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梁思礼,爱国的梁家驯火者董海旺2016年4月14日,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梁思礼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从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到第一艘神舟飞船,梁思礼与第一代航天战士一起,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创建起完整坚实的中国航天事业,使中国居世界航天强国之列。有人曾问梁思礼:“您从父亲那儿继承下来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他回答:“爱国!”“父亲生前曾说过,‘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这句话支撑了梁思礼一生的追求。幼年的梁思礼确实讨人喜欢。每次觉察到父亲要抽烟,他就主动把烟连同烟嘴、火柴、烟灰缸一同递到父亲跟前,引得梁启超非常高兴,以至于父亲只要两三天见不到就心头痒痒。然而,父亲并没有陪伴梁思礼太久,在他5岁时离开人世。“父亲对我的直接影响较少,几个哥哥姐姐都受过父亲言传身教,国学功底数我最弱,但爱国这一课,我不曾落下半节。他遗传给我一个很好的毛坯,他的爱国思想通过我的母亲及他的遗著使我一生受益。”梁思礼曾回忆道。赴美留学前,梁思礼几乎都在天津。1941年中学毕业后,他便随三姐梁思懿前往美国留学。在嘉尔顿学院学习两年后,梁思礼放弃了嘉尔顿的奖学金,改领每月微薄的盟国津贴,转入以“工程师摇篮”著称的普渡大学,改学电机工程。因为那时的他一直想走工业救国之路。1945年,梁思礼从电机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随后,梁思礼来到辛辛那提大学一边工作一边读书,并在那儿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49年9月,得知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后,梁思礼动员留美学生回国,同时自己也以身作则带头回国。1956年10月,中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梁思礼被任命为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风华正茂的梁思礼,奔跑在梦想与火箭齐飞的路上。但很快,1962年的东风二号导弹发射试验,令踌躇满志的梁思礼尝到了失败的痛切。这枚导弹发射后不久,便摇摇晃晃,像喝醉了酒,伴随着“轰”的一声巨响,落在距发射点300米的地方。望着炸出来的大坑,在场的航天人泣不成声:“我们真的不成吗?”梁思礼却一言不发。后来回忆起这一幕时,他说:“我从来不觉得会不行,得收摊了。在我的想象里,就应该做下去,必须做下去,做不下去也要做下去。”梁思礼的驯火史更是一本失败者之书。他生命中的67年都奉献给了航天事业。虽然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但对于一位驯火者来说,失败比成功“贵”得多。正因为历经无数次失败,梁思礼才开创了航天可靠性工程学。后来,他参与了长征二号系列火箭的研制工作,并创造了16次发射全部成功的纪录。也正因为尝过无数次失败,他主持发射的洲际导弹能够横跨南北半球,穿越6个时区,向着预定海域飞去。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艘神舟飞船,每个航天史上的“首次”,经过失败的孕育,都像是梁思礼的孩子。航天这一行,梁思礼一做就是67年。好在,他天生就会找乐子。1974年,50岁的梁思礼被下放到河南正阳“五七”干校劳动,干校分配他当“猪倌”。人们都说,搞导弹的知识分子被派去养猪,真是浪费人才。可梁思礼却分外感谢组织的照顾:逃离“文革”这块是非之地,精神上无比轻松自在。每天,梁思礼戴好套袖,穿上围裙,打猪草、拌猪食、清猪圈,干得高高兴兴。看着自己喂养的肥头大耳的八戒军团,梁思礼满心自豪,还与它们合影留念。他的生活永远都是可爱的,极有价值的。即便是住院期间,梁思礼一见到家人,就迫不及待地问:“快给我讲讲,最近又发生了什么大事?”他做起什么,都别有一番意趣。自去年住院以来,他的房间里重复播放着旋律欢快的《施特劳斯圆舞曲》、《天鹅湖》等曲子。有时不小心被人替换成慢板、行板,梁思礼会立即要求“换回刚才的圆舞曲”。旋律响起,躺在床上的梁思礼双手打起拍子。女儿梁旋见他的脚部在动,便含着音乐节拍帮他活动脚部。她乐感不好,梁思礼便笑着指挥道:“快了,哎,慢了。”只是,音乐还是没能留住这位老人。梁老走了,带着他熟悉的旋律,带着亲朋对他的敬意与眷恋。与那个年代中国所有驯火者一样,梁思礼所在之处是历史耀眼处的暗面。近处,找不见他的名字,设计图纸上没有,光荣榜上也没有,他是戈壁滩上被尘土风沙遮掩的背影,他的名字被封印在打着绝密标签的文件袋里。远处,他的名字却越发清晰,一笔一笔镌刻在历史坐标轴上,留在时代的注脚里。“爱国,不需要理由。”梁思礼总是这样说。大师风骨,就是一部活的教科书。(节选自《人物周刊》,有删改)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梁思礼认为自己从父亲那儿继承的最宝贵的东西是爱国主义思想,父亲“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的话支撑梁思礼一生的追求。B.梁思礼5岁时父亲离开了人世,赴美留学前梁思礼几乎都生活在天津,在留学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期间他边工作边读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C.梁思礼把一生中67年都献给航天事业,从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到第一艘神舟飞船的发射他经历了无数次失败,这些失败奠定了事业成功的基础。D.梁思礼没有青史留名,他处在历史耀眼处的暗面,姓名被封印在打着绝密标签的文件袋里,背影只常常出现在尘土风沙遮掩的戈壁滩上。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梁思礼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独自一人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创建起完整坚实的中国航大事业,使中国居世界航大强国行列,他对中国航大事业发展功不可没。B.梁思礼幼时就表现出聪明乖巧,深得其父梁启超疼爱,在其母言传身教与其父遗著的影响下,梁思礼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心中萌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C.梁思礼之所以在嘉尔顿学院学习两年后转学普渡大学,是因为那时的他一直想走工业救国之路,这学业的成功转型对他后来从事航天事业有着决定性的影响。D.梁思礼在东风二号导弹发射中尝到了失败滋味,但他并不像其他在场同行那样痛哭,而是鼓励自己坚持做下去,经历无数失败后他终于开创航天可靠性工程学。3.“爱国”对梁思礼的事业和人生有哪些深刻影响?请结合材料内容加以探究。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青蒿素之母姜猛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受父亲影响,她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屠家楼顶有个摆满各类古典医书的小阁间,这里是她童年时的阅览室:《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本草纲目》、《温热论》……虽读得磕磕绊绊,但这里却是她医学梦萌发的温床。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她选择的专业是当时绝大多数人毫无兴趣的生药学。让父亲有些意外的是,生药学是西医专业而非中医专业。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她的远见。大学四年,屠呦呦系统学习了生药学理论,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等课程钻研甚深。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她积极响应国家防治血吸虫病的号召,一头扎进了生药学研究工作中。时而跑野外采集标本,时而蹲实验室研究,先后出色地完成了对有效药物半边莲和品种较为复杂的中药银柴胡的生药学研究,成果后来被收入《中药志》。1959年屠呦呦获得了参加全国第三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的机会,她高兴得跳了起来。在紧张的课堂学习之余,她常跑到医院里央求坐诊大夫,让自己试试身手。在感受到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后,她还深入各家药材公司,虚心向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老药工学习中草药的鉴别方法和炮制技术,回来后逐一进行总结和提炼。在两年半的淬炼中,她的学识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20世纪60年代,全球疟疾肆虐,正在南亚热带丛林中交战的美国与越南军队更是深受其害。缺乏科研条件的越南北上求助于中国。1967年5月23日,我国决定秘密研发抗疟新药,遂以“523”为项目代号。1969年1月,屠呦呦被任命为科研组长,和小组同事作为卫生部的第二梯队力量,参与了该项目的研究。主要任务是搜寻和整理传统中医药文献和配方,从中挖掘抗疟药点子,然后进行尝试。寒冬腊月的夜晚,屋内灯光昏暗,桌上历代医籍堆积如山。屠呦呦带领同事成功地从历代医籍中筛选出两千余个中草药方,并编辑出一本以六百四十种中草药为主的《抗疟验方集》。首战告捷,屠呦呦乘胜追击,开始带领大伙儿以鼠疟原虫为模型,逐一检测各个中草药方的实际疗效。