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与文化的自觉西蒙娜·德·波伏娃的语言研究及其对女性主义批评的影响_第1页
性别与文化的自觉西蒙娜·德·波伏娃的语言研究及其对女性主义批评的影响_第2页
性别与文化的自觉西蒙娜·德·波伏娃的语言研究及其对女性主义批评的影响_第3页
性别与文化的自觉西蒙娜·德·波伏娃的语言研究及其对女性主义批评的影响_第4页
性别与文化的自觉西蒙娜·德·波伏娃的语言研究及其对女性主义批评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性别与文化的自觉西蒙娜·德·波伏娃的语言研究及其对女性主义批评的影响

西蒙娜德波娃是继弗吉尼亚韦尔夫之后的一位对女权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女性作家和思想家。她提出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观点,首次在理论的层面上让人们认清了女性沦为第二性的社会文化原因,从根本上改变了女性对自身、对男性以及对男、女两性之间社会关系的认识,对世界女权运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本文无意就波伏娃对西方女权运动所产生的影响作全面梳理和评估,而是试图分析和探讨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所体现出的对语言理论方法的运用以及她对日常生活、宗教、禁忌等方面语言问题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就波伏娃的语言研究对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所产生的影响,作一些较为深入的探究。一女性自由主义对外语教学的影响波伏娃生活的时代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已开始为人所熟知,英美新批评和法国结构主义开始在文论和批评领域产生广泛影响,对语言重要性的社会认知及波伏娃所受的高等教育,注定了她对语言的认识和以前的女性主义者有着不一样的深度、广度和角度。(一)男性作为女性主体、参照物被区分的他者—波伏娃从对性别概念的定义和区分入手,运用语言学理论和逻辑修辞方法,对女性的第二性社会地位和他者身份进行揭示,对父权文化传统进行批判。和传统的对女性的认识强调生理、政治、经济等决定论观点截然不同,波伏娃对女人的认识是石破天惊的“形成”论。而对于女人是如何被人类文化整体所“形成”这个问题的揭示,波伏娃首先运用了语言学方法:她从“人”(man)一词的词源词义分析入手,借“女性”这个性别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发掘和界定,考察“女性”与“男性”性别概念的相互关系,对涉及到女性的“他者”概念进行界定和区分。波伏娃在《第二性》序言中愤愤不平地指出:“人就是指男性。男人并不是根据女人本身去解释女人,而是把女人说成是相对于男人的不能自主的人。……定义和区分女人的参照物是男人,而定义和区分男人的参照物却不是女人。她是附属的人,是同主要者相对立的次要者。他是主体(theSubject),是绝对的,而她则是他者(theOther)。”1波伏娃把男女两性存在状态的差异和权力关系用一句话就准确而深刻地概括了出来——在两性关系中,女性是男性在把自身界定为男性的过程中被树立的,即定义和区分女性的参照物是男性,而定义和区分男性的参照物却不是女性,这样相互性便被取消了,“男性把女性变成了他者,‘女人是他者’亦即女人是客体和次要者,男性成为主体和主要者,是整个人类的标准。”2处于这种情况下,女性在社会中显然不会具有属于自己的主体位置,只能作为他者而存在。波伏娃不仅仅从性别的概念界定入手来戳穿男性文化的语言伎俩,而且对女性“他者”的悲剧性实质从存在主义哲学的意义上进行深刻的揭示:“‘theOther’的真正含义是指那些没有或丧失了自我意识、处在他人或环境的支配下、完全处于客体地位、失去了主观人格的被异化了的人。”3作为他者,女人缺乏独立的思想,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欲望。她的价值观念由男人的需要来决定,她的身份依照男人的身份而定义。波伏娃通过对女性“他者”社会地位和文化处境的揭示,将对男/女两种性别的认识由生理结构所决定的本质论立场转向文化的层面,从而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对于性别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这种从语言出发探讨文化构成的方法,体现出波伏娃所受的思维教育训练和对语言理论的掌握和运用。同时,也体现出她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之深刻,对父权主义文化批判的切中要害。