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 世界史 知识点_第1页
中学历史 世界史 知识点_第2页
中学历史 世界史 知识点_第3页
中学历史 世界史 知识点_第4页
中学历史 世界史 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学专用世界史整理

历史学专用世界史整理总五大封建区域东亚:以中国为中心,包括朝鲜、日本、越南等南亚:以印度为中心西亚:以阿拉伯帝国为中心东欧:以拜占庭帝国为中心,包括俄罗斯等西欧:以法兰克王国为中心,包括英国、法国、西班牙、德国、意大利、捷克、波兰四大贸易区西太平洋贸易区印度洋贸易区地中海贸易区北海和波罗的海贸易区世界中世纪的特点封建制度在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占据主导地位与古代社会相比,现代世界上多数民族和国家是在这一时期登上历史舞台的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宗教在这一时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地区基本上是相对独立、平行发展的(五大封建区域、四大海上贸易区)封建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1、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2、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封建主阶级(集体或个人)占有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农民没有或只有少量土地3、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即超经济强制,就是不同程度的被地主占有,是保证封建剥削实现的必要条件西欧法兰克王国形成与发展墨洛温王朝法兰克人本为日耳曼人一支,4世纪起法兰克人进入高卢不断扩张。萨利克法兰克人首领克洛维于481在教会、法兰克人、罗马人的支持下建立法兰克王国。于496年率人皈依基督教,与罗马教会以及高卢罗马人政治上联合。有《萨利克法典》,《法典》保留的不少习惯法。《法典》表明此时已经组成了农村公社,经营农业,兼营畜牧,使用耕牛犁地,公社土地分到各户耕种可世袭。法兰克人似乎,并没有瓜分罗马地主土地而是将原来罗马国有土地分给亲兵和官吏。墨洛温王朝打击旧贵族势力,建立君主制统治,但王权微弱,缺乏健全的行政机构。地方为伯爵,但是伯爵的辖区无明显界限,一般只控制自己驻地地区,其余为地方豪强占据。克洛维死后他的儿子们开始分裂,大致分为奥斯达拉西亚、纽斯特利亚、勃艮三部分,后来墨洛温诸王无能,被称为,“懒王”,宫相势力日盛,宫相查理·马特之子丕平建立加洛林王朝。查理·马特改革:=1\*GB2⑴查理·马特认识到,墨洛温王朝所实行的完全私有的赏赐土地的办法,耗尽了国王土地,不仅在经济上削弱了王权,而且在政治上造成了封建割据。他采取“采邑”分封制,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土地的制度,受封者以服兵役为条件取得土地,而且受封者的领地一般情况下不能世袭。=2\*GB2⑵改革内容=1\*GB3①废除无条件分赠土地的制度,推行采邑制。=2\*GB3②采邑的赐予者有义务保护忠心效力的受领者,使其不受他人侵害=3\*GB3③规定采邑不得世袭,只限终身,如受封者不履行义务或死亡,赐予者有权收回采邑,终止封受关系,要是继续以前关系,必须重新分封=4\*GB3④平叛各地贵族,实行军事改革,组建一支庞大骑兵队,并击败阿拉伯人=5\*GB3⑤强制没收部分教产,与教会关系紧张。=3\*GB2⑶结果及影响=1\*GB3①改革建立了以土地为纽带的主从关系,加强了封建主阶级内部联系。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2\*GB3②建立了以中小领主为基础的骑士制度,巩固了中小封建主阶层,提高法兰克王国的政治、军事力量,排除了内忧外患,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3\*GB3③确立了以土地和服役为基本条件的臣属关系,削弱了贵族势力,加强了王权,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统一=4\*GB3④采邑制推行后,形成了新型骑兵,奠定了西欧中世纪骑士制度的基础=5\*GB3⑤此次改革大大加强了军事力量,为后来查理帝国奠定基础,后来法兰克王国依靠骑兵,建立起强大查理曼帝国加洛林王朝=1\*GB2⑴741年,查理·马特病逝,法兰克分为两部分,747年,查理·马特长子削发为僧,次子统治了整个法兰克。=2\*GB2⑵丕平受到罗马教皇支持,于751年在苏瓦松贵族集会上即位,又于754年受到教皇加冕。为报答教皇,丕平于754年和756年两次出兵伦巴第,并将罗马地区诸城市和拉文那总督区献给教皇,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史称“丕平献土”。=3\*GB2⑶丕平之子查理四处扩张,800年前后,版图大致与西罗马帝国欧洲部分相合,史称“查理帝国”。这年圣诞节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行加冕礼,民众称其为“罗马人的皇帝”,814年拜占庭帝国承认这一称号,查理被称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3\*GB2⑶查理大帝进行一系列改革内政措施,任用教士参政,派遣监察官到地方监督伯爵,有国王枢密会议和贵族大会(地方大贵族参与最高决策成为制度),颁布王田敕令督促王室庄园生产(全国范围内征收赋税困难)。封建制发展=1\*GB2⑴受侍卫兵制影响,发展成为封君封臣制。武装扈从(封臣)原由主人供给衣食装备改为赐给一块土地(采邑),以其收入作为服军役的费用。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和骑士。通过举行臣服礼和誓忠礼确立封君封臣关系,确立关系后双方相互履行义务。查理·马特曾没收教会土地赐予封臣,查理曼也进一步推行封臣制。封臣制与采邑制普遍结合,采邑事实上大都成为封臣的世袭地产,世袭采邑成为“封土”。=2\*GB2⑵随着封君封臣制的确立,以获得封土为典型特征的骑士制度也发展起来,10世纪末到11世纪初骑士阶层正式出现。以作战勇敢、效忠主人、重视名誉、尊爱妇女、公平竞争为其骑士精神。=3\*GB2⑶随着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自由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许多自由农民丧失土地有的又丧失人身自由变成封建依附农民,与原来隶农混同,法律身份上出现了统一的农奴阶层的趋势。=4\*GB2⑷路易(查理之子)死后长子罗退尔继位,他的兄弟日耳曼路易和秃头查理反对他,843年在凡尔登缔结条约分为日耳曼、法兰西和洛林,罗退尔保留帝位,日耳曼和查理有国王称号。三地区实际独立发展,互不统属,9世纪末查理曼所传下来的帝号亦不再保留。=5\*GB2⑸自由农民农奴化、特恩权的实施以及世袭领地确立,标志着法兰克封建化的完成,9世纪后期,法兰克封建制度最终确立。二、诺曼人在欧洲的活动1、诺曼人包括丹麦人、瑞典人、和挪威人。他们是著名海盗,结成团伙,乘船出海远航。2、丹麦人主要袭击英格兰和法国,挪威人进攻苏格兰、爱尔兰等地,瑞典人向东欧发展,俄国历史称为瓦里亚格人。3、诺曼人侵袭西欧的特点为在一些地方形成移民活动,定居下来,以致建立国家。诺曼人的侵袭削弱了西欧的王权,法国被诺曼底公爵,佛兰德尔伯爵、勃艮第公爵、阿奎丹公爵等分割。德国加洛林王系于911年告终,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建立萨克森王朝,962年奥托一世进军罗马,取得“神圣罗马皇帝”称号。三、西欧封建经济发展1、生产进步=1\*GB2⑴中世纪西欧农业以推广三田制为主要进步标志。即将耕地的一部分秋播夏收(小麦和裸麦)、一部分春播秋收(大麦和燕麦),余下的部分休耕以恢复地力。三田制的推广以重犁的普及为前提。=2\*GB2⑵农业技术上更多种植有肥田功效的豆科植物,铁制农具越来越多,骡马被用来拉犁。