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3b79a8ccacde501069035972a7db2d4/73b79a8ccacde501069035972a7db2d41.gif)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3b79a8ccacde501069035972a7db2d4/73b79a8ccacde501069035972a7db2d42.gif)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3b79a8ccacde501069035972a7db2d4/73b79a8ccacde501069035972a7db2d43.gif)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3b79a8ccacde501069035972a7db2d4/73b79a8ccacde501069035972a7db2d44.gif)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3b79a8ccacde501069035972a7db2d4/73b79a8ccacde501069035972a7db2d4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杞人忧天《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1)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天
果
积
气
日
月
星
宿
不
当
坠
耶?(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①身亡所寄
亡:________②奈何忧崩坠乎
奈何:________③若躇步跐蹈
跐蹈:________④亦不能有所中伤
中伤: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4)下面句子中“杞人忧天”这一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只因为被拉黑的人数少,就觉得制裁不文明旅游者没有除恶务尽,那是一种典型的杞人忧天。B.尽管公司目前的发展形势可喜,但人们的顾虑并非是杞人忧天。C.日本政府于2001年制定了“今后50年内诞生30名左右诺贝尔奖得主”的目标,针对此事韩国媒体用了“杞人忧天”来形容。D.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会中心主任李稻葵在文章中称,担心中国经济崩溃是杞人忧天。【答案】(1)天
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2)亡,同“无;怎么;跳跃;伤害(3)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4)C【解析】【分析】(1)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此题要注意句式的整齐性。译为: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亡”:同“无”。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3)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其”“舍然”“晓”等字词的翻译。(4)杞人忧天,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C项成语使用不合语境。故答案为:⑴天
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⑵亡,同“无;怎么;跳跃;伤害;⑶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⑷
C。【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⑵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⑷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根据文本内容可知,杞人忧天指为不必要或缺乏根据的事忧虑。根据这个语义可判断。【附参考译文】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空气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也很高兴。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划线的词①太丘舍去________②尊君在不________③下车引之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一起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B.陈元方小的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答案】(1)舍弃;通“否”;牵,拉(2)①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②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3)C【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去:离开。②句意为:你的父亲在吗?不:通“否”。③句意为: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2)①句中的重点词有: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日中,正午时分。句子翻译为: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②句中的重点词有:日中,正午;信,信用。句子翻译为: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3)A项,不是陈太丘不守信用,过了约定的时间,陈太丘才走的。B项,陈元方并不是傲慢无礼,还是比较有礼貌的称呼他“君”。D项,“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因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故选C。故答案为:⑴舍弃;通“否”;牵,拉⑵①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②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⑶C【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附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选自《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1)下面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君与家君期日中/吾日三省吾身B.公大笑乐/好之者不如乐知者C.元方时年七岁/学而时习之D.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2)翻译句子。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咏雪》中“儿女”的含义与今天不同,这里的“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的一代人。B.谢太傅“欣然、大笑乐”,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的轻松和谐。C.陈太丘指责友人“日中不至”,可见他是办事讲诚信、正直不阿的人。D.友人由“怒”到“惭”,是因为他认识到自己的无信与无礼。【答案】(1)D(2)①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②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3)C【解析】【分析】(1)A项,太阳/每天;B项,通“悦”,高兴的样子/喜欢,爱好;C项,当时/按时;D项,信用/信用。故选D。(2)①儿女:子侄辈。句意: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②非:不是;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而,是连接动词“委”和“去”,表承接的连词;委,丢下,舍弃。句意: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3)C项,元方指责友人“日中不至”,可见他是办事讲诚信、正直不阿的人。故选C。故答案为:⑴D⑵①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②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⑶
