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选择性必修第13单元法律与教化及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38讲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课件_第1页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选择性必修第13单元法律与教化及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38讲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课件_第2页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选择性必修第13单元法律与教化及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38讲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课件_第3页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选择性必修第13单元法律与教化及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38讲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课件_第4页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选择性必修第13单元法律与教化及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38讲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8讲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目录1知识清单2考向突破3课堂演练4课后提升【课程标准】1.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2.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3.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以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秦朝设立官职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边疆管理北逐匈奴,修筑[1]________;南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汉朝设立官职设[2]________管理民族事务长城大鸿胪汉朝边疆管理北方汉初,朝廷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西北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设[3]__________,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东北西汉设[4]___________边疆开发推行[5]_______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西域都护府护乌桓校尉屯戍隋唐时期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6]______及鸿胪寺。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隋朝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589年,百越首领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为隋朝治理岭南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往往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礼部隋唐时期唐朝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7]________”[8]_________、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9]__________、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天可汗文成公主大都护府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没有中断过元朝民族政策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边疆管理对西藏地方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10]_____事务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藏族明朝中央机构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11]____________边疆管理北方修筑长城,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12]________”。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东北、西北和西南设都司、卫、所、土司等机构进行管理,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属,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西藏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并通过贡赐、[13]__________进行经济交流提督四夷馆九边茶马贸易清朝管理机构设立[14]________管理边疆民族事务民族管理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15]_____________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16]_________”,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理藩院土尔扈特部改土归流2.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先秦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汉朝对外已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隋唐时期陆路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唐朝与大食国的接触,使包括[17]________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海路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国王也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日本向唐朝派[18]__________近20次,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宋朝因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造纸术遣唐使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明清时期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19]________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1689年,中俄订立《[20]___________》,这是清朝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但清朝皇帝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请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朝贡贸易尼布楚条约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1.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专制王权强化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1]_________运动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强化了各国的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2]_________》,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王权达到顶峰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这一时期,国家的版图常常因为国王的婚姻或继承关系发生改变宗教改革至尊法案民族国家形成英法等国民族语言的地位逐渐上升,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各国纷纷鼓励和组织对爱国人士的崇拜,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这些民族国家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了多个民族【概念阐释】民族意识民族意识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亦称“民族性格”,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民族意识是在民族共同地域、民族共同经济生活及历史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往往与民族的历史遭遇和所处地位有密切关系。2.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国际法的形成原因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减少武力冲突过程荷兰人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3]______________》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1648年,《[4]_________________》签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战争与和平法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外交制度的建立17世纪时,欧洲国家的君主们不再满足仅仅派遣临时使者与他国保持联系,而是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在此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意义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国际法的形成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外交制度和国际法的发展表现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即[5]_________体系表现在维也纳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也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各国之间签订了许多国际公约,制定了一系列战争法规,试图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评价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为了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导致国际冲突不断,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维也纳【名师指津】国际法之父——格劳秀斯格劳秀斯以其对国际法的卓越贡献而被尊称为“国际法之父”。他在国际法学史上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国际法的基本内容,创建了近代国际法的完整体系,奠定了近代国际法发展的基础。3.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一战后,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6]_________。但是,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它规定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之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1928年8月,美、法等国签订了《[7]__________》。但是,公约并未真正得到实行国际联盟非战公约二战及二战后1945年,《[8]___________》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确定了“[9]_________”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1946年,[10]__________成立,发展了国际司法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在此期间,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国际法的实施仍然有很多局限性。一些大国为了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进行制裁或发动战争,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联合国宪章大国一致国际法院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背景历史渊源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1]__________格局近代状况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党的政策中国共产党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2]____________,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多元一体民族区域自治过程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7年5月1日,[3]________自治区成立。新中国成立后,它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根据1954年通过的《[4]____________________》,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先后成立。此外,还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内蒙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历程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5]________________》正式颁布实施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民族区域自治法作用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6]_________________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族共同体中华民3.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重视民族工作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7]__________”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实现伟大目标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繁荣发展【误区警示】民族区域自治不等于民族自治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它是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的包括所有少数民族的自治,并非单指哪一个特定少数民族的自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当代中国的外交1.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背景新中国的成立,为结束百余年来旧中国屈辱外交,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型外交关系创造了前提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1]________”一边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成就首先与[2]________建交,接着与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以及印度等国建交1954年6月,中国倡导以[3]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国际关系准则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4]_________”方针到1956年,中国又与挪威、南斯拉夫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苏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背景亚非拉国家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侵略干涉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中国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和援助,赢得了这些国家的友谊和信任,也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成就出现了以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为基本特点的建交高潮;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1964年,中国与[5]________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法国20世纪70年代特点中国外交打开新的局面成就自1970年起,中国先后同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英、中荷关系也升格为大使级[6]________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之后,中国迎来建交高潮19712.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外交政策调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提出[7]______与[8]______是当代世界的主题成就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和平发展成就世纪之交把巩固与发展周边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解决了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的边界问题;与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即“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同印度等国的关系也取得新进展21世纪积极致力于与世界各大国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把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积极参与以[9]________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联合国3.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指导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成就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与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稳步发展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10]__________、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各国等周边国家的关系提出“真实亲诚”理念,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与邻为善成就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11]__________、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中共十九大提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12]_______________积极推进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就世界和平发展的诸多议题提出中国方案全方位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角度:从“时空观念”角度掌握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史料一贞观三年(629年),太宗派兵十万征讨东突厥,擒拿颉利可汗,东突厥十万余口尽数投降唐室,唐室将降部安置在东起幽州(今北京)、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的边塞地区,设置州县并任命原东突厥贵族突利、阿史那思摩两人为都督以统理之。——摘编自傅乐成《隋唐五代史》史料二清对蒙古各部坚持采用政治、经济上优容与联姻通好并重的方针。其结果不仅帮助清王朝巩固了在全国范围的统治秩序,也给蒙古社会带来了安定,并为边疆地区与中原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交流,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解读】史料一反映了唐朝通过军事征伐、设置州县、授予官职等手段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史料二反映了清朝对蒙古各部采用政治、经济上优容与联姻通好并重的方针,促进了民族交融和边疆与中原地区的交流。【思考】(1)根据史料一,概括唐代民族政策的特点。【答案】特点:以军事征服为基础;向少数民族首领授予官职,将他们纳入官僚系统;设置州县以加强对民族地区的管理。(2)根据史料二,分析清朝对蒙古各部的民族政策及影响。【答案】民族政策:采用政治、经济上优容与联姻通好并重的方针。影响:巩固了清朝的统治,促进了民族的交融及边疆与中原地区的交流。素养提升家国情怀:民族交融的作用(1)民族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2)民族交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推动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史论归纳史论:正确认识民族交融(1)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2)是民族间自然的交融,是历史上进步的现象。(3)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提。

