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三第3课越州赵公救灾记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三第3课越州赵公救灾记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三第3课越州赵公救灾记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三第3课越州赵公救灾记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三第3课越州赵公救灾记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越州赵公救灾记1.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越州赵公救灾记》2.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越州赵公救灾记》3.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墨池记》4.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5.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一、字词积累1.字音廪(lǐn)于官者僦(jiù)民三千石(dàn)闭粜(tiào)籴(dí)者收瘗(yì)便(biàn)宜罹(lí)旱疫拊(fǔ)循灾沴(lì)有间(jiàn)2.通假字①蚤夜惫心力不少懈“蚤”同“早”;“少”同“稍”,稍微②乐为之识其详“识”同“志”,记载③岂弟之实在于身者“岂弟”同“恺悌”,和乐平易3.一词多义(1)被eq\b\lc\{(\a\vs4\al\co1(①灾所被者几乡动词,覆盖,遭遇,②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介词,表被动,④被发行吟泽畔动词,披散))(2)受eq\b\lc\{(\a\vs4\al\co1(①使受粟者男女异日动词,领受,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同“授”,传授,③徒属皆曰:“敬受命。”动词,遵从))(3)具eq\b\lc\{(\a\vs4\al\co1(①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名词,措施,②李具状求在狱,候春发遣动词,陈述,③亦雁荡具体而微者动词,具备,④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副词,同“俱”))(4)为eq\b\lc\{(\a\vs4\al\co1(①不习而有为动词,做,②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介词,替,③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动词,设置,④若属皆且为所虏介词,与“所”连用,表被动,⑤何辞为语气词,呢))4.词类活用①当廪于官者几人名词作动词,供给粮食②岁廪穷人名词作状语,每年5.古今异义①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古义:多少。今义:数学术语。②故事,岁廪穷人古义:旧例。今义:真实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③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古义:有利。今义:价钱低;不应得的利益。④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6.文言句式(1)判断句灾未有巨于此也(“……也”表判断)(2)定语后置句①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定语“孤老疾弱、不能自食”后置)②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定语“有志于民”后置)(3)状语后置句①灾未有巨于此也(状语“于此”后置)②其事虽行于一时(状语“于一时”后置)③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状语“以去其家者”后置)(4)省略句不以(之)累其属二、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曾巩(1019-1083),“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人称“曾南丰”。卒谥“文定”。曾巩将儒家之“道”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广泛接触儒家经典以外的文化遗产。他在不少诗文中,都谈到自己刻苦读书的情况,认为没有浓厚的文化知识积累,要自成一家,是绝不可能的。他的散文风格朴实沉着,议论纯正,讲究法度和布局,结构谨严,条理分明,尤以文字明洁著称。其作品对后世有一定影响。2.写作背景宋神宗熙宁八、九年间(1075-1076),吴越旱疫并作,越州的政务长官赵抃在救灾中表现出卓越的见识和吏治才能,在朝野中颇负盛名。曾巩曾出任越州通判,也出色地从事过救灾工作。他记录赵抃救灾业绩,以期总结救灾经验,并盛赞赵抃的吏才与吏德,以为后人之鉴。3.相关知识(1)曾巩的生平经历:自称自家世代为儒士,“曾祖历官水部员外郎,祖父为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宋史》称曾巩年幼“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成诵”。“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但据他自称幼时从先生读书,“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到十六七岁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始知读书,并努力学习。