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爬天都峰》教案_第1页
2023年《爬天都峰》教案_第2页
2023年《爬天都峰》教案_第3页
2023年《爬天都峰》教案_第4页
2023年《爬天都峰》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爬天都峰》教案《爬天都峰》教案1

教学目标:

1.相识18个字,学会其中的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暑假、笔陡、石级、铁链、好像、发颤、奋力、鲫鱼、纪念、辫子、志气、决心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决信念战胜了困难。

4.学习养成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2.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爬过山吗?能谈一谈你爬山时的感觉吗?

2.有一位小挚友,她爬上了一座高高的山峰——天都峰,这节课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她都有哪些感觉。(板书:爬天都峰)

(二)初步感知

1.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多读几遍。

2.通过查字典,再联系上下文,理解你不相识的词语的意思。

3.再读课文,给课文的自然段标明序号,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你不能理解,在书上画出来。

(三)检查预习状况

1.认读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在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干什么?

读后明确: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激励,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四)质疑

请同学们把你们画出的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对于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进行归纳,假如学生之间能相互帮助理解的,尽量激励他们相互帮助理解。有些师生共同归纳。)

(五)布置作业

1.正确,流畅地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3.自己查找资料或同学之间相互探讨,试着理解下列问题:

(1)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天都峰的高和陡?你是怎么理解的?

(2)我和老爷爷、爸爸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对于“奋力”“最终”“尽然”这些词语你是怎样理解的?

(3)爬上天都峰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相互致谢?爸爸又说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其次课时

学习目标:

1.接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决信念战胜了困难。

3.学习养成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6课《爬天都峰》。

(二)细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思索:读这一自然段都让你知道了什么?

读后明确:暑假里,“我”和爸爸一起去爬天都峰。

2.学习其次自然段。

(1)自由读,想一想其次自然段告知了我们什么?

明确:天都峰又高又陡

(2)你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天都峰的高和陡?你是怎么理解的?

师生沟通后明确:

①“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这句话中的“云彩上面”就是说天都峰特别高。“啊、哩”两个语气词,表达了我的惊羡,烘托了天都峰的高。

②“我爬得上去吗?”这句话也突出了天都峰的高,这句话写的`是对自己能不能爬上天都峰的怀疑,也衬托了天都峰的高。

③“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好像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这句话中的“笔陡”“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能突出天都峰的陡,因为“笔陡”就是笔直笔直的;“从天上挂下来的”是说天都峰特殊陡,所以从这两个词可以看出天都峰的陡;“真叫人发颤”表达了“我”当时胆怯 的心态,烘托了天都峰的陡。(同学们说到哪老师就引到哪,不肯定按依次说)

板书:

在云彩上面

天都峰爬得上去吗

挂下来

发颤

(3)指导朗读

对于天都峰的高和陡,要读出气概。①自由读,体会一下②指名读。

3.学习三、四、五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思索:三、四、五自然段又分别告知了我们什么?

明确:“我”和老爷爷相互鼓舞,确定一起爬天都峰。

(2)面对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为什么不再迟疑了?

师生沟通后明确:“我”看到的老爷爷“白发苍苍”,“年纪比我爷爷还大”,通过对老爷爷的描写,可见他年岁已经特别大了,“我”看到年纪这么大的老爷爷也来爬天都峰,于是志气倍增,不再迟疑,并和老爷爷约定一起爬天都峰。

(3)朗读指导。

①同座分角色试读。

②指名分角色感情朗读。

4.学习六、七自然段。

(1)朗读6、7自然段,思索: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你觉得爬天都峰怎么样?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应抓住“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最终”等词语来理解。)

①我(奋力)向峰顶爬去。

问:“奋力”是什么意思?

“我向峰顶爬去”一句加上“奋力”有什么好处?说明白什么?

明确:“奋力”就是充分鼓起劲来,能使我们感受到爬山不简单。

②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最终”在这里指什么?

这句话用上“最终”好在哪里?

明确:“最终”指“我”和“爸爸”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用上“最终”使我们进一步感受到爬山很费劲,很不简单。

(2)小结:“最终”是“奋力”的结果,这两个词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需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3)指导朗读。

试读、指名读。

5.学习八、九自然段。

(1)自由读八~九自然段,思索:爬天都峰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会相互致谢呢?

(2)要不是你的志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尽然)爬上来了!

“尽然”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用上“尽然”有什么好处?

明确:“尽然”是出乎意料的意思。用上“尽然”一词能使我们感到爬天都峰很不简单,但只要有勇于攀登的精神,是肯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3)指名分角色感情朗读八、九自然段。

6.学习第十自然段。

(1)看到“我”和“老爷爷”相互致谢,爸爸又说了什么?你怎样理解爸爸说的话?

