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宾川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生物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云南省宾川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生物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云南省宾川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生物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云南省宾川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生物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云南省宾川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生物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省宾川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生物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人体内一些正常或异常细胞脱落破碎后,其DNA会以游离的形式存在于血液中,称为cfDNA;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也会有细胞脱落破碎,其DNA进入孕妇血液中,称为cffDNA。近几年,结合DNA测序技术,cfDNA和cffDNA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可通过检测cfDNA中的相关基因进行癌症的筛查B.提取cfDNA进行基因修改后直接输回血液可用于治疗遗传病C.孕妇血液中的cffDNA可能来自于脱落后破碎的胎盘细胞D.孕妇血液中的cffDNA可以用于某些遗传病的产前诊断2.已知并指是一种显性遗传病,聋哑是一种隐性遗传病,控制两种病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现有一父亲并指不聋哑,母亲正常,却生出一个无并指却聋哑的孩子,请问他们再生一个孩子表现正常的概率为()A.3/8 B.1/8 C.3/16 D.1/163.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不一定是基因突变B.若没有外界诱发因素的作用,生物不会发生基因突变C.人的心肌细胞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多对基因之间,可以发生基因重组D.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导致子代出现性状分离的原因是基因重组4.如图表示一片草原上的兔子和狼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后一段时间内相对数量变化的趋势,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甲、乙分别表示兔子和狼的数量变化B.狼的K值接近B点对应的数值C.环境条件的变化会影响兔的K值D.第3年狼的数量下降可能是因为缺乏食物5.图示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B.现存生产者个体数可小于初级消费者个体数C.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D.图解不仅能体现能量单向流动的特点,还能体现逐级递减的特点6..以下是同一种动物体内有关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①②③B.③所示的细胞中有2个四分体C.动物睾丸中可能同时出现以上细胞D.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为①和③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下图表示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曲线,回答下列与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以及应用相关的问题:(1)若曲线X表示某地区一种外来双子叶植物的增长曲线,则出现这种变化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该种群密度可采用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为减少实验的误差,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曲线Y表示一定时间内某草原食草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则BC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会__________。若在C点时,该地区迁入了大量同种的食草动物,则一定时间后,该动物的环境容纳量会下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调查有害动物的种群密度,某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在一公顷的范围内第一次捕捉并标记30只,第二次捕捉的个体中10只没有标记,4只有标记,因动物被捕捉一次后的灵敏度提高,事实上有害动物的数量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和具体数值)只/公顷。8.(10分)某科研小组对某林场内的一种森林害鼠进行了调查研究,以便更好地进行防治。请回答下列问题:(1)对害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2)在所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害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型,其数学模型为______。(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鼠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______,进而影响其出生率并降低该种群的密度。(4)该林场中植物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群落的______。林场中的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原因是群落中植物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食物和______。(5)近5万年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木丛取代。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木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演替的方向______。9.(10分)下列不利于人体散热的是A.骨骼肌不自主战栗B.皮肤血管舒张C.汗腺分泌汗液增加D.用酒精擦拭皮肤10.(10分)下图甲是青海湖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示意图,图乙是裸鲤和鸬鹚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示意图,a~e表示能量值,c表示鸬鹚同化的能量值。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水生昆虫处于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营养级。(2)通过调查发现,该食物网中鸬鹚数量比裸鲤的少,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乙中,鸬鹚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________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中,鸬鹚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相应的字母和数学运算符号表示)。(4)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高原咸水湿地,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繁殖季节,青海湖中雌雄鸟上下翻飞,互相追逐,彼此通过飞翔来了解对方,这就是鸟类中的“戏飞”求偶现象,“戏飞”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信息。