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标鲁教版初中化学全套教案课题名称: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第一节奇妙的化学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2.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3.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4.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5.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重点、难点: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3.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在我们正式学习化学课前,请同学们谈谈你在生活中所感知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学生活动]交流生活中对化学的感知。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提出问题]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学生学习]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学生活动]设想来到与世隔绝的荒岛,没有了化学制品,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二、观察化学变化[阅读分析]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定义。[活动天地]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引导观察现象,认识仪器,准确地记录并记忆实验现象。部分环节由学生参与完成,活跃课堂气氛。总结以下几点: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3.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4.认识化学的两面性,了解绿色化学观。三、化学变化的奥秘阅读想象水的构成,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明确以下几点:1.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2.每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3.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4.化学变化的本质就是生成了与原来物质组成或结构不同的新物质。5.通过原子种类、元素种类、物质种类的数量比较,体验物质构成的丰富多彩。[课堂小结]本节重点是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课后作业]1.记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2.完成P6交流共享。3.记忆有关实验现象。[课后记]开始学习化学,学生兴致很高,踊跃发言,效果较好。课题名称: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第一节奇妙的化学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2.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3.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4.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5.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重点、难点: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3.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在我们正式学习化学课前,请同学们谈谈你在生活中所感知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学生活动]交流生活中对化学的感知。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提出问题]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学生学习]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学生活动]设想来到与世隔绝的荒岛,没有了化学制品,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二、观察化学变化[阅读分析]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定义。[活动天地]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引导观察现象,认识仪器,准确地记录并记忆实验现象。部分环节由学生参与完成,活跃课堂气氛。总结以下几点: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3.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4.认识化学的两面性,了解绿色化学观。三、化学变化的奥秘阅读想象水的构成,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明确以下几点:1.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2.每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3.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4.化学变化的本质就是生成了与原来物质组成或结构不同的新物质。5.通过原子种类、元素种类、物质种类的数量比较,体验物质构成的丰富多彩。[课堂小结]本节重点是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课后作业]1.记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2.完成P6交流共享。3.记忆有关实验现象。[课后记]开始学习化学,学生兴致很高,踊跃发言,效果较好。课题名称: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第二节化学之旅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科学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和内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活动反思”的方法。3.体验化学科学探究的乐趣。重点、难点:1.学会提出问题。2.体验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及探究的乐趣。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同学们怎样才能学好化学呢?一、从问题开始[学生阅读]体验科学始于问题。[学生活动]交流讨论你对“化学之迷”的看法。[交流共享]把你心中的化学问题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①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②学会质疑,不轻信现成的结论;③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④善于观察;⑤善于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师讲解]金刚石、石墨、C60的有关知识拓展。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活动天地]以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探究为素材,体会探究活动的各个环节。化学的探究活动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并实验。4.收集证据。5.结解释与结论。6.反思与评价。[学生活动]请你提出一个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并进行探究活动。[多识一点]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三、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不仅要“三思而后行”,还要“行后而三思”。