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

“吸取力气”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明确:吸取力气就是得到鼓舞。

(2)我们想想课文前面的内容,老爷爷和小妹妹是怎样相互鼓舞的?

明确:小妹妹爬山的志气使老爷爷增加了志气,老爷爷爬山的志气又使小妹妹增加了爬山的信念。

《爬天都峰》教案2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驾驭多音字“都”、“假”在语句中的正确读音;理解“迟疑、奋力、最终、尽然、吸取”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最终”写一段话。

3、让学生懂得只要有志气、奋勉努力,旧能不怕困难;知道擅长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鼓舞自己,是一种珍贵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爬天都峰的过程以及爬上天都峰后的思想改变。

2、读懂课文最终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

课前打算:

1、自制词语卡片

2、搜集有关天都峰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揭题导入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

观赏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2.导语激情,揭示课题。

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很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我们仔细地阅读课文,勇攀高峰,肯定觉得大有收获。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吧。(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感知文本

1、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课文。

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自学状况。小组内生字词语卡片相互认读、正音。

3、沟通收获和问题

三、细读文本,解决问题

整合问题:爸爸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一老一小如何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的?

主要沟通探讨三个问题

第一: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其次:想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的。

第三: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1、边读边想,简要回答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激励,一起登上天都峰。)

2、师引导: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3、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大郡峰的“高”和“陡”的?

(1)高:“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画哩!我爬得上去吗?”

“我爬得上去吗?”这一句是不是怀疑自己能否登上天都峰?

(更进一步地表现了天都峰的高。)

(2)陡:“笔陡”“石阶边上的铁链好像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老师用一根线绳作为“石阶边上铁链”,使学生体会什么叫好像从天上挂下来的。

什么叫“发颤”?真的胆怯 吗?(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3)、指导读出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学生练读,评读。

4、“我”和老爷爷的其次次对话。

出示句子:

小挚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思索: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他们是相互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出示句子: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最终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提问:“我”怎么爬天都峰?画出动作的词语。

沟通: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

“最终’’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需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思索探讨:“我”和老爷爷为什么相互道谢?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你的志气鼓舞我”?“尽然”在这里说明什么?

尽然:表示出乎意料,其实也可以说是意料之中,因为老爷爷有那种勇于攀登的精神,就肯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6、分角色朗读

四、总结提高,拓展延长

1、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激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收获。

2、结合5、12大地震中涌现的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学习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3、最终送给同学们两句话: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爬天都峰》教案3

1.学问与实力

(1)学会本课生字,驾驭多音字“都”“假”在语句中的正确读音;理解“奋力、最终、尽然、吸取”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最终”写一段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探讨、品尝重点词句,体会其中的含义。

3.情感与价值

使学生懂得只要有志气、奋勉努力,就能战胜困难;知道擅长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鼓舞自己,是一种珍贵的优秀品质。

“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理解最终一个自然段中爸爸说的话的含义。

学生:查找有关天都峰的资料。

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

观赏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2.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很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我们仔细地阅读课文,勇攀高峰,肯定觉得大有收获。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吧。(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课文。

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方法记住字形。

3.检查生字词自学状况。

4.小组内拿诞生字词语卡片,相互认读、正音。

5.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洪亮又精确。

6.小组沟通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7.推选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边读边想,简要回答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假日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激励,一起爬上天都峰。)

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写的10个字,并分别组词。

2.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

如:峰—蜂:“蜜蜂”是昆虫,所以“蜂”是“虫子旁”;“峰”指的是山的尖顶,跟“山”有关,所以是“山字旁”。

3.练习书写,老师巡察,个别指导。

五、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次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学生朗读课文。

2.师引导: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探讨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字更能精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劲、艰难。

3.(出示天都峰画面)读其次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海中的“画”。

学生娴熟阅读后,指名沟通,老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立、高不行攀、令人生畏。

二、深化议读,领悟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爬天都峰的时间、地点、人物。)

(二)学习课文其次自然段。

1.默读其次自然段,思索:天都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画出有关语句,轻声读一读。

2.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的。

(1)高:“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我爬得上去吗?”这一句是不是怀疑自己能否登上天都峰?(更进一步地表现了天都峰的“高”。)

(2)陡:“笔陡”“石级边上的铁链,好像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老师用一根线绳作为“石级边上的铁链”,使学生体会什么叫“好像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什么叫“发颤”?真的胆怯 吗?(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3.指导读出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4.学生练读,评读。

5.小结。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示意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须要志气和力气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自读这部分内容,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2.出示句子:“小挚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思索: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字是什么意思?他们是相互怀疑吗?表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

3.学生分组探讨。

4.全班沟通、小结。(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挚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呢?表面上好像双方都有怀疑,事实上是相互艳羡、钦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5.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四)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1.提问:“我”怎么爬天都峰的?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2.出示句子,填空,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我()向峰顶爬去。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最终”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需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3.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相互道谢?

