腭下皮瓣的解剖研究_第1页
腭下皮瓣的解剖研究_第2页
腭下皮瓣的解剖研究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腭下皮瓣的解剖研究

适用于颜色和质地的瓣膜。自1993年Martin等报道了颏下岛状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和临床应用以来,国内外学者对颏下皮瓣的应用解剖和临床应用做了许多研究。我们从返流轴型皮瓣的理论设计了颏下返流轴型皮瓣,并在尸体上通过解剖研究,以期待为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依据。1测定动脉的距离采用以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标本25侧,并用游标卡尺、直尺等观测了颏下血管的走行、起始、分支及与周围神经血管的相互关系。具体的测量指标如下:(1)面动脉起始处的直径(DFAO);(2)面动脉越过下颌骨下缘处的点和下颌角的距离(DsFAMA);(3)面动脉在越过下颌下缘的直径(DFAM);(4)颏下动脉起点距面动脉起点的距离(DsFASA);(5)颏下动脉起始处的外径(DSA);(6)颏下动脉起点距下颌骨下缘的距离(DsSAM);(7)颏下动脉起点距下颌角的距离(DsSAMA);(8)颏下动脉起点距颏部中点的距离(DsSAMd);(9)颏下动脉主干全长(LSA);(10)在下颌下腺处的颏下动脉的直径(DSASG);(11)颏下动脉到二腹肌前腹的距离(DsSADM);(12)颏下动脉起点到下颌舌骨骨神经的距离(DsSAMN);(13)颏下动脉与下颌舌骨神经交点到下颌角的距离(DsMNMA);(14)颏下动脉的起始点到下颌缘神经的最近点的距离(DsSAMMN);(15)在下颌下腺水平,颏下动脉和面神经的下颌缘支的距离(DsSAMMNSG);(16)面静脉末端的直径(DFV);(17)非紧密伴行静脉末端的外径(DnCV);(18)非紧密伴行静脉和颏下动脉的距离(DsSACV);(19)颏下静脉的直径(DSV);(20)颏下静脉的末端和面静脉的末端的距离(DsSVFV);(21)颏下静脉和下颌骨下缘的距离(DsSVM);(22)颏下静脉的末端和下颌角的距离(DsSVMA);(23)颏下动脉位于下颌下腺的位置(PSASG);(24)二腹肌前腹处颏下动脉的走行(CSAD);(25)颏下动脉末端距下颌骨下缘的距离(DsSAeM);(26)颏下动脉末端距下颌角的距离(DsSAeMA);(27)颏下动脉末端距颏部中点的距离(DsSAeMd);(28)颏下动脉的二腹肌前腹的穿支位置(PSABDM);(29)颏下动脉的起点到颈阔肌支的距离(DsSABP);(30)颏下动脉的分支———颈阔肌支外径(DSABP);(31)颏下动脉的起点到下颌舌骨肌支距离(DsSABM);(32)颏下动脉的分支—下颌舌骨肌支外径(DSABM);(33)颏下动脉的起点到二腹肌前腹支距离(DsSABDM);(34)颏下动脉的分支—二腹肌前腹支外径(DSABDM);(35)颏下动脉的起点到下颌骨骨膜支近端的距离(DsSABPn);(36)颏下动脉的终末支分支—下颌骨骨膜支近端外径(DSABPn);(37)颏下动脉的起点到下颌骨骨膜支远端的距离(DsSABPf);(38)颏下动脉的终末支分支—下颌骨骨膜支远端外径(DSABPf);(39)面动脉和下颌缘支的关系(RFAMMN);(40)颏下动脉起点到第一细小分支的距离(SAN1B);(41)下颌角到颏部中点的距离(DsMAMd);(42)骨膜支的数目(NBP)。2结果2.1动脉起始处的评估颏下动脉的出现率100%(图1,2)。颏下动脉几乎100%位于二腹肌前腹的深面。