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规划问题研究文献综述6500字】_第1页
【大学生职业规划问题研究文献综述6500字】_第2页
【大学生职业规划问题研究文献综述6500字】_第3页
【大学生职业规划问题研究文献综述6500字】_第4页
【大学生职业规划问题研究文献综述6500字】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职业规划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TOC\o"1-2"\h\u20363大学生职业规划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4479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4350(1)关于职业自我效能的研究 112745(2)关于自我认同的研究 29293(3)关于职业认同的研究 330165(4)关于自我效能感、自我认同与职业认同的关系研究 4280191.2文献评述 519366参考文献 5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成为大学生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自我认同、职业认同以及自我效能感作为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同样受到了许多关注。且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蓬勃发展,国内经济水平日益提高,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市场压力越来越大。但是经济的发展又让大学生毕业之后的选择变的丰富多样,进体制、包分配已经不再是他们的唯一选择,自主创业也已经成为大学生毕业之后的选择之一。当前高校学习倦怠问题日益突出,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发现,职业生涯规划离不开对大学生自我认同与职业认同的教育引导,同时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职业认同也呈现显著正相关,且自我认同感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关系密切。目前学术界关于三者的研究较多,本文将对这些大数据下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从而发现三者的关系,进而为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作用。1.1国内外研究现状(1)关于职业自我效能的研究一是关于自我效能的内涵方面,1977年Bandura提出了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这一概念,用以表示“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技能去完成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通过不断的完善,1986年,Bandura在随后的二十年中修订、发展中提出了自我效能的概念: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对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1994年为“个体对于自身完成某项指定任务所需能力的自我知觉”;1997年最终定义为“个体对其组织和实施达成特定目标所需行为过程的能力的信念”。海克特和贝特(Hackett&Betz,1981)最初将职业自我效能定义为:“个体对从事特定职业的能力的信念”。二是关于职业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研究,施跃健在其研究中指出,学习在我效能感在男生、女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目标达成、天资、自我怀疑、基本能力等方面,男生明显高于女生。李娟、王玉廷在研究中发现: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对学业的影响比较显著。如MeCarthyetal(1985)在他的研究中指出:对来说,自我效能感是预测大学新生写作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Shell.D.P&ColvinC(1995)进一步证实:在儿童的阅读和写作方面,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对其有较大影响。班杜拉(1986)及其他的一些研究显示,一般自我效能感受到自身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和情境环境等因素影响。在一般情况下,个体的亲身经历影响其成败经验的产生,而这种亲身经历一定要以个体真实的体验为前提,才能对一般自我效能感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成功的经历会使个体对自身的能力以及状态更加认可,增加其自信心,而个体在经历失败时则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同样也使得个体对自己的能力以及自信心产生影响。何婷婷、甘媛媛在对910名中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进行测量后发现,学生的年级和性别差异会对他们的学习自我效能感产生显著影响,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有下降的趋势;并且女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男生;不同学业水平也是影响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显著因素。王振宏等的研究也表明,影响个体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在于学习努力程度、面对挑战时的态度、能否持久学习、是否有良好学习策略及方法等。三是关于自我效能的测量研究,自从自我效能感被引入职业领域中时,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就成为了热门的研究领域。1981年,海克特和贝特设计出了第一个“职业自我效能感量表”(OccupationalSelf-EfficacyScale),此量表主要考查职业领域中的性别差异现象。国内的姜飞月和郭本禹(2004)就此量表进行修订。从职业内容角度出发,贝特和波甘(Betz&Borgen,1996)以霍兰德职业兴趣为基础编制出“技能信心量表”(SkillConfidenceInventory),旨在测量与职业兴趣类型相联系的活动和任务的自我效能感。国内学者汤梅于2001年修订了SC工。2005年王祯等运用此表进行了调查,因素分析的结果验证了量表所包括的“管理型”、“研究性”、“艺术型”、“现实型”、“常规型”、“社会型”6因子结构。从职业行为过程角度出发,贝特和泰勒(Betz&Taylor,1983)借鉴克莱兹(1978)职业成熟度理论模型中职业选择能力部分的结构设计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CareerDcecision-MakingSelf-EfficacyScale,CDMSE),用于测量个体将要进行职业决策时对此所需能力的自信程度。1996年,贝特等人对此量表进行了修订,把原来的50个项目缩减到了25个。在简洁的同时,它更为高效实用,也具有更加令人满意的信、效度。目前,CDMSE系列量表已成为迄今为止应用最为广泛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测量工具。彭永新、龙立荣(2001)对CDMSE量表进行了修订,编制了“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经检验证明该量表的项目特性、内部一致性信度、辨别效度都较好。另外,龙燕梅(2003)对CDMSE的简氏也进行了修订,设计出“大学生择业效能量表”。修订后的量表具有较高的同质性信度和重测信度,经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五因素模型的拟合良好。(2)关于自我认同的研究一是关于自我认同的内涵方面,常虹将自我认同定义为:个体自我在与外界的联系当中获得的一种促进个体完善发展的过程,即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对自我的评价以及看法。