C【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参考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杞人忧天《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晚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赚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会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二处)。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3)在括号里补充说话者的神态、语气,并说说自己补充的理由。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①(
)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②(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说读完这则寓言后明白的道理。【答案】(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2)那人释然而非常开心,开导他的人也释然而开心。(3)①有成竹;②半信半疑;理由:开导的人坚信自己的观点,“天”是由“气”构成的,处处都有“气”,完全不用担心天塌下来,他希望杞国人也可以停止忧虑。杞国人接受了解释,但是还是根据自己的认知提出疑惑为什么日月星宿在气中能够不坠落?依旧认为天会塌下来。(4)寓言告诉我们不要为毫无根据的事情忧虑担心,完全是庸人自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忧虑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比如考试前后的自我否定心理,认为自己不可以,没能力进而产生无端焦虑的消极心理。实际上我们无需胡思乱想,要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没有砍是跨不过的;即使处境艰难,也要保持积极豁达的心态,相信前路的“柳暗花明”。【解析】【分析】(1)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译为: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此题要注意把几个相关的意思划开。(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舍然”:释然,放心的样子。“晓”:开导。(3)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填写适当的词语。如“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这是“晓之者”之语,是有根有据信心满满地讲道理,所以第一空应填“胸有成竹”。而“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是杞人对这种说法的怀疑之语,所以第二个空应填“半信半疑”。(4)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如告诉人们生活中不要为不必要的烦恼扰乱情绪,生活在胡思乱想之中。要学会放开,豁达开朗地对待生活的一切。“世上本无事,庸人白扰之。”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状况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平时要注意分析事物之问的联系,防止主观片面性和盲目性。对于一些确实无法认知和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不要陷入无休止的忧愁之中而无力自拔。人生乐在豁达。故答案为:⑴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⑵那人释然而非常开心,开导他的人也释然而开心;⑶①有成竹;②半信半疑;理由:开导的人坚信自己的观点,“天”是由“气”构成的,处处都有“气”,完全不用担心天塌下来,他希望杞国人也可以停止忧虑。杞国人接受了解释,但是还是根据自己的认知提出疑惑为什么日月星宿在气中能够不坠落?依旧认为天会塌下来⑷寓言告诉我们不要为毫无根据的事情忧虑担心,完全是庸人自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忧虑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比如考试前后的自我否定心理,认为自己不可以,没能力进而产生无端焦虑的消极心理。实际上我们无需胡思乱想,要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没有砍是跨不过的;即使处境艰难,也要保持积极豁达的心态,相信前路的“柳暗花明”。【点评】⑴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能力。本题考查断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⑵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根据语境在进行合理的想象,即可作答。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和生活体验解答即可。【参考译文】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①也。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注】①掘株:挖了树根的坑。(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螳螂方欲食蝉/饭疏食,饮水B.欲啄而食之也/方欲行,转视积薪后C.不知前有深坑/狼不敢前D.而不顾后害者也/元方入门不顾(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3)请找出文中表示议论的句子,并谈谈此故事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答案】(1)B(2)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3)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启示:做事要考虑周到,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解析】【分析】(1)A吃;食物。B将要。C前面;向前。D留意;回头看。(2)这句话的大意是:蝉将要吮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的后面,弯曲身子贴紧前肢,想要取蝉。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3)认真阅读这个短文,可以看出从开头“园中有榆”一直到“后有掘株也”都是叙述,只有最后一句“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属于议论,表达作者对这件事的观点和看法。结合语段内容分析,蝉只顾吮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的后面想要吃自己;螳螂只想着吃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后面想吃掉它;黄雀只想着吃吃螳螂却不知道后面有弹弓瞄准了它;童子只想着打黄雀却不注意前面有深坑,后有挖了树根的坑,他们都是只顾到眼前的利益,却不考虑身后的隐患。这其实我们做事要考虑周到,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故答案为:⑴