(1)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你的志气鼓舞我”?“尽然”在这里说明什么?

(2)“我”为什么说“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志气向上爬的”?

(3)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这“志气”体现在哪里?

(志气。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假如没有志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

2.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志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六)学习课文第十自然段。

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是都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相互激励,相互学习)

2.想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的。

3.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句话告知我们,在人与人的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激励,才能取得进步。)

三、拓展学习

想一想,假如你在爬天都峰,请把你在“爬天都峰”中的感受介绍给大家。

四、总结

同学们,老师信任你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面对挫折时,会从他人身上吸取力气,鼓足志气,战胜困难。同学们,你们有志气和信念吗?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话部分可分角色朗读。

2.跟自己的家人说一说,从这篇文章中,你学到了什么。

《爬天都峰》教案4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覆盖、薄雾、闷雷、水天相接、沸腾、如同、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复原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壮丽,激发酷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根据观潮依次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壮丽,学习作者有依次、抓特点的视察方法。

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能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文中出现的.四个字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2、实力目标:

培育学生的阅读实力、视察实力以及对语言的感悟实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感受钱塘江大潮来时的宏伟、壮丽,激发学生酷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光秀丽,你肯定去过很多旅游胜地、大山名川,今日,老师将带大家一起去观赏一下自古以来被誉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板书:

观潮

(齐读课题)

二、预习入手,了解学情

1、昨天回家都预习了吗?读课文了吗?老师把检查的权力交给大家:

⑴同桌互读互查:

同桌相互读课文,每人读一段,合作将这篇文章读完,看是否读正确、流利了;假如你的同桌读得好,请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扬他,假如你的同桌在朗读时遇到了困难,也请你帮帮他,好吗?

(反馈状况:获得表扬的同学请举手。)

⑵检查生字读音状况:

课文读过了,生字词语肯定难不倒大家。

课件依次出示词语:

据说覆盖薄雾如同霎时余波复原涨高

闷雷滚动人声鼎沸踮着脚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风号浪吼

(开火车读,齐读。)

⑶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终写什么吗?

《爬天都峰》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暑假、石级、铁链、发颤、迟疑、奋力、最终、尽然、志气、决心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运用多读多想的方法边读边想,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合作,探讨沟通。

4、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化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决信念战胜了困难,使学生懂得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指导学生读好“我”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以及爸爸最终说的话,充分体会“我”与老爷爷是怎样相互激励,勇攀高峰的。

教学过程:

一、看黄山的.风景录象,沟通对黄山的印象。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爬过什么山?去过黄山的请举手。黄山有“飞鸟难落脚,猿猴愁攀登”之说,可见黄山极难攀登,然而,文中一老一少竟登上了天都峰。(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他们怎么能爬上天都峰?从文中给我们些什么启发呢?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三、新授

(一)自读课文,画诞生字词。

(二)指名分部分朗读课文,订正字音。回答:课文讲了件什么事?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学生想: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画出描写天都峰“高”、“陡”的句子。

(2)电脑出示天都峰图片,指名说天都峰什么样?

(3)比照文中彩图自读第一自然段,告知老师你知道了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天都峰的高和陡的?从“啊”“云彩上面”“笔陡”“从天上挂下来”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么高陡的山我有信念爬吗?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4)指名说第一、其次自然段的意思。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语气和图中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

2、讲读课文三五自然段。

(1)指名读,思索:我遇上了谁?从哪些词句看出老爷爷年纪大?

(2)我不再迟疑,为什么?

(3)指名分角色读我和老爷爷的对话。

(4)这部分告知我们什么?

3、讲读课文六、七自然段。

(1)自读,用横线画出爬山动作的词语,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2)出示句子:“我(奋力)向峰顶爬去”“爬呀爬,我和爷爷还有爸爸,(最终)都爬上了天都峰”请学生说说用上括号的词语好在哪里?

(3)再读课文,告知老师这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4、讲读课文八十自然段。

(1)指名读我和老爷爷的对话,想: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要相互道谢?

(2)齐读最终一段,想:“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从哪儿能看出来?理解“吸取”“爸爸的话”告知我们什么?

四、巩固练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读了这一课,你受到什么启发?

