相连接的规划道路、现状道路及园区其他项目的厂区开口、竖向的衔接关系。回复:在施工图阶段通过交叉口竖向设计图对与其他道路相交交叉口进行控制。(二)沿线高填方路段(最高路中线达到17m),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路基稳定。沿线边坡应结合周边土地开发的递进,尽量采用临时边坡及临时支护结构,减少边坡永久性加固或支挡结构的设计。同时,新开挖的高边坡,坡面面积较大,应进行截排水设计,防止对边坡的破坏。回复:施工图增加高填方路段强夯设计;对高挖方段,设计充分考虑与沿线土地开发相结合,尽量采用放坡,无放坡条件路段设置支挡结构。(三)应细化近60万弃方的处理方式,建议结合项目周边道路的建设和场平,实现土石方的共享,以节约占地和工程造价。回复:同意专家意见,与建设方沟通协调后,结合周边开发情况增设弃土场。(四)进一步优化路面结构中的基层和底基层的厚度,便于工程施工。补充自行车道路面结构形式和材料要求,补充陡坡路段抗滑路面结构及相应的材料要求。回复:同意专家意见,优化路面结;补充自行车路面结构形式和材料要求;补充陡坡路段抗滑路面结构及相应的材料要求。(六)个别交叉口路缘石半径偏大,导致路口面积过大,建议适当优化。补充交叉口竖向设计以及交叉口渠化的相关图说。回复:同意专家意见,优化路缘石半径。(七)结合用地开发,进一步研究和优化公交停车港及人行设施的布置。回复:同意专家意见,进一步优化公交停车港及人行设施的布置。三、建设条件3.1气象水文线路区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冬暖春早,湿度大,雨量充沛,雾日多。极端最高气温42.2℃(1951年8月15日),最低气温-3.1℃(1975年12月15日),年平均气温约17.1℃。年最大降水量1532.3毫米(1998年),多年年平均降水量1150.7毫米;最大日降水量214.8毫米(1964年8月28日),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124.8毫米,小时最大降雨量可达62.1毫米夜间降雨量占全部降雨量的60~70%,降雨强度大,与降雨集中季节同步。多年平均蒸发量1034.3毫米,平均相对湿度79%,绝对温度17.8°C,极大风18.7米/秒,平均风速1.6米/秒。工程区属长江水系嘉陵江流域,由嘉陵江支流平滩河及其次级小河沟构成了区内的树枝状水系。工程区内K0+160处有一小河沟,小河自西向东流经拟建道路,河面宽2~4m,勘察期间水量极小,仅有少量渗水,雨季流量较大,洪水水位276.8m(调查访问)。3.2地形地貌3.2.1纵二线所处区位地形地貌纵二线道路所在区属构造剥蚀浅丘及河谷浅切割地貌。地貌类型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控制明显,砂岩发育位置地势相对较高、地面起伏较大,多以陡坡、陡坎等地形为主。泥岩出露位置,地面起伏变化小,多以斜坡、平坝、沟谷等地形为主。道路总体地势西高东低,区内最高点位于工程区西南侧僻家潮房(纵二线K1+800)西侧上坡顶一带,其高程为364.67m,最低点位于线路区中部小河沟(纵二线K1+160)一带,高程275.56m,相对高差约99m。场地地形地貌较复杂,其中K0+000~K1+054段线路经过区域为平台、浅丘及斜坡地貌,地形坡度一般5~25°,局部地段达30°;K1+054~K1+266段线路经过区域为河谷地貌,地形坡度一般5~30°;K1+266~K2+000段线路经过区域为浅丘及斜坡地貌,地形坡度一般15~25。线路在桩号K1+160处穿越一小河沟,河床较平缓,勘察期间小河沟水量极小,小河沟近东西向展布,河谷呈对称的“U”字型。根据区域地质构造纲要图,纵二线道路地处龙王洞背斜东翼,线路南北走向与岩层走向基本一致。线路经过区域内无断层分布,岩层呈单斜产出,线路区及周边有基岩出露,据调查量测:岩层产状80°~95°∠20°~25°,优势产状为85°∠23°,岩层面结合程度差,为硬性结构面。3.2.2纵四线所处区位地形地貌纵四线位于龙王洞背斜西翼,岩层呈单斜产出,根据资料收集及钻探揭露,区内岩层产状为98°∠18°,层面结合好,属硬性结构面,场内地层中发育裂隙二组,其产状、特征分别为:①90°∠82°,裂面平直,局部有泥质充填,间距1.0~2.5m。以张开状为主,张开宽度1~3mm,部分呈微闭合状。该结构面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②135°∠73°,裂面平直较光滑,间距2.0~3.0m,以闭合状为主,部分张开宽度约1~2mm。该结构面结合较差,属硬性结构面。纵四线线路及周边未见断层﹑构造破碎带通过,地质构造简单。3.2.3横四线所处区位地形地貌横四线沿线属构造剥蚀、侵蚀浅丘地貌区,地形受地质构造及地层岩性影响较大,地势整体西高东低,与构造方向基本一致。泥岩出露段以斜坡地形为主,地面坡角一般小于20°;砂岩出露段多有岩质陡坎、陡坡形成,其中K0+300附近砂岩陡崖最高约25m。道路沿线为沟谷和斜坡地形,局部路段地面起伏较大,地形较复杂,有深切沟谷、陡坎陡坡等特殊地形。道路起点K0+000~K0+300段位于不对称的“V”形沟谷中,地面起伏较大。其中,道路起点至K0+220段位于冲沟西侧,以斜坡为主,平均地面坡角为21°左右,地表覆盖层厚度不大,有大面积基岩裸露。K0+220~K0+300段位于冲沟东侧,以陡坡、陡坎地形为主,地面坡角为28°左右,坡顶砂岩边坡高约25m。K0+300~K0+600段位于山脊东侧斜坡中,平均地面坡角为15°左右,地表土层厚度不大,有大面积砂岩裸露。K0+600~K0+893.44段(终点)位于丘间沟谷中,除K0+700附近舌状山嘴,地势较高外,道路沿线地面高程为275.500~291.500m,地形整体平缓,地面起伏不大,地表覆盖层整体较厚。K0+700附近舌状山嘴宽60m左右,地面高程最高为302.00m左右,山嘴两侧斜坡地面坡角为22°左右。3.3地层岩性3.3.1纵二线所在区位地层岩性根据地面调查及钻探成果,纵二线地层由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及第四系人工对基层、残坡积层、冲洪积层组成,详细描述如下:①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砂岩和泥岩(J2s)揭露基岩主要为砂岩和泥岩。砂岩:青灰色、灰白色,部分为褐红色,中细粒质结构,钙泥质胶结,巨厚层块状或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组成,强风化层呈碎块状,质软,中风化呈柱状,质较软,锤击易碎,声闷。桩号K1+800~K2+000位置分布一层巨厚层块状砂岩斜坡,钻探最大深度32.8m,该层位砂岩较硬。主要分布在K1+220~K2+000段,局部夹薄层泥岩。泥岩:紫红色,砂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局部含砂质,裂隙不发育,强风化层呈碎块状,质软,手捏易碎。中风化岩芯呈柱状,岩芯质较软,锤击可碎,声闷。主要分布在K0+000~K1+220段,经常夹有砂岩层。泥岩:灰色、深灰色,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岩石局部含少量灰色砂岩团块。强风化层呈碎块状,质软,手捏易碎。中风化岩芯呈柱状,岩芯质较软,锤击可碎,声闷。在K0+900~K1+160段线路右幅部分少量分布,该部分泥岩强度较低。②第四系土层第四系人工填土(Q4ml)杂色,干燥,为房屋拆迁形成,结构松散,级配不均,局部成架空现象,线路经过居民区及道路有分布,厚度较小,一般厚度小于2m。主要由粉质粘土、砂岩、泥岩块碎石组成,土石比为8:2,块径一般在3~30cm之间,堆填时间约2年。残坡积粉质粘土(Q4el+dl)主要呈紫红色、灰褐色,呈软塑~可塑状,鱼塘或水田表层部分呈流塑状。切面较为光滑,干强度及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部分土层段砂质含量较高,含有少量的腐烂根须,水田或水塘中表层有约0.4~0.8m厚呈流塑状,揭示厚度0.3~7.9m,场地中大部分范围均有分布,一般山丘顶部及山腰处此层较薄,在沟谷水田中厚度较大。冲洪积粉质粘土(Q4al+pl)主要呈褐灰色,呈软塑~可塑状,切面较为光滑,干强度及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部分土层段砂质含量较高,含有少量的腐烂根须,主要分布在K1+160处小河沟内及两侧,厚度0.5~1.5m。