实验是辛苦的。由于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实验室又没有通风设备,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慢性疾病。但她没有退缩,仍旧坚持工作。不知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检测了成千上万种中草药之后,屠呦呦终于发现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竟然高达百分之六十八,这让她欣喜不已。不过,意外又接踵而至:在后续的实验中,显示抑制率只有百分之十二到百分之四十。她甚是纳闷,以为是青蒿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浓度过低所致,遂对提取方法进行改进,但结果还是如此。她深深困惑了,只好重新翻开了东晋名医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慢慢地琢磨着:“葛洪说的是用青蒿鲜汁,而实验用的是煎熬汤药……”忽然,一道灵光“刷”地从脑海中划过:难道是温度的问题?想到这儿,她立时意识到极有可能是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掉了!旋即,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在失败了一百九十次之后,屠呦呦于1971年10月4日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最好的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实验成功了!在此基础上,屠呦呦开始了深入的药理与毒理研究,于1972年就成功研制出了治疗疟疾的特效药物——青蒿素。而后,她携青蒿素奔赴海南昌江地区进行试用,从间日疟到恶性疟,从本地人口到外来人口,首次取得了三十例青蒿素抗击疟疾的成功。接着,在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持下,她进一步扩大临床验证,短短几年即治愈了二千零九十九例疟疾患者。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和同事们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历时六年,又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却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双氢青蒿素。屠呦呦潜心攻关,使提取于名不见经传的小草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慢慢走出国门冲向世界,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先后成功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尤其在饱受疟疾之苦的非洲地区更是被誉为“中国神药”。她因此被誉为“青蒿素之母”。(摘编自《名人传记》2011年第12期)相关链接①阿维菌素和青蒿素的发现对遭受严重寄生虫病患者的治疗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三人(注:威廉·坎贝尔、大村智和屠呦呦)的研究成果对寄生虫疾病的治疗带来了一场重大变革。这三人的科研发现的全球影响及其对人类福祉的改善是无可估量的。(摘自《诺奖委员会关于屠呦呦的颁奖词》)②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它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摘自《屠呦呦就获得诺贝尔奖发表获奖感言》)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连屠呦呦的父亲都误以为生药学是中医专业,可见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药学专业毫无兴趣,生药学是一个冷门专业。B.屠呦呦在中医研究院工作之初,就出色地完成了半边莲和银柴胡的生药学研究,成果被收入《中药志》,证明她的生药学学问已经登峰造极。C.屠呦呦在中医班培训中,既钻研中医理论,又进行临床实践,还学习中草药的鉴别方法和炮制技术,全面提高了自己学识。D.在遭遇青蒿提取物对人体疟原虫的抑制率意外下降的问题时,屠呦呦受有关医著的启发,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和解决办法。5.下列对材料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紧扣屠呦呦的人生经历,使文章条理清晰,让读者对传主有了全面的了解。B.本文选材偏重于学术研究方面,主要围绕着青蒿素的发现和研究展现屠呦呦在生药学方面的成长,表现学术背后的学者的情怀。C.文章第六段的环境描写和列举的数据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当时研究条件的艰苦,褒扬了研究人员的付出。D.本文标题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屠呦呦比作青蒿素的母亲,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屠呦呦在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以及她的大爱精神。6.从传记来看,屠呦呦取得成功的主要客观条件有哪些?7.从全文来看,屠呦呦突出的精神品质有哪些?她获诺贝尔奖的意义对你有什么启发,你有何感想?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子恺漫画从日本回来,在潜心译述介绍西洋文艺理论的同时,“子恺漫画”也诞生了。读的书多了,看的画多了,觉得以前在浙一师时所确信的“师自然”的忠实写生画法,其实与幼年时所热衷的“印”《芥子园画谱》,相去不过五十步。都是“依样画葫芦”。“葫芦不愿再画下去,非葫芦的画不出来”,于是只好“读读书,看看别人的画罢休了”。“我想看看书再画,但越看书越不会再画了。”其实正是在这苦闷时期,一种新的画风已不期然而然地在他的思绪中孕育着了。有一次,春晖中学开校务会议的时候,丰子恺对会议的内容茫无头绪,却独自观看“那垂头拱手而伏在议席上的各同事的倦怠的姿态”。回家后用毛笔把这校务会议的印象画了出来,又恐被学生看见了不好,便把画贴在门背后独自欣赏。这幅画引起了他的兴味,从此之后,丰子恺不断地把他平时所萦心的琐事细故一一乘兴描出。起初作的大批小画,都是由于受到当前景象的感触,觉得有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非立即画下不可。一旦画出之后,便“得到和母亲产子后所感到的同样的欢喜”。“有时把平日所信口低吟的古诗句也试译出来”,“译作小画,粘在座右,随时欣赏”,并在画上签上自己的名字的英文缩写TK。画这些小画时,根本没有想到要去发表。有一次被夏丐尊发现了,连声赞赏说:“好!再画!再画!”丰子恺受到鼓舞,“心中私下欢喜,以后画的时候就觉得更大胆了”。是朱自清第一个把丰子恺的画稿拿去发表的。那时,白马湖畔的朱自清与远在北京的俞平伯合办了一个不定期的文艺刊物,丰子恺不仅为这刊物设计封面,还在《我们的七月》上首次公开发表了一幅画,画题是“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被郑振铎发现,他对这幅画及其作者感到莫大的兴趣。朱自清到白马湖去,郑振铎便向他打听丰子恺的消息。1925年,丰子恺到上海创办立达学园,这时《文学周报》恰好要用插图,郑振铎便通过胡愈之向丰子恺索画,陆续发表在《文学周报》上,他给这些画冠以“漫画”的题头。从此中国始有“漫画”这名称了。后来郑振铎要求为丰子恺出一个集子,便在一个星期日和叶圣陶、胡愈之一同到江湾立达学园去看他的画。他回到上海后,与叶圣陶、沈雁冰共同挑选,把绝大部分都选进了集子,于1925年12月以文举周报社的名义结集出版。这册最初出版的画集得到朋友们的热情支持,为之作序写跋的有郑振铎、夏丐尊、朱自清、俞平伯等人。夏丐尊在序中赞叹说:“对于生活,有这样的咀嚼玩味的能力。”朱自清说:“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儿的小诗。”俞平伯在跋中说:“您是学西洋画的,然而画格旁通于诗。所谓‘漫画’,在中国实是一种创格;既有中国画风的萧疏淡远,又不失西洋画法的活泼憨恣。”1926年,《子恺漫画》又以开明书店的版本继续出版,并且多次再版。关于“漫画”这个名称,丰子恺后来这样说:“国人皆以为漫画在中国由吾创始。实则陈师曾在《太平洋报》所载毛笔略画,实为中国漫画之始。”陈师曾的画究竟是不是中国漫画之始,这有待于学术界研究讨论,但丰子恺的画确实是受了中国画家陈师曾的启发,再加上日本画家竹久梦二画风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西洋画派中,丰子恺最喜爱19世纪法国著名画家米勒的作品。尤其是《初步》一画,给丰子恺的创作以直接的影响。然而丰子恺认为自己的画“不是正式的绘画,只是绘画之一种。至于这种画价值如何,那我自己实在想不出答语。我仿佛具有一种癖瘾,情不自禁地要作这种画”。朱光潜认为,这位漫画家善于“从纷纭世态中挑出人所熟知而却不注意的一鳞一爪”来加以点染。又认为“他的画品就是他的人品的表现。子恺从顶到踵,浑身都是个艺术家”。丰子恺的漫画创作数量既多,发表的范围又广。由于画材来自现实生活,而且主要来自平凡的劳动大众的现实生活,因此他的读者遍及工、农、商、学、兵各界。又因为他一生慷慨待人,对于来信来访的读者,不拘职业、身份,有求必应,因此散存在人民中间的画不计其数。(选自《丰子恺传》,有删改)8.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丰子恺在春晖中学任教时,喜欢把自己平日所萦心的琐事细故乘兴描出,随身携带,随时欣赏,感到非常欢喜。B.文中引用朱光潜的话,一方面说明丰子恺作漫画的艺术手法,另一方面称赞丰子恺艺术家的品质,从他的人品可以看出他的画品。C.丰子恺为人慷慨大方,而且漫画多表现平凡大众的现实生活,所以他的漫画虽然缺乏浪漫主义热情,但还是得到了各界民众的广泛喜爱。