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矫治技术在6例牙列拥挤中的应用_第1页
隐形矫治技术在6例牙列拥挤中的应用_第2页
隐形矫治技术在6例牙列拥挤中的应用_第3页
隐形矫治技术在6例牙列拥挤中的应用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隐形矫治技术在6例牙列拥挤中的应用

20世纪40年代,kes接口首先应用热压模片制作透明压膜仪,实现了正畸形治疗的概念和方法,即“正位器”概念。1999年,美国AnlignTechnology公司使用Invisalign技术首次实现矫治过程的计算机模拟和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批量生产。2003年开始,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和北京时代天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合作,首次研制成功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口腔正畸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系统。随着隐形矫治技术不断应用,适应证也不断扩大,目前也应用于拔牙病例,本文选择轻、中、重度拥挤病例应用隐形矫治器进行临床矫治,观察排齐阶段,牙齿移动变化以及支抗牙的变化。1材料和方法1.1材料表面1.1.1无托槽分形矫治同意使用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错牙合畸形患者。病例纳入标准为:(1)自愿并同意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2)牙性拥挤错牙合;(3)符合国产隐形矫治技术适应证;(4)第二恒磨牙萌出并建牙合。根据病例纳入标准选取病例6例,年龄17~40岁,平均年龄28.8岁。其中女4例,男2例(表1)。1.1.2材料表面EAB型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北京时代天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京药监(准)字2006第2630260号]。1.2方法1.2.1雨棚设计(1)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2)根据拥挤程度,确定邻面去釉或拔牙矫治设计。1.2.2时代党校纪律下的矫治计划提交数字政府数据,提交总成记数,需要提交最符合时代需要的调整和提交给时代导言数据卡的文件(1)常规正畸前检查,收集患者研究模型、X线全景及侧位定位片、口内及面像照片等资料,制定初步矫治目标和矫治设计,并提交给时代天使公司。收到收治确认书后,根据反馈意见修改并确认矫治计划。(2)根据矫治计划进行个别牙齿修整、邻面去釉或牙齿拔除,两步法取全口牙列硅橡胶印模及咬合记录,提交给时代天使公司。(3)收到公司设计的计算机三维模拟矫治过程(OrthDS软件,图1),观察和分析矫治步骤和牙齿移动计划,对矫治方案确认签字后开始加工矫治器。2x线头影测量3例矫治后牙列拥挤解除,牙列排齐,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磨牙及尖牙关系保持不变,双侧颞下颌关节未发现弹响和疼痛,侧貌良好。X线头影测量显示隐形矫治器治疗后主要表现为上下切牙的变化,骨面型未有明显改变。患者对矫治结果满意。2在临时设计和排列过程中发现间隙不足,调整了方案,增加了修复项目的去除性能,并继续排列1例拔除4个前磨牙,隐形矫治排齐8个月后,后牙前移支抗不足,故转入传统固定矫治。2.1无托槽变形矫治患者,女,17岁;主诉:牙齿不齐,要求隐形矫治;临床检查:直面型,恒牙列,磨牙中性关系,尖牙中性关系,前牙深覆牙合Ⅱ度,上中线正,上牙列拥挤6mm,Ⅱ度,下牙列拥挤8mm度,Ⅱ度;诊断:安氏Ⅰ类错牙合,毛氏Ⅰ1+Ⅳ1(图2)。矫治计划:(1)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2)上颌14~24邻面去釉,15、25颊移;下颌31拔除,41、32近移关闭间隙。2.2无托槽变形矫治患者,女,21岁;主诉:上前牙前突,拥挤不齐,要求隐形矫治;临床检查:凸面型,恒牙列,磨牙远中关系,尖牙远中关系,前牙深覆盖6mm、Ⅱ度,上中线正,上牙列拥挤6mm,Ⅱ度,下牙列拥挤7.4mm度,Ⅱ度;诊断:安氏Ⅱ1类错牙合,毛氏Ⅰ1+Ⅱ2(图3)。