=3\*GB2⑶农业生产发展为商业手工业提供了比较充足的粮食、原料,刺激了消费,从而扩大了商品市场,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发展。具有专业化倾向、主要面向市场的畜牧业在少数地区也开始发展起来,为毛纺织业提供羊毛。=4\*GB2⑷市集是长途贩运货物的交易场所,定期开设。最有名最大的集市为香槟六集市,每次历时七周,两次在特鲁瓦城,两次在普罗文城,一次在拉尼城,一次在奥布河上的巴尔城。香槟城市在13世纪还成为西欧的货币兑换中心,操此行业的意大利人有的后来成为大银行家。2、封建庄园和农奴制9至13世纪是封建庄园兴盛时期,9世纪起农奴劳役制庄园开始在西欧流行。土地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领主自营地主要由服劳役的封建依附农民耕种,这些农民有不少是农奴。封建主派有管家监督农奴耕种,并在庄园修建仓库、马厩等生产设备,备有耕畜和一些农具。自营地上的收获全归封建主,农奴靠份地维持生活。农奴份地所有权也归封建主,农奴子弟继承份地要缴纳继承金。经济上农奴和其他封建农民一样,是一个独立的小生产者。他领有份地,使用自己的生产工具工作,有独立经济,有财产,有家庭。农奴的特性在于他须在庄园上耕种领主自营地,受劳役地租剥削。法律强调农奴人身属于主人,农奴世代为农奴,只有被主人释放才能免除农奴身份,不能随意离开主人,可由主人买卖或转让。法律地位上,农奴没有婚姻自由,与所在庄园外的人结婚要交结婚税;没有财产权,要缴纳“死手娟”(继承金),主人还可以按自己的需要临时向农奴勒索财物。11世纪以来西欧商品经济关系的发展使得农民向封建主缴纳的货币有所增加,有时甚至取代了部分或全部劳役地租,使得农民对封建主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动,但并未减轻甚至加重了农民负担。公社运动:西欧大陆有些地区,农民难以忍受封建主剥削,普遍利用公社传统组织起来同封建主斗争,反对封建主打破惯例增加剥削量,要求明确规定劳役和租税数额,从封建主那里取得写明农民负担数额的证书。这种形式的农民运动和当时西欧城市争取自由的斗争汇合成一股洪流,绵延不绝,声势浩大,史称“公社运动”。城市和工商业=1\*GB2⑴城市复兴原因=1\*GB3①农业生产进步,大片荒地被开垦,采用三圃制耕作方式=2\*GB3②手工业发展引发了农业与手工业分离=3\*GB3③外族入侵使得一些国王、诸侯构筑防御堡垒=2\*GB2⑵城市主要形成于罗马旧城;教堂、修道院附近;河口道旁等地=3\*GB2⑶新型城市类型=1\*GB3①为地方市场需要而生产的中小城市。其经济活动是受地方市场供销情况决定,这类城市数量很多。=2\*GB3②主要生产和经营特种专业商品的城市=3\*GB3③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业城市=4\*GB2⑷城市反封建领主的斗争和城市自治=1\*GB1⒈城市反领主斗争城市反封建领主斗争始于11世纪,盛行于12世纪。城市居民在斗争中结成“公社”。城市争取自治的斗争形式有=1\*GB3①赎买=2\*GB3②武装斗争(如琅城起义)=3\*GB3③两种办法交替使用琅城起义:12世纪初,琅城居民凑齐一大笔钱向主教戈德里和国王路易十六买回城市自治权,但戈德里背信弃义,引起琅城居民愤慨,1112年组成“公社”杀死戈德里发动起义,路易十六出兵镇压,琅城居民坚持反抗。于1128年路易十六不得不颁布特许状,同意琅城建立公社实行自治。=2\*GB1⒉王权与市民结盟在反领主斗争中,王权与城市结成同盟。一方面城市利用王权与地方之间的矛盾,从国王那里获得特权证书,获得一定自由和自治权利,王权则为了统一大业支持城市自治运动。另一方面,城市进一步发展必要求突破封建割据堡垒,要求统一市场和政治统一,因此在财力物力等方面支持王权。=3\*GB1⒊自治城市特点=1\*GB3①城市居民主要是从事工商业的劳动者,而不是以贵族为城市的主体=2\*GB3②城市的手工业者、商人按行业组成行会。=3\*GB3③城市拥有自治权利,享有独立的行政、司法、财政税收、铸造货币、组建军队、决定宣战媾和等大权=4\*GB1⒋城市对西欧社会的影响=1\*GB3①它是生产力发展和阶级斗争取得积极成果的产物,又成为促进生产发展的条件=2\*GB3②它部分的改变了西欧封建社会内的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3\*GB3③它促进西欧各国政体改革,是西欧国家形成等级议会君主制的阶级基础之一=4\*GB3④它为文化、科学的发展和冲破教会的统治创造了条件=5\*GB2⑸行会及行会反城市贵族的斗争=1\*GB1⒈产生原因=1\*GB3①为了防止封建领主们的任意剥削,城内市民们必须组织起来,甚至进行武装斗争=2\*GB3②为了保护城内手工业者们辛苦学来的手艺免遭更多逃亡农奴的竞争=3\*GB3③为了捍卫同行手工业者的利益不受外人侵犯=2\*GB1⒉生产和组织=1\*GB3①在行会中,有作坊主、帮工、学徒等成员。作坊主是享有全权的基本成员=2\*GB3②每个手工业者都要经过一定时期的学徒帮工阶段=3\*GB3③帮工通向行东的路程十分艰难。=4\*GB3④行会在性质上属于封建性组织=5\*GB3⑤行会有会所,供集会之用,行会通过会员大会选举出管理和监督人员=3\*GB1⒊特点=1\*GB3①行会有自己的武装,用以保护自己的城市,并在内部征收会费和罚款用以救济、修建共公场所、举行会餐=2\*GB3②行会有自己的宗教节日及各种庆贺活动以巩固内部团结=3\*GB3③行会不仅是生产组织,也具有军事组织、宗教组织和互助组织的性质=4\*GB1⒋作用和意义=1\*GB3①行会保护了中古西欧中小手工业者的简单商品生产=2\*GB3②行会的师徒制度有利于技艺的传授=3\*GB3③行会还参加市政管理,促进手工业者互助团结,是他们的政治组织和社会组织=4\*GB3④城市经济对零工的要求是客观存在的,城市社会最低层总有一批非行会成员的贫苦群众=6\*GB2⑹商人=1\*GB3①商人是中古西欧城市居民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进行长途贩运也组成行会,称为商人工会=2\*GB3②商人控制了市政,由富商家族实行寡头统治=3\*GB3③城市贵族的剥削和统治遭到中小手工业者和零散工人的反抗,甚至是人民的武装起义四、法国封建制发展加佩王朝(987-1328)843年凡尔赛和约签订,查理帝国西部形成法兰西王国,887年加洛林国王胖子查理被废除后,出现加洛林王朝和罗伯特王朝争立的局面,987年,教俗封建主拥戴罗伯特王朝的休·加佩为王,法国开始了加佩王朝。加佩王朝初期王权软弱,封建主雄霸一方,国家处于分裂状态。王权的加强有利条件=1\*GB3①城市兴起,为其提供了人力和财力=2\*GB3②王权与城市联盟,城市支持王权与封建主的斗争=3\*GB3③中小封建主支持,为其提供了阶级基础=4\*GB3④教会稳定社会秩序,提出“王权神授”、“上帝和平”、“上帝休战”国家的统一=1\*GB3①路易六世统一王室领地=2\*GB3②腓力二世夺取英王领地A、1189年第三次十字军东征,腓力二世几个月后便返回法国,趁查理远在东方,攻占诺曼底B、1202年英王约翰(约翰此时另一身份是法国封臣)拒绝腓力二世以封君身份的召集后,腓力宣布没收其在法国封土,占领不列塔尼、安茹、缅因和诺曼底C、1214年,英国联合德国和法国北部大封建主进攻法国,腓力于布汶击败联军,约翰与法国签订和约,被冠以“奥古斯都”,约翰得到“失地王”的称号=3\*GB3③路易九世改革国王派官吏总揽地方行政大权,禁止封建主混战,实行领主交战需在40天前通知对方,被挑战者可以向国王申诉申请国王仲裁的“国王四十日”制度王室法庭作为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实行币制改革,增加王室收入和加强王权军事上招募雇佣军来代替骑士军役制度=4\*GB3④1259年英王亨利三世同法王路易九世签订巴黎和约,英王在大陆封地只保留阿奎丹一处,其余并入法王领地=5\*GB3⑤1218年,土鲁斯人赶走十字军,法王出面干涉,至1272年土鲁斯完全落入法王之手。自此法王领地从南至北连成一片,大于法国任何封建主领地。=6\*GB3⑥腓力四世扩张利用联姻兼并香槟伯国和那瓦尔王国,势力伸入地中海,力图吞并佛兰德尔,采取重税政策消灭神殿骑士团:1312年解散,摆脱同骑士团的债务,且夺取了骑士团的许多财产,增加了王室力量同教会斗争:阿维农之囚阿维农之囚:阿维农之囚是腓力四世为实现国家统一,加强王权对教廷实行征税,王室与教廷关系恶化,于1305年把法国西南部的大主教克力门推上教皇宝座(即克力门五世)并于1308年,把教廷从罗马的梵蒂冈迁到法国南部的阿维农的措施。