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邑位置及相关问题_第1页
丰邑位置及相关问题_第2页
丰邑位置及相关问题_第3页
丰邑位置及相关问题_第4页
丰邑位置及相关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丰邑位置及相关问题

一丰邑的废弃时据史料记载,周文王杜峰、吴王杜浩。镐为周京是与西周王朝相始终的。丰邑距镐京甚近,且周王居镐以后,丰邑仍然保留着周王宗庙,西周诸王常居于丰或在丰处理国事,所以史家向来将丰、镐并称,或说二者是周都双城。丰、镐的湮没过程,史无详记。两处都邑的部分或大部分宫室毁于周幽王被杀之役,是完全可能的。自平王东迁洛邑之后,丰、镐就衰落了。镐京湮没年代似早一些,因为古史未见涉及镐京在西周以后的情况,且至今在镐京应在位置的遗址里也没有发现东周遗存。丰邑完全被废弃的年代较晚。《左传》僖公十五年:“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籴,故秦伯伐晋侯。……秦获晋侯以归。……乃舍诸灵台。”杜注:“在京兆鄠县,周之故台。”由此可见,丰邑在东周时还保留部分建筑,或旧址仍然被继续使用。此点从现有考古发掘材料也已得到验证,如在丰邑内的客省庄发现了东周文化遗存。自汉迄唐,史记丰、镐地望皆以都址附近诸水道——丰水、鄗水、滈池和昆明池为据;也指出它们和当时的城邑如汉城、唐城或鄠县城的相互方位关系。到唐末,与镐京关系密切的昆明池日渐荒湮,变为民田;鄗水和滈池湮没年代还在昆明池之前。又世传“丰邑在丰水之西”,而北宋以后人们就不能分辨古丰水的位置。这样,周都丰、镐的地望就完全不能确指了。明清以来,人们试图查明丰、镐的位置,曾经作过很多努力,但直至本世纪六十年代初考古工作者摸清今沣河沿岸古遗址的分布情况,并查明古代丰水、鄗水、滈池和昆明池等的位置之后,大家对问题才有比较明确的认识。丰邑在今沣河中游西岸,遗址北极客省庄、张家坡,南达新旺村、冯村,东至沣河,西至灵沼河,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镐京在今沣河中游东岸,遗址北极洛水村,南达斗门镇,东至昆明池故址,西至鄗水故道,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图一)。二丰邑村周穆王时代的考古发现在解放以前,1933年前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和1943年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先后在沣河沿岸做过考古调查,他们在调查报告中都提出了关于丰镐位置的看法。解放以后,在党的领导下,丰镐考古获得迅速发展。1951—1954年着重沿津河两岸开展广泛的调查;在河西岸的客省庄、灵台等地进行过试掘,在河东的普渡村清理西周墓三座,其中有一座属周穆王时代的墓,随葬品丰富,所出“长甶盉”又有比较重要的铭文,引起学术界的极大注意。1955年在客省庄村北和村西进行较大规模的发掘,揭露遗址面积约2838平方米,清理西周墓葬五十一座。还在冯村村南和河东的斗门镇做过小规模的发掘。同年冬,在张家坡村东的发掘中,发现了西周刻字卜骨,这是继普渡村周穆王时代墓葬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1956—1957年,在张家坡村东进行大规模的发掘,揭露遗址面积约5888平方米,清理西周墓葬一百三十一座和车马坑四座。