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质量监测 大气中PM含量的测定_第1页
空气质量监测 大气中PM含量的测定_第2页
空气质量监测 大气中PM含量的测定_第3页
空气质量监测 大气中PM含量的测定_第4页
空气质量监测 大气中PM含量的测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任务内容1相关知识2样品监测3任务考核4知识点一:什么是PM2.5?知识点二:PM2.5的监测体系知识点三:PM2.5的环境管理措施任务2.3大气中PM2.5含量的测定1、任务内容滨海校区校园内空气中PM2.5含量的测定任务2.3大气中PM2.5含量的测定任务分析

完成校园内空气中PM2.5含量测定,需要具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什么是PM2.5?★PM2.5的监测体系★PM2.5的环境管理措施★数据处理、误差计算★分析天平、超细纤维玻璃滤膜的使用任务2.3大气中PM2.5含量的测定1、小组讨论制定监测方案2、下发工作任务单3、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任务计划任务2.3大气中PM2.5含量的测定知识点一:什么是PM2.5?2、相关知识一、PM2.5的概念知识点一:什么是PM2.5?2、相关知识一、PM2.5的概念知识点一:什么是PM2.5?2、相关知识颗粒物污染较重的中国城市主要分布示意图一、PM2.5的概念知识点一:什么是PM2.5?2、相关知识总悬浮颗粒物Dp≤100

m

totalsuspendedparticulates,TSP

可吸入颗粒物

Dp≤10

m

inhalabalparticulates,IPparticulatematter,PM10

细粒子Dp≤2.5

mfineparticleparticulatematter,PM2.5

包括液体、固体或者液体和固体结合存在的,并悬浮在空气介质中的颗粒

能进入人体呼吸道,且能长期漂浮于空气中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更长,对健康的危害更大一、PM2.5的概念知识点一:什么是PM2.5?2、相关知识PM2.5——细颗粒物,也叫可入肺颗粒物,是对空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这些颗粒非常细小,人的肉眼无法看到,它们可以在空气中漂浮数天。人类纤细的头发直径大约是70微米,比最大的PM2.5还大近三十倍。二、PM2.5的来源知识点一:什么是PM2.5?2、相关知识来源自然源人为源直接排放间接转化火山爆发、沙尘暴、森林火灾、浪花等二、PM2.5的来源知识点一:什么是PM2.5?2、相关知识二、PM2.5的来源知识点一:什么是PM2.5?2、相关知识风扬尘土火山喷发——火山灰森林火灾漂浮海盐花粉PM2.5细菌真菌孢子二、PM2.5的来源知识点一:什么是PM2.5?2、相关知识间接排放燃烧过程化石燃料生物质燃料垃圾焚烧煤、汽油、柴油秸秆、木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气挥发性有机物空气转化PM2.5直接排放三、PM2.5的成分知识点一:什么是PM2.5?2、相关知识元素碳、有机碳化合物、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各种金属元素,钠、镁、钙、铝、铁等地壳中含量丰富的元素主要成分常见成分铅、锌、砷、镉、铜等主要源自人类污染的重金属元素三、PM2.5的成分知识点一:什么是PM2.5?2、相关知识四、PM2.5的危害知识点一:什么是PM2.5?2、相关知识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注意到颗粒物污染与健康问题之间的联系。在美国,每年由于颗粒物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数约为2.2万-5.2万人。在欧洲,由于颗粒物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数高达20万。四、PM2.5的危害知识点一:什么是PM2.5?2、相关知识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颗粒物造成伤害其他器官间接影响呼吸道受刺激、咳嗽、呼吸困难、降低肺功能、加重哮喘、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心律失常、非致命性的心脏病、心肺病患者的过早死等。四、PM2.5的危害知识点一:什么是PM2.5?2、相关知识颗粒物的大小决定了它们最终在呼吸道中的位置。较大的颗粒物会被纤毛和黏液过滤,无法通过鼻子和咽喉。PM10可以穿透这些屏障达到支气管和肺泡。PM2.5具有更强的穿透力,可能抵达细支气管壁,并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比表面积大,更易吸附有毒害的物质。四、PM2.5的危害知识点一:什么是PM2.5?2、相关知识四、PM2.5的危害知识点一:什么是PM2.5?2、相关知识在欧盟国家中,PM2.5导致人们的平均寿命减少8.6个月。PM2.5还可成为病毒和细菌的载体,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推波助澜。老人、小孩以及心肺疾病患者是PM2.5污染的敏感人群。知识点二:PM2.5的监测体系2、相关知识知识点二:PM2.5的监测体系2、相关知识知识点二:PM2.5的监测体系2、相关知识当时中国通用的API只考虑了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数据不同的原因是计算方法不同。美环保署实施的AQI指标是综合PM2.5、PM10、一氧化碳、二氧化硫、臭氧和二氧化氮的浓度计算出来的;知识点二:PM2.5的监测体系2、相关知识一、我国的PM2.52000年,在北京的5个监测点测得的PM2.5年均值为101微克/立方米;2008北京奥运会的17天中,在北大测得的PM2.5最低28.2,最高147.4微克/立方米,平均64.7微克/立方米。知识点二:PM2.5的监测体系2、相关知识2010年9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的一张全球空气质量地图知识点二:PM2.5的监测体系2、相关知识二、PM2.5的环境背景值在美国和西欧,背景浓度大约为3-5微克/立方米,澳大利亚的背景浓度也在5微克/立方米左右。即使没有人为污染,空气中也有一定浓度的PM2.5,这个浓度被称为背景浓度。中国的背景浓度有多高?目前尚无公开的数据。知识点二:PM2.5的监测体系2、相关知识三、PM2.5的标准PM10PM2.5年平均值无15µg/m³24小时平均值150µg/m³35µg/m³美国作为较早研究PM2.5的国家,于1997年就通过了相关标准,并在2006年发布了更严格的标准。美国通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对颗粒物进行限制,标准如右表:知识点二:PM2.5的监测体系2、相关知识三、PM2.5的标准日本的PM2.5标准值与美国的相同,于2009年9月9日发布PM2.5年平均值15µg/m³24小时平均值35µg/m³知识点二:PM2.5的监测体系2、相关知识2011年1月1日开始,环保部发布的《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开始实施。《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首次对PM2.5的测定进行了规范,但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中,PM2.5并未被纳入强制性监测指标。知识点二:PM2.5的监测体系2、相关知识2012年2月29日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发布,PM2.5终于写入“国标”。知识点二:PM2.5的监测体系2、相关知识PM2.5年平均值35µg/m³24小时平均值75µg/m³我国拟定于2016年实施与世卫组织“过渡时期目标-1”等同的新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相关知识知识点三:PM2.5的环境管理措施国外经验不断提高空气质量标准建立科学的监测评估体系政策保障区域减排战略协同控制减少污染物排放知识点三:PM2.5的环境管理措施2、相关知识增加科研投入与科技创新实施区域污染分区分类管理制定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目标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实施联防联控和行业准入优化能源结构强化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开展PM2.5精细来源解析与污染防治示范加大环境信息的公开力度探索建立以人体健康为导向的环境风险防控体系我国可采取的措施1、小组汇报监测方案2、教师指导,确定监测方案

