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县三家子村满满通古斯语族语言文化抢救调查富裕县三家子满族语言文化调查报告_第1页
富裕县三家子村满满通古斯语族语言文化抢救调查富裕县三家子满族语言文化调查报告_第2页
富裕县三家子村满满通古斯语族语言文化抢救调查富裕县三家子满族语言文化调查报告_第3页
富裕县三家子村满满通古斯语族语言文化抢救调查富裕县三家子满族语言文化调查报告_第4页
富裕县三家子村满满通古斯语族语言文化抢救调查富裕县三家子满族语言文化调查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富裕县三家子村满满通古斯语族语言文化抢救调查富裕县三家子满族语言文化调查报告

一领导支持是做好调查工作的关键满族是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语言。在清代,它被称为“民族语言”,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它成为人们进行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繁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满语是满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满族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满族走过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宝贵经验与教训。因此,满语、满族文化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世界学术热点。但时至今日,满语已成为一种濒危语言。三家子村一直是满族聚居地,所以满语在这里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仍然作为交际工具被使用,满族的诸多文化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留。尽管三家子村的满语现状已远不如以往,但仍是目前世界上满语保留最好的满族村屯,仍有部分满族老人能够较完整地讲述满语。因此,三家子村也就成为国内外学者进行满语、满族文化调查研究的重要基地,被学术界誉为“满语之光”、“满语基地”、“满语研究的活化石”。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作为专门研究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的科研机构,多年来持续进行满族语言文化的抢救调查工作,尤其是连续对富裕县三家子满语状况进行调查。2002年7月至8月,我们三人再次前往富裕县三家子村,对其现存满语及满族文化状况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调查。此次调查得到了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热情接待,并对调查工作给予大力协助。赵金纯副县长对调查组的到来盛情欢迎,并委托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李立伟负责协调有关部门,给予全力支持。三家子村书记芦宏强、村长孟连杰、妇女主任陶青兰、会计孙凤燕、治保主任富成群等村委会领导及工作人员计德发根据调查组的工作安排,联系、组织调查对象,并将村委会办公室提供给调查组使用,为我们的调查工作提供了方便条件。三家子村现隶属于黑龙江省富裕县达(达斡尔族)满(满族)柯(柯尔克孜族)友谊乡,位于北纬47°48′,东经124°27′。其南距齐齐哈尔95里,其东是齐嫩铁路,其西有嫩江江套。三家子村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夏暖,四季变化明显。“三家子”一名译于满语“伊兰包”(ilanboo),最初是由满族建立的村屯。由于最早来此地居住的是满族计、孟、富三姓(另一说是计、孟、陶三姓),三家子因此而得名。尽管后来又陆续迁入陶、关、吴、赵、白等姓氏满族住户和部分其他民族住户,但村名一直沿用至今,没有更改。三家子满族先人是当年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统领下的八旗披甲,三家子村也是满族世居村落。自20世纪60年代起,不仅有我国学者多次对这里进行调查,而且有来自丹麦、德国、日本、美国、中国台湾和香港的学者前来进行学术考察,并有相关的调查研究成果问世。