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_第1页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_第2页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_第3页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_第4页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通用2篇)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篇1

第4节群落的演替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程中大力提倡的探究式教学。真正的同学探究活动是由问题引导的,同学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老师要把教学内容转化为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有多种解决方法的生命科学问题,制造条件让同学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应以同学为中心,要求同学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学问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学问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强调同学对学问的主动探究、主动发觉和对所学学问意义的主动建构,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更为有效。在建构性教学中,同学是学问的乐观建构者;老师的作用如下:(1)主导作用、导向作用、组织者。老师应当发挥“导向”的重要作用,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同学的乐观性,关心他们发觉问题,进行“问题解决”。(2)发觉者。要高度重视对同学错误的诊断与订正,并抱有正确的态度。(3)中介者。老师是同学与教育方针及学问的桥梁。既要把最新的方法学问供应给同学,还要留意他们的全面素养提高。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与同学状况分析:

本课是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的第四节《群落的演替》,本课内容较简洁,同学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很多与此相关的自然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同学的爱好也比较高。

2、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鉴于上述状况,在教学过程中要留意联系同学的生活阅历,采纳问题导学法,利用图解、课件和模型制作等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同学对微观内容的感性熟悉,使同学在主动建构学问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学问的学习,提高思维力量,形成相应的观点。

3、教学媒体的选择:

教材、图解、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①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②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③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④通过引导同学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把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⑤通过引导同学联系生活中的例子后再一起争论以及进行实地观看,来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⑥通过同学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现在实行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进展状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以前的围湖造田、毁林开荒到现在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要让同学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力量目标

①通过群落演替的过程培育同学要用“动态进展”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②从生活中大家都熟识的现象中来分析新的问题,从而培育同学认真观看、全面独立分析问题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五、教学课时支配:本节内容一课时完成

六、教学思路

本节应紧紧抓住“动态进展观”实施教学。假如说群落的结构可从横向进行剖析,是现时性的,那么在群落的演替中,教学要用历史性的眼光,从纵向进行寻踪。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正常状况下,大多数群落中物种结构相对稳定。但是,当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种群消逝了以后,总会有其他一些种群来占据这个群落的空间,经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种群兴起,渐渐取得优势。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

有条件的学校,在进行“问题探讨”内容的教学时,可以让同学观看录像资料片(或类似题材),引发同学思索。事实上,同学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生疏,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老师应尽可能从同学熟识的事例动身,引导出群落演替的各个阶段。值得留意的是,要始终围围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进展观引发同学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索。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教学可以让同学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相比较,分析共同点与不同点。提示同学思索:农田是人类对自然群落进行改造的产物,在农田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复为原有的自然群落呢?在学习了这两种演替类型后,老师引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概念,同学就比较简单理解。

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教学,教材中供应了“践踏对草地群落的影响”的素材,意在从贴近同学生活阅历的事例绽开教学。“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这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例,但人们未必从群落演替的角度思索过。教学要在“熟识的,未必是知道的”题目上做文章,培育同学观看现象、发觉问题的力量。建议有条件的学校,让同学在野外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在课堂中组织争论。

实地观看时,提示同学依据踩踏状况,将杂草进行分类:常常被踩踏的地方的种类;稍微被踩踏的地方的种类;不太被踩踏的地方的种类。要作较长期的观看,将观看的状况列表记录,必要时将观看到的状况绘图,或用拍摄照片方式进行记录。观看时要留意:

杂草的种类;

茎秆高度和长势;

生长的密度和植物扩散的方向;

四周树木生长等其他的状况;

可挖出一些草本植株,观看其根的形态。

在争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相关资料(也可让同学举例)分析人类活动对草原、森林、水域生物群落的影响。在分析中要把握:(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掌握,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2)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根据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由此引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建议这部分内容采纳上网调查或通过其他渠道收集资料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同学调查:(1)我国水土流失造成的严峻后果,熟悉到必需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铺张资源为代价求得一时的进展,必需走可持续进展道路,处理好经济进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致力于生活环境的改善;(2)《退耕还林条例》的主要内容及意义;(3)政府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时的主要政策,等等。

值得留意的是,在教学中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引导同学正确看待人类生存和进展与群落演替的良性进展之间的关系。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表现在外来物种的入侵。关于外来物种入侵,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中已有所介绍,故在本节中该概念没有消失。由于在本节练习中涉及了这方面的学问,应适当介绍相关内容:(1)人类活动有时会有意或无意地将一种新的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之中。在相宜的条件下,这些脱离了原有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新物种往往会大肆集中和扩散开来,快速成为优势种,打破原有群落的稳定性,危及已有物种特殊是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丢失,对当地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危害;

(2)与人类对环境的直接破坏不同,外来入侵物种对环境的破坏及对生态系统的威逼是长期的、长久的。当人类停止对某一环境的污染后,该环境一般会渐渐恢复,而当一种外来物种停止传入一个生态系统时,已传入的该物种个体并不会自动消逝。由外来物种入侵导致的本地物种的灭亡往往是不行恢复的;(3)我国目前已公布了外来入侵物种名单。1982年原产美国的松材线虫在南京中山陵四周首次发觉传入我国,到xx年,已经在江苏、安徽等十多个省八十多个县(市)发觉松材线虫危害,每年致死松树600多万株,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亿元。随着我国对外沟通活动的不断增多,防止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已成为爱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而艰难的任务。

七、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本节课多次采纳小组合作方式来探究问题,因此,学习效果评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标准如下:

优:组内成员人人乐观思索,踊跃参加争论与模型制作,相互学习与纠错,共同顺当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良:组内成员大部分乐观参加,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差:组内成员没有合作意识,没有争论、沟通与互评等活动。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篇2

第4节群落的演替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方法

对话法、探究法、叙述法

四、课时支配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同学思索回答,师提示。

〖提示〗1.见p78~p79。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同学的思索。

〖板书〗一、演替的类型

〖同学活动〗同学带着“思索与争论1”,阅读p79~p80,并完成“思索与争论”。

〖提示〗1.由于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猎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猎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供应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掩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毁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叙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头消失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弃耕后的1~2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荬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优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渐渐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头定居,并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这一过程需要经受10~xx年,依据耕作时期长短,土壤侵蚀程度,以及四周原始物种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板书〗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同学活动〗同学带着“思索与争论2”,阅读p81,并完成“思索与争论”。

〖提示〗1.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四周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2.假如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四周会渐渐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渐渐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消失“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板书〗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叙述〗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进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20世纪50年月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方案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107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力量和环境质量下降。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力量下降,以及土地严峻退化。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xx年1月起开头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退耕还林。1999年开头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试点,xx年全面实施,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18×106hm2,荒山造林3.25×106hm2,中央累计投入达232亿元。规划在xx年前退耕还林1.47×107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107hm2。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将增加林草掩盖率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掌握面积8.67×107hm2,防风固沙掌握面积1.03×108hm2。这是50多年来我国涉及范围最广、任务量最大、农夫参加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

退田还湖。1998年以来,为治理长江水患,国家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