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部分示范高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部分示范高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部分示范高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部分示范高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部分示范高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北省保定市部分示范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五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所示是长江下游一古文化遗址出土的纺锭盘(侧视图),它们存在的时间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据考证,这些纺锭盘主要用于捻麻纱,以使它们足够结实并可以用来织布。这一文化遗存属于()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良渚文化 D.河姆渡文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长江下游”“它们存在的时间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河姆渡遗址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左右,D项正确;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都位于黄河流域,不是长江下游,排除AB项;良渚文化虽位于长江下游,但时间是“距今”5300-4000年左右,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故选D项。2.春秋时期,人们热衷于抬出家族中拥有特殊地位的祖先,以提升自身地位。在追认祖先的风潮中,商人始祖契、周人始祖后稷被许多族群塑造出具有神话色彩的共同先祖。这反映出()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华夏认同的观念得到了发展C.儒家大一统观念的影响 D.华夏族与周边民族同源共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材料反映出在春秋时期兴起的追认祖先的风潮中,商人始祖契、周人始祖后稷被许多族群追认为共同的祖先,追认祖先风潮既体现出人们的尊宗敬祖又是一种文化认同的体现,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始于秦朝,排除A项;题干涉及春秋时期,此时儒学虽产生,但是影响有限,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具体民族,无法得出华夏族与周边民族同源共祖,排除D项。故选B项。3.秦朝,免官之制已普遍实行。如因另有重用而免除其原有较低的职务,因不称职而免职,因犯罪而免职,总之,国君不管出于什么理由,都有权免去其臣下的职务。而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主官,也都有任免其下属的相应权限。由此可知,秦朝()A.君主权力开始受到冲击 B.地方各级主官权力较大C.官僚政治体制作用凸显 D.统治者决策带有随意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可知,秦朝免官之制已普遍实行,对官员实施职务任免和升降,加强和改进了官员管理,体现了官僚政治体制的完善,C项正确;国君掌握免官之权,加强了君主权力,排除A项;地方官员有权任免其下属,体现了地方官员的权力,但不能体现国君有权免去其臣下等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统治者随意任免官员,不能得出决策带有随意性,排除D项。故选C项。4.一份公元27年的商业纠纷文献显示,一位驻扎在西北边塞的军官粟君,雇用了一位名叫寇恩的人,寇恩负责用十余天时间运送5000条鱼至嫌得县(甘肃省张掖市西北)售卖,粟君按规定以粮食若干及牛两头来支付寇恩的花费和薪酬。据此可知,当时()A.商贸代理现象已出现 B.义利观发生根本变化C.跨区域贸易异常繁荣 D.商品生产呈区域分工〖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27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军官粟君雇用寇恩运送鱼至嫌得县售卖,可知,当时商贸代理现象已出现,A项正确;材料只是描述了一次商贸活动,“义利观发生根本变化”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只是说了一个例子,不能证明“跨区域贸易异常繁荣”,排除C项;材料中的商品只说了鱼,不能体现“商品生产呈区域分工”,排除D项。故选A项。5.5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北魏)入主中原后,根据汉地传统钦定流品出身秩序,妥善安置滞留乡梓的汉人士族,依照魏晋惯例广泛吸纳汉人士族步入官场,放宽世资核算的标准,并充分满足其提升门第的利益诉求。北魏这些措施意在()A.整合民间力量以扩大统治基础 B.推动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C.强化政治认同以维护鲜卑统治 D.加快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进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5世纪末(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北魏入主中原后根据汉地传统施政,有利于获得汉人的认可与合作,从而强化政治认同以维护鲜卑统治,C项正确;据材料“依照魏晋惯例广泛吸纳汉人士族步入官场,放宽世资核算的标准,并充分满足其提升门第的利益诉求”,目的是整合民间力量以扩大统治基础,但只是其中的一个目的,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项;这些措施有利于推动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加快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进程”是影响,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6.唐朝初期,贵族以称自己是某地的郡望为自豪,比如琅琊王氏就是一种荣耀的称谓,但唐朝中期以后,当政府开始重视民户现在所有地(财产)和现在居住地时,人们便不在乎原籍或郡望,士族政治也就走向了末路。这一变化反映出()A.政府减少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 B.阶层流动的加快和庶族地主的崛起C.赋税制度改革即两税法推行 D.选官制度的变化及平民社会的形成〖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唐朝中期以后,政府重视民户现在所有地和现在居住地,贵族势力衰落,士族政治走向了末路,反映出阶层流动的加快和庶族地主的崛起,B项正确;材料主要说的是士族阶层的衰落,阶层流动的加快和庶族地主的崛起,而不是百姓生活状况,排除A项;唐朝推行两税法规定,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所以,材料与两税法有关,但不是材料中变化反映的主要内容,排除C项;唐朝的选官制度一直都是科举制,而且唐朝是封建社会,不是平民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7.