[学生自学]化学探究实验报告的规范格式。[学生活动]分析P16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1.较高的蜡烛燃烧时间短;2.同一根蜡烛燃烧时间逐次减短。[学生分析]上述结果如何解释?让学生充分的讨论,教师走入学生中倾听讨论。[课堂小结]本节重点是知道科学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和内容,体验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体验化学科学探究的乐趣。[课后作业]针对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提出自己的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设计出实验,并借助家中的器材进行实验。[课后记]教材内容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到身边的化学,体会到化学的乐趣。课题名称: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走进化学实验室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常见的九种仪器,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2.初步学习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与称量,仪器的连接与洗涤等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3.理解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提高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的自觉性。“动脑思考、规范操作、仔细观察、详实记录”的实验习惯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重点、难点:1.认识常见的九种仪器。2.学习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与称量,仪器的连接与洗涤等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教学过程:一、认识你的实验室结合P138附录Ⅱ认识常用仪器。二、验室安全规则P137附录Ⅰ;P21发生意外怎么办?三、本操作练习㈠、液体药品的取用练习内容练习步骤注意事项及原因1.取试剂瓶中的水向试管中倒入约1/3体积。(1).将盛水的试剂瓶取出;(2.)打开瓶塞倒放在桌上;(3.)标签对着手心,拿稳试剂瓶;(4).试管略倾斜,试剂瓶口靠紧试管口倾倒液体。1.打开瓶塞倒放在桌上,防止污染瓶塞;2.标签对着手心,防止残留液沿瓶壁外流下腐蚀标签。2.用滴管向试管中滴加约20滴水。(1).将盛水的试剂瓶取出;(2.)打开瓶塞倒放在桌上;(3).取胶头滴管,先挤压排气后,再伸入试剂瓶中吸取液体;(4).滴管于试管的正上方垂直滴入。(5).滴管用后洗净插在试管架上。1.不可把滴管伸入试管内,会污染滴管;2.不可把滴管放在实验桌上,会污染滴管;3.不可倒持滴管,滴管内的试液会腐蚀胶头。㈡、固体药品的取用练习内容练习步骤注意事项及原因1.取少量细砂于试管中1.将盛细砂的试剂瓶取出;2.打开瓶塞倒放在桌上;3.取宽窄合适的纸槽,用药匙取少量食盐倒入纸槽中;4.试管平放,用纸槽将食盐送到试管底部后,将试管竖直起来,慢慢取出纸槽。1.打开瓶塞倒放在桌上,防止污染瓶塞;2.若药匙大小合适也可直接将药匙伸入试管中,不用纸槽。2.取石灰石颗粒于试管中1.将盛石灰石的广口瓶取出;2.打开瓶塞并倒放在桌上;3.试管平放,用镊子取一粒石灰石放入试管口,缓慢将试管竖直使固体滑落。1.试管由平放到竖直,保证固体滑落,防止块状固体直接坠落砸破试管。㈢、物质的加热练习内容练习步骤注意事项及原因1.点燃和熄灭酒精灯1.将酒精灯放在实验桌中央;2.取下灯帽正放在桌上;3.用火柴点着酒精灯,将废火柴梗投入废液缸中;4.观察酒精灯火焰,然后用灯帽盖灭。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中添加酒精;用一个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用嘴吹灭酒精灯火焰。否则会引燃灯内酒精而着火!2.加热试管中的水至沸腾1.取少量水于试管中(同㈠中1的步骤)放在试管架上;2.点燃酒精灯(同㈢中1的步骤);3.将试管夹从下往上套夹到距试管口1/3处,手握试管夹的长柄(拇指不能按在短柄上)。4.试管与桌面成45。,试管口不能对着人,试管底部在酒精灯外焰处加热并来回移动。1.加热液体的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否则加热时液体可能溅出;2.试管口不能对着人,万一液体溅出可能伤人;3.试管底部接触酒精灯外焰,因为外焰温度最高;来回移动是为进行预热。4.加热后的试管放回试管架上,冷却后再洗涤。㈣、物质的称量练习内容练习步骤注意事项及原因1.用托盘天平称量2g食盐1.调节天平平衡,并在两盘上各放一张质量、大小相同的纸;2.用镊子将游码调至2g;3.取少量食盐向左盘添加至天平平衡。1.在两盘上各放一张相同大小的纸,如果是易潮解或有腐蚀性的药品要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防止药品污染和损坏托盘。2.称量物必须放在左盘,因为游码的质量是加在右盘的。(即左物右码)2.用量筒量取20mL的水1.取25mL的量筒;2.向其中倒水至接近20mL(取用液体的方法同㈠中1);3.改用胶头滴管向量筒中滴加水至恰好20mL。1.观察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底处保持水平,仰视时读数偏低,俯视时读数偏高。2.量筒不能用来溶解物质,不能用来进行化学反应。否则会影响刻度的准确性。㈤、仪器的连接与洗涤书P2四、实验练习——对基本操作的实际应用实验内容操作步骤现象氢氧化钠、硫酸铜、酚酞三种液体间的反应试管1:倒入氢氧化钠滴加硫酸铜;试管2:倒入氢氧化钠滴加酚酞;试管3:倒入硫酸铜滴加酚酞。2.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在试管中加入2-3块石灰石,滴入2mL稀盐酸,观察石灰石表面的变化,然后将一根燃着的木条伸进试管口。3.氧化铜与稀硫酸的反应取少量氧化铜粉末装入试管,滴入约2mL稀硫酸;加热上述试管。[课堂小结]本节重点是认识仪器和练习基本操作,同时要掌握几个反应的实验现象。[课后作业]结合学习提纲理解记忆有关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课后记]首次进入实验室,教师和学生准备的都很充分,进行的也很顺利,,表现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第一课时水的三态变化教学目标:1.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解释和原因分析。2.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水分子的特征。教学起点分析:学生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相当一部分学生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是不了解分子的特征,不能自发地从微观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想象不易产生探究冲动。教学的起点应当定位于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描述和原因分析方面。如我们为什么觉察不到水的蒸发的?水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蒸发?在蒸发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什么变化?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喜欢潺潺的小溪、奔腾的江河、波涛汹涌的大海吗?[生]喜欢。[问]它们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生]水(水分子)。[师]水是由什么组成的?[生]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师]你知道一个水分子的大小吗?[生]不知道。[投影]一滴水。(只一滴水,就约含有1021个水分子)。[师]这样小的分子似乎是微不足道的,然而,没有小小的水分子,哪有晶莹的水滴,又怎么会有奔腾的江河,汹涌的大海呢?[设问]那水分子有什么特征?为什么有时会幻作朵朵白云,有时又能化做绵绵细雨、皑皑白雪?[生]状态变化。[师]水变成云、雨、雪是水的存在状态发生变化的结果。[投影]第一节水分子的三态变化水的三态变化[板书]水的三态变化[投影]出示目标[投影]封闭在针筒中的水。设想把封闭在针筒中的少量水煮沸,液态的水就会变为水蒸气,体积会明显增大。[问]请大家猜想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猜想]水分子本身变大了?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水分子受热都冲到针筒的那一端去了?