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素养突破人教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讲义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新教材素养突破人教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讲义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新教材素养突破人教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讲义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新教材素养突破人教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讲义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新教材素养突破人教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讲义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历史纲要导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1978年以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学科素养对接时空观念通达时空观念掌握1978年中共十一届全会的召开,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香港回归史料实证运用史料实证探究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的进程,“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历史解释明确历史解释研思中共十一届全会的意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唯物史观立足唯物史观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家国情怀渗透家国情怀感悟“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实践,维护祖国统一和振兴中华的使命知识点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中共十一届全会(1)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全会。全会以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作为指导思想。(2)全会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3)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4)中共十一届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2.加快拨乱反正(1)中共十一届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2)“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3)国家还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为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将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支持民主党派恢复活动,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重申侨务政策,等等。[学习聚焦]以中共十一届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拨乱反正有效地调动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知识拓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十一届全会十一届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知识点二改革开放进程1.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1)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3)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1980年,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2)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形成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3)2000年,中共十五届全会提出“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4)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地进入经济全球化进程,获得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3.进一步深化改革(1)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中共中央提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方针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2)到2010年,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学习聚焦]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性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没有所有权。[历史纵横]“三步走”发展战略中共十三大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出发,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到20世纪80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知识点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就是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2)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2.香港、澳门的回归(1)1997年,中英两国政府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2)1999年,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3)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告台湾同胞书》和“九二共识”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中国政府推动大陆同台湾同胞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促进双方人员往来。②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在香港举行会晤,形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性交涉中“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2)“汪辜会谈”①1993年,两岸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②经过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两岸往来日渐频繁,民间交往不断扩大,经贸合作蓬勃发展。(3)《反分裂国家法》①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以最大诚意和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表现了反对“台湾独立”、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②2015年,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反对“台独”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学习聚焦]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祖国统一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指导方针。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标志着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由原来的武力解放转向和平统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探究点一改革开放进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材料一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层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摘编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二党的十一届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联产承包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1)指出材料率先“尝试”变革的“中国最贫困的省份”有哪些?这种变革主要针对什么问题?有何重大历史意义?提示:省份:安徽、四川。问题:针对当时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共中央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图。提示:解决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推动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正确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向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材料一主要说明了1979年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出现了新的变化。①反映了当时出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反映了人民公社体制逐渐消失。材料二反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和实施目的。指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本特点。分析了实施该制度的具体目的或者意图是推动农业向新的方向发展。论从史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及其实质(1)特点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2)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深化拓展改革开放的进程1.改革:从农村到城市农村改革城市改革(1)开端: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2)推广: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3)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1)依据: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3)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4)措施: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经理)负责制。2.