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长理论的一个重要定律吉布莱特定律与西方企业成长理论评述_第1页
企业成长理论的一个重要定律吉布莱特定律与西方企业成长理论评述_第2页
企业成长理论的一个重要定律吉布莱特定律与西方企业成长理论评述_第3页
企业成长理论的一个重要定律吉布莱特定律与西方企业成长理论评述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成长理论的一个重要定律吉布莱特定律与西方企业成长理论评述

企业发展理论研究是一个回避的领域。但是,企业作为一个有机的生产经营组织,从其诞生到发展壮大乃至从行业中消失,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有许多制约因素。西方学术界对于企业成长的研究,经历了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到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理论等阶段,内容非常丰富。本文拟对企业成长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定律——吉布莱特定律进行介绍,并对西方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罗伯特·吉布莱特(RobertGibrat)是法国学者,他于1931年出版的《非均衡经济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关于企业规模和产业结构之间运行关系的模型。这一模型源于荷兰天文学家雅各布斯·卡普坦(JacobusKapteyn)的研究。卡普坦认为: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着偏态分布。这种偏态分布是一个简单的高斯过程(GaussianProcess):大量各自独立运行的微小增量,能够形成一个正态分布的变量。借助于假定变量x的基本函数(如对数函数)为正态分布,可以对这些可观测到的变量建立模型,吉布莱特认为产业中的各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规模的增减变化就是各自独立运行的微小增量。由此他认为,一个企业的规模在每个时期预期的增长值与该企业当前的规模是成比例的。换句话说,就是同一行业中的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在相同的一定时期内,其规模变动(成长)的概率是相同的,即企业的成长率(Rateofgrowth)是独立于其规模的变量。举例来说,同一产业中一个资产总额为2亿元和100万元的企业,在同一个时期内规模扩大两倍的概率是相同的。这就是吉布莱特定律(或法则)(Gibrat’sLaw),他本人称之为比例效应定律(TheLawofProportionalEffect)。用公式描述;假设xt为企业在t时期的规模,企业在t和t-1期间的成长率用随机变量εt表示,则有:令t为一个极短的时间量,则εt,为一个极小变量,那么log(1+εt)≈εt取对数,则有logxt≈logx0+ε1+ε2+…εt再假设增量εt是个独立于平均数和方差的变量,令t→∞,则相对于logxt,logx0是个极小量,logxt的变化近似于一个正态分布,即xt呈对数正态分布。换一种方式,吉布莱特定律可表示如下:其中是第i个行业中第j个企业的规模,为其在t+Δ时的规模。Uij(t,Δ)是一个与无关的随机分布的变量。检验吉布莱特定律最简便的方法是把同一行业中的企业按其t时期的规模为标准进行分类,再计算各个类别企业的出现的频率,用X2检验各个类别企业的频率分布,看其是否一致。若一致,则吉布莱特定律成立。吉布莱特定律在被提出后的初期,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本世纪40年代以后,学术界才开始围绕着这一定律展开了对影响企业成长因素的研究。内容涉及到各种规模企业之间成长的比较、市场结构、进入与退出乃至产业结构的演进等等。下面我们就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简要回顾。吉布莱特定律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1)企业的成长是个随机过程,即影响企业成长有诸多因素,难以对其准确预测;(2)不同规模的企业,其成长率并不因为各自的规模不同而有所差异。这样一句简短的语句,看似只是对企业规模的分布进行直观的描述,实则有其深刻的内涵。