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外历史纲要第3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明清的国家统一及版图奠定第8讲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件_第1页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外历史纲要第3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明清的国家统一及版图奠定第8讲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件_第2页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外历史纲要第3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明清的国家统一及版图奠定第8讲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件_第3页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外历史纲要第3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明清的国家统一及版图奠定第8讲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件_第4页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外历史纲要第3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明清的国家统一及版图奠定第8讲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讲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目录1知识清单2考向突破3课堂演练4课后提升【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1.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明朝建立1368年,[1]________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废除宰相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设立内阁设立[2]________时设立,作为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职责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发展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朱元璋明成祖宦官专权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3]________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司礼监【图解历史】明朝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2.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郑和下西洋时间15世纪前期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规模先后七次远航,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4]_____沿岸评价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但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红海戚继光抗倭背景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5]_____”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结果明廷派遣大将[6]______等人平倭,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倭寇戚继光欧洲殖民者的侵扰背景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表现16世纪中期,[7]________人获得了在濠镜澳(今澳门)的租住权稍晚东来的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葡萄牙【名师指津】认识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出于宣扬国威的目的,对发展与亚非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关系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这种对外交往是以巨大的经济牺牲为代价的,其难以维持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经济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缺少远航的内驱力。3.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1)明蒙关系。防御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瓦剌两大集团。为防御他们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8]______战争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两次突破长城深入内地,包围北京。瓦剌还曾经在一次战役中俘虏了明英宗议和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长城(2)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册封首领藏族地区在明朝时称为乌思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设置机构设立[9]______________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3)对东北地区的管辖: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10]___________,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行都指挥使司奴儿干都司(4)明清易代。女真建金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11]________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称汗,国号大金清朝建立[12]________在位时,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并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明朝灭亡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朝灭亡清军入关1644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13]________,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此后逐渐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努尔哈赤皇太极山海关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1.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总体特点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奏折制度形成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1]______制度特点迅速、机密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奏折中枢秘书机构的变化军机处设立[2]________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职责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日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文字狱目的加强对[3]__________的控制影响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雍正思想文化2.