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教案6篇_第1页
回延安教案6篇_第2页
回延安教案6篇_第3页
回延安教案6篇_第4页
回延安教案6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回延安教案6篇回延安教案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74、75页例1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2.能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感受数位产生的必要性,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3.通过数一数、拨一拨和估一估等活动,充分感悟大数的意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目标解析:本课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认识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的基础,因此,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多样活动,数形结合,内化迁移,让学生掌握数数方法的同时,体会计数单位“千”的产生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教学重点:能正确数出1000以内的数,体会计数单位“千”的产生。教学难点:数“拐弯数”,即接近整百、整千拐弯处的数如何数。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纸张和计数器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一)课件演示:体育馆情境图1.猜一猜: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2.数一数:(1)一排位置:学生说说可以怎么数?(一个一个的数)(2)一百个位置:学生说说怎么数方便?(十个十个的数)(二)揭示课题:比一百更大的数怎么数呢?今天,大家一起来探究1000以内数的认识。(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借助主题图,为学生提供现实素材,初步感知大数的产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培养学生的数感埋下伏笔。】二、经历数数,感悟方法(一)在演示中感知:1.课件演示:10个小正方体。(1)数一数:学生跟着一个一个地数。(2)说一说:数出了几个一,也就是多少?板书:10个一是一十。2.课件演示:100个小正方体。(1)数一数:学生跟着十个十个地数。(2)说一说:数出了几个十,也就是多少?板书:10个十是一百。3.想一想:找到了一百个小正方体,接下来你想怎么数呢?(1)数一数:学生独立一百一百地数。(2)说一说:数到九百后是几个百?(10个百)10个百是多少呢?板书:10个百是一千。(3)整体感知1000个小正方体。(课件演示)?设计意图:通过数形结合,体会计数单位“千”的产生和意义;通过知识迁移,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二)在操作中感受:1.分组合作数小棒。(4人一组,每人准备53根小棒,10根一捆)(1)一根一根地数:从一百起,一根一根地数到一百二十二;从一百九十八起,一根一根地数到二百零三。(2)十个十根地数:从一百起,十个十根地数到二百一十。(3)师生合作数小棒。一百一百地数:从二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一千;从一百二十起,一百一百地数到六百二十。2.同桌合作拨珠子。按下列要求在计数器上边拨珠子边数数。(1)从一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一千。(2)从九百六十起,一十一十地数到一千。(3)从九百八十二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千。3.合作归纳说方法。在数数时要注意什么?遇到拐弯数时怎么办。?设计意图: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借助小棒、计数器,边操作边数数,感悟多样的数数方式,充分感受十进制关系,主动建构了1000的意义。而且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培养与人合作的学习习惯。】(三)在比较中感悟:估一估,比一比,感悟生活中的1000。1.1000张纸。教师先出示100张纸,让学生猜一猜,再用手比划1000张纸有多厚,最后教师出示1000张纸让学生实际体验。2.1000个人。一个班的学生大约50人,多少个这样的班级才有1000人呢??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生活中的1000,作为学生比较的对象,从而加深对1000的认识,领会大数的意义,进一步培养数感。】三、深化练习,提升数感(一)填一填。1.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一百是()。2.九百七十七后面的第五个数是()。3.六百八十九的相邻数是()和()。(二)数一数。1.练习十六的第1题。让学生脱离计数器抽象地数数。2.练习十六的第2题。让学生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数数,深化学生对计数单位的认识。(三)想一想。找规律填数:1.336、337、338、339、()、()2.580、590、()、()、6203.()、900、800、700、600、()?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练习设计,旨在巩固新知,感受数数方法的同时,深化对计数单位的理解。】四、全课总结,归纳延伸(一)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二)归纳延伸:通过个、十、百、千的认识,你还想到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既能对本课知识有个整体的把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又为后续学习做好延伸,留给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回延安教案篇21、预习提纲(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南泥湾开荒杨家岭作文吧讲话等内容。(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3)再读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2、多媒体课件南泥湾开荒杨家岭相关图片。教学课时1课时。一、导入新课,随文识字,初步感知1、教师谈话: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回忆那峥嵘岁月,我们忘不了延安,忘不了那激励我们的延安精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步伐,走进延安,去感知那如火的战斗岁月。(课件出示图片:延安窑洞、梨园、南泥湾开荒、毛泽东杨家岭讲话。也可出示相关视频课件)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借助课本上的注音认识生字,读准字音。用着重号画出诗的韵脚,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全诗押的是ɑng韵,韵脚是:光、阳、香、场、琅、炕、响、梁、煌、翔、想、光、阳。3、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使用激情的语言,丰富的图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点明诗歌的主题。二、初读课文,理解词语,整体感知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课件出示:翩翩归来:轻快地来临。昔日:往日。满目琳琅: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明媚:(景物)鲜明可爱。3、学生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1)学生认真朗读,指名学生尝试划分诗歌层次。课件出示:第一部分(第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第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三部分(第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2)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设计意图:读准字音,理解词语,为下一步研读课文,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把诗分为三个部分,整体感知,让学生对这首诗歌有个整体印象。三、学习第1~2小节1.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作者用什么手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引导学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诗人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2、教师补充。课件出示:南泥湾开荒: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的封锁和边区的灾荒,给边区带来极大的经济困难。南泥湾在延安的东南,距延安约45公里。这里虽然人烟稀少,满目荒凉,但土地肥沃,水源丰富,适于耕种。1940年秋,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杨家岭讲话: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杨家岭发表,使延安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源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号召下,延安鲁艺及文化界走出去、下基层,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3、小组交流,师生汇报: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诗歌的第1小节用了两个比喻来描写这种追寻,点明了追寻延安精神的必要性。第2小节用最有代表性的几个事物来描写延安。流水,暗含代代相传的意思;追寻枣园,就是紧跟党中央;追寻南泥湾,就是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追寻杨家岭,就是遵照党的指示,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建设美好的明天。这里反复用追寻一词,是告诉我们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4.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在朗读翩翩归来、茁壮成长两个词语时,语速放缓,第2小节中四个追寻你,在朗读时前三个语速逐步加快,声调逐步上扬,到最后一个时,可以放缓。