唐朝很多贵族的墓前石刻都刻有翼马造型。下图所示是唐朝乾陵神道上的翼马,翼马四腿腾空。肩部对称的一对羽翼做程式化的云朵状处理,凡间的马有了这对翼而一跃成为带领亡灵升天的天马,甚至有了龙的精神。唐代翼马的这一造型()A.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 B.反映了事死如事生的观念C.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D.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多元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据材料“凡间的马有了这对翼而一跃成为带领亡灵升天的天马,甚至有了龙的精神”可知,凡间的马死后可以凭借羽翼继续行使马的使命,这是一种典型的事死如事生的观念,B项正确;现实中马不能有羽翼,显然唐代翼马的这一造型不属于现实主义风格,排除A项;唐代翼马的造型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传统文化多元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8.下表是968—1068年北宋军力发展统计表。据表可知,这一时期的北宋()时期兵力(人)禁军(包括骑兵)(人)开宝元年至八年(968—975年)378300193000至道元年至三年(995—997年)666000385000咸平年间(998—1003年)1000000530000天禧元年至五年(1017—1021年)912000826000庆历元年至八年(1041—1048年)1259000826000治平元年至熙宁元年(1064—1068年)1162000663000A.军事斗争的形势异常严峻 B.边疆危机愈演愈烈C.过度集权的弊端逐渐显露 D.军队战斗力得到加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968—1068年北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的北宋军队数量不断增加,会导致冗兵冗费,反映了过度集权的弊端逐渐显露,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北宋军队数量不断增加,不能说明军事斗争的形势异常严峻,排除A项;仅凭北宋军队数量不断增加,不能得出“北宋边疆危机愈演愈烈”的结论,两者间无必然联系,排除B项;军队数量多不代表军队战斗力得到加强,军队战斗力还包括其他因素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9.金朝入主中原后,大肆宣扬“有德即中国”“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的理论,称宋、金两国是各自独立的政权,但都是中国。在《金史》一书里,“中国”一词共出现14次,除了3次指中原地区以外,其余均专指金朝。这反映出金朝()A.对中华多元一体的认同 B.同北宋政权展开长期对峙C.有彻底推行汉化的决心 D.承认南宋政权的正统地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金朝(中国)。据材料可知,金朝虽然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却主张自己也是“中国”,即是统治中原地区的合法政权,反映金朝对中华多元一体的认同,A项正确;金长期与南宋对峙,排除B项;金朝虽然注重学习汉族制度文化,但依然保留很多本民族的特征,“彻底推行汉化”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中金朝主要是宣扬自己的政权也是“中国”,意在强调自身而非南宋政权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10.宋元之际,棉花种植流传于闽广、关陕一带。到明代,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已“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其利视丝臬,盖百倍焉”。这反映出明代()A.植棉成为致富的不二选择 B.农业经营模式发生变化C.弃农经商的现象较为普遍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其利视丝臬,盖百倍焉”可知,到了明朝时期,棉花在全国普遍种植,无论南北还是贫富,其收益是丝的多倍,反映了明朝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加强,D项正确;植棉成为致富的不二选择,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农业经营模式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弃农经商现象,且在当时是少数,排除C项。故选D项。11.下表所示为清朝主要中枢机构职权划分情况。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机构职能内阁钧国政、赞诏命、厘宪典、议大礼,赞理机务、表率百僚军机处掌书谕旨,参赞军国机务,参议重要政务及刑狱;用兵时则考其山川道里、兵马钱粮之数,以备顾问;文武官员的简放、换防、引见、记名、赐予,以及拟定对外藩朝觐者的颁赐等。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A.专制集权受到中枢机构限制 B.中央行政效率得到提高C.中枢权力实现了分权与制衡 D.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清朝主要中枢机构职权划分情况”可知,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说明军机大臣只有可传述缮撰,没有决策权,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D项正确;内阁与军机处做为秘书机构,丧失决策权,无法限制皇权,排除A项;中央行政效率得到提高,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分权与制衡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2.自明中期以后,商人通过“捐纳”谋求功名或“义官”的案例增加。士人中“弃儒从商”风潮逐渐蔓延。地方志、宗谱、文集、小说里面,多有介绍“弃儒从商”的案例。王阳明也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这些现象表明()A.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B.资本主义萌芽激发社会活力C.商人的社会影响力有所增强 D.尊富崇利意识成为社会主流〖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中期以来(中国)。由材料“商人通过'捐纳’谋求功名或'义官’的案例增加”“地方志、宗谱、文集、小说里面,多有介绍'弃儒从商’的案例”等可知,明代社会对商人的认识改变,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这表明商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力有所增强,C项正确;明朝政府依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信息,无法得出此时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排除B项;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是程朱理学,D项说法不符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3.