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成果《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续集) 》评介_第1页
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成果《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续集) 》评介_第2页
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成果《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续集) 》评介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成果《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续集)》评介

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了史和金教授的著作《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续集)。这是他在《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第一和最后一次)一书中发表的另一部历史地理研究作品。这部专著收录了作者近十年来发表的二十余篇论文,既有对前集的继承,又有近年新的发展,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江苏防洪工程措施历史自然地理是历史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异常天气多有发生,自然灾害时有出现,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相当大的影响。施教授通过历史上自然灾害资料的分析,试图找出气候变迁的规律性,以防治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论中国历史上的蝗灾及其社会影响》研究了中国历史上的蝗灾发生情况及其地域分布的特点,正确估价了它的社会影响,并总结了历史上防治蝗灾的各种方法。安徽、江苏地跨淮河、长江两大流域,是我国自然灾害的多发区。《安徽历史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分析了安徽1650~1949年近300年来历史水旱资料,探求了安徽水旱灾害的长期变化规律和季节性规律及水旱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的密切关系。《江苏历史气候变迁及其与农业灾害关系研究》除了通过对江苏历史气候变迁的观察与分析,探讨其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外,还研究了它与农业灾害形成的内在联系。江苏地处长江下游,水流很大,而两岸江堤又多系泥沙堆积而成,故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江岸坍塌。施和金教授重视坍江治理与研究,曾撰写了《江苏历史上的坍江之灾及其社会影响》、《沙洲变迁与江苏历史上的坍江之灾》两篇文章(均收入《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前集)》),此次又撰写了《江苏坍江失地考》,该文考察了六朝以后至建国前,主要是明清时期,江苏南京、镇扬、河口各河段的土地坍失情况及其面积,还分析了坍江的历史根源,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办法。《江苏长江岸线的历史变迁与沿江开发应注意的问题》则从研究长江江苏各河段岸线的历史变迁入手,探讨江苏沿江开发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这些研究可以为我国防灾减灾工作和经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二、《隋书经籍志》的校记与研究正史地理志及全国性地理总志、各地方志是记载历史沿革地理的主要史书,虽然内容有详略不同,但都是研究每一个历史时期极其宝贵的资料,因此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者代有其人。施教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南北朝、元朝地理志又作了进一步考订,写成《〈魏书·地形志〉补校考》、《〈补陈疆域志〉订补》、《新旧〈元史·地理志〉补校考》三篇文章。在上述文章中,作者尽力考校,纠讹正误,改之有据,贡献良多。在所列的168条校记中,《〈魏书·地形志〉补校考》25条、《〈补陈疆域志〉订补》47条、《新旧〈元史·地理志〉补校考》96条。二十四史中,有八部没有地理志,清代及民国年间,有多位学者补写了几部地理志,而《周书》及《北齐书》仍没有地理志,王仲荦先生续补《北周地理志》,填补了北周没有地理志的空白。《北周地理志》虽断限在北周灭北齐不久,保留了许多有关北齐的政区资料,但叙述的只是北周的疆域及其政区沿革,对北齐的疆域与政区没有刻意言及。根据近年来对这一课题的探讨,施先生写成了《北齐地理志》,又撰写了《北齐疆域及行政区域沿革研究》一文,复原了北齐疆域、州郡县分布及其沿革,这为后人了解及研究北齐疆域和行政区划沿革带来了便利。不仅如此,作者在文中还指正了《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北魏、东魏及北齐州郡县地理位置的失误之处。