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15分析思路结构_第1页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15分析思路结构_第2页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15分析思路结构_第3页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15分析思路结构_第4页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15分析思路结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五分析思路结构(建议用时:3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莫高窟余秋雨莫高窟对面,是三危山。公元366年,一个名叫乐樽的和尚来到这里。他在峰头四顾,突然看到奇景:三危山金光灿烂,烈烈扬扬,像有千佛在跃动,与西边的晚霞遥遥对应。当时的乐樽和尚,刹那间激动万分。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他有所憬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胜地。和尚发愿完毕,两方光焰俱黯,苍然暮色压着茫茫沙原。不久,乐樽和尚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他在化缘之时广为播扬自己的奇遇,远近信士也就纷纷来朝拜胜景。年长日久,新洞窟也一一挖出来了。上至王公,下至平民,或者独筑,或者合资,把自己的信仰和祈祝,全凿进这座陡坡。从此,这个山岙的历史,就离不开工匠斧凿的叮当声。我来这里时刚过中秋,但朔风已是铺天盖地。一路上都见鼻子冻得通红的外国人在问路,他们不懂中文,只是连声地喊着:“莫高!莫高!”声调圆润,如呼亲人。国内游客更是拥挤,傍晚闭馆时分,还有一批刚刚赶到的游客,在苦苦央求门卫,开方便之门。我不禁对着这堵山坡傻想: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比之于埃及金字塔,印度桑奇大塔,古罗马斗兽场遗迹,中国的许多文化遗迹常常带有历史层累性。别国遗迹一般修建于一时,兴盛于一时,以后就以纯粹遗迹的方式保存着,让人瞻仰。中国的长城就不是如此,总是代代修建、代代拓伸。长城,作为一种空间的蜿蜒,竟与时间的蜿蜒紧紧对应。中国历史太长、战乱太多、苦难太深,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阿房宫烧了,滕王阁塌了,黄鹤楼则是新近重修。因此,大凡至今轰传的历史圣迹,总是葆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因此,我不能不在这暮色压顶的时刻,在山脚前来回徘徊,一点点地找回自己,定一定被震撼了的惊魂。晚风起了,夹着细沙,吹得脸颊发疼。沙漠的月亮,也特别清冷。山脚前有一泓泉流,汩汩有声。夜已深了,莫高窟已经完全沉睡。第二天一早,我又一次投入人流,去探寻莫高窟的底蕴,尽管毫无自信。游客各种各样。有的排着队,在静听讲解员讲述故事;有的捧着画具,在洞窟里临摹;有的不时拿出笔记写上几句,与身旁的伙伴轻声讨论着学术课题。他们就像焦距不一的镜头,对着同一个拍摄对象,选择着自己所需要的清楚和模糊。莫高窟确实有着层次丰富的景深,让不同的游客摄取。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寻文化,都未尝不可。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它们为观看者存在,它们期待着仰望的人群。一堵壁画,加上壁画前的唏嘘和叹息,才是这堵壁画的立体生命。游客们在观看壁画,也在观看自己。于是,我眼前出现了两个长廊——艺术的长廊和观看者的心灵长廊,也出现了两个景深——历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宗教理义已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了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只要是知闻它的人,都会以一生来投奔这种仪式,接受它的洗礼和熏陶。这个仪式如此宏大,如此广袤。甚至,没有沙漠,也没有莫高窟,没有敦煌。仪式从沙漠的起点已经开始,在沙窝中一串串深深的脚印间,在一个个夜风中的帐篷里,在一具具洁白的遗骨中,在长毛飘飘的骆驼背上。为什么张大千举着油灯从这里带走一些线条,就能风靡世界画坛?只是仪式,只是人性,只是深层的蕴藏。过多地琢磨他们的技法没有多大用处,他们的成功只在于全身心地朝拜过敦煌。