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_第1页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_第2页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_第3页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_第4页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诸葛亮《诫子书》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诸葛亮集》)(1)下列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B.夫君子之行(行动)C.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D.将复何及(又)(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3)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答案】(1)B(2)①用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修养德性。②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3)D【解析】【分析】(1)本B项的解释不正确,“夫君子之行”中“行”的意思是“品行”。故选B。(2)“静”“驰”“意”“去”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3)D项有误,“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从反面强调要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故选D。故答案为:⑴B;⑵①用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修养德性。②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⑶D【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选项,逐项审读,具体落实,一一比照。【附参考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用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修养德性。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①尊君在不?________

②下车引之。________③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叙写了元方妙答友人的故事,表现元方聪明机智,明白事理,落落大方。说明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的道理.B.本文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元方聪明机智、不卑不亢的形象跃然纸上。C.本文剪裁得体,详略得当,语言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饰。D.本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旨在告诉我们做人要讲信用的道理。【答案】(1)同“否”;拉、牵拉;回头看(2)①真不是人啊!跟人相约一起走,却丢下他人而离开。②(你)到中午还不到,这是不守信;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无礼貌。(3)B【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不”通假字,通“否”;“引”,拉、牵拉。(2)重点字词:“期”约定;“委”,丢下;“至”,到达;“信”,诚信。(3)B项错误。结合文中元方和友人的对话分析,本文主要采用的是语言描写,故“心理描写”错误。故答案为:⑴①同“否”;②拉、牵拉;③回头看⑵①真不是人啊!跟人相约一起走,却丢下他人而离开。②(你)到中午还不到,这是不守信;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无礼貌。⑶B【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把握,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意思。①文侯与虞人期猎________②天雨________③公将焉之________④乃往,身自罢之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3)给这则短文拟写一个标题。【答案】(1)约定;下雨;到、去、往;于是,就(2)虽然现在很快乐,怎么可以不坚守约定的(打猎)时间呢?(3)文候与虞人期猎【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雨”是名词用如动词,“下雨”的意思;“期”是古今异义词,“约定”的意思。(2)在此题中,要注意“虽(虽然)、岂(怎么)、期(约定)”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3)在拟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的特点,要紧扣文本,要言简意赅。本文叙写的主要事件是“文侯与虞人期猎”,可用此作为文章的题目。故答案为:⑴约定;下雨;到、去、往;于是,就;⑵虽然现在很快乐,怎么可以不坚守约定的(打猎)时间呢?⑶文候与虞人期猎。【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⑶本题考查给文章取一个合适的标题。在拟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的特点,要紧扣文本,要言简意赅。本文叙写的主要事件是“文侯与虞人期猎”,可用此作为文章的题目。【参考译文】

魏文侯同管理苑囿的官约定了打猎的时间。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高兴,天下起雨来。文侯要出去赴约,左右的侍臣说:"今天饮酒非常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与别人约好了打猎的时间,虽然现在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于是文侯停止了宴席,亲自前往。魏国从此变得强大。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张千载高谊

千载字毅甫,庐陵人,文山①之友也。文山贵显,屡以官辟②,皆不就。文山自广还,至吉州城下。千载来见曰:“丞相赴北,某亦往。”遂寓于文山囚所侧近,日以美食奉之。凡留燕三年潜③造一椟④文山受刑后即藏其首。后,火其尸,拾骨置囊。南归,付其家葬之。