疆域的奠定。治理边疆东南:经略台湾1662年,[4]________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东北:反击沙俄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5]________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1689年,两国签订《[6]____________》,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郑成功雅克萨尼布楚条约治理边疆西北:平定叛乱,加强管理1757年,清朝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清朝平定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7]____________,总领军政事务西南: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清初,册封西藏佛教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以“达赖喇嘛”尊号;康熙时,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尊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中央政府册封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8]__________,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清朝专设[9]________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伊犁将军驻藏大臣理藩院版图奠定清朝疆域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行政区划内地分立18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3.统治危机的初显。出现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19世纪前期,嘉庆、道光两位皇帝在位时,衰象更为明显内部危机在经济繁荣、国土开发的背景下,清朝[10]________膨胀迅速,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加上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人口外部危机表现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应对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11]________”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民间船只出海贸易,更在严厉禁止之列影响这种[12]_________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十三行闭关自守【名师指津】海禁与闭关自守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防内;闭关自守是指清朝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外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主要是防外。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角度:从“制度创新”角度考查明清中枢权力体系的加强史料一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这些措施都没有背离明太祖建国的任何基本制度上的设想……它们在发挥新出现的皇帝的内廷助手内阁的职能时制度化了。这些翰林学士开始成为皇帝的主要顾问和作为皇帝与官僚政制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他们常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他们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部,内阁似乎恢复了以前中书省的气象。——摘编自[美]牟复礼等《剑桥中国明代史》史料二世宗时,因西北用兵,设立军机处,后遂相沿未撤。从此以后,机要的事务,都归军机,唯寻常本章,乃归内阁。军机处之权,就超出内阁之上了。六部长官,都满、汉并置。而吏、户、兵、刑四部,尚侍之上,又有管部大臣,以至互相牵制,事权不一。——摘编自张荫麟等《中国史纲》【解读】史料一反映出明朝内阁的权力不断扩大,地位逐步提高;史料二反映出清朝时军机处成为中枢权力机关。【思考】(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内阁制度的特点及作用。【答案】特点: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职权范围不明朗;权力不断扩大,地位逐步提高;听命于皇帝,服务于皇权。作用:强化了皇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2)根据史料二,指出清朝中枢权力机关的特点。【答案】特点:军机处与内阁并置;军机处参与决策,内阁成为文书机关;中枢长官满汉并置;机构重叠,事权不一。素养提升唯物史观: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影响(1)积极影响:对于稳定和重建统治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粉碎内部分裂叛乱、抵御外来入侵、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消极影响: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史论归纳史论:清代军机处对君主专制的影响(1)军机处既绕过了内阁,又架空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皇帝总揽了中央机构的大权。而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权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2)军机大臣的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个人意志,一切军国大事最终只凭皇帝一人决断,皇帝总揽了军政大权,拥有绝对的权力。(3)军机处设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更进一步加强皇权的制度创新。因此,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角度1:从“家国情怀”角度考查明清时期的边疆治理史料一“以茶治边”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为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利用茶叶经济垄断权对西北游牧民族实行的一项羁縻统治政策,是融茶法、马政、边政为一体的一种边疆经略政策。它随着唐宋时期茶法的形成、茶马互市的兴起而开始出现,至明代臻于完善。它以西北游牧民族生活必需的茶叶作为经济武器,通过垄断茶马市场、“以茶赏番”等手段,“俾仰给于我,而不能叛”,成为“制西番以控北虏之上策”,在民族史上具有较大的影响。——摘编自郭孟良《论明代的“以茶治边”政策》史料二如下表。