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涡阳县九中高二下学期线上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1页
亳州市涡阳县九中高二下学期线上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2页
亳州市涡阳县九中高二下学期线上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3页
亳州市涡阳县九中高二下学期线上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4页
亳州市涡阳县九中高二下学期线上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涡阳九中2020年春高二年级线上教学质量检测生物必修三第五章一、单选题1.“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是生物学基本观点之一.根据这一观点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喜光的桉树下栽种半阴性植物菠萝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B.发生在裸岩上的初生演替一定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C。某有翅昆虫种群中出现的无翅类型一定不利于其生存D.森林中狼和兔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答案】C【解析】喜光的桉树下栽种半阴性植物菠萝,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A正确;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B正确;变异的有利与不利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某有翅昆虫种群中出现的无翅类型不一定不利于其生存,C错误;森林中狼和兔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2。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分析,下列属于种群的是()A.池塘中的一群鱼 B。培养基被污染后除大肠杆菌外,又滋生了别的细菌和真菌C。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 D.在一棵枯树枝上生活着蚂蚁,长满了苔藓【答案】C【解析】种群是指某一自然区域中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所以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属于种群。3.在某一生态系统的下列组分中,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是A。田螺 B.小球藻C。大肠杆菌 D。草鱼【答案】B【解析】在生态系统中,能够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是生产者,小球藻为生产者,而田螺、大肠杆菌、草鱼均属于消费者,故选B。4.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1、群落: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2、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3、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4、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不仅是群落的丰富度,还有群落中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解: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A正确;B、森林群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错误;C、森林群落中具有多种种间关系,不同生物可形成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C正确;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呼吸作用利用,D正确.故选B.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功能.5.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鹰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答案】C【解析】【详解】由题意可知鹰可以捕食黄雀,而黄雀是螳螂的天敌,黄雀减少螳螂会增加,而螳螂又是蝉的天敌,所以蝉的数量下降,所以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的天敌的数量,减少了蝉的数量,A错误。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反复利用,B错误。鹰的迁入又增加了营养级,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C正确。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鹰的迁入并没有改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错误。6.有关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有两条食物链B.狐与鸡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C.细菌处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D.图中所示成分可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答案】A【解析】【分析】图中细菌是分解者,草是生产者,昆虫、鸡、狐、兔属于消费者。【详解】A、图中有两条食物链,即草→兔→狐;草→昆虫→鸡→狐,A正确;B、狐与鸡之间为捕食关系,B错误;C、细菌为分解者,不属于任何营养级,C错误;D、图中所示成分缺少无机环境,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D错误.故选A。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通过消费者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属于本级消费者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的一部分B.能量的流动特点说明自然界中的能量是不守恒的C.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使能量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D.当捕食者吃掉被捕食者时,捕食者便获得了该被捕食者的10%-—20%的能量【答案】C【解析】【详解】消费者的粪便属于上一营养级生物的遗体,属于上一级消费者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的一部分,A项错误;自然界中的能量是守恒的,B项错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通过呼吸作用把化学能转变为热能,使能量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C项正确;10%--20%的能量传递效率是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而不是两个个体之间同化量的比值,D项错误。故选C8.有关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正确的叙述是()A。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来源只能是无机环境B.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传递信息C.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都是单向的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利用了物理信息【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类型、特点及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中识记层次的考查。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三种类型。【详解】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可以来自生物和无机环境,A错误;动物的特殊行为能够对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信息,称为行为信息,B正确;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C错误;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属于生物防治,该方法利用了化学信息,D错误。【点睛】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9.生态系统中含有各种各样的信息,下列属于物理信息的是()A.昆虫的性外激素 B.孔雀开屏C.蝙蝠的回声定位 D.桂花散发的香气【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昆虫的性外激素与桂花散发的香气均为化学信息,A、D错误;孔雀开屏属于行为信息,B错误;蝙蝠的回声定位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10。下列各项信息中,属于行为信息的是()A。狗可以通过自己的尿液找到回路B.蜜蜂跳舞向同伴传递蜜源信息C.天蚕蛾利用性外激素吸引异性交尾D.蚊子撞上蜘蛛网,引起振动【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大致可以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和营养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还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行外激素等,就是化学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传递某种信息,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详解】A、狗可以通过自己的尿液找到回路,其中尿液属于化学信息,A错误;

B、蜜蜂跳舞向同伴传递蜜源信息,蜜蜂跳舞属于行为信息,B正确;

C、天蚕蛾利用性外激素吸引异性交尾,其中性外激素属于化学信息,C错误;

D、蚊子撞上蜘蛛网,引起振动,其中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D错误.

