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共同犯罪中的刑事责任问题摘要:共同犯罪是我国刑法中相对于单独犯罪的一种特殊犯罪形态,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长期以来,共同犯罪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给实践操作方面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在共同犯罪的认定方面产生了不小的阻碍,并且共同犯罪不仅仅一直困扰着司法实务界,同时也是学术界争议较大的理论难题。本文首先阐述了共同犯罪的概念及基本构成,指出刑法中规定共同犯罪的意义,接着梳理了中外共同犯罪的历史沿革,然后从共同犯罪的主体条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三个方面分析了共同犯罪的基本构成,最后给出了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责任,以此让我们对共同犯罪有了更深一层词的理解。关键词:共同犯罪;刑事责任;责任构建
目录引言 3一、共同犯罪的概述及基本构成 3(一)共同犯罪的概念 3(二)共同犯罪的分类 3(三)刑法中规定共同犯罪的意义 5二、中外共同犯罪的历史沿革 6(一)我国共同犯罪的历史渊源 6(二)外国共同犯罪的历史沿革 6三、我国共同犯罪基本构成 8(一)共同犯罪主体要件 8(二)共同犯罪主观要件 9(三)共同犯罪客观要件 12四、共同犯罪之刑事责任构建 13(一)主犯刑事责任的范围问题 13(二)协从犯的刑事责任问题 14(三)教唆犯的刑事责任问题 14结论 14参考文献 15致谢 16引言我国刑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构成共犯的条件是共同行为人在主观上要有共同的故意,在客观上共同行为人的实施行为必须符合特定的犯罪要件。共同犯罪是我国刑法中相对于单独犯罪的一种特殊犯罪形态,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在我国,自1979年第一部刑法典在其中第二章第三节对共同犯罪作了5条规定以来,无论是立法者、司法人员还是刑法学者便不断对这一制度加以研究和探索,以期完善。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对于共同犯罪制度也作了多处改动,主要集中在共同犯罪人方面,即:对犯罪集团的概念予以法定化,明确了主犯的定罪范围,取消了对主犯从重处罚的原则,缩小了胁从犯的外延。尽管该规定要比1979年刑法完善,但由于共同犯罪形态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使得其在司法适用时仍存在许多难点。本文试图通过对共同犯罪基本理论的阐述及其犯罪停止形态的认定,梳理此方面的司法实践疑难问题。一、共同犯罪的概述及基本构成(一)共同犯罪的概念共同犯罪,简称共犯,是与单独犯罪相对而言的,它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特殊又常见的犯罪现象。凡是由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实施的犯罪即是共同犯罪。这种犯罪较一人实施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更大,因而更有研究的必要性。我国刑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的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的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共同犯罪是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一个疑难而复杂的问题,研究犯罪的共同形态对刑事审判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刑法的共同犯罪理论以主客观相统一原则,认为共同犯罪是共同的犯罪故意和共同的犯罪行为的统一。根据97刑法的规定,共同犯罪的法定形式有:一般共同犯罪、聚众共同犯罪、集团共同犯罪。一般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没有组织形式的犯罪;聚众共同犯罪是由首要分子组织、策划、指挥众人所实施的共同犯罪;集团共同犯罪是指三人以上有组织地实施的共同犯罪。(二)共同犯罪的分类1.任意的共同犯罪与必要的共同犯罪前者是指刑法分则规定的本可以由一人实施的犯罪行为;后者是指刑法分则规定的只能以二人以上的共同行为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即该种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两人以上。必要共同犯罪,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这种共同犯罪有以下三种:(1)对向性共同犯罪,指基于二人以上的互相对向行为构成的犯罪。