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制造新型毒品犯罪的特点与对策_第1页
广东省制造新型毒品犯罪的特点与对策_第2页
广东省制造新型毒品犯罪的特点与对策_第3页
广东省制造新型毒品犯罪的特点与对策_第4页
广东省制造新型毒品犯罪的特点与对策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制造新型毒品犯罪的特点与对策

目前,广东省新药物的犯罪形势十分严峻。新药物的生产商,如淀粉、摇头丸和氯仿,以及其他有毒药物的分散地位尚未改变。据中国的一位高级禁毒官员分析说:“由于冰毒易制易运且风险低,只要有化学原料即可生产,不必依靠金三角地区种植的罂粟,因此,21世纪将由冰毒称霸毒品市场,这样,贩毒、制毒就不再需要冒巨大风险千里迢迢到云南去,‘黑白通道’的功能将会削弱。而广东、福建地区,交通条件比云南便利,靠近公海,只要简单的工具及工艺就可以加工冰毒。”广东省公安机关在日常工作中,已经发现和破获了一大批制造新型毒品案件,面对日趋复杂的制造新型毒品犯罪,如何提出有效的对策是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一、广东省新毒犯罪的发展(一)广东省“规模大、专利产品”的冰毒案1991年,广东省破获以台湾人柯贤塔为首的制贩冰毒集团,摧毁该集团在广东的两处冰毒地下加工厂,缴获了冰毒4公斤及制造冰毒的原料麻黄素10多公斤。这是广东省破获的第一宗制贩冰毒案。这段时期制造新型毒品以冰毒为主,种类比较单一,制毒原料以麻黄素为主,且每次制造的量较少。我国境内没有冰毒的消费群体,生产出的冰毒均走私出境。(二)制造冰激凌,控制毒1998年广东发现制造摇头丸工厂,这直接导致我国把“禁吸、禁贩、禁种”的禁毒工作方针调整为“禁种、禁制、禁贩、禁吸”。这段时期广东省制造新型毒品犯罪迅速扩大,以制造冰毒、摇头丸为主,具体特点:一是制毒工厂规模大,缴获毒品数量大。四年间共捣毁制毒工厂45个,其中制造冰毒工厂39个,制造摇头丸工厂6个,缴获冰毒40吨,摇头丸211万粒,冰毒缴获量占全国同期缴获量的89.4%。(11)二是制毒地点扩散。这段时期,广东省80%的地市发现制造冰毒、摇头丸犯罪,地点辐射到偏僻山区、农村、城乡结合部和城市。三是制冰毒出现新工艺。制造冰毒打破以麻黄素为原料的制造方法,出现利用P2P(苯基丙酮)化学合成工艺。2000年庄楚城制贩冰毒案,主犯庄楚城被称为“香港冰王”,利用苯基丙酮化学合成冰毒,深圳警方现场查获17吨冰毒,价值约56亿港元,是中国1999年全年截获毒品的总量,占当年世界毒品截获量的50%。此外,根据香港禁毒机构估算,这批冰毒足以让全香港“瘾君子”服用约200年。据此,该案被称为全球最大冰毒案。(三)半数以上的“毒品下降”时期三年间,广东捣毁制造新型毒品工厂30余个,大规模制造冰毒、摇头丸犯罪大幅减少,制毒规模向小型化发展,毒品成品、半成品缴获量明显下降。这一时期特点:一是制毒地域外移。广东启动为期一年的“禁毒03工程”,取得重大战果,大大打击制贩毒活动,制毒区域向周边省市转移。二是查获摇头丸加工厂所增多,制毒犯罪外移并未改变广东省毒品中转地和集散地的地位,出现加工贩卖摇头丸半成品团伙,制毒第一道工序在省外,而压片工序在省内,因此查获较多的压片、包装加工点。(四)国内新型毒品制造与生产第二次制造新型毒品犯罪的高峰期,捣毁制毒工厂、加工厂数量大幅增加,新型毒品种类也有了很大扩充,从以前仅制造冰毒、摇头丸发展到制造氯胺酮、冰毒片(俗称麻古或麻果)等,且跨越式生产、分段加工的趋势日趋明显,国内虽出现消费人群,但制造的新型毒品仍主要走私出境。2005年,广东省侦破首宗制造氯胺酮案件,“9·16”特大制造氯胺酮毒品案,缴获氯胺酮130千克,抓获犯罪嫌疑人7人。二、犯罪的第二次重新犯罪2005年以来,广东省进入制造新型毒品犯罪的第二次高峰期,制造新型毒品的种类、场所、规模、技术和人员等等都有很大的变化,其突出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致幻剂和抑制剂制造毒品的种类向多元化发展,从最初的冰毒,发展到摇头丸、安眠酮、氯胺酮、麻古(冰毒片)等,种类繁多,既有兴奋剂、致幻剂,还有抑制剂。但从总体上来看,广东省内的制造新型毒品犯罪,仍主要以制造冰毒、摇头丸等苯丙胺类毒品为主,麻古(冰毒片)的非法生产逐年扩大。(二)流动制毒企业出现增长和跳跃式广东省是制贩苯丙胺类毒品犯罪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到目前为止,全省21个地市中有20个市先后查破制造冰毒、摇头丸工厂。