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6: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一、选择题1.下面是林则徐和魏源在军事和经济方面的部分主张。据此可知主张林则徐魏源军事方面设想建立一支由“水军总统”指挥调度的拥有大船一百只,中小船五十只,水兵五千人,舵工水手一千人的近代化海军认为参照英军之经验,学习新式船炮的制造,“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成为万里海江的钢铁长城经济方面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自铸银.币,建立本国银本位货币制度的主张提出采金更币的革新主张,并明确声明要“仿铸西洋之银钱”仿香制而抑香饼”A.林则徐的进步思想受魏源的影响B.魏源已对西方军事和经济有系统认识C.统治集团认知差异影响改革深度D.二者都主张对内改革以挽救民族危机【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和魏源都生活在西方列强对中国入侵的时代,也看到了西方国家坚船利炮的优势,因而他们都主张在中国发展军事海防事业并发展金融业,以挽救民族危亡,D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二者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且应是魏源继承和发展林则徐的部分思想,排除A项;魏源对西方军事和经济有系统认识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中并未涉及,排除B项;材料只是涉及二人的主张,并未实施改革,因而不存在改革的深浅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2.鸦片战争期间,广东人民发出了“不共戴天,誓灭英夷”的豪言壮语,表示不怕“夷船坚厚”,齐心协力,“操戈御敌”,“务使鬼子无只身存留,鬼船无片帆回国”。这些言语体现了(
)A.中国社会盲目自大风气盛行 B.华夷观念迟滞了中国发展进程C.坚船利炮推动中华民族觉醒 D.广东民众抵抗侵略的爱国情怀【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时期,面对英国侵略者的侵略,广东民众积极行动起来,立志保家卫国,材料中的这些言语体现了广东民众抵抗侵略的爱国情怀,D项正确;广东民众反抗英国侵略者的豪言壮语不是“盲目自大风气”的体现,而是抵抗侵略的爱国情怀,排除A项;华夷观念带有排外思想,一定程度上迟滞了中国的发展进程,但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广东人民的爱国情怀,不是中华民族的觉醒,排除C项。故选D项。3.鸦片战争后,清廷官员认为“此次的屈辱为‘蛮夷猾夏’,如旧历史上偶然间发生的事象”。而西方人士则把所谓远东文明古国的实力看穿,于是趁火打劫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中国再没有“高枕而卧”的时候了。据此可推知(
)A.传统华夷观念没有丝毫改变 B.东方的文化落后于西方文明C.鸦片战争对华影响较为持久 D.观念落后导致了中国的战败【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清廷官员认为“此次的屈辱为‘蛮夷猾夏’,如旧历史上偶然间发生的事象”,这说明鸦片战争的失败没有引起清政府重视;依据材料可知,西方人士“则把所谓远东文明古国的实力看穿,于是趁火打劫的思想进一步发展”,这说明列强已经看穿中国实力,伺机进一步侵华,由此可知,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对华影响较为持久,C项正确;材料“此次的屈辱为‘蛮夷猾夏’”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华夷观念,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华夷观念受到了冲击,因此“没有丝毫改变”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不是在比较“东方的文化落后于西方文明”,排除B项;观念落后不是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4.林则徐编译《四洲志》时,有意调换了原书中介绍国家的顺序,按照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的顺序进行叙述,并将选编的重点放在各国的兵制、统治情况,以及对外交战的情况。这说明,林则徐A.未能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 B.开始反思中国政体缺陷C.对西方政治思想理解深入 D.迈出向西方学习第一步【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有意调换了原书中介绍国家的顺序,按照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的顺序进行叙述,并将选编的重点放在各国的兵制、统治情况,以及对外交战的情况。”说明林则徐遵从了中国以“天朝上国”为世界中心的习惯,并且倡导学习西方的军事制度和器物,而缺乏对自身政体缺陷的反思,A项正确;开始反思中国政体缺陷与材料“并将选编的重点放在各国的兵制、统治情况,以及对外交战的情况。”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倡导学习西方的军事制度和器物,排除C项;迈出向西方学习第一步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利用《天津条约》取得的公使驻京权利,陆续派遣公使驻华,并在华开设公使馆和领事馆。而清政府直到70年代才开始派遣赴外使臣。1875年出使英国的钦差大臣郭嵩焘后转为长驻英国,成为晚清第一位驻外公使。这说明晚清这一时期A.外交仍受传统观念影响 B.近代外交迈出艰难第一步C.民族国家意识逐步增强 D.外交条约制约了中外交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利用《天津条约》取得的公使驻京权利,陆续派遣公使驻华,并在华开设公使馆和领事馆。而清政府直到70年代才开始派遣赴外使臣。”