据记载,明代,只有在中央政府给予土司爵位与名号后,土司才可能“易为统摄,奔走唯命”,如果调遣繁多,土司仍然会“恃功怙过,侵扰益深”,甚至还会割据一方,如川黔地区的土司奢崇明、安邦彦等都曾发动过大规模叛乱。这可以说明明代土司()A.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B.能够协助皇帝管理边疆C.是动乱频发的根源 D.政治权益得到朝廷保护〖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如果调遣繁多,土司仍然会‘恃功怙过,侵扰益深’,甚至还会割据一方,如川黔地区的土司奢崇明、安邦彦等都曾发动过大规模叛乱”可知,明朝的土司虽接受了朝廷册封,但对于朝廷的命令并非全部接受,且时长发动叛乱,体现了明代土司对中央集权的威胁,A项正确;土司可以协助皇帝管理边疆,但材料强调其对中央的防抗,排除B项;土司制度有助于维护边疆稳定,并非边疆叛乱的根源,排除C项;明朝中央政府给予土司爵位与名号,但材料未强调中央对土地的保护,排除D项。故选A项。14.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观点,极力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海国图志》中他提出了不少关于政治、经济、法律的改革方案。例如,漕运改革政策、盐政改革政策、治水政策等。这说明魏源()A.要求变革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 B.找到解决清朝统治危机的办法C.企图借西学和改革来拯救时弊 D.呼吁时人全面引进西学以救国〖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材料,魏源提倡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并提出一些改革方案,这说明他企图借助西学和改革来拯救时弊,C项正确;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并不要求变革封建制度,排除A项;晚清贫弱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魏源的主张不涉及对封建制度的根本变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清朝统治危机,排除B项;魏源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不是全面引进西学,排除D项。故选C项。15.1858年,沙俄计划修建一条连接莫斯科和中国黑龙江地区的铁路;1862年,英国计划修建一条通过缅甸到达中国云南的铁路;1885年后,法国也着手制定将越南铁路接至中国云南的计划。这些铁路计划反映出当时()A.资本输出是列强侵华主要手段 B.中国近代交通体系的完善C.中国边疆地区对外贸易的繁荣 D.中国边疆危机的日益加深〖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8-1885年(中国、沙俄、法国、英国、越南)。铁路是一种重要的近代交通工具,铁路的修建不仅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方便列强利用铁路维系殖民统治,材料中沙俄、英国、法国这三个列强要么计划修建从本国到中国边疆,要么计划从自己亚洲的殖民地修建到中国边疆的铁路,这说明了列强有进一步侵略中国的想法,中国边疆危机的日益加深,D项正确;材料涉及时间截至1885年,此时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史实,材料也为体现,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中国边疆地区的对外贸易,排除C项。故选D项。16.早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时任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聘请前《纽约论坛报》记者豪斯担当宣传战争的顾问,并允许外国记者随军采访。据统计,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全国66家报社共派出了129名随军记者。日本的这些做法在客观上()A.改善了与欧美政府间的关系 B.保障了侵华战争的胜利C.营造了利于本国的舆论氛围 D.改变了侵华战争的性质〖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及世界。据材料日本“聘请前《纽约论坛报》记者豪斯担当宣传战争的顾问,并允许外国记者随军采访”“日本全国66家报社共派出了129名随军记者”,并结合所学可知,日本此举是为了大量报道有利于日本的新闻,营造利于日本的舆论氛围,C项正确;日本和欧美在侵略扩张中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日本的面目欧美很清楚,日本单方面报道对日本和欧美政府间关系影响不大,排除A项;仅靠舆论氛围不会保障日本侵华战争的胜利,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侵略中国的非正义战争,其性质无论如何永远不会变,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西周的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等几代统治者,不断分封姬姓亲族、同盟的亲戚姜姓,以及一些结为亲戚的东方贵族,建立封国。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使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还以朝贡、觐见、通婚等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周人分封的子弟,通常率领姬姓军队若干,加上一些殷人遗人和专业的技工一同居住在封国城市内,谓之为“国人”。封地里的一些土著族群,住在城市外或自己的城市内,其首领与上层则与封君及国人互通婚姻,还有一些不在这一体制里的土著,则因居住在郊野,称为“野人”。其实,这些野人往往是东部古老的族群。——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1)根据材料,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分封制在文化上的影响。〖答案〗(1)特点:以宗法血缘为纽带;军事与经济资源相互补充;具有戍守与管理地方的功能;分封对象多元。(答出三点即可)(2)影响:强化了家族观念;丰富了地方文化,促成了地方文化异质化;传播了西周文化;增强了华夏认同观念;为春秋战国以后文化融合与大一统创造了条件。(答出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的中国。据材料“不断分封姬姓亲族、同盟的亲戚姜姓,以及一些结为亲戚的东方贵族”、“也依仗宗族纽带,使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还以朝贡、觐见、通婚等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可得出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据材料“军事与经济资源互为挹注”可得出军事与经济资源相互补充;据材料“以朝贡、觐见、通婚等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周人分封的子弟,通常率领姬姓军队若干,加上一些殷人遗人和专业的技工一同居住在封国城市内”可得出具有戍守与管理地方的功能;据材料“分封姬姓亲族、同盟的亲戚姜姓,以及一些结为亲戚的东方贵族”可得出分封对象多元。