3.3.2纵四线所在区位地层岩性根据地勘资料,在地勘钻探深度内岩土层由第四系全新统淤泥、素填土、粉质粘土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泥岩、砂岩组成,按地层年代分述如下:第四系全新统(Q4)淤泥:主要分布于沿线鱼塘水田中,呈流塑状。素填土:紫红、灰白色、杂色。稍密至密实,干至稍湿。主要分布于沿线居民房周边,为修建民房时形成,未经压实,堆填时间数年不等。粉质粘土:灰色、淡黄色,可塑至硬塑状,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部分含砂质角砾,干强度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刀切面不甚光滑。全线皆有分布K0+000~K0+1300。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揭露基岩主要为泥岩和砂岩,场地揭露地层已泥岩为主,砂岩以夹层、透镜体形式产出。1)泥岩:褐红色、灰褐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局部含砂质较重,偶含灰白、青灰色砂泥岩质条带。泥质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偶为巨厚层。强风化层岩芯呈土状,碎块状,质软,手捏易碎,风化裂隙发育,中等风化岩芯呈柱状,岩质软,锤击易碎,声闷,极易风化崩解。为沿线主要下伏岩层,全线皆有分布。2)砂岩:主要为灰白色,少数灰色、灰褐色。主要由石英、长石以及粘土矿物组成。粉砂质及中细粒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泥质及泥钙质胶结,以泥质胶结为主,泥质含量变化快。局部夹薄层泥岩及条带。强风化层呈松散土状,碎块状,岩质极软;中等风化层呈短-长柱状,岩质较硬。3.3.3横四线所在区位地层岩性横四线地表覆盖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粉质粘土。人工填土分布局限,厚度较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泥岩和砂岩。各岩土层岩性特征由新至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Q4ml):灰褐色。由粉质粘土夹砂岩、泥岩块石、碎石组成。硬质物粒径50~250mm为主,土石比7:3。松散结构。较干燥,均匀性差。主要分布在K0+600~K0+640段居民区及既有道路沿线,平均厚度小于1.50m,仅个别钻孔有揭露。粉质粘土(Q4el+dl):红褐色、黄灰色、灰色。道路沿线斜坡位置处土层厚度小,多呈硬塑状,含植物根茎、强风化岩石碎屑等杂质。K0+750~K0+K0+893.442(终点)段位于丘间沟谷中,粉质粘土层厚度相对较大,钻探揭示厚度为2.50~7.80m。其中,表层2.50m左右呈可塑状,粘性一般,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切面较光滑,稍有光泽;2.5m以下成灰色,含粉细砂较重,土质较软,呈软塑状。3.3.2、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泥岩:红褐色、紫红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局部砂质含量较重,有砂质夹层及灰色砂质条带形成。粉砂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强风化带厚度一般小于1.50m,岩质极软,岩体破碎呈碎块状。中等风化泥岩岩质新鲜,岩体较完整,岩芯多呈柱状,节长0.06~0.35m,有少量层间裂隙发育。砂岩:灰白色。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并含云母等。中~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钙质胶结为主,部分为泥钙质胶结,岩层局部夹泥质条带及团块。强风化层厚0.60~1.20m,岩质软,岩芯破碎,多呈短柱状、扁状,手可折断;中等风化砂岩岩质新鲜,岩芯完整,多呈长柱状,节长0.10~0.30m,岩芯采取率较高,裂隙不发育。3.4地质分段评价3.4.1纵二路地质分段评价现根据路线地形、地貌特征,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岩土性质、不良地质发育情况、挖、填边坡稳定性等进行分段评价,地勘各分段评价如下:(1)K0+000~K0+188填方段纵二线设计高程301.680~306.675m,该路段为填方段,填方最大厚度约19m,K0+000~K0+040道路右幅为挖方段,最大挖方高度为6.5m,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开挖形成的两侧边坡为砂岩、泥岩组成的岩质边坡。地质测绘表明:线路沿线地表为第四系残坡积粉质粘土,粉质粘土厚0.5~1.6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泥岩与砂岩互层。强风化层厚约1.0~3.2m。道路横向地形较平缓,坡角一般3~13度。该段为填方路段,两侧会形成高10~20m的人工填土边坡,自然地面及基岩面平缓,道路走向与槽谷横向相交,填方边坡整体稳定,堆填角度过大时,可能发生坡肩失稳。对于K0+000~K0+040道路右幅为挖方段,该侧挖方边坡为顺向坡,岩体稳定性主要受岩层面(85°∠23°)控制,岩层为软弱结构面,可能发生沿基岩面的滑移,直接开挖边坡可能失稳,建议该处开挖顺岩层面放坡开挖,同时做好坡面防护措施;或采用设坡脚支挡+坡顶放坡结合的方式,并做好排水措施。(2)K0+188~K0+514挖方段该路段为为挖方段,最大挖方高度为18m,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开挖形成的两侧边坡为主要由砂岩、泥岩组成的岩质边坡。该段线路覆盖层为残坡积粉质粘土及人工素填土,厚0.3~3.1m,下伏基岩以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泥岩与砂岩互层。强风化层厚约1.5~3.0m。图3-1道路两侧边坡赤平投影图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道路右侧边坡:边坡为顺向坡,无外倾结构面,岩体稳定性主要受岩层面控制,岩层为软弱结构面,可能发生沿基岩面的滑移;道路左侧边坡:边坡为逆向坡,主要外倾结构面为2(269°∠67°),因该组裂隙为陡倾裂隙,对边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坡顶易开裂张拉,易产生掉块及小范围垮塌,其边坡稳定性主要受控于岩体强度。建议右侧边坡顺岩层面放坡开挖,同时做好坡面防护措施;或采用设坡脚支挡+坡顶放坡结合的方式,并做好排水措施;左侧边坡在自然工况下垂直开挖后稳定系数为0.76,处于不稳定状态,主要破坏模式为岩体的风化掉块。建议左侧边坡按坡率法放坡,并采用锚喷支护。放坡坡率:8m一阶,中风化基岩按1:0.75(约为53°,小于边坡的综合内摩擦角58°,放坡后整体稳定),强风化基岩按1:1进行放坡,上部土层按1:1.5放坡,边坡均采取格架式网格护坡,网格中间进行绿化。两阶边坡之间设置宽度大于2.0m的平台,坡顶建议设置截水沟,边坡坡脚建议设置坡脚挡墙和截水沟。(3)K0+514~K0+676半挖半填段该路段为为半挖半填段,最大挖方高度为9m,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最大填方约5.4m。开挖形成的边坡为主要由砂岩、泥岩组成的岩质边坡。该段线路覆盖层为残坡积粉质粘土,厚0.5~1.5m,下伏基岩以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泥岩与砂岩互层。强风化层厚约0.9~2.0m。