离开敦煌后,我又到别处旅行。我到过另一个宗教艺术胜地,那里山清水秀,交通便利。思维机敏的讲解员把宗教故事与今天的社会新闻、行为规范联系起来,讲了一门古怪的道德课程。听讲者会心微笑,时露愧色。我还到过一个山水胜处,奇峰竞秀,美不胜收。一个导游指着几座略似人体的山峰,讲着一个个贞节故事,如画的山水立时成了一座座道德造型。听讲者满怀兴趣,扑于船头,细细指认。我真怕,怕这块土地到处是善的堆垒,挤走了美的踪影。为此,我更加思念莫高窟。什么时候,哪一个大手笔的艺术家,能告诉我莫高窟的真正奥秘?日本井上靖的《敦煌》显然不能令人满意,也许应该有中国的赫尔曼·黑塞,写一部《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把宗教艺术的产生,刻画得如此激动人心,富有现代精神。不管怎么说,这块土地上应该重新会聚那场人马喧腾、载歌载舞的游行。我们,是飞天的后人。(选自《文化苦旅》,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莫高窟具有历史层累性特点,生生不息,至今轰传,因而我们看莫高窟不是看标本,而是看生命。B.作者对探寻莫高窟的底蕴毫无自信,表现出作者的敬畏与谦逊,也表现出了莫高窟的底蕴深厚。C.文中脚印、遗骨等意象,沧桑却不凄凉,表现了莫高窟作为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对人们精神浸润之深。D.文章尾段意蕴丰富,寓指我们既是优秀文化的受益者,得其滋养,亦应是优秀文化的传承者。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乐樽和尚观三危山奇景开篇,构思独特,动人心魄,也增添了传奇色彩。B.文中外国游客的呼喊和迟到游客央求的情景,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了莫高窟的魅力。C.倒数第三段运用设问,通过两个外国作家的作品,表达作者探究莫高窟奥秘的期望。D.文章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在对现实与历史的观照中对莫高窟进行了文化阐释。★3.文章写作者离开敦煌后到别处旅行的所见所感,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4.余秋雨的散文被称为“文化散文”,本文的“文化味”是怎样体现出来的?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鲁迅先生的温柔叶浅韵近距离与鲁迅先生对视,已经10天了,这是先生留于人世的能量场,我有幸被吸纳。一出房间门,我就看见先生的像,悬于空中的先生有些虚幻。在这个以先生名字命名的文学院里,被各种大师拓宽的维度与自我的渺小像一对经典的矛盾。对立统一,又不断向前发展。先生的目光里,有威严和崇高,又似多了一种温柔和亲近,令我的呼吸中也有了些春天的芬芳。书本里,画册上,先生一张冷峻的脸,像是这世界与他有仇。与我在这里天天亲近的先生塑像,莫名的大不同。我忘记了他在《彷徨》《呐喊》中医治黑暗、腐朽和麻木,忘记了他曾怀抱“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肝义胆,忘记了他的作品被人称为匕首和投枪。窗外的风,正恣意地摇动嫩黄的柳条,玉兰多情,梅花呢喃,喜鹊喳喳。这样的时刻,适合怀念先生。坚硬中的温柔,像绝壁上生香的花朵,令人迷恋。当先生的爱情之花为许广平绽放时,一定像极了楼下盛开的梅。苦寒中的香气在阳光下翩翩起舞,清风与蝴蝶不请自来。他是她永远的小白象,她是他亲昵不尽的枭蛇鬼怪。称呼里收藏不住的爱,穿越时空,依然是完美无比的品牌精神食粮。在惺惺相惜中,被人艳羡,也被人嫉妒。谁是谁一世未了的青梅,谁又会是谁一生要摆渡的桃花。只要是你,只要有你,万水千山飞不尽的才情,在一粥一饭里,在一纸一句里。而在先生与萧红的一段对话里,更让我看到一个情趣昂然的鲁迅。素知先生博学多才,在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头衔之外,还有翻译家、书法家的称呼,就是说起时尚衣着也头头是道。从样式说到颜色,从搭配说到装饰。他说衣着,讲美学,也在说生活露性情,先生全然成了时尚达人。有时,我也会看见一个顽劣的鲁迅先生,他看见有人随地小便时,用橡皮枪瞄准人家。他的心里不仅居住着温柔,还收藏着可爱,甚至还有些小淘气。当一个孩子身上自然流露的天性在一个成年人的身上呈现时,便变为一种喜剧的色彩,增添了更多的生活质感。先生走的时候正值壮年。55岁的年龄,正是智慧峰值期。临终遗嘱有7条,除了交代丧事从简,还交代幼儿周海婴“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还有一条说,对别人应许的事物不可当真。