[师]下面我们来研究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先来观察: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问]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学生七嘴八舌)固态的水:水分子有序排列,分子都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液态的水:水分子无序排列,在一定体积内较自由地运动气态的水:水分子自由运动,充满整个容器或自由地向空间扩散分子间的间隔[师]小结:分子间的间隔不同,物质在气态时分子间的间隔比在固态液态时要大得多[说明]图中的质量是不相同的,图中水分子的个数也不相同,图示的目的仅在于表示分子的间隔不同,所以,同一质量的水在变为水蒸气时,分子本身没变,分子间的距离,分子的排列方式,通过刚才的研究:大家来小结一下。[板书]水由固→液→气时分子数目分子间的距离不变改变分子大小分子的排列方式[问]这样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生]物理变化[投影]生活景象(路边斑斑水迹,太阳光照下,一会儿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问]这是什么原因?[生]水蒸发了[师]你能试着从微观上解释水蒸发这一现象吗?[生]回答(交流讨论)[师]生活中常见这样的现象湿衣服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比晾在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干的快[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生]回答(交流讨论)[板书]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分子间间隔增大(液态→气态)[投影]生活现象(水烧开后,揭开锅盖,立即就会有许多小水滴滴下。)[问]这是什么原因?[生]水蒸汽在锅盖上冷凝的结果[问]谁能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这一个过程[生]回答(交流讨论)[板书]失去能量,运动减慢,分子间间隔减小(气态→液态)[投影]交流共享(课本30页)[生]同意[师]下面请大家分别举例证明小明的观点[板书]①分子很小[生]小的看不见,摸不着只一滴水,就含有约1021个水分子[板书]②分子间有间隔[问]先问大家一个问题:100ml大豆,100ml小米(展示)如果把二者混合在一起,体积是否等于200ml[生]等于;不等于[师]演示(充分混匀)小于200ml[问]为什么?[生]黄豆与黄豆之间有间隔,小米与小米之间有间隔[师]请大家思考:100ml水,100ml酒精,混合体积是否等于200ml?[生]小于200ml(酒精分子,水分子之间有间隔)[师]请大家再举出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的例子①气体加压后,体积变小(分子间有间隔,加压后,间隔变小,体积变小)(例如:25m3的石油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0.024m3的钢瓶中)②气体比固体液体容易压缩(分子间有间隔,并且间隔不同)③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分子间有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板书]③分子在不断运动[生]①墙内开花墙外香;打开酒瓶可以闻到酒香②香水,汽油要密封保存[演示]③品红在水中扩散④一杯热水,加入品红中[生]解释原因[板书]温度越高,运动越快[小结]学生完成[板书设计]水的三态变化1、水:固态→液态→气态(物理变化)水分子的大小分子间的距离不变改变水分子的数目分子的排列方式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分子间间隔变大。(液态→气态)水分子失去能量,运动减慢,分子间间隔变小。(气态→液态)2、分子的特征①分子很小②分子间有间隔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快)[作业]课本30页活动天地和在线测试[教学反思]分子的特征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但将教学起点定位与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描述和原因分析方面,能够使学生易于接受,并且“交流共享”部分通过学生从生活中列举大量的例子来说明分子的特征,能起到深化理解的作用,今后教学中要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第二课时水的净化一、教学目的1.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二、重点:过滤和蒸馏的原理及实验操作复习提问: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由什么元素组成的?由什么微粒构成的?新授:提问:什么地方存在水?学生思考回答: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提问:有没有同学看到黄河?(电视上也行)黄河水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答:很浑提问:能不能说一下原因?学生:因为含有大量的泥沙提问:那么你说黄河水是纯净物还产混合物呢?学生:是混合物提问:捧起一捧海水是否是清澈透明的?尝一下是什么味道?为什么?学生:是,是咸的。因为含有食盐提问:那么,海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学生:是混合物。总结:自然界的水都或多或少的含有象泥沙这样不溶性杂质还有象食盐这样可溶性的杂质,因此自然界的水都是混合物。如何除去这些不溶性和可溶性杂质,这就是水的净化问题。首先我们先看一下怎样除去这些不溶性的杂质。请同学们看书参照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总结一下可以采取哪些操作来除去这些不溶性的杂质。一、不溶性杂质的净化1.沉淀演示实验:观察混浊的水的静置,并比较颗粒大的和小的沉淀的快慢,从而得出加絮凝剂的作用:使小的颗粒凝聚成大的颗粒,加快沉淀。2.过滤:我为什么能从教室出去,再进来?拖拉机能进来吗?为什么?同学们还能想出哪些类似的问题?原理:小的走,大的留。3.吸附:衣服可以吸有很多灰尘,还可以吸收异味。是什么变化?哪个同学家使用净水器?你知道里面有什么吗?问题:上述操作哪个净化效果最好?通过上述操作得到的水已经是澄清透明的了,这些水是纯净的吗?学生答:不是,还有可溶性的杂质。二、可溶性杂质的净化提问:对我们的身体来说,喝矿泉水好呢?还是喝纯净水好呢?为什么?学生答:矿泉水。因为矿泉水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矿物质。总结:这就是说,水中的这些可溶性杂质有些对我们来说是有益是,这些不需要除去。但有两类可溶性的化合物,如果水中含得太多,将会对生活和生产造成很多麻烦,请同学们找出来看是哪两类化合物?这样的水叫什么水?学生答:钙的化合物、镁的化合物,叫硬水。提问:能带来什么样的麻烦?请同学们看书。提问:你能鉴别硬水和软水吗?学生:用肥皂:起沫的是软水,起渣的是硬水。硬水的软化:有哪此操作?学生答:煮沸水蒸馏提问:在家里做饭时,开锅时,如果你掀开锅盖,你能看到锅盖上有什么?怎么来的?你能说一下蒸馏的原理是什么?提问:同上面的几个操作相比,蒸馏的净水效果怎样?练习题:56页1、2、3。下面咱们重点学习一下过滤的实验操作。三、过滤“一贴”“二低”“三靠”练习:基础训练小结:请学生总结都学到什么?作业:一课三练。检测板书水的净化水:化学符号,组成;构成。(纯净物)自然界的水:含有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混合物)一、不溶性杂质的净化1.沉淀(加絮凝剂)2.过滤:小的走,大的留3.吸附:物理变化二、可溶性杂质的净化1.硬水:含钙、镁的化合物较多2.鉴别:用肥皂:渣硬沫软3.软化:煮沸:家庭蒸馏:液气液课题:第三节认识原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
认识原子的组成及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2、
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会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说明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3、
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可分性,逐步培养学生树立物质的变度能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综合能力。●重点和难点重点:原子的组成难点: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选择多媒体系统●
