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犯罪的特殊刑事政策_第1页
环境犯罪的特殊刑事政策_第2页
环境犯罪的特殊刑事政策_第3页
环境犯罪的特殊刑事政策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犯罪的特殊刑事政策

目前,环境违法行为频发,自然环境恶化。为有力地抗制环境犯罪,刑法学界提出了包括增设过失危险犯在内的多项强化环境资源保护的刑法对策,然而备受期待的《刑法修正案(八)》却最终没有采纳。另外,在我国环境犯罪执法中以罚代刑、有罪不罚和重罪轻罚等现象较为常见,极大地削弱了刑法遏制环境犯罪的功能。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和难以改变,表明遏制环境违法犯罪、保护生态环境不能只将目光聚焦于罪刑规范的完善等个别因素上,而应当站在刑事政策的高度加以审视,为环境犯罪确立特殊的具体刑事政策,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调动更多的法律资源和社会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我国历来重视刑事政策的运用。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确立了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应对恶化的犯罪形势,中央确立了“严打”的刑事政策,近期为了配合和谐社会的建设又确立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作为一种犯罪类型,环境犯罪理所当然应当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然而,犯罪有多种不同的类型,某些特殊的犯罪类型应当还有特殊的具体刑事政策,青少年犯罪的“教育、挽救和改造”刑事政策就是先例。笔者认为,基于以下理由,国家有必要为环境犯罪确立具体的刑事政策。环境犯罪具有远性虽然所有的犯罪都侵犯了法益,但是相比之下,环境犯罪的社会危害更为严重和更为深远。环境犯罪社会危害的严重性表现为破坏了国民的生存环境,而环境犯罪社会危害的深远性则表现为环境犯罪不仅侵害或者威胁国民的现时利益,而且会侵害或者威胁到国民未来的利益和未来国民的利益。更现实的问题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列为现代化五大建设目标之一,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凝结为全社会的共识。毫无疑问,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环境犯罪,而确立环境犯罪的特殊刑事政策是有效地遏制环境犯罪的必要条件。因为如果不确立环境犯罪的特殊刑事政策,意味着对环境犯罪就只能和对其他类型的犯罪一样,等同地实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为放纵环境犯罪分子制造可乘之机。污染环境罪的立法现状在1997年刑法典中,作为污染自然环境的基本犯罪,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被设置为结果犯。依据当时的刑法规定,只有污染环境“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才构成犯罪。这种只有在发生了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时才启动刑法保护的做法,无疑不利于保护自然环境。因为保护环境重在预防,只有在污染环境的行为造成足以发生严重污染环境的危险状态时就加以制止,才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我国许多学者都呼吁将污染环境犯罪设置为过失危险犯。虽然《刑法修正案(八)》对原刑法第338条所规定的少数构成要件要素进行了修改,将犯罪后果由“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修改为“严重污染环境”,在犯罪后果的链条上有所提前,但并没有改变原有的结果犯格局。之所以立法机关没有将污染环境罪设置为过失危险犯,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家没有为环境犯罪确立特殊的刑事政策。具体地讲,关于现行刑法是否已经规定了过失危险犯在学界存有争议,而我国对环境犯罪又没有实行特殊的刑事政策,因而立法者不愿意开此先例而将环境犯罪设立为过失危险犯。此外,环境犯罪的执法不严较为突出。自1997年10月1日新刑法施行至2002年8月31日近5年的时间内,全国被以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定罪判刑的案件仅有9件,年均不足2件。2000—2006年,中国海监办理的环境违法行政处罚案件共有1383件,却没有一件被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究其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国家没有为环境犯罪确立特殊的具体刑事政策,致使有些执法人员以执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为借口,放纵环境犯罪分子。环境刑事政策的确立自20世纪中期以来,欧美国家明显强化了环境保护,加大了惩罚和预防环境犯罪的力度,环境保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正在步西方发达国家的后尘,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日渐加深,环境质量持续下降。及时确立从严惩处的环境刑事政策是必然选择。从严惩处的环境刑事政策与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并不矛盾。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要求在认定犯罪和处罚犯罪人上要宽严并用,该宽则宽,该严则严,反对一味的从宽或者从严惩处。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并不要求对所有的犯罪类型都同等地实行从宽或者从严惩处,相反,容许不同类型犯罪的处罚宽严有别、有所不同。因此,对环境犯罪实行从严惩处的刑事政策并不是对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否定,而是对宽严相济之中的从严惩处的落实和实现。对环境犯罪实行从严惩处的刑事政策,要求全面地规制环境犯罪,严厉地惩罚环境犯罪分子。依据环境犯罪的自身特点和当前环境犯罪立法、执法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从严惩处的环境刑事政策由三个子政策构成。刑法的谦抑性原则环境保护早期化即将污染环境罪由结果犯修改为过失危险犯。