千载高谊,亦千载而下所不多见也!【注】①文山:文天祥自号。②辟:征召。③潜:偷偷地。④椟:木匣。(1)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至吉州城下/过中不至B.千载而下所不多见也/尊君在不C.凡留燕三年/吾日三省吾身D.文山之友也/下车引之(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凡留燕三年潜造一椟文山受刑后即藏其首(3)结合文章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张千载高谊“高”在何处。【答案】(1)A(2)凡留燕三年/潜造一椟/文山受刑后/即藏其首(3)朋友贵显时保持距离(屡辞不仕);在朋友落难时患难与共(侍奉三年并料理后事)。【解析】【分析】(1)A到。B不/不,通假字,通“否”。表疑问的语气词。C三年/约数,多次。D助词,的/代词,指友人。(2)根据句意:三年来给他送饭从无间断。又秘密打造一个匣子,待文山接受斩首命令之日,就用来收藏他的首级。故停顿划分为:凡留燕三年/潜造一椟/文山受刑后/即藏其首。(3)“文山贵显,屡以官辟,皆不就”,意思是说文天祥显贵发达的时候,多次征召张千载为官,张千载都没有接受。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朋友贵显时保持距离”。文中提到张千载侍奉文天祥三年并料理后事,可见其“在朋友落难时患难与共”之高尚情操。故答案为:⑴A;⑵凡留燕三年/潜造一椟/文山受刑后/即藏其首;⑶朋友贵显时保持距离(屡辞不仕);在朋友落难时患难与共(侍奉三年并料理后事)。【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即可解答。【附参考译文】

张千载,字毅甫,文山的朋友啊。文山富贵时,多次请他出山不出.直到文山从广东衰败(被贬)回来,到吉州城下,千载暗地出来与之相见,说:“丞相去燕地,我张千载也去。”到了就住在文山牢房的附近,三年来给他送饭从无间断。又秘密打造一个匣子,待文山接受斩首命令之日,就用来收藏他的首级,火化了尸首,这样之后收起白骨放入囊中,带着装头的匣子一同回到南方,交给他的家人安葬。生死之交,千年才出的一位高洁之士。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陈太丘与友期行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①太丘舍去(________)②下车引之(________)②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B.本文言简意赅,主要是通过对话描写来说明为人处事应讲礼守信的道理。C.“怒”与“惭”写客人被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D.本文中的元方和《咏雪》中的谢道韫都是睿智、方正、讲诚信的孩子。【答案】(1)离开;拉,牵拉;回头看(2)①和别人约好一同外出,却丢下我走了。②到了正午还不到,这就是不守信用。(3)D【解析】【分析】(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顾”是“回头看”;“去”是古今异义词,“离开”的意思。(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①句中的“期(约定)、委(舍弃)、去(离开)”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至(到)、无信(不守信用)”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咏雪》一文中并没有谈到谢道韫讲诚信的特点。据此,D项中的“谢道韫都是睿智、方正、讲诚信的孩子”的理解是错误的。故答案为D。故答案为:(1)离开;拉,牵拉;回头看;(2)①和别人约好一同外出,却丢下我走了;②到了正午还不到,这就是不守信用。(3)D。【点评】(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6.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狼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①,奔入伏焉②。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③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shǐ)④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聊斋志异》)【注】①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②伏焉:躲藏在那里。③顾:然而,可是。④吹豕:屠夫将猪杀死后,为了便于去毛,在后腿下端皮上斜割一口,用力吹,使膨胀如球。这里是活吹。(1)解释划线词。①惟有小刀不盈寸________②股直不能屈________(2)翻译句子。非屠,乌能作此谋也!(3)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答案】(1)满;大腿(2)(如果)不是屠户,怎么能有这样的办法呢?(3)人各有所长,物各有其用。对学过的知识要触类旁通,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解析】【分析】(1)“盈”,一词多义,有“多余”“增加”“骄傲,自满”“满”“充满”等意,这里的意思是“满”;“股”,古今异义,今义为量词,古义为“大腿”。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2)此句中重点的词有:非,不是;乌,怎么;谋,办法。(3)首先要理解文章主旨,然后联系实际来谈启示。“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非屠,乌能作此谋也”等句子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物各有其用。启示我们在生活学习中对学过的知识要触类旁通,灵活运用。故答案为:⑴满;大腿;⑵(如果)不是屠户,怎么能有这样的办法呢?⑶人各有所长,物各有其用。对学过的知识要触类旁通,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⑶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结合关键语句即可做出回答。【附参考译文】

有一个屠户,傍晚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草棚,他就跑进去趴在里面。凶恶的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于是屠户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想到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屠户)用力吹了一阵儿,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绳子把狼腿绑起来。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就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弯曲,张着嘴也无法闭上。屠户就把它背回去了。(如果)不是屠户,谁有这个办法呢?7.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甲)