可知晚清的外交观念比较落后、保守,仍然受到传统观念影响,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艰难,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民族国家意识逐步增强,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外交条约制约了中外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6.美国人亨特夫在1852年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今天,我陪同夫人、新加坡约翰斯顿公司的瑞德、旗昌洋行的奥恩以及吉布-利文斯顿洋行的吉布参观了广州城的五仙观,观赏了五羊石。据这段记载可以推知A.不平等条约动摇传统华夷观念 B.资本输出是列强侵略的主要手段C.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和经商 D.通商口岸受到西方文化全面冲击【答案】A【解析】从材料可得出,美国人亨特夫及家属可到中国内地进行参观,且没有受到阻挠,反映出在鸦片战争后,人们不太强硬排斥外国传统华夷观念有所动摇,A项正确;B项是在甲午战后,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经商,排除C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7.1840年鸦片战争时,琦善派人探听了一些英国的情况,并据此写了一份奏折上报朝廷,部分内容如图,材料反映出该国王已亡故四年,并无子嗣,仅存一女,年未及笄,即为今之国王。该国有大族二十余家,皆其国之权臣,议事另有公所,只须伊等自行商榷,不受约束。揣其词意,或前此粤省烧毁之烟,其中即有各该权臣之物。……是固蛮夷之国,犬羊之性,初未知礼义廉耻,又安知君臣上下?且系年轻弱女,尚待择配,则国非其国,意本不在保兹疆土,而其国权奸之属,只知谋取私利,更不暇计其公家,……故求索不专在通市。A.琦善主张坚决抵抗英国军事侵略 B.英国女王权力受到国内大臣的制约C.清廷官员深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 D.清廷对于西方有着清晰准确的认识【答案】C【解析】据材料1840年鸦片战争时,琦善派人探听了一些英国的情“该国有大族二十余家,皆其国之权臣”“揣其词意,或前此粤省烧毁之烟,其中即有各该权臣之物”,“且系年轻弱女,尚待择配,则国非其国”可知,清政府对于英国的政治体制并不了解,而是据中国传统来推测其状况,“且系年轻弱女,尚待择配,则国非其国”,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英国的情况,未涉及中国对英国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强调“且系年轻弱女,尚待择配,则国非其国,意本不在保兹疆土”,未涉及英国女王权力受到国内大臣的制约,排除B项;这份奏折的介绍与英国实际情况不符,D项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8.19世纪70年代,清廷在沿海组建若千水师,各支水师皆由当地督抚管辖。1879年5月,两江总督兼南洋海防大臣奏请将南洋各省兵轮每两月调至吴淞口会操一次,以便彼此协调,福州将军、闽浙总督竟以种种理由推托。由此可知清朝A.中央权力逐渐下移 B.海防观念落后C.海军近代化成效显著 D.地方势力崛起【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两江总督兼南洋海防大臣奏请将南洋各省兵轮每两月调至吴淞口会操一次,以便彼此协调,福州将军、闽浙总督竟以种种理由推托”可以看出福州将军、闽浙总督海防观念落后,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中央权力逐渐下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官员海防观念落后,没有反映海军近代化成效显著,排除C项;清朝地方势力崛起是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材料无法体现这一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9.下面漫画反映了近代列强在对新加入猎手俱乐部的衣着不伦不类的日本进行观望之余还带着不屑的情景。据此可推知,该漫画A.以甲午中日战争为创作背景 B.反映了列强企图联合侵略中国C.暗示中国西南边疆形势严峻 D.表达了西方对日本侵华的不满【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近代列强在对新加入猎手俱乐部的衣着不伦不类的日本”并结合所学可知,日本侵略中国是在甲午中日战争时期;依据材料“进行观望之余还带着不屑的情景”可知,西方列强对日本侵华采取默许、观望态度。由此可知,该漫画以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为创作背景,A项正确;漫画反映不出“列强联合侵略”,而且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发动的,西方列强并没有参与,排除B项;C项中的“西南边疆”与日本发动的甲午中日战争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中西方的态度是“观望”、“不屑”,而非不满,排除D项。故选A项。10.1885年,李鸿章在批准轮船招商局的“用人章程”时明确规定,“专派大员一人,认真督办,用人、理财悉听调度”“会办三四人,应由督办察度商情,秉公保荐”。这说明轮船招商局A.属于纯粹的商办企业 B.是辅佐洋务派的民用工业C.由政府配置人才资源 D.能够抵御外国的经济侵略【答案】C【解析】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期间成立的官督商办企业,根据材料信息“用人、理财悉听调度”可知,轮船招商局由政府来安排用人,配置人才资源,C项正确。轮船招商局是官督商办企业,A项“纯粹”一词表达错误,排除;B项表述正确,但是未能体现题干中政府对人才资源的调配这一点,排除;轮船招商局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御外国的经济侵略,但是材料中并未体现这一点,D项错误,排除。故选C项。11.