制毒工厂地点涉及繁华闹市、城乡结合部和边远山区,选址比较诡秘,甚至还出现流动制毒窝点,曾经查获渔船上和货运汽车上的流动制毒窝点。随着打击力度的不断加大,完成第一道工序的制毒工厂向治安管理相对薄弱、识别能力相对较差的山区和外省、境外转移。在制毒地点上,跨区域、分段、跳跃式的生产方式明显。如广东省公安机关在2008年10月公布的“9.11B”特大制贩毒品案就呈现“甲地密谋、乙地生产、丙地销售”这样跨地区作案的趋势。这种多地作案的方式也使生产加工周期缩短,隐蔽性增强,降低被查获的危险。尤其是制造摇头丸、麻古等最终以片剂形式贩卖的毒品,最后一道压片的工序往往选择在市区,目的是方便运输和分销。(三)制毒人员的工伤保险制毒老板和主要涉案人员常以境外人员为主,幕后操纵老板以香港人、台湾人居多。境内外犯罪人员相互勾结,境外犯罪人员负责出资金、出技术,并以各种合法理由为掩护,如投资办厂等进行制造毒品的行当,境内犯罪人员负责寻找制毒场地、购买制毒设备、雇用制毒工人、监督制毒流程。在招工方面,常雇佣少数文化程度较低的操作工人,不公开招工或以“制药”等合法名义招工。在管理方面,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实行全封闭生产或在生产期间严格限制个人外出和外人进入。有的大型制毒工厂,按照制毒工序将操作工人分在不同的车间,并严禁不同车间的工人联系,严禁向任何人谈及自己的工作。制贩毒人员有向本地化发展的趋势,以“两劳”人员居多,家族式、老乡式、“夫妻档”明显。制毒技术人员也出现从境外向境内过渡现象,一些医药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有高学历的人也参与制贩毒品。(四)制造冰激凌方法以传统为主,仅采用麻黄素生产的方法研发现代生产中红制毒技术人员在不断“研究”,使制毒工艺更加简单,易于操作。传统方法以麻黄素制造冰毒,新工艺以苯基丙酮化学合成,但由于用麻黄素生产出的冰毒色泽、口感较好,市场上畅销,因此现流行的制造冰毒方法仍以传统为主。使用传统方法对制毒地点和设备要求较低,因此,近年来家庭作坊式制毒案件增多,制毒规模向小型化发展,使用非专业设备,民用220伏电源替代380伏工业用电,电饭锅做反应器,煤气炉做加热炉,洗衣机做脱水机,以手工操作为主,隐蔽性强。(五)经营组织内部的犯罪主体构成制毒犯罪与黑恶势力或有组织犯罪相互交织,向有组织化、武装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出现“以毒养黑,以黑护毒”态势。随着毒品犯罪的升级,毒品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扩张势力,牟取更大经济利益,境内制造毒品犯罪多组成犯罪团伙,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并拥有武器,更出现境内黑社会性质组织与境外黑社会组织相互勾结,武装对抗性增强,持有军用手枪、猎枪、气枪及自制手枪等。2006年侦破的刘法伟等制贩毒品案,刘法伟被称为“十全毒贩”,该人不仅制售冰毒2吨多,还从事海洛因、摇头丸、氯胺酮、麻黄素等各色毒品和制毒原料的制造和买卖,组成具有14个成员的犯罪团伙,案发后,公安机关在几名主犯家中共查获了12支枪、上百发子弹,其中,一些枪支还是杀伤力巨大的军用枪支和外国制式的军用枪支。三、目前,广东省新毒犯罪调查对策(一)加强情报研判,加强互通互换制毒案件是无具体被害人的案件,因此极少有人主动到公安机关报案。所以,要侦破制造毒品案件必须强化情报的主导和核心作用。侦破刑事案件强调“情报导侦”,侦破毒品案件更有“缉毒工作,情报先行”的提法。要打击此类犯罪,就务必扩展情报来源渠道,对收集的情报信息及时进行整理、分析和研判,达到全面掌握毒情动态的目的。对于制造毒品犯罪案件,隐蔽性较强,较难发现和识别,因此要更加重视情报,通过建立特情,奖励群众举报,社区民警观察识别、侦破案件中主动发现等渠道广泛收集情报。针对香港、台湾等境外幕后老板与省内犯罪分子相互勾结的现状,在侦查中必须遥控指挥制毒犯罪的警情,要进一步完善与境外地区的缉毒合作,加强情报的沟通和交流。针对省内外犯罪分子勾结制毒的特点,同样要加强省际间的缉毒协作,加强情报的互通互换。并且要加强不同部分间的沟通,使情报及时地发挥作用,形成联动,有效打击制毒犯罪。(二)提高警察的业务培训和社区民警毒品识别能力广东公安队伍中的缉毒民警数量不超过两千人,其人员主要来自于刑侦、治安、巡警等不同警种,对于毒品案件,尤其是制造毒品这类新型案件的了解不是十分全面,因此要强化业务知识培训。