从1959年到1963年,丰邑考古着重遗址内的普探和试掘,收获有:(一)初步了解了遗址北半部的古遗存分布,在张家坡村一带钻探出很多墓葬⑨。(二)1959年春在马王村村北的发掘中,首次发现两处残缺的西周夯土基址,其中一处基址被一座西周晚期长方形半竖穴房子所挖破;在残基址东北邻近地区还钻探出若干夯土基,为探索丰邑中心所在地提供了重要线索(按:此发现在当时未被承认,以致发掘工作半途而废,甚可惋惜)。此外在客省庄村南掘点内发现一座西周初期灰坑(H10,内出一些铸铜泥范)挖破先周房基址(H11)的现象,初次从地层上把先周晚期和西周初期两种不同遗存划分出来。(三)1960年秋在张家坡村东发掘遗址面积约500平方米。(四)1961年冬在马王村村西清理一座铜器窖藏,出土青铜器共五十三件。1964年以后,丰邑考古工作时断时续,主要在张家坡、马王村一带发掘了一百四十多座西周墓葬,以及若干座车马坑、马坑和牛坑。在马王村村西和西王村(也称新旺村)村北还分别发现过铜器窖藏,出土青铜器共二十九件。1976年,在马王村村北再一次发现了三座西周夯土残基址,并在一座基址内发现陶管水道(按:那些基址位于1959年春发掘点东北约50—60米处。当时我们在钻探时已发现了它们。1975年冬笔者有幸旧地重访,和张长寿等同志见到马王村村北西周遗址被严重破坏,其中有一座残基址已暴露在外)。镐京考古工作做的不多,除上文提过的在普渡村清理若干座西周墓以及在斗门镇南试掘以外,主要是1961—1963年间查明了丰水、鄗水、滈池和昆明池等古代水道位置;在白家庄、上泉北村和洛水村等地试掘遗址面积约500平方米,初步了解了遗址中的地层堆积、分期和年代。此外在洛水村村北还发现大量西周瓦片和一些“白灰面”墙皮等建筑残余,为探索镐京中心所在地提供了线索。三遗址内涵复杂在丰镐遗址广大面积的土地上,西周以前和以后都有人活动、居住和埋葬;在西周时代,那里既是住地,又有葬地(安阳殷墟也是如此,如有名的“妇好墓”以及其它殷墓,就是位于殷墟宫殿区和甲骨坑之间),因此遗址内涵复杂,包含着多种不同性质不同时代的文化遗存。下面只介绍西周遗存,其它文化遗存从略。(一)居住区1.北周早期文化遗迹丰邑根据《沣西发掘报告》介绍,客省庄和张家坡的西周文化层都可分为早、晚两期。在早期居址里,发现铸铜和制造各类骨、角器的迹象;房子计有土窑式和长方形半竖穴式两种。晚期居址只发现一种圆形半竖穴式房子。长方形或椭圆形水井以及深浅不同的不规则形灰坑,在早、晚两期居址中都有发现。早、晚两期堆积包含的陶器存在明显的区别:早期出土的红色或黑色的磨光细泥陶,在晚期居址中不见或罕见。红色粗泥绳纹陶片,早期比晚期多得多。早期陶器常见饰印纹,如雷纹、回纹、重圈纹和S形纹等。晚期陶器流行弦纹和篦纹。论器形,早期有簋和尊,晚期常见的盂不见于早期(按:陶盂不仅见于西周初期,也见于先周)。两期共有的器皿,往往属于完全不同的型式。例如,早期流行粗柄豆、三款足瓮、双立耳小口折肩罐和裆部内陷甚深的“瘪档鬲”;晚期流行细柄豆、圜底瓮、弦纹和篦纹罐、矮裆袋足鬲或足跟附加乳头状“疙瘩”的袋足鬲。《报告》根据西周墓葬和早、晚两期居址的地层迭压关系,认为早期居址的绝对年代,约略相当于周文王作邑于丰至西周成、康时期或更早。晚期居址的年代约相当于西周晚期。前已介绍,1959年春在客省庄村南发现西周灰坑H10挖破先周房址H11的现象。H10和H11的包含物是不同的。例如,横绳纹“瘪裆鬲”和高领乳形袋足鬲只见于H11,而这两型陶鬲在岐邑等地先周墓中或遗址里是常见之物。H10出土的竖行绳纹“瘪裆鬲”,是属于西周初期的一种典型陶器。另外,H10还出土一些铸铜泥范,其中有一块铜簋外范的主纹是西周初期流行的翘尾夔龙。