(二)波伏娃对语言现象原因的认识除了语言方法的运用之外,波伏娃还对日常生活中带有性别歧视色彩的语言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深刻的剖析,女性主义思想家的敏锐、存在主义哲学家的深刻都由此得以体现:“一个男人要表达他和某女人发生肉体关系之事实,即说他曾‘占有’她,或‘拿’过她;希腊人称一个不曾和男人有过关系的女人为‘未被制服的处女’……男性之色情词汇常引自军队术语:情人具有大兵之魄力,她的器官紧张如弓,射精是‘爆炸’;他谈及攻击、侵袭、战胜。在他的性激动中,含有一种英雄主义的味道。”4如果仅限于关注或描述这样一种语言现象,那最多体现出作家对语言的某种敏感和中产阶层妇女对粗鲁语言的一种鄙夷,不足为奇。关键在于,波伏娃还引用作家班达的作品《LeRapportd’Uriel》中的观点,对这种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一针见血的深刻剖析:“生殖之行为,存在于一人被另一人所占据;它一方面硬塞给人一个征服者之观念,另一方面又塞给人某物被征服之概念。的确,当人们谈起他们的爱情关系,即使最文明的人也说及征服、攻打、侵略、包围,以及防卫、战败、投降,明显地将恋爱观念套入战争观念。”4波伏娃认为男人的特权地位“来自生理上的进取角色与社会上之领袖或主人身份的合而为一;就是由于这社会功能之差异,生理方面的区别才变得有意义。因为男人是世上的统治者,他认为他的欲望之强烈是他统治权之表征;人们认为性欲强的男人强壮、有势——暗示着活跃与超越。但在女人一方,因为她只是一‘物’,她将被形容为‘温暖’与‘冷感’,也就是说,她表现的将永远只是被动之性质。”4通过对这种语言现象的深层心理积淀的分析,波伏娃对语言的男性强权色彩进行揭示,并指出这种语言特权对于培养男性的进取角色与巩固男性社会统治者的心理有着重要作用。她通过这种对男性独特生活语言与其内心意识联系的分析,得出这样一种认识:“所谓‘真正的女人’是文化的人工产物,正如以前的宦官阉人。她的卖弄风骚与顺服之‘天性’,实在是被教出来的,正如男人的阳性骄傲亦是被教出一般。”4学者高宣扬对波伏娃思想的睿智和认识的深刻独特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也许西蒙·波伏娃成了西方文化史上第一位将两性关系问题同西方文化和整个传统文化的产生历史整体联系在一起的思想家。她指出性的二元性如同其他一切的二元性一样是通过一场冲突而呈现出来的。因此可以理解,如果两个当中的一个成功地向另一个强制地造成它的优越性,那么优胜者就变成为绝对者。”5语言已然成为波伏娃观照性别与文化构成的一个重要纬度,体现出她对语言问题思考和认识的深度。(三)对女性心理的批判除了对日常生活语言与性别意识的养成相联系外,波伏娃还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一般人很少关注的宗教语言、色情语言和神话,对这些话语在性别心理形成的不同阶段、不同方面所施加产生的各种影响进行研究,把对第二性文化成因思考的触须延伸到人类语言的多个领域,使读者认识到语言作为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因素,对女性卑下地位的形成所产生的或隐或显、潜移默化的作用。“‘感谢主……他没有把我造成个女人。’犹太人会在他们的晨祷中说,然而他们的妻子却驯服地祷告说:‘感谢主,请照他的意志赋予我生命。’柏拉图在感谢主赐给他恩宠时说,第一,他生下来是自由的,不是奴隶,第二个,他是男人而不是女人。”4“天主教对年轻女孩尤其发生迷惑之影响。处女下跪,听得天使之言语,乃回答:‘看呀!主之婢女。’等等。”4而对于神话对女性心理的负面影响和作用,波伏娃也有着明确的揭示和批判:“女人由于不是作为主体确立的,没有创造反映她们计划的男性神话;女人没有属于自己的宗教和诗歌:她们仍然是通过男人的梦想去梦想。她们崇拜的是男人创造的天神……男女两个类别的不对称,表现在有关性的神话的单向构成中。”1通过这些语言材料的展示和分析,波伏娃让人认识到,现代社会中男女两性之关系,女人处于绝对依附于父亲和丈夫的地位,始终摆脱不了低于男性的命运。男人不属于女人,但女人却属于男人。“‘大自然是仁慈的,因为它把女人赐予男人’。在这些句子和其他类似的句子中,男人再一次以狂妄而幼稚的口吻断言,他在这世界上的在场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和权利,而女人的存在是一个普通的偶然事件。”1可以说,体现男权观念形态的宗教语言、色情语言和神话对女性第二性卑下地位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四)波伏娃对语言的研究波伏娃还对女性成长过程的某个阶段对语言的特殊的感受和女性心理体验进行研究和探讨:“人们对字眼与意象开玩笑,为的是抹煞危险的魔力。