D.文章叙述了“子恺漫画”由酝酿到诞生到大放异彩的过程,展现了丰子恺执着于绘画艺术的情怀和成名之后仍然保持淳朴谦逊的品格。9.“子恺漫画”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10.丰子恺画漫画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熊庆来熊庆来(1893-1969),1893年9月11日出生在云南弥勒的朋普镇息宰村,1913年考取留学比利时公费生。他先后在比利时、法国的四所大学攻读。他给父亲的信中说:“戏院、酒店、舞厅男不喜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男以努力读书为要。”留学8载,熊庆来坚定了他“科学救国”的理想与信念。在法国名师的指点下,他发表了一系列数学论文,获得法国数学界的交口赞誉。1921年秋天,东南大学聘请28岁的熊庆来为算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在此任教的5年间,熊庆来讲授了十多门课程,编写了包括《球面三角》等十几种讲义。1926年,清华大学聘请熊庆来参与筹办算学系。他在清华算学系增设研究部,这是国内第一个数学研究机构。他编写的教材《高等算学分析》,被商务印书馆收入第一批“大学丛书”出版,成为全国大学算学系的必用教材。1932年,他代表中国出席在瑞士召开的国际数学会议,会后到巴黎的研究所研究函数论,两年间写出《关于整函数与无穷极的亚纯函数》论文。1934年获法国国家理科博士学位,其无穷极定义被国际数学界称为“熊氏无穷极”。这也确立了他在国际数学界的地位并被载入了世界数学史册。1937年,时任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和教授的熊庆来收到了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聘请他回滇任云南大学校长的电报。他与龙云约法三章,龙云允诺后他即决定放弃清华的优裕条件,回滇服务于桑梓。上任伊始、熊庆来便拿出三顾茅庐的诚意从全国各地聘请专家充实云大教师队伍。动物学家崔芝兰,数学家赵访熊,社会人类学家吴文藻,文史专家顾颉刚等各学科的专家及一批后起之秀陆续做了云南大学的教授。抗战时期办学经费困难,熊庆来想方设法四处筹集,得到美国罗氏基金的多次资助,昆明富商董澄农先生捐建了澄农馆,龙云的夫人顾映秋捐建了映秋院。在他的努力耕耘下,到1938年,云南大学有了文法、理、工、医、农五个学院,云大正式成为国立大学。自1937年至1949年,熊庆来在云南大学任了12年的校长。这12年,是“云南大学的黄金时代”,在1946年,熊庆来领导之下的云南大学被《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作为世界著名的中国15所大学之一列入该书。熊庆来自早年从事教育工作起直到晚年,他把几乎毕生的心血与时间都花在中国教育事业上,只要是人才,他就会毫无保留地帮助他,培养他。1931年的一天,熊庆来在《科学》杂志上看到一篇数学论文,论文的作者华罗庚引起了他的注意,此时的华罗庚是金坛中学的一名小庶务员。熊庆来马上写信邀请华罗庚到清华,又破格让清华算学系招进了华罗庚。在能庆来的精心培养下,华罗庚写出《堆垒素数论》、《数论导引》等数十种专著,成了世界著名的数学家。更令人感动的是,在人生最后的岁月里,熊庆来依然抱病指导两个后来成为著名数学家的年轻人——杨乐、张广厚。再加上陈省身、严济慈、钱三强、钱伟长等,熊庆来为我国数学界创建了一种识才、爱才、育才的优良传统,成为我国科学家的典范,被誉为“不仅是中国近代数学的先驱,更是识千里马的伯乐”。在描述父亲的性格时,他的儿子熊秉明用了四个字:平实诚笃。这确是熊庆来性格之写照。他举止言谈缓慢而持重,不善辞令,生活恬淡,与一切娱乐和享受都无缘。在欧学习期间,他励志向学,16岁奉父母之命与妻子结婚后,两人几十年一直相敬如宾。熊庆来治学严谨,他的数学论文,常常修改三五遍。任教授期间,他总是非常认真地批改学生的作业,作业中的错误他用红毛笔仔细地逐本圈阅、改正。即使在任校长之时,他也要每周亲自为学生上几节课。然而,熊庆来的平实诚笃中却蕴藏着顽强的精神,卓越的毅力。熊庆来在1951年因脑溢血而致半身不遂,病情稍有好转,他就开始练习用左手写字。在其后的近二十年中,他就是以这种病残之体一直坚持做研究工作。晚年记忆力衰退后,为了研究,他开始学习俄文,经过努力,最终他能够借助字典阅读俄文数学文献。熊庆来是中外闻名的教学家,是我国近代有名的教育家,是将近代数学引入中国的先驱,这颗数学界的明星将永远熠熠生辉。(有删改)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语言质朴简练,从不同方面突出了熊庆来一丝不苟的学习工作态度和辉煌丰硕的学术成果。B.熊庆来是中国近代数学的先驱,他以“熊氏无穷级”理论载入世界数学史册,为中国人争得了光荣的一席之地。C.熊庆来对学术研究一向执着而且才思敏捷,撰写学术论文一挥而就,能达到文不加点的境界。D.熊庆来一生识才爱才惜才,被誉为“识千里马的伯乐”,华罗庚、严济慈、张广厚等都曾得到过他的大力资助。12.熊庆来“平实诚笃”的性格在文中如何体现?请简要分析。13.熊庆来为我国高等教育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请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14.熊庆来从落后的小镇走出,最后成为数学泰斗、著名教育家的原因何在?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做熟悉的事,做自己能把控的事,要始终坚持做一件事。”时银钢在《天下饶商》如是说材料二:心系家乡教育上饶公益大使——上饶市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时银钢这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乌黑的头发,英俊的脸庞,洪亮的嗓门,魁梧的身材,军人的步履,无不透露着洒脱干练、坚毅务实。他就是上饶市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时银钢先生。许多的社会职务,他没那么在乎,他在乎的是人生是否充实、是否有事可做,最在乎的当属上饶市教育基金会理事长这个称呼背后的爱心付出与责任担当。他祖籍山东,幼年随父母定居上饶。1976年,成为光荣的人民解放军侦察兵。由于训练刻苦,表现突出,不到两年便被提拔为武装侦察排长,并选调进入首都北京,给中央领导和军委领导做警卫工作,并多次出色完成重大警卫任务。1981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医务部任职。期间始终不忘军人使命,多次受到上级领导机关的嘉奖。2004年5月,从部队领导岗位退休,怀着“三十而立,六十再立”的坚定理想,奏响了属于他的人生三步曲:军中骄子,商界精英,公益大使。不惑之年方踏入商界的时银钢,也有过短暂的迷茫。凭着聪明好学与艰苦开拓,很快又打开了局面,确定了公司发展的重点项目与具体目标,在精心、高效的运作下,经营业绩连续十几年如芝麻开花般节节攀升,营销额、利税额也实现了逐年大幅增长。他的公司多年来一直被地方政府评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2006年至2016年,他接受北京上饶企业商会的推举,连续两届担任商会秘书长和一届会长。随着事业发展,他对家乡上饶的眷恋之情也与日俱增。心系桑梓,服务饶商。他以商会组织者、“娘家人”的身份,热心服务会员。举办“北京饶商万里行”情牵家乡人共筑饶商梦等交流联谊活动,并发起扶危济困捐赠等活动。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办北京上饶企业商会成立庆典及项目考察活动,得到京赣两地党政领导的高度赞许。2012年11月,他审时度势,提出组建上饶饶商联合总会的设想,获得了当地党政高层的认可支持,也赢得深圳、福州、厦门等饶商创会会长的热烈响应。随后,他会同其他饶商同仁返回家乡,出资出力,正式注册成立了上饶饶商联合总会,使之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一张响亮名片。步入花甲之年的时银钢,没有陶醉于功成名就,而是盘算着在退出名利场后,利用有限余生继续为社会奉献光和热。2016年第三届北京上饶企业商会换届,他毅然辞去会长一职。同时将自己多年打拼、初具规模的实业公司交给了儿子,自己专心做慈善、做公益,造福父老乡亲。他身在都城,心系桑梓,虽远离故土数十载,仍始终铭记自己是喝信江水长大的,念念不忘回馈家乡。利用几十年来在全国商界积累的人脉网络,配合家乡教育主管部门、红十字会组织、爱心联盟等机构,为支持办学、扶贫济困、见义勇为等慈善事业而奔走呼号、慷慨解囊。2017年,时银钢欣然接受家乡党政组织的邀请,被推举担任上饶市教育基金会理事长。面对这份沉甸甸的担当,工资报酬他分文不取,住房待遇他坚决不要,却投入了满腔热清和一片赤诚爱心。在时银钢与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基金会的工作风生水起,成效卓著。在2017年对全市优秀学子资助390.8万元的基础上,2018年继续对全市部分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初中毕业生、高中新生、部分优秀高中毕业生,以及一些家庭困难的优秀教师进行资助,其助学助教金额高达540万余元。他被人们誉为“无偿公益大使”,先后多次获得官方授予的“上饶市红十字爱心人士上饶十大公益人扬”等荣誉称号。2019年初,被赞誉为三亚见义勇为服务中心团队中“层次最高,参与活动最热心,无私奉献情操最高尚,人间大爱的楷模”。军人、商人、公益人,时银钢先生用这三种不同的身份演绎了精彩人生,诠释了大爱无疆,传递了家国情怀。在助学助教的公益道路上,他将继续为上饶这片他深爱的热土倾情奉献更多!热心公益人,在此我们祝您越走越好!(改编自《人民日报》融媒体新平台)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时银刚先生的现身说法,体现他为人做事专注务实的人生智慧。B.文章凸显时银刚先生“公益大使”助学助教方面的奉献,说明他在其他方面贡献寥寥。C.“军人,商人,公益人”的身份转换,在文中不止一次出现,体现文章前后呼应的特点。D.时银刚先生热心家乡教育公益事业,已经赢得人们的赞誉和政府的高度评价。16.