上述发现补充了《沣西发掘报告》中关于西周文化层分期的论述,该《报告》中的西周早期文化遗存主要是属于西周初期的,但里面混杂有先周文化遗存。具体例证可参阅拙著《姬周陶鬲研究》一文。镐京根据《1961—62年陜西长安沣东试掘简报》介绍,洛水村和白家庄两地西周文化层的排列可分为初、中、晚三期。各期包含的陶器区别是:西周初期绳纹粗红陶所占比重较大;薄胎磨光泥质红陶和灰陶也是这个时期特有的。中期以后,绳纹粗红陶数量减少,绳纹粗灰陶相应增多。初期罕见的素面泥质灰陶,在中期已经占有相当的比重。到晚期,绳纹粗灰陶和素面泥质灰陶就占居着主要的地位。陶器纹饰,初期常见重圈纹、云雷纹等印纹,中期常见瓦纹或称凹沟纹,晚期流行弦纹和篦纹。绳纹是初、中、晚三期都常见的,但初期绳纹多纤细紧密,纹痕深且清晰;中期绳纹变粗变浅,显得疏松;晚期流行的绳纹粗大松散,纹理潦乱,往往因拍印过浅而模糊不清。西周初、中、晚三个不同时期分别有其代表性的典型陶器。如尊见于初期;圈足盘和泥质瓦纹“三足器”见于中期;甑见于晚期。两个或三个时期共有的器皿,器形表现为不同的型式。即便在型式上近似或相同,在数量上也有多寡之分。例如:陶鬲“瘪裆”鬲初期标本的分裆内陷甚深,鬲底三股凸脊较高,施成组的竖行粗绳纹,鬲足横断面呈三角形。中期标本的鬲裆微内陷或无内陷现象,鬲底三股凸脊较矮,成组竖行粗绳纹限施于足跟部分,鬲足横断面仍然近似三角形。晚期标本的鬲裆微内陷或不内陷,鬲底三股凸脊退化消失,鬲足横断面呈圆形。仿铜式陶鬲在初期常见分档式,晚期流行平裆式,中期则分裆和平裆两式都有。陶豆初期流行粗柄豆;中期陶豆的把柄变细小;晚期常见矮柄豆和细柄豆。陶罐初期流行圜底罐和双立耳小口罐。中期常见两种:一种是喇叭口,圆肩,平底,肩上附半环形耳;另一种是小口,广圆肩,平底,肩部施弦纹和泥饼凸饰。晚期流行弦纹和篦纹罐,器形瘦长。陶盂初期少见,到中、晚期则异常流行。初期标本是侈沿,浅腹,平底,饰绳纹。中期有两种:一种与初期陶盂器形近似,但鼓腹部位比较靠近口部,上腹饰弦纹;另一种口沿较宽大,内沿有折棱,其余特征与前者相同。晚期流行的器形瘦长,平折沿,颈部发达,深腹,小平底。2.农业生产工具居址中的遗迹和遗物,是西周奴隶制社会一些侧面的缩影。周都丰镐的宫殿区及其建筑形制,目前尚不清楚。在沣西的马王村发现的多处西周夯土残基址和筒形陶管道,在沣东的洛水村出土的大量西周瓦片和一些“白灰面”墙皮等建筑残余,无疑是王室或大贵族的宏伟建筑的遗存。一般房基址发现近二十座,分为土窑式和半竖穴式两种。土窑式房子(图二)均属坑径5—9米的椭圆形深土坑,穴里一壁向外掏,利用窑顶作掩蔽。穴底有一条出入的土坡道将住室分为两半,居住面不平坦,有一至三个圆形或椭圆形浅凹坑烧灶。个别房子在墙壁上挖一个壁炉式的拱顶灶坑。半竖穴式房子分方形、长方形和圆形三种。这类房子的周壁垂直,居住面平坦,有圆形或椭圆形或十字形浅凹坑烧灶。出入口是土坡道。在个别房子的地面上发现大型圆形柱洞。多数房子的墙壁和居住面没有加工修饰。少数房子的周墙和居住面用火烧烤过或涂抹一层黄色泥浆。长方形房子(图三)长4.1、宽2.2—2.8、墙残高1.4米。方形房子(图五)东西长3.95、宽3.15、墙残高0.95米。圆形房子(图四)直径约2.65、墙残高约1.6米。上述诸房基遗迹表明,都址中的居民除极少数大贵族拥有宏伟的瓦顶房屋以外,多数人仍然处于穴居和半穴居的状态。后一情况不一定是当时生产水平决定的,它很可能是“陶覆陶穴”的周民族传统生活习惯的一种遗风。在房子附近常发现窖穴和水井。窖穴除个别是长方形土坑外,其余都是口小底大的圆形袋状土坑,底径均在1—2米之间。在穴内常发现完整的陶器或铜器。其中位于马王村的两个铜器窖藏,以及在新旺村一个灰土坑里发现两件倒置的大型铜容器,估计都是西周王朝覆灭前夕埋藏下来的。