(5)研究者对某生态系统中三个营养级(含第一营养级)的能量分析[单位:J/(hm2·a)]见下表,表中GP表示同化的能量,R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据表回答下列问题:营养级GPNPRA2.48×10112.12×10113.60×1010B2.40×1071.00×1062.30×107C7.50×1083.20×1077.16×108①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若镉、汞等重金属进入该生态系统,则上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填表中字母)所示营养级重金属含量最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15分)甲型流感病毒(IAV)是一种会感染人和动物并引发严重呼吸道疾病的病毒。为寻找防控IAV的新思路,科研人员以小鼠为实验对象,研究了高脂肪低糖类(KD)的饮食对抵御IAV感染的效果。请回答问题:(1)IAV必须在_____内增殖,侵入人体后,一部分能被吞噬细胞吞噬,这属于免疫防卫的第_____道防线。除此防卫功能之外,免疫系统还具有_____功能。(2)研究人员用不同的饲料喂养小鼠,7天后再用一定浓度的IAV感染小鼠。统计小鼠的生存率,以及效应T细胞和γT细胞(一种新型T细胞)的相对数量,结果并别如图1和图2所示。①实验组小鼠应用_____饲料饲喂。②分析图1结果显示_____,说明实验组饮食方案可以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的能力。③由图2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效应T细胞的数量_____,而γT细胞的数量_____。研究人员推测,_____细胞在KD饮食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能力方面发挥主要作用。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B【解析】1、基因治疗就是用正常基因矫正或置换致病基因的一种治疗方法。目的基因被导入到靶细胞内,他们或与宿主细胞染色体整合成为宿主遗传物质的一部分,或不与染色体整合而位于染色体外,但都能在细胞中得以表达,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2、产前诊断又称宫内诊断,是对胚胎或胎儿在出生前应用各种先进的检测手段,了解胎儿在宫内的发育情况,如胎儿有无畸形,分析胎儿染色体核型,检测胎儿的生化检查项目和基因等,对胎儿先天性和遗传性疾病做出诊断,为胎儿宫内治疗及选择性流产创造条件。【详解】A、癌症产生的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故可以通过检测cfDNA中相关基因来进行癌症的筛查,A正确;B、提取cfDNA进行基因修改后直接输回血液,该基因并不能正常表达,不可用于治疗遗传病,B错误;C、孕妇血液中的cffDNA,可能来自胚胎细胞或母体胎盘细胞脱落后破碎形成,C正确;D、提取孕妇血液中的cffDNA,因其含有胎儿的遗传物质,故可通过DNA测序技术检测其是否含有某种致病基因,用于某些遗传病的产前诊断,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结合cfDNA和cffDNA的产生过程,考查癌症的产生原因、人类遗传病和产前诊断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题干信息的能力,并能结合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准确判断各选项。2、A【解析】并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用A、a表示),聋哑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B、b表示),则并指不聋哑父亲的基因型为A_B_,正常母亲的基因型为aaB_,患聋哑但手指正常的孩子的基因型为aabb,则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为AaBb×aaBb。【详解】设并指基因为A,聋哑基因为b,则亲本和所生子代为A-B-×aaB-→aabb,故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再生一个孩子表现正常aaB-的概率为1/2×3/4=3/8,A正确,BCD错误。故选A。3、A【解析】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比较:项目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变异本质基因分子结构的改变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发生时间通常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和后期发生范围所有生物(普遍性)主要指能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发生的场所所有细胞生殖细胞产生结果产生新基因产生新基因型生物变异根本来源重要来源对DNA分子结构的影响改变DNA分子结构自由组合型基因重组不改变DNA分子结构;染色体互换型基因重组可改变DNA分子结构联系都使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为基因重组提供了大量可供自由组合的新基因,基因突变是基因重组的基础;两者均产生新的基因型,可能产生新的表型【详解】A、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若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发生在DNA分子中的基因间区,就不会引起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则不属于基因突变,A正确;B、在没有外界诱发因素时,生物也会由于DNA复制偶尔发生错误等原因自发产生基因突变,B错误;C、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而人的心肌细胞不能进行减数分裂,因此不能发生基因重组,C错误;D、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只含有一对等位基因,其自交导致子代出现性状分离的原因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Aa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开,而基因重组至少要有两对等位基因才可能发生,D错误。故选A。4、B【解析】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从而维持整个群落的相对稳定。【详解】狼和兔子是捕食关系,兔子是被捕食者,狼是捕食者,被捕食者的数量比捕食者数量多,且被捕食者的数量先变化,捕食者的数量后变化,由此可以判断图中甲代表兔子,乙代表狼,A正确。狼的K值不等于最大值,应低于B点,B错误;在自然界,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C正确;在不利的条件下,如缺乏食物、传染病等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D正确。【点睛】本题的难点是理解:K值≠最大值。K值是指在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若环境受到破坏,种群的数量可能会超过环境容纳量。5、A【解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详解】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D1),A1呼吸作用消耗,B1未被利用,C1流向分解者,而D1=A2+B2+C2+D2是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故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A错误;B、现存生产者个体数可小于初级消费者个体数,如一棵树和这棵树上的昆虫,B正确;C、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A1+B1+C1+D1=D1/W1,C正确;D、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单向流动:沿着食物链向高营养级传递,而不能倒过来流动,逐级递减:前一种生物所包含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传给下一种生物,其他的能量都损耗掉了,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能量流动图解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提升获取图示信息、审题、分析能力的较好选择。