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比喻句,指导朗读,让学生明白作者追寻延安精神是多么迫切。四、学习第3~4小节1、学生自读自学第3~4两节,思考并分组讨论以下问题:课件出示:1.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句话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者丢不掉的是什么?2.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需要发扬延安精神?2、学生自由阅读,画出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的句子,教师讲解点拨:一排排一件件说明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手法描写了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3、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朗读时,第3小节中永远告别与忘不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4小节中毫不犹豫地丢掉与不能丢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几个短语需要重读,语速放慢。诗的第3、4两节写我们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设计意图:教学第3~4小节诗,以两个对比来突出延安精神没有过时,而且还需要继承发扬。教学时,要求学生动嘴读一读,动手画一画,动脑评一评,这样的学习才是扎实的。五、品读第5~6小节1、指名朗读这两节诗,边读边想: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样?请学生画出有关句子。2、学生读句子: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便不能去创造美好的未来。正因为延安精神如此重要,所以我们才要继续追寻延安精神,发扬延安精神。3.教师小结:诗的第5~6小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性。第5小节主要从反面说,即: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好像没有了灵魂,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第6小节主要从正面说,即: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开头一句啊!延安,我把你追寻点了题目。接下去的三句,每句都有两个追寻,后面一个追寻是对前面一个追寻的进一步说明。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4、指导学生朗读:要注意煌、翔是后鼻音。朗读时要释放出情感,把追寻延安精神的急迫心情读出来。设计意图:最后两节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更明确地突出延安精神的重要性,教学时可以适当拓展、延伸。六、总结扩展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2、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谈一谈我们小学生应该怎样发扬延安精神。设计意图:联系实际,谈谈延安精神的重要性,既让学生深入了解了什么是延安精神,也让学生了解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怎样发扬延安精神。回延安教案篇3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内容。二、整体感知?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三、教学过程1、检查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板书课题、解题、简介作者。2、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有关字的正确读音并体会感情;然后学生分读,教师简评朗读效果。3、学生自拟、讨论各部分的小标题,清理全文脉络,了解作者的思路。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一部分。(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余人轻声跟读。(2)要求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讨论这些词语的含义,分析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一部分。5、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二部分。(1)女生、男生交替读第二部分。(2)结合预习提示讨论重点词语的含义,重点讨论、分析第2、3、4节的意思以及比兴、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二部分。6、学生自由朗读第一、二部分,力争能当堂背诵。四、总结、扩展诗歌第一部分通过“莫”“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理解课文第三、四、五部分的内容,掌握全诗的中心意思、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二。二、整体感知全诗抒发了作者回延安时激动和喜悦的心情,追忆当年的战斗生活,叙写亲人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赞颂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表达了作者热爱延安、歌颂延安、歌颂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感情。三、教学过程1、检查复习:指名背诵课文第一、二部分,默写有关拼音、词语。2、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三部分。(1)学生自读后,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团聚的热烈场面和三代人的欢喜、变化及畅谈的情景。(2)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夸张、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最后教师总结归纳。3、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四部分。(1)指名朗读,要求思考并能找出本节的中心句——“母亲延安换新衣”。(2)讨论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写的:“总——分——总”;讨论夸张、排比、拟人、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以及诗人选取了哪些典型形象来表现延安城的巨变的。(3)总结归纳,然后学生齐读。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五部分。(1)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跟读,然后明确:本节是抓住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进一步深化主题的。(2)结合自读提示,讨论诗人是怎样简练地写出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的,体会末两节的含义。5、齐读三至五部分。四、总结、扩展诗歌三至五部分先画出一个亲人欢聚的特定场面,然后写“老爷爷”“社主任”“团支书”三代人的欢喜和变化;然而选取典型形象,实实在在地勾画出延安的新貌,最后先用“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起兴,使人产生联想,然后诗人展开联想的羽翼,飞跃了较长的历史跨度,极简练地写了从“宝塔山”到天安门,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几十年战斗历程中延安对革命的贡献。五、布置作业(略)回延安教案篇4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教学过程一、介绍背景、口述目标。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出示课件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3.集体讨论重点词语。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三、理清全诗结构。出示课件1.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2.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3.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四、学习第一部分。1.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出示课件2.接着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3.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学生能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4.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五、学习第二部分。1.让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2.接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两句诗。学生结合前两句“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可以说出“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这种落后的生产条件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应该“毫不犹豫地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字面上看是说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恰如脊梁一般。从深一层看,宝塔山代表延安,也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的支柱、精神脊梁,是我们绝对“不能丢”的。3.理解了这两句话,教师可进一步提问这一部分中还有哪些诗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学生可以很快找出另外一句话:“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4.教师可进一步引导:“破旧的茅屋”指什么?“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又指什么?