水井发现十多口,都未掘至底,估计井深在9米以上。水井平面形状分为长方形和椭圆形两种。井壁垂直,壁面上有对称的脚窝,靠井口壁面遗留有汲水器绳索的磨擦痕迹。各种手工业的分布尚不清楚。已发现铸铜、制瓦、制陶和制骨、角器等四种手工业生产迹象。铸铜迹象除铸口余铜外,出土不少泥范,内有铜簋和车马饰十字形铜泡的内模和外范。制瓦迹象有一些未经烧制的瓦坯碎块。制骨、角器的迹象除很多磨石以外,发现大量骨、角料以及骨、角器的半成品和成品。根据切、削、磨的加工痕迹,大致可以看出各类骨、角器的制作过程及其基本特征。制陶迹象除不少陶压锤之类的工具以外,还发掘出十多座陶窑。以保存较好的洛水村第5号窑址为例(图六),陶窑由窑室、窑箅和火膛构成。窑室是一个直径约1米多的圆形土坑。火膛位于窑室下面。介于窑室和火膛之间的窑箅,有五个圆形箅孔。陶窑前面的不规则形土坑,是堆放燃料和烧陶时的活动场地。这类陶窑也见于先周和商代。遗物出土数量和种类甚多,可归纳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其它遗物三大类。生产工具:砍伐、敲砸工具有斧、锛、凿、锤和棒等多种,而以斧为最多。除铜斧和骨凿各出土一件外,其余均属石制品。其中石锤斧(图七)的平面近似三角形,扁身,刃从两侧边磨制,靠顶端有安装木柄的大圆孔,估计是一种砍伐开荒的工具。近年笔者在泾渭地区调查中,常常在先周文化遗址里拾得这类石斧,可见这是周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传统工具。切削工具只发现铜刀。西周比较流行的铜刀(图八:左),器形瘦长,刀尖上翘,直柄,柄末附椭圆形或方形环,与寺洼文化铜刀的器形相似,而与殷文化中常见的曲柄铜刀迥然有别。农业生产工具发现铲、刀和镰三种,但出土数量特别多,说明遗址中的居民是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为主。铲多为骨制品,石、蚌制品较少,铜铲仅得一件,形制短小别致(图八:右)。刀和镰是收割农作物的工具,以蚌制品为主,石制品较少,骨制品未见或罕见。大量使用淡水蚌壳制作农业收割工具,是西周文化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特征。手工业生产工具,除上述铸铜泥范、制陶器的陶压锤,以及制骨、角器的磨石以外,还有陶或骨质的纺轮、铜锥、骨或角质的锥和骨针等纺织和缝纫工具。渔猎生产活动在居民中不占重要地位。狩猎工具只出土骨、角镞。捕捞工具只发现个别陶网坠。采集物的食后残余如田螺壳等,在遗址中也甚少见到。生活用具:陶器是遗址中居民广泛使用的器皿,出土残片数以万计。陶器的质料基本上可分为夹砂和泥质两种,前者约占80%,后者约占20%。以颜色分,灰色陶约占75%,红色陶约占25%。制法多为模制和轮制,其次是泥条盘筑法,直接用手捏塑而成的器皿罕见。陶器纹饰以绳纹为主,约占90%;其它纹饰有印纹、附加堆纹、划纹、弦纹、篦纹、瓦纹、暗纹和指甲纹等。器皿种类有鬲、甗、鼎、甑(炊器)、簋、豆、盂、碗、盘、勺(食器)、尊、瓮、罐、盆(储器)等十多种。其中鬲、簋、豆、盂、罐和瓮等六种,是西周时期流行的主要器皿。专供奴隶主阶级享用的铜器和釉陶器等生活用具发现不多。铜器均出自窖藏,约八十二件。西周初、中、晚三个时期的器皿都有。器类有鼎、鬲、甗、簋、豆、匜、盉、盘、壶、鉴和杯等十多种。此外还有挹水器铜枓和属于食器的铜匕等。多数铜器的制作精美华丽,具有较高工艺水平。其中新旺村第1号铜鼎(图九),通高85、口径63厘米,重82.2公斤,是一件青铜重器。部分器皿上有铭文。盂铭文记载周王内宫后妃遴选宫人宫婢之事,这是有关西周宫廷制度的一则新材料。