要想有效地保护环境,刑法介入环境犯罪的时间就必须提早到危险状态。现行刑法仍将污染环境罪设置为结果犯,只有在污染环境的行为“严重污染环境”后才能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介入的时间不够及时。从世界范围看,德国和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都有将环境犯罪设置为过失危险犯的立法例。环境保护全面化即对自然环境和重要的自然资源都提供刑法保护。虽然谦抑性是刑法的重要特征,但是对环境提供全面的刑法保护并不违反谦抑性的原则。因为一方面,自然环境和重要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值得动用刑罚惩治破坏自然环境和重要的自然资源的犯罪行为;另一方面,自然环境和重要的自然资源具有公共属性,将保护环境的任务寄希望于民事法律或者行政法律并不可行。因为我国国民的公共意识未发育成熟,要想通过国民主动提起环境侵权诉讼来保护自然环境和重要的自然资源并不现实,而如果对环境破坏行为只追究行政责任,也不足以威慑破坏自然环境和重要资源的行为人。而现行刑法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重要的自然资源保护还不够全面。依刑法规定,污染环境罪的污染物限于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遗漏了噪声污染。立法机关应当及时修订刑法,增设噪声污染罪;还应当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适时地将新出现的严重破坏环境资源的行为予以犯罪化。当前,待犯罪化的新的破坏环境资源的行为主要有光污染、导致外来物种入侵、转基因生物控制、污染海洋、草原超载放牧等。用好法定刑,适用刑法目的的环境犯罪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进步,学界已经就环境保护的重要价值达成了共识。关于环境犯罪的保护法益在理论上存有人类环境法益说、生态环境法益说和折中说的对立,正在经历着由人类环境法益观向生态环境法益观的转变。这一转变表明人类已经认识到了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性,承认环境和其他生物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人类必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与此同时,社会公众极为关注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公众最为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由此可见,环境权益在国民生活利益系列中的地位上升了,国家应当从重处罚环境犯罪。对环境犯罪实行从重处罚的刑事政策,要求对环境犯罪设置高于其他犯罪类型的法定刑,在必要时使用特殊的认定犯罪方法,以及在量刑上判处更重的刑种和更长的刑度。首先,立法机关应当修改刑法,对环境犯罪设置严厉的法定刑。现行立法的情况是,有些环境犯罪的法定刑明显轻于相类似的其他犯罪。例如,盗伐林木罪的最高法定刑为“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而盗窃罪的最高法定刑则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从常理上讲,盗伐林木罪既侵犯环境法益又侵犯财产法益,犯罪性质重于盗窃罪,理应刑罚更严厉,然而其法定刑却轻于盗窃罪,明显违反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法定刑偏低的环境犯罪还有非法采矿罪、破坏性采矿罪、非法占有农用地罪等。其次,运用疫学的因果关系理论判断环境犯罪的因果关系。运用疫学的方法判断环境犯罪的因果关系,比起普通刑事犯罪按照条件说或者相当因果关系说加以判断更为简便,因而也是从严处罚环境犯罪的重要表现。依据疫学的方法,只要在统计数据上两者的相关存在着高度的盖然性,就可以肯定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不必受条件说等学说所要求的必须得到科学证明的法则的约束。之所以要在环境犯罪中采取特别的因果关系判断方法,也是因为相较于普通刑事犯罪,环境犯罪的发生过程和因果关系复杂得多。如果与其他犯罪的因果关系一样,采用条件说等理论加以判断,环境犯罪的因果关系往往很难认定。当前,我国司法机关对环境犯罪的因果关系的判断态度暧昧,最高人民法院应当制定司法解释加以明确规定。最后,对环境犯罪分子从重量刑。从重量刑是指对环境犯罪人依法选择较重的刑种和较长的刑期。从重量刑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的,并不排斥从宽情节的适用,对主观恶性较小、人身危险性较轻的未成年环境犯罪人、共同环境犯罪中的胁从犯等理应予以从宽处理。但是,对没有从宽处罚情节的环境犯罪分子,就应当判处严厉的刑罚。从重处罚环境犯罪不仅要从重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而且在单位犯罪的条件下,还应当对环境犯罪单位判处与犯罪严重程度相适应的、足以威慑单位环境犯罪的数额的罚金。环境违法行政处罚方面,强调刑罚法定原则现代的刑事政策早已超越了作为单纯的刑罚运用政策的早期刑事政策,刑罚之外的其他具有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功能的因素都是刑事政策的组成部分。应对环境犯罪,单凭刑罚方法难以奏效,多年来的司法实践也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这是因为,环境犯罪通常是单位犯罪,虽然环境犯罪单位会被判处罚金,但是由于有可能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或者以其他方法将罚金的损失转嫁给消费者,环境犯罪单位最终也有可能避免惩罚。为了强化对环境的保护,必须在刑罚之外充分地利用其他法律资源,而效果显著但却被司法机关和环境保护行政执法机关弃置一边的重要法律资源就是环境违法行政处罚方法。环境犯罪是以违反环境保护行政法规为前提的,具有行政违法性和刑事违法性双重违法属性,因而对环境犯罪单位追究行政责任具有法律依据。对于环境违法行为,环境保护法规规定了多种不同的行政处罚方法,其中的“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吊销许可证或者其他具有许可性质的证书”的威慑力,远高于对环境犯罪单位适用罚金。为落实确立刑罚与非刑罚处罚相结合的刑事政策,最高人民法院应当制定司法解释,明确规定在审理单位环境犯罪案件时,法院可以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司法建议工作的意见》,向环境保护行政执法机关发出司法建议书,建议对环境犯罪单位给予行政处罚。上述三个子原则是从严惩处的环境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