【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的中国。结合第一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强化家族观念、丰富地方文化、传播西周文化、增强华夏认同观念、春秋战国以后文化融合与大一统等角度思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中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因战乱中断——整体渐趋衰落。当时中外交往和通商已经全方位化,尤其是海路与草原交通都已大有发展,所以外贸的总体活跃程度是超过汉朝的。——摘编自秦晖《古商路上的贸易逆差(上)》材料二中国传统丝绸之路兴衰历史周期——摘自周阳敏《“一带一路”深化专题研究:创新合作与融合发展——传统丝绸之路兴衰历史周期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中期以后陆上丝路渐趋衰落的原因。(2)请选取材料二中丝绸之路任一兴盛时期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与经济、政治、战争或全球意识的联系。〖答案〗(1)原因:割据、战乱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东西方的海路与草原交通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技术进步。(答出三点即可)(2)示例时期:元朝时期丝绸之路的兴盛。联系:蒙古西征后,逐步恢复和拓展了丝绸之路运输线。元朝政府广泛设立驿路以恢复欧亚交通网络。丝绸之路的繁荣为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创造了条件。意大利旅行家写的《马可·波罗行纪》中描述的繁华景象就是中国元朝时期丝路促进国际交往的缩影。(“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一“陆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因战乱中断”并结合所学可知,割据、战乱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结合所学可知,东西方的海路与草原交通的发展,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南移开始,技术进步。【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选择时间,如选择元朝,根据图表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时期丝绸之路兴盛。其次,结合所学元朝丝绸之路发展的相关知识说明原因,如蒙古西征后,逐步恢复和拓展了丝绸之路运输线;元朝政府广泛设立驿路以恢复欧亚交通网络。丝绸之路的繁荣为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创造了条件;意大利旅行家写的《马可·波罗行纪》中描述的繁华景象就是中国元朝时期丝路促进国际交往的缩影。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学术界对宋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地位存在不同看法。或认为宋朝是“积贫积弱”的王朝,并非盛世;另则认为宋朝虽非盛世,但其社会是继盛世而又有所发展的。或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高峰在唐朝;另则认为是在宋朝,或认为宋朝政策因循保守,无大作为;另则认为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承上启下的转折时期,其社会发展演变多多,如水之澜。——摘编自胡昭曦《我对宋朝历史地位的认识》围绕“宋朝历史地位”,选取材料中一种观点或自拟一种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观点:宋代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繁盛时期。阐述:两宋时期,我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以及科学技术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坊与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商业交易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和不再受到时间上的限制,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在四川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两宋的儒学家在传统儒学的基础上融合了佛道义理,创造了新儒学——理学,从而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崛起,适合市民口味的宋词、话本小说等文学体裁走向繁荣。综上所述,宋代是中国历史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为元明清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宋朝(中国)。首先,围绕“宋朝的历史地位”,选取材料中一种观点或自拟一种观点。根据材料“宋朝虽非盛世,但其社会是继盛世而又有所发展的”“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承上启下的转折时期,其社会发展演变多多,如水之澜”,可拟定论题: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繁盛时期。其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可从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具体发展表现以及理学的兴起、宋词和话本小说等文学体裁出现等方面予以论述。最后,概括总结可知,宋代是中国历史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为元明清的发展创造了条件。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代中后期,在由官方、民间、宗教三大群体组成的科技文献作者群体中,官方作者群体占科技文献作者的49%,民间群体占44%,宗教群体仅占7%。明代初年,江苏、浙江、江西、上海等南方地区官方科技作者人数占比高达75%以上,形成了以南方江浙地区为中心的科技文化作者群体的分布格局。明代中后期以来,科技文献作者群体研究的学科范围几乎涉及当时所有学科领域,如方以智的《物理小识》、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李之藻的《圜容较义》等。——摘编自丁海斌、乔琳《明代官方科技文献作者群体研究》材料二晚清时期,在统计的276个科技文献作者中,除官方作者129人、民间作者113人外,还出现了一大批外国传教士,如英国欧礼斐、美国卫理等。在晚清科技作者群的地域分布中,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仍是江苏和浙江两省,属于第二梯队的为安徽和福建,属于第三梯队的为湖北、湖南、广东以及上海。虽然地理、农学、水利、医学仍是科技文献的主体部分,但官方自身的、聘用的科技人员已经开始冲破了农业、地理、医学等传统的学科,逐步开辟了如物理、化学、动植物学、近代军械制造等新的科技领域。