此后的七任教皇都是法国人,教皇成为法国国王人质达70年之久,134名红衣主教中有113名是法国人,法国国王实际操纵了教会。创三级会议三级会议:三级会议是腓力四世与教皇斗争期间为争取各阶级支持而召开的召开的会议,其主要职能为批准国王征收新税。参会第一等级为高级僧侣,第二等级是世俗贵族,第三等级是富裕市民,国王让三个等级分别讨论,国王利用此进行渔利,市民阶级也积极支持国王与教皇的斗争。三级会议意义:=1\*GB3①市民登上历史舞台=2\*GB3②国王利用各阶级矛盾加强王权=3\*GB3③三级会议只代表封建主和市民上层的利益,是国家统治人民的工具=4\*GB3④三级会议使国王与市民形成新的联盟,从此法国形成了等级代表制的封建君主政体五、英国封建制发展1、七国时代和英格兰统一国家的形成=1\*GB2⑴七国时代5世纪中期起日耳曼人中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侵入不列颠,并建立起许多小公国,6世纪末至7世纪初合并成7个王国,史称“七国时代”。=2\*GB2⑵英格兰统一国家的形成=1\*GB3①8世纪末起,七国受到丹麦人攻击,9世纪后丹麦人设立“丹麦统治区”,斗争中七国形成联盟,829年威塞克斯国王埃格伯特统一七国,形成英格兰王国=2\*GB3②真正完成统一大业的是阿尔佛列德大帝阿尔佛列德大帝改革:与丹麦人进行近30年斗争,取得重大胜利废除义务兵制,用赏赐土地的方法加强对军队控制,建立起后来封建骑士的雏形创立贵族子弟学校,培养人才编纂《阿尔佛列德法典》2、诺曼底威廉征服英国=1\*GB2⑴威廉征服英国诺曼征服:诺曼征服是指英王爱德华去世后,在没有继承人的情况下,法国诺曼底公爵以直系亲属身份要求继承王位,在得到教皇支持后,于1066年9月渡过英吉利海峡,10月14日在哈斯丁战役中,威廉军队击败英军杀死贵族会议选出的继承人哈德罗,威廉进入伦敦后加冕称帝的事件。诺曼威廉征服英国后,威廉建立强大王权统治,没收盎格鲁萨克逊贵族土地并将其层层分封,又召集封臣实行臣服礼,还对国家土地进行调查,这对英国封建化形成具有重要意义。=2\*GB2⑵英国封建化完成英国封建化通过三次外族征服完成,受外族影响很大=1\*GB3①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入侵,带来农村公社,并出现贫富分化,农村公社开始解体=2\*GB3②丹麦人对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征服加速了自由农民的破产,同时军事贵族得到册封,建立大庄园制,即大土地所有制=3\*GB3③诺曼征服后,威廉将土地分封并进行土地调查,攥成《末日审判书》加强了农民依附关系,于12世纪上半叶完成封建化3、英国封建等级制度=1\*GB2⑴城市兴起与王权加强=1\*GB3①城市兴起A、10世纪起,英国工商业城市开始产生和发展,城市通过赎买获取自治权。B、英国由于王权强大,在与大封建主斗争中没有与城市结盟,但是城市要求突破封建分散性,建立统一市场,为王权提供了经济基础=2\*GB3②王权加强亨利一世=1\*alphabetica、平定英格兰西部大封建主叛乱,没收土地分给封建主b、中央机构趋于完善,宫廷成为全国统治中心c、设枢密院为中央管理机关,下设管理财政的度支部和管理司法的王室法庭亨利二世1135年亨利一世死后无嗣,诺曼底王朝结束,亨利之孙法国的安茹伯爵亨利在王位争夺中取胜,于1154年建立金雀花王朝,称亨利二世亨利原本具有庞大领地,实力雄厚,又借助中小封建主和城市市民支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同封建割据势力展开斗争,拆毁大量城堡和更换了大批不驯服的郡守改革司法制度,扩大国王法庭权力,组成中央常设法庭,设立巡回法庭和陪审法庭,以“誓证法”代替“神命裁判法”军事上取消封建主服兵役制度,免除骑士兵役,但必须缴纳“盾牌钱”,以招募常备军=2\*GB2⑵封建等级制度=1\*GB3①自由大宪章:自由大宪章是指英国在加强王权过程中与大封建主矛盾激化,在布汶战争失败后,“失地王”约翰与大封建主矛盾进一步激化的情况下,于1215年春,反对王权的贵族联合僧侣、骑士和城市上层分子以武力威胁国王,于6月15日强迫国王签署了主要以维护封君封臣制度的既定原则和教俗封建贵族特权为目的的63条宪章。大宪章对王权在司法和行政方面进行了清算,规定封建主与封臣之间的财产纠纷由封建主自己处理,国王不得干涉以及未经教会和封建主同意,不得征收协助金和盾牌钱。由于封臣制的瓦解和专制王权的强化,大宪章在当时并为取得重大作用,但17世纪时,英国资产阶级开始利用“大宪章”同王权展开斗争=2\*GB3②牛津条例13世纪时,约翰及其继承者亨利三世不甘心王权削弱,拒不执行《自由大宪章》,亨利三世又任用法国贵族排斥英国大封建主,同时结好教皇。贵族趁国内内战再起之机实施兵谏,于1258年亨利在牛津召开征税议会时逼迫亨利签署改革纲领,这一文件被称为“牛津条例”“牛津条例”规定组成由15位贵族组成的委员会,国王采取任何措施均需取得他们的同意始能付诸实施,这实际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力。=3\*GB3③国会开端贵族集团分裂,亨利之子爱德华趁机活动,组成支持王权的派别,后亨利于1261年宣布废除“牛津条例”反对派贵族以西门·德·孟福尔为首率军击败王党军队,爱德华被俘,西门掌握政权1265年1-3月西门召开会议,与会者除教俗贵族外还有各郡选派的两名骑士和各城市选派的两名市民,成为英国国会的雏形,是英国等级君主制国会形式的开始=4\*GB3④模范国会模范国会是指爱德华一世为筹备战费于1295年召开的一次由贵族、主教、骑士、市民等组成的议会。此次议会由贵族和主教一起讨论,骑士与市民一起讨论,后来多次举行以此为模范的会议,故城此次会议为“模范国会”=5\*GB3⑤国会上下两院由于各阶级利益不同,国会从1343年起分为上下两院,上议院由教俗贵族组成,下议院由骑士和富裕市民组成。=3\*GB2⑶英法两国议会制比较原因法国:城市发展,市民壮大,王权与市民结合,为了征税于1302年设立英国:城市发展,市民壮大,王权与市民对抗,为了征税于1265年设立构成:法国:教会、世俗贵族、市民三个等级英国:大贵族;骑士和市民两个等级是否定期英国比较固定,但是法国则为断续进行本质相同,都是代表封建主阶级利益,是国家统治和镇压人民的工具,都标志着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形成六、英法百年战争及人民起义1、英法百年战争=1\*GB2⑴背景及起因=1\*GB3①历史原因:法国在腓力二世时,把英国在法国的领地基本上夺回来了,英王失去土地,耿耿于怀,一直在寻找机会夺回来=2\*GB3②根本原因:12-13世纪以来,两国封建王朝之间为了争夺法国境内的领地和富庶的佛兰德尔地区,由此引起两国的战争=3\*GB3③导火线即表面原因:法国王位继承问题1328年,法国加佩王朝绝嗣,封建主推举王室支系瓦洛家族的腓力继位,即腓力六世,建瓦洛亚王朝(1328-1589)。英王爱德华三世以法王腓力三世外孙的资格争夺继承权,即要夺回外祖父的江山。他以此为借口,发动了战争。=2\*GB2⑵战争经过第一阶段:佛兰德斯和基恩的争夺战英国凭借军事优势连连取胜,英胜法败=1\*GB3①1340年爱克留斯战役,击败法国舰队=2\*GB3②1346年克勒西战役,大败法军=3\*GB3③1347年,占领法国加莱城(1348年爆发黑死病)=4\*GB3④1356年,在普瓦提埃战役中大败法军(法国国内出现起义)=5\*GB3⑤1360年两国签订《布勒丁尼和约》第二阶段:法国处于攻势=1\*GB3①法王查理五世在市民支持下加强军备,进行财政和军事改革,重组军队,以雇佣步兵代替大部分骑兵,建立野战炮兵和重建舰队,同时改革税制安抚民心=2\*GB3②1369年,法国以突袭和游击战术攻击英军,1380年英军退至沿海地带,英王与法国签订协定,只保留在法国领地内的5个港口第三阶段:英王亨利五世趁法国内乱之机,再度入侵入法国,并声称取得法兰西王位=1\*GB3①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率军在诺曼底登陆,于阿金库尔战役击败法军=2\*GB3②法王查理六世于1420年签订《特鲁瓦和约》,法国沦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亨利五世宣布为法国摄政王有权在查理六世死后继承王位=3\*GB3③1422年两王先后去世,英国宣布不满6岁的亨利六世兼领法王,查理七世与亨利六世争夺王位第四阶段=1\*GB3①法国人民组织游击战,牵制英军,圣女贞德于1429年5月率军解除了英国对奥尔良的包围=2\*GB3②圣女贞德被俘处死激起法国人民愤怒,对法军进行反攻=3\*GB3③最后于1453年10月19日波尔多的英军投降,法国收回了除加莱外的全部领土,百年战争结束=3\*GB2⑶结果及影响=1\*GB3①法国取得战争胜利,促使法国完成民族统一,为以后扩张打下基础,同时也促进英国民族主义兴起,之后推行“大陆均势”政策,转向海外发展=2\*GB3②促进了武器装备、战术思想和战争体制(贵族兵源制到雇佣兵辅以长弓兵)的调整=3\*GB3③百年战争不论是英国还是法国人民,都是一场灾难。