下列对材料内容概括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总体以时间为序,写出时银刚先生从平凡中不断进取的传奇人生。B.2019年以后,关于时银刚先生的事迹介绍较少,可能与新冠疫情防控有关。C.材料二的结尾,对时银刚先生的公益人生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送上了深情的祝福。D.时银刚先生的善行义举对家乡教育有很大的促进,可惜上饶教育仍存在很多不足,这是他不够作为所致。17.兔年春节,作为中学生代表,请你为时银刚先生送上新春祝福。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100字左右)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师者楷模——于漪(1)2019年9月29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气氛热烈庄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2)在雄壮激昂的《向祖国致敬》乐曲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自给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于漪佩戴上金色的“人民教育家”奖章。(3)这是共和国首次颁发“人民教育家”这一国家荣誉称号,于漪作为基础教育界的唯一代表获此殊荣。她的教育事迹和贡献必将永远写在共和国史册上!“树中华教师魂,立民族教育根”,是她教育生命的原动力。(4)于漪从教68年,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共和国的人民教育家,最重要的动力何在?(5)高度自觉的使命与信仰!(6)自打从教那天起,于漪就有明确的使命追求。母校江苏省镇江中学的校训“一切为民族”伴随她终身。“求学为什么?从愚昧走向文明,就要立志为解救苦难的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当年老师激昂的话语引导着于漪的人生追求。“‘一切为民族’这五个大字掷地铿锵,镌刻在我心中,成为我铸造师魂的基因。”(7)她念兹在兹的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过去,正是我们民族的奋斗精神与无数先贤的奉献牺牲,才有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新中国;今天,祖国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依然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与付出。作为中华儿女,我深感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8)她说,“树中华教师魂,立民族教育根”是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始终不变的精神追求。“我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所谓合格,就是不负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崇高的信仰,推动着于漪一步一步攀登上教育的“珠穆朗玛”。(9)生活是信仰的重要源泉。生于1929年的于漪,早年饱受艰辛。“国家被侵略,遭灾难,普通老百姓家同样遭殃、受罪,童年快乐美好的生活被炮火打得烟消云散。社会现实的教育历历在目、难以忘怀。”爱党爱国,为民族振兴而不懈奋斗,早已成为他们的精神基因。(10)炮火连天中,于漪辗转求学:先是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苏教育学院附属师范学校;一年后因学校调整,再考入省立淮安中学;读了一个学期,淮安中学搬迁,又考入刚刚复校的镇江中学。(11)初中教国文的黄老师,每堂课都全身心投入,走进教材与文中的人同悲同喜,身历其境,自己感动,然后再向学生放射文字波、情感波。他的课堂深深感动了于漪。(12)高中数学毛老师,不但教给了于漪严密的逻辑思维,而且教会了她严谨的做人道理。一次数学期中考,同桌的女同学要于漪帮帮忙,免得再不及格。同学之间讲义气,考试时于漪把一道题的解法写在纸条上递给她时,被毛老师发现了,他一把抓走了纸条。试卷发下来,她俩都是零分。“谁知毛老师还不罢休,把我找去说了一顿。有几句至今我还记得:‘你这是帮助同学吗?歪门邪道。她有困难,不懂,你可以跟她一起学,讲给她听,还可来问我。用这种投机取巧,不诚实的方法,不是帮她,是害她。你好好想想。’离开办公室时,他又加了一句:‘学习和做人一样,老老实实,懂吗?’”这件事于漪刻骨铭心,“从此,我做任何事情都要想一想:是否‘老老实实’?是否想‘投机取巧’?”(13)上了复旦大学,于漪碰到了许多“大先生”。一年级国文老师是方令孺教授,课堂上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引导我们超越阅读的具体文章,认识世事,了解人情,视野一下子拓宽了”。教世界教育史的曹孚教授,上课时“手无片纸,口若悬河,各个国家教育的发生、发展、特点、利弊,讲得具体生动,有理有据,似乎他在那些国家办过教育一般”。没有对民族文化的血肉亲情,就难有“为中华民族而教”的高度自觉的教育信仰。(14)于漪说,“对自己的母语不热爱,很难有浓烈的民族情、爱国情”“一个中国人,特别是求学的学生,对自己的母语应该有一种血肉亲情”。(15)是的,人生使命、教育信仰,也必须建基于文化自觉之上。古典诗词是走进中国文化世界的重要途径。当年有一本别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于漪爱不释手。她说通过读这本诗集,自己领略了家乡山山水水的非凡美丽,祖国大地山川的气象万千。(16)但仅凭古典诗词,尤其是仅凭个人的兴趣爱好读书,是难以系统性地把握中华文化精髓的。走进中华文化深处的那扇门在哪里?(17)中国作家中,于漪最喜欢鲁迅。偶然间,她听说鲁迅为青年学生开过一张必读书单。她想办法了解到了这张书单,其中列了《唐诗纪事》《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12种书。“这是一张很有见地、很精到的书目单,教你读书要知门径,全局在胸,轻重得体,领会人物的精神风貌。这张书目单让我领会到读书与做人一样:要识大体、知先后,知人论世、知世论人。”于漪说,这12种书她“并未一一读”,常读一读的是《世说新语》,常翻一翻的是《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这样对中国文学、中华文化就算入“门”了。(18)但这还不够!(19)要让文化与自己的身心打成一片,则“必须专心致志地研读几部大作家的著作,随着他们的人生足迹走一遍,才能真正领会他们的心路历程,领会他们生命的光辉”。为此,于漪先后通读了辛弃疾、杜甫和陶渊明三位大家的著作,“深深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20)同时,为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她还读了许多思想哲学方面的书。不但读,她还提倡背一点经典。“今天,我们要初步具备中华文化修养,粗知义理,从小应背哪些书呢?我想应该是构成中华文化不朽的原典。”她列了三本书:《论语》《中庸》《老子》。不但要读和背,而且要“力行”。她说,读经典要做到把自己的“思想活体”放进去,从而获得生命的力量。这就超越了一般的文学欣赏、文化研究,而进入以文学文化滋养生命、丰富生命、提升生命的境界。教育信仰由此而坚定,而纯粹!(节选自《人民教育》记者余慧娟赖配根李帆施久铭任国平)18.分析第(1)(2)段场景描写在文中的作用。19.第(5)和第(18)段都独句成段,请选择一处赏析它的表达效果。20.本文写作对象是于漪,但文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叙写于漪的“老师们”,是否削弱了人物通讯选材的典型性?请分析。21.班级读书会拟将本文作为单元拓展篇目,你觉得补充在教材的“劳动光荣”单元合适,还是“抱负与使命”单元合适?请写一则推荐语,并在其中表述你的理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徐志摩:是人没有不想飞的余杰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这皮囊要是太重挪不动,就掷了它。可能的话,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徐志摩①1933年11月19日午后2时,一架司汀逊式小型运输机展翅北飞,把它的身影投射在深秋斑斓的大地上。忽然,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雾铺天盖地,飞机顿时迷失了航向。经过几分钟艰难的飞行,飞机撞到了泰山北麓的白马山上,“轰”的一声巨响,紧接着一团冲天大火,挟裹着浓烟坠落山下……这架飞机上有一位特别的乘客——现代诗坛的“夜莺”徐志摩。在烈焰中,这位年轻的诗人结束了他35岁的生命,而他的灵魂已飞向天外,逍遥地“云游”去了。②“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徐志摩是一位从头到脚都充满了浪漫气息的天才诗人。他的一生,如同他热烈崇拜的拜伦、雪莱、济慈一样,彻底奉献给了远在云端的理想。我感到惊奇的是,在那被鲁迅形容为“处处是非人间的黑暗”的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单纯”信仰的诗人?我始终觉得他不像一个纯粹的中国人。因为中国人很少像他那样快快乐乐、认认真真地做梦。中国人都是世故的、乡愿的、滑头的。而在徐志摩的眼里,生命如同一注清泉,处处有飞沫,处处有闪光;生命也像一段山路,处处有鲜花,处处有芳草。不幸的是,错乱的时代与困苦的现实一天天侵蚀着他明朗的心房,他渴望像孩子那样哭,像孩子那样笑,但生活却强迫他长大。他的歌声越来越低沉,他的目光越来越黯淡,他的笑容越来越稀疏,他的诗作越来越晦涩。一只秃笔去,一只秃笔回,再无当年剑桥的神采飞扬。生活的牵制、政治的压迫、舆论的指责、友人的背离……团团地包围住了这位坚持浪漫理想的诗人。“你们不能更多地责备我,我觉得我已是满头的血水,能不低头已算好的。”