颏下动脉距面动脉起点的距离为(27.16±1.21)mm(16.42~42.52mm)。颏下动脉起始处的外径(1.86±0.96)mm(0.9~3.02mm)。颏下动脉起点距下颌骨下缘的距离(7.23±2.65)mm(2.84~14.52mm)。颏下动脉起点距下颌角的距离(19.34±5.06)mm(9.28~27mm)。颏下动脉起点距颏部中点的距离(62.88±6.09)mm(54.7~81.04mm)。颏下动脉主干全长(46.86±8.17)mm(31.08~62mm)。2.2男性受害者的静脉内压2.颏下静脉的直径(1.97±0.73)mm(0.66~3.86mm)。颏下静脉和下颌骨下缘的距离(9.09±5.59)mm(2.54~24.94mm)。颏下静脉的末端和下颌角的距离(16.92±7.59)mm(6.22~29.98mm)。非紧密伴行静脉的出现率为24%(6侧)。在一具男性尸体上发现紧密与非紧密伴行静脉之间有吻合支。观测到的颏下动脉的吻合支的比例为28%(7侧)。在一具尸体上发现下颌缘支分两支环抱面动脉。其他的测量数据具体见(表1)。3邻近组织瓣的类型与术后效果修复面部缺损的理想皮瓣应该是厚薄适中、血运可靠色泽优良并且质地合适的皮瓣。皮瓣应该很容易地制备,并且有一个很大的旋转角度和最小的供区缺损。因而,临床常用来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的邻近组织瓣通常分为4种类型:随意型皮瓣、颈阔肌肌皮瓣、锁骨上神经血管瓣和游离皮瓣。但每一类型都存在着缺点。随意瓣移动受限,供区瘢痕难以接受;颈阔肌肌皮瓣术后效果不可预测;而锁骨上神经血管瓣仅能达到面下1/3区域,而且需要广泛分离组织以便于转移;游离皮瓣尽管供区广泛,但是色泽质地欠佳。3.1东南角前腹浅面动脉内动脉自1993年Martin等首先将颏下皮瓣应用于临床。颏下皮瓣位于颏下区,以颏下血管为蒂。颏下动脉是面动脉发出的一支恒定的知名动脉。颏下动脉的出现率100%。文军慧等把颏下动脉按走行分成两型。Ⅰ型:主干经二腹肌前腹浅面到下颌骨下缘表面至皮下,占36%。Ⅱ型:主干经二腹肌前腹深面到下颌骨下缘深面至皮下,占64%。但根据我们的研究,只有1例颏下动脉的末端从二腹肌前腹中穿过,其余的都属于Ⅱ型。3.2动脉的出现率张海明报道与颏下动脉相距较远的非紧密伴行静脉。本研究发现非紧密伴行静脉的出现率为24%(6侧),直径(2.54±1.14)mm(1.02~3.54mm)。和颏下动脉的距离(18.80±10.06)mm(5.7~28.64mm)。与张海明报道的差异较大(出现率50%)。3.3下颌舌骨神经损伤的预防颏下动静脉走行于下颌下腺与下颌骨之间的凹槽中,并且颏下血管的浅面是颈阔肌,牛朝诗报道了在34侧标本中,发现26侧(76.1%)面动脉在绕过下颌底时,其浅面有面神经的下颌缘支通过,其余8例面神经的下颌缘支走行于面动脉之后。所以手术时应避免面神经下颌缘支的损伤。我们在解剖时发现下颌舌骨神经发出一些分支和颏下动脉的下颌舌骨肌支交错地进入下颌舌骨肌,好像树枝状(图1)。很难将它们仔细的分开,可能临床上对皮瓣的制备造成一定的困难。但是有报道称损伤一侧下颌舌骨神经不会造成下颌舌骨肌的功能障碍。值得一提的是,在1例男性尸体的双侧,均发现颏下动脉有一较粗大的分支,为舌动脉。其直径为左侧18.32mm,右侧19.22mm。距颏下动脉的起点左侧18.32mm,右侧19.22mm。Magden有相关报道。因此在皮瓣的制备上应该注意到这个变异。相应的颏下动脉的直径也较大,左右直径分别达2.42mm、2.90mm。3.4流轴型皮的制备自从McGreg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