——摘编自杨兰《晚清科技文献官方、民间、宗教三大作者群体研究》(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中后期与晚清时期科技文献作者群体构成的共同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科技文献作者群体构成的新变化并简析其积极影响。〖答案〗(1)共同特点:均以官方为主导;均集中在江南地区;受到西学东渐影响。(2)新变化:传教士等外来宗教作者占比上升;南方区域内作者群体分布的地区差异明显;涉足新科技领域。(答出两点即可)积极影响:刺激了近代教育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促进了近代中国科技发展和社会转型,推动了西学东渐。(答出两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中后期与晚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明代中后期,在由官方、民间、宗教三大群体组成的科技文献作者群体中……宗教群体仅占7%”“晚清时期,在统计的276个科技文献作者中……还出现了一大批外国传教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均以官方为主导;根据材料“明代初年,江苏、浙江、江西、上海等南方地区官方科技作者人数占比高达75%以上,形成了以南方江浙地区为中心的科技文化作者群体的分布格局”“在晚清科技作者群的地域分布中……属于第三梯队的为湖北、湖南、广东以及上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均集中在江南地区;根据材料“宗教群体仅占7%”“还出现了一大批外国传教士,如英国欧礼斐、美国卫理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到西学东渐影响。【小问2】新变化: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宗教群体仅占7%”“晚清时期,在统计的276个科技文献作者中,除官方作者129人、民间作者113人外,还出现了一大批外国传教士”可知,晚清时期,外国传教士所占比例约为12%,因此,传教士等外来宗教作者占比上升;根据材料“明代初年,江苏、浙江、江西、上海等南方地区官方科技作者人数占比高达75%以上,形成了以南方江浙地区为中心的科技文化作者群体的分布格局”“在晚清科技作者群的地域分布中……属于第三梯队的为湖北、湖南、广东以及上海”可知,南方区域内作者群体分布的地区差异明显;根据材料“明代中后期以来,科技文献作者群体研究的学科范围几乎涉及当时所有学科领域,如方以智的《物理小识》、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李之藻的《圜容较义》等”“虽然地理、农学、水利、医学仍是科技文献的主体部分……逐步开辟了如物理、化学、动植物学、近代军械制造等新的科技领域”可知,涉足新科技领域。积极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晚清时期,在统计的276个科技文献作者中,除官方作者129人、民间作者113人外,还出现了一大批外国传教士,如英国欧礼斐、美国卫理等”“虽然地理、农学、水利、医学仍是科技文献的主体部分,但官方自身的、聘用的科技人员已经开始冲破了农业、地理、医学等传统的学科,逐步开辟了如物理、化学、动植物学、近代军械制造等新的科技领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刺激了近代教育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促进了近代中国科技发展和社会转型,推动了西学东渐等角度分析。河北省保定市部分示范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五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所示是长江下游一古文化遗址出土的纺锭盘(侧视图),它们存在的时间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据考证,这些纺锭盘主要用于捻麻纱,以使它们足够结实并可以用来织布。这一文化遗存属于()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良渚文化 D.河姆渡文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长江下游”“它们存在的时间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河姆渡遗址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左右,D项正确;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都位于黄河流域,不是长江下游,排除AB项;良渚文化虽位于长江下游,但时间是“距今”5300-4000年左右,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故选D项。2.春秋时期,人们热衷于抬出家族中拥有特殊地位的祖先,以提升自身地位。在追认祖先的风潮中,商人始祖契、周人始祖后稷被许多族群塑造出具有神话色彩的共同先祖。这反映出()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华夏认同的观念得到了发展C.儒家大一统观念的影响 D.华夏族与周边民族同源共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材料反映出在春秋时期兴起的追认祖先的风潮中,商人始祖契、周人始祖后稷被许多族群追认为共同的祖先,追认祖先风潮既体现出人们的尊宗敬祖又是一种文化认同的体现,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始于秦朝,排除A项;题干涉及春秋时期,此时儒学虽产生,但是影响有限,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具体民族,无法得出华夏族与周边民族同源共祖,排除D项。故选B项。3.秦朝,免官之制已普遍实行。如因另有重用而免除其原有较低的职务,因不称职而免职,因犯罪而免职,总之,国君不管出于什么理由,都有权免去其臣下的职务。而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主官,也都有任免其下属的相应权限。由此可知,秦朝()A.君主权力开始受到冲击 B.地方各级主官权力较大C.官僚政治体制作用凸显 D.统治者决策带有随意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可知,秦朝免官之制已普遍实行,对官员实施职务任免和升降,加强和改进了官员管理,体现了官僚政治体制的完善,C项正确;国君掌握免官之权,加强了君主权力,排除A项;地方官员有权任免其下属,体现了地方官员的权力,但不能体现国君有权免去其臣下等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统治者随意任免官员,不能得出决策带有随意性,排除D项。故选C项。4.一份公元27年的商业纠纷文献显示,一位驻扎在西北边塞的军官粟君,雇用了一位名叫寇恩的人,寇恩负责用十余天时间运送5000条鱼至嫌得县(甘肃省张掖市西北)售卖,粟君按规定以粮食若干及牛两头来支付寇恩的花费和薪酬。据此可知,当时()A.商贸代理现象已出现 B.义利观发生根本变化C.跨区域贸易异常繁荣 D.