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学机构的历史演变_第1页
中国古代天学机构的历史演变_第2页
中国古代天学机构的历史演变_第3页
中国古代天学机构的历史演变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天学机构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僚机构,从商业王朝的职工辅助制度到周秦时期的三宫九清制度,再到隋唐以来的三省六制,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天学机构作为职掌观象、制历、报时等事务的官署,几千年来,虽然机构的名称,部门的设置,职官的品秩,职掌的范围历代都有过一些变化,但其基本职能未曾有过实质性变化。关于古代天学机构,先秦文献语焉未详,秦汉典籍也多言简意略。隋唐以后,天学机构独立成署,各类史籍记载颇丰。笔者在爬梳历代文献的基础上,对其基本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天学机构具有官方性、神秘性、并置性、伎术官特色和功能多样化等方面的特点。现分述于下,以就正于方家。一天行之长,人事之纲纪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一向具有很强的政治功能。天文天象,尤其是异常天象常被认为是人世吉凶祸福的象征。以《史记·天官书》为例,在其309条“观象于天”,“法类于地”(《史记·天官书》)的占文中,竞有一半以上与国家重要的政治活动有关。由于“天于人君有告诫之道焉,示之以象”,故“自上古以来,天文有世掌之官,……居是官者专察天象之常变,而述天心告诫之意,进言于其君,以致交修之儆焉。”(《宋史·天文志》)所以“自古有国家者,未有不致谨于斯者也。”(《元史·天文志》)历法则被认为是天行之大道,人事之纲纪。如汉昭帝元凤三年(公元前78年)太史令张寿王上书曰:“历者,天地之大纪,上帝所为,传黄帝调律历,汉元年以来用之。今阴阳不调……阴阳不调,谓之乱世。”(《汉书·律历志》)吴元年(公元1367年)太史院使刘基在商讨颁历之事时说:“历数者,国之大事,帝王敬天勤民之本也。”(《礼部志稿·卷八十八》)其实,治历明时,并颁行天下是中国古代皇权的象征,颁正朔,授民时,是皇权影响力的体现。历书中的钦定历注包含日常生活中大量宜忌事项,在相当大程度上约定了上自皇室家族,下至黎民百姓的行为规范,具有明显的社会伦理意义。W.艾伯哈德(W.Eberhard)曾说过:在中国古代,天文历法“起了法典的作用。”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上述政治功能,决定了中国古代天学机构的官方性质,这种官方性“无论是在伊斯兰世界还是在中世纪的欧洲都是不存在的。”德萨索(L.deSaussure)曾说:中国的天学家和“至尊的天子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政府官员之一,是依照礼仪供养在宫廷之内的”。李约瑟也曾指出:“中国天文学有一个基本特点,这就是它具有官方性质,并且同朝廷和官府有密切的关系。这种情况从中国有史之初就已被确定下来。”N.席文(N.Sivin)曾根据中国天学机构官方性的特点,把中国天学称为“宫廷天文学”。与此不同的是,西方天文学研究在十七世纪以前多属私人性质,用以观察天文天象的天文台也多由私人兴资建造,正如薮内清所言:“在欧洲,国立天文台是在17世纪以后才出现的。”在中国,“国立天文台持续存在了二千年一事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二严格限制天学机构官任职行为中国古代天学因与占星术关系密切而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作为特殊官署的天学机构,由于其占休咎,言祸福,推治乱的政治功能,使其“陷入半秘密状态”。(11)皇帝(天子)通过天学机构,掌握着御驾万民的天机。各朝历代对天学事务都有极其严格的管理制度,主要表现为:其一,严禁民间私习天文星占。在天学机构中学习天文历法是术业内的事情,但在天学机构以外接触天文、星占,被称为“私习”,各朝历代诏令律典中几乎都有严禁民间私习天文的明文(12),即便是天学机构自身的工作人员也还有分科肆业的规定,而且机构里低层吏员接融天文星占受到严格限制。