在这种犯罪中,缺少另一方的行为,该种犯罪就不能成立。这种共同犯罪的特点是:第一,触犯的罪名可能不同(如行贿罪、受贿罪等),也可能相同(如重婚罪)。第二,各自实施自己的犯罪行为,如一个送,一个收。第三,双方的对向行为互相依存而成立,如受贿行为以存在行贿行为条件始能发生。第四,一方构成犯罪,一方可能不构成犯罪。如甲、乙、丙每人向丁行贿3000元,丁共受贿9000元。甲、乙、丙均不构成行贿罪,但丁构成受贿罪。这种情况虽然仍称为必要的共同犯罪,但用语确实值得研究。(2)聚合性共同犯罪,指以向着同一目标的多数人的共同行为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如武装叛乱、暴乱罪,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等属之。这种共同犯罪的特点是:第一,人数较多;第二,参与犯罪者的行为方向相同;第三,参与的程度和形态可能不同,有的参与组织、策划或指挥,有的只是参与实施犯罪活动。(3)集团性共同犯罪,指以组织、领导或参加某种犯罪集团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例如,我国刑法典第120条第1款规定的组织、领导恐怖活动组织的,第294条第1款规定的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等属之。对必要的共同犯罪,根据刑法分则规定的有关犯罪的条文处理,不必适用刑法总则规定的共同犯罪的条款。2.事前有通谋的共同犯罪与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前者是指事前有同谋的共犯,即共犯人的共同犯罪故意,在着手实行犯罪前形成。后者即指事前无同谋的共犯,共同犯罪人的共犯故意,是在实行着手之际或犯罪过程中形成的。事中共犯就是事前没有通谋的共犯,也是共犯的一种,既然是共犯就具有共同犯罪故意,只不过这种犯罪故意不是在事前形成的。3.以共同犯罪有无组织形式可分为一般共同犯罪与特殊共同犯罪一般共犯是指没有特殊组织形式的共同犯罪,共犯人是为实施某种犯罪面临时结合,一旦犯罪完成,这种结合便不复存在。特殊共犯亦称有组织的共同犯罪、集团性共犯,通称犯罪集团。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共犯的分类形式是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的,某一共同犯罪,完全可能属于多种形式的共犯形式。例如,甲乙密谋深夜盗窃,一人入室行窃,一人在门口望风。就共犯形式而言,甲乙共同盗窃,属于任意共犯、事前共犯、复杂共犯、一般共犯。(三)刑法中规定共同犯罪的意义1.为各共同犯罪参与人的定罪寻找依据众所周知,罪刑法定原则是法治原则在刑法中的根本体现,其基本含义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正如日本学者大野义真所说的,由于费尔巴哈,罪刑法定主义作为刑法的大原则,在刑法学上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从其产生之日起,罪刑法定原则就肩负着限制国家刑罚权的历史使命。罪刑法定原则优先保护个人权利,在罪刑法定主义作为刑罚的基本原则确定的当初,其主要目的是防止刑罚擅断主义的刑罚制度,明确个人自由。;当个人权利同公共利益之间发生冲突时,罪刑法定原则的任务就是防止国家为了保护公共利益而牺牲个人权利。因此,罪刑法定原则的对象是国家,它首先意味着对国家刑罚权的限制,以此保障个人的权利。体现在刑法适用中,罪刑法定原则限定了犯罪能否成立以及成立的范围。这就需要一个统一的尺度来把握。共同犯罪是集多人行为为一体的集合行为,但集合行为并不意味着各行为人罪责的一致性。这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应有之义。可以这么说,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其意义也就在于为共同犯罪的定罪提供法律依据。2.有利于为不同共同犯罪参与人处罚原则的制定提供依据刑罚的轻重与犯罪的轻重相适应,35这是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要求。共同犯罪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法律现象,是复数主体共犯罪的关系。罪刑相适应原则作为刑法的基本原则,在共同犯罪中也应当得到贯彻。可以这么说,共同犯罪人的分类,为共同犯罪参与人的量刑提供了一个一般的处罚原则。3.对正确定罪量刑意义重大同犯罪是我国刑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是单独犯罪的对称,是犯罪的一种复杂形态。根据刑法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共同故意犯罪。共同犯罪常见于司法实践中,在通常情况下,虽然各行为人在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但由于他们的主观愿望和行为指向具有一致性,故不难判别是共同犯罪。