商品生产呈区域分工〖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27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军官粟君雇用寇恩运送鱼至嫌得县售卖,可知,当时商贸代理现象已出现,A项正确;材料只是描述了一次商贸活动,“义利观发生根本变化”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只是说了一个例子,不能证明“跨区域贸易异常繁荣”,排除C项;材料中的商品只说了鱼,不能体现“商品生产呈区域分工”,排除D项。故选A项。5.5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北魏)入主中原后,根据汉地传统钦定流品出身秩序,妥善安置滞留乡梓的汉人士族,依照魏晋惯例广泛吸纳汉人士族步入官场,放宽世资核算的标准,并充分满足其提升门第的利益诉求。北魏这些措施意在()A.整合民间力量以扩大统治基础 B.推动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C.强化政治认同以维护鲜卑统治 D.加快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进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5世纪末(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北魏入主中原后根据汉地传统施政,有利于获得汉人的认可与合作,从而强化政治认同以维护鲜卑统治,C项正确;据材料“依照魏晋惯例广泛吸纳汉人士族步入官场,放宽世资核算的标准,并充分满足其提升门第的利益诉求”,目的是整合民间力量以扩大统治基础,但只是其中的一个目的,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项;这些措施有利于推动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加快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进程”是影响,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6.唐朝初期,贵族以称自己是某地的郡望为自豪,比如琅琊王氏就是一种荣耀的称谓,但唐朝中期以后,当政府开始重视民户现在所有地(财产)和现在居住地时,人们便不在乎原籍或郡望,士族政治也就走向了末路。这一变化反映出()A.政府减少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 B.阶层流动的加快和庶族地主的崛起C.赋税制度改革即两税法推行 D.选官制度的变化及平民社会的形成〖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唐朝中期以后,政府重视民户现在所有地和现在居住地,贵族势力衰落,士族政治走向了末路,反映出阶层流动的加快和庶族地主的崛起,B项正确;材料主要说的是士族阶层的衰落,阶层流动的加快和庶族地主的崛起,而不是百姓生活状况,排除A项;唐朝推行两税法规定,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所以,材料与两税法有关,但不是材料中变化反映的主要内容,排除C项;唐朝的选官制度一直都是科举制,而且唐朝是封建社会,不是平民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7.唐朝很多贵族的墓前石刻都刻有翼马造型。下图所示是唐朝乾陵神道上的翼马,翼马四腿腾空。肩部对称的一对羽翼做程式化的云朵状处理,凡间的马有了这对翼而一跃成为带领亡灵升天的天马,甚至有了龙的精神。唐代翼马的这一造型()A.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 B.反映了事死如事生的观念C.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D.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多元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据材料“凡间的马有了这对翼而一跃成为带领亡灵升天的天马,甚至有了龙的精神”可知,凡间的马死后可以凭借羽翼继续行使马的使命,这是一种典型的事死如事生的观念,B项正确;现实中马不能有羽翼,显然唐代翼马的这一造型不属于现实主义风格,排除A项;唐代翼马的造型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传统文化多元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8.下表是968—1068年北宋军力发展统计表。据表可知,这一时期的北宋()时期兵力(人)禁军(包括骑兵)(人)开宝元年至八年(968—975年)378300193000至道元年至三年(995—997年)666000385000咸平年间(998—1003年)1000000530000天禧元年至五年(1017—1021年)912000826000庆历元年至八年(1041—1048年)1259000826000治平元年至熙宁元年(1064—1068年)1162000663000A.军事斗争的形势异常严峻 B.边疆危机愈演愈烈C.过度集权的弊端逐渐显露 D.军队战斗力得到加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968—1068年北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的北宋军队数量不断增加,会导致冗兵冗费,反映了过度集权的弊端逐渐显露,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北宋军队数量不断增加,不能说明军事斗争的形势异常严峻,排除A项;仅凭北宋军队数量不断增加,不能得出“北宋边疆危机愈演愈烈”的结论,两者间无必然联系,排除B项;军队数量多不代表军队战斗力得到加强,军队战斗力还包括其他因素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9.金朝入主中原后,大肆宣扬“有德即中国”“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的理论,称宋、金两国是各自独立的政权,但都是中国。在《金史》一书里,“中国”一词共出现14次,除了3次指中原地区以外,其余均专指金朝。这反映出金朝()A.对中华多元一体的认同 B.同北宋政权展开长期对峙C.有彻底推行汉化的决心 D.承认南宋政权的正统地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金朝(中国)。据材料可知,金朝虽然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却主张自己也是“中国”,即是统治中原地区的合法政权,反映金朝对中华多元一体的认同,A项正确;金长期与南宋对峙,排除B项;金朝虽然注重学习汉族制度文化,但依然保留很多本民族的特征,“彻底推行汉化”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中金朝主要是宣扬自己的政权也是“中国”,意在强调自身而非南宋政权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10.宋元之际,棉花种植流传于闽广、关陕一带。到明代,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已“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其利视丝臬,盖百倍焉”。这反映出明代()A.植棉成为致富的不二选择 B.农业经营模式发生变化C.弃农经商的现象较为普遍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其利视丝臬,盖百倍焉”可知,到了明朝时期,棉花在全国普遍种植,无论南北还是贫富,其收益是丝的多倍,反映了明朝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加强,D项正确;植棉成为致富的不二选择,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农业经营模式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弃农经商现象,且在当时是少数,排除C项。