五、自我评价

分别从语文学问做人及学习的习惯等方面绽开自我评价。考虑成熟后在班内沟通这节课的收获。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你有过和小作者类似的经验吗?讲给同桌听听。

《爬天都峰》教案6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激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其次自然段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第三、四、五自然段讲“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并约定一起爬天都峰。第六、七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还有爸爸,一起奋力向上爬,最终爬上了天都峰顶。第八、九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登上天都峰以后,相互道谢。第十自然段,讲爸爸总结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

课文最终以爸爸的话结尾,发人深思。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激励,相互学习。这就是“真有意思”的“意思”。这句话也告知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进步。

1.教化学生擅长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培育他们从小不怕困难,奋勉向上的品行。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的问题。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沟通有关天都峰的所查找资料。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留意读准字音,特殊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3.检查自学状况。

(1)检查读音。

陡攀辫决勇

(2)字形难点。

颤:左右结构。第十三笔是“—”。

(3)理解词语。

迟疑:拿不定办法。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

最终:表示经过种种改变或等待以后出现的状况。原来是指“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

尽然:表示出乎意料。

本课指什么事出乎意料?(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真出乎意料,令人敬佩。)

吸取:吸取。

三、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其次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交待·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其次自然段。,

1.默读其次自然段,思索:天都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画出有关语句,出声读一读。

2.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的?

(1)高:“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我爬得上去吗?”这一句是不是怀疑自己能否登上天都峰?

(更进一步地表现了天都峰的高。)

(2)陡:“笔陡”“石阶边上的铁链好像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老师用一根线绳作为“石阶边上铁链”,使学生体会什么叫好像从天上挂下来的。

什么叫“发颤”?真的胆怯 吗?

(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3.指导读出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学生练读,评读。

4.小结。

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示意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须要志气和力气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自读这部分内容,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2.出示句子:

小挚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3.思索: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他们是相互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探讨。

集体汇报、小结。

(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挚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呢?表面上好像双方都有怀疑,事实上是相互艳羡、钦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对话。

四、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1.提问:“我”怎么爬天都峰?画出动作的词语。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2.出示句子,填空,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我()向峰顶爬去。

(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最终’’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需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3.朗读课文。

五、学习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相互道谢?

(1)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你的志气鼓舞我”?“尽然”在这里说明什么?

(其实也可以说是意料之中,因为老爷爷有那种勇于攀登的精神,就肯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2)小妹妹为什么说“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志气向上爬的?”

(3)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这“志气”体现在哪里?

(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假如没有志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

2.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志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六、学习课文第十自然段。

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是都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相互激励,相互学习。)

2.想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的。

3.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这句话告知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激励,才能取得进步。)

七、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内练习

一、读读写写下面的词。

笔陡——石级——铁链

好像——发颤——奋力——

攀登——最终——纪念——

辫子——志气——决心

意思——一取得——

┌───┬───┬───┬───┬─────┬─────┐

│要查字│音节│音序│部首│再查几画│组两个词│

├───┼───┼───┼───┼─────┼─────┤

│││││││

│陡││││││

├───┼───┼───┼───┼─────┼─────┤

│攀││││││

├───┼───┼───┼───┼─────┼─────┤

│念││││││

├───┼───┼───┼───┼─────┼─────┤

│勇││││││

└───┴───┴───┴───┴─────┴─────┘

三、推断带点字的读音,在正确的读音后面画“√”。

好像暑假

发颤应当

四、选字填空。

纪记年()()住日()()念

作做工()留()()()业

相像()声()片好()照()

五、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1.我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2.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

六、按课文内容填空,并按要求回答。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望:啊,峰顶这么——,在——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好像是从挂下来的,真叫人.——!

1.这一段写天都峰的——。

2.用“,,”把这段话分两层。

3.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示意——

《爬天都峰》教案7

教学目标

1.相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好像、突然等12个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决信念战胜困难的过程。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4.读懂课文最终一段中爸爸的话,懂得擅长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培育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勉向上的品行。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爬天都峰的过程以及爬上天都峰后的思想改变。

2.读懂课文最终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

教学打算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搜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课时支配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揭题导入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

看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2.导语激情,揭示课题。

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很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我们仔细地阅读课文,勇攀高峰,肯定觉得大有收获。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吧。(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课文。

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方法记住字形。

3.检查生字词自学状况。

4.小组内拿诞生字词语卡片,相互认读、正音。

5.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洪亮又精确。

6.小组沟通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7.推选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边读边想,简要回答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激励,一起登上天都峰。)

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写的11个字,并分别组词。

2.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

峰──蜂:蜜蜂是昆虫,所以蜂是虫字旁;峰指的是山的尖顶,跟山有关,所以是山字旁。

辫──辩、辨:三个字的左右两边都是辛,关键要看中间。和言语说话有关的是辩;辨要用眼睛看,自然要加上眉毛和眼睛;辫和发丝有关,中间是条丝。

2、练习书写。老师巡察,个别指导。

五、作业超市

1、抄写生字词。

2、感情朗读课文。

3、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其次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决信念战胜困难的过程。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在理解、探讨的基础上懂得: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1.生朗读课文。

2.师引导: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探讨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精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劲、艰难。

3.(出示天都峰画面)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沟通、老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立、高不行攀、令人生畏。

二、深化议读,领悟课文

1.默读课文,圈点思索。

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胆怯 畏惧的心理。

2.指名沟通,指导朗读。

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3.自由读文。

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

4.生依据课文内容质疑。

师筛选出问题:作者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他们是怎样爬的?他们爬上去了吗?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去呢?