在国内,对三家子村进行调查的单位主要有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内蒙古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大学等。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内蒙古大学就组织调查组,由清格尔泰先生带队对三家子村的满族语言文化进行系统调查,此次调查工作为期2个月(1961年8—9月),收集了宝贵资料。在80年代中期,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及中央民族大学科研人员多次对三家子村的满族语言状况进行调查。现存满语的抢救调查一直是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的主项工作,因此,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对三家子村的调查最为系统全面,并持续多年跟踪调查。1985年,满语所首任所长穆晔骏先生和刘景宪老师前往调查;1986年,满语所的刘景宪、黄锡惠老师和中央民族大学的季永海、白立元老师在对黑龙江省满族语言文化普查时再次对三家子进行了调查;1987年,刘景宪、季永海老师对三家子村的满语进行了录音调查。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的刘景宪、赵阿平、吴宝柱、蒋理等科研人员又多次分批对此地进行了连续调查,收集了许多宝贵的语言资料。1999年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后,赵阿平主任多次组织中心科研人员对三家子村的满语状况进行连续调查。并于2002年制定满—通古斯语族语言文化抢救调查规划,将三家子村现存满语文化抢救调查列为重点项目。同时对调查所得的录音录像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分析,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处理,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众多学者通过对三家子满族语言及文化的调查研究,出版、发表了一系列论著。如金启著《满族的历史与生活——三家子屯调查报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清格尔泰著《满洲语口语语音》(《内蒙古大学学报》〈纪念校庆二十五周年专刊〉,1982),季永海、赵志忠等著《现代满语八百句》(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恩和巴图著《满语口语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5),爱新觉罗·乌拉熙春著《满洲语语音研究》(日本京都玄文社,1992),赵阿平、朝克著《黑龙江现代满语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恩和巴图著《论满语口语格形态及其意义》(《满语研究》1997年第2期),刘景宪、吴宝柱、蒋理著《抢救满语迫在眉睫——三家子村满语现状调查报告》(《满语研究》1997年第2期),定宜庄、邵丹著《历史“事实”与多重性叙事——齐齐哈尔市富裕县三家子村调查报告》(《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等等。其中《满族的历史与生活——三家子屯调查报告》一书是金启先生于1961年参加内蒙古大学调查组并对调查资料的分析研究基础上著成的。该书对三家子村的历史沿革、现状包括经济生活、满族风俗习惯、满族传说、故事进行了介绍,对满洲式老屋、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满族祭祀用品进行配图说明,同时对三家子村的满文、满语应用情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二三家子村与俄语地域分布三家子村现在户籍登记人员总数为1034人,其中满族44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2.7%;达斡尔族99人,占9.6%;鄂伦春族10人,占1%;柯尔克孜族2人,占0.2%;蒙古族3人,占0.3%;朝鲜族6人,占0.6%;汉族472人,占45.6%。少数民族人口合计562人,占全村总人数的54.4%。从以上各民族人口数字来看,与1997年刘景宪先生等同仁调查时的人口数字相比,变化不大,满族、汉族是该村的主体民族,占全村总人口88.3%。其他几个少数民族人口仅有120人,占全村人口11.7%。我们对全村的满语会话程度进行了全面而具体的调查,并按不同程度划分为五类:A类:能非常流利地说满语;B类:能听懂全部满语,会说大部分满语;C类:能听懂大部分满语,会说一部分满语;D类:能听懂一部分满语,会说一点满语;E类:能听懂一点满语,不会说满语。