故选D项。11.下表所示为清朝主要中枢机构职权划分情况。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机构职能内阁钧国政、赞诏命、厘宪典、议大礼,赞理机务、表率百僚军机处掌书谕旨,参赞军国机务,参议重要政务及刑狱;用兵时则考其山川道里、兵马钱粮之数,以备顾问;文武官员的简放、换防、引见、记名、赐予,以及拟定对外藩朝觐者的颁赐等。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A.专制集权受到中枢机构限制 B.中央行政效率得到提高C.中枢权力实现了分权与制衡 D.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清朝主要中枢机构职权划分情况”可知,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说明军机大臣只有可传述缮撰,没有决策权,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D项正确;内阁与军机处做为秘书机构,丧失决策权,无法限制皇权,排除A项;中央行政效率得到提高,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分权与制衡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2.自明中期以后,商人通过“捐纳”谋求功名或“义官”的案例增加。士人中“弃儒从商”风潮逐渐蔓延。地方志、宗谱、文集、小说里面,多有介绍“弃儒从商”的案例。王阳明也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这些现象表明()A.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B.资本主义萌芽激发社会活力C.商人的社会影响力有所增强 D.尊富崇利意识成为社会主流〖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中期以来(中国)。由材料“商人通过'捐纳’谋求功名或'义官’的案例增加”“地方志、宗谱、文集、小说里面,多有介绍'弃儒从商’的案例”等可知,明代社会对商人的认识改变,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这表明商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力有所增强,C项正确;明朝政府依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信息,无法得出此时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排除B项;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是程朱理学,D项说法不符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3.据记载,明代,只有在中央政府给予土司爵位与名号后,土司才可能“易为统摄,奔走唯命”,如果调遣繁多,土司仍然会“恃功怙过,侵扰益深”,甚至还会割据一方,如川黔地区的土司奢崇明、安邦彦等都曾发动过大规模叛乱。这可以说明明代土司()A.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B.能够协助皇帝管理边疆C.是动乱频发的根源 D.政治权益得到朝廷保护〖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如果调遣繁多,土司仍然会‘恃功怙过,侵扰益深’,甚至还会割据一方,如川黔地区的土司奢崇明、安邦彦等都曾发动过大规模叛乱”可知,明朝的土司虽接受了朝廷册封,但对于朝廷的命令并非全部接受,且时长发动叛乱,体现了明代土司对中央集权的威胁,A项正确;土司可以协助皇帝管理边疆,但材料强调其对中央的防抗,排除B项;土司制度有助于维护边疆稳定,并非边疆叛乱的根源,排除C项;明朝中央政府给予土司爵位与名号,但材料未强调中央对土地的保护,排除D项。故选A项。14.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观点,极力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海国图志》中他提出了不少关于政治、经济、法律的改革方案。例如,漕运改革政策、盐政改革政策、治水政策等。这说明魏源()A.要求变革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 B.找到解决清朝统治危机的办法C.企图借西学和改革来拯救时弊 D.呼吁时人全面引进西学以救国〖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材料,魏源提倡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并提出一些改革方案,这说明他企图借助西学和改革来拯救时弊,C项正确;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并不要求变革封建制度,排除A项;晚清贫弱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魏源的主张不涉及对封建制度的根本变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清朝统治危机,排除B项;魏源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不是全面引进西学,排除D项。故选C项。15.1858年,沙俄计划修建一条连接莫斯科和中国黑龙江地区的铁路;1862年,英国计划修建一条通过缅甸到达中国云南的铁路;1885年后,法国也着手制定将越南铁路接至中国云南的计划。这些铁路计划反映出当时()A.资本输出是列强侵华主要手段 B.中国近代交通体系的完善C.中国边疆地区对外贸易的繁荣 D.中国边疆危机的日益加深〖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8-1885年(中国、沙俄、法国、英国、越南)。铁路是一种重要的近代交通工具,铁路的修建不仅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方便列强利用铁路维系殖民统治,材料中沙俄、英国、法国这三个列强要么计划修建从本国到中国边疆,要么计划从自己亚洲的殖民地修建到中国边疆的铁路,这说明了列强有进一步侵略中国的想法,中国边疆危机的日益加深,D项正确;材料涉及时间截至1885年,此时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史实,材料也为体现,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中国边疆地区的对外贸易,排除C项。故选D项。16.早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时任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聘请前《纽约论坛报》记者豪斯担当宣传战争的顾问,并允许外国记者随军采访。据统计,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全国66家报社共派出了129名随军记者。日本的这些做法在客观上()A.改善了与欧美政府间的关系 B.保障了侵华战争的胜利C.营造了利于本国的舆论氛围 D.改变了侵华战争的性质〖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及世界。