然而,根据我国刑法作出的规定,这个看起来比较容易理解的概念,却实之疑难,在学术界广为争论。由于共同犯罪的复杂化与多样化,往往在司法实践中难以形成统一的定性认识,这就给司法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为了弄清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性质,做到不枉不纵,确有必要对共同犯罪作出更深入的研究。研究共同犯罪,需要对共同行为人区别对待,以划清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对正确定罪量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二、中外共同犯罪的历史沿革对共同犯罪的历史沿革进行考察,对于研究我国刑法中的共同犯罪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我国共同犯罪的历史渊源中国奴隶社会的刑法中是否存在共同犯罪的规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相关研究成果的确凿证明。直到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战国时期,共同犯罪的规定才见诸法律。在《秦律》中,对共同犯罪的规定散见各处,从内容上看,它继承了《法经》的立法精神,对共同犯罪实行加重处罚的原则。睡虎地秦墓简中的《法律问答》指出,除了赃物的数额以外,共同犯罪人数的多少,是处罚轻重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汉承秦制,刑法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也是如此。关于首恶,《汉书》记载:堰本首恶,非诛堰无以谢天下,乃遂族堰。关于造意,《魏志》记载:太祖思收违等,当选狱取造意者,违即言我造意,遂诣狱。《汉律》这种严惩首恶犯与造意犯的立法精神,对于《唐律》诸共犯罪,造意为首的共同犯罪规定具有重大影响。这些解释言简意赅,为《唐律》建立完备的共同犯罪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唐律》是中国封建刑法的楷模,各种刑法制度在《唐律》中都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共同犯罪制度也不例外。对共同犯罪的规定分为总则性规范和分则性规范两类。前者是对共同犯罪的一般规定,后者是对个别罪名的共同犯罪的规定,《唐律》指出:诸共犯罪者,以造意为首,随从者减一等。唱首先言的造意犯负主要的刑事责任,其他随从者承担次要的刑事责任。《唐律》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全面细致,在封建刑法中达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因而基本上为后世历代封建工朝所沿用。(二)外国共同犯罪的历史沿革西方法制史上,在罗马社会以前,古代奴隶制的著名法典,例如《汉漠拉比法典》等都没有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到中世纪,在法典中才偶然发现关于共同犯罪的个别记载,例如中世纪的《萨利克法典》涉及共同犯罪问题。除正犯之外,中世纪意大利刑法学家将共犯分为三种:一是教唆犯,二是单纯的精神帮助犯,三是行为帮助犯。这是刑事立法上区分所谓正犯与共犯的肇始。不仅在概念上对正犯与共犯加以区分,而且在罪责上亦予以区别,对于后世的共同犯罪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德国刑法典中,共犯的分类方式为正犯、教唆犯、帮助犯。第二十五条二款规定:数人共同实施犯罪的,均依正犯论处(共同正犯)。在日本刑法典中,共犯分为共同正犯、教唆犯、从犯。第六十条规定:二人以上共同实行犯罪的,都是正犯。可见其划分依据主要是在共同犯罪中的分工。德日开」法理论对正犯与共犯进行区分有诸多学说。所谓正犯,一般是指实施了符合基本构成要件的实行行为的情形,包括单独正犯、同时正犯、共同正犯。德日刑法理论中对正犯与共犯区分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学说:第一种,以因果关系论为理论根据。具体可以分为主观说和客观说。主观说以因果关系论中的条件说为前提,从所有共同犯罪的参与人的主观上进行区分,基于正犯者的意思而实施行为的就是正犯,基于加担者的意思而实施行为的就是共犯。客观说以因果关系中的原因说为前提,认为对结果起原因作用的是正犯,对结果的发生只起单纯条件作用的是共犯。第二种,以构成要件为根据。具体可以分为限制的正犯和扩张的正犯。限制的正犯理论,认为以自己的身体动静直接实现构成要件的人就是正犯,此外的参与者都是共犯。这一理论又包括形式的客观说与实质的客观说。形式的客观说认为,实施符合基本构成要件的实行行为的人是正犯,用符合修正构成要件的教唆行为、帮助行为对实行行为进行加担的人则是共犯。实质的客观说认为,从实质上看,对结果的发生起重要作用的人就是正犯,反之则是共犯。