6、B【解析】分析图像可知①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是有丝分裂后期,②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旁,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③着丝点排列整齐,有同源染色体,是有丝分裂中期,④没有通用语染色体,着丝点分裂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图中细胞①②③具有同源染色体,A正确;B、四分体只存在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中期,而③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不含四分体,B错误;C、图示细胞既进行有丝分裂,也进行减数分裂,只有生殖器官的细胞才能同时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因此动物睾丸中可能同时出现以上细胞,C正确;D、由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图中①和③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D正确。故选B。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1).没有天敌、环境条件适宜(2).样方法(3).取多个样方调查种群密度后取平均值,或增大样方大小及随机取样(4).逐渐下降(5).大量同种食草动物的迁入导致草原上草的数量减少、引起草场退化(6).小于105【解析】分析曲线图:曲线X表示J型曲线,曲线Y表示S型曲线,两条曲线之间的围成的面积表示环境阻力或在环境阻力下被淘汰的个体。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C点为K值。【详解】(1)若曲线X表示J型增长,出现的原因是没有天敌、环境条件适宜,空间充裕等理想条件。调查植物(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为了减少实验误差,要做到随机取样,取多个样方调查种群密度后取平均值。(2)曲线Y为S型增长曲线,在K/2值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BC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会逐渐下降;到C点时增长速率为0,若在C点时,该地区迁入了大量同种的食草动物,大量同种食草动物的迁入会导致草原上草的数量减少,引起草场退化,从而会导致该动物的环境容纳量下降。(3)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30=14:4,解得N=105,由于捕捉一次后的灵敏度提高,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所占比例减小,则调查得到的种群数量偏大,则事实上有害动物的数量小于105只/公顷。【点睛】本题考查了种群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曲线,种群密度的调查,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8、(1).标志重捕法(2).J(3).(4).性别比例(5).垂直结构(6).栖息空间(7).变快(8).未发生改变【解析】1.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①“J”型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理想条件下,实验室)无限增长曲线,呈指数增长的曲线,与密度无关②“S”型增长曲线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与密度有关用N表示种群数量,当N=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理论上最适合捕捞(图中C点)N>K/2时,种群增长率降低,N<K/2时,种群增长率增大联系实际:保护珍贵动物及消灭害虫时,注意K值,即在保护(消灭)种群数量的同时还要扩大(减小)他们的环境容纳量。

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衡量种群大小的数量指标,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特征,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通常用样方法。而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常用标志重捕法法来调查他们的种群密度。具体操作为: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人类的活动往往改变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详解】(1)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2)在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曲线呈J型,其数学模型为。(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鼠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进而影响其出生率使得种群密度下降。(4)该林场中植物因为光照强度的变化由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林场中的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因为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而有分层,原因是动物需要群落内部的植物提供多样的食物和栖息空间。(5)近5万与50年相比,时间大大缩短,这是因为人类活动导致的荒漠化。故我们的结论是: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加快,演替的方向都是荒漠化,故演替的方向未发生改变。【点睛】熟知相关的基础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最后一空是易错点。9、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点,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人体主要依靠调节产热量或者散热量来维持体温相对温度。在炎热环境中,通过增加散热途径调节体温;寒冷环境中,骨骼肌不自主的战栗是一个快速产热途径,增加产热量;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详解】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会增加产热量,不利于人体散热,A符合题意;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以增加散热量,B不符合题意;汗腺分泌汗液增加,则散热量增加,C不符合题意;用酒精擦拭皮肤时酒精的挥发会带走部分热量,可以增加散热量,D不符合题意。故选A。10、(1).第三、第四(三、四)(2).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鸬鹚比裸鲤所处营养级高,流向鸬鹚的能量少(3).b(4).c-d(5).行为(6).①2.48×1011J/(hm2·a)(7).3.2%(8).B(9).镉、汞等重金属沿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解析】图甲为青海湖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其中底栖藻类、浮游藻类为生产者,其余为消费者。图乙是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示意图,c表示鸬鹚的同化量,a、d分别表示裸鲤、鸬鹚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e分别表示裸鲤、鸬鹚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一般来说,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的去路可以有三条:(1)自身呼吸消耗(2)流入下一营养级(3)被分解者分解。【详解】(1)图甲中水生昆虫以底栖动物为食,底栖动物以底栖藻类或浮游动物为食,底栖动物处于第二或第三营养级,则水生昆虫处于第三、第四营养级。(2)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鸬鹚比裸鲤所处营养级高,流向鸬鹚的能量少,故该食物网中体形较大的鸬鹚数量比裸鲤的少。(3)鸬鹚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是其未同化的能量,仍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因此包含在b中;鸬鹚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鸬鹚的同化量-鸬鹚呼吸消耗的能量=c-d。(4)青海湖中雌雄鸟上下翻飞,互相追逐,彼此通过飞翔来了解对方,这就是鸟类中的“戏飞”求偶现象,“戏飞”属于生态系统的行为信息,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5)①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图中A营养级为第一营养级,固定的总能量是2.48×1011J/(hm2·a)。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二营养级的同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