“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这场革命”A.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B.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C.引起晚清中央权力下移 D.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答案】C【解析】据题意可知,这场革命促使清廷开始向西方学习,涌现出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大批官僚,所以这场革命是指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使得汉族地主势力开始崛起,最终引起了晚清中央权力下移,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尚未促进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没有诱导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更没有严重动摇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排除ABD项。故选C项。12.太平天国时期,贡生沈梓在日记中说:“徐抚军(指曾任江苏巡抚的徐有壬)合两浙官员禁除赌匪,穷年累月而不得,而伪忠王以一土寇之号令一朝灭之而肃清。”吴江人柳兆薰在其日记也称:“长毛往来,市人不惊。”这说明(
)A.民众对清政府统治的失望 B.太平天国社会治理取得成效C.二人都认同太平天国政权 D.太平天国重视发展商品经济【答案】B【解析】忠王李秀成将原来清朝地方政府长期未能解决的赌博、盗匪问题,一举“灭之而肃清”,太平天国将士所到之处,商贸往来正常进行等,反映出太平天国社会治理取得成效,B项正确;民众对清政府统治的失望与“长毛往来,市人不惊”等不符,排除A项;“伪忠王”“长毛”等说明二人并不认同太平天国政权,排除C项;太平天国肃清在“赌匪”方面卓有成效,不能说明其重视发展商品经济,排除D项。故选B项。13.1898年3月,英、德两国在赫德帮助下战胜俄、法集团,与清政府签订了《续借英德洋款合同》。合同规定:清政府向英、德借款1600万英镑,年息四厘五,45年还清,除以关税作保外,还以江浙等地厘金和湖北等处盐厘作保。借款合同的签订A.加剧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B.反映英德根本利益一致C.开启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D.刺激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除以关税作保外,还以江浙等地厘金和湖北等处盐厘作保”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向列强借款,清政府以国家主权作为担保,这实际上使得中国的主权进一步遭到了破坏,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A项正确;材料中只能反映英国和德国在联手宰割中国这件事上利益一致,不能反映英国德国的根本利益一致,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列强从1898年才开始对华进行资本输出,排除C项;三国干涉还辽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D项。故选A项。14.“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愤图强。”在此,李鸿章A.较为客观地评价了这场战争的性质及影响B.认为这场战争华战争是日本长期预谋的和有计划性的C.指出了战争对国人警醒的一面,但是却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D.战争促使国人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答案】C【解析】根据“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可知,这一真正是日本和西方人发生的,而且日本获胜;根据“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愤图强”可知,这次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较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日俄战争,李鸿章对于战争的认识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C项正确;这场战争是日俄因为侵华矛盾而发动的,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D项错在“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15.晚清重臣张之洞曾支持康有为、梁启超在上海办强学会和《时务报》,起初张之洞非常赞赏《时务报》,号令所有湖北的官员人手-份,要懂得西学;但是看到梁启超鼓吹民权时,张之洞认为违背了名教的“君君臣臣”。张之洞的态度说明了他A.囿于中体西用 B.发展经济抵抗外国侵略C.认可儒家全部思想 D.提倡实业救国【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之洞支持康梁创办学会、报刊,提倡西学的同时,却反对梁启超鼓吹民权,极力维护“君臣”秩序等,说明他囿于洋务派中体西用,反对民主改革,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张之洞主张发展经济抵抗外国侵略,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张之洞认可儒家的“全部”思想,排除C项;张之洞并非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也不提倡实业救国,排除D项。故选A项。16.晚清时期“外洋”词义同时具有指代中国管辖区域和外国的含义。