到二十岁后,“欧阳修见其文奇之”,大约就在这时,他曾给欧阳修写信,并“献杂文时务策两篇”。信里他一面称赞欧阳修的道德文章,一面表白自己的为人志节:“巩自成童,闻执事之名,及长,得执事之文章,口诵而心记之,观其根极理要,拨正邪僻,掎挈当世,张皇大中,其深淳温厚,与孟子韩吏部之书为相唱和,无半言片词舛驳于其间,真六经之羽翼,道义之师祖也……又闻执事之行事,不顾流俗之态,卓然以体道扶教为己务。……信所谓能言之能行之,既有德而且有言也。韩退之没,观圣人之道者,固在执事之门矣。”曾巩当时少不更事,而能有这样的看法,很不简单,所言虽有偏颇,但大体符合实际。又说:“巩性朴陋,无所能似,家世为儒,故不业他。自幼迨长,努力文字间,其心之所得,庶不凡近……惟其寡与俗人合也,于公卿之门未尝有姓名,亦无达者之车回顾其疏贱。抱道而无所与论,心常愤愤悱悱,恨不得发也。今者乃敢因简墨布腹心于执事,苟得望执事之门而入,则圣人之堂奥室家,巩自知亦可以少分万一于其间也。”这段话是表述自己的为人的。与俗不合,抱道自守,心志如此,确不是凡人也。欧阳修对于这样的人物自是重视的。因此,曾巩上书之后,曾经得到欧阳修接见。据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二书》讲,欧阳修见到他之后,曾对他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而且当曾巩向欧阳修告别之时,欧阳修还写了《送曾巩秀才序》,其文云:“广文曾生来自南丰,入太学,与其诸生群进于有司,有司敛群才、操尺度,概以一法,考其不中者而弃之。……然曾生不非同进,不罪有司,告予以归,思广其学而坚其守,予初骇其文,又壮其志,……曾生橐其文数十万言来京师,京师之人无求曾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干也。予岂敢求生,而生辱以顾予,是京师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独余得也。于其行也,遂见于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而贺余之独得也。”此序作于庆历二年(1042),这时曾巩虽见弃于有司,却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2)赵公:赵抃,宋仁宗嘉祐初年中进士,熙宁二年除资政殿学士,知杭州,七年知越州。一、结构图解eq\a\vs4\al(越州赵公救灾记)eq\b\lc\{(\a\vs4\al\co1(救灾措施\b\lc\{(\a\vs4\al\co1(1.调查灾情,2.筹集粮食,3.发放救济粮,4.政府雇工,5.开设病坊)),赵公的精神\b\lc\{(\a\vs4\al\co1(1.尽心尽力,2.敢于承担责任,3.出私钱)),赵公救灾做法的意义:值得官吏学习,号召其他官吏“推,公之所已试”))二、内容研读1.在第1段中,作者写灾前准备,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文章的中心事件是“救灾”,但作者却从救灾之前开始写起,先介绍了“防患于未然”的调查准备工作。作者具体介绍了赵抃的调查提纲,写了赵抃对“属县”的七问。涉及到受灾的范围、灾害的程度、官私应对灾害的能力等,突出了赵抃临事从容,严谨精细,具有远见卓识;也使救灾的记叙更加完整,以为后来的官吏提供借鉴。2.文章在写赵抃的救灾措施时,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明确]救灾工作头绪纷繁,文章主要从“救饥”和“救疫”两个方面来写。“救饥”的内容是详写,“救疫”的内容是略写。3.作者高度肯定越州赵公救灾的做法,其目的是什么?这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明确]作者对越州赵公救灾的做法高度肯定的目的,不在于为其个人树碑立传,而是把他作为一个“有志于民”的官吏楷模来写的,是为了号召其他官吏“推公所已试”。这体现了作者“民为贵”“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三、主旨归纳全文通过对赵公初为越州知州,尽心尽力、千方百计救济灾民的活动的详细叙述,塑造了一个关心百姓,无私奉献的封建官吏的形象,提出有志于民的官吏向他借鉴学习的要求。四、写法鉴赏1.本文较多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如第二段和第四段中,作者以一个“故事”、一个“法”,同赵抃的做法对比:旧例,地方上救济粮仅发放三千石,而赵抃除三千石外,还筹措了四万八千余石,即共发放了五万一千余石;法令规定,救济粮发满三个月就停止,赵抃根据灾情,不惜触忤法令,发放到五月底才结束;而且由自己承担责任,决不连累下属。这样的对比,突出了赵抃救灾时突破常规的做法和高尚的人品。2.文章善于在叙事中表现人物的品德。这篇救灾记,重在叙事而非写人,但笔端含情,人因事见。如开头写赵抃连发七问,就写出了他的忧心如焚。再如写赈灾的时间和数量,无须多加一字评语,一个关切人民的官吏形象便跃然纸上。再如写赈粮的发放方式,只用“忧其众相蹂也”“忧其且流亡也”二句,就充分表现了赵抃细致深入的办事作风。在这看似平平的叙述中,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作者对赵抃的钦敬之情。一、基础过关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仓廪(lǐn)僦民(jiù)闭粜(tiào)B.朔(shuò)处疾病之无归者(chù)瘗(yì)C.便宜(biàn)罹难(lí)拊循(fǔ)D.灾沴(lì)有间(jiàn)街衢(qú)解析:选B。处chǔ。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多余)B.而谨其备(周密)C.处疾病之无归者(安顿)D.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采纳)解析:选D。访询。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B.至于颠覆,理因宜然C.民尤以为得其依归D.