在战争和黑死病的双重打击下,英法两国经济大受创伤2、英法人民起义=1\*GB2⑴巴黎市民起义=1\*GB3①百年战争第一阶段法国约翰二世被俘,太子查理监国,1356年为筹集军费和赎金召开三级会议,会议要求改革被查理拒绝,呢绒商会会长艾田·马赛领导暴动迫使查理于1357年重开三级会议并颁布“大赦令”和改革内容=2\*GB3②查理表面接受“大赦令”,但拒不执行,1358年2月再次起义,冲进王宫,查理仓皇逃出巴黎=2\*GB2⑵法国札克雷起义起义原因=1\*GB3①货币地租流行,封建主贪欲扩大,加重对农民剥削=2\*GB3②百年战争是农民处境恶化=3\*GB3③黑死病流行农村人口大量死亡,灾难深重=4\*GB3④=5\*GB3⑤起义经过=1\*GB3①1358年5月起义,捣毁城堡杀死贵族,并取得一些城市贫民支持=2\*GB3②封建主集结力量后假意邀起义军首领吉约姆·卡尔谈判,但背信弃义将其扣留,对起义军实施突袭,札克雷起义失败失败原因=1\*GB3①起义军缺乏坚强的组织和明确的战斗纲领,行动分散=2\*GB3②缺乏可靠同盟军,艾田·马赛未予以实质支持=3\*GB3③起义领导人轻信封建主的假意和谈意义起义震动法国封建主阶级,迫使封建主在很长时间里不敢加重对农民剥削,对促进农奴制瓦解和政治统一起了一定作用=3\*GB2⑶英国瓦特·泰勒起义=1\*GB3①导火索是英国政府征收人头税。=2\*GB3②1381年埃塞克斯郡和肯特郡率先起义,首领为瓦特·泰勒,他们赶走税吏,捣毁庄园。6月,数万起义军向伦敦进发,查理二世慌忙躲进伦敦塔,被迫同意瓦特·泰勒条件=3\*GB3③部分起义军不满足既得成果,进一步提出要求,伦敦市长在谈判中杀掉瓦特泰勒,起义失败=4\*GB3④此次起义比札克雷起义更有组织,目标也更加明确,但是起义农民认为国王是自己的代表,反对贵族而拥戴国王,结果上当受骗,起义失败。但是在英国历史上仍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农民争取自由和农奴制的瓦解。3、两国中央集权加强=1\*GB2⑴法国中央集权国家形成=1\*GB3①百年战争后,法国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和平局面,经济复兴,农业和手工业恢复和发展,以巴黎为中心的全国统一的国内市场开始形成,在此基础上王权逐渐强大=2\*GB3②查理七世实行财政和军事改革加强王权=3\*GB3③路易十一世政治更趋统一,查理八世法兰西国家统一=4\*GB3④1484年后,70年未召开三级会议,国王及大权与一身,法国由等级君主制走向专制君主制=2\*GB2⑵英国中央集权国家形成=1\*GB3①14-15世纪,英国农奴制瓦解,劳役制逐渐消失,经济迅速发展,许多中小贵族同骑士、富裕市民采取剥削雇工方式,形成“新贵族”,15世纪末,英国出现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生产方式=2\*GB3②英国分为南北两个集团,分别支持约克(白玫瑰为族徽)和兰加斯特(白玫瑰)为族徽。两个王室家族进行了30年内战,争夺王位控制权,称为“玫瑰战争=3\*GB3③1845年8月,都铎家族亨利在波士沃尔特战役中击败理查三世,自立为王,称亨利七世,建立都铎王朝=4\*GB3④玫瑰战争消灭了大部分旧贵族,剩下的成为宫廷贵族,只能看国王眼色行事。新王朝在新贵族和城市市民的支持下得以巩固,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七、中世纪的德意志和意大利=1\*GB4㈠德意志1、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1\*GB3①从查理曼帝国分裂出来的东法兰克王国,逐渐发展为德意志王国。=2\*GB3②911年,东法兰克国王路易去逝,加洛林王朝在德意志的统治结束。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当选为国王,建立萨克王朝(919-1024)。=3\*GB3③后来1155年,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皇帝腓特烈一世加冕时,又加上了“神圣”二字。这样,查理曼帝国解体后,西欧又出现了一个“神圣罗马帝国”。其领土除德意志外,还包括意大利北部和中部。2、教权与皇权的斗争罗马教皇与德意志皇帝虽然互相勾结,但双方为争夺主教授职权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实质上是为争夺主教领地上的政权和捐税斗争。到了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055-1106)和教皇格里高利七世(1073-1085)时,政教冲突趋于紧张,公开展开了斗争1075年,亨利四世与教会的冲突表面化。他坚持要控制德意志和意大利北部所有主教的授任权,并拒绝让得到教皇支持的米兰大主教就职,为此与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发生激烈冲突。格里高利七世,长期以来是教会改革的中心人物,决心使教皇的权力凌驾于世俗统治者之上斗争经过:=1\*GB2⑴格里高利七世坚决主张实现“教权高于皇权”的目标。1075年,他在罗马宗教会议上发表《教皇敕令》。警告亨利四世不要干预米兰大主教职位的确定和授职,否则将受到逐出教会的惩罚。=2\*GB2⑵亨利四世于1076年1月24日在沃姆斯召开会议,宣称格里高利七世是一个伪僧侣,宣布废黜教皇格里高利七世。=3\*GB2⑶格里高利七世1076年2月22日在拉特兰召开宗教会议,发布了被称为’“中世纪最著名的教皇法令”,宣布革除亨利四世的教籍,废除其帝位,取消他统治德意志和意大利的权力解除其臣民的效忠誓约=4\*GB2⑷卡诺莎会见:1077手1月,亨利四世赤足抜毡越过阿尔卑斯山,到达卡诺莎城堡,他穿着悔罪人的衣服,在城堡下等了三天(25-28日),表示悔过,得到教皇赦免,恢复了教籍。这就是著名的卡诺莎会见(又称卡诺莎请罪,卡诺莎事件,卡诺莎觐见)从此到卡诺莎去这句话就成了“屈膝投降”的代名词。《沃姆斯宗教协定》:1122年,教皇与亨利五世签订。《沃姆斯宗教协定》签订后,主教授职权之争暂告一段落。这样,在德意志境内形成这样一种局面:一个主教和修道院院长的任命,需经过教会和皇帝两方面的批准才有效。内容:=1\*GB3①德意志境内所有主教和修道院院长由宗教法规选举产生,皇帝或皇帝代表可以临场监选=2\*GB3②德意志皇帝交出神职授任权,但仍享有管理主教财产的权力=3\*GB3③主教授职时,由教皇授予象征宗教权力的指环和权杖,由皇帝授予封地,德国境内的主教和修道院院长,还首先由皇帝赐予权节作为世俗权力的象征。3、德意志经济发展的特点=1\*GB3①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它的分散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2\*GB3②城市同盟:势力最大的是汉萨同盟、该同盟最初由律贝克、汉堡,不来梅为首的北部各城市结成的联合、14世纪中期才扩大形成;最盛时期有100多个城市加入同盟。=3\*GB3③汉萨同盟长期垄断了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的贸易,在邻近各国中享有商业特惠权,在伦敦、布鲁日、卑尔根、诺夫哥罗德等地设有商站。汉萨同盟不但有自己的旗帜,而且还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大西洋沿岸地区在新航路开辟之后,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地带,远离大洋的汉萨同盟渐趋瓦解。