据材料日本“聘请前《纽约论坛报》记者豪斯担当宣传战争的顾问,并允许外国记者随军采访”“日本全国66家报社共派出了129名随军记者”,并结合所学可知,日本此举是为了大量报道有利于日本的新闻,营造利于日本的舆论氛围,C项正确;日本和欧美在侵略扩张中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日本的面目欧美很清楚,日本单方面报道对日本和欧美政府间关系影响不大,排除A项;仅靠舆论氛围不会保障日本侵华战争的胜利,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侵略中国的非正义战争,其性质无论如何永远不会变,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西周的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等几代统治者,不断分封姬姓亲族、同盟的亲戚姜姓,以及一些结为亲戚的东方贵族,建立封国。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使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还以朝贡、觐见、通婚等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周人分封的子弟,通常率领姬姓军队若干,加上一些殷人遗人和专业的技工一同居住在封国城市内,谓之为“国人”。封地里的一些土著族群,住在城市外或自己的城市内,其首领与上层则与封君及国人互通婚姻,还有一些不在这一体制里的土著,则因居住在郊野,称为“野人”。其实,这些野人往往是东部古老的族群。——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1)根据材料,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分封制在文化上的影响。〖答案〗(1)特点:以宗法血缘为纽带;军事与经济资源相互补充;具有戍守与管理地方的功能;分封对象多元。(答出三点即可)(2)影响:强化了家族观念;丰富了地方文化,促成了地方文化异质化;传播了西周文化;增强了华夏认同观念;为春秋战国以后文化融合与大一统创造了条件。(答出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的中国。据材料“不断分封姬姓亲族、同盟的亲戚姜姓,以及一些结为亲戚的东方贵族”、“也依仗宗族纽带,使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还以朝贡、觐见、通婚等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可得出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据材料“军事与经济资源互为挹注”可得出军事与经济资源相互补充;据材料“以朝贡、觐见、通婚等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周人分封的子弟,通常率领姬姓军队若干,加上一些殷人遗人和专业的技工一同居住在封国城市内”可得出具有戍守与管理地方的功能;据材料“分封姬姓亲族、同盟的亲戚姜姓,以及一些结为亲戚的东方贵族”可得出分封对象多元。【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的中国。结合第一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强化家族观念、丰富地方文化、传播西周文化、增强华夏认同观念、春秋战国以后文化融合与大一统等角度思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中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因战乱中断——整体渐趋衰落。当时中外交往和通商已经全方位化,尤其是海路与草原交通都已大有发展,所以外贸的总体活跃程度是超过汉朝的。——摘编自秦晖《古商路上的贸易逆差(上)》材料二中国传统丝绸之路兴衰历史周期——摘自周阳敏《“一带一路”深化专题研究:创新合作与融合发展——传统丝绸之路兴衰历史周期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中期以后陆上丝路渐趋衰落的原因。(2)请选取材料二中丝绸之路任一兴盛时期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与经济、政治、战争或全球意识的联系。〖答案〗(1)原因:割据、战乱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东西方的海路与草原交通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技术进步。(答出三点即可)(2)示例时期:元朝时期丝绸之路的兴盛。联系:蒙古西征后,逐步恢复和拓展了丝绸之路运输线。元朝政府广泛设立驿路以恢复欧亚交通网络。丝绸之路的繁荣为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创造了条件。意大利旅行家写的《马可·波罗行纪》中描述的繁华景象就是中国元朝时期丝路促进国际交往的缩影。(“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一“陆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因战乱中断”并结合所学可知,割据、战乱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结合所学可知,东西方的海路与草原交通的发展,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南移开始,技术进步。【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选择时间,如选择元朝,根据图表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时期丝绸之路兴盛。其次,结合所学元朝丝绸之路发展的相关知识说明原因,如蒙古西征后,逐步恢复和拓展了丝绸之路运输线;元朝政府广泛设立驿路以恢复欧亚交通网络。丝绸之路的繁荣为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创造了条件;意大利旅行家写的《马可·波罗行纪》中描述的繁华景象就是中国元朝时期丝路促进国际交往的缩影。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学术界对宋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地位存在不同看法。或认为宋朝是“积贫积弱”的王朝,并非盛世;另则认为宋朝虽非盛世,但其社会是继盛世而又有所发展的。或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高峰在唐朝;另则认为是在宋朝,或认为宋朝政策因循保守,无大作为;另则认为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承上启下的转折时期,其社会发展演变多多,如水之澜。——摘编自胡昭曦《我对宋朝历史地位的认识》围绕“宋朝历史地位”,选取材料中一种观点或自拟一种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观点:宋代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繁盛时期。阐述:两宋时期,我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以及科学技术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推动了商品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