表中“外洋”不同含义使用频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清实录》中“外洋”不同含义使用频率及含义统计表嘉庆朝(1796-1820)道光朝(1821-1850)咸丰同治朝(1851-1874)光绪宣统朝(1875-1911)中国管辖之“外洋”外国同义之“外洋”中国管辖之“外洋”外国同义之“外洋”中国管辖之“外洋”外国同义之“外洋”中国管辖之“外洋”外国同义之“外洋”7441411927258148A.天朝上国观念崩塌 B.中外交涉事务频繁C.中国被动学习西方 D.近代外交理念萌发【答案】B【解析】通过观察不同时期晚清政府两类“外洋”使用频率的数据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导致清政府档案内,逐渐减少了中国管辖的“外洋”,而与外国同义的“外洋”则使用频率大大提高,其主要原因是,中外交涉事务频繁和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B项正确;天朝上国观念崩塌不是外国同义的外洋使用频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近代中国“被动”学习西方是结果不是相关名词使用频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近代外交理念“萌发”仅适用于两次鸦片战争时期,不能解释近代前期外国同义的“外洋”使用频率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17.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多次来往欧美,在英国观摩牛津大学学生戏剧演出后抒发感慨,认为西洋戏剧与中国舞蹈在肢体形态和风情人情上颇有相似,故西洋戏剧萌生于中国,西洋文明亦可为国人学习。这表明康有为(
)A.借助托古改制维护变法 B.探究传统文化反对革命C.主张西学中源宣扬维新 D.学贯中西彰显文化自信【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维新思想的传播。康有为认为西方戏剧萌生于中国,是借助西学中源的观,点减轻学习西方的阻力,有利于传播维新思想,C项正确;《孔子改制考》是借助托古改制维护变法,排除A项;材料与探究传统文化反对革命无关,排除B项;材料是主张西学中源宣扬维新,不是学贯中西彰显文化自信,排除D项。故选C项。18.戊戌政变后,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计划废黜光绪,这一计划遭到列强反对而未能实现。守旧派本就坚决反对“西学”,现在更加痛恨“洋人”,大清王朝的政治走向“维新变法的反动时期”。据此可知当时A.西方列强支持中国自强 B.反帝思潮与政局变动交织C.慈禧太后坚决捍卫主权 D.排外意识弥漫于社会各界【答案】B【解析】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在戊戌政变之后计划废黜光绪,但遭遇挫折,使得保守势力更加仇视西学进而痛恨洋人,这说明当时反帝思潮和政局变动交织,B项正确;列强想要灭亡中国,而非希望中国自强,排除A项;慈禧是为了牢牢掌握政权,而非维护主权,排除C项;D项错在“社会各界”,排除D项。故选B项。19.郑观应曾提出“某税不合吾利,约期满时,应即停止重议”;将中国律例与西国公法比较,“同者彼此通行,异者各行其是”。同时期,马建忠也建议,利用英、美等国要求修约的机会,将计就计,“更定中国增税之章”。这表明当时的有识之士A.竭力取消对华不平等条约 B.主张提升关税以增加收益C.重视运用国际法维护权益 D.认识到关税自主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某税不合吾利……应即停止重议”“同者彼此通行,异者各行其是”“利用英、美等国要求修约的机会……‘更定中国增税之章”等信息可知,当时以郑观应、马建忠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已认识到关税自主的重要性,要求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关税上做到平等,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关税权益,不涉及所有不平等条约,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升关税”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马建忠运用国际法维护权益的信息,C项并非当时有识之士的共性,排除C项。故选D项。20.下图是1899年翻刻的木版年画《射猪(主)斩羊(洋)图》。年画两边有对联:“万箭射猪身,看妖精再敢叫不。一刀斩羊颈,问畜牲还想来么!”身穿红色官袍的清朝官员正下令行刑。这幅年画A.表明义和团运动得到清政府支持 B.体现反侵略求民主的时代潮流C.有利于扩大反洋教斗争的影响力 D.寓意列强四分中国的企图破产【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设诸”、“斩羊”寓意反对天主教和外国侵略势力,所以这幅年画有利于扩大反洋教斗争的影响力,C项正确;图示中没有体现义和团的信息,排除A项;“求民主”的说法无法体现,排除B项;图示内容主要是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并不能说明列强的企图破产,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19世纪部分中外历史事件简表序号时间(年)历史事件①1785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②1841三元里人民抗英③1848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④1854美国佩里与幕府签订《日美亲善条约》⑤1861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二一九法令”⑥1861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⑦1867天津机器制造局创办⑧1871《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⑨1871巴黎公社政权成立⑩1879易卜生发表剧本《玩偶之家》(1)从上表中提取三条相互关联的信息序号,并确定主题。(2)结合所学知识,对所选主题与信息做出历史解释。(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答案】(1)例1序号①⑤⑦主题:工业文明推动近代化进程。