=4\*GB3④南部的奥格斯堡、纽伦堡、乌尔姆组成士瓦本同盟。公元14世纪德国南部士瓦本地区的城市同盟。公元1331年,由士瓦本地区的奥格斯堡、纽伦堡和一部分瑞士城市组成同盟。之后,士瓦本同盟不断扩大,最多时有80多个城市加入,具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势力公元1381年,与莱茵同盟合并,势力更加壮大,受到政府的干涉。公元1388年,被迫解散。=5\*GB3⑤西部的科伦、沃姆斯、美因兹、斯特拉斯堡等城市为主组成莱茵同盟。公元13-15世纪德国西部莱茵河流域的城市同盟。公元1381年,与士瓦本同盟合并,势力增强。但公元1388年士瓦本同盟解敬,莱茵同盟也遭到封建诸侯打击,终于在公元1450年,同盟瓦解。4、《黄金诏书》与选侯制度《黄金诏书》是皇帝查理四世于1356年在法王和教皇干涉德国皇帝选举以及诸侯势力强大的情况下,旨在稳定德国政局,防止教皇干涉皇位选举而颁布的法令。《黄金诏书》事实上把德意志的分裂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帝国长期没有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具体内容:=1\*GB2⑴确定了皇位选举法=1\*GB3①把萨克森公爵、勃兰登堡侯爵、捷克国王、巴拉丁伯爵(莱茵的宫廷伯爵),以及美因斯、科伦、特里尔三大主教列为“七大选侯”,以后皇帝就由这七大选侯选举,固定在法兰克福城举行。②选举会议由美因斯大主教召集并主持③按多数票决定的办法=4\*GB3④皇位虚空时,由萨克森公爵和莱茵的宫廷伯爵摄政=2\*GB2⑵诸侯权利承认诸侯在其领地内的政治独立、享有司法、征税、铸币和经营盐铁矿山、军事等权利,皇帝不得干涉,领地可世袭由长子单独继承,男性相续。=3\*GB2⑶承认封建主之间的私战合法化只规定附庸不得反对自己领主的战争以及城市不得结盟以反对诸侯。=4\*GB2⑷选侯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为期一个月(复活节之后)。商讨国家大事。选侯委员会变成国家常设管理机构,选侯成为国家命运的主宰者,国家大事统由他们同意才能执行。5、德意志分裂原因1、德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分散性和不平衡性,2、德国长期奉行对外侵略的政策。这对德国中央集权也产生了不利影响3、选侯政治影响。4、罗马教皇对德国的干涉。即主教授职权之争。=2\*GB4㈡意大利政治上四分五裂,最为严重中古时期的意大利,在政治上四分五裂,只是一个历史地理名词而已。意大利分为三个部分:南部西西里和那不勒斯称为西西里王国;中部是教皇国;北部是一些城市共和国,最著名的有热那亚、威尼斯、佛罗伦萨。=1\*GB2⑴威尼斯:位于亚得里亚海北岸的威尼斯,中古初期仅是一个渔村。因其扼守着东西方国际贸易通道,因而逐步发展起来。繁荣的国际贸易带动了威尼斯本地的手工业发展,最为突出的行业有造船业、丝织业和玻璃制造业,威尼斯铸造的金币“杜卡特”成为国际市场上通用的货币。=2\*GB2⑵佛罗伦萨佛罗伦萨是古罗马时期就存在的古老城市。11,12世纪时,佛罗伦萨发展起呢绒纺织业和丝织业。13、14世纪之交,金融银行业在佛伦罗伦萨迅速兴起。呢绒纺织与银行是佛罗伦萨的两大支柱性产业。15世纪,美第奇家族掌握了佛罗伦萨政权,最富有的手工工场主、商人、银行家组成的“肥人”阶层把持着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长老议会”。=3\*GB2⑶肥人与瘦人斗争:“肥人”是13世纪末,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对市民阶层中的商人、钱商和高利贷者的称呼,因为他们属于市民阶层中的富裕者,故得名。“肥人”组成了7个“大行会”,而各行业手工匠师组成了14个“小行会”与之对立。小行会会员及其帮工以及平民被称为“瘦人”,是佛罗伦萨人数最多的居民。领导城市的市政府是“肥人”的统治机构,因此“肥人”与“瘦人”之间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1378年,佛罗伦萨爆发大规模的“梳毛工人起义”。梳毛工人起义:“梳羊毛工人起义”是意大利城市佛罗伦萨在毛纺织业资本主义兴起,梳羊毛工人劳动强度加重,但工资低下的情况下,“肥人”与“瘦人”矛盾激化,于1378年所发生的一次起义运动。广大城市平民起而响应,“肥人”政权软硬兼施,瓦解、镇压了这次起义。在当时西欧各城普遍发生城市平民反抗城市贵族的斗争中,这次起义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雇佣工人反对工场资本家的武装起义运动。最先爆发反农奴制起义1303-1307年,在意大利北部北部皮埃零特地区爆发的由神职人员多里奇诺领导的农民起义.多里奇诺宣称,私有财产是世上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财产公有,预言将有一个没有私有财产的“千年王国”的到来,而促使这个“千年王国”到来的是被压迫者;号召被压迫者起来消灭收士和富人。起义者形成一支约6000人的武装,摧毁寺院,破坏庄园.1307年被镇压,多里奇诺惨遭杀害,这是中世纪西欧各国大规模农民起义中最早的一次。最早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最先爆发雇佣工人起义5、最早出现文艺复兴运动八、西班牙1、阿拉伯对西班牙的统治=1\*GB3①西班牙半岛原属罗马帝国的领土。5世纪末并入西哥特王国。711年,阿拉伯人和摩尔人侵入西班牙,占领伊比利亚半岛大部分.=2\*GB3②750年,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灭亡,王子阿布德·拉赫曼逃到西班牙,于756年取得西班牙政权,建立后倭马亚王朝,脱离巴格达哈里发的统治,到阿布德·拉赫曼三世(912-961)时,国势强盛,于929年正式称哈里发国家,定都科尔多瓦。=3\*GB3③阿拉伯人的统治下,西班牙经济文化十分繁荣,对西欧产生了重大影响。2、收复失地运动收复失地运动:收复失地运动是指西班牙人从阿拉伯人收复故土的一次斗争运动,具有民族解放性质。斗争从8世纪开始,到1492年结束,历史7个多世纪,其中以11-13世纪斗争最为激烈,13世纪末基本取得了胜利,但一直到15世纪末的1492年才最终结束。收复失地运动对西班牙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他促进了西班牙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产生,影响了西班牙以后的经济形态,使得宗教和科学文化得到进步发展,同时对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新航路开辟产生影响。=1\*GB2⑴收复失地运动的经过=1\*GB3①718年,在半岛北部建立阿斯土里亚王国;10世纪初向南挺进到雷翁,建立富雷翁王国;随后在杜罗河流域建卡斯提尔国家;1037年,卡斯提尔和雷翁合并,建卡斯提尔王国,逐渐发展成反阿拉伯人斗争的中心。=2\*GB3②在半岛东北部,分裂出那瓦尔王国、阿拉冈王国、巴塞罗那伯国,其中阿拉冈王国势力最大。1137年,阿拉冈王国和巴塞罗那伯国合并称阿拉冈王国,成为反阿拉伯人斗争的第二个中心=3\*GB3③在半岛西部杜罗河流域下游一带形成葡萄牙国家,成为反阿拉伯人斗争的第三个中心。三个王国领导反阿拉伯斗争,收复失地运动不断取得胜利,日益向南推进。到13世纪末。收复失地运动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只剩下半岛南端的格拉纳达(Granada)王国仍在阿拉伯人手中,直至1492年1月2日最后收复=2\*GB2⑵取胜原因=1\*GB3①首先是它具有民族解放斗争的性质,被征服的基督教居民受到阿拉伯人的政治经济宗教压迫。所以在反阿拉伯人的斗争中西班牙各阶层都投入到斗争的洪流中去,使收复失地运动取得最终胜利。