西蒙和波尼尼(H.A.SimonandC.P.Bonini,1958)等对企业规模与成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在众多的产业部门中,企业规模的分布形态是J型的,即只有少数几家大企业,而存在大量的小企业;(2)企业成长符合吉布莱特定律,即大小企业之间的成长率没有差别;(3)吉布莱特定律应该以单位成本曲线是一条水平线为假设前提,而不是通常的U型成本曲线,即不存在规模经济。当然,在西蒙的模型中认为企业存在着一个最小有效规模(Minimumefficientsize),超过这一规模水平才具有不变的单位成本。上述第一点符合经验观测结果,第二点也是其通过实证统计所得。而第三点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企业的单位成本随规模增大而上升,即存在规模不经济,则大企业的边际收益会降低,成长率也会小于小企业;如果存在规模经济,则小企业的边际收益必定趋减,成长率降低。这样,对于它来讲,要么努力扩大规模、降低成本,要么就只有退出行业或被大企业兼并。而如果单位成本相同,就没有理由怀疑不同规模企业的成长率是相同的。而史蒂芬·海默等(StephenHymeretc.,1962)通过对美国1000家制造业企业1946—1955年规模与成长率的研究则认为,大小企业的规模分布与吉布莱特定律一致,但大企业成长率的标准差则呈减小的趋势,这就否定了西蒙的成本不变的假定,说明对于企业成长,还有更为复杂的制约因素。在复杂的市场运行机制下,每个行业中都存在着进入和退出。西蒙等人修改了吉布莱特的模型。他们在模型中引入了一“进入”机制。即行业中企业的数目随着产业的演进会增加。而市场则包含了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机遇(Opportunity),这些机遇会逐渐增多。我们可以想象有一定数量相互隔离的“岛市”(Isolatedislandmarkets),每个岛市的容量足够维持一家工厂。随着机遇的出现,其被新进入者捕捉的概率为p,而被已经在市场中存在的企业之一——进取型企业(activefirm)利用的概率为(1-p),这样任何一个已在市场存在的进取型企业的规模可用它已经捕捉并利用的机遇数量来测定。于是西蒙提出了以下两个论点:(1)吉布莱特定律(修改后的):任何一个进取型企业捕捉下一个机遇的概率与该企业现在的规模成比例;(2)进入机制:新的进入者利用下一个机遇的概率是不变的。上述第二个论点似乎有点牵强附会,但西蒙通过对美国许多大企业的研究考察,认为第一点为大制造企业的规模分布提供了一个估测方法。在五六十年代的研究中,人们通过大量规模不同的企业在多年之间规模与成长率之间关系的研究,对比例效应定律提出了怀疑。霍尔(BronwynH.Hall,1987)通过对美国制造业企业的研究认为,小企业的成长率比大企业要快一些,这与吉布莱特定律有些出入。而约翰·萨缪尔斯(JohnSamuels,1965)则提出了相反的论断,这是因为在大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兼并。埃德温·曼斯菲尔德(EdwinMansfield,1962)对美国三个行业中(钢铁、石油、轮胎制造)的十个样本企业在不同时期的情况进行了考察。他指出:依据我们理解企业“消失”的方式,吉布莱特定律可以被演绎为三种形式。这一定律是适用于所有企业(包括退出的),还是仅适用于存活下来的呢?曼在他的10个样本中有7个排除了第一种可能,有4个样本排斥了第二种可能。由此,曼认为吉布莱特定律在实证中没有可靠的依据。但他仍然认为如果在其它条件满足时,该定律依然有效。曼在该文中同时发现成功创新的企业比其它企业成长要快许多,而且创新对于小企业的成长率的影响比大企业更大。他认为和吉布莱特定律不同,小企业具有相对高的死亡率,但生存下来的比大企业具有更高的成长率。三企业成长的理论研究企业成长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仅有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因素,还有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演变的原因。80年代西方学者针对不同情形,建立了许多企业成长的模型,包括前述西蒙的“进入”模型。伊万诺维克(Jovanovic,1982)建立了一个“学习”(learning)模型。在该模型中,有许多企业进入市场,每个企业都具备一定的效率水平。但它们并不清楚自己和其它对手相比而言的相对效率水平。在经过一段时间后,通过所获的利润,每个企业知道了自己的相对效率水平。具备高效率的企业继续存在乃至成长起来,而低效的则会退出。该模型认为当企业的规模恒定时,企业的成长率会随着其年龄或寿命(age)而下降。他假设企业的产出量是管理非效率(managerialinefficiency)的凸性递减函数,在这个假定下联系到企业采用的技术和其能力的分布情况,依万诺维克认为对于成熟的企业和同时进入同一行业的企业,其成长率和规模无关,即与吉布莱特定律一致。