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増笑耳。(《聊斋志异》)(乙)

童寄者,郴州荛①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②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③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④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童区寄传》节选)【注释】①荛(ráo):打柴。②虚:通“墟”,集市。③为市:谈生意,指寻找买主。④微伺:偷偷地看。(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①缀行甚远________②其一犬坐于前________③屠暴起________④布囊其口________⑤去逾四十里________⑥贼易之________(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表转折)B.乃悟前狼假寐(才)C.之虚所卖之(代其中一个强盗)D.以缚背刃(把)(3)对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B.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C.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D.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4)翻译下面句子。①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②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5)屠夫和区寄性格上有什么相似之处?说说这两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案】(1)连接,紧跟;像狗似的,像狗一样;突然;捂住;离开;轻视(2)C(3)D(4)①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②区寄暗暗看他睡着了,就把捆绑自己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地上下磨动,绳子断了。(5)两个人都勇敢、机智、不畏强暴。告诉我们对待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或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怎样狡猾奸诈,最终都会失败。【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缀”,连接,紧跟;“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像狗一样;“暴”,突然;“囊”,捂住;“易”,轻视。(2)C.有误。“之虚所卖之”的第一个“之”字解释为:到,去。故选C。(3)句子翻译为:区寄假装像小孩似地啼哭,(假装)害怕得发抖,像小孩常有的那样。故可断句为: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故选D。(4)重点字词:“黠”,狡猾;“顷刻”,一会儿;“微伺”,暗暗看;“以”,把;“绝”,断。(5)结合“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得出:机智勇敢。然后写出启示,围绕对狼和强盗等恶势力“不妥协,不退让,要敢于斗争,敢于战斗”阐述即可。故答案为:⑴连接,紧跟;像狗似的,像狗一样;突然;捂住;离开;轻视⑵C;⑶D;⑷①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②区寄暗暗看他睡着了,就把捆绑自己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地上下磨动,绳子断了。⑸两个人都勇敢、机智、不畏强暴。告诉我们对待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或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怎样狡猾奸诈,最终都会失败。【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辨析,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常用虚词的积累,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理解,对选项逐项辨析。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考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逐项辨析。⑷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⑸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探究。要求考生读懂文章,lwz的内容,结合文中对人物的描写语句和相关的事例进行分析。【参考译文】

(甲)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的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乙)儿童区寄,是郴州打柴放牛的孩子。他正一边放牧一边打柴,两个强盗把他绑架了,反背着手捆起来,用布蒙住他的嘴,(带他)离开超过四十多里,到集市上卖他。区寄假装像小孩似地啼哭,(假装)害怕得发抖,像小孩常有的那样。强盗以为他好对付,就互相敬酒痛饮,全都喝醉了。一个强盗去交涉买卖;另一个躺着,把刀插在路上。孩子暗地里察看他睡着了,把捆手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上下磨刮,绳子终于被割断,就拿起刀来杀了那个强盗。8.文言文阅读(甲)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虛,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列子·天瑞》(乙)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列子·说符》(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B.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C.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2)下面句子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若屈伸呼吸

②求问若此,不若无问也B.①终日在地上行止

②身以半入,止露尻尾C.①因往晓之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D.①退而习之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3)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杞人担心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安身,所以寝食难安。B.经过“忧人者”劝解后,杞人忧虑全消,很开心;那个“忧人者”也很开心。C.列子学射箭,已经能射中(靶心)了,于是去请关尹子出来。他一共去了两次。D.关尹子两次都问列子:“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链接材料)《列子》一书基本上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文学作品,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寓意就是寓言中寄寓的道理。寓言的寓意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有些寓言往往在故事末尾通过作者或借助故事中某个人物的议论来点明寓意。①阅读下面片段,补全对话。老师:寓言的寓意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甲文)写的是“忧天者”和“忧人者”的对话。同学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杞人忧天”的寓意。小王:我从“忧天者”的角度理解,“杞人忧天”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因对事物认识不足、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小李:我有自己的看法。这个故事中的“忧天者”还是有积极意义的,________。小赵:我从“忧人者”的角度理解,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是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最后两人都“舍然”大喜,从现在的眼光去看,也是盲目的。小孙:我认为,从“忧人者”对人的态度看,还是值得肯定的,________。②请为(乙文)选择一个合适的结尾。(