故选B.11。如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其中I、II、III、IV、V代表不同生物类群,①②代表相关的生理过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I、II、III、IV、V共同构成生物群落B。该生态系统通过捕食关系构成的联系是I→II→III→IVC。经过②过程释放的能量会重新经过①过程进入生物群落D。碳元素在I、II、III、IV、V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I是生产者,II是初级消费者,III是次级消费者,IV是三级消费者,V是分解者,①是光合作用,②是各生物的呼吸作用。【详解】A。由上分析可知,图中I是生产者,II、III、IV是消费者,V是分解者,共同构成生物群落,A正确;B。分解者不参与构成捕食链,该生态系统构成捕食关系是I→II→III→IV,B正确;C.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重复利用,C错误;D。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正确.故选C.12。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属于能量流动,故①正确;食物链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不是生态系统的功能,故②错误;蜜蜂发现蜜源告诉同伴,属于信息传递,故③正确;根瘤菌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成无机氮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属于物质循环,故④正确。故选B。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B.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C.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答案】A【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Ca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物质循环的特点:循环往复、反复利用,具有全球性。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10%-20%。【详解】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的物质可以被植物利用,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A错误;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B正确;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C正确;生态系统的功能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秘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4。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是()A.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B.次级消费者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①中的部分能量C.④是指第二营养级遗体残骸中蕴含的能量D.一般情况下,③+④之和为②的10%~20%【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各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④表示分解者分解的能量.【详解】A、①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①远远小于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A错误;B、①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②为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①中的部分能量,B正确;C、④是指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遗体残骸中蕴含的能量,C错误;D、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一般情况下,③为②的10%~20%,D错误.故选B.1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B.信息传递是双向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也是双向的C。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向分解者和消费者D.一般来说,农田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低【答案】B【解析】【详解】生态系统的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A正确。信息传递是双向的,物质循环是全球性可反复利用,但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B错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向分解者和消费者的,C正确。一般来说,因为农田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低,抵抗力稳定性也低,D正确.

故选B16.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A。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有可能是生产者和消费者B。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是微生物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不可能被绿色植物利用D。蜣螂以大象粪便为食时能获得大象所同化能量的10%-20%【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综合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成分(特别是分解者的作用)、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分解者属于腐生生物,因此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A错误;微生物中的硝化细菌是生产者,蜣螂是分解者,但蜣螂不属于微生物,所以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分解者也不一定是微生物,B错误;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可能被绿色植物利用,C正确;蜣螂以大象粪便为食时,能获得大象所同化能量的0%,D错误。【点睛】易错提示:生物自身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自身所同化的能量,而应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17。如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若E种群中的总能量为5。8×109kJ,B种群的总能量为1.6×108kJ,从理论上分析,A种群获得的总能量最多是A.2。0×108kJ B.2。32×108kJC.4。2×108kJ D。2。26×108kJ【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为10%~20%,特点是逐级递减,单向流动.已知低营养级的能量,求高营养级能量时:(1)获得能量最多:按×20%计算;(2)获得能量最少:按×10%计算.析图:E为生产者,其余均为消费者。E是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则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包括B、C和D)。【详解】E是生产者,共含有5.8×109

KJ的能量,则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包括B、C和D)=5。8×109

KJ×20%=1.16×109

KJ,又已知B生物种群总能量为1.6×108

KJ,则C和D生物种群的总能量=1.16×109

KJ-1.6×108

KJ=1.0×109

KJ,所以,A最多获得的能量是1。0×109

KJ×20%=2×108KJ。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解题关键是“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包括B、C和D)"掌握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相关计算,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18.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A.小鱼吃的小虾 B。泥巴中的藻类 C.吃小鱼的大鱼 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答案】B【解析】生产者处于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泥巴中的藻类是生产者;根据题意,小虾是初级消费者,小鱼是次级消费者,大鱼是三级消费者,泥巴中的大肠杆菌属于分解者,所以B正确。【考点定位】食物链19.设计制作生态缸应该遵循一定的原理和要求,下面说法合理的是()A。应该将生态缸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B。生态缸中投放的生物部分只含有生产者和消费者C。生态缸由于生物种类不多,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具有双向性D。为保证足够的氧气供应,生态缸要连通氧气泵,从而保证缸中生物的呼吸【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缸的制作:(1)生态缸必须是密闭的,不能有任何物质投入;(2)生态缸必须放在光下,但要放在散射光下,避免直射光照射;(3)生态缸中生物的种类和比例要适中。【详解】A、应该将生态缸放在散射光下,放置于室内通风的地方,A正确;B、生态系统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错误;C、能量传递的特点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C错误;D、生态缸是密闭的,D错误。故选A。20.图一是庭院经济生态农业模式图;图二是能量流经牛这一营养级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庭院里的卷心菜被菜粉蝶幼虫取食后,能放出特殊香味吸引菜粉蝶的天敌,这种现象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B.图一中共有5条食物链,其中人占第二、三、四营养级C。图二中Ⅲ代表下一营养级(或人)摄入的能量D.图二可表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卷心菜被菜粉蝶幼虫取食后,能放出特殊香味吸引菜粉蝶的天敌,这种现象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说明该功能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的作用,A正确;