学生可以理解出“破旧的茅屋”是过去贫穷的生活条件,今天,生活富裕了,经济发展了,这种贫穷的生活也一去不复返了。当年在“温热的土炕”上,共产党人、革命战士同老百姓同吃同住,聊家常,那种在革命战争中亲密的军民关系,火热的斗争生活,是我们忘不了,也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5.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同时,还应该通过自己的范读和导读来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六、学习第三部分。1.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边读边想:“延安”指什么?学生可以说出延安指的是延安精神。教师可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样?请学生画出有关句子。2.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出示课件学生通过刚才的朗读,可以找到这句话:“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教师可将这句话用投影打示出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灵魂”指什么?“展翅飞翔”指什么?然后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学生可以说出,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于是便不能去创造光明美好的未来,以此来领会延安精神的重要。七、总结全文。教师可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学生可以说出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八、指导朗读。这首诗节奏明快,格律严谨,韵律清晰,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提高朗读能力。朗读时,可以这样停顿:出示课件延安,/我把你/追寻,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太阳。追寻你,/延安/叮咚的/流水,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啊!/延安,/我把你/追寻,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九、作业1、感情朗读全文2、课外找找延安的资料回延安教案篇5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教学过程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准每个字音。?目标展示】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新知研习】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2.走近作者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4.整体分析诗歌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5.指定学生朗读全诗: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其他学生进行点评。6.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学生讨论探究本课的重要内容。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富有力度的动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省略号的运用,启发想象、体味、联想。拟人化的环境描写)2.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诗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所以,作者运用诗歌传统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3.读了第三部分,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环境的烘托、渲染;三代人的典型;夸张、比喻)4.“母亲延安换新衣”是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拟人;排比、铺陈、复叠;写延安的变化,一个“新”字,跃然眼前)5.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6.诗歌结尾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紧扣开头和题目;富有浪漫色彩;延安必飞速发展,大步前进;言简意深,情深)7.探究体会诗中真挚炽热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激动、喜悦——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8.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采用“信天游”格式;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夸张手法的运用;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四、再读课文,品味诗歌的语??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请同学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小结这首信天游表现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谊。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源泉,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露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作业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2.熟读《再别康桥》板书设计回延安贺敬之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写作特点:1.“信天游”2.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3.夸张手法的运用4.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回延安教案篇6授课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延、昔、笋、茅”等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本课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3.了解全诗的结构,理解诗句内容。4.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教学重点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教学难点1.了解全诗的结构,理解诗句内容。2.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教具准备1.师生收集关于延安的资料图片。2.南泥湾的歌曲。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分钟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师: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这节课我们自学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课件出示2)师:齐读课题。(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从介绍背景引入本课,让学生有时代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新课教学()分钟二、初读全诗,读通读顺。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1)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延、昔、笋、茅、炕、煌、旦”的读音,并组词语。(课件出示3)字音难点:“延”在本课读(yán),避免读成(tínɡ),“笋”为平舌音,注意读准确。(2)用着重号画出诗的韵脚来,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全诗押的是ang韵,每节诗二、四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有ang,韵脚是:光、阳、香、场、琅、炕、响、梁、煌、翔、想、阳。)(课件出示4)3.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三、指导自学,理解诗意。1.学习第一节。自读,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三、指导自学,理解诗意。1.学习第一节。自读,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2.学习第二节。(1)自读第二节。(板书: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课件出示5)分组讨论、交流。老师点拨。(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当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359旅的。(课件出示6)师唱给学生听,加深理解诗句内涵。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作者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3.老师小结。什么是延安精神?学生讨论后回答。(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四、教师点拨,解决疑点。1.自学三、四两节。(1)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并分组讨论:a.“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课件出示7)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什么?b.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课件出示8)(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课件出示9)a.“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毫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