扩张的正犯理论认为,对犯罪的实现起任何条件作用的人,都是实施了符合构成要件的实行行为的人,因而都是正犯,但是,法律例外地将教唆犯与帮助犯规定为共犯。第三种,以目的行为论为根据。下假设一个案例,试用以上理论进行分析,看会得出何种结论。例如,甲、乙、丙三人意图对丁进行伤害。三人约定后即找到丁,于是甲冲过去就抱住丁,而后由乙、丙二人对丁进行伤害,造成了丁重伤害的结果。此例中,甲是正犯还是共犯中的帮助犯?按照以因果关系为根据的主观说,显然甲是正犯,而根据客观说,则甲的行为应认为只是起到了条件作用,因此甲是帮助犯;按照限制的正犯理论,甲是帮助犯,而根据扩张的正犯理论,甲则是正犯;按照行为支配理论,则甲是正犯。以上关于德日刑法理论的介绍,为划分实行行为与非实行行为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工具。应当说,实行行为与非实行行为的区别主要是由实行行为的定型性实现的,而这种定型性是由分则所规定具体的罪刑规范所标志和确定的。但对一个具体的危害行为进行判断,并没有那么简单。如上所述,对犯罪结果或不法状态的形成具有直接原因力的,即不通过其他行为人而发生作用的,那么就应当确定为是实行行为;那么,对于前述拟例,即可以认为甲的行为是实行行为。理由在于:首先甲的行为属于一种强制行为,它导致丁的行动自由受到极大限制,因面对于丁被重伤害的结果具有直接的原因力;其次,甲的行为被乙、丙所直接利用,而同时甲也利用了乙、丙的行为,所以应当认为甲的行为也符合故意伤害罪的客观构成要件。由此,三人的共同伤害行为,都是实行行为,应属于共同实行行为。三、我国共同犯罪基本构成(一)共同犯罪主体要件共同犯罪主体,即实施共同犯罪行为并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这是从定罪的角度而言的。从分工上看,在德口刑法理论上,将共同犯罪人分为正犯和共犯;我国则分为组织犯、实行犯、教唆犯和帮助犯。从量刑的角度而言,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将参加共同犯罪的人根据作用和分工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之分。(1)基本构成要件;共同犯罪与单独犯罪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在参加犯罪的人数上,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二人以上。人数上少于二人不能成立共同犯罪,多则不限。但是除了在人数上符合法律的规定外,还必须具备法定的犯罪主体要件。(2)特殊身份要件;在刑法理论上,单纯地讲身份属于犯罪主体中的特殊主体问题。特殊主体是在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具备法定责任能力的基础上,还须具备特定身份才能构成的犯罪主体。这里的特定身份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行为人人身方面特定的资格、地位或状态。在刑法理论上,通常还将以特殊身份作为主体构成要件或者刑罚加减根据的犯罪称为身份犯。这里的身份,应当指行为人所具有的影响定罪量刑的特定资格或人身状况。理论上有自然身份与法律身份、积极身份与消极身份、构成身份与加减身份之分。身份犯则主要分为纯正身份犯与非纯正身份犯(或者称真正身份犯与不真正身份犯)。纯正身份犯是指以特殊身份作为主体要件,无此特殊身份则犯罪根本不可能成立的犯罪。应该说,刑法分则的贪污贿赂罪中绝大多数犯罪都是纯正身份犯。非纯正身份犯,是指特殊身份不影响定罪但影响量刑的犯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行为人不具有特殊身份,犯罪也成立;如果行为人具有这种身份,科刑就比不具有这种身份的人要重或轻一些。但是,如果主体具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依照刑法典第243条第2款的规定,则应从重处罚。换言之,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虽然不是诬告陷害罪的主体要件,但这种特殊身份却是诬告陷害罪从重处罚的根据。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非纯正身份犯不同于非身份犯,非身份犯是指行为人并不需要特殊的身份作为定罪量刑的情节的犯罪。(二)共同犯罪主观要件1.共同故意以刑事法律为视角我国刑法第25条第1款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从这个概念出发,构成共同犯罪的主观条件是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1)共同故意的内容;从认识因素上看,各共同犯罪人均认识到自己与他人互相配合共同实施犯罪;各共同犯罪人都认识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共同犯罪行为的性质;从意志因素上看,共同犯罪人希望或者放任自己的行为引起的结果和共同犯罪行为会发生的危害结果。一般而言,共同犯罪人都是希望共同犯罪行为引起危害结果的发生,但也存在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情形。