是的,一辈子徐志摩没有绝望过,也没有怨恨过谁。在最悲壮的那一幕到来之前,尽管现实的黑暗一点点地吞噬着他那理想的新月所放射的清辉,他还是在痛苦中竭尽全力挣扎着,写诗、作文、教书、办刊物、开书店,甚至实验农村乌托邦计划……作为一个诗人,他注定像蚕一样用生命结成雪白的茧,在茧成的那天羽化飞升而去;作为一个诗人,他也注定像荆棘鸟一样,衔着锐利的荆棘,在只有一弯新月的夜晚,不断为理想而鸣唱,直到满嘴鲜血淋漓,直到生命的终了。③徐志摩是为了艺术,为了自由,为了美而生活的。“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奋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痛苦,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徐志摩反复地陷到了情感和人事的旋涡之中,每一次的挣扎反而加速旋涡的运转。徐志摩本不该来到这么一个世界的,就好像一粒沙落进眼睛里肯定会被流出的眼泪冲走一样,他只能被当作异端。不设防的城市往往招致最猛烈的攻击,这是一种他怎么也参不透的逻辑。进入30年代以后,徐志摩开始感到,尽管诗歌弱小的翅膀在那里扑腾,还是没有力量带整份的累赘往天外飞。“太丑恶了,我们火热的胸膛里有爱不能爱;太下流了,我们有敬仰之心不能敬仰;太黑暗了,我们要希望也无从希望。太阳给天狗吃去,我们只能在天边的黑暗中沉默着,永远的沉默着!这仿佛是经过一次强烈的地震的悲惨,思想、感情、人格,全被震成了无可收拾的碎片,再也不成系统,再也不得连贯,再也没有发现。”当每个聪明的成年人都对皇帝的新衣赞不绝口的时候,那个喊出“什么也没有看见”的孩子的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在这一点上,徐志摩很像安徒生——既深味人世的苦楚,又保持不老的童心。然而,长不大的彼得·潘毕竟只是一个遥远的神话,徐志摩则是一棵无法与土地告别的树。追求了一辈子的美,突然发现面前傲然开放的是一朵恶之花。我们无法揣度他当年的心态,而好友梁遇春的回忆录中,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徐志摩拿着一支纸烟向一位朋友借火时说的话:“Kissingthefire。(吻火)”人世间的经验好比是一团火,许多人都敬鬼神而远之,隔江观火,拿出冷酷的心境去估量一切,不敢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火焰里去,因此这个暗淡的生活,简直没有一点光辉。“只有徐志摩肯亲吻这团生龙活虎的烈火,火光一照,化腐朽为神奇,遍地开满了春花,难怪他天天惊异着,难怪他的眼睛跟希腊雕像的眼睛相似,希腊人的生活就像他这样吻着人生的火,歌唱人生的传奇。”还是梁遇春看得真切透彻,徐志摩的血液里,真有希腊人天真好奇的因子呢。④“飞”是徐志摩理想的象征。在诗歌《云游》中,他写道:“脱离了这世界,飘渺的/不知到了哪儿,仿佛有/一朵莲花似的云拥着我/拥着我到极远的地方去/唉,我真不希望再回来/人说解脱,或许那就是罢!”⑤于是,他真的不回来了,真的解脱了。这是一个他早已洞悉的宿命。我不得不相信宿命的存在。否则,这个沼泽地一样的世界上,怎么会有徐志摩这样一个不湿鞋袜的人来走一遭呢?(有删改)2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徐志摩世故圆滑,但执着地追求理想,沉醉于自己编织的梦中,不像是纯粹的中国人。B.徐志摩受拜伦、雪莱、济慈影响很深,一生也如同他们一样热切地追寻着自己的理想。C.徐志摩生活在一个错乱的时代,困苦的现实一天天地将他的激情消磨殆尽。D.徐志摩后期认识到自己并没有足够的力量能肩负起世上的种种累赘。23.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第1段画横线的句子用了比喻的手法,除了照应结尾“‘飞’是徐志摩理想的象征”外,也表达了对其诗才的高度赞美。B.徐志摩一生追求美却未能成功,因此内心非常失望和痛苦,《云游》这首诗歌就是为了表达这种心境而写的。C.徐志摩在生活中是个谈吐诙谐的人,比如他用“Kissingthefire”(吻火)来代指借火点香烟,想象丰富,充满生活的趣味。D.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言辞中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如结尾画横线的句子用了对比的手法升华主题,主要表达了对徐志摩悲剧命运的同情。24.请简要概括并分析作者笔下的徐志摩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桃花源里的陶渊明路过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在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八岁的时候,陶渊明的父亲死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酗酒,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陶渊明长大了,就搬出了外祖父家,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亲同住。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则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这个时候正是东晋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民不聊生。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刺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可惜好景不长,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日深。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第一次仕途结束。公元400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史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他当然不想趟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公元402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号为楚。公元405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高兴,马上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论功行赏,刘裕却仅仅封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颇有不满,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写道:“日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三月,上表辞官,马上被批准。再回家种地。还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但干到第八十一天,浔阳督邮要来视察,属下说:“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这时候,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终于爆发:“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这是陶渊明第四次辞官,也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涯结束。幸甚啊,幸甚!归去来!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对他影响颇大,陶渊明这年为自己更名为“潜”,并开始与佛道隐士来往,思索感悟,在自然天地中体会天人合一的快乐。终于得出结论,要“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了,这时候的陶渊明终于不再是一个半吊子政客,半吊子侠客,而成长为我们心目中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了。以此为节点,把陶渊明的一生分为前后两段。陶渊明归隐之后,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每天就是流连山水田园、饮酒、吟诗。与当年龌龊官场一比,真有重生之叹,这时候的陶渊明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他以诗明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就是说过去错了,对仕途彻底绝望了。陶渊明归隐后有自得与快乐:“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欢乐之情溢于言表;但同时也有抑郁:“……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丰收的年头,陶渊明家会酿几大缸米酒,朋友来了,则必饮,一般总是老陶先醉,醉前会说:“我要醉了,不送你了啊,自己走好。”真是可爱极了。歉收的年头,老婆孩子都一脸菜色,酒就没了。这时候也有朋友送他些钱米,也有的就请他过去,说是谈谈诗什么的,实际上就是想让陶渊明一醉。陶渊明曾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感叹:“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生活的确时有艰难,但归隐后的陶渊明,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里,最终得到了畅快淋漓的自由,他的诗章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高境界,我们记住并且欣赏的也正是归隐后的田园诗家陶渊明:《归园田居》里,他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饮酒》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五柳先生传》里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功名利禄后才能进去的一个弥满花香的所在,桃花源是个大美的所在。