B⑵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⑶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启示:做事要考虑周到,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⑶本题考查分析表达方式及作品给人启示的能力。文章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平时学习时要掌握这五种表达方式的特点,答题时要根据具体内容分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而分析文章给人启示的题则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谈得到的启发,言之有理即可。6.文言文阅读。【甲】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谢安怜翁
谢奕①作剡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③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④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⑤欲放去邪?”遂遣⑥之。【注释】①谢奕:字无奕,谢安的长兄,谢道韫之父。②剡(shàn):指剡县,在今天的浙江嵊州。
③醇酒:含酒精度高的酒。
④绔:裤子;纨绔:用细绢做的裤子。⑤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弟弟。
⑥遣:打发。(1)用“/”给文中画横线句断句(限断两处)。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给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已】①停止,完毕;②副词,已经;③副词,太,过分;④语气词,用法同“矣”【容】
①容纳;②宽容,容忍;③许可,允许;④容貌,仪容①而犹未已________
②奕于是改容曰________(3)阅读两篇文章,用自己的语言补全下列对话。小文:读了上面这两则短文,我发现两篇文章都抓住了人物的语言描写,甲文当谢太傅问“纷纷扬扬的雪像什么”时,兄女的回答是:“________。”乙文童年时候的谢太傅看到兄长惩罚老翁时,劝兄长说“________。”小涵:你说的没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往往最能展现人物的形象。两篇短文里都有孩童的形象,我在甲文中感受到了童年时的谢道韫是________的一个人,乙文中我感受到童年的谢安是________的一个人。(4)你赞同这两篇选文中成人对待儿童的态度吗?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由。【答案】(1)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2)①;④(3)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起。;哥哥,这老翁很可怜,你怎么能这样做!;聪慧、才思敏捷、有柳絮之才;善良、富有同情心(4)赞同。甲文“公大笑乐”表现了谢安对儿童毫不掩饰自己的赞赏,乙文中谢奕听了弟弟的话后不但不生气,反而听从弟弟的意见,改变脸色并放了老翁。这两人都表现了对儿童的尊重、爱护,关心儿童的感受。【解析】【分析】(1)这句话的大意是:谢安当时七八岁,穿着青布裤,在哥哥谢奕的身边坐着。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朗读节奏是: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2)首先理解句子的大意,然后再根据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①“而犹未已”,大意是还不让停,据此可知这里的“已”是停止,完毕的意思;②“奕于是改容曰”大意是,谢奕神色平和下来,说道。据此可知这里的“容”是容貌,仪容的意思。故正确答案应为①和④。(3)小文话中兄女和谢安的话在文中非常容易找到,分别是:“未若柳絮因风起”和“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但要把这两个句子翻译过来再进行答题,而小涵的话则考查人物形象,要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谢道韫把纷纷扬扬的大雪比作是柳絮因风起,非常的准确、生动、形象,这说明她是一个聪慧、才思敏捷的人;而【乙】文中谢无奕惩罚用烈酒惩罚老翁,老翁已经喝的大醉了,还不让停,这是谢安就劝说哥哥说老头很可怜,你不能那样做,再让他喝下去就没命了。由此可从谢安是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一个人。(4)
结合两文中大人对待孩子的态度分析,甲文“公大笑乐”表现了谢安对儿童毫不掩饰自己的赞赏,乙文中谢奕听了弟弟的话后不但不生气,反而听从弟弟的意见,改变脸色并放了老翁。这两人都表现了对儿童的尊重、爱护,关心儿童的感受。这是一种应该推崇的态度,因此应是赞同的。故答案为:⑴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⑵①;④⑶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起。哥哥,这老翁很可怜,你怎么能这样做!聪慧、才思敏捷、有柳絮之才善良、富有同情心⑷赞同。甲文“公大笑乐”表现了谢安对儿童毫不掩饰自己的赞赏,乙文中谢奕听了弟弟的话后不但不生气,反而听从弟弟的意见,改变脸色并放了老翁。这两人都表现了对儿童的尊重、爱护,关心儿童的感受。【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⑵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⑶①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翻译。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筛选出合适的语句并进行翻译过来即可。②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⑷本题考查表达观点的能力,其实也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答题时要联系实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注意观点要鲜明,理由要充分,让人信服,语言准确、连贯。【参考译文】
有一个老头犯了法,谢奕就让他喝烈酒来惩罚他,老头都已经喝得大醉了,还不让停。谢安当时七八岁,穿着青布裤,在哥哥谢奕的身边坐着,劝道:"哥哥,老头很可怜,你怎么能这样做!"谢奕神色平和下来,说道:"你是想放了他吗?"谢安点了点头,于是谢奕就把老头放了。7.阅读选文,回答问题谢安幼年谏兄
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尤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①,何可作此。”