5.读读议议,释疑。

(1)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

A、探讨句意: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经过探讨,让学生体会到:天都峰这么高,又这么陡,你年纪这么小(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呀,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对双方表示敬慕,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B、指导朗读:探讨句意后,老师可再让学生探讨这两句对话应当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并指名做朗读练习。

C、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化探讨沟通,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激励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2)我们是怎样爬天都峰的?

A、读句子找出重点词语加以体会。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学生读书圈划。

B、课文中用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最终等词语,既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艰难,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的志气。

C、引读第7段,从最终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以及上山后的喜悦,明白他俩始终相互激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志气激励爬上峰顶的。

D、指导朗读。

(3)我和老爷爷的其次次对话。

思索探讨:我和老爷爷为什么相互道谢?在探讨中应让学生留意到两个人的话中都有志气一词。让学生相识到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志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三、分角色朗读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老师范读这段对话。范读时可辅以动作、姿态,增加感染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练习过程中,可以同桌两人为一组,仿照老师的动作边表演边朗读,加深理解,体会思想感情。

四、总结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1.读爸爸的话,探讨:吸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相互吸取力气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激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收获。

五、提示综合性学习

最近你们把自己的课余生活登记来了吗?记了哪一些,和同学沟通沟通,要把这项活动坚持下去,还要留意刚好地整理自己记录的材料。

六、作业超市

1、抄写课文第2自然段。

2、接着完成综合性学习。

《爬天都峰》教案8

爬天都峰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激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其次自然段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第三、四、五自然段讲“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并约定一起爬天都峰。第六、七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还有爸爸,一起奋力向上爬,最终爬上了天都峰顶。第八、九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登上天都峰以后,相互道谢。第十自然段,讲爸爸总结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

课文最终以爸爸的话结尾,发人深思。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激励,相互学习。这就是“真有意思”的“意思”。这句话也告知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进步。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学会生字,驾驭多音字“都”、“假”在语句中的正确读音;理解“迟疑、奋力、最终、尽然、吸取”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最终”写一段话。

2、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探讨、品尝重点词句,体会其中的含义。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使学生懂得只要有志气、奋勉努力,就能不怕困难;知道擅长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鼓舞自己,是一种珍贵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2、读懂最终一个自然段中爸爸说的.话的含义。

教法与学法:

师:品析重点词句法。

生:读议法、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法。

教具打算: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沟通有关天都峰的资料。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留意读准字音,特殊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三、检查自学状况。

1.拿诞生字、词语卡片,小组内相互认读、正音。

2.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洪亮又精确。

3.小组沟通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4.理解重点词语。

迟疑:拿不定办法。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

最终:表示经过种种改变或等待以后出现的状况。原来是指“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

尽然:表示出乎意料。

吸取:吸取。

四、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1.自由读,标出自然段,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分小组相互沟通。

3.全班沟通。

(课文主要讲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激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五、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名分读每个自然段,并说说各写了什么?

2.理清作者的叙述依次:

爬天都峰之前——爬天都峰——爬天都峰之后

3.分角色朗读课文。

《爬天都峰》教案9

1、认知目标:

理解词语以及文中的长句,理解课文的内容。

2、实力目标:

培育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人物语气和感情。

3、德育目标:

⑴教化学生学会从别人的身上吸取力气。

⑵培育学生从小就不怕困难、奋勉向上的风格。

体会句子的含义,能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

一、分析题眼,疏理线索

1、图片观赏,介绍天都峰。

2、抓住题眼“爬”,进行争论:

⑴爬山的“爬”是什么意思?你认为用“爬山”好还是用“登山”好,为什么?

⑵你爬过山吗?请你说说是怎样爬的。

3、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指名读课文有关的自然段。

二、品释词语,明白道理

理解句子

“你们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

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探讨:

⑴天都峰有哪些特点?它的高和陡课文是怎么写的?找出课文中描写天都峰“高”和“陡”的句子来读一读。

⑵指名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天都峰的高和陡。

2、抓住“不再迟疑”“奋力”“最终”这些关键词语,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三到七自然段,体验人物的动作。语言:

⑴爬山前我是怎样的?