B、食物链只涉及生产者和消费者,图一中共有3条食物链:农作物→牛→人,农作物→鸡→人,农作物→人,其中人占第二、三营养级,B错误;

C、图二中Ⅰ是牛同化的能量,Ⅱ是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Ⅲ代表人摄入的能量、Ⅳ是分解者、Ⅴ是呼吸消耗的能量,C正确;

D、由图二可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D正确。

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图一,了解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分解者,从而确定图中食物链的条数.

二、填空题21.如图为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的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类群。请据图回答。(1)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2)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碳元素以______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进行循环,生产者通过______(填序号)作用使碳元素进入到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通过______(填序号)作用使碳元素回到无机环境中.(3)人类活动对碳循环干扰最大的是______途径,这一干扰,增加了______的含量,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答案】(1)。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2).二氧化碳(3)。①(4).②③④(5)。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6).二氧化碳(7)。温室效应【解析】【分析】1、分析图碳循环模式图,甲是消费者,乙是分解者,丙是生产者。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大气中CO2的主要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细胞呼吸.【详解】(1)图中甲表示消费者,乙表示分解者,丙表示生产者。(2)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进行循环,生产者通过①光合作用作用使碳元素进入到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通过②③④呼吸作用使碳元素回到无机环境中。(3)人类活动对碳循环干扰最大的是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途径,这一干扰,增加了CO2的含量,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温室效应。【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的判断生产者,依据是生产者和无机环境间的物质交流是双向的,即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产者,而生产者通过呼吸作用将碳元素释放到环境中.22.某湿地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该食物网中,藻类固定的能量可通过____条食物链传递给绿鹭.绿鹭分别处于第___个营养级.(2)若蚊子幼虫被大量杀灭,短期内水蚤的数量会_________,但对划蝽的影响并不大,这是由于该食物网教复杂,生态系统的_______功能较强.(3)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鲶鱼粪便中的能量____(填“能”或“不能”)直接被水蚤利用。在该食物网中,体形较大的鲶鱼数量比水蚤的少,其原因是_____.【答案】(1)。8(2).4、5和6(3)。下降(4)。自我调节(5).不能(6).鲶鱼所处的营养级比水蚤的高,获得的能量较少【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其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该食物网中含有8条食物链,即①藻类→轮虫→水蚤→鲶鱼→绿鹭、②藻类→轮虫→水蚤→划蝽→青蛙→绿鹭、③藻类→水蚤→鲶鱼→绿鹭、④藻类→水蚤→划蝽→青蛙→绿鹭、⑤藻类→水蚤→划蝽→鲶鱼→绿鹭、⑥藻类→轮虫→水蚤→划蝽→鲶鱼→绿鹭、⑦藻类→蚊子幼虫→划蝽→青蛙→绿鹭、⑧藻类→蚊子幼虫→划蝽→鲶鱼→绿鹭.【详解】(1)据分析可知,该食物网中,藻类固定的能量可通过8条食物链传递给绿鹭,绿鹭分别处于第4、5和6个营养级。(2)若蚊子幼虫被大量杀灭,短期内水蚤的数量会下降,但对划蝽的影响并不大,这是由于该食物网教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较强。(3)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鲶鱼粪便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不能直接被水蚤利用.在该食物网中,鲶鱼所处的营养级比水蚤的高,获得的能量少,因此体形较大的鲶鱼数量比水蚤的少。【点睛】复杂食物网中某种群数量变化的分析技巧:(1)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需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2)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有多种食物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的来源减少或中断,则该种群可通过多捕食其他生物而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例如右图所示的食物网中,若食草鸟减少,则兔将更多地被鹰捕食而减少,绿色植物因捕食者减少而增多。23.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福寿螺可做成美味的菜肴,在国际市场很受欢迎。1988年,四川某公司从国外引入福寿螺,投放在水田中进行人工养殖。由于出口受阻,1992年放弃养殖,该公司将水田里的大螺进行了清理后,还给农民种水稻。农民种下稻秧后,又有大批福寿螺出现在稻田中,并通过各种渠道蔓延扩散,它们啮食水稻等水生植物,造成粮食大幅减产。材料二:水葫芦1901年作为一种花卉引入我国,50~60年代作为猪饲料推广种植,后逸为野生。由于水葫芦疯长,滇池草海60年代还有16种高等植物,到90年代只剩下3种.(1)福寿螺属于第__________营养级,它急剧增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写出两个原因)。(2)若每只幼螺重5克,要长到重150克,则至少要消耗_____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