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食类菜单的调味料优化研究_第1页
生食类菜单的调味料优化研究_第2页
生食类菜单的调味料优化研究_第3页
生食类菜单的调味料优化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食类菜单的调味料优化研究

科学检验表明,一些传统的烹饪方法会破坏食物中对人体有利的生理活动和养分,损害食物中的污染物,损害人类的健康。从90年代开始欧美各国流行起“传统饮食要改革,回归自然生食好”的说法。同时有关科学家证明生食蔬菜对人体具有防癌抗癌的作用。因此生食菜肴风靡一时。我国各大宾馆、饭店纷纷顺应形势,将各类生食菜肴推上饭桌。但是,由于生食菜肴制作不经过加热杀菌的过程,仅仅依靠调味品来降低原料本身所带细菌数,作为成品菜肴来说,带菌比较多。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生食菜肴虽然尽可能保留了原料中的营养素,但却不一定是安全卫生的。本课题以萝卜作为试验对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4种味型,通过分步调味,研究生食类菜肴调味过程中卫生状况的一般规律,提出优化工艺配方。对一些调味品做一定预处理,以发挥其最大杀菌效果。通过菌相鉴定了解调味品对优势菌种的杀菌效果。1材料和方法1.1材料表面1.1.1原材料萝卜、生姜、大蒜为市售鲜品;食盐、味精、食糖为袋装制品;食醋(酸度为5%);辣油、麻油为瓶装制品。1.1.2培养基的制备营养琼脂培养基、糖发酵管、革兰氏染色液、硝酸盐培养基、硫酸亚铁琼脂、氨基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丙二酸钠培养基、柠檬酸钠培养基、精氨酸双水解酶试验培养基、甲基红试验培养基、V.P试验培养基、吲哚试验培养基、明胶水解酶试验培养基(根据GB4789.28-94配制)。1.2方法1.2.1试验设计及制作参照有关文献进行预试验,对未定量的调味品进行量化处理,确定基础配方(表1)。试验时以25g萝卜丝为受试单位,单独调味。调味制作过程按以上文献进行。为力求减少污染,萝卜丝以无菌手续称量,在灭菌平皿中进行调味,对于固体调味品用无菌滤纸称量,液体调味品用灭菌吸管吸取。1.2.2成品菌落总数菌落总数按平板计数法进行。杀菌率(%)计算:(基础配方成品菌落总数-改进配方成品菌落总数)/基础配方成品菌落总数×100%。减菌率(%)计算:(加入调味品前菌落总数-加入后菌落总数)/加入调味品之前菌落总数×100%。1.2.3细菌的分离和观察细菌分离:从受试样品培养物中挑取菌落形态不同的菌株接种斜面供鉴定;革兰氏染色、镜检:取斜面37℃培养物分别涂片、镜检。1.2.4细菌生理生化试验根据镜检结果参照GB4789.28-94弧菌检验以及GB4789.28-94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检验进行。1.2.5优化工艺的口感试验根据原配方以及优化工艺配方进行调味取样。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作细菌培养,计数,计算杀菌率。2结果2.1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由表2可见,食盐、白糖、食醋、麻油都不带菌,辣油有一定量菌检出。姜、大蒜以无菌手续切成末后,大蒜无菌检出,而生姜带有大量细菌,经鉴定表明,与萝卜表面所带菌不同,多为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本试验所用调味品未检出大肠菌群,也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检出。