右侧边坡为顺向坡,无外倾结构面,岩体稳定性主要受岩层面控制,岩层为软弱结构面,可能发生沿基岩面的滑移;边坡稳定性计算同上节挖方段,建议该处开挖顺岩层面放坡开挖,同时做好坡面防护措施;或采用设坡脚支挡+坡顶放坡结合的方式,并做好排水措施;右侧为填方段,填方地段横坡较缓,无整体性稳定问题,可放坡堆填,堆填时建议清除表层松散土层,以经过碾压后密实碎石土、可塑状粉质粘土或压实填土作持力层,承载力以现场测试为准,压实填土压实度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4)K0+676~K1+049挖方段该路段为为挖方段,最大挖方高度为13m,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开挖形成的两侧边坡为主要由砂岩、泥岩组成的岩质边坡。该段线路覆盖层为残坡积粉质粘土及人工素填土,厚0.5~5.8m,下伏基岩以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泥岩与砂岩互层。强风化层厚约0.7~2.5m。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道路右侧边坡:边坡为顺向坡,无外倾结构面,岩体稳定性主要受岩层面控制,岩层为软弱结构面,可能发生沿基岩面的滑移;道路左侧边坡:边坡为逆向坡,主要外倾结构面为2(260°∠65°),因该组裂隙为陡倾裂隙,对边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坡顶易开裂张拉,易产生掉块及小范围垮塌,其边坡稳定性主要受控于岩体强度。图3-2道路两侧边坡赤平投影图建议该处开挖顺岩层面放坡开挖,同时做好坡面防护措施;或采用设坡脚支挡+坡顶放坡结合的方式,并做好排水措施;左侧边坡在自然工况下垂直开挖后稳定系数为1.14,处于稳定状态。但是,因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难以预见性,边坡在开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现有地层造成扰动,可能造成岩层结构面强度的大幅降低,从而造成边坡的破坏,主要破坏模式为岩体的风化掉块。建议左侧边坡按坡率法放坡,并采用锚喷支护。放坡坡率:8m一阶,中风化基岩按1:0.75(约为53°,小于边坡的综合内摩擦角58°,放坡后整体稳定),强风化基岩按1:1进行放坡,上部土层按1:1.5放坡,边坡均采取格架式网格护坡,网格中间进行绿化。两阶边坡之间设置宽度大于2.0m的平台,坡顶建议设置截水沟,边坡坡脚建议设置坡脚挡墙和截水沟。(5)K1+320~K1+780挖方段该路段线路设计高程313.433~326.426m,在桩号K1+312.911与横三线相交,在桩号K1+514.95与规划支路相交,根据设计方案,此处规划采用平交方式。桩号K1+380、K1+760处为人行天桥。该路段为为挖方段,最大挖方高度为28m,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开挖形成的两侧边坡为主要由砂岩、泥岩组成的岩质边坡。该段线路覆盖层为残坡积粉质粘土及人工素填土,厚0.3~2.2m,下伏基岩以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泥岩与砂岩互层。强风化层厚约0.5~3.5m。图3-3道路两侧边坡赤平投影图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道路右侧边坡:边坡为顺向坡,无外倾结构面,岩体稳定性主要受岩层面控制,岩层为软弱结构面,可能发生沿基岩面的滑移;道路左侧边坡:边坡为逆向坡,主要外倾结构面为2(275°∠64°),因该组裂隙为陡倾裂隙,对边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坡顶易开裂张拉,易产生掉块及小范围垮塌,其边坡稳定性主要受控于岩体强度。根据地勘计算结果,右侧边坡在自然工况下垂直开挖后稳定系数为0.60,处于不稳定状态,将发生沿基岩面的整体滑动。右侧开挖边坡有以下三种处理措施:①建议右侧边坡开挖时顺岩层面放坡开挖,同时做好坡面防护措施;②建议设计优化方案,降低坡高;③采用设坡脚支挡+坡顶放坡结合的方式,并做好排水措施;推荐采用②+③两种措施并用。左侧边坡在自然工况下垂直开挖后稳定系数为0.61,处于不稳定状态,主要破坏模式为岩体的风化掉块。建议左侧边坡按坡率法放坡,并采用锚喷支护。放坡坡率:8m一阶,中风化基岩按1:0.75(约为53°,小于边坡的综合内摩擦角58°,放坡后整体稳定),强风化基岩按1:1进行放坡,上部土层按1:1.5放坡,边坡均采取格架式网格护坡,网格中间进行绿化。两阶边坡之间设置宽度大于2.0m的平台,坡顶建议设置截水沟,边坡坡脚建议设置坡脚挡墙和截水沟。(6)K1+780~K2+000半挖半填段该路段为为半挖半填段,道路右侧为挖方段,左侧为填方段,最大挖方高度为18m,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最大填方约5.5m。开挖形成的边坡为主要由砂岩、泥岩组成的岩质边坡。该段线路覆盖层为残坡积粉质粘土,厚0.3~1.1m,下伏基岩以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砂岩夹泥岩。强风化层厚约0.5~2.0m。图3-4道路右侧挖方边坡赤平投影图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道路右侧边坡:边坡为顺向坡,无外倾结构面,岩体稳定性主要受岩层面控制,岩层为软弱结构面,可能发生沿基岩面的滑移。根据地勘计算结果,右侧边坡在自然工况下垂直开挖后稳定系数为0.75,处于不稳定状态,将发生沿基岩面的整体滑动。右侧开挖边坡有以下三种处理措施:①建议右侧边坡开挖时顺岩层面放坡开挖,同时做好坡面防护措施;②建议设计优化方案,降低坡高;③采用设坡脚支挡+坡顶放坡结合的方式,并做好排水措施;推荐采用②+③两种措施并用。根据地勘计算结果,直接进行堆填后,在暴雨工况下边坡稳定性系数为1.029,处于欠稳定状态,低于边坡安全系数1.30,需要进行支挡。建议在道路右侧修建重力式挡墙进行支挡,挡墙以中风化砂岩为持力层,承载力基本容许值为2000KPa。建议施工时应采用先支挡后回填的措施。堆填时建议清除表层松散土层,以经过碾压后密实碎石土、硬塑状粉质粘土或压实填土作持力层,承载力以现场测试为准,压实填土压实度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3.4.2纵四路地质分段评价3.4.2.1一般路基鉴于纵四线场地地质情况,将一般路基段分为挖方段及填方段分别进行评价。(1)填方段(K0+0~K0+320、K0+450~K0+550、K0+680~K0+950、K1+050~K1+300。)K0+0~K0+320段:路面中心设计高程283.895~275.781,地面高程264.169~285,填方高度最大为18m,边坡安全等级二级。此段起点至K0+100地形主要为两侧稍高中间略低,主要为废弃农田,多为干田,路基发生剪切滑移可能性小;K0+100至此段终点,横向地形略向线路右侧倾斜,地形坡角0-9度,坡度小,根据经验,可在填方前对原地面进行处理,以增加填土与原地面的摩擦力,增加路基的稳定。此段土层为粉质粘土及人工素填土(分布于居民房周边),粉质粘土0.5-2m,厚度较小,变化较小,力学性质一般,下伏砂、泥岩厚度大,力学性质好。由于填方高度较大,下伏中高压缩性粉质粘土,路基可能产生过量沉降、不均匀沉降。K0+450~K0+550段:路面中心设计高程281.004~284.241,地面高程281~283.221,现状地形与设计标高基本一致,挖填量小。不存在路基整体稳定性问题。此段土层为粉质粘土及人工素填土(零星分布于居民房周边),粉质粘土0.5-2m,厚度变化较小,力学性质一般,下伏砂、泥岩厚度大,力学性质好。粉质粘土厚度不均,力学性质受含水量变化影响大,不能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可将表层土体超挖并分层回填压实。K0+680~K0+950段:路面中心设计高程286.632~290.232,地面高程278.145~290.001,填方最大高度约11m。此段横向地形略向线路右倾,地形坡角0-4度,坡度小,根据经验,可在填方前对原地面进行处理,以增加填土与原地面的摩擦力,增加路基的稳定性。此段土层为粉质粘土及人工素填土(零星分布于居民房周边),粉质粘土1.8-5.5m,厚度变化较大,力学性质一般,下伏砂、泥岩厚度大,力学性质好。