=2\*GB3②阿拉伯国家内部分裂,社会矛盾尖锐,客观上有利于北方收复失地斗争的胜利=3\*GB3③收复失地运动还得到罗马天主教会和西欧各封建主的支持=3\*GB2⑶收复失地运动的影响(后果)1、政治方面长期的收复失地运动,促进了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形成,在伊比利並半岛上逐渐形成西班牙和葡萄牙两个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2、经济方面造成半岛上“外向型”的封建经济。葡萄牙经济作物种植业如葡萄和橄榄,西班牙以养羊为主的畜牧业特别发达。经济方面著名的是西班牙的“麦斯塔”即“教主同盟”3、科学文化方面西葡两国还乡接受了先进的阿拉伯文化,提高了半岛地区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4、宗教方面天主教会获得了大量财富,增强了地位。九、十字军东征1、十字军东征的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1.世俗封建主渴望获得土地和财富2.威尼斯、热纳亚的商人,想夺取东方的港口和市场,以便谋取暴利。3.农民为了摆脱困境,寻找生活出路。4.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客观形势有利于西欧封建主实行侵略计划。5.教会封建主的目的是要征服拜占廷的东正教,并迫使伊斯兰教徒改信天主教。6.1095年克勒芒宗教会议宣扬停止私战;拯救圣城。教会承诺:参加者可免除债务,可无需领主的同意转让土地,家属和财产受教会保护。2、十字军东征经过1.第一次东征(1096-1099)于1099年7月攻陷了耶路撒冷,城中所有的穆斯林男女老幼及犹太人全部被杀。十字军在东方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的黎波里伯国和安条克公国=1\*GB3①农民十字军:农民十字军约六七万人,他们来不及等待骑士队伍,在法国阿日尼的僧侣隐修士彼得和德国骑士穷汉瓦尔特的率领下,于1096年2月出发。=2\*GB3②骑士十字军: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主力部队是骑士十字军。1096年秋,法兰西、意大利和德意志西部骑士队伍3、4万人,开始了第一次东征。他们从洛林、里昂、土鲁斯和布林底西分4路出发,1097年春会合于君士坦丁堡,组成十字军联军。1098年,先后攻占爱德沙、安条克。1099年7月15日攻陷耶路撒冷城。=3\*GB3③近东的十字军国家:在占领了近东的一些地区后,十字军头目们开始在其所占领的地区建立侵略者的政权。有耶路撒冷王国、安条克公国、爱德沙伯国和特里波利伯国=4\*GB3④宗教骑士团:为了巩固和强化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罗马教皇先后建立了几个宗教性的军事组织――宗教骑士团,以保卫十字军的领地2、第二次十字军远征(1147—1149年)是在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国王康拉德三世率领下进行的。塞尔柱突厥人于1144年占领爱德沙,是这次远征的起因。出动较早的德意志十字军在小亚细亚被土耳其人击溃。法国十字军攻占大马士革的企图也落了空,故这次远征未达到任何目的。萨拉丁抗击十字军胜利。3、第三次十字军远征(1189—1192年)萨拉丁领导抗击十字军的胜利,震动了整个欧洲。德皇红胡子腓特烈,法王奥古斯都腓力和英王狮心查理联合组成了第三次十字军,企图重占耶路撒冷。由于德皇在小亚细亚乞里西亚过河时淹死,德国十字军即折回。英法两国国王矛盾重重,明争暗斗,1191年虽然攻占阿克城,但法王旋即折回欧洲,与德皇亨利六世缔结反英同盟。英王无力攻下耶路撒冷,仅与萨拉丁签订一项条约,萨拉丁允许基督教徒三年内可到耶路撒冷朝圣和经商。这次东征就此结束4、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1204)是教皇英诺森三世(1160-1216)发动的,目的是攻打埃及,但在威尼斯干预下转向拜占廷,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建立了拉丁帝国。拉丁帝国:拉丁帝国是指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在威尼斯反对进攻埃及的情况下,转攻拜占廷,攻占君士坦丁堡后所建立的一个帝国。随着君士坦丁堡的沦陷,拜占廷帝国大部分领土被占领。十字军在被征服的土地上,建立“拉丁帝国”(1204-1261)。下有三个附庸国家,即帖撒罗尼加王国、雅典公国和亚该亚公国。每个国家又分为若干封建领地。1261年8月,尼西亚皇帝米海尔·巴列奥略重新夺回君士坦丁堡,存在57年的拉丁帝国灭亡。5.最后几次十字军第5次(1217-1221),第6次(1228-1229),第7次(1248-1254),第8次(1270)十字军,规模都比较小,已成强弩之末。罗马教皇虽然野心不死,几次还想组织新的十字军,均无法实现。1291年,十字军失掉最后一个据点阿克城,十字军运动遂告彻底失败。6.十字军日益衰落的原因①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由于东方人民反抗十字军的正义斗争,狠狠地打击了西欧封建主,粉碎了他们的侵略野心。②13世纪初以后,对东方异教徒进行圣战夺取丰富战利品的号召渐渐失去吸引力。③各国王权在市民支持下开始强化。④西欧各国人民反封建斗争日益高涨,各国统治者与罗马教廷都有后顾之忧。因此,十字军运动走向下坡。7.十字军东征的影响1.侵略战争的性质,使被征服地区生产力遭到破坏;东侵对西欧人民是一场浩劫。2.十字军东征促使意大利各城市发展了与东西方的贸易。3.教会的势力大为提高。4.西欧封建主增强了对于货币的需求,从而促进了货币地租的流行。5.东侵加强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东欧拜占廷帝国查士丁尼时代的拜占廷=1\*GB2⑴拜占廷初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性=1\*GB3①拜占廷帝国的奴隶制具有奴隶制庄园规模不大,数量不多,且拜占廷可以从东方奴隶市场购买奴隶的特点奴隶制危机不象西罗马帝国那样严重。=2\*GB3②拜占廷帝国保存了奴隶制时代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形式多样,手工业由国家管理,商业发达城市工商业经济比较发达和稳定=3\*GB3③拜占廷经济的发展,使其保持了稳定的中央政权。=4\*GB3④有利的地理位置,地处三洲要冲,使其在抵御日耳曼人的进攻中处于有利地位,没有象西欧一样被摧毁。=2\*GB2⑵查士丁尼内外统治1.对内①编纂法典《民法大全》A、组成:4个部分:a、《查士丁尼法典》10卷,529年编成。b、《学说汇篡》(或《法理汇要》)50卷,533年编成。c、《法理概要》(或《法学家指南》)4卷533年编成。d、《新法典》(或《新律》《法令新编》),555年编成。B、内容:《民法大全》规定了奴隶制帝国的统治秩序,从法律上肯定了皇帝的专制权力,把皇权视为至高无上。a极力推崇君权,皇帝的旨意具有法律效力b把君权神圣化c规定奴隶和支农的无权地位d就拜占廷发达的工商业情况作了详细明确的规定C、意义:a、法典在加强中央集权和保护私有财产方面,具有超越时代和地域的意义。b、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c、12世纪起西欧,重新恢复对罗马法的研究,者以袈民法大全》作为研究和制定法律的基础d、对近代欧洲各国资产阶级立法(如《拿破仑法典》)产生了重大影响。②对人民起义实行严厉镇压,实行中央集权的统治2.对外①展开一系列征服战争A、533年贝利撒留远征北非,534灭汪达尔王国。B、536-555,意大利。536年北上进军意大利,攻占罗马。540年进攻东哥特王国首都拉文那,555年灭掉东哥特王国,控制了意大利半岛。C、意大利战事期间,查士丁尼利用西哥特王国的混乱,出兵占领西班牙东南部、科西嘉·撒丁尼亚、达尔马提亚、巴利阿利群岛等地。②在征服土地上进行恢复奴隶制的统治查士丁尼力图在被征服的土地上恢复奴隶制度的统治。占领意大利后,查士丁尼马上恢复旧罗马帝国的行政机构,让过去的贵族重新上台。于554手颁布“国务诏书”,以法令形式宣布恢复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和财产。查士丁尼的对外征战虽取得重大成就,但恢复奴隶制却违背历史潮流。