例2序号①③⑨主题:工业革命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例3工业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工业革命与殖民扩张(可以从不同角度确定主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187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人类进入了机器大生产的蒸汽时代,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实现了飞跃。工业革命加剧了殖民扩张,工业文明也逐步构建向外拓展,推动了人类社会近代化进程。工业革命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制加剧了俄国的社会矛盾,1861年,俄国沙皇签署“二一九法令”,进行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鸦片战争民族危机加深,西方科技也大量传入了中国,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代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挽救民族危机。清政府开展了洋务运动,如创办了天津机器局一批近代企业等,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总之,工业革命加剧西方殖民扩张,同时也推动了工业文明的传播,推动近代化进程。【解析】解答本题首先必须提取关联信息确定论题,根据①“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⑤“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二一九法令””和⑦“天津机器制造局创办”,可以确定“工业文明推动近代化进程”的论题;根据①“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③“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和⑨“巴黎公社政权成立”,可以确定“工业革命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还可以确定工业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工业革命与殖民扩张等等论题,然后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进行说明论证。如确定“工业文明推动近代化进程”的论题,应当联系所学从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工业革命的进程、俄国沙皇签署“二一九法令”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等方面来论述,得出结论: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文明的传播,推动近代化进程。本题在解答过程中首先要拟定论题,论述过程要做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领域的转型传统社会近代社会转型的表现经济结构以小农生产方式为特征的封建自然经济结构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官办经济经济体制维持自然经济的体制发展商品经济与维持小农经济并存的体制经济政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鼓励实业发展的经济政策转型的动力传统认识传统认识外来压力说;中国自行发展说新认识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经济的侵略、近代中国对源自西方的资本主义全球扩张文明的应激式学习——摘编自陈广亮《资本全球化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依据材料,围绕“近代中国社会经济领域的转型”提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近代前期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答案】示例:观点: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引发了近代前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网络安全实习生实习协议范本
- 2025版绿色家居装修设计施工合同范本
- 2025版危险化学品仓储安全管理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校园安全守护服务合同终止声明
- 2025版A包海南农产品品牌国际化推广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茶园承包与茶叶加工生产合同
- 2025年度高端家具搬运服务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版城市综合体安防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光伏发电安装工程一切险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政府机关办公设备采购合作协议
- 网络营销的热点技术与趋势分析
- 涂料的基础知识
- 《肥胖与疾病关系的》课件
- 新疆防沙治沙生态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 国家开放大学《社会调查方法》期末考试题库
- 新生儿腹泻护理查房
- 公共体育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病理全流程数字化系统项目需求
- 企业宣传视频拍摄制作方案
- 反诈宣传讲座课件
- 贷款车电子合同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