粉质粘土厚度不均,力学性质受含水量变化影响大,不能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建议将表层土体清除,回填级配良好的碎块石土。K1+050~K1+300段:路面中心设计高程292.032~296.412,地面高程285.435~291.106,填方最大高度约8.5m。此段横向地形略向线路右倾,地形坡角0-6度,坡度小,可在填方前对原地面进行处理,以增加填土与原地面的摩擦力,增加路基的稳定性。此段土层为粉质粘土及人工素填土(零星分布于居民房周边),粉质粘土2-8m,厚度变化大,力学性质一般,下伏砂、泥岩厚度大,力学性质好。粉质粘土厚度不均,力学性质受含水量变化影响大,不能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建议将表层土体清除后回填。填方路基建议:①为了保证高填方区路基的稳定,尽量减少路基沉降,填方应碾压夯实,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对原地面进行处理,清除表土并设逆向台阶,对填方高度较大的高路堤增加强夯。②根据重庆地区经验,填方边坡坡率建议按如下取值:H≤8米时为1:1.5;8<H≤16米时为1:1.75;H>16米时为1:2。③边坡每8米分台阶,台阶宽度为2米,设外顷2%的坡度,以利于边坡排水。为了美化环境,提升该片区景观效果,对道路边坡设置网格护坡进行支护,高填方坡脚设置排水沟。(2)挖方段(K0+320~K0+450、K0+550~K0+680、K0+950~K1+050。)1)K0+320~K0+450段路面中心设计高程275.781~281.004,地面高程275.169~286.333。此段为半挖半填,挖方位于线路左侧,高度最大为15m,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填方段位于线路右侧,高度约7m。挖方边坡长约136m,高0-15m,坡向246°,坡体由粉质粘土及泥岩组成,土质段高约1.5m,基岩面坡度约9°,可放坡处理;岩质段最高约13.5m,边坡按垂直开挖的不利坡角(90°)考虑,各结构面相互关系赤平投影如图所示:图3-5道路左侧边坡赤平投影图由上图可知,层面与坡面方向相反,为反向坡,岩层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裂隙1及裂隙2与坡面呈大角度相交,对边坡不利影响小,综上此段边坡稳定性受自身岩体强度控制,边坡岩体等级可取三级,破裂角可取50°。暴雨状态下,现状边坡稳定性系数K=3.752>1.25,处于稳定状态。该边坡按设计坡率放坡后,发生折线滑动的可能性小。2)K0+550~K0+680段路面中心设计高程284.532~286.332,地面高程285.491~295.609,挖方位于线路两侧,左侧挖方高度最大为12m,右侧挖方高度最大为6m,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按设计开挖后,左侧边坡长约150m,高0-12m,右侧边坡长约100m,高0-6m,坡体由粉质粘土及泥岩组成,左侧边坡坡向271°,右侧边坡坡向91°。边坡按垂直开挖的不利坡角(90°)考虑,各结构面相互关系赤平投影如图所示:图3-6道路左侧边坡赤平投影图图3-7道路右侧边坡赤平投影图由道路左侧边坡赤平投影图可知,边坡坡向与岩层面倾向大致相反,为反向坡,裂隙1与坡向相反,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裂隙2与坡面呈大角度相交,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综上此段边坡稳定性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边坡岩体等级可取III级。由道路右侧边坡赤平投影图可知,边坡坡向与岩层面倾向大致相近,为顺向坡,对边坡不利影响大,裂隙1倾向与坡向相近,但倾角较大,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裂隙2与坡面呈大角度相交,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综上此段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层面控制,边坡可能沿层面发生滑动破坏,边坡岩体等级可取III级。3)K0+950~K1+050段挖方位于线路两侧,左侧挖方高度最大为10m,右侧挖方高度最大为7m,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按设计开挖后,左侧边坡长约118m,高0-10m,右侧边坡长约85m,高0-7m,坡体由粉质粘土及泥岩组成,左侧边坡坡向249°,右侧边坡坡向69°。粉质粘土厚度较小,边坡稳定性受岩体稳定性控制。左侧边坡坡面与K0+320~K0+450段左侧边坡坡向相近,参照图3-1,层面与坡面方向相反,为反向坡,岩层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裂隙1及裂隙2与坡面呈大角度相交,对边坡不利影响小,综上此段边坡稳定性受自身岩体强度控制,边坡岩体等级可取III级,等效内摩擦角取50°。右侧边坡坡向与岩层面倾向大致相近,为顺向坡,对边坡不利影响大,裂隙1倾向与坡向相近,但倾角较大,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裂隙2与坡面呈大角度相交,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综上此段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层面控制,边坡可能沿层面发生滑动破坏,边坡岩体等级可取III级。根据地勘计算结果,该边坡稳定性系数Ks=0.95<1.00,直立开挖后不稳定,建议该段边坡按层面放坡,施工时先清除表面不稳定土层及强风化岩体。该边坡破裂角建议取18°。挖方边坡建议:①根据规范及地区经验,受岩体强度控制的挖方边坡建议进行放坡处理,坡率建议值土质边坡为1:1.5;岩质强风化边坡为1:1;岩质中风化边坡为1:0.75;受外倾结构面控制边坡,可以放坡处理或采用坡脚挡墙结合放坡处理,坡率按外倾结构面倾角确定,设计根据其他条件进行比选。边坡每8米分台阶,台阶宽度为2米,设外顷2%的坡度,以利于边坡排水。②为了美化环境,可对道路边坡设置网格护坡进行支护,高挖方边坡坡顶设置截水沟。③边坡宜跳槽开挖,分段及时支护,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对顺向坡段,注意选择合理施工顺序,做好边坡排水。3.4.3横四路地质分段评价3.4.3.1K0+000~K0+160段(半挖半填路段)该路段位于冲沟西侧斜坡中,地势西高东低,整体向东倾斜,地面坡角为20°左右。地表覆盖层厚度小,有大面积泥岩裸露。道路沿线没有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地质环境整体稳定,适宜筑路。K0+040~K0+120段位于南北向支沟顶部斜坡中,平均地面坡角大于22°,并有高5.0m左右的岩质陡坎形成。根据设计方案,该路段为半挖半填路段。道路左侧以挖方为主,最大挖方高度约12.0m,为岩质边坡,边坡组成物质为泥岩,边坡类型为Ⅲ类,岩土等效内摩擦角600。道路右侧以填方为主,最大填方高度小于10.0m。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根据基岩中层面及裂隙的发育情况,分析K0+040~K0+120段道路左侧挖方边坡受岩体结构面的影响情况。见极射赤平投影图3-8。图3-8道路边坡赤平投影图根据极射赤平投影图:裂隙②、岩层面与边坡近于直交,为切向坡,对边坡整体稳定性影响小。裂隙①与边坡呈小角度相交,裂隙①、②的交点位于道路边坡开挖线附近,倾向与边坡坡向一致,对该侧边坡稳定不利。.边坡整体稳定性受裂隙①控制,垂直开挖后,边坡可能发生沿裂隙①的平面滑移破坏。根据计算结果,该边坡稳定系数为1.24,小于边坡稳定安全系数1.30。直立切坡后,该边坡欠稳定,可能沿裂隙①的方向发生滑移、塌落。该挖方路段建议分阶放坡开挖:第一阶路面以上0~8m,坡率1:0.75;第二阶路面8m以上,按1:1.0放坡;两阶边坡之间设置宽2.0m的碎落台。挖方边坡的坡顶及坡脚建议设置截水沟。