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数字特征分析_第1页
电影中的数字特征分析_第2页
电影中的数字特征分析_第3页
电影中的数字特征分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影中的数字特征分析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一些电影环境和场景可以运用先进的手段来实现真实的审美效果:真实的现实和未来世界、不同形状和激活的虚拟角色(真实的形象、真实的动物形象、真实的动物和物体)在数码技术的创造性表现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所以,电影表演艺术的理念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对于演员的表演来说,她/他是电影艺术叙事、传意的主要手段。演员面对实景和真实人物的表演与交流是传统表演塑造中的一大基本元素。百年电影史上,每一个面对摄影机镜头的演员,都以自然而不露痕迹的生活化表演来作为其演技成熟与否的标准。”1但是,到目前为止运用数码技术制作出的虚拟人与真人表演尚未达到完全相似的程度,关键在于其表演的真情呈现问题。虚拟角色表演大多是以计算机程序作为手段进行创作的表演,是一种通过导演的指挥、制作人员审美意象建构、并进行审美体验而传达给计算机设计出来的视听形象。因此,制作人员在单独进行虚拟表演创作,或捕捉真人演员表演进行创作的过程中,都需要具备表演才能,需要对表演有着深刻的理解能力和极强的观察能力。从而使其塑造的虚拟角色在表演上能体现数字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一、“规定情景”的内涵及在电影表演中的运用电影作为艺术,其创造的时空本身就是虚拟的,而“用真情”表演是传统电影表演理论对真人表演的要求,其外部动作、言谈举止都源于“真情”对角色的把握。那么,虚拟角色的表演怎样才能达到“情感的真”呢?首先就要制作人员“用真情”去创作虚拟角色,“用真情”感受/体验虚拟角色的每一情绪/每一神态,在虚拟人物身上“移情”,发挥、演绎人们的认知、情感与幻觉,创造出艺术的真实,也就是说制作人员将其真情实感“移情”到虚拟角色的表演中,让虚拟角色在“虚拟的规定情景”中,完成角色形象的塑造,实现虚拟角色表演的行动线、目的、任务等艺术创造的审美效果,创造出真人表演的审美意境。我们可以从传播学研究领域李普曼的“假环境说”,来理解电影表演中的“规定情景”。电影表演中的“规定情景”,就是演员(虚拟角色)在虚拟的环境下以其富有性格的言谈举止进行人物塑造,揭示电影作品所要呈现的历史背景、时代意义、主题、风格、文化内涵等,演员(虚拟角色)的表演是与虚拟场景结合的表演。在这虚拟的“规定情景”表演过程中,对于真人演员和虚拟角色就有明显的不同:真人演员(包括通过真人动作捕捉拍摄然后进入虚拟角色塑造的演员)在虚拟的“规定情景”表演中,需要靠观察力、想象力,特别强调注意力集中,需要有方向感,需要动作的准确排布、突出重心、明确节奏,使动作行为具有连贯性、顺序性和逻辑性,“要使包括内心的活动与外部形体动作线不断,滚动向前”。2而虚拟角色则无需观察力、想象力及注意力集中等问题,只需制作人员将合乎虚拟角色的动作进行准确排布、重心突出、节奏明确,使情感的表现到位,光感、色感、风格统一,符合规定情景和情境即可。例如,动画电影《海底总动员》(导演:安德鲁·斯坦顿、李·昂克里奇,2003)中对小丑鱼尼莫父亲情感的刻画,具有感人至深的审美效果:正当他沉醉在与爱妻的嬉戏、期待他们的爱子们成长的幸福中时,鲨鱼的突然到来,毁灭了他的一切,他的痛苦挣扎、痛不欲生的表演设计,成功体现出创作主体赋予其“真情”,成功地让一条鱼的各个部位、器官都有所抽动,活化其每一根神经,给广大受众以心灵的触动;而当他在绝望中发现了还存活的唯一的一个孩子——小丑鱼尼莫时,用双鳍小心地捧起爱子,那种兴奋、激动、珍惜、爱恋的动作与表情,一瞬间不能不让受众哽咽、落泪……这种对虚拟角色“移情审视”的表演创作,只有付诸真情才能实现,我们不能不折服动画电影《海底总动员》的制作主体们那高超的技术与艺术创造完美结合的能力。可以说,在虚拟角色的表演中,更多发挥的是制作人员的“移情”作用,体现的是制作人员的个性特点、审美追求。故而,虚拟角色“用真情”表演的审美特质不仅拥有真人的“移情”表演,更体现出制作人员的“移情”效果。二、运动捕获—虚拟表演“似真非真”的演技只要人们能够想象出来的角色或场景,制作人员就可以通过高新技术表现出来,这已是数字时代不争的事实。如果说我们已经从最早的二维动画片《米老鼠与唐老鸭》夸张、变形创造的虚拟角色中,看到了其具有“似真非真”的演技艺术表演的话,那么我们又可以从科幻系列影片《星球大战》的创作过程,看到数字技术创造的虚拟角色表演“似真非真”的演技发展历程。如在《星球大战2:帝国反击战》(1980)中绝地武士大师尤达还只是一个连转动身体都不可能的虚拟角色,更无谈表演,还远远落后于二维动画创作的“似真非真”表演,但到了《星球大战前传2:克隆人的进攻》(2002)中,尤达不仅可以灵活地行走,而且还可以参加战斗,增加了“似真非真”的表演内涵。可以说,对于真人演员的表演,要达到生活的真、情感的真,必须把握住角色的“神韵”,而在这一点上,虚拟角色的表演是有难度的。尽管制作人员尽可能地运用高超的数字技术处理虚拟角色的各种表情、动作,但是真人的文化内涵是虚拟角色无法“传神”的,虚拟角色无法对自己的表演进行情感的评判。虽然运用运动捕捉系统似乎冲破了这种障碍,如2001年的影片《最终幻想》,其中所有的数码真人角色就是运用运动捕捉获得制作的,使数码演员达到真人影像的效果,堪称为里程碑之作。