因为并不需要以明示的方法发生了共同实行的意思,只要行为人相互之间存在认识就足够了。如某甲图谋抢劫,却担心被抓,在向妻子表明后,妻子说:别人抢了都没事。某甲遂实施了抢劫。共同故意并非单独故意的简单相加,成立共同犯罪,在共同犯罪人之间还必须存在意思联络。无论是明确的联系还是默许的态度,只要各方思想相通,就不影响共同犯罪的成立。意思联络是行为人成立共同故意的重要标志。但意思联络并不等于事前通谋,事前通谋只是意思联络的常见形式,而非唯一形式。(2)关于片面共犯的认定;所谓片面共犯,指共同行为人的一方有与他人共同实施犯罪的意思,并加功于他人的犯罪行为,但他人不知其给予加功的情况。大陆法系的刑法理论将之与全面的彼此的共同犯罪相对,称为片面共犯,以此区别明显的典型意义构成的共犯。在英美法系的刑法学理论中,被称为潜在的同谋犯。能否成立片面共犯,我国刑法学界也一直存在争论。持否定说的学者认为,片面共犯所说的情形不符合我国刑法理论关于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与共同犯罪的含义是矛盾的。共同犯罪故意应是双向的、全面的,而不是单向的、片面的。这一观点成为我国刑法学界的通说。但也有学者持肯定的态度,强调从各个行为人的侧面来分析共犯的意思联络。在肯定说的内部,有的学者认为所有的片面共犯都成立共同犯罪;有的承认片面帮助犯和片面教唆犯,认为片面实行犯没有必要承认为共同犯罪;有的则只承认片面帮助犯。相对于其他大陆法系国家刑法学界对片面共犯能否成立共同犯罪的争议,我国部分学者的认识存在误区。因而本身只是在教唆犯和帮助犯层面上讨论片面共犯的成立与否,在我国却扩大为包括正犯即组织犯、实行犯的片面共犯。本文认为,片面共犯可以成立共同犯罪,但仅限于片面帮助犯,即笔者认同片面帮助犯的肯定说。基于对正犯与共犯的分类,应自然排除片面共同正犯的成立,对于片面共同正犯直接按同时犯认定即可;如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将失去对其追究刑事责任的法律根据。此外,片面共犯虽然只有单方面的意思联络,缺乏彼此共同的意志。但也正因如此,它不可能是全面共犯,而只能是片面共犯。2.共同过失以刑法理论与实践为视角(1)共同过失犯罪的成立要件;在立法上确认共同过失犯罪,首先应构建理论基础作为铺垫。目前,有学者提出各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构成共同过失犯罪必须具备四个条件:①犯罪主体必须是二人以上;②在主观上,各个共同过失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过失;③在客观上,各个共同过失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过失行为;④共同的过失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必须是同一个或数个危害结果。第二种观点认为,共同过失犯是指二人以上有各自的过失行为共同造成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的犯罪形态。其构成要件包括:①每个行为人的主观心理上都是过失的态度,这是成立共同过失的前提;②共同过失犯可以表现为同时过失与先后过失两种形式,但其过失的内容应当基本相同,这是共同过失的核心;③每个行为人的过失行为共同造成一个危害结果。第三种观点认为,共同过失,是指二人以上基于各自的过失心理状态,共同造成某种符合构成要件违法结果的犯罪心理状态。共同过失是基于共同故意犯罪的责任而产生对共同过失犯罪责任的思考,是共同罪过的形式之一。并提出了共同过失犯罪的三个条件:①二人以上的行为人负有防止违法结果发生的注意义务;②二人以上的行为人都具有违反共同注意义务的共同行为,导致违法结果的发生;③二人以上的行为人在违犯共同的注意义务上具有过失的心理态度。第四种观点认为,共同过失犯罪的两个必备条件:一是共同者必须承负有共同的注意义务;二是必须共同违反注意义务。对于上述观点,站在共同犯罪理论的角度认识,均有一定道理,又都存在不足之处。本文认为,严格套用现有的共同犯罪的理论很难解决共同过失犯罪的问题,应当对现有的理论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突破。所谓共同过失犯罪是指,二个以上的行为人基于共同的注意义务,各自过失的违反自己的注意义务,共同造成某种危害结果的犯罪形态。共同过失犯罪的成立,要具有前述成立共同犯罪的犯罪主体基本条件,此外还必须符合一定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①客观条件。共同行为人违反共同注意义务的行为造成严重的危害结果。首先,危害结果的发生基于共同行为人对共同注意义务的违反。共同注意义务是共同过失犯罪的核心因素,成立共同过失犯罪,共同行为人之间必须存在共同的注意义务。同过失犯罪的前提条件,一般表现为行为人没有履行共同注意义务。②主观条件。共同行为人之间具有共同过失的心理态度,这种共同过失表现为行为人之间过失犯罪意识的联络与互动。构成共同过失犯罪还必须有当事人的过失的共同心理联系,即一般意义的意思联络。