釉陶器只发现少量的豆和罐的残片。骨、牙匕出土约三十多件,多是残器。其它遗物:乐器只发现青铜甬钟一种。车马器有铜质和骨质的车軎,以及圆形或十字形铜泡等马饰。艺术、装饰品的种类繁多,陶、铜、玉、石、骨、蚌质的制品都有。其中大理石雕刻(图一O)和泥塑牛头(图一一)都是器物的附件,但造型独特,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骨笄出土七百件以上,内有不少精美制品。如有一些骨笄顶端雕刻成鸟形的装饰,鸟的眼睛和胸部镶嵌绿松石;有的骨笄顶端雕刻成葫芦形或钉头形,顶面中间镶嵌绿松石;有的骨笄顶端安装上圆锥形或钉头形的笄帽,等等。周人和殷人一样崇尚占卜。占卜使用的原料有兽类肩胛骨、长骨以及龟腹甲和鳖腹甲等。卜骨多为钻、凿、灼三者兼施,单用灼的罕见。卜甲未发现用钻,只施方凿和灼。其中有两片残卜骨刻字。对这些字的解释,存在以下两种不同的意见。一说认为是我国古代已经失传的一种文字。另一说认为是我国古代“易卦”中的数字符号。在丰邑、镐京遗址内都发现很多西周板瓦(图一二)。泥条盘筑法制成,周边有切削痕,正面饰绳纹,背面有手捺痕。瓦钉为圆柱形或圆锥形或泥条半环形,附加在正面或背面的都有。有些板瓦的一端有一个可容纳瓦钉插入的小孔。板瓦长56、宽28—33、高11.5厘米,重约2.2—2.5公斤不等。瓦的出现,使房屋顶部牢固而美观,标志着我国古代建筑技术上的一个重大飞跃。(二)车马坑马坑遗址中的墓葬,是西周奴隶制社会又一个侧面的写照。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在丰邑遗址内清理西周墓葬近四百座。其中绝大多数墓葬是在张家坡一带发掘的;少数墓葬位于客省庄村北、村西以及马王村村北;另有个别墓葬是在遗址南部的大原村发掘的。在镐京遗址内,只在普渡村一带清理过若干座墓葬。此外,在张家坡村一带还发掘十多座车马坑、三座马坑和四座牛坑。车马坑的竖穴分方形、扇形和长方形三种。前两种竖穴都是埋一辆车,车前驾二马。长方形竖穴(图一三)埋二车四马、二车六马(内有一车驾四马)或三车八马的现象都有发现。多数车马坑内有殉人,均埋在车箱底下,估计是御人。马坑都是长方形竖穴,内埋二马。牛坑有三座是长方形竖穴,一座是圆形竖穴,内埋一头牛。车马坑和马坑都是墓葬的附属坑。《报告》说牛坑“很可能是祭祀的牺牲坑”,但在那一带未发现过任何祭祀迹象,因之不能完全排除牛坑也是墓葬附属坑的可能性。与周文化关系密切的寺洼文化,就发现在墓内埋一头牛的现象。所发掘的车马坑、马坑和牛坑,多无实据来辨明它们是属于哪座墓葬的。由于存在这种局限,因此下面阐述墓葬特征及其相关问题时,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足之处。不过,张家坡一带某些比较厚葬的墓,有车马坑或马坑、牛坑陪葬这一点是明确的。从马的装束、车制以及坑内常出兵器等现象看,当时用来陪葬的大概都是实用的马和车。使用车马陪葬在殷墓中已存在,但到西周时期似更为常见,这可能是周人善于车战的缘故,也可能是“武士”地位提高的一种反映。在丰镐地区发掘的西周墓葬,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完全不同的两类。一类是幼儿“瓦罐葬”。由于墓穴很浅,而且多位于灰土堆积里,所以圹限一般难以分辨清楚。埋葬的方法是利用残破的陶器,如鬲、罐、盆、瓮等器皿的破片铺盖在尸体的上下。埋葬幼儿使用“瓦罐葬”的习俗,在我国古代诸原始文化中乃至奴隶制的殷商时代都是普遍地存在的。这种葬俗最初或许是出于所谓“母爱”,但到后来幼儿夭折显然被认为不吉祥之事,故采取与成年人不同的埋葬方法。