大卫·依万斯(DavidE-vans,1987)通过对规模和年龄不同的企业进行考察,提出了下述两个论点:(1)规模与成长的关系。第一,企业的生存能力随着规模的扩大而提高;第二,已存活下来的企业成长率随着其规模的扩大而下降。(2)生命周期(thelifecycle)。对于任何一个企业,随着其生存年限的增加,其成长率会有所降低,但生存能力却随之提高。由此可见,大企业的成长率较低,但生存能力较强。唐纳等(TimothyDunne,1988)对单厂企业(Single-Plantfirm)和多厂企业(Multi-Plantfirm)的研究证实,单厂企业的成长率随着其规模扩大和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而对多厂企业,其净成长率与其规模和年龄同步增长。在这些已存活下来的多厂企业中,由于规模和年龄导致的失败率下降完全超过了成长率下降的趋势。大卫·莱维(DavidT.Levy1989)认为多样化经营的企业比单一化经营的企业有优势,表现在它们注入的资本,不易成为沉淀成本(Sunkcost),通过将其转为他用或转移地点,就可以降低经营失误率和被兼并的可能性。企业成长的理论研究还涉及到产业生命周期和市场结构的演变方面。贝恩(JoeBain,1966)认为,市场结构在不同产业之间会以一种系统的方式进行变化。变化的方式与一些产业特征如规模经济、广告的作用和研究发展费用(R&D)有关。人们发现许多企业的失败可以归因于对市场机会初始判断的失误,管理水平低下,或者仅仅是因为企业选择进入了一个生存前景并不看好的行业。史蒂芬·克莱派(StevenKlepper,1990)提出一个淘汰机制(Shakeout),认为行业中生产者的数目变动有如下特点:在初期时增加,进而达到顶峰,随后又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对于这一论点,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伊万诺维克等(JovanovicandMacDonald,1994)认为早期的进入者采用一般技术,随后被新技术替代,新技术带来了规模经济。这一新旧技术替换的过程会使第一批(代)企业招致淘汰,存活下来的少数企业就会大规模地使用新技术。另一种模型由克莱派本人提出,这一模型引入了随机成长的过程(Stochasticgrowthprocess)。企业通过产品创新(productinnovation)和过程创新(processinnovation),再假定销售具有一定惯性(inertia),又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那么销量大的企业发现通过增加固定成本的支出而进行过程创新有利可图(这些固定成本可以分摊到更多的产品中)。随着大企业单位成本的下降,一些小企业就难以为继,只得退出。这引致和强化了淘汰机制。四影响企业成长的因素西方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随着产业的演进,集中度和企业数目最终会趋向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但更确切地说,这应是一种相对的动态平衡。在产业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始终存在着进入和退出。研究发现,大部分的进入和退出对于行业中最大的企业影响相对较小。产业的变动程度,至少有三个决定因素(Sutton,1997):(1)由于产品的多样化和工厂选址而导致的需求方式的变化;(2)替换者对于现有技术的替换;(3)新的和更高水平的替代者对于现有产品的替代。任何一个行业都有一定的利润率和进入壁垒。企业一旦进入这一行业,还会受到诸如上述三种因素的影响。埃里克森等(RichardEricsonetc.,1995)建立了一个模型,指出在产业演进过程中,每个企业会根据自己产品的现有质量、要素价格和市场份额以及整个行业的质量分布情况,而选择一个最优的R&D费用。高质量水平的企业会停止投入R&D而进行哄骗(coasting),中等水平的则保持不变,而低水平的可能退出行业。随着行业的衰退,企业的数目会下降,市场集中度则会上升。这部分是由于退出的结果。吉马沃特等(PankajGhemawatetc.,1990)考察了具有特定成本结构的企业情况(它们生产同质产品,单位成本不变,固定成本和生产能力成比例增减),指出随着需求量的下降,最大的企业会降低产出,直到和其最接近的竞争对手相同。随后,两个企业一起降低产出,直到和他们下一个最大的竞争对手相同。这种过程一直持续下去。他们对美国纯碱业企业进行了考察,结果证实,大企业确实先关闭一部分工厂。利伯曼(MarvinLieberman,1990)发现规模大的多厂企业倾向于比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