矫治计划:(1)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2)拔除14、24、34、44,关闭间隙,排齐整平。3讨论3.1无托槽变形矫治技术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是一种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作的透明弹性材料活动矫正装置,是序列连续的矫治装置,每副矫治器在2周内移动牙齿0.25~0.33mm。通过不断地小范围牙移动达到牙齿的矫治目的。患者根据医嘱每天配戴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不少于20h,每2周自行更换矫治器,每6周复诊1次,以检查牙齿的移动情况,确保疗效。不同于传统的固定矫治技术,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的矫治力主要来源于热压膜材料变形后的回弹力。该矫治器不仅可以控制矫治力的大小,而且可以控制矫治力作用的时间。3.2在其他辅助治疗方面的应用和传统的固定矫治器相比,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具有许多优点:(1)美观,矫治器为无色透明材料;(2)卫生,可自行取戴;(3)舒适,患者口感舒适;(4)椅旁时间短,节省患者和医生大量时间;(5)可进行其他辅助治疗(如牙齿漂白、氟化泡沫防龋等)。但是隐形矫治的适应证较窄,对复杂错牙合畸形的治疗能力有限,矫治效能不如固定矫治器,限制了患者群。AlignTechnology列出的临床适应证为:轻、中度拥挤(1~6mm),轻、中度间隙(1~6mm),没有骨性牙弓狭窄,或固定矫治器治疗后的复发病例。随着隐形矫治器的不断改进,其适应证也在不断扩大:Giancotti等报告1例矫治深覆牙合病例;Miller和Schupp等分别将隐形矫治器应用于颞下颌关节病患者;Schupp等还报告1例前牙开牙合的病例。近年来,国内外均有报道对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的拥挤错牙合运用隐形矫治器矫治,并获得较好的疗效。3.3隐形诊断和治疗3.3.1无托槽金属酶的固定矫治方法在微种植体中的应用本研究展示病例1下颌拥挤8mm,设计拔除31,下颌前牙移动范围较大,故加强了下切牙的支抗设计———32、41、42均设计粘结附件结构,维持邻牙轴倾防止发生倾斜,同时协助下中切牙整体移动。上颌拥挤6mm,在邻面去釉同时,上颌13、23粘结附件结构,固位上颌尖牙的位置,控制上前牙唇倾,避免出现排齐过程中上切牙唇倾的代偿效应,维持良好的侧貌,达到良好的支抗控制效果。为了避免牙齿的倾斜移动,有学者在尖牙唇面的矩形附件上增加一伸向龈方的动力臂,橡皮圈置于此动力臂和后牙附件或种植钉上,以此来调整尖牙牙根位置或内收前牙。此方法使矫治力的施加位置更接近牙齿的阻抗中心,牙移动方式更接近整体移动。展示病例2中,由于患者较凸侧貌,设计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排齐过程中发现后牙前移,支抗不足,故转入传统固定矫治。笔者分析其矫治计划发现:35、45设计粘结附件,并非加强固位和控制支抗,而是协助其近中移动,从而使后牙支抗失去控制,发生前移。因此,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能否成功地进行拔牙矫治,必须充分考虑如何在关闭拔牙间隙时对牙齿移动的方向和支抗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必要时可以考虑种植钉、口外弓等辅助装置来增强支抗。Choi等在使用微种植体增加支抗的同时,还在后牙颊面粘结树脂桥,防止在内收前牙过程中后牙咬合发生紊乱,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增加了后牙支抗,达到理想的矫治效果。Giancotti等运用固定矫治的片段弓技术,拉尖牙向后关闭间隙,通过固定矫治与隐形矫治结合,帮助解决拔牙病例的支抗问题。3.3.2复诊时常注意的问题研究中发现,在中度及重度拥挤排齐过程中,矫治设计的邻面去釉量常不足以解决拥挤,间隙分布和利用可能与矫治设计中模拟移动存在差异,根据临床病例观察,常需要增加邻面去釉量。复诊时应详细观察和分析牙齿实际的移动与治疗设计中的模拟结果是否一致,不一致时应及时分析原因并处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