因为成立共同犯罪需要意思的联络,只有意思的联络才能使二人以上的行为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但是,意思的联络不应当限定为犯罪故意的联络,只要就共同实施构成要件的行为具有一般意义的意思联络即可。共同过失心理态度的形成,同时还应结合行为人共同注意能力的判断,它包括行为人各自的注意能力与共同注意的能力。各自的注意能力是形成共同注意能力的主观基础。不具有这一层面上的意思联络的二人以上的过失犯罪,只能认定为过失的同时犯。(三)共同犯罪客观要件在客观方面,成立共同犯罪,共同行为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该行为须符合特定的一个犯罪的构成要件。因面对共同犯罪行为的准确认定,对于共同犯罪的定罪和共同犯罪人的量刑是必不可少的。(1)共同犯罪行为从形式上分,有共同作为、共同不作为、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三种类型;所谓作为,是指行为人以身体活动实施的违反禁止性规范的行为。一般表现为行为人的积极行为。共同作为,是指在共同犯罪中各行为人都以积极的行为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这是共同犯罪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所谓不作为,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为。不作为是相对于作为而言,具有消极的表现形式。共同不作为,是指各行为人都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在都能履行的情况下都消极地不履行该义务。实践中,共同不作为要比共同作为的认定困难得多。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就是在二个以上的行为人中,有的以作为的形式参与犯罪,有的则以不作为的形式参与犯罪。(2)共同犯罪行为从内容上分,可分为组织行为,帮助行为,教唆行为,和共谋行为:①组织行为;组织行为,指组织、策划、指挥共同犯罪的行为,对共同犯罪的性质、规模起决定性作用。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组织指将分散的人或事物集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策划指谋划、计谋,指挥则是发令调度。组织行为既可存在于犯罪准备阶段,也可存在于犯罪实行阶段。刑法分则中规定了几种组织型犯罪,如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组织行为就是本罪的实行行为。除此之外的组织行为属于非实行行为。理论上任何形式的共同犯罪都有可能存在组织行为,但在一般共同犯罪中的组织行为不够突出,没有必要单独认定。因而,这里的组织行为指存在于集团犯罪或聚众犯罪中。②帮助行为;帮助行为,是指独立于实行行为以外,由共同犯罪人所实施的,为实行行为提供信息、工具,创造条件、排除障碍的行为,对共同犯罪实行行为起辅助作用。所谓辅助作用是指为了犯罪的实施行为顺利进行创造条件,而且帮助犯的辅助行为在整个犯罪中只起次要的作用。③教唆行为;教唆行为,即劝说、收买、威胁或者采用其他方法唆使他人实施犯罪的行为。根据刑法规定,实施教唆行为的教唆犯有共犯教唆犯和独立教唆犯。共犯教唆犯除了实施教唆行为外,还须被教唆人实施了被教唆的罪才成立;如果被教唆人没有实施被教唆的罪,则教唆人构成独立教唆犯。④共谋行为;共谋行为,是指共同行为人为了实施特定的犯罪而进行谋议的行为,可以是策划实施某种犯罪,或计划如何实施该犯罪。共谋行为与组织行为存在交叉,在组织行为中共谋行为即为策划行为,但有共谋行为的时候并不一定有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只能是由组织犯实施,而共谋行为则既存在于集团犯罪、聚众犯罪中,也存在于一般共同犯罪中。上述共同犯罪行为,可能是行为人共同实施实行行为,可以有简单的分工;也可能是分担实施不同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细致的分工。四、共同犯罪之刑事责任构建(一)主犯刑事责任的范围问题主犯有两种:一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即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二是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对其他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刑法第26条第3款规定:对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第97条规定:本法所称首要分子,是指在犯罪集团或者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对犯罪集团所犯全部罪行承担责任是理所当然的。如黑社会性质的犯罪集团,由于其犯罪性质不固定,各种犯罪都可能集其一身,都在故意之内。