任务决策任务2.3大气中PM2.5含量的测定1)HJ618-2011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2)HJ656-2013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手工监测方法(重量法)技术规范3)HJ93-2013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4)ISO13138-2012空气质量--人体呼吸系统中悬浮微粒沉积的采样规则

查阅资料3、样品监测样品性质及相关信息滨海校区校园内气体无色气体分析方法确定

重量法通过具有一定切割特性的采样器,以恒速抽取定量体积空气,使环境空气中PM2.5被截留在已知质量的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的重量差和采样体积,计算出PM2.5浓度。方法提要3、样品监测1、依据监测方案准备所用仪器2、配制所需溶液3、按照方案采样进行监测4、填写任务报告单

任务实施任务2.3大气中PM2.5含量的测定仪器:3、样品监测序号仪器名称规格1PM2.5切割器、采样系统切割粒径Da50=(2.5±0.2)μm;捕集效率的几何标准差为σg=(1.2±0.1)μm

2玻璃纤维滤膜滤膜对0.3μm标准粒子的截留效率不低于99%3分析天平感量0.1mg或0.01mg4恒温恒湿箱(室)155干燥器内盛变色硅胶6中流量流量计量程(60~125)L/min;误差≤2%采样器流量校准实验步骤3、样品监测滤膜准备采样数据记录称重数据评价数据处理检查与评价■仪器规范使用方面■滴定技术方面■滴定终点判断方面■数据记录、计算方面■误差方面知识拓展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一、测定方法GB/T15432-1995中测定总悬浮颗粒物的方法,适合于大流量或中流量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进行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二、测定原理通过具有一定切割特性的采样器,以恒速抽取一定体积的空气,则空气中粒径小于100μm的悬浮颗粒物被截留在已恒重的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样体积,即可计算TSP的质量浓度。滤膜经处理后,可进行化学组分测定。

知识拓展自然降尘量的测定降尘总量的测定(1)步骤:重量法知识拓展(2)计算:M-降尘总量(t*km/月)w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