教学内容分析“认识原子”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原子的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第一课时主要是原子的结构和电子的知识。小结时重点应放在原子、分子的主要区别上,也就是看两种微粒在化学反应里能否再分,可以采取总结、对比、讨论的方法促进理解。在上一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概念,这是引导学生从分子认识原子的十分有效的基础知识。通过物质的分解反应可以从宏观上观察到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他物质,再从“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来分析,能推断出分子是可分的,从而引出原子能否可分的问题。●
教学对象分析在“原子能不能再分”教学中,就目前的实验手段来说,还难以让人们直接看到原子的内部结构,在此化学启蒙阶段,学生又缺乏分析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比较理想的方法是用描述原子结构的动画片,使学生对原子结构有一个比较形象的了解。在节课教学之前,学生头脑中已形成了一系列有关分子的形象,而且原子概念又是通过分析反应导出的,所以有必要让学生清楚的对原子和分子加以对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异和相关之处。在教学中,对于电子的运动,既不能套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去体会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又不能不以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例来描述原子核和电子的行为,否则学生将无法建立起有关的形象,应该向学生指出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与汽车在公路上奔驰、人造卫星按一定轨道绕地旋转是不同的,它没有固定的线性轨道。●
教学流程设计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分子可以再分,原子能否再分?
引出课题原子的结构
提出问题,共同探究1、为什么只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2、原子核能把轰击它的α粒子反弹回来,说明什么?3、原子核很小,是不是不能再分了?
讨论交流结合教师的讲解对原子的结构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提出问题,学生阅读教师总结,学生练习
检查对本节课内容是否全面掌握●
教学过程[教师]1、举例说明分子是真实存在的;2、分子具有哪些性质?一一举例说明;3、写出水通电分解的符号表达式。[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教师]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它分成了什么呢?分成了原子。原子是一种非常非常小的粒子,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的体积之比,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的体积之比。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反应里却不能再分,是不是说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实心球体?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在原子中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人类才揭开原子内部结构的秘密——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板书】一、原子的结构【讲述】汤姆森的西瓜模型、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绝大多数的α粒子能够顺利穿过金箔,而只有极少数被反弹回来?[学生]探究活动:对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思考和讨论[教师]点评:对卢瑟福的实验现象进行解释,提出原子核的概念,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原子核的体积非常小,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却能把轰击它的α粒子反弹回来,说明什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全班交流[教师]点评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非常小,而原子核更小,原子核的半径仅为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但是,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的电子质量非常小,与原子核相比可以忽略不计。电子在原子内很大的空间内做高速运动。【设问】原子很小,是不是不能再分了?【导入】现代原子能的利用、原子弹的爆炸,证明原子核可以再分。【结合动画指出】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因此,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目等于原子核内质子的数目。即:核电荷数=质子数。【板书】核电荷数=质子数。[学生]观察、领悟。[学生]阅读教材第45页最后一段。【设问】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而原子为什么不带电?【讨论】小组活动,回答:核外电子数=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板书】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设问】不同种原子之间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学生]思考。[教师]科学证明,不同类的原子,其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同。同种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都相同,同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解说氢、氧、碳等原子。【动画展示】原子结构图(教材P46)。【设问】在原子中,电子的体积和质量非常小,它有什么用途?【板书】二、原子中的电子[学生]阅读教材第46页,对电子的得失形成初步印象。[学生]填写下表,对分子和原子、离子进行比较。
分子原子离子微观粒子的共性
本质区别
联系
【设问】电子非常小,可是它所“占据”的空间却非常大,它在原子核周围空间中怎样运动?[教师]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与汽车在公路上奔驰、人造卫星按一定轨道绕地球旋转是不同的,它没有固定的轨道。我们无法知道它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只能想像,电子在核外运动时就像一团云雾笼罩在原子核周围,所以形象地把它称为“电子云”。【小结】原子的结构[学生]记忆[教师]布置课堂学习[学生]练习,检查巩固[教师]布置课后作业:(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原子有哪些印象?把你的收获和体会告诉你的同学。(2)
以“我相像中的原子结构”为题,写一篇科普学作。附:课堂学习1.一般原子的原子核()(A)由电子和质子构成(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C)由电子和中子构成(D)不能再分2.原子里的质子数等于()(A)中子数(B)电子数(C)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D)核电荷数3.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微粒是()。(A)原子(B)分子(C)电子(D)原子核4.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在于()。(A)体积大小不同(B)质量不同(C)分子能独立存在,原子不能(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5.发现电子的科学家为()。(A)拉瓦锡(B)汤母森(C)道尔顿(D)舍勤6.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子一定比分子小(B)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C)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7.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的。已知氧原子的质子数为8,碳原子的质子数为6,则该分子中共有个原子核、个质子和个电子教学反思:1、