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解析:选C。认为。A.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B.古义:达到某种程度。今义: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D.古义:多少。今义:数学术语。4.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使各以便受之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灾所被者几乡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解析:选B。“受”同“授”,传授。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属以视医药饮食属:委托B.或便宜,多辄行便宜:容易做的事C.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经营:谋划D.乐为之识其详识:记述解析:选B。便宜:应办的事,这里指对救灾有利的事。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①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B.①计其佣与钱②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C.①令无失所恃②重为乡党所笑D.①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②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解析:选A。A.为:均作介词,替,后者见《鸿门宴》。B.其:①代词,他们的;②指示代词,那,见《廉颇蔺相如列传》。C.所:①结构助词,……的地方;②为……所,表被动,见《报任安书》。D.而:①连词,表转折,却;②连词,表修饰,不译,见《孟子见梁襄王》。7.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为赵抃“事必躬亲”的一组是()①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②公敛富人所输③告以去其家者勿给④为工三万八千⑤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⑥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A.①②⑥ B.②③④C.①④⑤ D.③⑤⑥解析:选A。①②⑥都是赵抃亲为。③⑤多是赵抃部署,不一定是亲为。③承上文城市郊野多设“给粟之所”,可知是分头告示。④是民工的用工。8.下列各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篇调查记,记叙赵抃在越州救灾始末,重在总结并推广他的救灾经验。B.开篇简叙救灾前的调查,赵抃先行下文所属各县,询问与救灾有关系的七件事。C.作者没有停留在具体事实的交待上,叙中有议,表彰了赵抃急民之难的负责精神。D.文章不循常法,将广为收集的救灾琐碎诸事,不作裁减,逐一写来,有条不紊。解析:选D。作了精心的裁减。(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醒心亭记曾巩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锹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涯:水边B.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滋:滋扰C.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憾:怨恨D.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殁:死解析:选B。滋:滋生蔓延,形容云雾水气丰沛。注意C项可能容易被误选,这里的“憾”古今异义,此处是“怨恨”的意思,不是“遗憾”的意思;而古义的“恨”一般表示“遗憾”的意思。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自为记,以见其名义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B.①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②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C.①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①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解析:选C。乎:都作介词,相当于“于”。A.①“以”作连词,表目的,相当于“用以”;②“以”作连词,表原因,相当于“因为”。B.①“焉”作兼词,相当于“于此”;②“焉”作疑问代词,相当于“什么”。D.①“之”作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立性;②“之”作结构助词,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注意“之”后的“急”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醒”贯穿全篇。B.本文虽为“记”,却主要围绕欧阳修的“醉”“乐”“醒”展开议论,正体现了曾巩散文平正周详而长于议论的特点。C.作者指出欧阳修“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就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D.正如韩愈诗所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