我见过年轻的女生们,在拉丁文中看到temur(臀骨)一字,就爆出笑声……淫秽语言之运用不仅是种抗战的方法,它亦是对成年人之挑衅,一种对神物之亵渎,一种故意的乖戾行为,嘲弄着自然与社会。”4少女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青春叛逆期对禁忌语言的使用,其目的不在于语言字面含义本身,而在于借此行为表达内在微妙复杂的叛逆心理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反抗。波伏娃通过对这种特殊语言现象的关注,将语言与女性性别意识建立和身心成长紧密联系起来,从心理学角度来探讨研究语言问题。波伏娃率先将语言与文化、与女性第二性的主体心理联系起来,对语言问题极为关注和重视,研究的涉猎面广,思考极具深度,表明她已经具备自发的语言意识。虽然这些在《第二性》中所占不多,但作为西方女权主义的“圣经”,足以给其她女性主义者提供思想启迪和理论的生长点。二波伏娃的语言观作为前后相继,又都对女性主义运动产生重要影响的杰出女性,波伏娃与弗吉尼亚·伍尔夫都看到了经济的独立对妇女获得自由与解放的第一位的作用,而在对语言问题的认识上,二者之间也有着诸多相同之处,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形成了继承与超越的关系。就女性主义运动和女性主义批评发展的历史来说,弗吉尼亚·伍尔夫率先关注和探讨文学语言中的性别问题,提出了女性语言的概念,认为可以找到一种女性语言句式来表达独特的女性生活经验和情感。伍尔夫侧重于对文本语言形式层面的探讨,强调形式与内容的对应以及独特的女性语言风格呈现,体现出工具论的语言观。在伍尔夫对文学语言思考的基础上,波伏娃开始了新的语言探究路径。她将语言与女性的生活、成长以及性别心理的形成联系起来,将语言问题由伍尔夫所关注的文学引向了现实生活,从女性经验和情感的诗意表现引向了两性性别意识的语言构成,把对语言问题的思考,拓展到了性别与文化传统形成的关系及作用上。这其中有些是波伏娃自己的创见,也有对其他领域如宗教、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学者对语言问题思考成果的借鉴。波伏娃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语言和逻辑修辞方法,对男性、女性的性别进行概念上的定义和区分,找到了能深刻揭示女性“他者”地位的文化成因。她将语言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从不同的领域和角度来进行分析和探讨。虽然这些话语比较分散,但已呈现出一种系统性、连续性,构成其思考第二性成因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波伏娃对语言问题的思考不是简单地提及或浅尝辄止地描述,而是理性地分析种种语言现象,探讨其背后的成因,剖析其对女性心理、生理以及性别文化传统产生了何种作用,施加了何种影响等,有着颇具理论深度的思考和研究。虽然还没有完全摆脱工具论语言观的影响,但她对语言问题思考的深度、理论性和系统化程度,都是伍尔夫所不及的,其对女性主义批评特别是后现代女性主义批评的影响,也远远超过了伍尔夫。如果说伍尔夫是女性主义批评的启蒙人、奠基者的话,波伏娃则可以成为女性主义批评的精神和理论的双重导师。三女性思潮的发展由波伏娃所开创的现代女性主义文化革命运动和思想理论建设,推动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整个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的发展。就语言研究方面来说,她对女性主义批评的影响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西方文化的“他者”思想波伏娃对女性性别概念的界定和对女性“他者”地位的审定,为女性主义批评对男权文化传统的批判提供了理论的依据和斗争的出发点。他者不是波伏娃的创造,“他者的范畴像意识一样原始。在最原始的社会中,在最古老的神话中,总是可以找到自我和他者的二元论;这种区分开始并没有置于性别区分的情势中”,但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演变出的结局却是:“女人相较男人而言,而不是男人相较女人而言确定下来并且区别开来;女人面对本质是非本质。男人是主体,是绝对;女人是他者。”1她尖锐而又不失深刻地提出“为什么女人是他者”的问题,并且给予了明确的解答:“那些制订和编纂法律的人,作为男人,使他们的性别有利,法学家又把法律变成准则。”1男权统治将法律、神学、哲学、文学等通通为他们所用,而且将男性特权和优势通过各种文化运作使其社会化和内在化,成为模塑西方人思想意识和精神心态的基础。在这种不合理的男女两性关系前提下,产生出了作为西方文化基本概念的“自身”、“主体”、“他者”和“客体”及其相关思想意识。