因此,黑社会性质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对其成员所犯的共同故意范围内的各种罪行都应承担刑事责任。(二)协从犯的刑事责任问题从犯由于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从犯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修订后刑法第27条规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根据本条规定的从犯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刑法第28条规定: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们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这种人主观上仍然是有罪过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但其实施危害行为是在被他人威胁、强迫,精神受到强制的情况下而为之的,其人身危害性也小于没受精神强制而自愿实施犯罪的人。因此,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他们参与犯罪的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三)教唆犯的刑事责任问题本人不亲自实行犯罪,而故意教唆他人产生犯罪意图并实行犯罪。但教唆犯成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客观上具有教唆他人犯罪的行为,即用各种办法,唆使他人去实行某一具体犯罪。二是主观上具有唆使他人犯罪的故意,进而实施犯罪,并且希望和放任教唆行为所产生的结果。教唆犯的主观方面,可以是直接故意,也可以是间接故意。三是教唆的对象必须是达到了刑事责任年龄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刑法第29条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分别进行处罚。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按主犯处罚,起次要作用的按从犯处罚。由于未成年人经历少,思想尚未成熟,容易被教唆,教唆行为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因此,对教唆未满十八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结论共同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是理论和实务中共同的重要问题,关乎对于犯罪的打击遏止以及行为人刑事人权保护两个重要方面的意义。笔者在分析各种观点利弊并且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主张以部分犯罪共同说为理论依据,判断共同犯罪的基本构成,希望在汲取国外先进理论经验的基础上对我我国的相关立法作出改进,同时司法机关也应大胆创新在实务中运用部分犯罪共同说。当然这一判断标准也有待于理论上的进一步研究与实践中的检验,笔者才疏学浅,观点难免有不足处,有待于今后更加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参考文献[1]刘明祥.从单一正犯视角看共谋共同正犯论[J].法学评论,2018,36(01):75-88.[2]刘明祥.区分制理论解释共同过失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会务公司会议合同范本
- 2025年金华年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大全
- 公司保险担保合同范本
- 农民养车用车合同范本
- 佣金制合同范本
- 公司资产入股合同范本
- 代理签订协议合同范本
- 养殖木船出售合同范本
- 公司部分收购合同范本
- 产品独家使用合同范本
- 第一讲 文化概论
- 小儿急性喉炎-课件
- 医院难免压疮申报表
- 七年级上册走进Python的世界第一课python导入及海龟编辑器介绍
- 公路工程概论全套课件
- 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警示教育培训PPT
- 全文《中国式现代化》PPT
- 2023年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单招综合素质考试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胆囊结石疾病护理质量考核标准
- 《荷花》课件(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 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共60张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