要进一步开展针对广大缉毒民警的业务培训和社区民警毒品常识及制毒工厂和窝点识别知识的普及,使缉毒民警熟练掌握冰毒、K粉等新型毒品的物理、化学性质、危害,熟悉制造新型毒品的原料、方法,能够快速、准确的识别制毒原料、制毒工具、毒品的半成品和成品,掌握易制毒化学品的生产、经营、运输和管理,提高发现和识别制毒工厂和窝点能力,达到懂看、会看、快识别的较高业务水平。加强手段建设,使缉毒民警灵活运用金融调查等特有的缉毒措施,收集、研判、运用情报,以“破大案、摧网络、抓毒枭”的指导思想,在专案侦查中取得抓获幕后老板,摧毁制贩毒品网络,捣毁制毒工厂,没收全部非法所得,使毒贩再无从操就业的机会。(三)加强对易制毒化学品的管控易制毒化学品是制造毒品的必需品,如果能够严格管理好易制毒化学品,就能增加犯罪分子制造毒品的成本,防止制毒案件的蔓延。2005年,《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实施后,广东省禁毒部门及时组织全省缉毒民警对条例进行认真细致地学习,加强对易制毒化学品的管制。在工作中,要对有关涉及易制毒化学品的企业进行全面摸底、清查,掌握底数。通过日常监督检查、倒查可疑交易,对易制毒化学品的生产、经营、运输、使用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切实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才可能防止易制毒化学品流入非法渠道,有效降低制毒案件的发案。(四)加强基础工作公安机关的“三基”工程的“打基础”就提出要抓住人口管理,信息化应用和创新警务机制三个环节,带动各项公安基础工作,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管理严、控得住,实现对违法犯罪活动的精确打击和有效防范。打击制造毒品犯罪案件与公安基础工作密切相关,加强基础工作,就要加强对人和物的掌控。人的方面,需要深入推进吸毒人员动态管控工作,全面开展对吸毒人员的排查,在切实摸清吸毒人员底数、核实身份、掌握现状,坚持“见面排查”的基础上,一律登记上网,建立动态管控机制。开展基础性调查工作,掌握辖区内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的活动情况,包括自然情况、居住、活动场所、职业、社会交往信息,做好基础性工作。对辖区内重点人口,进行登记和重点观察,掌握其经济来源、社会关系等信息。物的方面,需要掌握辖区内建筑的用途,对可能被用作制毒工厂或窝点的场所进行归档,并定期进行检查。这些基础性工作都需要社区中队民警的积极配合,将发现的可疑情况及时反馈到缉毒民警处。因此,社区民警必须具备制毒工厂和窝点的识别能力,通过对外界环境、内部设备、使用材料、人员活动等情况的综合分析,发现可疑,判断是否是制毒场所,并进行及时汇报。做好禁毒基础性工作,对破获制毒案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五)加大吸毒行为的预防力度刺激犯罪分子冒险制造新型毒品的最重要因素在于毒品的巨大利润。在毒品的“供求关系”中,如果能够有效减少毒品消费的需求量,使“供大于求”,可以降低制贩毒品的利润,从而从源头上减少制造毒品犯罪。要减少毒品消费,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工作中加大对吸毒新型毒品案件的查处力度,全面收戒吸食新型毒品成瘾人员,严格按照《禁毒法》中禁吸戒毒的有关规定,做好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及社区康复工作,使吸毒者彻底远离毒品,从而达到制毒者生产出的毒品无法销售出去的理想状态。另一方面,在做好吸毒人员的戒毒、康复工作的同时,要扩大禁毒宣传的深广度。目前,人们对新型毒品的认识出现误差,片面的认为只有海洛因等传统性毒品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对冰毒、摇头丸、K粉等新型毒品认识不足,以为吸食新型毒品不会上瘾,更有甚者将这些新型毒品作为招待客人的奢侈品。针对这种错误的认识,要扩大对新型毒品的宣传力度,在文化等部门的配合下,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及张贴宣传画,开展讲座等形式加大宣传,使全社会的人们都能够认识到新型毒品的危害,从而远离毒品。如广东省近年来制定了奖励办法,鼓励人民群众举报冰毒加工厂,配合所破获的一些大案的宣传报道工作,发动群众深入开展对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