奕于是改容曰:“阿奴②欲放去邪?”遂遣之。【注释:①念:怜悯;同情。②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这里是哥哥称呼弟弟。】(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谢以醇酒罚之/下车引之B.乃至过醉/过中不至C.老翁可念/撒盐空中差可拟D.何可作此/白雪纷纷何所似(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3)结合原文,可以看出谢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答案】(1)A(2)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3)谢安七八岁规劝兄长不能以惩罚人为乐,说明他善良、有同情心,自小就懂得尊敬老人。【解析】【分析】(1)A.代词。B.过于;到了。C.值得;可以。D.怎么;什么。(2)这句话的意思是:谢太傅当时大约有七八岁,穿着青布裤,坐在他兄长的膝边,劝告道。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坐在兄长膝上/谏曰。(3)根据本文中谢安的语言分析,谢安七八岁规劝兄长不能以惩罚人为乐,说明他善良、有同情心,自小就懂得尊敬老人。故答案为:⑴A⑵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⑶谢安七八岁规劝兄长不能以惩罚人为乐,说明他善良、有同情心,自小就懂得尊敬老人。【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8.阅读选文,回答问题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①与友期行________②尊君在不________③元方人门不顾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②元方人门不顾。(3)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陈太丘是从“无信”“无礼”这两方面反驳父亲的朋友的。B.选文主要是批评那些不守信用、没有礼貌的人。C.面对客人的责骂,文中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地方的不卑不亢,有礼有节。D.“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答案】(1)约定;同“否”;回头看(2)①与别人约好同行,却丢下别人离开。②元方走进自家的大门,连头都不回。(3)A【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语境理解,注意“期”属于古今异义词,“不”是通假字。(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期:约定;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代词,通“之”,我;委,丢下,舍弃;去:离开。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与别人约好同行,却丢下别人离开。②顾:回头看。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元方走进自家的大门,连头都不回。(3)A陈元方是从“无信”“无礼”这两方面反驳父亲的朋友的。
BCD理解正确。故答案为:⑴约定;同“否”;回头看⑵①与别人约好同行,却丢下别人离开。②元方走进自家的大门,连头都不回。⑶A【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⑶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可。9.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1)解释下列划线字①尊君在不.(________)②下车引之(________)③故人曰
(________)④明日早
(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②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与家君期日/中B.下车引/之C.起不/食待之D.令人/求故人(4)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并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答案】(1)同“否”;拉,牵引;旧的,原来的;第二天(2)①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我)先离开了。②想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3)D(4)参考答案: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解析】【分析】(1)本题注意: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明日:第二天。(2)①重点词有: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代词,通“之”,我;委,丢下,舍弃。②重点词有:服:使……信服。信:守信用。(3)A.君与家君/期日中。B.下车/引之。C.起不食/待之。D.正确。故选D。(4)在疏通文意,分析文章内容,理解主旨的基础上,结合【甲】段或者【乙】段发表对“守信”的看法。可从正面说,可从反面说。可就【甲】段来谈,可就【乙】段来谈,也可两段联系起来谈。示例:守信是最大的礼貌,可能一件很小的事情我们有时并不在意,可是那确实实实在在我们应该学会守信,否则我们在朋友那里很难得到真正的友谊。故答案为:⑴同“否”;拉,牵引;旧的,原来的;第二天;⑵①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我)先离开了。②想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⑶
D;⑷参考答案: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点评】⑴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解答此类题目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⑵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⑶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⑷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义,结合中心作答,结合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注意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成语。偷梁换柱把作者的在该文章中的观点、体验换成自己的话再重新演绎一遍。【附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乙】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啊,等我回来就(到你家)吃饭。”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想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甲】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谈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金忠待人以宽(明)焦竑
金忠①于人有片善心称之,虽有素与公异者,其人有他善,未尝不称也。里人有数窘辱公,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或日:“彼不于公有感②乎?”曰:“顾其才可用,奈何以私故掩人之长?”(选自《玉堂丛语》)(注释)①金忠:人名,明代鄞(今浙江鄞县)人。②感:通“憾”,怨恨。(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①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③年与时驰________
