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爱伦坡的侦查情节模式_第1页
论爱伦坡的侦查情节模式_第2页
论爱伦坡的侦查情节模式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爱伦坡的侦查情节模式

一、英美侦查案件论析的六大要素作为一种编程写作,《袁洪庚》(2005)的小说模式基本上可以分为故事模式和角色模式。关于其中情节模式的六个要素或环节———介绍侦探、描述犯罪情况和线索、调查案件、宣布破案结果、解释破案经过、结局———黄禄善的《英美通俗小说概述》《美国通俗小说史》、朱洁的“英美侦探小说两大创作模式浅论”等均有所提及,但他们论析的重点在他处,对上述的六个要素不是一笔带过就是语焉不详。应该如何理解西方侦探小说情节模式中的这些基本元素?这种情节模式是如何得到创立、完善的?其中爱伦·坡和柯南·道尔又做出了怎样的贡献?本文意欲对这些问题逐一作出回答。二、小说情节模式的基本前提(一)以《莫格街嫌犯》和《失窃的信》为代表的反衬法侦探小说一般采取两种方法来介绍侦探主人公。首先,如同中国古典小说中的“楔子”一样,故事开篇往往先写上一个小插曲,设置一个主题性悬念,(王一平,2008:51-54)以此来宣扬侦探高超的推理能力。这样,侦探就自然而然地登台亮相了,《莫格街谋杀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此后的柯南·道尔在福尔摩斯系列故事中对此作了进一步发挥,使之成为创作侦探小说时所依照的一项标准。其次,在《失窃的信》中,爱伦·坡采用了一种反衬法来介绍侦探,而这在许多的福尔摩斯探案故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柯南·道尔继承了爱伦·坡的这种手法,从而为读者留下了发生在贝克街221号的许多令人难忘的开场镜头。在继承的同时,道尔对坡的手法又作了进一步的完善,这同样体现在了他对侦探住所的描述中。(二)叙述视角的转换爱伦·坡和柯南·道尔的大多数侦探小说在介绍完侦探之后,通常立即描述犯罪情况。后来的许多侦探小说作家感觉没有必要一定按部就班地遵循这种顺序安排,他们发现有时首先展示犯罪情况,继而介绍侦探,所取得的效果反而更加理想。与此种变化相呼应的是,侦探小说作家也切换了叙述视角,即从某个嫌疑犯而非华生式人物的角度出发来讲述整个故事。与坡和道尔的惯常做法相比,情节模式的这种顺序变化更加强调犯罪谜团的重要性。此外,案件的设计是否取得了应有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两个貌似相互抵牾的特征。首先,诸多线索明确无误地表明某种力量对此案负责。其次,案件本身又必须似乎难以破解。在《失窃的信》中,爱伦·坡的结构意识非常严谨,他把这两个特征和简洁的文笔成功地糅合在一起。(三)案件调查部分:“自相矛盾、自相矛盾、案件研在爱伦·坡的侦探小说中,描述完犯罪情况及线索之后,紧接着登台亮相的是目击者、嫌疑犯和错误的“破案”,这些构成了案件的调查部分。与《失窃的信》相比,《莫格街谋杀案》中这一部分非常简短,坡没有详细展开描写。尽管如此,爱伦·坡还是创造了两种“调查案件”的方式,即或以类似纪录片的形式展示诸多目击者,或在故事中引入分散读者注意力的人或事。(《莫格街谋杀案》中形象模糊的嫌疑犯阿道夫·勒·本就是一例)爱伦·坡的侦探故事显示了“案件调查部分”的两个主要特征。第一,正如案件和线索必须要“自相矛盾”一样,目击者、嫌疑犯和破案可能性的陆续亮相貌似朝着解开谜团的方向慢慢进展,但实际上却让案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结果读者就陷入了诸多证据和反证据构成的死胡同中。此时,侦探会凭借着卓越的直觉和推理能力,对案件抽丝剥茧,而与此同时读者却一片茫然。第二,调查案件这一过程可能会暴露读者对之前持有怜悯之心的人物的罪行。这样侦探最终的破案就不再只是解开谜团,也是为了拯救那些背负黑锅的嫌疑犯,还其清白。在坡之后侦探小说的创作中,情节模式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就是对“调查案件”这一部分进行扩展、细化。(四)把自己控制在自己在侦探小说中,宣布破案与实际逮捕、惩罚罪犯同等重要,有时候甚至比后者还要重要。