清朝前中期治理边疆的主要措施项目措施中央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边疆抗击沙俄,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设立东北三将军辖区,管辖奉天、吉林、黑龙江统一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中央政府册封达赖、班禅;派遣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先后平定准噶尔部以及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在蒙古族地区设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解读】史料一反映了明朝通过经济手段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史料二反映了清朝政府通过设立机构、册封首领、武力平叛等方法加强边疆治理。【思考】(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以茶治边”的积极影响。【答案】积极影响:维护北部边疆的稳定;加强中央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中原地区与西北地区的经济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后世提供有益的经验。(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中期边疆治理的特点。【答案】特点:国家更重视边疆治理,中央设专门机构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尊重各民族的习俗和宗教信仰,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国家对边疆的控制加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政策有传承和创新。素养提升唯物史观: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从时间上看,统一长于分裂;从空间上看,统一的范围不断扩大;从程度上看,统一的稳定性不断增强。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要趋势,这是因为:(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有效地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中国独特的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条件造成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历史上多数重大的政治活动都具有明显的内向性,二是中国地理条件之整体的统一性具有促进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3)对儒家学派的继承和发展等文化传统成为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渊源,对维护和促进统一发挥了巨大作用。(4)由于民族交融,民族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民族间的凝聚意识不断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同不断扩大和深化,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史论归纳史论:明朝经略边疆的举措(1)东南:针对沿海倭寇猖獗的现象,明王朝派戚继光等人平倭。经过长时间战斗,先后平定浙东、福建、广东等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2)西北:为防止瓦剌和鞑靼侵扰,明政府一方面重修长城,加强防御,另一方面与鞑靼订立和议,进行册封,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推动了汉蒙关系的友好发展。(3)西南:封授藏族的僧俗首领以法王等称号,并成立行都指挥史司等机构加强管理。(4)东北: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角度2:从“中外关联”角度认识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史料一明前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阵容极为庞大,“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航迹遍及亚、非30余国。明英宗后,官方再无远洋活动。明后期的海军以沙船、哨船等小型船只为主。明末,荷兰东印度公司企图以武力迫使明朝政府放弃海禁政策和承诺自由贸易,派遣战船入侵中国沿海。1633年,明军约150艘战船在福建金门岛料罗湾口,与荷兰及附属舰队约60艘战舰激战,获得胜利。——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军事通史》史料二明朝前期实行海禁政策,不许百姓私自下海,只允许官方控制的朝贡贸易。从国外看,海外各国普遍希望获得更多的中国丝绸、瓷器和其他商品。沿海闽粤地区,人多地少,百姓以海为生,为了生计和谋求财富,便走上了下海走私的道路。同时,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在此之前,明朝政府已允许外国商人以私人身份到广东贸易。但明朝的开海贸易仅限于漳州月港,真正适于开展对外贸易的地区并未开放。——摘编自孙玉琴、常旭《中国对外贸易通史(第一卷)》【解读】史料一反映了明朝前期和后期中国的对外交往情况;史料二反映了明朝从实行海禁到部分开放的变化。【思考】(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的海上实力。【答案】明朝前期的海上实力:海军阵容庞大,实力雄厚;拥有较强的远洋航行能力。明朝后期的海上实力:海军实力出现衰退;总体实力仍在世界上名列前茅。(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期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答案】变化:从实行海禁到部分开放。影响:商品大量出口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推动白银货币化;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沿海地方秩序的稳定;密切中外交流,推动西学东渐局面形成;局部开放不利于对外贸易的扩展。素养提升家国情怀:郑和下西洋的意义(1)郑和下西洋代表了一种和平交往的航海模式。在郑和船队历时28年的航海活动中,只出现过自卫性质的三次短暂战事,没有占据海外国家的一寸土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人文传统。(2)郑和下西洋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官方贸易,贸易采取议价成交方式,体现了平等、自愿、公平的贸易原则和精神。(3)郑和下西洋是一种象征,它代表了中华民族敢于探险、不畏艰险、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也代表了古代中国与邻为善、世界大同、共享太平的社会意识。史论归纳史论:明朝的海禁与弛禁(1)明初官方垄断对外贸易,明代所谓的海禁大部分时期都是针对日本的带有经济制裁性质、经济封锁性质的贸易禁运、军事禁运。(2)明初官方垄断对外贸易弊端暴露后,明中叶进行政策调整,在平定外来侵扰后,转向对民间社会开放,海外政策完成了从以政治为中心向以经济为中心的转移,即将官方层面的开放下移到民间层面的开放。(3)从政策作用来说,明初的海外开放政策和明后期的海外开放,造就了郑和、郑芝龙等海上英雄人物,并引发明中叶社会内部的深刻变迁,显示了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新的发展变化。这是中国直到明末海上力量并不落后于西方的最好证明。1.(2022•东北三省模拟)隆庆五年(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封贡互市。互市时,明朝必派遣僧人赐以经像,并讲解经义,蒙古各部贵族“倾听赞叹,临行哀恋不忍别,厚加馈赠而返”。这反映了()A.蒙汉之间交流方式多元 B.佛教成为蒙汉文化纽带C.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 D.明朝实现边境长治久安【解析】材料提到了和议、封贡、互市、赐以经像、讲解经义、馈赠等,说明蒙汉之间的交流存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种方式,故选A项。A2.(2022•湖南卷)嘉庆七年(1802年),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A.君主的高度集权 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C.