边坡坡面建议采取格构护面并植草绿化。道路施工前应将地表松散土层清除,并做好坡顶排水导流工作。边坡开挖后应及时清除边坡表层不稳定岩块,并用混凝土填平。建议采取动态法设计,逆作法施工,施工开挖后及时护坡。爆破施工时,必须按规范要求操作,严格控制爆破点与切坡边界之间的安全厚度,避免剧烈爆破引起岩体应力变化,结构面破坏并增加裂隙数量,增大裂隙间距,破坏岩体原有的稳定性。K0+040~K0+120段道路右侧以填方为主,最大填方高度小于10.0m。由于道路横坡方向地面坡度较大,按照设计方案填筑施工后,填方路基可能沿基岩面以及现状地表发生整体滑移。经计算,该边坡的稳定系数为1.029,小于边坡稳定安全系数1.30,边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路基填筑后,填方路基可能沿现状地面或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移。K0+040~K0+100段路基施工前,应将路基范围内地表土层清除,并在路堤底部设置宽度大于1m、反向坡度大于5%的台阶。填方路堤坡脚建议设置重力式或衡重式挡墙进行有效支挡,挡墙以中等风化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基础嵌岩深度根据设计要求确定。K0+120~K0+160段属于道路与桥梁的连接段,道路沿线为斜坡地形,地面坡角为23°左右,地表覆盖层厚度小。该路段以填方为主,最大填方高度为10.0m左右,位于0#桥台附近。该路段建议放坡回填:路面以下0.0~8.0m,坡率1:1.50;路面8.0m以下,坡率1:1.75。由于道路纵坡方向地面坡度较大,填方路基的整体稳定性相对较差,填土路基可能沿基岩面及原始地面发生整体滑移,对桥台的整体稳定不利。经计算,边坡的稳定系数为0.817,小于边坡稳定安全系数1.30,该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路基填筑后,填方路基会沿现状地面或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移,对拟建桥台稳定不利。桥台设计时应考虑路基填土的剩余下滑力,避免桥台发生破坏。K0+120~K0+160段路基施工前,应将路基范围内地表覆盖层清除,并在路堤底部设置宽度大于1m、反向坡度大于5%的台阶。路基填土建议选用继配较好的砂性土、砾类土,并分层压实(碾压或夯实)处理。3.4.3.2K0+280~K0+460段(挖方路基段)该路段位于陡崖顶部的斜坡中,地面整体向东倾斜,平均地面坡角为15°左右。根据设计方案,该路段以挖方为主,最大挖方高度为24.0m,位于K0+300附近。明挖施工后,道路两侧路堑边坡为岩质边坡,边坡主要组成物质主要为砂岩。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二级;边坡类型为Ⅲ类,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620。根据岩体中层面、裂隙的发育情况,分析道路两侧边坡受结构面的影响情况。见极射赤平投影图。图3-9道路边坡赤平投影图根据极射赤平投影图:道路左侧边坡与裂隙②、岩层面近于直交,为切向坡,对边坡整体稳定性影响小;裂隙①与边坡同向相交,夹角小于300,为外倾结构面,边坡整体稳定性受裂隙①控制,垂直开挖,可能发生沿裂隙①的平面滑动。根据计算结果,该边坡稳定系数为0.51,小于边坡稳定安全系数1.30。直立切坡后,该边坡不稳定,会沿裂隙①发生平面滑移。该挖方路段建议分阶放坡开挖:第一阶路面以上0~8m,坡率1:0.75;第二阶路面以上8~16.0m,按1:0.75放坡;第三阶路面16.0m以上,按1:1.0放坡;每阶边坡之间设置宽2.0m的碎落台。挖方边坡的坡顶及坡脚建议设置截水沟。边坡坡面建议采取格构护面并植草绿化。道路施工前应将地表松散土层清除,并做好坡顶排水导流工作。边坡开挖后应及时清除边坡表层不稳定岩块,并用混凝土填平。建议采取动态法设计,逆作法施工,施工开挖后及时护坡。爆破施工时,必须按规范要求操作,严格控制爆破点与切坡边界之间的安全厚度,避免剧烈爆破引起岩体应力变化,结构面破坏并增加裂隙数量,增大裂隙间距,破坏岩体原有的稳定性。3.4.3.3K0+460~K0+500段(填方路基段)该路段属道路与桥梁的连接段。道路沿线为斜坡地形,坡向与道路纵坡方向一致,坡角为15°左右;地表覆盖层厚度不大,下伏基岩为泥岩和砂岩。该路段以填方为主,最大填方高度为11.0m左右,位于0#桥台附近。该路段建议放坡填筑:路面以下0.0~8.0m,坡率1:1.50;路面8.0m以下,坡率1:1.75。由于道路纵坡方向地面坡度较大,填方路基的整体稳定性相对较差,路基填土可能沿基岩面及原始地面发生整体滑移,对桥台稳定不利。经计算,边坡的稳定系数为1.20,小于边坡稳定安全系数1.30,该边坡处于欠稳定状态。路基回填后,无支挡条件下填方路基易沿基岩面发生整体滑移。桥梁建设后,该填方路基对拟建桥台稳定不利。桥台设计时应考虑路基填土的下滑推力,避免桥台发生破坏。路基施工前,应将路基范围内地表覆盖层清除,并在路堤底部设置宽度大于1m、反向坡度大于5%的台阶。路基填土建议选用继配较好的砂性土、砾类土,并分层碾压夯实。3.4.3.4K0+686~K0+893.442段(填方路基段)该路段位于丘间谷地中,道路沿线地形简单,地面平缓。K0+750~K0+893.442段有水田等,雨季有地表水汇集,地面以下0.6m范围内土层含水较重,土质较软。道路沿线地质条件简单,地质环境稳定,不良地质现象不发育。根据钻探资料,K0+686~K0+750段位于斜坡中,地表覆盖层厚度小。K0+750~K0+893.442段地表覆盖层主要为粉质粘土,厚2.2~7.8m。其中,地面以下0.0~0.6m呈软塑状,含植物根茎、淤泥质等;地面以下0.6~2.5m黄灰色,呈可塑状;2.5m以下呈软塑状,含粉细砂较重,土质软。下伏基岩为主要为泥岩和砂岩。该路段以填方为主,最大填方高度约10.8m,位于K0+800附近。道路横坡方向地面平缓,按设计方案填筑后路基填土发生整体滑移的可能性不大。该填方路段建议分阶放坡填筑:路面以下0.0~8.0m,按照1:1.5放坡填筑;路面8.0m以下按1:1.75填筑。路基填筑前应将地表积水疏干,并按要求进行晾晒处理。应将路基范围内地表松散土层清除并按要求进行压实(碾压或夯实)处理。路基填土建议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砾类土作为填料;路堤底部建议选用不易风化的片石、块石或砂、砾等透水性较好的材料;路基施工时建议分层铺筑,分层压实(碾压或夯实),压实度应满足设计要求。路基坡脚处建议修筑坡角挡墙和截水沟,避免地表水对路基造成影响。填方路基受施工质量以及地下水影响较大,易出现不均匀沉降等问题。3.5地震效应评价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重庆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取0.05g,设计地震分为第一组。场地覆盖层以粉质粘土为主,少量淤泥及填土,皆按中软土考虑,等效剪切波速取经验值140m/s,厚度0~8m,场地类别为II类,特征周期取0.35s。区域范围内无断裂、破碎带通过,构造稳定。按照《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相关规定,线路所在区无抗震危险及不利地段,无明显有利地段,本线路段可划分为抗震一般地段。四、道路技术标准表4-1主干路道路主要技术标准序号项目名称单位规范标准设计取值纵二线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路城市主干路2设计速度Km/h50、60、40503设超高最小圆曲线半径m10010004最小缓和曲线长度m45-5最大纵坡(极限值)%94.26最小纵坡%0.50.57最小竖曲线(极限值)凸曲线m90025008凹曲线m70012009设计荷载城A级城A级10路面结构层设计年限年151511路面设计轴载BZZ-100BZZ-10012路拱横坡横坡1.5%横坡1.5%13地震基本烈度6度6度,按7度构造设防14设计洪水频率-1/5015停车视距m60m≥60m表4-2次干路道路主要技术标准序号项目名称单位规范标准设计取值横四线纵四线1道路等级城市次干路城市次干路2设计速度Km/h30、40、20403设超高最小圆曲线半径m403002004最小缓和曲线长度m3535455最大纵坡(极限值)%10756最小纵坡%0.510.57最小竖曲线(极限值)凸曲线m40090020008凹曲线m450150020009设计荷载城B级城B级10路面结构层设计年限年101011路面设计轴载BZZ-100BZZ-10012路拱横坡横坡1.5%横坡1.5%13地震基本烈度6度6度,按7度构造设防14设计洪水频率-1/5015停车视距m40m≥40m五、道路设计5.1设计原则根据项目的特点,本次方案设计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设计原则:(1)土地开发,道路先行。