近代西方国际法的发展角度: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国际法的发展及影响史料一国际法没有像国内法那样集中的、有组织的强制机关——法院、警察、军队。无论是海牙的国际法院,还是《联合国宪章》规定的执行行动,都没有形成集中的、有组织的强制机构或措施。国际法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强制执行只能主要依靠各个国家本身单独的和集体的行动。——摘编自王铁崖《国际法》史料二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集中力量,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联合国宪章•序言》【解读】史料一说明国际法没有形成集中的、有组织的强制机构或措施;史料二反映出《联合国宪章》重视人权、平等、和平。【思考】(1)根据史料一,分析国际法的特点。【答案】特点:没有集中的、有组织的强制执行机构或措施,其强制执行依靠国家采取单独的或集体的措施。(2)根据史料二,概括《联合国宪章》的基本理念。【答案】基本理念:人权、平等、和平(或重视人权、尊重人格、主张和睦相处)。素养提升历史解释:国际法的基本特征(1)主体:主要是国家,调整的对象主要是国家间的法律关系。(2)创立方式:国际法主体间,主要是国家间制定协议。(3)国际法的强制执行依靠国家采取单独的或集体的措施。史论归纳史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1)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各国不论政治、经济、社会等情况有何不同,一律享有平等权利,承担同等的责任。(2)互不侵犯原则:各国在其相互关系中不得以武力侵犯他国,也不得以任何借口侵犯他国,不得以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3)互不干涉内政原则: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不得以任何借口或任何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4)平等互利原则:各国在法律上必须是平等的,在事实上必须是互利的。史论归纳(5)和平共处原则:根据国际法的要求,彼此尊重对方现存的社会经济制度,实行广泛的合作,发展友好关系,和睦相处。(6)民族自决原则:被殖民主义奴役和压迫的民族,有权采取国际法确认的一切合法手段,自由决定自己的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7)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国家之间在发生纠纷或争端时,应当通过和平的方法予以解决。(8)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善意履行由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产生的、其作为缔约国参加的国际条约所承担的各项义务。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外交角度1: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史料一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史料二2001年2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决定》。……对于一贯积极主张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利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能够在基本法中鲜明地提出民族自治区域要对内实行各族居民在政治权利上的平等、对外加入全国统一的经济体系和市场,并且提出促使少数民族吸收国家主流文化的主张,不啻为一个革命性的变化。——摘编自王柯《国民国家与民族问题——关于中国近代以来民族问题的历史思考》【解读】史料一说明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影响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其目的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史料二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分析了我国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意义。【思考】(1)根据史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和目的。【答案】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影响。目的: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2)根据史料二,分析我国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意义。【答案】意义:经济上有利于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政治上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文化上有利于加强对多元一体文化的认同。素养提升家国情怀: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1)中国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境内各民族逐步汇合成了中华民族。(2)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为特点。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3)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4)自1840年以来,在共御外侮、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史论归纳史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1)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民族的区域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4)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角度2: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史料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适用于各种社会制度、发展水平、体量规模国家之间的关系。——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史料二现如今,虽然人类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但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前,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旧桎梏。……与过去两百年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资本化有所不同,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不同的主体与主体……之间一次次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量子通信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人类的普遍交往呈现出“零距离”“零时空”的态势。——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解读】史料一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包容性和平等性;史料二反映了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世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答案】特点:具有包容性(不论社会制度)和平等性(不论大小强弱、发展水平)。【思考】(1)根据史料一,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世界的贡献。【答案】贡献: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潮流,尊重国家主权;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素养提升家国情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原则(1)一个中心: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外交应以服务于国家发展为中心。(2)两个基本点:中国外交要维护中国在世界上的正当利益和促进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互利共赢。史论归纳史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点(1)不结盟。中国不与任何国家缔结针对第三国的盟约,这确保了中国外交政策的独立性,不会被盟国扯进对抗或战争中。(2)平等性。中国的外交,对强国、弱国、大国、小国一视同仁。强国不欺负弱国,大国不欺负小国。(3)独立性。中国的外交,遵循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等准则。(4)无附加条件。在中国的外交手段中,对外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这是区别于西方国家外交的最显著特点。1.(2022•海南卷)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