这一节教学内容几乎是全新的,只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即可,切勿任意拔高。2、
本节教学中,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在学生活动中,不断用“问题”引导他们进入思考状态,为他们提供讨论、交流、合作、表达的机会。这节内容虽然是认识原子,但不能局限在原子上,应当让学生对微观世界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能整体全面的看问题,而不是局限于一点。
第三节认识原子(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2.
学会计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重点、难点重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媒体选择多媒体系统●
教学内容分析“认识原子“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原子的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第二课时为相对原子质量。学生在上一节课对原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的认识,知道原子很小,由此就非常自然地引出了原子和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在讲授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原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可通过相对原子质量的简单计算让学生加深理解。在小结时,重点应放在分子、原子的比较上。●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一般不会感到很难,关键是让学生学会相对和绝对之间如何转化,掌握这样一种科学方法:相对原子质量法(原子的质量非常小,用通常的质量单位来度量不方便,建立一个更小的单位——碳单位来度量,使得原子质量的数值更接近平常数值的大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微观物质世界的能力。●
教学流程设计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如何表示原子的质量?教师讲解———————————相对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学生练习———————————巩固相对原子只哦量的意义和计算对全节进行总结巩固———————————掌握分子、原子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教师]1.什么是原子?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设问】我们已经知道原子很小但有质量,那么原子的质量有多大呢?【讲述】不同原子的质量各不相同,可以用现代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来。[学生]体会原子的质量很小,猜想能否换一种表示方法。[教师]这样小的数字,书写、记忆和使用起来都很不方便,就像用吨做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小麦的质量一样。因此,在国际上,一般不直接应用原子的实际质量,而采用不同原子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板书】三、相对原子质量【投影】以一种碳原子(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6)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学生]计算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加深对原子的真实质量,加深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教师]相对原子是原子质量的真实质量吗?【讲解并投影】注意:①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而是相对质量;②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的SI单位是一,符号是1(单位一般不写出)。[学生]领悟相对原子质量,加深对相对质量的理解.[教师]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真实质量吗?[讲解并投影]注意:(1)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而是相对质量。(2)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的SI 单位是一,符号是1(单位一般不写出)。[学生]领悟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真实质量的区别。[教师]精确的相对原子质量有效数字可达八位,一般的化学计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相对原子质量可从书后附录Ⅲ中查到。[学生]阅读书后附录Ⅲ:相对原子质量表,知道如何查相对原子质量表。[教师]我国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长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于1983年当选为国际原子量委员会委员,主持测定了铟、锑、铒、锗、锌、镝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1995年精确测定了和的相对原子质量,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小结]知道学生小结本节课的重要内容,然后总结:掌握原子、分子之间的异同和相互关系(表格);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了解原子的构成及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分子原子备注相似点质量小,体积小,处于永恒运动之中。同种物质分子物质相同,不同种物质分子性质不同质量小,体积小,处于永恒运动之中。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原子更小,但并不是说所有原子都一定比分子小相异点在化学反应中分裂,重新组成别种物质的分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后并没有变成其他原子相关关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构成分子的粒子,原子也是直接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教师]布置课堂练习[学生]练习,检查巩固[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在线测试”和“挑战自我”附:课堂练习×10-26kg,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26/12●
教学反思1.习题的内容和形式需要进一步拓展,要注重层次性和开放性,还要加强题目的实践性、合作性和创新性,促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和结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要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发展过程进行反思,加深对科学本质、科学方法的认识,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本性学习,变“要我活动”为“我要活动水的分解与合成(2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2、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3、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起点分析:在上节课学生已经了解到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作为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实质。