以道路路网分析为切入点,随着开发进程,先行启动骨架道路网,围绕“7通”,做熟地块。(2)体现以人为本,引进低碳、环保、节能、生态的设计理念。(3)结合道路周围用地性质,车辆特点,合理设置道路纵坡,方便道路两侧用地开发,保证车辆行驶顺畅。(4)合理布置道路平纵线形,尽量减少土石方工程,减少项目工程投资。(5)根据近期交通流量特点,对立交系统进行预留,保证今后实施的合理性。5.2平面设计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空港综合配套区基础设施项目位于渝北东方红水库南侧,面积约4平方公里。地块内路网呈棋盘式+组团式布局,骨架路网主要由四横四纵组成,即横一线、横二线、横三线、横四线、纵一线、纵二线、纵三线、纵四线。根据建设单位重庆保税港区开发管理有限公司建设计划安排,本次设计先期启动纵二线、纵四线、横四线等三条道路,道路总长4341.056米。5.2.1纵二线平面设计纵二线由北向南贯穿整个空港综合配套区基础设施地块,且向南延伸接规划春华大道,是今后空港新城及空港综合配套区基础设施地块南北向大通道,可经纵二线进入地块北侧的绕城高速,交通功能尤为重要。纵二线起点位于北侧横一线,纵二线在K0+575.95处与横二线相交,远期考虑为简易立交,纵二线直行为上跨桥,本次设计仅考虑近期平交;道路与K1+312.911横三线相交,横三线直行方向远期设置直行上跨桥,分流东西向主流交通,横三线由空港工业园区左转至空港新城设置左转下穿道,本次设计仅考虑近期平交;纵二线与K1+814.056与横四线平交,终点在地块南侧接春华大道,线路总长1995.133m,全线共设置3处平曲线,半径均分别为2200m,1000m,1000m。纵二线在K1+060~K1+260段跨越规划道路及水系需设计桥梁一座,左幅桥梁起点桩号为K1+052,终点桩号为K1+269,右幅桥梁起点桩号为K1+045,终点桩号为K1+265。图5-1纵二线近期平面图5.2.2纵四线平面纵四线位于地块东侧,为今后地块内主要交通集散道路,起于北侧横二线,向南途径横三线、横四线,终点接地块南侧边界,线路总长1447.614米。全线共设置5处平曲线,半径分别为200、200、600、300与500米,缓和曲线最小长度为35米。图5-2纵四线平面图5.2.3横四线平面横四线位于地块南侧,为联系纵二线和纵四线的主要东西向干道。横四线道路起点K0+000与纵二路相交,K0+300.368与与纵三线相交,道路终点K0+893.442与纵四线相交,线路总长893.442米,全线共设置2处平曲线,半径分别为500与300米,缓和曲线最小长度35m。横四线共设置两处桥梁,其中K0+271.5大桥,桥梁起点桩号为K0+157,终点桩号为K0+275;K0+592.5大桥桥梁起点桩号为K0+497,终点桩号为K0+688。图5-3横四线平面图5.3纵断面设计纵二线起点K0+000,设计标高为301.680米,终点标高为333.026米,本次设计范围内共设置6个纵坡段,最大纵坡为4.2%,最小纵坡为0.5%,坡度依次为1.5%、4.2%、-0.5%、-2%,1.8%和3.0%,最小竖曲线半径为2000米。图5-4纵二线平面图纵四线起点标高为283.895米,终点标高为303.667米,共设置5个纵坡段,最大纵坡为5%,最小纵坡为1.5%,坡度依次为3%、-1.7%、2%、0.5%,1.5%和5.0%,最小竖曲线半径为2000米。图6-6纵四线平面图图5-5纵四线平面图横四线起点标高为327.447米,终点标高为295.806米,共设置4个纵坡段,最大纵坡为7%,最小纵坡为1.0%,坡度依次为3%、7%、4.8%及1.0%,最小竖曲线半径为900米。图6-6横四线平面图5.4横断面设计5.4.1路幅分配本次路幅设计保持方案及初步设计路幅宽度不变。纵二线路幅宽度:44米=3.5米(人行道)+2米(自行车道)+3米(绿化带)+0.5米(路缘带)*3.75米(车行道)+3.5米(车行道)+0.5米(路缘带)+3米(中央分隔带)+0.5米(路缘带)+3.5米(车行道)+2*3.75米(车行道)+0.5米(路缘带)+3米(绿化带)+2米(自行车道)+3.5米(人行道)。图5-7纵二路道路标准横断面图纵四线路幅宽度:26米=3米(人行道)+2米(绿化带)+0.5米+3.75米(车行道)+3.5米(车行道)+0.5米(双黄线)+3.75米(车行道)+3.5米(车行道)+2米(绿化带)+3米(人行道)。横四线路幅宽度:26米=3米(人行道)+2米(绿化带)+0.5米(路缘带)+3.75米(车行道)+3.5米(车行道)+0.5米(双黄线)+3.75米(车行道)+3.5米(车行道)+0.5米(路缘带)+2米(绿化带)+3米(人行道)。图5-8纵四路、横四路道路标准横断面图道路路拱横坡为双向坡,车行道坡度为1.5%,人行道横坡采用2.0%。5.4.2超高加宽根据规范要求,对主干路圆曲线半径小于400m的设置超高,本次设计纵二线最小圆曲线半径为1000,故不设置超高。对次干路半径小于300m的圆曲线均设置超高。纵二线JD1及JD2半径均为200m,根据规范对该路段进行超高,最大超高横坡为2.0%。超高过度在缓和曲线段进行,采用线性过渡,超高旋转方式为绕中线旋转;横四线最小圆曲线半径为300m,根据规范不设置超高。对圆曲线半径小于250米的圆曲线内侧设置加宽,纵四线JD1、JD2圆曲线内侧均加宽1.6m,加宽过度在缓和曲线范围内进行,采用三次抛物线渐变过渡段,其过渡公式如下:(其中ZHx桩号的位置系数:)如下图所示:(备注:变化段起点桩号为ZH0,宽度为B0;变化段终点桩号为ZH1,宽度为B1;计算桩号ZHx处的宽度Bx,其中ZHx∈[ZH0,ZH1]。5.5路基设计路基压实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压实度要求如下:填挖类型深度范围(cm)压实度(%)纵二线纵四线、横四线填方0-30≥96≥9530-80≥96≥9580-150≥94≥94>150≥93≥92零填及挖方0-30≥96≥9530-80≥96≥95道路填方路段经过水田及鱼塘时,应对路基进行特殊处理。淤泥深度小于2米时,采用先清淤后填筑的方式处理。即先排干道路区水田及鱼塘里地表水,清除掉地形低洼处水田及池塘里表层流塑~软塑状土层和高压缩性土,并晾干路基;铺筑级配较好的碎石土为填料,且进行分层碾压,以保证路基压实度。淤泥深度大于2米时,进行抛石挤於,填料采用挖方中的石方。片、块石短边尺寸不得小于30cm,抛投顺序以路堤的中部开始,向两侧扩展,从高向低处扩展,宜采用重型压路机碾压,以便填石压密,然后在其上铺设碎石反滤层,厚度60cm,再进行分层碾压。为了保证高填方区路基的稳定,尽量减少路基沉降,对填方高度大于8米的高路堤增加强夯。路基范围回填至路基标高时进行强夯,每次的单击夯击能不小于2000KN·m,强夯的次数原则上不小于3遍,对所有强夯区域.第一遍夯完后,用新土将夯坑填平,再进行下一遍夯击,最后一遍连续夯击的能量为1000KN·m,采用满夯,锤印彼此搭接。5.6路面结构路面结构设计根据预测交通量,采用弹性多层体系应力应变分析得出。路面结构为沥青混凝土路面,主干路路面设计年限为15年;次干路路面设计年限为10年。