最后一条是:万勿接近“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鲁迅先生至死也是一个是非恩怨分明的人,记着人应许他的事物还没兑现,记着该报的仇恨一定要报。他与如今处处主张宽容,宽容到要把“看不惯别人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当座右铭的做法是多么格格不入呀。先生的温柔是有棱角的,有棱角的地方,自成方圆。翻阅历史典籍,从中国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的路上,什么妖魔鬼怪,狐媚幽仙,才子佳人。侠盗勇士,奴才无赖,他们自有高贵和卑贱的安身立命处。惟有先生温柔地看着世间万物的变化,不悲不喜,不怒不嗔。东西南北,各方各圆。生死之外,世间并无所谓大事。我在先生的塑像面前,再惊天动地的语言都已是多余。春光正好时,我恰好苏醒。窗外,春天正在画里。(选自2019年4月8日《文艺报》,有删改)5.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很多人已经习惯了书本、画册中鲁迅先生那冷峻的面孔,但作者却另辟蹊径,从鲁迅文学院中的鲁迅塑像显露出的温柔的目光写起,让人耳目一新。B.“春天的芬芳”生动形象地揭示出鲁迅先生的温柔所具有的魅力,表明了作者走近先生之时内心充满了喜爱与钦佩之情。C.先生遗嘱里有对周海婴将来职业的要求,有对无原则主张宽容的痛恨。作者写这些是为了表现鲁迅先生高超的智慧。D.作者视野广阔,穿梭在中国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对先生温柔看待世界之一切的态度予以高度评价,情感真挚。6.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二段对窗外环境的细致描写,既点明了作者怀念先生的时间,也富有诗意,饱含深情。B.作者以“楼下盛开的梅”比喻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鲁迅和许广平爱情的美好。C.这篇文章以小见大,用含蓄深沉的语言,结合叙述、议论等,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温柔可亲的鲁迅。D.文章篇末点睛,升华了“我”对鲁迅先生的情感,同时结构上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7.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中鲁迅先生的“温柔”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8.本文的中心内容在于写“鲁迅先生的温柔”,而结尾却写“我”在春光正好时恰好苏醒,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十五分析思路结构1.B解析:“作者对探寻莫高窟的底蕴毫无自信”表述错误。从文本“第二天一早,我又一次投入人流,去探寻莫高窟的底蕴,尽管毫无自信”看,这只是作者表达对莫高窟敬畏的说法,不能理解为“毫无自信”。2.C解析:“通过两个外国作家的作品,表达作者探究莫高窟奥秘的期望”表述错误。根据文本“日本井上靖的《敦煌》显然不能令人满意,也许应该有中国的赫尔曼·黑塞,写一部《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把宗教艺术的产生,刻画得如此激动人心,富有现代精神”可知,第二个是中国作家作品。3.离开敦煌后,作者所到之地或是宗教艺术胜地或是山水胜处,但却被过多地和社会现实、道德规范相联系,反衬出莫高窟给人的玄秘、洁净和高超之美,表达了作者对“善的堆垒,挤走了美的踪影”的担忧,也表达了对莫高窟及其文化的景仰之情。4.①从选材方面,莫高窟是历史文化遗迹,具有历史生命,一定程度上折射民族心理,作者以此为材,淋漓尽致地体现其作品的“文化味”。②从语言的角度分析,本文语言典雅灵动如诗。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得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富有了文采。例如“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宗教理义已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了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为我们展现了莫高窟的与众不同的美。5.C解析:“作者写这些是为了表现鲁迅先生高超的智慧”分析错误。由原文“鲁迅先生至死也是……自成方圆”可知,作者写鲁迅先生的遗嘱是为了表现鲁迅先生的温柔是有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