)A.故曰:至言去言,至为无为;齐智之所知,则浅矣。B.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答案】(1)B(2)D(3)C(4)①虽然“忧天者”对自然规律认识不足,但是他因为自己认识不足,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一个人的忧患意识会激励他去探求未知的世界;虽然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主动帮人解决疑难的态度,还是值得称赞的②B【解析】【分析】(1)根据句意:不仅学习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都应是这样。故停顿划分为:B.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2)A.你/像。B.停止/只。C.因而/凭借。D.都是“温习”。故选D。(3)C.“于是去请关尹子出来”错误,应是:列子学射箭,射中了(靶心),于是(列子)向关尹子请教(射箭)。故选C。(4)①从积极方面看待杞人忧天的话,则是一种积极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勤于探究的良好表现。在人类还没有完全认识自然界之前,一个人提出任何疑问,其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精神本身无所谓错误。文中的劝导者,开导杞人的热心人,他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是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开导的方法,还是值得肯定的。②第一句的意思是所以说:“最好的语言是没有语言,最高的作为是没有作为,同别人比试智慧的想法,那是很浅陋的。”是列子《好沤鸟者》一文的结尾。第二句的意思是所以圣人不关心结果,而注重清楚的了解整个过程。是《列子学射》的结尾。故选B。故答案为:⑴B;⑵D;⑶C;⑷①虽然“忧天者”对自然规律认识不足,但是他因为自己认识不足,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一个人的忧患意识会激励他去探求未知的世界2、虽然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主动帮人解决疑难的态度,还是值得称赞的;②B【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意,根据句意进行断句。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进行逐项的辨析,判断正误。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文章内容,理解句意,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分析理解。【参考译文】

甲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回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乙文,列子学射箭,射中了(靶心),于是(列子)向关尹子请教(射箭)。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还不可以。”(列子)回去后再去练习,三年之后,又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说:“可以了,(你)要牢记这个道理,不要轻易地丢弃。不仅学习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都应是这样。”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①不亦说乎________

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③温故而知新________

④诲汝知之乎________⑤学而不厌________

⑥见不贤而内自省也________(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4)关于学习,孔子提出了哪些观点?请结合实际谈谈你获得的启示。【答案】(1)“说”:同“悦”,愉快;;好:喜欢;故:旧的(知识);诲:教导;厌:满足;省:反省(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①别人不了解我(的长处)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②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③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4)例如:学习要经常温习,温故知新;学无止境,要好学不倦;学习要谦逊,不知满足;学习要善于自我反省;学习要认真踏实,不要不懂装懂;要善于向优秀的人学习等。【解析】【分析】(1)解释文言词语,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注意:说:通“悦”,愉快。故:旧的(知识)。省:反省,检查。(2)这句话意思是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而言又做到了哪些呢?据此可断句为: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①愠:生气,发怒。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②好(hào):喜欢,爱好。乐(lè):以……为快乐。③知:作动词用,知道。(4)要根据文章内容,分析孔子及其弟子学习方法或者学习态度是什么,然后再联系实际谈出自己获得的启示。先选择孔子在学习方法或者学习态度上的句子,然后谈启示。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本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要经常的复习,在复习的时候要有所得,这就是快乐的事情。孔子强调温习实践的重要性,温习和实践是巩固旧有知识,获得新知识、新体会的必不可少的方法。还强调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努力培养学习兴趣等。故答案为:⑴“说”:同“悦”,愉快;好:喜欢;故:旧的(知识);诲:教导;厌:满足;省:反省⑵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⑶①别人不了解我(的长处)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②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③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⑷例如:学习要经常温习,温故知新;学无止境,要好学不倦;学习要谦逊,不知满足;学习要善于自我反省;学习要认真踏实,不要不懂装懂;要善于向优秀的人学习等。【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于句意的理解,考生要结合句意进行断句。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⑷本题考查考生阅读文章后的感悟,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阐述。【参考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孔子说:“由啊,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而言又做到了哪些呢?”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10.文言文阅读一《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论语》一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①尊君在不________

