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经典的一个侧面苏仙岭诗缘_第1页
中国道教经典的一个侧面苏仙岭诗缘_第2页
中国道教经典的一个侧面苏仙岭诗缘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道教经典的一个侧面苏仙岭诗缘

苏仙岭是郴州山脉和五岭山脉起伏的数千万座山峰,很难说是一座高山。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它是郴州最有名的地方。苏仙岭的知名度,全因为汉惠帝五年(前190年)郴州出了位善孝的苏耽。这位苏耽为救将遭受瘟疫侵袭伤害的郴州人,嘱托母亲汲取庭前井水泡橘叶而得救,使郴州幸免于难而深受人们拥戴。苏耽去世后,人们敬祀他的香火千年不熄。唐开元十九年(731年),当时的桂阳郡太守在郴州城东北4公里的马岭山顶建立了祭祀苏耽的道观,名为苏仙观。此后,道教徒们又在半山腰兴建了苏仙中观,在岭下的白鹿洞兴建了苏仙下观。此后,原先的马岭山名倒被人遗忘,取而代之的苏仙岭名气倒越来越响亮,越传越远了。苏仙中观位于苏仙岭的半山腰处,深隐青松葱郁、云雾缠绕之中,颇有云深不知去向的仙境意味。这座唐代名为景星观的道观,现存有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送廖道士序》,为镇观之宝。唐贞元十九年(803年),韩愈和张署同任监察御史,这两位书生意气十足的角色,由于一个劲地进谏要减免关中徭役赋税,结果惹恼了德宗,他们被贬往了远离长安的南方。张署为郴州临武县县令,韩愈则为阳山县县令。阳山县在岭南广东境内。两人同行过郴州。贞元二十一年韩愈获赦,返回长安时又路过郴州。一去一来的经历,使韩愈写下许多关于郴州的诗文。《送廖道士序》写在衡山上。廖道士在南岳从师学道时,与游南岳的韩愈相识,两人甚是投缘。相别时,韩愈写了此序相赠。廖道士后回苏仙岭景星观,也就携此奇文带入观内珍藏,并时常品味韩愈的绝妙文采。唐朝的皇帝们梦想着“长生不老”,信奉道教近乎丢魂失魄,心里只存怎样才能永享人间富贵荣华的欲念。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朝廷竟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一次灭佛运动,这样就使道教得以超常的发展。从此,苏仙观的道教文化积层越来越厚也越耸越高,成为道教胜地。海拔仅为526米的苏仙岭,成为一座吸引芸芸众生朝圣的道教高峰。冬晨的苏仙岭,隐身于蒙蒙的云雾中,似乎在佐证它是仙人居住的云缠雾绕的仙境福地。岭上的苏仙观,在一大片或一线线的雾霭山岚的飘缈中,隐隐约约地闪现出观顶或飞檐的轮廓,远远仰望恰如一幅深深浅浅,十分雅致的水墨画。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郴州的根基深厚坚实。晋太兴年间,晋女官祭酒魏华存来到南岳衡山上潜心修道16年,宣讲上清经录,在湖南境内传播上清派种子,为湖南最早的传播道教者。郴州境内历代信道的道众甚为壮大,直到清乾隆四年(1739年),朝廷禁止正一真人传度,清道光年间又将张天师由二品降五品,道教从此一蹶不振,到民国时郴州的道教也如湖南境内所有道教一样处于衰微之中。苏仙岭上的苏仙观虽早在公元731年前就已耸立,但也曾多次被毁而重修。如元末被毁于兵燹,清光绪十年重修;1967年仅剩危墙,1978年修复。这些都在《郴州地区志》中已记载成史。不论道教的兴盛或衰落,苏仙岭在千百年的人间沧桑中不再是一座纯粹道教的山,而是由历史文化堆积成的名山胜地。多少年间,来来往往于郴州的官吏名流,必登苏仙岭,一览“林中之邑”的如画景色,慷慨吟诗作词或疾书作文。于是,历代吟咏郴州和苏仙岭的诗文无数,使这座原由道教文化垒筑的山岭因充盈着人文的厚积而更显高亢。在众多流传至今的诗文中,唯有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显出超重的份量,成为千古绝唱。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知何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残阳树。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悲愤出诗人”。秦观这首词是他仕途与人生中最为失意时的代表作。秦观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被谪贬郴州,宿于苏仙岭下的客栈时,独居异乡的孤寂包裹着他的心,他便在山雾弥漫的孤灯豆影下,写下这倾吐内心凄苦失望情怀的悲词。纵然是“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但苏仙岭仍宽厚地为秦观长久地保留下了这首词。这得益于南宋度宗咸淳二年任郴州知军的邹恭。这位曾是奉直大夫的福建邵武人也是位文人。他极富热情地将大书法家米芾所书的《踏莎行·郴州旅舍》和苏东坡为此词所作的跋“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集于一块,请石匠刻于苏仙下观白鹿洞旁的崖壁上,于是苏仙岭从此珍藏着这块集秦观词、苏东坡跋、米芾书的“三绝碑”。邹恭亦为《三绝碑》作跋,后来被编入清同治《湖南通志》中。“三绝碑”有幸。因苏仙岭的白鹿洞崖壁上野草丛深,隐藏了《三绝碑》,使其得以完整的保存。早些年为使这件珍贵的历史文物重放光彩,郴州政府特地建起了一座“护碑亭”。“三绝碑”的幸存,莫不也是祈福于苏仙岭?苏仙岭的道教文化积层,以苏耽这位“孝子神仙”的传说为底座基础,宋理宗对苏耽的敕封“苏仙昭德真君”为山脊,及晋葛洪《神仙传》、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宋李昉《太平广记》、明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等文史志典中均有有关郴州的篇章,还有苏仙观,景星观、白鹿洞、枯井观、苏仙祠、苏仙桥等景观,而八方信众千年不绝祭祀的香火是缠绕其山峰不逝的晨雾晚霞……苏仙观一层层地向山顶依势而起,白墙绿檐黄色琉璃瓦的风格,具有宋代建筑的风采,尤其是那一层高过一层的檐顶,远远看去层层叠叠一直飞翘向云天,颇具气势。苏仙观南北长82.2米,东西宽41.5米。首为正殿,系仿砖木结构,庑殿式建筑。犀头粉墙、小青瓦、回纹窗。殿前增清代回廊,四角飞檐,使大坡顶、小披檐和穿斗回廓之间结构变化多姿。正殿上厅塑苏耽像,旁立白鹤。中厅和前厅间为天井,大柱红梁,高敞雄伟,且多联刻。殿门额汉白玉刻宋景定甲子封号,门楼额枋饰以镂雕彩绘。门下望台,绕台以廊。东眺相山、五盖、瑶岗诸山,山峦起伏,瀑布悬空。西眺骑田岭、郴州市全景,远处便是九嶷山余脉。廊下有分叉石级,中筑一池。殿门内两侧,金刚大士高4米。门外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