施先生多年从事历史沿革地理研究,《隋代行政区域沿革研究》概述了隋代行政区划改革演变过程及其成因,详论了隋文帝和隋炀帝的地方行政制度建设,特别是改地方政区三级制为二级制和设置十四刺史巡查天下,对后代政区改革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是对我国古代行政建制制度方面的一些特殊做法作出的有益探讨,具有借鉴历史以为现实服务的意义。三、旧志文本的整理整理我国历史地理文献非常丰富,研究者不乏其人。正史中有两部关于唐代的史书,即《旧唐书》和《新唐书》,各自的优劣,历来史家就有评说,施教授《新旧〈唐书·地理志〉优劣论》比较分析了两部史书在地理志上的长短。《旧唐书·地理志》在州县沿革、治所移徙、地名命名和人口变化等方面叙述详赡,保留了许多珍贵的文字资料,但体例不一,文字繁复,讹误甚多,严重影响了它的价值。《新唐书·地理志》是在《旧唐书·地理志》的基础上改写而成,除列有州县沿革,还有山川水利、重险要塞、军府设置、物产贡赋等,对旧志文字记载删繁纠讹,内容丰富,资料广泛,文字简明,叙述精确,这是新志的鲜明特色,不足之处主要在于州县沿革只述李唐一朝,虽列有唐代各州所设军府,但缺漏很多,还出现了新的文字、史实讹误。该文不但能使读者明确新旧《唐书·地理志》各有短长,不可偏废,还可利用各书的优点互为补充和纠讹。宋人祝穆所著《方舆胜览》是一部北宋全国地理总志,北图和上图均藏有宋度宗咸淳三年刻本,但这两部宋本并非同一版本,谭其骧先生曾言及二者在版刻、文字等方面的不同,施教授《关于两种宋本〈方舆胜览〉的差异及其优劣问题》通过对两种宋本《方舆胜览》对校,比较了它们在内容上有何不同,并作了简要的考证,有助于读者了解这两种宋本的差异及其优劣。明末清初顾祖禹所撰《读史方舆纪要》是一部具有浓厚军事色彩的历史地理名著,全书卷帙浩繁,积作者多年心血而成。由于该书涉及反清思想,忌于清廷禁令,作者本人、抄书人及刻书人对书中内容作了一定的删改。施教授《〈读史方舆纪要〉删改考辨》依据顾祖禹原稿本,核对、参校了纬萧堂抄本和敷文阁本,将抄书人所删除原有文字检出,并加简要按语,既可弥补以往各本《读史方舆纪要》不足,又能更加全面了解顾祖禹思想及精神风貌。《〈读史方舆纪要〉稿本研究》则回顾了顾祖禹原稿本发现经过及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比较多本《读史方舆纪要》的基础上,对原稿本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找到了诸刻本漏抄、漏刻、删改的文字,发现了《读史方舆纪要》增补清代州县的截止时间,弄清了第一全刻本敷文阁本所据底本不是原稿本,它使我们更能认识这部稀世珍本的价值。四、开沙郡和州州历史地理研究领域甚广,可研究的问题很多。隋文帝灭陈统一全国,占有陈境州郡县数目,各种史书说法不一,就是在同一部《隋书》中也有不同记载,有三十州和四十二州之说。施教授检核诸书所记,相互比照,写成《隋灭陈得州考》,认为当时确为四十二州,除肯定胡三省注《通鉴》所罗列三十州名(实为二十九州)外,将其余十三州州名一一列出,并详加考证。苏颂是北宋著名宰相,祖籍厦门同安人,为官多地,在江苏丹阳和丹徒居住过,《苏颂徙居丹阳考》对苏颂与丹徒、丹阳二县的关系作了考论,回应了史书、文集和县志关于其籍贯的不同记载而引发的争论。《历史地理考证六题》包括《新洲考》、《开沙考》、《明景泰五年七月扬州大雪冰封考》、《北齐无伏流城之和州考》、《海州由来考》、《陈无南江县考》六篇文章。新洲为长江中一沙洲,在历代方志中有南京说和镇江说,后人多以为新洲在南京附近。《新洲考》考证了二新洲不仅分属两地,产生时间也有先后不同。具体而言,六朝史书中的新洲在镇江以西长江中,而宋人著作中的新洲则在南京之北的江中,这一研究探明了新洲的真实所在。开沙为长江中又一沙洲,在扬州、镇江之间,《开沙考》驳斥了清人王锡极《开沙志》对开沙历代沿革的错误追溯,探究了开沙的产生时间,指出唐宋时开沙才开始生成。在万历《扬州府志》中,有明代宗景泰五年五月扬州发生大雪、在七月又出现大雪及海水冰冻的记载,对于这一气候异常现象,清代方志多沿袭此说,《明景泰五年七月扬州大雪冰封考》依据《明实录》、《明史》和其它方志,有力辨驳了这种错误记载。实际上,大雪及结冰时间是在正月,七月发生的则是大水。北齐统治时,州郡设置过滥,同一地名时有出现,极易引起混乱。但对和州而言,则并非如此。《北齐无伏流城之和州考》肯定北齐在今安徽和县所设之和州,北周后来在伏流城(今河南洛阳西南)所设和州在北齐时乃为北荆州,北齐当时没有设置两个和州。东魏海州在《魏书》中由青州改置,在《隋书》中由南北青州改置,在《元和郡县志》中又由青冀二州改置。为澄清了这一疑惑,《海州由来考》通过考证,以为东魏海州乃青冀二州与南北青州合为一州。民国时,臧励龢作《补陈疆域志》,说陈朝长沙郡领有南江县,施教授遍查诸书,写就《陈无南江县考》,证实并无此事,并分析了其致误原因。五、尊重历史、传承传统地名是历史形成的,历史地名是历史地理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施和金教授对此也做了研究。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字学著作,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地名的必读书,《〈说文解字〉中的地名》就探讨了《说文解字》一书中地名的类型、产生的原因以及地名命名与文字的关系。地名的命名与更改应该尊重历史,从当地实际出发,决不可凭主观意志用事。《略论王莽更改地名的失败和教训》分析了王莽时大规模地增设郡县、任意更改各级地名的方法,为我们总结了这项改革失败所应汲取的反面教训,这对于搞好地名普查和地名命名工作是有启发意义的。周予同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文选》教材深受广大高校师生喜爱,施教授在教学研讨过程中,发现该书仍存在一些问题,为使该书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