⑵“我”是怎样“奋力”向峰顶爬去的?课文是怎么写的?想象一下,假如是你,将如何向峰顶奋力爬去。再读课文,通过上下文理解“奋力”这个词。

⑶最终大家都爬上峰顶了,用了“最终”一词,体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3、自读八至十自然段,探讨:

⑴老爷爷为什么要谢“我”?“我”为什么又要谢老爷爷?“尽然”是什么意思?在这里用上“尽然”这个词强调了什么?假如用上别的词语效果一样吗?举例。分角色读“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⑵齐读爸爸说的话,探讨:“吸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相互“吸取”力气的?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三、综合练习,巩固迁移

1、把老爷爷和小妹妹见面时的情景,编成对话演一演。

2、拓展:收集有关黄山的图片,举办“黄山风采”图片展。

《爬天都峰》教案10

1、学问技能目标:

⑴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天都峰的高与陡,读懂爸爸的话语。

⑵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⑶进一步学习上网阅读、查询、筛选信息资料;能应用word、powerpoint制作读书卡片或者演示文稿。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⑵激励学生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新词。

⑶通过上网、合作学习等活动方式方法,在读中体验和感受。

3、情感看法目标:

⑴通过广泛的阅读,引导学生明白只有相互学习,相互激励,才能共同进步的道理。

⑵上网阅读资料,激发深厚的学习爱好。

⑶在学习中培育自主探究精神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引导读懂课文中的有关语句;读懂天都峰的高与陡以及课文中我与老爷爷有两次对话和最终爸爸说话的.话。

1、字音:并似等。

2、字形:颤勇攀等字。

3、黄山天都峰是学生所不熟识的,要黄山天都峰是学生所不熟识的,要理解它的高与陡,进而理解课文的内容是个难点。所以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引导学生了解与相关的学问。课文的最终一句话发人深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进行反复阅读与拓展阅读引导理解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进步的道理,进而理解课文的内容是个难点。所以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引导学生了解与相关的学问。课文的最终一句话发人深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进行反复阅读与拓展阅读引导理解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爱好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导读课文,引导实践

1、自读课文,体会感受。

2、小组研读,沟通感受。

3、集体沟通,指导点拨:

老师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信息理解重点语句。

《爬天都峰》教案1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让学生体会到,一老一小之所以能爬上天都峰是因为他们个人的努力以及彼此之间的激励,从而培育学生不怕困难、奋勉向上的品行。

3.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人物之间的对话,让学生了解这一老一小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是因为他们个人的努力,以及都能从对方身上吸取力气,由此深化地理解他们不怕困难、奋勉向上的品行。

2.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难点

学会擅长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培育从小不怕困难、奋勉向上的品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具打算

投影片、图片。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文题目,启发谈话

黄山是我国闻名的风景巡游区,那里景色秀丽,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大景观著称于世。自古就有“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天都峰是黄山的奇峰之一,海拔1810米。(课件出示2)

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小作者的脚步一起来爬上这闻名的天都峰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课件出示3)

《爬天都峰》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假日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激励,一起爬上天都峰顶的事。

2.学生沟通查找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如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三、初读课文,认读字词

1.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

画出不相识的字、词,借助拼音或小组内同学之间相互帮助,把字音读精确。老师可有重点地进行指导。

2.认读词语(课件出示4)

石级、铁链、攀登、照相、小辫子、笑呵呵

3.读准下面的多音字。(课件出示5)

假(jià)日

似(sì)乎

白发(fà)苍苍

照相(xiàng)

应(yīng)该

4.以小组为单位,轮番读生字、新词。

5.推选读得好的同学担当领读员。

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把要求会写的生字用幻灯片展示,让学生口头组词。(课件出示6)

陡、级、链、颤、攀、猴、鲫、辫、呵

2.识记字形。(课件出示7)

辫—辩、辨:左右均相同,关键是分析中间。

和言语说话有关的是“辩”。

“辨”要用眼睛看,自然要有眼睛和眉毛。

“辫”和发丝有关,所以中间是“纟”。

3.书写提示。

老师示范写“辫”,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紧凑,然后学生试写。

4.学生自己视察生字,进行试写。

五、词语理解(课件出示8)

石级:石头台阶。

抬头望:仰视。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发颤:抖动,颤抖。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抄词。

其次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在相互鼓舞下战胜困难的过程。

2.学会擅长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培育从小不怕困难、奋勉向上的品行。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和心情。

教具打算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新词

1.听写。

2.认读词语。(课件出示10)

tiěliànpāndēngbiànzichàndòng

铁链、攀登、辫子、抖动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今日我们接着学习这篇课文。

二、紧扣课文题目,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字,而不用“登”字呢?(课件出示11)

学生探讨后,使同学们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精确地反映出登山的费劲、艰难。

2.课件展示天都峰又高又陡的景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课件出示12)边读边想“在云彩上面”“笔陡”“好像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词句所表达的意思。