南书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书房是皇权高度集中的产物和象征,周兴岱以南书房行走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是在借助皇帝的权威来行事,这反映了当时君主的高度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官员俸禄入不敷出,排除B项;雍正设立军机处后,南书房地位下降,排除C项;仅从个案无法得出中央吏治混乱的结论,排除D项。A3.(2022•天津模拟)明代后期和清代前中期,长三角地区急递铺(传递军政信息的基层驿传机构)数量有所增加,且主要集中在松江府和苏州府嘉定一带(今属上海)。该现象反映了当时()A.邮驿体系日臻完善 B.交通运输方式的变革C.地方自治不断加强 D.加强海防建设的需要【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急递铺数量有所增加,且主要集中在松江府和苏州府嘉定一带(今属上海),结合所学明朝倭患和清朝前期东南沿海存在反清势力的情况可知,这主要是为了密切中央与沿海地区的联系,加强海防建设,故D项正确;材料仅涉及急递铺的建立,不能体现邮驿体系完善,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政府对海防的重视,没有涉及地方自治,排除C项。D4.(2021•全国甲卷)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解析】材料显示明代浙江桐乡县秀才对出身进士的官员敬重有加,而对于出身举人(科考等级不如进士)的官员则非常轻视,这说明科考功名的高低影响到了官员在地方上的威望,故选D项。D5.(2020•全国Ⅲ卷)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解析】明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向户部索求十万金的诉求在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干预下未能满足,说明万历年间内阁权势较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故A项正确;明代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不可能“严重制约”皇权,排除B项;材料无法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情况,排除C项;明太祖朱元璋已经废除了宰相制度,内阁权力有限,排除D项。A一、选择题1.明朝洪武时期所有章奏的处理都是皇帝一人亲批,而永乐、洪熙时期则出现了皇帝与内阁阁臣共议的局面,虽然“批答出自御笔,未尝委之他人”,但所批答之意见已经包含了皇帝与阁臣“造膝密议”的内容。这说明()A.君主权力受到内阁制约

B.阁臣意见影响皇帝决策C.权力运行带有民主色彩

D.朝议制度减少决策失误B【解析】材料“但所批答之意见已经包含了皇帝与阁臣‘造膝密议’的内容”说明皇帝的决策参考了阁臣的意见,故B项正确;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君权,排除A项;设置内阁是加强皇权的措施,并非民主,排除C项;材料与朝议制度无关,排除D项。2.(2022•江苏金陵模拟)永乐七年(1409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朱棣敕谕:“四方海外诸番王及头目人等: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尔等祗顺天道,恪守朕言……若有摅诚来朝,咸锡皆赏。故兹敕谕,悉使闻知。”这表明明政府()A.固守宗藩体制 B.扩展海洋的政治愿望C.强化海禁政策 D.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解析】根据材料“尔等祗顺天道,恪守朕言……若有摅诚来朝,咸锡皆赏”体现的是明朝政府对外宣扬国威,固守宗藩体制,故A项正确;材料与扩展海洋的愿望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强化海禁政策无关,排除C项;明政府的这一做法仍然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并未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排除D项。A3.明朝为防范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实行海禁。沿海地区人民的生路被断,于是与倭寇联结为乱。政府遣戚继光等人平倭,同时逐渐放松对民间海外贸易的限制,沿海形势逐渐稳定。材料表明当时()A.东南沿海的私商是倭寇主力 B.倭患隔断了中外商品贸易C.政府失去对民间贸易的控制 D.政策转变促成倭患的解决【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海禁政策影响沿海地区人民的生路,导致其与倭寇联结为乱,政府平倭后放松对民间海外贸易的限制,使得沿海形势逐渐稳定,促成倭患问题的解决,故D项正确。D4.明初开展茶马互市后,私茶问题严重,明政府制作金牌信符,下发西宁州等地的各部族,作为茶马交易的特许权凭证,以获得紧缺的马匹。这些措施()A.改变了当地饮食习惯 B.冲击了抑商政策C.旨在复兴古丝绸之路 D.有利于稳定边疆【解析】根据材料“明政府制作金牌信符,下发西宁州等地的各部族,作为茶马交易的特许权凭证,以获得紧缺的马匹”可知,明政府通过控制茶马市,控制了重要的战略资源——马匹,说明这一经济政策具有稳定边疆的重要战略意义,故选D项。D5.(2022•山东枣庄模拟)雍正时期,有记录的(皇帝)引见文官共计5730人,这些官员的去向如下表。表中信息表明()雍正时期引见文官去向统计表A.京官文化素质更高 B.皇帝重视地方治理C.官员流动性较缺乏 D.注重官员基层经历项目单向任职双向任职京官地方官由地方官到京官由京官到地方官多次双向流动人数374人4346人171人780人59人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雍正帝引见的文官中,地方官数量远远多于京官,说明皇帝重视地方治理,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皇帝引见官员,不能体现京官文化素质更高,排除A项;材料反映当时有不少双向任职的文官,并不缺乏官员的流动性,排除C项;材料强调皇帝引见地方官较多,但并不能说明其注重官员基层经历,排除D项。6.(2022•四川凉山模拟)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订之时,清朝有一些加强东北边防、设立中俄界碑、绘制实测舆图等边界观念。之后,议政王大臣等将中俄平等的划界订约修饰成清朝对俄国的一种恩惠;乾隆帝要求沙皇对其臣服,对俄政策重回“朝贡礼”路线。这表明()A.传统边界因中俄订约划界而动摇B.天下观念的持续稳固与强化C.中国近代国界观念的形成受制约D.清朝疆土频遭割让藩属丧失C【解析】根据材料“将中俄平等的划界订约修饰成清朝对俄国的一种恩惠”“对俄政策重回‘朝贡礼’路线”可知,当时清朝统治阶层主要是从华夷观念的角度看待中俄关系和《尼布楚条约》的签订,这不利于近代国界观念的形成,故C项正确;《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使中俄地区的部分疆界逐渐明确,有利于边界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排除A项;材料与天下观念无关,排除B项;鸦片战争之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导致清朝疆土频遭割让藩属丧失,排除D项。7.(2022•山东聊城模拟)针对臣下与缅甸往来文书中有劝缅甸“归汉”的措辞,乾隆帝指出:“传谕外夷立言亦自有体,乃其中有数应‘归汉’一语,实属舛谬。夫对远人颂述朝廷,或称‘天朝’,或称‘中国’,乃一定之理。况我国家中外一统,即蛮荒亦无不知大清声教,何忽撰此‘归汉’不经之语,妄行宣示,悖诞已极。”这一言论体现了()A.大一统国家认同意识 B.对外政策的开明开放C.强烈的尊卑等级观念 D.中缅关系的平等融洽A【解析】根据材料“况我国家中外一统,即蛮荒亦无不知大清声教,何忽撰此‘归汉’不经之语,妄行宣示,悖诞已极”可知,乾隆帝批评那些用“汉”代替“大清”的说法,认为清朝是指包括汉族在内的多民族国家,应被称为“天朝”或“中国”,这体现了乾隆帝大一统国家的认同意识,故A项正确。8.据统计,在清朝前期的100多年中,顺治十二年(1655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实行比较严格的海禁,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至雍正五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