运动捕捉是表演动画系统的基础,它实时地检测、记录真人表演者的肢体在三维空间的运动轨迹,捕捉真人表演者的动作,并将其转化为数字化的“抽象运动”,从而塑造出数码角色模型,并使模型做出与真人表演者一样的动作。运动捕捉的对象不仅仅是真人表演者的动作,还可以包括真人表演者的表情、物体的运动、相机灯光的运动等。3此时,虚拟角色表演的“逼真性”似乎是真人演员表演的现实感、真实感的呈现。然而,我们看到《最终幻想》因受技术的局限,其人物的情感变化、语言功能、皮肤的质感、发质的动态等都明显与真人不同,仍处于动画状态。又如2004年美国影片《极地特快》采用了最新开发的精细动作捕捉系统,虚拟角色的表演更加生动、形象,演员所有的表情动作,甚至情绪变化引起的细微差异都能精确地记录到电脑上,使虚拟角色表演“似真非真”的演技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挥,但是,我们仍然看到,电影中虚拟角色的行为还是有些迟缓。而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软件技术的不断开发,真正实现虚拟角色的“逼真”表现,较为充分地发挥数字技术“表演”绝技的,应是把真人放在“规定情境”下的表演摄录后,再置入电脑中而经过“似真非真”的处理创造的虚拟角色。如《指环王2:双塔奇兵》中虚拟角色咕噜,就是运用CGI(计算机图像生成)技术和数字图像合成技术创造的,是一种真人表演而虚化的“角色”,呈现出虚拟角色“似真非真”的情感细微变化。因为细节不仅是电影真人表演的难度所在,更是真人角色塑造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构成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背景、自然景观的最小的组成元素,4是透视人物情感变化、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核心要素。所以,数码技术生成的虚拟角色的表演,也要追求细节的“真”,情感的“真”,要追求以现实感、真实感为依据和目标,注重角色的细节,以达到“逼真”的效果。目前,已有许多虚拟角色的制作细腻到“人物面部表情”,人物的眼睛、瞳孔、血管和睫毛,皮肤的皱折、毛细孔等,这就是数字技术对虚拟角色的“表演”施展的绝技。当时代的脚步走完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时刻,卡梅隆和他的团队引领世界电影闯进了“世外桃源”:他们经过十几年整合资源,发掘出新技术Fusion-3D(虚拟摄像实时监察技术),成功拍摄《阿凡达》,突破了以往绿幕前拍摄演员表演后,配上后期的CG,却无法让导演在现场将表演及特效融合起来的创作方式。Fusion-3D新技术,让导演得以在摄像机中,实时地看到演员的表演配上特效画面之后的场景,实现了导演可以直接审视真人演员在虚拟环境中表演的程度;同时,卡梅隆和他的团队又开创了动作捕捉(Motion-Capture)技术中的TheVolume面部表情捕捉技术,通过塑造生动灵活、丰富细腻、富有个性、会思考、能感受、懂得爱的外星人,特别是其中虚拟角色那蓝色的脸和黄色的眼睛以及建造的色彩斑斓、壮观环境的画面,让广大受众深深体验到虚拟角色的传神之处。如由佐伊—索尔达娜饰演的女主人公,就彻底地融入了外星人的形体中,使用那维族的语言,并且一言一行都似乎是潘多拉行星上发生的,5从而凸显了虚拟角色表演“似真非真”的高超演技,体现出虚拟角色表演的审美特性和个性魅力,让广大受众从《阿凡达》的虚拟世界中,领略虚拟角色表演创造的“感人至深”的审美情境,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曾于2005年预测的“五年或七年以后就能制作出一个完全数码的人类,到时候观众将分辨不出是真人还是数码演员”。6三、情感的低格化从美学视角看,虚拟角色“移情审视”的表演和其“似真非真”的演技,让广大受众得到了视听觉的审美冲击,感受到高科技为电影带来的审美愉悦和快感。其实,这虚拟角色也体味着“拟人拟情”的多元审美内涵。我们知道,无论是用二维还是三维创作的动画电影,凡是以人的形象造型创造的虚拟角色,其表演都是模拟“真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刻画的,都是模拟“真人”的情感发生、发展的。如我们可以从动画电影《花木兰》虚拟角色的表演中,体味到“木兰”的情感寄托,看到中国文化元素与美国文化元素的融合;从《千与千寻》虚拟角色的表演中,体味到“千”和“千寻”在不同时空中对“生”的理解和认识。即使以人类形象之外的动物或物体为元素创作的动画电影,其虚拟角色的表演也都是建立在人类社会发生的故事基础之上,依托人的生活逻辑、情感逻辑展开的,通过模拟人类的情感变化、情感冲突来实现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达到以情感人的审美效果。例如,我们从电影《侏罗纪公园》的“恐龙”世界,体味到虚拟角色“恐龙”表演的“拟人拟情”的神态,感受大自然赐予其生命的律动;我们从第一部完全由计算机生成图像创作的动画影片《玩具总动员》(1995)中,体验到虚拟角色那富有情趣的“情感交流”,“拟人拟情”的表演激情;我们还可以从当年堪称创造电影特技奇迹的科幻巨片《终结者2》(TERMINATOR2)中两个虚实相间的角色:T1000——金属液体机器人和800型机器人的表演中体味“拟人拟情”的“人的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