教学重点:1、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2、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并能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教学难点:1、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2、认识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教学方法:实验、讨论、交流媒体选择:多媒体系统,实验器材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不同呢?[活动天地]探究课题: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探究目标:1、通过实验,验证电解水的产物。2、通过电解水实验,进一步从分子、原子角度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3、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提出问题:1、水中通以直流电,会有什么现象?2、水通电与水的三态变化是否属于同一种变化?收集资料: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做出假设:水通电后有新物质生成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两个电极和两支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2、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该气体是————————3、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小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该气体是————————分析归纳:1、电解水是——————变化。2、水通电分解生成的两种物质是——————和————————,二者的体积比为——————。交流与反思: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填“有”或“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的——————和——————改变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构成反应物分子的——————重新组合成新的。知识应用:1、下图表示宇宙飞船发动机内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B.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C.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D.氢原子和氧原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2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水受热蒸发和电解水这两个变化[板书]一、电解水1、水通电氢气+氧气H2OH2O2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化学反应。[分析]讨论分析图片获得的信息2、化学变化的实质:破坏旧分子,形成新分子的变化。[说明]水、氢气、氧气由分子构成,也有的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3、原子: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具有微观粒子的一般性质。[练习]做P38[在线测试][小结]教学反思:利用图示可较清楚地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帮助学生掌握这一“看图说话”方法。第二课时[创设问题情境]氢气和氧气反应结果是不是还能生成水呢?如何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实验探究]氢气在空气中燃烧[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用手轻轻触摸烧杯[友情提示]本实验导管点火的一端不要用普通玻璃管,最好用铁管、铝管或瓷管、石英管,这样才能看到氢气燃烧时的淡兰色火焰。[板书]氢气+氧气→水H2O2H2O[讨论]该反应是否是分解反应?[板书]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描述]氢气作为新型燃料的优点,教会学生辨证地看问题。[交流共享]从分子变化的角度分析氢气和氧气化合生成水的反应。化学反应的本质:分子分割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板书]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在线测试]1、电解水的实验证明水是由()A、氢气和氧气组成B、氢原子与氧原子构成C、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D、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2、有关水的叙述错误的是()A、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B、水在通常状况下很稳定,4℃时密度最大C、蒸馏水是最纯的水D、0℃时会形成冰、水的混合物3、电解水的实验时,看到的现象是()A、两极出都有气体生成,正极出气多B、正极出氧气,负极出氢气C、可以看到体积比VH2:VO2=2:1D、两极出都有气体生成,正极的玻璃管内汇集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然4、下列变化属于化合反应的是()A、把糖和水混合后形成糖水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C、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D、3体积水和7体积酒精混合成70%的消毒酒精5、在化学反应中,构成反应物分子的----------重新组合成新的。[小结]P40[长话短说][反馈练习]P41[挑战自我][作业][教学反思]本节内容需要记忆的知识教多,以后要注意巩固情教学设计空气教学方法:谈话、研讨、讲解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引言: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一种“看不到又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动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价的自然资源,它就是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上已经学到,今天将要进一步学习的空气。板书:空气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对它已有哪些了解?(提示: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小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它不是一种单一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物质组成的。人们已经测知它的成分有:板书:一、空气的组成1.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大约):讲述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约占总体积的4/5,氧气约占1/5。提问:你知道氮气和氧气在性质上主要的不同吗?讲解并提问:(氧气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实验可以证明: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实质上只是红磷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白色固体,且极易溶于水。根据上述知识,你能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用来证明空气中含有大约1/5体积的氧气吗?(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思考和议论)演示实验:①展示如图装置②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和红磷燃烧的位置③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后,教师操作。提问:①你看到了哪些现象?②为什么红磷燃烧会生成大量白烟?白烟是什么物质?③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或称反应容器)中?又为什么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只占集气瓶体积的约1/5?