②相委而去________

③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2)请结合语境填上省略的成分。(

)答曰:“(

)待君久(

)不至,(

)已去。”(3)试想,《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友人”那天回家,也会像曾子一样反省自己的言行。你觉得友人会反思些什么呢?用现代汉语回答。【答案】(1)同“否”;舍弃;每天(2)元方;家君;君;家君(3)友人想:我今天没按约定,是不守信用啊;对着孩子骂他父亲,是没有礼貌啊;下车拉元方的手,有没有诚恳呢?【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不”属于通假字,“委”属于古今异义词。(2)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根据句意补充省略的内容。根据语境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陈元方回答说:我的父亲等待您很久您还没有到,我的父亲已经离开了。据此答题即可。注意此题应补充文言词语。(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有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友人要反省的是自己是否守信,是否有礼貌,是否真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等。答题时句式尽量要和论语中曾子的句式一致。故答案为:⑴同“否”;舍弃;每天⑵元方;家君;君;家君⑶友人想:我今天没按约定,是不守信用啊;对着孩子骂他父亲,是没有礼貌啊;下车拉元方的手,有没有诚恳呢?【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⑵本题考查补充句子省略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根据语境不写出合适的文言词语。⑶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答题的关键是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形象,然后再据此答题即可。11.文言文阅读二贾胡买石

江宁有西域贾胡,见人家几上一石,欲买之。凡数至主人故高其值未售也。一日,重洗磨,冀增其价。明日,贾胡来,惊叹道:“此至宝,惜无所用矣!石列十二孔,按十二时辰,每交一时,辄有红蟢子①布网其上;后网成,前网即消,乃天然日晷②也。今蟢子磨损,何所用之?”不顾而去。【注释】①红蟢(xǐ)子:这里指石上自然形成的像红蜘蛛一样的东西。②日晷(guǐ):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①欲买之________

②何所用之________

③不顾而去________(2)请为文中划线句用“/”标出朗读停顿。(限断二处)凡数至主人故高其值未售也(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此至宝,惜无所用矣!(4)文中主人的做法让你想到了哪个成语?为什么?【答案】(1)想要;代石头;回头看(2)凡数至/主人故高其值/未售也(3)这块最好的宝贝,可惜没有用处了。(4)弄巧成拙(多此一举,画蛇添足

拔苗助长),因为主人自以为石头洗过之后,更有价值,却想不到自己的做法让石头失去了价值。【解析】【分析】

(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之”这里做代词。(2)这句话的大意是:(西域商人)去了好几次,那石头的主人故意抬高石头的价格,所以一直没有卖出。根据题目要求断两处的要求,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凡数至/主人故高其值/未售也。(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至:最好;惜:可惜。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这块最好的宝贝,可惜没有用处了。(4)根据短文内容分析,石头的主人本来能把它的宝贝石头卖个好价钱,但他偏偏不卖,而是将石头洗刷打磨一番,希望能够增加它的价值,结果费了不少气力,石头竟然不值钱了。这不是多此一举(画蛇添足、弄巧成拙)吗?据此答题即可。故答案为:⑴想要;代石头;回头看⑵凡数至/主人故高其值/未售也⑶这块最好的宝贝,可惜没有用处了。⑷弄巧成拙(多此一举,画蛇添足

拔苗助长),因为主人自以为石头洗过之后,更有价值,却想不到自己的做法让石头失去了价值。【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词汇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⑶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⑷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解答时,只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谈得到的启发并用合适的成语把启示表达出来。【参考译文】

江宁有一个西域商人,看见一户人家的几上有一块石头,想要买下它。西域商人去了好几次,那石头的主人故意抬高石头的价格,所以一直没有卖出。有一天,石头主人将石头洗刷打磨一番,希望能够增加它的价值。第二天,西域商人来了,大吃一惊说道:“这本是一块非常的宝贝啊,可惜现在一钱不值了!石头上排列有十二孔,按照十二时辰,每到一个时辰,就有红蜘蛛在上面织蛛网,后一个网结好,前一个网随即就消失了。这是天然的日晷啊。现在蜘蛛磨损,还有什么用处呢?”西域上人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1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谢安幼年谏兄