主干道(纵二线)车行道路面结构由上到下依次为:4cm厚SMA13沥青马蹄酯上面层+0.3~0.5Kg/m2改性乳化沥青粘层;5cm厚中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合料(AC-16)中面层+0.3~0.5Kg/m2改性乳化沥青粘层;7cm厚粗粒式沥青混合料(AC-25)下面层+0.3~0.5Kg/m2改性乳化沥青粘层;0.6cm厚乳化沥青稀浆封层+0.8~1Kg/m2改性乳化沥青透层;23cm厚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水泥含量5.5%);23cm厚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水泥含量4%);图5-9主干路路面结构图自行车道结构:3mm厚彩色路面涂层+4cm改性沥青混凝土(AC-10)0.6cm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20cm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水泥含量4%)次干道(纵四线、横二线)车行道路面结构层厚度设计如下:4cm厚SMA13沥青马蹄酯上面层+0.3~0.5Kg/m2改性乳化沥青粘层;7cm厚中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合料(AC-20)中面层+0.3~0.5Kg/m2改性乳化沥青粘层;0.6cm厚乳化沥青稀浆封层+0.8~1Kg/m2改性乳化沥青透层;23cm厚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水泥含量5.5%);23cm厚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水泥含量4%);图5-10次干路路面结构图人行道结构:面层:预制彩色透水砖25X15X6cm找平层:2cm1:3水泥沙浆基层:10cm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水泥含量4%)在道路纵坡大于4%的下坡段设置薄层抗滑层。5.7附属设施(1)缘石、路边石两节间采用1:3水泥砂浆安装后勾缝宽5mm,安装路缘石、路边石在直道上应笔直,弯道上应圆顺,无折角,顶面应平整无错开,不得阻水。(2)预制人行道透水砖人行道采用预制透水砖,规格为250×150×60mm。方块表面不得有蜂窝、露石、脱皮、裂缝等现象,彩色方块必须表面平整,色彩均匀线路清晰、棱角整齐。人行道方块采用挤浆法安砌,不得有翘动现象,不得有积水现象,人行道上必须设置连续的盲道,行进盲道宽50cm,在交叉口处须设置残疾人坡道。(3)人行道垫层人行道垫层采用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或石屑,厚10cm,水泥掺量为4%,水泥材料要求同底基层。级配碎石应选用质坚干净的粒料,最大粒径应小于53mm,颗粒组合成分宜含一定级配且不含杂质。石屑可使用一般碎石厂的细筛余料或专门轧制的细碎石集料,也可以用天然砂砾或粗砂代替。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石屑)垫层在施工时塑性指数宜小于12,混合料应拌和均匀,且压实度不小于93%。5.8边坡设计本次设计纵二线右侧为顺层向岩质边坡,岩层倾角约23°,挖方高度约10m,现状地面横坡与岩层倾角基本一致,为永久边坡。根据地勘报告,边坡开挖后,岩层有沿层面滑动的可能,为保证边坡稳定性,边坡按岩层层面放坡,坡率为1:2.5。本次设计该段道路右侧K0+710~K0+915.705,K1+360~K1+682.117,K1+740~K1+780.954及K1+836.7~K1+995.133设置4段桩板挡墙,桩身截面尺寸2.0×2.5m,桩至桩中线间距5m,采用人工挖空,桩间现浇挡板。桩身悬臂段长10m,桩顶分级放坡,每8m为一级,边坡坡顶线以外5m处设置截水沟。纵二线左侧、横四线及纵四线两侧路段开挖坡比如下:挖方边坡:土质边坡为1:1.5;石质强风化边坡为1:1;石质中风化边坡为1:0.75;填方边坡:H≤8米时为1:1.5;8<H≤16米时为1:1.75;H>16米时为1:2。边坡每8米分台阶,台阶宽度为2米,设外顷2%的坡度,以利于边坡排水。5.9边坡防护本次设计挖方边坡采用坡率法放坡的高度均较高,设计设置结构物进行支挡。本次设计填方边坡采用网格护坡。非顺层岩质挖方边坡段的防护,边坡以8m高分级,采用菱形锚杆网格护坡。5.10挡墙布置分段本次设计范围设置共13段挡墙,具体布置详见下表:表7-1挡墙设置分段表序号起讫桩号编号位置挡墙类型长度(m)挡墙设计详见第二分册《人行地道、结构工程》5.11土石方调配本工程挖方1207559m3,填方约684664m3,弃方约522895m3。本次设计暂定设置弃土场四处。弃土场一位于纵二线K0+00~K0+200左侧,弃土约18万m3,用于纵二线K0+200~K0+550弃方。弃土场二位于纵二线K0+600~K0+750左侧,弃土约8万m3,用于纵二线K0+550~K1+000弃方。弃土场三位于纵二线K1+660~K1+750右侧,弃土约7万m3,用于纵二线K1+500~K1+995.133弃方。弃土场四位于横四线K0+500~K0+600右侧,弃土约6万m3,用于横四线弃方。弃土场具体位置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业主要求进一步确定。5.12无障碍设计为方便残疾人出行,根据《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本道路考虑了盲道和无障碍设计,在靠人行道绿化带一侧,以及道路交叉口处,设置盲道及三面坡缘石坡道,供残疾人使用。盲道宽0.5m,单面坡缘石坡道宽1.2m。除盲道外还应设置缘石坡道,人行道的各种路口必须设置缘石坡道,并应设在人行道的范围内,与人行横道相对应。人行道设置的盲道位置和走向应方便视残者安全行走和顺利到达无障碍设置位置。指引残疾人向前行走的盲道应为条行的行进盲道,在行进盲道的起、终点及拐弯处应设圆点形提示盲道。盲道表面触感部分以下的厚度应与人行道砖一致。盲道应连续设置,中途不得有电线杆、拉线、树木等障碍物;盲道宜避开井盖铺设。5.13停车港及人行系统纵二线共设置两对停车港,分别位于K0+430~K0+470左侧及K0+700~K0+740右侧、K1+700~K1+740左侧及K1+870~K1+910右侧;纵四线设置两对停车港,分别位于K0+120~K0+160右侧及K0+160~K0+200左侧、K1+130~K1+170左侧及K1+170~K1+210右侧人行过街主要采用红绿灯控制、斑马线过街的形式。重要节点处采用人行地道与人行天桥过街。本次设计共考虑2座人行地道、2座人行天桥,其中纵二线与横二线相交处立交设置2座人行地道;纵二线K1+380及K1+760处各设置一座人行天桥。表5-2纵二线人行地通道一览表序号地通道编号与道路相交桩号跨径布置结构形式长度(m)11号地道纵二线K0+481.7731×4m门型55.5822号地道纵二线K0+687.6081×4m门型55.66挡墙设计详见第二分册《人行地道、结构工程》人行地通道为本次实施,人行天桥为远期实施,本次设计仅仅预留位置。5.14自行车道为了推动主城区自行车道的发展,提高空港大道休闲健身的功能,同时满足周边居民和工人骑自行车上下班的需求,本次设计在人行道上设置了自行车道。随着周边路网的完善,自行车道将进一步形成完善的系统。5.15交叉口设计根据系统原则,应从城市道路网络的功能定位及相互关系来指导具体道路的规划设计。(1)纵二线1.TP1纵二线起点在与横一线相交TP2,为主干路与主干路相交,采用平A1类,即交通信号灯控制,进口道进行展宽。2.TP2道路在K0+223.443与规划支路相交,为主干路与支路与相交,本次设计在TP2采用平B1类,即主干路中心隔离封闭,支路只准右进右出。3.TP3道路在K0+584.914与横二线相交,为次干路与主干路相交,本次设计在TP3采用平A1类,即交通信号灯控制,进口道进行展宽。4.TP4道路在K0+962.515与规划支路相交,为主干路与支路与相交,本次设计在TP4才用平B1类,即主干路中心隔离封闭,支路只准右进右出。5.TP5道路在K1+312.911与横三线相交,为主干路与主干路相交,由于道路红线限制,本次设计在该交叉口处采取压窄中央绿化带,增设左转车道的方式对进口进行处理。6.TP6道路在K1+514.95与规划支路相交,为主干路与支路与相交,本次设计在TP6采用平B1类,即主干路中心隔离封闭,支路只准右进右出。7.TP7道路在K1+814.056与横四线相交,为次干路与主干路相交,本次设计在TP7采用平A1类,即交通信号灯控制,进口道进行展宽。(2)纵四线1.TP1道路在K0+054.651与横二线相交,为次干路与次干路相交,本次设计在TP1采用平A1类,即交通信号灯控制,进口道进行展宽。2.TP2道路在K0+446.322与规划支路相交,为次干路与支路相交,本次设计在TP2采用平B1类,即减速让行或停车让行标志管制交叉口。3.TP3道路在K1+000.608与规划支路相交,为次干路与支路相交,本次设计在TP3采用平B1类,即减速让行或停车让行标志管制交叉口4.TP4道路在K1+283.468与横四线相交,为次干路与次干路相交,本次设计在TP5采用平A1类,即交通信号灯控制,进口道进行展宽。