④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主要是什么?你如何加以证明?⑤你认为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小结: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小结。讲述:人类对空气的研究和认识,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期间许多科学家都做过类似的实验,但都未能取得明显的成果。直到18世纪末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他所以能获得突出的成果,关键是他敢于破除当时传统的错误理论(燃素说)的束缚,能够尊重实验事实,并做出了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断。在19世纪末以前,人们还深信空气中含有氧气和氮气。后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科学家才陆续发现了稀有气体等其它成分。引言:下面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稀有气体。板书:2.稀有气体: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讲述:稀有气体因在空气中含量极少而得名,以前曾被叫做惰性气体,这是因为过去,人们认为它们不跟其它物质发生反应的缘故。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也能跟某些物质反应,生成其它物质,故改称为稀有气体。由此可见,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因此把稀有气体称为惰性气体是不科学的。阅读:课本使学生了解稀有气体的特性和用途讲述:大家对空气的组成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但是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若不重视工业废气,特别是有害气体的回收和处理,任其进入空气,就会带来空气污染,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影响作物生长,形成对自然资源的破坏。简介英国伦敦、日本四日市或美国洛杉矶等空气污染事件,以说明空气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性。板书:二、空气的污染与防止(1)粉尘:水泥粉尘、煤烟粉尘、各种矿尘等。(2)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1)矿物燃料(煤和汽油、柴油等)的燃烧(2)化工厂的废气(3)水泥厂的粉尘(4)燃放烟花爆竹(5)焚烧枯枝野草树叶等(1)工厂做到废气回收与处理(2)发展民用煤气生产(3)严禁燃放烟花爆竹(4)禁止焚烧树叶、野草(5)提高汽油、柴油质量小结:防止空气与环境污染,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是每个人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典型例题例1:下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燃烧匙内盛有足量的红磷。(1)点燃后瓶内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2)过一会儿,打开弹簧夹又会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3)结论是________。选题角度:考查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思路分析:做有实验装置图的实验习题时,除认真审题外,还要认真看装置图。从左至右,从下至上,从内至外,从药品至装置要认真审查,从图中获取解题信息。此图命题人有意将集气瓶画成4等分,注入的水面应在A线以下。解答:(1)瓶内产生大量的白烟(2)水被倒吸入瓶内,还没有到A时水面停止上升(3)空气中氧气所占的体积比约为五分之一。例2:自1999年初,北京市政府采取措施,强制各用煤单位使用低硫优质煤,主要是为了防止下列哪种气体对空气的污染?(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碳C.二氧化硫
D.二氧化氮选题角度:考查大气污染物方面的知识。思路分析:上述四种气体大量排放都会影响空气质量,根据题给信息“使用低硫优质煤”,其关键在“低硫”上,硫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硫。解答:C。
填空题A组1.空气成分中,所占体积分数最大的是________,其次是________,约占________%,此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其他气体和杂质。2.稀有气体包括________________等气体。3.在世界范围内,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较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煤和石油)的燃烧和工厂排放的废气。4.成年人每分钟大约吸入8升氧气,大致需要空气________升,这些空气的质量约为________克(标准状况下空气的密度为/升)。5.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大类。从世界范围看,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较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这些气体主要来自
的燃烧和工厂的________。6.填空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________;
(2)澄清的石灰水露置于空气中会逐渐变浑浊,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
(3)盛有冰水的杯子,放在常温下的空气中,杯子外壁会潮湿,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
(4)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燃料的用量激增,排放到空气中的一些________和________,改变了空气的成分,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判断
(1)人呼吸时,吸入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所以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会越来越少,二氧化碳含量会越来越多。(
)
(2)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一定是空气。(
)
(3)空气中的惰性气体不跟任何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答案:1.氮气
氧气
21%
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其它气体和杂质2.氦、氖、氩、氪、氙等气体3.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4.40升
52克提示:8升÷1/5=40升
/升×40升≈52克5.23%提示:/升×21升÷/升×100升=23%6.答案:有害气体、粉尘;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矿物燃料;废气7.答案:(1)氮气(2)二氧化碳(3)水蒸气(4)气体;粉尘;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8.答案:(1)×(2)×(3)×点拨:(1)大自然生态平衡,人消耗氧气,植物可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生态是平衡的。(2)氧气在常温下也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无色无味的气体也可能是氧气。(3)惰性气体的“惰性”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发生化学变化。选择题A组1.按体积计算,空气分含量最多的是(
)A.氧气
B.氮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2.在100升空气里,氧气的体积约为(
)A.78升
B.21升
C.94升
D.3升3.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A.1:4
B.1:5
C.4:1