他认为高自我认同的学生不仅具有健全的人格,同时在生活中勇于接受挑战,自立自强。二是关于自我认同的影响因素方面,Kroger(1995)以及SusanneBergh等人对自我认同的研究结果显示自我认同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EllenPastorino等人在不同领域研究210名大学生自我认同的结果发现,虽然自我认同在各个领域都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是经过整合后,自我认同性别差异不显著。Akers等人的研究结果发现,在青少年中期,同伴之间的自我认同状态最相似,随着时间发展,到青少年后期,同伴关系的影响才有所下降。张日昇以中日-青年为研究对象对中日青年的自我同一性状态进行了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中日青年同一性发展的性别差,年龄差,中日差。张妍、张瑞娟等人运用自尊、自我认同感与归因倾向问卷对职高生进行测查,发现职高生的自我认同感存在性别、年级和城乡的差异。邹琼、佐斌在对青少年进行自我同一的研究中发现,自我同一性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父母情况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强弱存在显著影响。在性别这个因素影响下,父母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对青少年学生的解释力最强。张琳在影响自我认同感差异的因素调查中发现:男生与女生的自我认同感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也存在显著差异;城、镇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无显著差异。桂守才、王道阳、姚本先在对某大学本科生进行调查后,得出:不同性别学生在家庭认同上的差异最显著;在姓名认同、容貌认同方面也存在着显著差异;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家庭认同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来源地的学生在学业认同上差异显著。杨虎民、邢少颖通过对428名大学新生采用自我认同感量表进行测评后,得出自我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直接影响了大学新生的自我认同感水平。李欣(2013)的研究结果发现当前中职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自我认同危机,影响其学习状态;赵亮(2015)通过研究成人高校生学习倦怠、学习动机、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呈现显著负相关。三是关于自我认同的测量研究,吴丽(2018)采用普拉格和奥克斯编制的青少年自我认同量表对中职生自我认同水平进行调查,该量表共有19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标准,从1到4分别代表由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全部项目的得分总和即为总量表分。当青少年的平均得分在56-58分之间,标准差在7-8之间,则表示中职生自我认同处于正常水平范围内,如果中职生得分明显高于此数字,则表明自我认同发展良好;若自我认同得分显著低于此数字,则表明自我认同还处在发展和形成的阶段。何晓岩(2018)以《职业自我认同问卷》为工具,对江苏12所高校院校共56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高校院校学生职业认同情况良好,属于中等偏上水平,高校院校女生职业认同显著高于男生,在年龄发展上总体呈倒U形发展趋势,先低后高,再回落。有过担任学生干部、兼职实习经历的学生职业认同感更高。(3)关于职业认同的研究一是关于职业认同的概念方面,Schein认为人们运用职业认同,分辨自身与其他职业团体中的人。Moore和Hofman在对以色列高等教育教职工的调查研究中,将职业认同定义为“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个体认为他(她)的角色很重要,很有吸引力的,而且与其他角色是融洽的”。赵元等认为职业认同是个体关于所从事行业的一种主观上的想法,黄敏认为职业认同是从业个人对于该职业的性质、社会意义及内涵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相似。于承杰的研究认为,职业认同会影响员工的忠诚度、上进心、成就感和事业心。综上,一个人的职业认同越高,越容易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这种积极的行业和专业情感维持了行业的稳定性,因此,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行业的看法和情感,这种情感可以影响其职业的倾向性和稳定性。二是关于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方面,Goodson和Cole认为教师职业认同发展基于教师职业与任教者自身的情况变化。它会因为个体、环境或者其他的特殊因素而不断发生变化。Volkmann和Anderson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个体出于自我感官与意向而必须表现的教师角色间的动态、复杂的平衡。Coldron和Smith认为职业认同是教师对其所在环境的反映。魏淑华等人则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个体(自我)与环境(教师职业)持续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动态的,即“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状态。”Antonek(1997)等就认为教师职业认同跟自身过往经历、当时的社会时期有关;他人的评价、所在学校层次、当地经济水平及薪酬待遇等同样是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重要方面。邓婷通过对本科男护生的调查发现男护生职业认同低于平均水平,这可能与社会舆论对男生从事护理这一行业存在偏见有关。更有相关研究表明,半数以上男护生不打算终身从事护理行业。三是关于职业认同的测量研究,London等(1993)在研究组织行为学的动机理论时,认为职业认同构成了职业动机,并将职业认同分为“工作投入”与“晋升愿望”两个部分。Goodson和Gole(1994)认为教师职业认同、自我认同与其对职业的认知高度相关。Meyer等人(1993)建立了三维职业认同模型,包含情感认同、持续认同与规范认同三个维度,并开发出对应18道题目的问卷。汤国杰(2011)以此理论模型为基础,开发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认同量表,含职业情感受益感、职业动力感与职业自我规范感三个维度,信、效度良好。二者均倾向心理维度。(4)关于自我效能感、自我认同与职业认同的关系研究王秋霞等在研究中发现,实习护生的自我效能能够对职业认同以及各维度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因此针对高校护生的职业自我效能与职业认同的相关性研究很有必要。徐继红(2018)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来自安徽和江苏两省的474名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和自我效能感进行调查。结果: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较高,自我效能感水平一般。职业认同与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相,其中职业认同中的角色价值观、职业归属感和职业行为倾向三维度对教师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预测效应。可见,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与职业认同关系密切,角色价值观、职业归属感和职业行为倾向是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影响因素。