)A.疆域拓展 B.民户管理C.文化认同 D.政权认同C【解析】根据材料“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可知,两宋时期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也认同中原汉族政权的做法,鼓励种植桑树和枣树,体现了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故选C项。2.(2022•广东卷)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代的瓷器从广州出口,“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有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说明当时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故A项正确。A3.(2022•山东卷)1863年,学者张斯桂在为《万国公法》所作的序言中说:“间尝观天下大局,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畿勿可及已,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今美利坚教师丁韪良器译此书,其望我中华之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也。——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

)A.否定传统宗藩体制

B.力主融入国际社会C.倡导采用西方外交制度

D.主张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D【解析】根据材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可知,张斯桂认为《万国公法》对中国处理外交事务有所帮助,主张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故D项正确;材料“中华为首善之区”“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望我中华之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也”说明张斯桂具有天朝上国观念,没有否定传统宗藩体制,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当时部分中国人力主融入国际社会,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而非倡导采用西方外交制度,排除C项。4.(2022•广西贵港模拟)下表所示为两名外国学者关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研究成果。这可用于说明(

)A.新中国在西藏最先建立民族自治区

B.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C.民族平等成为民族自治的核心内容

D.西藏社会变迁完全依靠国家支持学者结论俄罗斯东方学家雅科夫列夫西藏自治区自成立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前较为落后的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人口数量和人均寿命均大幅提升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国际经济问题专家盖里雄•伊基亚拉中国政府为西藏引入了重要的经济、政治和基础设施发展模式,使西藏成为一个享有自治权的地区,几十年来当地发生了巨变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俄罗斯东方学家雅科夫列夫认为西藏自治区的设立,使西藏地区较之以前得到了长足发展,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国际经济问题专家盖里雄•伊基亚拉认为中国政府为西藏引入重要的经济、政治和基础设施发展模式,设立西藏自治区,推动西藏地区发生巨变。两名外国学者关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研究成果,可用于说明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故B项正确。5.(2022•北京卷)2004年7月,“为中国和非洲喝彩——中华文化非洲行”活动在南非开幕。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组派多个艺术团赴11个非洲国家访问演出。这是中国在非洲大陆首次举办的大规模、综合性中国文化活动,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的重要举措。这一活动(

)A.是中国重视发展周边关系的具体实践B.掀起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C.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D.有利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举办大规模、综合性中国文化活动,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故C项正确;南非等国并非中国周边国家,排除A项;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发生在20世纪50—70年代,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与非洲国家的交往,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无关,排除D项。一、选择题1.(2022•安徽阜阳模拟)《史记》首创民族列传,包括《匈奴列传》《南越列传》等六篇专传,开创了正史为少数民族政权立传的例子。而且无论是华夏还是四夷,司马迁都把他们的祖先视为黄帝。这一叙史方式(