在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里,人们自由和平、天性真纯,成为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寄所,成为一个代表“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25.下列对传记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少年时,影响陶渊明成长的因素有:祖上曾经的辉煌、良好的家教、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B.陶渊明在与官场决裂前,就真正走进了自己的心灵,真正有了酣畅淋漓的自由,享受了天人合一的境界。C.陶渊明所构建的桃花源,风景如诗如画,但人文环境不好,实在是无奈寄居之地,后来成了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D.桃花源是一个心灵的大美所在,想要体验桃花源的境界需要人放下名利。本文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人生选择的无奈之情。26.下列对传记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几次出仕既有“学而优则仕”的原因,还有解决家境窘迫的现实原因。他少有大志,希望在仕途中大展宏图,也有正统的忠君思想。B.陶渊明仕途经历坎坷。他先后在王凝之、桓玄门下做事,之后又投奔刘裕,最终在彭泽令任上辞官归隐。C.本文基本按时间顺序展开,从陶渊明的先祖开始,先后写了他的少年、中年和归隐后的生活,结构完整。“幸甚啊,幸甚!归去来!”一段承上启下,对陶渊明归隐作了分析。D.归隐之后的陶渊明一直过着拮据的生活。荒年要靠友人接济才能生活下去,所以在纵情山水田园之时,心中也感慨悲苦。27.请分析陶渊明辞官归隐的主要原因。28.陶渊明归隐后有精神的抑郁,也有生活的艰难,为什么作者却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幸甚啊,幸甚!”?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三十多年前的一道考题,冥冥之中决定了朱有勇为农业科学奋斗的一生。1982年,朱有勇参加研究生面试。后来成为他导师的段永嘉问道:“追溯世界农业历史,依靠化学农药控制病虫害不足百年,在几千年传统农业生产中,人们靠什么控制病虫害?”这一问把他问懵了。那个年代,农作物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容易发生病虫害,致使农药用量大幅增加,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粮食生产构成潜在危险,水稻稻瘟病即为典型。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办法,但收效甚微。1986年,朱有勇在云南省石屏县田间考察,偶然发现当地农民用杂交稻和糯稻间种,稻田很少发生稻瘟病。难道稻瘟病发病率跟水稻品种的多样性有关?循着这个思路,他开始了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病虫害的研究。此后10多年,他边研究控病机理,边进行了近千次试验,最终确证了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配置是有效控制病害的新途径。2000年,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引起全球关注。朱有勇研发的“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技术在全国推广6000多万亩,并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科研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物种多样性控制作物病虫害”技术在国内外应用3亿多亩,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两项技术都创造了显著效益,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朱有勇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他选择投身新战场——云南省澜沧拉祜(hù)族自治县,2015年贫困发生率仍然高达41%。这一年,中国工程院结对帮扶澜沧县。谁来牵头挑起重担呢?时年60岁的朱有勇主动请缨:“我年轻,我来干!”说干就干,朱有勇把院士专家工作站建在了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组,带领团队一竿子插到底,在这个寨子扎下根,一待就是五年。倡导种冬季土豆,农民刚开始不积极,他跟村组干部搞起了示范种植;考察三七基地的路上,车子陷进了泥坑,他第一个下去推车,任凭泥巴溅了一身;寻找水源时,他拄着拐杖穿行在雨后湿滑的山坡,一路上跌了三跤……驻村扶贫,迷彩服就是朱有勇的“作战服”。他要求参加院士指导班的学员都要穿上迷彩服,因为这样可以一扫长期贫困滋生的萎靡气息,激发起奋斗的姿态来。种出5斤重的“神奇土豆”,种出药企抢着买的“有机三七”,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把“冬闲田”变“致富田”,老百姓的评价,就是朱有勇脱贫战线上的口碑。1955年,朱有勇出生在个旧市一个农村家庭。他经历过艰难困苦的年代,对贫穷和饥饿的记忆刻骨铭心。“农民种地很辛苦,但再怎么拼命干活,种的粮食仍吃不饱。”“让农民过好一点,就是我的初心,是童年最早的理想。”朱有勇说。恢复高考第一年,朱有勇考上云南农业大学。读大学期间,他成绩优异,名列班级第一。毕业前夕,朱有勇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党组织派人与他谈话,他表示:“我愿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生,毕业后绝对服从组织分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一句承诺,映照了一名共产党人初心不改的一生。留学澳洲时,他本来有机会留在悉尼,“一天的工资可能相当于国内一个月”,但他毅然回到祖国,立志“科研报国”。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把云南农业大学奖励的200万元悉数捐出,在学校成立“有勇奖学基金会”;2015年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杰出贡献奖”,他又将200万元奖金捐赠给了基金会。把论文写在大地,把农民装在心里。朱有勇说:“看到科研成果在千万户农民家里开花结果,比拿多高的奖金、发表多重要的文章都更高兴。”“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是我的本分;作为一个科技扶贫代表,我不是一个人在努力,是成千上万的科技工作者都在努力。”2019年12月被评为“时代楷模”的朱有勇曾说:“全国成千上万的科技工作者把他们的科技成果应用到了千万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积极贡献,他们才是千万个‘时代楷模’。”(摘编自《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我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相关链接:①朱有勇在全国首创中国工程院科技扶贫技能实训班。院士专家直接为农户授课,以“课堂在田间、考试看收成”的全新教学模式,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理论、教生产,手把手地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种植,直至学懂学会。到目前为止,院士专家已培养了840名乡土人才,这些学员回乡以后为脱贫致富发挥了带头作用,变成一颗颗脱贫致富的“种子”洒遍澜沧大地,形成脱贫攻坚的“星火燎原”之势。(中宣部评选“最美奋斗者”朱有勇事迹材料)②在澜沧开始推广林下三七种植技术时,扶贫团队里起初有两种声音,有人认为研究林下三七花了10多年时间不容易,应该技术保密,通过技术转让盈利。但朱有勇坚持免费给老百姓使用技术,他说:“不能我们发财了,老百姓用不上。”(《光明日报》《朱有勇:用知识改变农民命运》)2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朱有勇利用生物多样性原理,使让科学家感到棘手的水稻稻瘟病得到有效控制,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B.林下种三七是一项有科技含量的技术,但朱有勇坚持让老百姓免费使用,这一技术让冬闲田变成了致富田。C.留学澳洲时,朱有勇本来有机会留在悉尼,并且享受优渥的工资待遇,但他毅然回国,为祖国发展作贡献。D.朱有勇的研究成果有极强的实用价值,“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技术在全国推广6000多万亩,效益显著。3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有勇经历过艰难困苦的年代,对贫穷和饥饿的记忆刻骨铭心,因此在大学毕业后他就立下帮助农民的理想。B.研究生面试时,导师的问题是当时农业科学面对的一个难题,后来的一次田间考察给了朱有勇解决问题的灵感。C.