如唐代太史局就严格规定:天文观生,“不得读占书,所见微祥灾异,密封闻奏,漏泄有刑。”(《大唐六典·卷十》)其二,严禁私藏天文图籍、仪器。天文图书属国家秘籍,天文仪器则通达天机,历代严禁私藏。如《晋书》言,“仪象之设,其来远矣,代相传,史官禁密,学者不”(《晋书·天文志》)又如《唐律》有:“诸玄象器物,天文图书……私家不得有”(《唐律疏议·卷九》)等律文,并有违者处罚的有关规定。由此可见,天文图书,仪器专由天学机构严加监管,一般人很少有机会接触。其三,严格限制天学机构职官的交往范围。司天职官被委以观天象,察时变的重任,稍有不慎,则被认为有可能泄露机密。所以,天学机构职官的社会交往受到严格限制。如唐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文宗敕曰:“司天台占候灾祥,理宜秘密。如闻近日监司官吏及所由等,多与朝官并杂色人交游,既乖慎守,须明制约。自今以后,监司官吏并不得更与朝官及诸色人等交通往来。仍委御史台察访。”(《旧唐书·天文志》)不仅明令禁止司天职官与“朝官并杂色人交游,”而且还令御史台察访监督。其四,严禁非司天职事人员出入天学机构。除皇帝亲驾或特许,普通人一般不允许随意出入天学机构。如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宋仁宗得知司天官暑有闲人出入一事时,曾诏曰:“司天监近日多有闲人、僧道于监中出入止宿,私习乾象……令开封府审切捉捕。严行止绝。”(《宋会要·卷一万九千五百十四》)旨在杜绝闲人私窥天机,妄谈祸福。此外,对于天学机构的职事官及有关人员推步有差,天象失占,漏司乖错及擅离官署等都有严厉的处罚措施。三设置天学机构的作用并行天学机构的设置,有利于保证天文天象观测记录的真实可靠性。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古代天学机构在呈报皇帝御览或抄送史官记载的观测记录中,伪造之事不乏其例。研究表面:中国古代有些观察记录,主要是那些具有重要星占意义的天文天象记录不够确实。如“荧惑守心”,(13)按中国传统星占被视为大凶的天象,正史中有23次“荧惑守心”的记录。但据现代天文学推算,其中十七次属于伪造。其实,按现代天文学推算,两汉至清初“荧感守心”的天象实际出现40次,但却多不见于诸史。又如“五星聚舍”,按中国传统星占被视为明主出现,改朝换代的大吉之兆。诸史也多有伪造的痕迹。(14)为防止天学职官由于取悦皇帝或明哲保身而伪造天象,在正式天学机构外还常设置一个甚至几个并行的天学机构,达到对天文天象观测记录的参验、核实、监督等目的。如宋代天学机构除司天监外尚设有翰林天文院、测验浑仪所、合台等部门。这些并置部门不仅有掌事职官,而且还有与司天监水平相当的天学仪器。南宋周密在《齐东野语》“浑天仪地动仪”条里提及:在京城有四座浑天仪,大小相当,每座用铜都在二万斤左右,其中“至道仪在测验浑仪所,皇祐仪在翰林天文局,熙宁仪在太史局天文院、元祐仪在合台”(《齐东野语·卷十五》)。沈括在谈及并置天学机构的作用时说:“国朝置天文院(指翰林天文院)于禁中,设漏刻、观天台、铜浑仪,皆如司天监,与司天监互相检察。每夜天文院具有无谪见、云物、祯祥,及当夜星次,须令于皇城门未发前到禁中。门发后,司天占状方到,以两司奏状对勘,对防虚伪。”(《梦溪笔谈·卷八》)实际上,魏晋以降各代在禁中都设有与正式天学机构并置的“内灵台”。这种具有相互参验作用的并置机构对于提高天文天象观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显然是有作用的。史籍中留存下来的绝大多数准确可靠的天文天象资料与并行天学机构的设置应该是有关系的。四其他功能中国古代天学机构具有规模大、职事人员多、功能多样化的特点。据有关史料记载,秦汉之际天学机构的属官就有近百人。(《汉官》、《汉官仪》)加上非职事官的“流外”人员,天学机构的规模就可想而知了。唐代,天学机构已超过千人,宋元以后的天学机构规模也十分庞大。薮内清在言及此事时说:“在还没有重视科学的时代里,为天文学家提供这样的官职及在其机构里配置这么多的人员,也完全是中国独有的现象。”(15)中国古代天学机构之所以规模大,人数多,是由它承担多种事务、功能多样的特点所决定的。除了前文提到的政治功能外,天学机构还具有科学、教育,文化等功能。首先,中国古代天学机构具有科学功能。主要体现在观象、制历、报时三个方面。