拜占廷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拜占廷封建化的开始(7世纪初)希拉克略王朝建立6世纪末了世纪初,拜占廷面临奴隶、隶农和农民起义的高潮。在埃及爆发了伊萨克领导的起义,在多瑙河流域掀起了“斯卡马尔运动”。(602年)驻扎在多瑙河的军队也发动进攻,帝国开始长达8年的内战。(610年)非洲行省省长希拉克略被拥立为皇帝)建立了希拉克略王(610-711)。这样拜占廷的国家机器保留下来,但性质已发生变化,奴隶制迅速瓦解,封建关系成长起来,日益过渡到封建社会。希拉克略改革=1\*GB3①把北非和意大利进行的军区制移植到东方各省,全部军队分驻三个大区,各设督军一名。②建立军役和封建义务合一的军事屯田制。③为保证战争需要,希拉克略采取大批动用教产的措施,利用教会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号召全国军民同仇敌忾进行“圣战”,以打败异教和敢于入侵之敌。这一改革为后来“圣像破坏运动”埋下种子。拜占廷封建制度的发展(7世纪中一9世纪中)伊苏里亚王朝建立和利奥三世改革=1\*GB3①8世纪初,阿拉伯人对拜占廷发动新的进攻,皇帝狄奥多西三世束手无策,利奥击败阿拉伯人,逼迫皇帝退位,自己登上皇帝宝座,成为利奥三世,建立伊苏里亚王朝=2\*GB3②利奥三世改革:竭力整顿租税征收,改善帝国财政状况加强完善军区制,在亚洲部分建立7个军区,欧洲部分建立4个军区=3\*GB3③为保证新兴军事贵族利益,安定军士生活,需要大量土地和财产,分封给各级军事长官,由军士农民领取份地耕种,国家从中收取租税和贡赋。但大量土地掌握在拥有免税和免徭役特权的教会和修道院手中,影响了国家税收和军队巩固。圣像破坏运动圣像破坏运动:圣像破坏运动是伊苏里亚王朝为保证国家税收和实现军队巩固,于730年利奥三世首次发动的一次宗教和政治运动。运动开始后教会和修院的圣像、圣迹、圣物被捣毁,土地和财产被没收,修士被迫还俗参加劳动和承担赋税徭役。圣像破坏运动共分两个阶段,843年狄奥多拉宣布恢复圣像崇拜,历时117年的圣像破坏运动最终结束。但是皇权高于教权的原则继续存在,教会被没收的土地也无法收回,取得土地的军事贵族成为不同等级的封建主,军士和村社农民迅速沦为依附农民和农奴,使得拜占廷在封建化过程中前进了一大步。过程:=1\*GB3①730年,利奥三世召集御前会议,要求僧俗高级贵族在反对圣像崇拜的法令上签字=2\*GB3②教俗旧贵族依靠海岛为依托发动叛乱,被利奥三世镇压=3\*GB3③731年教皇剥夺利奥三世及圣像破坏运动者的教籍,利奥以剥夺教皇在南意大利征税权和伊利里亚管辖权为还击=4\*GB3④753年皇帝君士坦丁五世在查尔西顿召开宗教会议,通过了反对圣像崇拜,拥护皇帝宗教政策的决议,圣像破坏运动达到最高峰=5\*GB3⑤787年女皇伊琳娜宣布恢复圣像崇拜,第一阶段结束=6\*GB3⑥813年利奥五世继位,再次发动圣像破坏运动=7\*GB3⑦843年,狄奥多拉宣布恢复圣像崇拜,运动最终结束拜占廷封建制度的确立(9世纪中一11世纪末)强盛9世纪时阿拉伯对帝国威胁依然存在。但10世纪以后,国内矛盾发展,阿拉伯帝国衰落,拜占廷在马其顿王朝统治下加强封建制度,经济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第二个黄金时代”。拜占廷对阿拉伯战争处于有利地位,威胁得到缓和。第一保加利亚王国崛起成为拜占廷又一威胁,815年拜占廷战败保加利亚,缔结三十年和约。西蒙大帝时,冲突再起,894年拜占廷战败,接受屈辱条约,向保纳贡起义由于长期战争需要大量军费,导致捐税名目繁多。纳税实行连环保制度,导致大量中小土地所有者和自由农破产,土地集中在大封建主手中,促成大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封建关系迅速发展。同时社会矛盾急剧激化,引发一系列起义。保罗派:保罗派是小亚细亚流传的异端教派,受波斯摩尼教影响,主张善恶二元论,认为教会和教产属于魔鬼产物,必须铲除。因此他们主张消除教阶制度,简化宗教仪式,废除偶像崇拜,恢复早期基督教平等,具有明显反封建反教会纲领的社会民主派。827年官军攻陷他的根据地泰夫里卡,保罗派被镇压。托马领导的农民起义:821-823年,小亚细亚爆发托马领导的农民起义,并得到了保罗派的支持。起义领袖托马废除苛捐杂税,镇压豪强,打富济贫。政府对起义采取分化瓦解政策,并请求保加利亚国王镇压,823年起义失败“普洛尼亚”制度“普洛尼亚”制度又称“恩准制”与法兰克采邑制相似,是在封建大土地所有制迅速发展,失去土地人口增多,对税收兵源以及社会安定构成威胁,政府颁布法令禁止掠夺村社土地和军区制瓦解的情况下,于科穆宁王朝时期实行的一项以土地为基础旨在保证国家税收徭役和兵源正常供应的政治制度。政府将国家和农村公社土地分给公职贵族监领,终身享有监领地租税,不得世袭。监领主必须为国家服役,并按照监领地面积提供相应兵源为国家服役。监领主取得了领地上农民(巴力克)的支配权,农民必须向监领主缴纳租税和服劳役。后来监领主又得到了行政和司法权,监领地成为封闭型的封建大地产。普洛尼亚制暂时加强了国家和军队实力,但潜伏着离心倾向,导致分裂割据加剧。拜占廷的衰亡1.外族入侵和人民起义外族入侵:塞尔柱突厥人西欧十字军东征。人民起义:规模最大的一次是1342-1349年帖撤罗尼加人民举行的"吉洛特”起义2.帝国灭亡:1453年,拜占廷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所灭。1451年,新登基的奥斯曼素丹穆罕默德二世决心完成历代穆斯林统治者的夙愿,于1453年向拜占廷帝国发起最后一击。历经53天激战,君士坦丁堡失守,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军中。饱受千年苦难的拜占廷帝国终于消失在历史的云雾之中。君士坦丁堡也改称为伊斯坦布尔(伊斯兰城),成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首都拜占廷文化1.拜占廷文化发展繁荣的条件(1)拜占廷由古代罗马帝国延续而来,直接继承和保持了古典文化传统。(2)它位于东方,便于接触和吸收近东文明古国的先进文化。(3)拜占廷帝国境内众多民族,都有自己独创的传统文化,为拜占廷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源流。(4)拜占廷东正教的发展始终没有超越世俗政权,因而没有出现象西方那样由基督教垄断文化的情况。基督教在拜占建文化的发展中主要是起着参与作用,对异教文化的摧残和限制的作用不大。(5)拜占廷帝国在中世纪早期拥有许多发达的工商业城市。这些城市都是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拜占廷文化有三令主要源泉、即古典文化、近东文明古国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精通这三种文化传统的学者主要集中在东方2.拜占廷文化的特点拜占廷文化是希腊文化传统、基督教思想和东方风格逐渐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独具一格的文化,是多种文化融和和冲突的结果3.拜占廷文化的历史地位①在西欧由于蛮族入侵,古代文化遭到毁灭,拜占廷不仅保存了希腊罗马时代的古代文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它吸收了埃及、西亚等地的东方文明,使拜占廷的文化丰富多彩,具有综合的特色。②拜占廷的文化成就远远超出西欧,对后来的文艺复兴产生了很大影响,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③拜占廷文化对基辅罗斯、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等斯拉夫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3.主要成就拜占庭的艺术主要是为了光大宗教而服务。它的特点是,善于用色彩和镶嵌装饰,来表现事物的美丽和精巧。在教堂的墙壁上和天花板上,铺满了色彩绚丽的镶嵌画,这些镶嵌画是用不同色彩的石块、玻璃或珐琅镶着起来的。艺术品的图案常常是些圣人的小画像,不论是天使,还是圣徒,都有一种超尘脱俗的神态。最能体现拜占庭辉煌艺术成就的,是拜占庭的建筑艺术,尤其是宗教建筑。位于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艺术最伟大的代表。"