5.TP5道路在K1+447.614与规划支路相交,为次干路与支路相交,本次设计在TP5采用平B1类,即减速让行或停车让行标志管制交叉口(3)横四线1.TP1道路在K0+000与纵二线相交,为次干路与主干路相交,本次设计在TP1采用平A1类,即交通信号灯控制,进口道进行展宽。2.TP2道路在K0+300.368与纵三线相交,为次干路与次干路相交,本次设计在TP2采用平A1类,即交通信号灯控制,进口道进行展宽。3.TP3道路在K0+893.442与横四线相交,为次干路与次干路相交,本次设计在TP3采用平A1类,即交通信号灯控制,进口道进行展宽。六、施工技术要求6.1路基路基压实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压实度要求如下:填挖类型深度范围(cm)压实度(%)纵二线纵四线、横四线填方0-30≥96≥9530-80≥96≥9580-150≥94≥94>150≥93≥92零填及挖方0-30≥96≥9530-80≥96≥95土质路基经压实后,不得有松散、软弹、翻浆及表面不平整现象,土、石路床必须用12~15t振动压路机碾压检验,轮迹不得大于5mm,土质路床不得有翻浆、软弹、起皮、波浪、积水等现象。填方高度小于80cm,原地面以下0~80cm范围内土的压实度不应低于表列“零填及路堑路床”一栏的要求。路床平整度:≤15mm中线高程:+10mm,–15mm中线偏位:≤50mm横坡:±0.3%(±20mm绝对高差)路床顶面土基的回弹模量E0和检验弯沉值L0石质路基设计回弹模量如下表所示。表6-2路床顶回弹模量及弯沉值标准表分类回弹模量E0弯沉值(0.01mm)一般中湿、潮湿一般干燥土质路基≥40Mpa≤288≤245石质路基≥50Mpa≤2256.1.2路基排水路基施工时应注意排水,必须合理安排排水路线,充分利用沿线已建和新建的永久性排水设施。路基分层挖填时应根据土的透水性能将表面筑成2~4%的横坡度,并注意纵向排水,经常平整现场,清理散落的土,以利地面排水。当地面水排除困难而无永久性管道收集可利用时,应设置临时排水设施。6.1.3挖方路基路基开挖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及欠挖,临近建筑时不得采用爆破开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路基底若有超挖,超挖回填部分应填筑与底基层同样材料。6.1.4填方路基(1)填料要求路基填土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淤泥,不得含杂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10㎝的土块应打碎。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为填料,且应优先选用砾类土、砂类土,且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路基填方若为土石混和料,且石料强度大于20mpa时,石块的最大粒不得超过压实层厚2/3,当石料强度小于15Mpa,石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路床土质应均匀、密实、强度高。(2)基底处理路堤修筑内,原地面的坑、洞、墓穴等应用原地的土或砂性土回填,并进行压实,路堤基底为耕地或松土时,应先清除有机土种植土、树根、杂草后,再压实。其压实度不应小于93%。路基填土高度小于80cm时,基底的压实度不宜小于路床的压实度标准,基底松散土层厚度大于30cm时,应翻挖后再回填分层压实。(3)填筑路基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碾压,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时,应遵循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低后高,先慢后快以及轮迹重叠等原则。至少碾压3遍直到达到规定的压实度为准。路基施工中必须严格执行《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及各有关现行施工规程与验收。6.2路面施工要点6.2.1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路床通过验收后,方可施工底基层,底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水泥掺量为4%。依据《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CTJ034-2000)确定质量标准及材料要求。(1)质量标准表6-3底基层质量标准质量标准纵二路、横四路、横二路压实度≥97%(主干路)≥96%(次干路)中线偏位≤30mm路床平整度≤15mm厚度容许偏差-15mm中线高程+10,-20mm宽度不小于设计宽度+B横坡主线±0.3%且不反坡弯沉值≤90(0.01mm)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1.5~2.5Mpa注:本表采用《城市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表5.6.92)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中,水泥掺量为4.0%,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灰质硅酸盐水泥均可使用,但应选用终凝时间在6小时以上者,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不应使用,级配碎石应选用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应小于37.5mm,级配组成如下表:表6-4水泥稳层级配组成表通过下列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液限(%)塑性指数37.5100小于28小于931.590~1001967~909.545~684.7529~502.3618~380.68~220.0750~7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40%。6.2.2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1)质量标准表6-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质量标准质量标准纵二路、横四路、横二路压实度≥98%(主干路)≥97%(次干路)中线偏位≤30mm路床平整度≤15mm厚度容许偏差-15mm中线高程+10,-20mm宽度不小于设计宽度+B横坡主线±0.3%且不反坡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4.0Mpa弯沉值≤50(0.01mm)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3~5Mpa注:本表采用《城市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表5.6.9(2)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的水泥掺量为5.5%,水泥材料要求同底基层,碎石应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宜小于31.5mm,级配组成如下表:表6-6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材料要求通过下列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31.510026.590~1001972~899.547~674.7529~492.3617~350.68~220.0750~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