韩冰(2012)研究发现,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与教师职业认同各维度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教师职业认同各维度之间也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可以较好的预测对自身的认同、职业价值观、对师范生身份的认同、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对师范院校的认同,即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可以较好的预测教师职业认同。吕立杰、刘新、王萍萍(2016)通过教育实习工作量、实习教师满意度、实习教师自我效能以及实习教师职业认同感的调查,发现充分的工作与令人满意的指导共同影响实习教师的自我效能,实习教师的实习满意度影响实习教师的职业认同,自我效能感在教育实习满意度与职业认同中起到中介作用。吴丽(2018)研究发现,中职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高于女生;而在年级以及家庭所在地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中职生自我认同、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其中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自我认同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自我认同与学习倦怠之间呈现较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常虹(2012)研究发现,中职生在学习自我效能感方面存在性别差异,不存在年级差异;在自我认同的焦虑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在自信、自强、自立方面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中职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校归属感的形成产生影响,学校归属感对自我认同感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自我认同感又会对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1.2文献评述综上综述,学术界关于自我认同、自我效能以及职业认同等方面的研究较多,关于自我认同、自我效能以及职业认同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测量指标等的研究也较为丰富。学术界广泛认为,影响职业认同的因素主要有性别、性格、生源地、独生子女与否、职称、工作年限、学历、是否学生干部、志愿选择方式、家庭经济情况、就业前景等。职业自我效能主要受自身的生理心理状况、社会说服、亲身体会、替代经验影响。职业自我效能往往与个体的就业信心正向相关,职业自我效能强的人往往在找工作时表现的比较积极主动,能够确定自身职业倾向并最终找到合适的职业。但是缺乏对三者的关系研究,大部分研究都是关于两两关系的研究,且研究对象多是教师、护士等,缺乏对高校大学生的大数据调查研究,研究范围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参考文献[1]程芳.大数据思维下高校个性化职业指导的现实困境及对策[J].教育评论,2018(5):4.[2]周立民,张丽景,陈静,等.基于大数据挖掘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2):5.[3]张强军,张佳.大数据时代开展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思考[J].学园,2018(24):2.[4]曾祥琼.大数据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的新思路[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8,000(006):9-10.[5]张一航,田桂红.关于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8,4(8):1.[6]黄艳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8):2.[7]罗富臣.职业生涯规划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运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8(5):1.[8]田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管理体系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7):4.[9]李宪印,杨博旭,姜丽萍,等.职业生涯早期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与离职倾向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8(1):8.[10]李丽.中国梦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J].2021(2018-6):63-66.[11]刘青青,孙曼丽.英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2021(2020-10):81-86.[12]郑淑娟,谢攀科.高校课程设置和职业生涯教育有效融合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7):3.[13]高秋艳.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及破解[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5):5.[14]谭群霜.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的设计与反思[J].教学与管理,2018(1):3.[15]李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J].2021.[16]刘罡.“双创”视角下机械类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升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康亚瑶.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路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18]张丽楠.职业生涯规划视野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2):2.[19]初庆东,白云,籍俊伟.大数据与就业教育融合发展路径[J].中国统计,2018(7):2.[20]海德威.大数据时代就业信息化建设探索[J].时代人物,2021(10):2.[21]侯越.浅析大数据时代就业工作效果提升对策[J].2020.[22]马麟.大数据背景下大连市人力资源市场公共就业服务优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23]袁媛.我国规范环境大数据应用的法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9.[24]金家竹.吉林省中职学校财经商贸类专业大数据教学平台的构建[D].长春师范大学,2019.[25]陈宇红.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6]陈迪.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27]张语恬.非中心城市高校大学生就业的政府策略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6.[28]杨建洲.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南大学,2016.[29]顾程.企业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3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