在院士指导班学成的近九百名学员,将先进的理论、技术带回家乡,成为一个个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骨干力量。D.被评为“时代楷模”的朱有勇将科技成果惠及百姓,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他是全国千万个科技工作者的代表。31.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朱有勇院士有哪些突出品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隐“功”埋名三十载,终生报国不言悔作为大名鼎鼎的“中国核潜艇之父”,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仿佛将“惊涛骇浪”的功勋“深潜”在了人生的大海之中。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给黄旭华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深潜”报国三十年“从一开始参与研制核潜艇,我就知道这将是一辈子的事业。”黄旭华说。1926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汕尾。上小学时,正值抗战时期,家乡饱受日本飞机的轰炸,海边少年就此立下报国之愿。高中毕业后,黄旭华同时收到中央大学航空系和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录取通知,在海边长大的黄旭华选择了造船。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中央决定组织力量自主研制核潜艇,黄旭华有幸成为这一研制团队人员之一。执行任务前,黄旭华于1957年元旦回到阔别许久的老家。63岁的母亲再三嘱咐道:“工作稳定了,要常回家看看。”但是,此后30年时间,他老家的亲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父亲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见他一面。1986年底,两鬓斑白的黄旭华再次回到广东老家,见到93岁的老母。他眼含泪花说:“人们常说忠孝不能双全,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与对家人隐姓埋名相比,黄旭华的爱人李世英承担了更大压力。忙时,黄旭华一年中有10个月不在家。结婚8年后结束两地分居,李世英才知道丈夫是做什么的。“他生活简单随性,出去理发都嫌麻烦。后来,我买了理发工具学会理发,给他剪了几十年。”李世英说。攻坚克难铸重器核潜艇,是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当时,我们只搞过几年苏式仿制潜艇,核潜艇和潜艇有着根本区别,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对内部结构更是一无所知。”黄旭华回忆说。在开始探索核潜艇艇体线型方案时,黄旭华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艇型。最终他选择了最先进、也是难度最大的水滴线型艇体。黄旭华通过大量的水池拖曳和风洞试验,取得了丰富的试验数据,为论证艇体方案的可行性奠定了坚实基础。“计算数据,当时还没有手摇计算机,我们初期只能依靠算盘。每一组数字由两组人计算,答案相同才能通过。常常为了一个数据会日夜不停地计算。”黄旭华回忆说。核潜艇技术复杂,配套系统和设备成千上万。为了在艇内合理布置数以万计的设备、仪表、附件,黄旭华不断调整、修改、完善,让艇内100多公里长的电缆、管道各就其位,为缩短建造工期打下坚实基础。用最“土”的办法来解决最尖端的技术问题,是黄旭华和他的团队克难攻坚的法宝。正是这种精神,激励黄旭华团队一步到位,将核动力和水滴艇体相结合,研制出我国水滴型核动力潜艇。终生奉献不言悔核潜艇战斗力的关键在于极限深潜。然而,极限深潜试验的风险性非常高。美国曾有一艘核潜艇在深潜试验中沉没,这场灾难悲剧被写进了人类历史。在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中,黄旭华亲自上艇参与试验,成为当时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所有的设备材料没有一个是进口的,都是我们自己造的。开展极限深潜试验,并没有绝对的安全保证。我总担心还有哪些疏忽的地方。为了稳定大家情绪,我决定和大家一起深潜。”黄旭华说。核潜艇载着黄旭华和100多名参试人员,一米一米地下潜。黄旭华镇定自若,了解数据后,指挥继续下潜,直至突破此前纪录。在此深度,核潜艇的耐压性和系统安全可靠,全艇设备运转正常。正是凭着这样的奉献精神,黄旭华和团队于1970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各项性能均超过美国1954年的第一艘核潜艇。建造周期之短,在世界核潜艇发展史上是罕见的。1970年12月26日,当凝结了成千上万研制人员心血的庞然大物顺利下水,黄旭华禁不住热泪长流。(摘编自新华网,2019年9月23日)3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黄旭华通过大量的水池拖曳和风洞试验,论证了水滴线型艇体可行,最终选择了水滴线型。B.为合理布置设备等仪器,黄旭华不断调整、修改、完善电缆、管道位置,使它们各就其位。C.黄旭华是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在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中,他亲自上艇参与试验。D.1970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各项性能包括建造周期在内均超过美国1954年的第一艘核潜艇。33.下列对本文写作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个小标题从不同角度选择典型事件表现人物优秀品质,条理清楚,内容丰富饱满。B.“他眼含泪花说”、“禁不住热泪长流”这些细节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内容更真实。C.文中插入美国核潜艇试验中沉没事故,是为了表现美国当时的技术远远比不上中国。D.文中多次引用黄旭华自己的话,这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凸显了内容的真实性。34.本文从哪些方面突出黄旭华的精神品质?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D2.D3.①父亲的爱国思想支撑着梁思礼的人生信仰;②留学时出于工业救国动机梁思礼中途转学普渡大学;③新中国成立梁思礼动员留学生回国并以身作则;④梁思礼经历许多失败仍不改初衷地投身祖国航天事业。【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梁思礼没有青史留名”错误,结合“找不见他的名字,设计图纸上没有,光荣榜上也没有,他是戈壁滩上被尘土风沙遮掩的背影,他的名字被封印在打着绝密标签的文件袋里。远处,他的名字却越发清晰,一笔一笔镌刻在历史坐标轴上,留在时代的注脚里”分析,原文信息是他的姓名镌刻在历史坐标轴上,留在时代注脚里,可见,这是另一种形式的留名。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独自一人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创建起……”错误,结合“梁思礼与第一代航天战士一起,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创建起完整坚实的中国航天事业,使中国居世界航天强国之列”分析,原文信息是与第一代航天战士一起。B.“梁思礼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错误,原文说其母教导与其父遗著让梁思礼产生爱国情怀,没说因此打下深厚国学功底。C.“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错误,文中只说梁思礼从电机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并在那儿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没有谈及和航天事业的关系,选项无中生有。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内容、提出自己见解能力。从原文第一段可以看出梁思成先生的父亲关于爱国的思想,对梁思成耳濡目染,升华了他的人生信仰;从“在嘉尔顿学院学习两年后,梁思礼放弃了嘉尔顿的奖学金,改领每月微薄的盟国津贴,转入以‘工程师摇篮’著称的普渡大学,改学电机工程。因为那时的他一直想走工业救国之路”,留学时出于工业救国动机梁思礼中途转学普渡大学,表明其研究方向为国家需要而准备;从“1949年9月,得知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后,梁思礼动员留美学生回国,同时自己也以身作则带头回国。1956年10月,中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梁思礼被任命为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风华正茂的梁思礼,奔跑在梦想与火箭齐飞的路上”体现出梁思成先生的以身作则的人生态度;结合“1962年的东风二号导弹发射试验,令踌躇满志的梁思礼尝到了失败的痛切”“梁思礼的驯火史更是一本失败者之书。他生命中的67年都奉献给了航天事业……每个航天史上的‘首次’,经过失败的孕育,都像是梁思礼的孩子”等分析,梁思礼经历许多失败仍不改初衷地投身祖国航天事业。4.B5.D6.①有极为丰富的传统中医学典籍作为研究资料,给她重要启示;②家学、生药学专业教育及中医学培训使她拥有中西医学药学相融合的深厚知识背景;③国外国内对治疟药物急迫而广泛的现实需要。7.精神品质:①对学习医学知识富有热情;②不畏困难,坚强执着:带病坚持研究,勇于吃苦,不怕失败;③不自我满足,升级药物,研制出双氢青蒿素。