对外开放(1)过程①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②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5月,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③设立经济开放区:从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并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2)格局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探究点二“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材料一今天,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材料二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香港问题的成功解决,这个事例可能为国际上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根据材料一,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由坚持军事对峙到主张和平统一。(2)材料的“新办法”是什么?地位如何?提示:新办法:“一国两制”。地位:“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材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是关键信息。材料二出自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论述的是“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论从史出——“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统一大业(1)理论形成: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政府对台湾政策的重大转变;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述;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提供宪法保证,“一国两制”正式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2)成功实践:中国对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正式恢复行使主权。(3)现实意义: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为解决台湾问题昭示了光明的前景;也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成功范例。深化拓展“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特点及评价(1)基本特点时代性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形成创新性允许与自己不同的、对立的社会制度存在科学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科学理论,成功解决了港澳问题示范性为世界上和平处理遗留问题、争端提供借鉴原则性坚持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原则策略性照顾实际,符合港、澳、台地区及大陆人民利益包容性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包容于一个统一国家内开放性两种制度取长补短,和谐共存(2)评价①“一国两制”构想,是根据我国国情、实事求是、科学地以和平方式解决一个国家统一问题的成功尝试。②在维护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原则方面毫不含糊,同时在具体政策和措施上又充分照顾实际情况和各方面的利益,完全符合台湾、港、澳地区和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③“一国两制”构想也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对人类历史和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规范解题]例1984年12月和1987年4月,中国政府先后同英国和葡萄牙政府分别签署了中英、中葡联合声明。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隆重举行。这一事件表明()A.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B.中国统一大业已经完成C.海峡两岸“三通”变成现实D.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的占领B项与目前事实不符,可排除;C项发生时间为200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可排除;D项与当时事实不符,澳门还在葡萄牙手中,可排除。答案:A审题干:“1997年6月30日”,“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是关键信息,再分析判断这一事件的影响。验结论: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如期举行表明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故A项符合题意。[随堂检测]1.1978年,中共十一届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A.“以阶级斗争为纲”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尝试解答]__C__中共十一届全会以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为指导思想。2.热播剧《大江大河》中有这样一个场景:20世纪70年代,从部队复员的雷东宝安排人在围墙上写上“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样的标语。这反映了当时农村正在()A.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推行人民公社体制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尝试解答]__C__围绕“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分析判断。3.从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地区,再到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县市。这体现出我国对外开放()A.着重发展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B.遵循齐头并进全面开花的原则C.重视边境而忽视内地的局限性D.经历了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尝试解答]__D__应注意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所体现的特点。4.1985年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将一批省属企业下放给所在地(市)领导管理,下放的企业中有南京机床厂、江南水泥厂、江苏玻璃厂等34个省属企业。该决定主要是为了()A.调整工业布局B.实行政企分开C.增强企业活力D.鼓励租赁经营[尝试解答]__C__城市改革的重点是扩大企业自主权,由此判断正确选项。5.[2019·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新时期中国政府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确定的指导方针是()A.四项基本原则B.“一国两制”C.改革开放D.“求同存异”[尝试解答]__B__抓关键“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确定的指导方针”。6.[2019·北京市学业水平测试]1971年,余光中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他期盼的是()A.祖国早日实现统一B.实行“一国两制”C.尽早实现“三通”D.达成“九二共识”[尝试解答]__A__时间“1971年”,判断余光中在《乡愁》中表达的期盼。课时作业2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一、选择题1.十一届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是在()A.农村B.沿海城市C.城市D.国营企业解析:十一届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是在农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故选A项。农村的改革是安徽等地在1979年率先发起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深入到城市,因此B、C、D三项错误。答案:A2.“这几年城市改革的试验充分表明,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同样适用于城市。为了增强城市企业的活力,提高广大职工的责任心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必须在企业内部明确对每个岗位、每个职工的工作要求。”材料中“农村改革”具体是指()A.土地改革B.农业合作化C.人民公社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与材料中“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同样适用于城市。为了增强城市企业的活力”相符,故D项正确。答案:D3.下表反映的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部分年份的出口商品结构数据。表格中数据的变化主要得益于()年份出口商品结构初级产品(%)工业品(%)198245551986366419902674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B.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解析: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从1982年到1990年我国出口的工业品比例增加,这主要得益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增大,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C项符合题意。答案:C4.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A.扩大企业自主权B.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且这是在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的,其他几个选项均不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项。答案:C5.中国开始全面融入世界市场,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标志是()A.加入亚太经合组织B.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解析:结合所学,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能够更好地融入世界,能够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故C项正确;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都是区域性的合作组织或者合作形式,与题意“全面融入世界市场,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不符,故排除A、B、D三项。答案:C6.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我们不再使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A.是对《告台湾同胞书》的发展B.放弃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C.明确了“九二共识”的前提和立场D.使“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形成解析:中国政府“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故B项错误;“九二共识”是1992年提出的,故C项错误;“一国两制”方针确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故D项错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于1979年1月1日,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故A项正确。答案:A7.习近平主席为两岸关系定调,强调“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共同政治基础”“坚定不移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和“坚定不移携手民族复兴”。这些大政方针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是()A.必须坚持“九二共识”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