侦探小说中“宣布破案”的一个典型样本是:故事的叙述人紧张慌乱,陷入繁多复杂的线索和证据中茫然不知所措,而侦探却胸有成竹、镇定自若,把局势牢牢控制在了自己手中。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成了故事发展的转折所在。首先,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此前读者只是从叙述者有限的视角出发来看待故事情节的进展,这样进行的案件调查只会让局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而在侦探宣布破案之后,尽管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故事的叙述视角并没改变,但实际上读者已开始站在侦探的角度重新审视故事情节。这时,原本混乱嘈杂的疑团变得脉络清晰,富有逻辑条理。其次,也正是从此刻开始,在与罪犯斗智斗勇的较量中,侦探开始采取主动。在故事的主体部分,侦探似乎自始至终陷入了某神秘罪犯精心策划阴谋的重重包围之中。只有在宣布破案之后,读者才和侦探一起占据了优势地位,此刻的罪犯犹如陷入蛛网的飞蛾一般,只好坐以待毙。(五)探究所犯的规制侦探小说情节模式的下一步是“解释破案经过”。侦探最终讲述自己是如何依靠推理破获了疑案,并告诉读者罪犯的作案动机和手段。许多喜欢侦探小说的读者都曾表示,当他们由于过于翔实的案件调查细节而感到腻烦不堪之时,解释破案,尽管包含了复杂难懂的推理,却通常可以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显然,这一步骤非常重要,因为它表明了故事发展的内在逻辑和隐含脉络,能使读者在得知谜团解开时获得异常的快感。这种快感和释放感,是伴随着侦探对罪恶加以限定和具体化而产生的。正如加拿大文艺评论家诺斯罗普·弗莱(NorthropFrye)在《批评之剖析》中所说的那样,“在这种戏剧中,社会的判决犹豫不决,因为有一群嫌疑分子,到最后才把判决定在一个人身上”。(诺思若普·弗莱,2004)随着破案的进展,我们原本同情的嫌疑犯一个个陆续被排除怀疑,这就在读者内心引起一种恐惧,因为小说中的某个角色最后肯定会被证明有罪。那么在所有的出场人物中,到底谁是真正的罪犯?这时,侦探突然挑明,我们同情之人是清白无辜的,即使有罪,他们所犯的罪行也是出于正当理由,从道义上来讲他们是无罪的。这样,伴随着侦探解释破案经过,读者会产生一种释放感,因为他们乐于看到自己喜爱的角色最终被事实证明无罪,而罪恶最终落到了他们关注视野之外的某人身上。(六).与其他常设机制的融合侦探小说最后的结局通常要涉及逮捕罪犯和罪犯供认罪状,这一步骤和前面提到的“宣布破案”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有时,两者甚至会融合在一起。例如,在雷克斯·斯托特(RexStout)的侦探小说中,侦探尼罗·沃尔夫(NeroWolfe)往往会设置一个陷阱,在揭穿罪犯的真实身份、拘捕罪犯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就宣布了破案的结果。而在《莫格街谋杀案》中,宣布破案和最后的结局是截然分开的。在这样的文本中,与其说结局是为了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制造悬念,还不如说它是用来验证侦探逻辑推理的结果。三、确立和完善前的情节模式英国评论家埃德蒙·克里斯宾(EdmundCrispin)指出:“情节是侦探小说的精华。任何影响情节的因素都会削弱小说的效果,引起晦涩和混乱。”(老枪,1990:40-42)由此不难看出情节结构在侦探小说中的重要地位。正是爱伦·坡和柯南·道尔的共同努力才促使侦探小说情节模式得以创立和完善,这一模式也成为后世作家进行创作时的有益借鉴。柯南·道尔之后不久侦探小说创作进入了黄金时代,其间涌现出了许多侦探小说大家,如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Christie),恩加伊奥·马什(NgaioMarsh),约翰·狄克逊·卡尔(JohnDicksonCarr)等。他们各显神通,推陈出新,形成了风格不同的直觉主义侦探小说和写实主义侦探小说这两大派别。但透过这些千变万化的创作,侦探小说情节模式的影子却清晰可见。即使到了今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