以明代钦天监为例:灵台郎主要负责天文天象的观察记录,“观象分定四面,每面天文生四人”,昼夜观察记录诸如“日月星辰、风雨霾雾等天文天象;五官正主要负责按大统历法和回回历法各自推算日月交食的时刻分秒,“进御览月令历,大统历,七政躔度历”并“进呈来年历样,然后刊造”等事;挈壶正主要负责标准时的确定,并差遣漏刻博士,提调阴阳人职调漏壶,换时牌,报更鼓等事(《明会典·卷一百七十六》)。其次,中国古代天学机构具有教育功能。中国古代的天学教育主要有家学和官学两种形式。诸多天算家多为司天世家,术业世代相传(16)。东汉以后明令禁止私习天文。唐以后作为成文法正式载入律典。天学机构则成为天学教育的主要场所,学生一般分科肄业。如唐代天学机构中有天文生、历生、漏刻生分别学习天文、历法、漏刻。并有专门的职官掌教各科学生。唐代,掌教天文的职官称天文博士;掌教历法的职官称历法博士;掌教漏刻的职官称漏刻博士(《大唐六典·卷十》)。负责教授学生的教官或由专人负责,或由相关职官兼管。最后,中国古代天学机构具有社会文化功能。天学机构作为皇帝上承天意下御万民的中介与社会文化生活密切相关。可以说,上自宫廷礼仪,下至民俗禁忌与天学机构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像官方的祭祀祈福,施恩封拜,婚姻嫁娶,上册进表,招贤遣使,甚至兴功动土,竖柱上梁,沐浴整容,求医疗病都需由天学机构派员择日、选地、执事、操持。民间则多由阴阳术士按钦定历注行事。五第四,“不得以附甲也”,应规定本司官的升转、补阙之情形由于天文、历法、漏刻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因此衡量司天职官业绩的方式不同于其他官署。秦汉以后,执掌天学的职官逐渐从史官中分离出来,形成具有伎术官特色的另类职官系统。唐代职事天学、音律、医术、阴阳、卜筮的官员均为伎术官。宋代掌天学、医术、图画、书艺、音律等官亦均为伎术官。元代,明代也大体如此。所以唐以降,司天职官属于与文武职官有别的特殊类型,对司天职官的升迁致仕也有一些特殊的规定。其一,司天职事官(其他伎术官亦如此)不入文武官迁转阶列,而另立迁转之途。如元代除了确定勋十阶,爵八等和文、武散官的迁转官阶外,还特别设置了伎术官阶,其中司天散官的迁转官阶为十四阶。此外还规定了司天散官的品阶等级,除授方式甚至服饰颜色。(《元史·百官志》)其二,司天职事官一般只能在本官署内部升转,“不得外叙”。如唐代规定“凡伎术之官,皆本司铨注讫,吏部承以附甲焉”,“秘书(天学机构隶秘书省——作者注)、殿中、太仆寺伎术之官,唯得本司迁转,不得外叙。”(《大唐六典·卷二》)其三,若官署职事官位置暂阙,则先按散官阶晋阶。如唐代规定“若本司无阙者,听授散官,有阙先授”。(《大唐六典·卷二》)同时还规定:“解天文者进官不得过太史令。”(《唐会要·卷六十七》)因此作为伎术官的司天职官,其升迁受到严格的限制。明代对司天职官升转的限制更加严格。如规定司天官署的职官不得另从他业,其子孙必须继承父业。《明会典》载:“凡本监(指钦天监)人员,洪武六年令,永远不许迁动,子孙只习学天文历算,不许习他业。”(《明会典·卷一百七十六》)天学机构人员补阙时,首先考虑的就是“世业原籍子孙”(18)。此外,各朝历代文武职官都有明确的致仕制度。一般年及七十,则可“听令致仕”,从而“致其所掌之事于君而告老”,(《礼记正义·卷一》)并享受致仕官的有关待遇。但是,司天官署职官的致仕则十分特殊。元以后有“太史官不致仕”之说(《元朝典故编年考·卷五》)如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诏内外官年及七十,并听致仕。”(《元史·卷一百六十四》)但却不许太史令郭守敬致仕。实际上,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以后“翰林太史司天官不致仕,”已经“定著成令”。(《元史·卷一百六十四》)(19)。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天学机构,并非仅仅是一个专业的天学研究机构,同时,还有政治、教育、文化等功能,具有功能多样化的特点。科学史研究表明,科学研究的组织化、制度化对西方近代科学具有重要影响。与此相比,中国古代天学机构的设置,使天学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