另一类是成年人土葬。下面分三方面来阐述:1.死者的:其家国热情为高(1)墓的构造都是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有以下特点:一,穴形窄长,宽度往往不及长度的二分之一,例外者罕见。二,穴底常见墓主人头向一端宽于脚端约0.1米。三,土坑口小底大若覆斗状,最常见的是竖穴周壁接近棺椁处向外挖大,少见从墓口至墓底渐形向外扩大的穴形。四,有一些墓穴在底部中间挖一个圆形或椭圆形或长方形的浅凹坑,俗称腰坑。有腰坑者多属穴形较大和较厚葬的墓,贫寒者的墓则不见或罕见。(2)葬式主要流行仰身直肢葬,其次是俯身直肢葬,此外还发现个别屈肢葬和合葬。墓主人的头向不固定,东、西、南、北向都有,表明死者生前存在着不同的向往信念。(3)葬具主要流行长方形木棺。少数较厚葬的墓棺椁并用,棺和椁的表面多涂朱漆。葬具上下常用席子铺盖,这是西周墓葬的特征之一。死者的身上往往还撒有“朱砂”。此外还有一些墓,或没有葬具,或仅用席子裹尸,这些应是当时社会上地位最低下的奴隶的墓葬。(4)随葬器物的放置随葬器物中,陶器和青铜容器大都放在墓主人头前的棺内或棺椁之间,也有放在头前的“二层台”上的。青铜兵器放在头侧或两旁的“二层台”上。随葬的铜戈,援中部往往弯曲成钩状,或被折成两段,分置两处,这大概是当时的一种习俗,也是西周墓的一个特征。玉饰多随身。各种蚌饰和蛤蜊壳散见于葬具的周围,多成串,可能是佩戴装饰,也可能是幡状物的遗留。此外还发现一些墓的人骨架含贝或握贝;有的墓内放有祭食,其中牛、羊、猪的肢腿多放在头前的“二层台”上,小块祭食则盛在器皿内。(5)殉狗用狗殉葬的墓只占少数,每墓殉狗一只或两只,多放在腰坑里,个别放在“二层台”上或填土中。在狗架颈部或附近,常发现贝或铜铃,估计原是系在狗颈下作装饰的。狗是一种善于警戒的动物,殉狗习俗的寓意当是为死者警卫的意思。(6)人殉制度用人殉的墓占全部墓葬的7—8%左右。每墓常见殉一人(图一四),形制稍大的墓殉多人。殉人多置于墓主人两侧或脚端的二层台上。位于两侧的殉人头向多与墓主人一致,在脚端者头多向右。殉人仰身直肢葬和俯身直肢葬并存,多无葬具,但偶有极少的随葬品,如陶鬲、贝、玉饰和蛤蜊壳等。这里值得注意的一种现象是,一些形制不大、随葬品不多的墓也常发现用人殉,如张家坡第89号墓,墓穴长3、宽1.8、深4.1米;随葬品只有鬲和罐两件陶器,却用人殉。这种现象,在安阳殷墟的殷墓中未见或罕见。我们认为,这透露人殉制度在西周可能比在殷代还要盛行。2.釉瓷器、瓷器墓葬中的随葬器物,大都是墓主人生前使用的武器、工具和生活用品。专供埋葬使用的明器极为少见,只有少量劣质的陶器以及可能作礼仪用品的玉、石质武器和工具等。武器和工具计有铜制的戣、戈、矛、镞、刀、削、斧、锛、锥以及石斧和磨石等,而以铜戈为多见。戈应是西周时期一种主要的兵器。生活用具以陶器为主,其次是铜器。釉陶器和漆器等罕见。据不完全统计,陶器出土约一千件,质料、颜色、纹饰与居址所出陶器相同。器类计有鬲、簋,豆、盂、罐、碗、盘、壶和瓿等十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鬲、簋、豆、盂和罐五种。铜器计有鼎、甗、鬲、簋、匜、盘、壶、盉、卣、罍、爵、觚、觶和豆等。少数铜器有铭文。其中“长甶盉”铭文曾记载穆王在下淢皮举行燕礼,又跟邢伯大祝举行射礼,证实了《礼记·射义》关于在举行射礼之前必先举行燕礼的记载。釉陶器只发现豆一种。漆器都已腐朽,能看出器形的有豆和钵两种。出土乐器有青铜编钟。装饰物的种类繁多。玉、石器多雕琢成鱼、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