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尤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①,何可作此。”

奕于是改容曰:“阿奴②欲放去邪?”遂遣之。【注释:①念:怜悯;同情。②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这里是哥哥称呼弟弟。】(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谢以醇酒罚之/下车引之B.乃至过醉/过中不至C.老翁可念/撒盐空中差可拟D.何可作此/白雪纷纷何所似(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3)结合原文,可以看出谢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答案】(1)A(2)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3)谢安七八岁规劝兄长不能以惩罚人为乐,说明他善良、有同情心,自小就懂得尊敬老人。【解析】【分析】(1)A.代词。B.过于;到了。C.值得;可以。D.怎么;什么。(2)这句话的意思是:谢太傅当时大约有七八岁,穿着青布裤,坐在他兄长的膝边,劝告道。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坐在兄长膝上/谏曰。(3)根据本文中谢安的语言分析,谢安七八岁规劝兄长不能以惩罚人为乐,说明他善良、有同情心,自小就懂得尊敬老人。故答案为:⑴A⑵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⑶谢安七八岁规劝兄长不能以惩罚人为乐,说明他善良、有同情心,自小就懂得尊敬老人。【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13.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划线的词语①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②相委而去(________)③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②友人惭,下车引之。(3)下列对于文中词句及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短小,但人物性格鲜明。太丘:守信,正直。友人:无信、无义、无礼,但能接受批评,知错就改。B.友人认为陈元方不守信,没等自己来就离开,所以发“怒”骂他。C.“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D.元方的聪明体现在他能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答案】(1)期(约定);委(舍弃);顾(回头看)(2)①过了中午朋友还没到来,陈太丘就丢下(他)而离开。②朋友很惭愧,就下了马车要去拉陈元方。(3)B【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期”“委”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中:中午;舍:丢下,舍弃;去:离开。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过了中午朋友还没到来,陈太丘就丢下(他)而离开。②引:牵,拉。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朋友很惭愧,就下了马车要去拉陈元方。(3)ACD理解正确。B友人是和陈元方的父亲相约的,不是和陈元方约的,因此说陈元方不守信用是没有根据的。故答案为:⑴①期(约定);②委(舍弃);③顾(回头看)⑵①过了中午朋友还没到来,陈太丘就丢下(他)而离开。②朋友很惭愧,就下了马车要去拉陈元方。⑶B【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⑶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关键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及写作手法,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1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其二)》)

(乙)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出不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蒲松龄《狼(其三)》)【注释】①遗:留下。②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③豕(shǐ):猪。(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止有剩骨

一狼得骨止B.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C.缀行甚远

夫君子之行D.屠自后断其股

狼自苫中探爪入(2)把“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翻译成现代汉语。(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写两只狼紧跟屠户,屠户一次又一次投给它们骨头,仍无法满足狼的贪欲。B.甲文里,其中一只狼好像闭上眼,神情很悠闲,屠户一跃而起,最终砍杀了它。C.甲文中,作者认为聪明的狼尽管诡计多端,但最终败给了屠户,只是笑料罢了。D.乙文写屠户用吹猪法吹狼,狼胀得像牛,只有屠户才能想到用这种方法对付狼。【答案】(1)D(2)一只狼径直离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3)D【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A.只;停止。B.攻击;敌人。C.走;行为。D.从;从。故选D。(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径,直接。去,离开。犬,名词活用为状语,像狗一样。于,在。前,前面。(3)结合“非屠,乌能作此谋也!”可知:(如果)不是屠户,谁有这个办法呢?这里运用反问的手法,肯定的表达屠户能想到这个方法,但没有说其他人想不到这个方法,D选项的“只有屠户才能想到用这种方法对付狼”过于绝对,故错误,故选D。故答案为:⑴D⑵一只狼径直离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⑶D【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