④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于人有片善心称之/择善而从B.虽有素与公异者/素昧平生C.顾其才可用/元方入门不顾D.奈何以私故/并驱如故(4)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5)金忠是一个怎样的人?请阅读全文概括。【答案】(1)振奋;修养;疾行,指迅速逝去;达到(2)①不下苦功夫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志向就不能使学业成功。②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约来培养自己的品行。(3)B(4)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5)正直无私,胸怀宽广,用人唯贤。【解析】【分析】1)①句意: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励:振奋。②句意: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治:修养。③句意:年华随时光而飞驰。驰:疾行,指迅速逝去。④句意: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2)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广才”,增长才干;“成”,达成;“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养德”,培养品德。(3)A.善良/好的方面;B.平时/平时;C.考虑/回头看;
D.缘故/原来的。故选B。(4)“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句意:他当尚书时,那个人来京城作官,担心金忠不能容他,金忠仍然推荐任命他。根据句意停顿为: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5)从文中内容来看,“虽有素与公异者,其人有他善,未尝不称也”,表现金忠正直无私;由“里人有数窘辱公,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或曰:‘不于公有感乎?’曰:‘顾其才可用,奈何以私故掩人之长?’”看出其胸怀宽广,善用人才。故答案为:⑴①振奋;②修养;③疾行,指迅速逝去;④达到⑵①不下苦功夫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志向就不能使学业成功。②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约来培养自己的品行。⑶B⑷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⑸正直无私,胸怀宽广,用人唯贤。【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⑶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是否相同。⑷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⑸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附参考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11.以下是一位同学的文言文专题复习活页本,根据课本,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答案】舍:放下心,释然。
意:意志。
乐:以……为乐。
去:离开。【解析】【分析】其人舍然大喜:于是那人释然而开心。舍,同“释”,解除、消除。意与日去:意志随岁月而丧失。“意”是一词多义:意志;意趣;料想。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乐”是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以……为乐。太丘舍去:太丘放弃离开。“去”是古今异义,古义是离开,今义是到某地。故答案为:舍:放下心,释然。
意:意志。
乐:以……为乐。
去:离开。【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12.课外文言文阅读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①。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②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③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④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注释】①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②陛:宫殿台阶。③雨(yù):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④闻命: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饱而知人之饥/晓之者亦舍然大喜B.雨雪三日而不霁/切问而近思C.婴闻之古之贤君/有闻而传之者D.温而知人之寒/温故而知新(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公
被
狐
白
之
裘
坐
堂
侧
陛晏
子
入
见
立
有
间。(3)这则故事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答案】(1)C(2)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3)作为领导不仅要有好的管理能力,还要体贴,关心百姓,部下,这样才可以算得上是称职的人;作为辅佐领导的人,要做到时刻提醒领导,明白自己该做的事,而不是一味的听从上级的话。【解析】【分析】(1)A.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C.听说;听说。D.暖和;温习。故选C。(2)技巧:分句,句子成分,关联词,虚词。公被狐白之裘(景公穿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堂侧陛(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晏子入见(晏子进宫谒见)|立有间(站了一会儿)。(3)结合晏子向景公进谏的话“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可知,作为领导,应该体贴、关心百姓、部下,才是称职的。从晏子角度。当景公说“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这样的话时,晏子能够立即进谏,指出景公的错误,可以知道作为臣子、部下,应该勇于指出上级的错误,帮助其做好管理工作。故答案为:⑴C⑵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⑶作为领导不仅要有好的管理能力,还要体贴,关心百姓,部下,这样才可以算得上是称职的人;作为辅佐领导的人,要做到时刻提醒领导,明白自己该做的事,而不是一味的听从上级的话。【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注意限断三处。(3)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拓展。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参考译文】
景公在位时,雪下了好几天却不转晴。景公穿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了!雨雪下了好几天,可天气却不寒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劳苦。现在你不知道。”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他)于是发令拿出大衣和粮食给饥寒交加的人。13.阅读《狼》,完成下面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苦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狼不敢前,眈眈相向。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3)请用词语概括狼的形象特点。【答案】(1)①止:只,仅仅的意思;②“犬”是名词,这里作状语,“像狗一样”的意思;③意:神情;④黠:狡猾,狡诈。(2)①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②过了很久,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3)狡猾、聪明、贪婪【解析】【分析】(1)①句意:只剩下一些骨头。