3.朗读体会两个语气词(啊、哩)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形体演示理解词语。

老师引领学生朗读“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读后,让学生用动作演示出天都峰的高,再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天都峰的高和陡。

4.学生练读后指名沟通,老师评议。

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立、高不行攀及令人生畏的气概。

5.读了其次自然段,同学们有什么感受?积累美丽的词语。

我似乎看到了又高又陡的天都峰。

三、深化学习,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的情形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的心里是怎么想的?(课件出示13)

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可以看出“我”胆怯 、畏惧的心理。

2.指名沟通。

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

边读边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3.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八至第十自然段。

指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4.“我”是看到了什么才下定决心要爬上峰顶的呢?

自由读课文第三到第七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1)出示第四自然段的'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化探讨、沟通。

(2)“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经过探讨,让学生们体会到: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你(您)年纪这么小(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呀?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向对方表示敬意,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课件出示14)弄懂句意后,老师可再让学生探讨这两句对话应当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并指名朗读。

(3)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5.“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第六、七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圈画描写爬山的词语。

(2)学生沟通。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奋力”是“拼尽全身的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3)引读第七自然段,从“最终”二字上体会爬山的辛苦及上山后的喜悦。

(4)让学生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第六、七自然段。

四、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舞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能爬上峰顶呢?

带着问题一边读,一边想。多媒体出示思索题:

(1)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2)他望见了“我”,心里又怎么想呢?

(3)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探讨、沟通。

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舞,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志气的鼓舞才爬上峰顶的。

指导朗读。

五、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探讨:“吸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相互“吸取”力气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激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3.老师评点:在人与人的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进步,这样,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克服。

六、课外延长,培育实力

请你把这一周所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字,而不用“登”字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爬天都峰》其次自然段中的句子精确、形象、奇妙地将天都峰的险峻峭拔描写了出来,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好材料。教这两句话时,要让学生在充分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刚好地进行积累。

2.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假设他们是文中的主子公,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人物的心理,体会爬天都峰的不易,感受主子公勇于攀登的精神。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使学生深化地理解了课文。

3.课文中一老一少的对话是重点,采纳默读、引读、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他们困难的心情。适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化思索。

《爬天都峰》教案12

教学目标

1.相识6个生字,会写11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确及对于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作用。

2.有感情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了解天都峰的险峻,体会“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相互吸取力气战胜困难的。

3、学习××××××××××。

教学重点

读中感悟“我”与老爷爷是如何相互激励着爬上天都峰的,在读中学会多读多想的方法。

教学难点

读懂文中爸爸说的话。

教具打算

生字卡片,有关黄山的资料、图片等。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预习提纲

1.收集黄山(天都峰)的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天都峰。

2.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印象深刻的部分,并登记不懂的地方。

第一课时

一、展示资料,导入新课。

1.学生沟通有关黄山(或天都峰)的'资料。

通过收集到的资料,谈谈对黄山(或天都峰)的初步印象。用一个词或一句话都可以。

2.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组内合作,自主识字。

(1)同桌相互认读生字。

(2)集体开火车认读。

(3)沟通识字方法。

3.了解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状况,质疑问难。

(1)读了课文,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精读自悟,多读多想。

(一)自主学习其次自然段。(由学生印象最深的部分入手)

1.自由读其次自然段,说说读后的感受。

2.依据自己的读书感受,用简笔画画出你心目中的天都峰。

3.评价学生画作,让学生做到评价有理有据。

重点抓住“在云彩上面哩”等词句进行评价、指导。

4.依据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次自然段。读后评价、沟通。

5.图文比照,进一步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

6.齐读本段。

(二)合作学习三——五自然段。

1.出示课文三——五自然段。

2.自由读,边读边想:两个“也来爬天都峰”,让你读出了小姑娘和老爷爷怎样的想法?

3.组内练习分角色朗读。

4.师生合作检查学生分角色朗读状况。

5.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感悟“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相互激励,坚决爬上天都峰的决心的。

(三)师生合作学习六、七自然段。

1.出示六、七自然段,齐读。

2.抓重点词语理解感受。

“最终”,他们都爬到了山顶。从“最终”一词中,你能想到他们在爬山中经验了怎样的艰辛吗?指导读“……一会儿……一会儿……”

老爷爷在爬山过程中又会怎么做?课文中没写,你能写出来吗?(学生简洁练笔,可以写一两句话,也可以多写几句)

3.依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话。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其次自然段,并抄写下来。

其次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新词。

2.背诵课文其次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八——十自然段。

1.出示课文八——十自然段。自由读。

2.理解感悟。

“吸取”是什么意思?爸爸为什么说我们一老一小都会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

“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后为什么要相互道谢呢?