三家子村满语会话程度各类具体人数及所占全村人口比例见表1:三家子村不同民族满语会话程度的各类具体人数及所占比例见表2:三家子村不同年龄段满语会话程度的各类具体人数及所占比例见表3:从总体情况与具体情况调查来看,三家子村现存满语的衰落趋势已明显加速。由表中统计数字可见,满语会话程度好的A类人数目前仅有3位,次之的B类也只有15位。且这两类人中有9位老人年龄在70岁以上,高者已达86岁。这些老人多数体弱多病,记忆力和听力也日益弱化。属B类的还有9位年龄在50岁至70岁之间,从近几年的跟踪调查情况来看,他们的满语会话能力也在逐渐退化,现在已无人能用满语讲述民间故事、传说,相互间的满语对话内容也很有限,只能说些简短的日常生活用语。这些满族老人是我们抢救调查满语的主要对象,是珍贵的满语活化石。他们所处的不利状况,令我们深感痛惜,更感责任重大,时间紧迫。面临三家子村现存满语急剧衰落的紧迫发展趋势,近年来,我们加紧了抢救调查的步子,并以现代化设备与手段进行跟踪调查。我们的调查得到当地有关领导和满语会话者的热情支持与协助,从而录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现存满语资料。本次调查,我们按照调查大纲拟定的词汇和句子对各年龄段的各类满语会话者进行了具体调查,在相互密切配合协作下,收录了15盒录像带、9盒录音带的现存满语音像内容。对此所进行的分析研究,我们将以专文论述发表。三家子的特点据调查一百多年以前,居住在三家子的满族人尚以渔猎为生。近百年来,农业成为当地主要的生计方式,但渔猎经济并没有完全退出。去年曾有人抓到四只貉子,每张貉皮以二百多元的价格卖出。三家子的传统农业主要种植高梁、大豆、玉米、谷子等旱地作物,其中糜子和稷子为当地特色作物。糜子,中国古代称“黍”。糜子磨成粉叫黄米面,用黄米面做成豆包、驴打滚。三家子的豆包特别大,一只碗只能放一个,一个劳力最多能吃仨。稷子去皮,做成米饭。吃稷子米饭时常在上面放酸奶子,这种酸奶呈半固体状,不像我们从商店买来的那种液体。稷子米还可以酿酒,叫“mi:lə”酒。最近十年来三家子在生产结构上的最大变化是蓄牲业成份的增加。以饲养奶牛为主,全村现有纯奶牛(产奶的奶牛)七百多头,加上未成年的奶牛,共有一千多头。三家子地处松嫩平面北部,有广阔的草场,面积达二万多亩。草场主要有两块,分别位于村北和村南,称北甸子和南甸子。北甸子用于放牲;南甸子草质好,用于秋季打草。当地人也把未成熟的玉米杆割下,制成青储饲料。在村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个个用水泥砌筑的圆坑,那是青储饲料发酵的地方。一头奶牛一天平均挤2—3次奶,出奶量在30—90斤不等。三家子村北有奶站,为上海光明乳业集团所设。每天旱晨奶牛被赶到北甸子牧放之前,须先到奶站挤头遍奶。我们曾数次到奶站,看到数百头奶牛一起挤奶的壮观场面。三家子生产结构的第二个主要变化是种植水稻。现在全村共有稻田三千多亩,稻米除自食外,主要作为商品粮售卖。加上出售牛奶,现在全村每年人均收入在1800元以上,从而彻底摆脱了过去种植旱田时的贫困局面。三家子的传统手工业有多种,尽管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具主要是那些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工业产品,但传统手工业一个也没有消失。在计喜生老人家,我们曾看到老人坐在地上用传统的木制手摇纺车纺麻绳的情景。在老人家我们还购得数只满族传统编筐(篓)。其中有一只捕鱼用的鱼篓,为椭圆形,上口小,底座大。过去三家子没有商业网点,购物须到富裕县城。现在开了七八小卖店,出售食品和日常生活用品。其中汉族崔保贤一家集小卖店、米面加工厂、榨油厂于一身,一年收入近10万元。每周日又辟有市场,都是从富裕县城来的,有二十几辆车,出售服装、食品和日常生活用品,也有小吃摊位。三家子的满族现在穿时装。据说土改以后就没有人穿长袍了,但还有两个留着辫子的老年男子。十年前我们去三家子调查时,计喜生老人的打扮还保留有部分满族特点。三家子的民居保留满族特点较多。传统的满族民居为长方形,墙体土砌,房顶为双坡,苫羊草。从外面看,这种民居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烟囱上细下粗,下部相当粗壮,位于房体两侧,与房体分离,中间以所谓“烟囱桥子”连接。烟囱桥子上面砌鸡窝,下面接建有狗窝。二是开西窗。按这种习俗在其他满族地区比较少见,疑是受附近达斡尔族影响的结果。但开西窗也符合满族的传统观念,因为传统上满族以西为贵。满族民居一般分两间和三间。金启先生在《满族的历史与生活——三家子屯调查报告》一书中认为三间者为老式民居,两间者为新建民居。三间者中间一间为厨房,东西两间为卧室;两间者东间为厨房,西间为卧室。无论三间、两间,其西间卧室都砌有两两相连的南西北三铺炕,称“万字炕”。