止:只,仅仅。②句意: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③句意:神情很悠闲。意,此处为神情。④句意:狼也太狡猾了。黠:狡猾,狡诈。(2)本题关键字有:①“前”的意思为上前,动词。眈眈相向:注视着;眈眈:(瞪着眼)注视的样子;相:彼此,互相。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②久,很久;之,没有实在意义。瞑(míng),闭眼。暇(xiá),悠闲。(3)“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表现了狼的贪婪;“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聪明狡猾。故答案为:⑴①止:只,仅仅的意思;②“犬”是名词,这里作状语,“像狗一样”的意思;③意:神情;④黠:狡猾,狡诈。⑵①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②过了很久,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⑶狡猾、聪明、贪婪【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⑶本题考查狼的形象。回答本题要结合语句具体分析狼的形象。【附参考译文】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14.对比阅读(古文阅读)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
(乙)家中来营①者,多称尔②举止大方,余为少慰。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③,此君子也。余服官④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⑤。(节选自《曾国藩家书》)(注释)①营:军营。②尔:你。③处约:处在困顿之中。④服官:为官。⑤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不要丢掉从我高祖、曾祖、祖父、父亲一贯相传的家风。(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①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
②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3)阅读(甲)文,谈一谈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4)(甲)(乙)两文都是作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及感悟对后辈的谆谆告诫。(乙)文中曾国藩认为年轻人要有所作为,应该做到哪些方面?【答案】(1)淫:放纵;望:希望,盼望(2)①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②由俭朴到奢侈容易,由奢侈到俭朴难。(从节俭走向奢侈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却很难)(3)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品德,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或者: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4)勤奋、节俭、能吃苦(或刻苦、吃苦耐劳)【解析】【分析】(1)①句意: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淫:放纵。②句意:望:希望,盼望。(2)此题要注意: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致,达到。俭:俭朴。(3)本文短小精悍,阐述了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因此,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和“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来看,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4)结合乙文中“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可知,曾国藩认为年轻人要有所作为,应该做到“勤奋、节俭、能吃苦”。故答案为:⑴①淫:放纵;②望:希望,盼望⑵①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②由俭朴到奢侈容易,由奢侈到俭朴难。(从节俭走向奢侈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却很难)⑶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品德,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或者: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⑷勤奋、节俭、能吃苦(或刻苦、吃苦耐劳)【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幼儿园教师学生健康监测与疾病预防合同
- 迪庆云南迪庆香格里拉市招聘治安联防人员8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苏州江苏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课程助教招聘11人(202420252学期)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舟山浙江舟山市普陀区机关事务管理中心编外人员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红河2025年云南红河金平县人民法院招聘聘用制书记员司法警务辅助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福建2025年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招聘35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湖北2025年湖北民族大学人才引进163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浙江2025年春季浙江省新时代自贸港研究院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河南2024年河南体育学院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人事代理招聘11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桂林2025年广西桂林市事业单位招聘1462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2025学年陕西省英语小升初模拟试卷与参考答案
- 2024信息技术数字孪生能力成熟度模型
- 2024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结构化面试真题试题试卷答案解析
- 2024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逐题解析)
- DL-T 297-2023 汽轮发电机合金轴瓦超声检测
- JGJT 152-2019 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标准
- 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操作风险管理政策
- 2024年《公务员法》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考试题库含完整答案(必刷)
- 手术室气体的使用
- 数字证书使用承诺函
- 汽车销售经理年终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