3.分角色读这三段话。

三、分角色朗读全文,深化感悟课文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1.小组内自主练习。

2.小组展示读,评价沟通。

四、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1.自由认读,视察字形。

2.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辫、勇

3.老师范写指导,学生练习书写。

4.展评学生书写状况。

五、布置作业,拓展深化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依据收集到的黄山资料,合作出一期板报。

板书设计

3爬天都峰

最终

奋力

我吸取老爷爷

迟疑

《爬天都峰》教案13

学习目标

1.相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好像、突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决信念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擅长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培育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勉向上的品行。

课前打算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第一课时

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情愿挑一段自己最喜爱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日,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情愿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方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状况。

a。小组内拿诞生字、词语卡片,相互认读、正音。

b。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洪亮又精确。

c。小组沟通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

仰视: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胆怯 。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依次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指导写字,驾驭笔顺

1.老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视察、书写其余生字。

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其次课时

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探讨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精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劲、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其次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沟通、老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立、高不行攀、令人生畏。

深化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胆怯 畏惧的心理。

指名沟通,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a。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化探讨沟通,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激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3、4自然段。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学生读书圈划。

b。学生沟通。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引读第7段,从“最终”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激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索题:

a。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b。他望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c。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探讨、沟通,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激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志气激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探讨:“吸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相互“吸取”力气的?

课外延长,培育实力

1.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爬天都峰》教案14

教学要求:

1.会认“级、链”等5个生字,会写“哩、级”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能正确读写“假日、抬头、云彩”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和心情。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相互鼓舞、坚决信念,从而战胜困难的。

4.了解课文的写作依次,弄清课文是如何将“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晰的。

重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写作依次。

难点:

1.弄清课文是如何将“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晰的。

2.读懂课文最终一段中爸爸的话,懂得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志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的道理。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教学生字时,对于难读的字要多做强调。在书写方面,要留意指导学生写字时的间架结构,描红时提示学生多加留意。

2.阅读教学

在本课设计中,“读”贯穿了教学活动的始终,并依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自读、默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理解,以培育学生语感。

3.情感看法

课文没有干脆、明显地写出老爷爷爬天都峰的思想改变及攀登天都峰的详细过程,但可以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去塑造老爷爷奋力登山的生动形象,从而训练学生的创建性思维,挖掘学生的创建潜能。

教学打算:

1.预习提纲

(1)认读生字、词语,在文中圈画诞生字词,不懂的地方作标注。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级、链”等5个生字,会写“哩、级”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根据什么依次写的。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爱好

1.有没有同学去过黄山?有这么一句话叫“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从这句话中我们就能感受到黄山漂亮的景色。老师这里有一些黄山的图片,咱们一起来观赏一下。(课件出示)

2.黄山风景很美,俗话说“无限风光在险峰”,可见想要领会这漂亮风光也不是一番易事。这不,这里有一个小伙伴就要去爬黄山天都峰。(课件出示课本插图)

3.她能爬上去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

设计意图:

学生受地理、交通、年龄等方面的制约,对一些风景名胜区缺少生活实践和亲身体验,展示天都峰美丽风光的图片,可让学生通过视觉感知大自然风景的美丽,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留意圈出本课的生字词,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语的含义。

2.课件出示本课“我会认”中的生字,留意“相”是多音字,它的两个读音分别是:(课件出示)

xiānɡ:相关、相互、相对

xiànɡ:相声、相片、照相

3.出示本课“我会写”中的生字,老师指导记忆、书写。(课件出示)

哩、级、链、颤、攀、猴、鲫、念、辫、呵

(1)学生视察生字,找到适合自己记忆的方法。

(2)老师指导学生区分形近字“辫”“辩”“辨”和“瓣”。

(3)指导书写。

①学生视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留意字的间架结构。

②老师着重指导“攀”字,这个字的笔画较多,书写时留意字的布局。

4.学生练习书写。老师巡回指导。

5.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预设:本文主要讲了“我”和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激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最终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故事。

(2)课文是根据什么依次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预设:本文是根据事情发展的依次写的.,因为课文先写了爬天都峰之前,接着写了爬上天都峰的过程,最终写了爬上天都峰之后。

设计意图: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老师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依次,为更好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和心情。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相互鼓舞、坚决信念,从而战胜困难的。

教学过程:

一、深化议读,领悟课文

1.默读课文,圈点思索。

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可以看出“我”有胆怯 、畏惧的心理。

2.指名沟通,指导朗读。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胆怯 、畏惧的心理?(指名学生回答,出示相关语句)

课件出示:

①我爬得上去吗?②真叫人发颤!

(2)老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个问句和感叹句,以及“啊”“哩”等语气词,在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