索非亚”(Sophia)是智慧的意思,圣索菲亚就是神圣的智慧,指的是上帝。教堂是根据查士丁尼的命令,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兴建,据说工程动员了1万多名工匠,耗资32万磅黄金,建材上采用了从世界各地进口的大理石、象牙、宝石等。这项工程开始于532年,537年12月最终完成,历时5年多。圣索菲亚教堂的内部装饰极为富丽堂皇。每一寸可用空间,都用彩绘壁画、镶嵌画、石雕和金属细致的石刻使得柱头拱门边缘、飞檐布满了精装饰起来,地板、墙壁以及廊檐五颜六色。细的花纹。大主教的宝座以纯银制成,祭坛上悬挫着与金银混织的窗帘,上有皇帝和皇后接受基督和玛丽亚祝福的,画像。金黄色的祭坛更是以稀有的精美大理石制成,上面放置金、银质的圣器。据说,当查士丁尼第一次进入殿堂时,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噢,所罗门王啊,我已经超过您了!”他认为,自己所建的教堂超过了所罗门王当时所建的圣殿。拜占庭风格的教堂还散见于意大利和俄罗斯等地。比如意大利拉文那(Ravenna)的圣维塔利(Sanvitale)教堂、威尼斯的圣马可大教堂、莫斯科的圣华西里大教堂、诺夫哥罗德的哈基亚·索菲亚大教堂,也都是拜占庭风格的经典之作。从外部看,穹顶连着穹顶,大小穹顶互相呼应的格局,成了拜占庭风格教堂最显眼的特点。拜占庭文化除了在宗教艺术方面的贡献外,在人类文明史上,它也曾起到承先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拜占庭帝国没有受到蛮族的入侵,所以它保存了大量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珍品。拜占庭的学者们大量抄录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学术著作,并作了许多评注。有些著作曾被阿拉伯人买去,翻译成阿伯语,然后再被西方人熟识,有些则直接保留下来。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荷马与索福克勒斯等人的作品能够被后人认识,拜占庭帝国可以说功不可没。在哲学方面,拜占庭学者比较重视柏拉图的著作,这正好弥补了阿拉伯人重视亚里士多德而相对忽视柏拉图的缺陷,为文艺复兴时西方重新发现和认识柏拉图提供了材料。中世纪捷克捷克国家形成及其封建化捷克国家是居住在易北河上游的西斯拉夫人中的捷克人建立的国家6世纪时,捷克各部落已组成部落联盟。6世纪末7世纪初,在抵抗阿瓦尔人的斗争中,加速了国家的形成过程。7-9世纪是捷克原始公社解体,阶级和国家产生的阶段。捷克公国在7-8世纪之交开始形成.9世纪初,形成最早的封建国家——大摩拉维亚(830-906),862年,第二任王公罗斯提斯拉夫(846-870)请求拜占廷派传教士到摩拉维亚传教。863年,拜占廷里西尔和美多德兄弟到摩拉维亚传教。9世纪末,拜占廷布教团被赶出摩拉维亚,罗马天主教会开始在这里占据统治地位、895年,以波希米亚为中心形成捷克国家。10世纪时主要处于德国控制之下。10世纪末获得独立。10世纪起,封建关系有了长足发在波列斯拉夫一世(935-967)曾以土地为采邑分赐给亲兵,培植了一批封建贵族。同时又把土地赐给教会,产生了一批教会大封建主。到12世纪,封建主阶级已形成两个阶层:大贵族称“潘”,中小贵族称骑士农民则获失土地,依附于封建主,变成农奴,捷克的封建制度基本形成。胡司宗教改革(1)改革背景=1\*GB3①德国移民加剧了捷克社会和民族矛盾。=2\*GB3②土地集中在德国贵族手中,农民份地减少,城市也被德国城市贵族把持,致使捷克国内阶级矛盾不断激化。=3\*GB3③遍布城乡的基督教会亦被德国籍教士把持着,教会、修道院及各种托钵僧团广占土地,富埒王候,成为捷克境内最大的封建主。教会封建主不仅奴役和剥削广大农民,而且以各种手段来搜刮民众的钱财,如滥发赎罪券。教会成为整个社会矛盾的焦点=4\*GB3④为压制捷克民众的不满和反抗,布拉格大主教区设立了宗教法庭,以清肃异端为名来镇压人民反抗。捷克人民和教会下层教士掀起一场教会改革运动予以回击。捷克人民反封建统治的斗争有两大特征,一是反封建的阶级斗争与反德国贵族压迫的民族斗争紧紧交织在一起;二是反封建斗争的矛头直接对准了教会。(2)改革内容在伯利恒教堂的讲坛上,胡司多次抨击高级教士的贪婪邪恶,并提出自己的改革主张。=1\*GB3①教会占有财产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教产国有化,传教士应象早期基督教徒那样过清贫生活。=2\*GB3②主张教权应服从于世俗政权,神职人员要服从国家。=3\*GB3③主张取消教士享有的特权,改革繁琐奢华的宗教仪式,建立民族的廉俭教会。=4\*GB3④把《圣经》翻译成捷克文,主张用捷克语传教=5\*GB3⑤主张不通过教会而直接信仰《圣经》(3)胡司战争胡司战争起因:1412年,胡司进行公开攻击教皇贩卖赎罪券,主张改革教会,否认教皇的最高权力,被教皇革除教籍。1414年,康士坦茨宗教会议召开。会议将解决胡司异端问题列入议程,并通知胡司赴会受审。康士坦茨会议根本不给胡司以中辩的机会,把他逮捕,并投入地牢。1415年7月,宗教会议判处胡司为异端,剥夺教职,交付德皇处置,于7月6日把胡司活活烧死。捷克人民得知胡司殉难的消息后,立即掀起反抗教会统治和外族压迫的浪潮。胡司战争经过:=1\*GB3①1419年7月30日,经过长期酝酿、组织、发动,胡司战争爆发。起义者到处捣毁教堂、修院,进攻官吏和贵族邸宅,占领市政厅,掌握市政=2\*GB3②1420年,起义队伍分成以中产阶级、小贵族、富裕农民组成的圣杯派和以农民、矿工、平民和手工业者组成的塔波尔派=3\*GB3③1420年-1431年德皇组织五次十字军“征讨”。均被起义军粉碎。=4\*GB3④德国和捷克教俗封建主利用圣杯派来打击塔波尔派他们满足圣杯派的部分要求,与圣杯派达成妥协。1433年,巴塞尔宗教会议决定由教会出钱支持圣杯派发动反塔波尔派的战争。这样,在1434年,教会与圣杯派联合反对塔波尔派的战争爆发。5月,双方在里旁决战。塔派战败。胡司战争失败3.胡司战争意义①起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国际影响。这次农民战争,无论在时间的持久、斗争规模的巨大、纲领的鲜明、军队的组织性、斗争的坚韧等方面,都是欧洲以往任何一次农民战争所不及的②这次战争沉重地打击了以教皇和德皇为首的教俗反动势力,保证了捷克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政治独立。同时,促进了捷克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从思想上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③塔波尔派的革命思想,迅速传遍整个欧洲,大大鼓舞了欧洲各国人民反奴役的斗争,为16世纪德国农民战争和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中世纪俄罗斯基辅罗斯公国东斯拉夫原始公社制解体东斯拉夫人约在五六世纪时迁至东欧平原,七八世纪时原始公社制开始解体,由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公社逐渐转为地域联系的农村公社和大家族公社。氏族部落定居后形成村落,村落便是农村公社。这种农村公社北方称为“米尔”,南方称为“维尔福”基辅罗斯建立基辅罗斯由瓦里亚格人建立。瓦里亚格人是诺曼人的一支,为与拜占廷和阿拉伯贸易,在八九世纪侵入第聂伯河和伏尔加河流域。东斯拉夫各部落内讧不断,战争不已,为了维持秩序特邀瓦里亚格人军事首领做王公,于是留里克兄弟于862年成为罗斯王公,建立留里克王朝。882年,留里克王朝击败南方基辅国家,并迁都基辅,开始基辅罗斯统治。基辅被称为“罗斯诸城之母”。初期征服和对外贸易1.索贡巡行留里克王朝初期,大公的剥削方式比较原始,主要通过"索贡巡行”。当时基辅政权的任务之一是从周边各地区和部落收取贡赋。每年冬初都要举行“索贡巡行”,挨家挨户向被征服居民征收区粮食、皮毛、蜂蜜、蜂蜡等贡物,到第二年春天运到君士坦丁堡出售,大公酬劳亲兵的方式也是分配贡物。素贡巡行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和灾难,不断引起人民的反抗。为了防止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