2.2原工艺设计结果刚从市场购回的新鲜萝卜,用流水冲洗,切丝时不接触手,对刀、砧板进行消毒,虽然控制了人为污染,但是由于萝卜本身生长在土壤中,被污染程度大,切丝后带菌较多。生萝卜丝用食盐拌过之后,腌渍5min,细菌数又明显下降,这说明汤汁中保留了50%的细菌。可见,原制作流程要求弃其汤汁是可取的。腌渍后的萝卜丝分别加入食糖水(食糖水浓度为50%)和食醋,结果50%的食糖水对腌渍后的萝卜丝杀菌率为51%;而5%的食醋对腌渍后的萝卜丝杀菌率为70%;当两者混合之后,杀菌率为61%。在原配方基础上对食醋进行加倍处理,当加入2倍食醋时,杀菌率为69%,加入3倍食醋时,杀菌率为94%,杀菌效果非常明显。说明在这种菜肴制作过程中,食醋起着关键的杀菌作用。2.3辣油对红糖减菌率结果影响结果见表1腌渍萝卜丝去汁后,加入辣油作菌落计数,发现细菌数稍有降低。当加入糖醋汁以后,再加辣油,减菌率达到89%,相比于糖醋汁减菌率31%来说明显上升。这说明辣油对糖醋汁的杀菌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食醋进行加倍量处理后,减菌率升高至91%,杀菌效果很明显。故建议对于使用食醋的菜肴应在不影响口味的前提下多加入食醋,以保证成品菜肴的卫生质量。2.4烫制过程中生姜细菌数由表5可见,由于生姜本身带有大量细菌,使菜肴中细菌增至103~104cfu/g,极大地影响了菜肴的卫生程度。为了减少生姜带给菜肴的污染,对生姜进行沸水3min烫制,再做实验。结果表明烫制后生姜带菌数<10cfu/g。同样进行分步调味细菌数测定发现,烫制后生姜对菜肴有一定杀菌作用,减菌率为40%。故建议凉拌菜肴需使用生姜时应对生姜进行开水烫制灭菌,在不影响菜肴卫生程度下发挥生姜本身的杀菌作用。当加入1倍麻油后,细菌数有很大增加,而对麻油减半以后,细菌数基本保持不变。说明麻油有保护细菌生长的作用,但是鉴于麻油是调味必需品,只有在不影响口味的前提下,减量处理。建议优化工艺配方时对麻油减半量使用。或在菜肴制成后最后加入,以确保其他调味品的杀菌效果。2.5降低大蒜杀菌作用在这则菜肴中可以看出起主要杀菌作用的是大蒜,减菌率可达61%。由于生姜带菌,使大蒜杀菌作用降低。对生姜进行烫制灭菌处理,使菜肴带菌数明显得到控制,大蒜加倍后,杀菌作用非常明显,加入辣油后,整个调味品集体减菌率达到90%。2.6优化配置和卫生评估3最佳配方带菌通过本次实验研究发现,每种调味品的杀菌作用不同,一部分调味品具有明显的杀菌作用,一部分调味品不具有或不明显具有杀菌作用。在本次实验所使用的调味品中,具有杀菌作用的调味品有食醋、大蒜、食盐、食糖水;味精、麻油、辣油不具有杀菌作用。麻油有保护细菌生长的作用。生姜也具有一定杀菌作用,但是被本身所带大量细菌所掩盖。在各种味型的菜肴中,调味品对菜肴的杀菌作用强弱也有不同,其中食盐在每道菜肴中都起了主要的杀菌作用。对于不同味型的菜肴来说,起关键杀菌作用的调味品是不同的。在糖醋味和酸辣味菜肴中,关键作用在于食醋,糖醋汁杀菌主要依靠自身的浓度使细菌渗透脱水死亡。咸鲜味萝卜起关键作用的主要是生姜,但必须经过杀菌处理,生姜含挥发油0.25%~3.0%,它的辛辣味成分为姜辣素(姜酮、姜萜酮的混合物),对细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麻辣味萝卜起关键作用的为大蒜,大蒜含挥发油0.2%,主要成分为蒜素和大蒜辣素,可以抑制细菌生长。本研究发现,4种菜肴原配方带菌为103~104cfu/g,经优化工艺后,细菌数下降至102cfu/g,4道菜肴杀菌率分别为糖醋味>酸辣味>麻辣味>咸鲜味。菜肴卫生状况得到很好保证。菜肴原料中细菌多为革兰氏阴性杆菌,但是由于个别调味品带菌,菌群发生一定变化,配方改变对菜肴的细菌种类有单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