其中西炕较窄,乃祖先和神灵之位,南北炕较宽,乃人之位。不过上述满族民居特点也多有变迁,主要表现在:1.万字炕中的西炕多被拆除;2.部分西窗被堵死;3.改建后的烟囱与东西山墙砌在一起,那些仍然与房体分离的烟囱上下粗细相同且变得十分“纤细”,而它们无一例外均改为砖体;4.一些民居在传统的土墙外又贴建一层红砖,特别是在正面即南面的墙体上。上述变迁以第一点为最,在三家子现在很难找到传统的万字炕了。这从一个角度说明当地家族制度和祖先崇拜的衰落。三家子在民居方面最大的变迁是大量新式红砖房被建造起来,这种红砖房无论外观和内部格局都很难找到满族特点。这是最近10年来才发生的事,而这与当地人均收入的提高有直接关系。在三家子村最南面,一进村口,有一排十分气派的红砖房,当地人叫“儿子房”,是三家子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标志和象征。传统上,三家子民居的建造以家族为单位,一个家族住在一块。直到现在这种居住格局也没有被完全打破。现在计姓仍然集中住在东片,孟姓主要在西街、后屯和中间一片,而陶姓较为分散。这种居住格局又对应着家族墓地的分布。尽管现在家族墓地已被打破(现在是以家庭为单位),但计姓人死后仍然葬在村东,孟姓人死后仍然葬在村西。目前在三家子,传统的三、四代人同堂的大家庭已很难见到。儿子结婚后一般与父母分居。但分居不分院,儿子一家的房舍通常建在父母房舍的左面或右面。在三家子,同一姓氏的满族通常组成一个家族,称“莫昆”,其中计、孟、陶三个家族最大。除了集中分片居住和公共的家族墓地外,过去每个家族都有一个家族长,称“莫昆达”。据说三家子最后一位莫昆达叫计德范,二十年前即已去世。还有人说最后一位莫昆达叫计德成,1997年去世。每个家族都有记录家族世系的家谱,放在莫昆达或家族萨满家。平时供在西墙上的祖宗板上,一般是在祖宗板上置长方形祖匣,祖匣内装家谱。只有过年和家族内有人结婚时才将匣内的谱单挂出来,供族人祭拜。文革中家谱被藏匿起来。也有人家把家谱放在仓房内,逢年过节偷偷给祖先上供。计喜生家的家谱即供在仓房内,但据说是1958年大跃进那年放进去的。文革中无一家续家谱。孟宪孝老人说那时有一个罪名,叫“宗族主义”。文革结束后,孟、陶两姓都续过家谱,计姓没有续。其中孟姓是1987年续的,续谱的钱是各家各户摊的,一家出十块、八块的。一天就续完了,参加的都是男性,吃了一顿饭。现在孟姓家谱供在孟雅军家,陶姓家谱供在陶纯德家。在三家子,同姓同族不婚的原则以及同族人辈份之间的分别还被严格保持和执行着。过去每一个家族都有一个萨满,叫家萨满,负责祭祖。三家子最后一位家萨满叫计海生,已去世多年。我们在调查萨满教时,当地人反复提到一种人叫“叉玛(chama)奶奶”。叉玛奶奶一般为女性,男人也有当叉玛奶奶的,但据说死得早。叉玛奶奶不会跳神,不能给人治病,一般祭祖时会派上用场。届时她(他)穿上大袍,系上腰铃,手执抓鼓。关凤义老人把叉玛奶奶叫木昆达,我们以为这是一个误称。在三家子完整形态的萨满教早已不存在了,人们只能凭记忆说出有关的一些情况。记忆的不准确性、遗忘以及记忆中各事顶的交叉、替换、融合,使我们调查到的萨满教多有混乱。又比如有人把医生(传统的中医)也叫萨满,把治实病的医生叫小萨满,治虚病的医生叫大萨满。萨满被如此地泛化,正是萨满教在当地衰落的一种表现。我们此次在三家子调查到的有关当地满族萨满教和传统信仰的内容还有:1.佛满洲(老满洲)供索伦杆子;伊彻满洲(新满洲)供木制狗鱼。据传说,历史上狗鱼曾救过伊彻满洲老祖宗的命。2.太太,又称保家仙,为一幅画,清代满族女性打扮,供于西屋东墙上。3.鹰神,在计喜生老人家,与家谱同供在仓房内。4.计姓一死去少年灵魂,供在计喜生老人家房屋外西墙垛上。在三家子,满族人不信主(基督教),不信佛,信狐仙,黄仙的也少,村口也没有土地庙,而这些在东北汉族农村甚为常见。有一个跳大神的,是汉族人。关于族际关系,历史上满族早就与附近村庄的达斡尔族和柯尔克孜族建立了联系,包括族际通婚。解放以后,满族与汉族的交往密切起来,两个民族间的通婚也更普遍。不过满族人仍然保持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谈话中,他们常常使用“我们少数民族”、“我们满族(洲)人”这样的词语。此次调查利用数码录音机、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等先进设备,不仅对现存满语进行了全面调查,而且对三家子村的经济、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村民生活水平和现状等都进行了考察。具体涉及满族语言的现状,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身份的村民讲述满语的程度和对满语的认识程度;全村的经济水平、主要经济类型、村民的经济收入和近10年来的经济生活演变;民居的变迁与现状;满族文化与汉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