)A.说明西汉开始出现华夏认同观B.反映了当时华尊夷卑的思想C.顺应了当时大一统的时代潮流D.强调了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C【解析】根据材料“无论是华夏还是四夷,司马迁都把他们的祖先视为黄帝”可知,司马迁在编写《史记》的过程中,将周边少数民族也纳入了华夏族的范畴,这符合秦汉以来大一统的前提下,各族人民不断交融的客观现实,故C项正确;华夏认同观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排除A项;材料“开创了正史为少数民族政权立传的例子”“而且无论是华夏还是四夷,司马迁都把他们的祖先视为黄帝”说明司马迁在记史的过程中给予少数民族充分的尊重,排除B项;材料中司马迁并未对西汉时期所有民族的地位予以评价,排除D项。2.(2022•湖北联考)元朝时,民间航海家汪大渊曾两次从泉州搭乘商船出海游历,向西远及埃及、摩洛哥、索马里、莫桑比克,向东南抵达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地,所撰游记涉及国家和地区达220余个。旅行家、外交家列班•扫马从大都随商队出访波斯、亚美尼亚,先后会见罗马教皇及英国和法国等国国王。这表明中国在元朝时(

)A.航海造船技术领先世界 B.对外交往范围空前扩大C.国家统一扩大国际影响 D.政府重视经济文化交流B【解析】材料通过两位旅行家的经历表明,中国在元朝时对外交往范围空前扩大,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对航海造船技术进行具体比较,无法得出中国航海造船技术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只是强调对外交往的范围大,并没有涉及元朝的国际影响力,排除C项;仅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政府是否重视经济文化交流,排除D项。3.(2022•天津模拟)13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形成的英语出现在英国官方文件中,英语开始逐渐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16世纪,法国国王签署敕令,规定法国的法律文件必须用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撰写,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这反映出(

)A.民族认同观念的强化 B.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C.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D.欧洲语言的书面化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时英国和法国形成了自己的民族语言,民族语言的广泛使用有利于强化民族认同观念,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自由平等思想,排除B项;仅凭民族语言的地位上升,不足以得出欧洲民族国家已经形成,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语言形成对民族认同的作用,排除D项。4.《国际联盟盟约》第22条规定把从同盟国手中获得的殖民地居民看作是“在现代世界的紧张形势下还不能自己站立的民族”。因此这一条款规定:“这些民族的监护应该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即因其资源、经历或地理位置而最能承担这一责任的民族。”国际联盟的这一规定(

)A.体现了国联“全体一致”原则B.实质是一种变相的殖民统治C.尊重了被监护民族的自决权力D.表明国联摆脱了大国的控制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的规定是指国际联盟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国的海外殖民地和属地分别委任给有关国家统治,这一规定是对弱小民族国家利益的践踏,其实质是一种变相的殖民统治,故B项正确,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国联“全体一致”原则,排除A项;国联被英法控制,排除D项。5.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在向政协代表作《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的报告时提出:“今天帝国主义又想分裂我们的西藏、台湾甚至新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各民族不要听帝国主义者的挑拨。为了这一点,我们国家的名称,叫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不叫联邦……我们虽然不是联邦,但却主张民族区域自治,行使民族自治的权力。”这主要说明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A.是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需要 B.是国情和政权的性质决定的C.是中国革命长期实践的产物 D.是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需要A【解析】根据材料“今天帝国主义又想分裂我们的西藏、台湾甚至新疆”“不要听帝国主义者的挑拨”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可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需要,故A项正确。6.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将宪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表述,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体现了我国(

)A.国家宪法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B.政府重视发展和完善民族关系C.明确提出了民族平等与团结原则D.以立法形式确保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B【解析】根据材料“将宪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表述,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可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和完善民族关系,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宪法与民族区域自治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民族平等与团结的原则在1954年宪法中就已明确提出,排除C项;中国在1954年就以立法形式确保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排除D项。7.(2020•陕西商洛模拟)1956年11月1日,中国政府就苏联的宣言发表声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该成为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相互关系的准则”,“社会主义国家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又有着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精神。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相互关系就更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之上”。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A.外交政策发生根本转变 B.超越意识形态开展外交C.与苏联的关系日益恶化 D.对国际形势预判较乐观B【解析】根据材料“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该成为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相互关系的准则’”可知,我国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适用范围扩大到世界上所有国家,这实际上代替了“一边倒”方针,反映出我国超越意识形态开展外交,故B项正确;我国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中苏关系的变化,排除C项;根据材料难以得知我国对当时国际形势的看法,排除D项。8.(2022•辽宁鞍山模拟)下表选取了中国重返联合国50年来的重大事件,由此可知(

)A.中美建交助推中国重返联合国B.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推动力和影响力日益彰显C.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D.经济全球化发展使人类命运共同体已基本形成时间事件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的决议案1974年4月联合国第6届特别会议,邓小平庄严宣布中国永远不称霸、不做超级大国1989年11月中国首次派人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2015年9月习近平出席联合国发展峰会,首次向世界全面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2021年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通过了《昆明宣言》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以来,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日益突显,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推动力和影响力不断加强,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故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9.(2022•辽宁名校联考)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