D.4:54.有六种物质:①汽车排放的尾气;②煤燃烧产生的烟尘;③化工厂排放出的废气;④江河湖泊蒸发出的水蒸气;⑤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⑥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其中,能严重污染空气,对人类造成很大危害的物质是(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B.通常状态下,无色、无味的气体一定是空气C.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D.空气中只含有氮气和氧气6.最早通过实验测定出空气化学组成的科学家是(
)
A.舍勒
B.普利斯特里
C.道尔顿
D.拉瓦锡7.下列对空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氧气约占空气质量的,氮气约占
B.除了氮气和氧气外,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二氧化碳
C.空气是一种宝贵的天然资源
D.空气中水蒸气的体积分数约为0.03%8.下列物质不能造成大气污染的是(
)
A.沙尘暴
B.二氧化碳
C.煤气
D.二氧化硫9.某容器所盛的空气里含有氧气10升,则此容器所盛空气的体积是
升。
A.50
B.21
C.40
D.70答案:1.B
2.B
3.A
4.C
5.C6.答案:D
点拨: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7.答案:C
点拨:A中应是体积分数,不是质量分数。B中应是稀有气体,D中水蒸气的体积分数应小于0.03%。8.答案:B
点拨:污染大气的三种气体污染源: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故C、D可污染大气。沙尘暴也污染大气。二氧化碳没有毒,不污染大气。9.答案:A
点拨:利用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则有空气的体积。创新题某同学用图所示的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步骤是:
①先让夹子夹紧橡皮管
②点燃燃烧匙里的红磷
③将燃烧匙插入广口瓶,并塞紧
④燃烧完毕后,打开夹子
实验后发现测定氧气的体积分数低于21%,问:这可能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答案:原因可能有:
a.红磷量不足,使瓶内氧气未消耗尽。
b.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外界空气进入广口瓶。c.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夹子,使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少。点拨:此题实验原理是: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导致广口瓶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广口瓶占据氧气空间,从而测得氧气体积分数。水进入广口瓶的多少取决于瓶内压强减小的程度。而影响压强的因素有:①装置气密性;②消耗氧气的量;③温度。
扩展资料什么是大气污染?大气是环境的组成部分,是人类和动植物摄取氧气的源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二氧化碳的贮存库,也是环境中能量流转的重要环节。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其组成基本上是恒定的。但由于人口增多,工业发展,向大气中排放的有害气体及飘尘越来越多,远远超过大气自净能力,使大气的组成发生变化,有害气体危害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就形成了大气污染。大气污染可以根据污染物的不同,分为氮氧化物污染、硫氧化物污染、碳氧化物污染及飘尘污染。1.氮氧化物污染主要污染物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大约有2/3来自煤炭及石油产品燃烧,以及生产氮肥、有机中间体、金属冶炼时产生的废气。燃烧1吨煤能产生~9千克二氧化氮。还有约1/3来自汽车的尾气。少量是由于自然界的火山爆发、雷击闪电等使大气中的氮和氧化合生成的。大气中氮氧化物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如果还有碳氢化合物、硫氧化物等存在,就可能发生“光化学烟雾”,危害人类健康。2.硫氧化物污染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还包括硫酸及硫酸盐的微粒等。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硫超过一亿五千万吨。其中2/3来自煤炭燃烧,l/5来自石油的燃烧。大气中硫氧化物含量大时,就可能形成酸雨。世界八大公害之一的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就是由于二氧化硫污染造成的。3.碳氧化物污染主要污染物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大气中的碳氧化物主要来自煤炭和石油的燃烧。碳和碳的化合物在空气不充足的情况下燃烧,就会产生一氧化碳。例如,l吨锅炉工业用煤燃烧约产生一氧化碳;l吨居民取暖用煤燃烧约产生20千克以上的一氧化碳;一辆行驶中的汽车,每小时约产生l千克~l.5千克一氧化碳。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排入大气中的一氧化碳约2.4亿吨,而且一氧化碳不能氧化,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因此,一氧化碳对环境的污染绝不能忽视。二氧化碳虽然不是有毒物质,但大气中含量过高,就会形成“温室效应”,有可能给全球带来巨大灾难。×10-7m×10-5m之间,长期悬浮不落的,称为“大气飘尘”。飘尘的成分复杂,形态万千,往往是其他多种污染物的“载体”和“催化剂”。大气中飘浮着因核爆炸而产生的放射性灰尘时,会使人引起慢性放射性病或皮肤慢性损伤。因此,大气飘尘是危害较大的大气污染物之一。大气污染既损害人体健康,又影响动植物的生长,破坏经济资源,损坏建筑物及文物古迹,严重时可改变大气的性质,使生态受到伤害。什么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里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含量增大而形成的。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这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始终处于“边增长、边消耗”的动态平衡状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80%来自人和动、植物的呼吸,20%来自燃料的燃烧。散布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于水中。还有5%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贮藏起来。这就是多年来二氧化碳占空气成分0.03%(体积分数)始终保持不变的原因。
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而另一方面,由于对森林乱砍乱伐,大量农田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
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热量辐射到太空中,具有调节地球气温的功能。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会比目前降低20℃。但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使地球仿佛捂在一口锅里,温度逐渐升高,就形成“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就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如果二氧化碳含量比现在增加一倍,全球气温将升高3℃~5℃,两极地区可能升高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区妇联全年工作计划
- 2021年小学语文教研组长工作计划
- 2024年三年级下学期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 关于团支部工作计划
- 工商管理局普法依法整治计划
- 海事局年度工作计划
- 4年办事处工作总结及年工作计划
- 《浅谈振动》课件
- 2024年中心小学暑假计划例文
- 2024新学期个人学习目标计划文档
- 铁路专用线设计规范(试行)(TB 10638-2019)
- 妇产科vte的预防
- 银行消保知识培训总结
- 首尾件检查作业指导书
- 第七章-卡方检验
- 思想道德与法治考试题库及答案2021
- 乙状结肠癌学习课件
- DB11T 381-2023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
- 锂电池回收项目投资计划书
- 热网系统培训资料
- 新闻摄影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