如此一来,作为“他者”的女人也就自然地变成为“消极的”、“被动的”、“否定的”和“反面的”,女人也因此处于被决定和被限制的地位,被剥夺了一切平等的双向互动性。多元分化流派众多的女性主义批评从波伏娃的思想中获得极大的理论启发,如英美女性主义批评的代表苏姗·格巴在揭示各种男性本位的创造神话时明确指出:无论是皮格马利翁的象牙女郎还是阿特伍德诗中两个男孩用泥巴捏出的女人,“都是男性想象力的产品,是为了男人享用而被创作出来的物体。正如西蒙·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的那样,菲勒斯作为君临一切的化身,把女性贬为一个他者”。6更重要的是,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者在接受波伏娃“他者”思想的基础上,对“他者”的概念进行了新的界定和诠释。她们认为,妇女是他者,但是这样的他者具有种种优越性,没有必要去超越。因为“他者的处境可以使妇女退避三舍,从而批评主流文化力求强加给每个人、包括那些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在这里是妇女的社会规范、价值和实践。他者性与压迫、劣等的种种联系而言,其意义远远超过压迫、劣等的社会处境。他者性也可以是一种存在方式、思想方式和讲述方式,它使开放、多重性、多样性和差异成为可能”5。从女性主义学者罗斯玛丽·帕特南·童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波伏娃的他者理论及其语言学方法运用对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深刻影响。(二)男性属性别差异波伏娃强调在西方文化中,“两性的关系并不是正负电流、两极的关系:男人同时代表阳性和中性,在法文中‘男人们’用来指人,即‘人’这个词的特殊含义吸取了‘男人’这个词的一般含义”1。她把性别问题的思考与语言联系起来,将语言的性别属性问题突显出来。受此启发,女性主义批评家和一些语言学家发现这样一种规律性现象,在西方各国的语言中,“阳性”与“肯定的”、“积极的”以及“正面的”都是同义词,也就是说,男性不但代表男性、阳性自身,而且又极为巧妙地以正当化的“中性”的面目和形式而出现,以至使它成为整个“类”的代名词。波伏娃的《第二性》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译成英文,对欧美女性主义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1973年,罗宾·莱克芙提出了“女性语言”的概念,运用语言学专门术语对语言性别差异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内省式的假设,并于1975年出版《语言与女性的位置》一书,“书中指出,在语言所反映的世界图景中,男性居于中心地位,而女性形象却残缺不全,男女在语言使用上所反映出的性别差异是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的体现。Lakoff的观点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兴趣。其后几乎所有的有关语言和性别关系的研究都直接或间接地引用或评论到她的观点”。7莱克芙的研究开创了语言学又一门新的分支学科——性别语言学,而奠定学科基础的《语言与女性的位置》一书与波伏娃《第二性》英译本出版的时间前后相继,两者之间绝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巧合,因为该学科的理论前提和研究方法,与波伏娃将语言与性别、与文化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有着内在的继承关系。(三)女性批评:语言与文化的女性意义波伏娃对传统语言以男性为中心的单向度的特点进行了明确的揭示和批判,她认为:传统语言是一种对男性优惠的语言,因为它在运用过程中,始终都是以男性作为主体进行论述的。西方传统语言的这种结构,随着菲逻各中心主义原则对于男性主体地位的正当化而不断得以加强。依据这种语言,女人永远是“非男人”;永远是“他者”。在说话和论述中,女人只能以被动语气和被动式表达或被表达,女人永远没有自我。传统的父权主义利用这种单向度的语言,不断地再生产对女性进行压迫的观念、制度和整个社会文化体系,将本来完全属于自然性质的男女两性差异,发展并巩固成为男性父权主义文化,从而将男权至上的社会文化制度对女性的压迫永久化。这种对性别、语言、文化之间关系的梳理,为女性主义批评对语言男权属性的清算和批判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波伏娃之前,女性主义运动主要局限于政治、经济等社会的显在层面,而波伏娃对女性第二性文化成型的过程展示,将语言和文化在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