④对科学研究有严谨的态度,检测大量药方的疗效,进行广泛的临床验证;⑤有远见,选择了当时绝大多数人毫无兴趣的生药学专业。启发与感想:①富有创新精神,不断以革命性的科学发现为人类带来福祉的人,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②应充分认识传统文化的潜在价值和顽强的生命力,屠呦呦的获奖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无论是我国的古代医学家,还是当代医学学者,都极富智慧和创造力,我们应当为此骄傲和自豪。【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连屠呦呦的父亲都误以为生药学是中医专业,可见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药学专业毫无兴趣,生药学是一个冷门专业”推论错误,原文说“她选择的专业是当时绝大多数人毫无兴趣的生药学。让父亲有些意外的是,生药学是西医专业而非中医专业”,只是陈述当时事实,并不能得出选项中的结论。C.“全面提高了自己学识”过度拔高,原文说“在两年半的淬炼中,她的学识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D.“对人体疟原虫的抑制率”理解错误,由原文“屠呦呦终于发现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可知,应是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故选B。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B.“本文选材偏重于学术研究方面”分析错误,结合文本来看,本文选材侧重人物传记。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屠家楼顶有个摆满各类古典医书的小阁间,这里是她童年时的阅览室:《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本草纲目》《温热论》……虽读得磕磕绊绊,但这里却是她医学梦萌发的温床”可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本草纲目》《温热论》等传统中医学典籍给了屠呦呦重要的启迪。结合“这里是她童年时的阅览室:《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本草纲目》《温热论》……虽读得磕磕绊绊,但这里却是她医学梦萌发的温床”“大学四年,屠呦呦系统学习了生药学理论,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等课程钻研甚深”“1959年屠呦呦获得了参加全国第三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的机会”“在紧张的课堂学习之余,她常跑到医院里央求坐诊大夫,让自己试试身手。在感受到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后,她还深入各家药材公司,虚心向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老药工学习中草药的鉴别方法和炮制技术,回来后逐一进行总结和提炼。在两年半的淬炼中,她的学识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可知,小时候的家学、大学时候的生药学专业教育及后来的中医学培训都为她拥有中西医学药学相融合的深厚知识提供了背景。结合“20世纪60年代,全球疟疾肆虐,正在南亚热带丛林中交战的美国与越南军队更是深受其害。缺乏科研条件的越南北上求助于中国……1969年1月,屠呦呦被任命为科研组长,和小组同事作为卫生部的第二梯队力量,参与了该项目的研究。主要任务是搜寻和整理传统中医药文献和配方,从中挖掘抗疟药点子,然后进行尝试”可知,国外国内对治疟药物急迫而广泛的现实需要也促进了屠呦呦的科研成功。7.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精神品质:由“受父亲影响,她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她选择的专业是当时绝大多数人毫无兴趣的生药学”“她积极响应国家防治血吸虫病的号召,一头扎进了生药学研究工作中。时而跑野外采集标本,时而蹲实验室研究”“在紧张的课堂学习之余,她常跑到医院里央求坐诊大夫,让自己试试身手。在感受到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后,她还深入各家药材公司,虚心向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老药工学习中草药的鉴别方法和炮制技术,回来后逐一进行总结和提炼”可知,从小屠呦呦对学习医学知识富有热情。由“寒冬腊月的夜晚,屋内灯光昏暗,桌上历代医籍堆积如山。屠呦呦带领同事成功地从历代医籍中筛选出两千余个中草药方,并编辑出一本以六百四十种中草药为主的《抗疟验方集》”“由于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实验室又没有通风设备,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慢性疾病。但她没有退缩,仍旧坚持工作”“在失败了一百九十次之后,屠呦呦于1971年10月4日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最好的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实验成功了”可知,她为了研究不畏困难,坚强执着,即使有病也不退缩;即使失败,也不气馁。由“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和同事们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历时六年,又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却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双氢青蒿素”可知,她在工作上永不自我满足。由“首战告捷,屠呦呦乘胜追击,开始带领大伙儿以鼠疟原虫为模型,逐一检测各个中草药方的实际疗效”“她携青蒿素奔赴海南昌江地区进行试用,从间日疟到恶性疟,从本地人口到外来人口,首次取得了三十例青蒿素抗击疟疾的成功。接着,在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持下,她进一步扩大临床验证,短短几年即治愈了二千零九十九例疟疾患者”可知,她对科学研究有严谨的态度,检测大量药方的疗效,进行广泛的临床验证。由“她选择的专业是当时绝大多数人毫无兴趣的生药学。让父亲有些意外的是,生药学是西医专业而非中医专业。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她的远见”可知,她有远见,选择了当时绝大多数人毫无兴趣的生药学专业。启发与感想:结合实际,谈自己的启发和感想,言之成理即可。结合文本和相关链接①可知,富有创新精神,不断以革命性的科学发现为人类带来福祉的人,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是受全世界尊敬的人。结合屠呦呦的成长经历和科研经历,我们应充分认识传统文化的潜在价值和顽强的生命力。结合文本和相关链接②,屠呦呦的获奖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无论是我国的古代医学家,还是当代医学学者,都极富智慧和创造力,我们应当为此骄傲和自豪。8.D9.①富有诗意。②中西结合。③艺术地反映现实生活。10.①丰子恺善于学习借鉴,博采众长;②他曾经受到中国画家陈师曾、日本画家竹久梦二、法国画家米勒的影响和启发。③他有发自内心的创作冲动;④这种冲动有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非立即画下不可。⑤他得到了朋友的赞赏、鼓励;⑥这些支持增添了他创作的勇气和信心,他得到了朋友的支持,得以发表作品、出版画集。【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A.“随身携带”错误,由“便把画贴在门背后独自欣赏。这幅画引起了他的兴味,从此之后,丰子恺不断地把他平时所萦心的琐事细故一一乘兴描出”可知,丰子恺是“把画贴在门背后独自欣赏”。B.“从他的人品可以看出他的画品”错误,由“他的画品就是他的人品的表现”可知,应当是从画品可以看出人品。C.“缺乏浪漫主义热情”错误,原文是说“由于画材来自现实生活,而且主要来自平凡的劳动大众的现实生活”,不能由此推断画作“缺乏浪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装工程分包合同书3篇
- 数据中心运维合同3篇
- 收购牧草合同书样本3篇
- 教育志愿者服务合作合同3篇
- 整栋楼房租赁合同3篇
- 工业废油再生合同3篇
- 工业灰渣再利用合同3篇
- 文艺演出音响设备租赁协议3篇
- 就读委托代为办理就学手续3篇
- 施工分包协议书模板3篇
- 2024-2025学年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英语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公司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 2024年光伏电站运行专业知识题库
- 国开(内蒙古)2024年《汉语中的中国文化》形成性考核1-3终结性考核答案
-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PDCA培训资料》课件
- 2025年护理部工作计划
- 2024年区域代理经营协议
-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速记清单(统编版2024)
- JJF 2143-2024 微波消解仪温度参数校准规范
- 2023-2024学年海南省陵水县九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