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问题研究_第1页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问题研究_第2页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问题研究_第3页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问题研究_第4页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问题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问题研究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国家经济中重要的参与主体,其内部股东之间的认同、信任、合作关系,充分体现着有限责任公司人合性的特点。为了保证有限责任公司的老股东可以通过行使优先购买权实现对公司的控制权,我国的公司法在允许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对外转让的同时,设计了其他股东享有优先购买权的制度,维护和规范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股权转让行为越来越多,资本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也涉及其他股东利益,而其它股东对转让出资的优先购买权的行使已成为突出的法律争议问题。司法实践中,因行使股东优先购买权提起的诉讼也日益增多,并有逐渐复杂化、多样化的趋势。因此,将这些问题整理并加以分析、总结,寻找其产生的根源和解决的途径,在理论与现实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一、股东优先购买权的含义及权利属性(一)股东优先购买权的含义所谓股东优先购买权是指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对外转让其股权时,公司其他股东享有的以同等条件优先于股东以外的人购买该股权的权利。股东优先购买权通常情况下是一项法定权利,但是由于我国公司法对于公司章程自治予以充分授权,当事人可以经过合理的程序在公司章程中对于特定情况下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行使进行适当限制或剥夺,或者给予股东优先购买权以更多的保护。因此,股东优先购买权依据其发生依据可以分为法定权利和约定权利两种。在我国,股东优先购买权适用于以下情形:1、法定的股东优先购买权仅适用于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在我国公司法制度下,关于优先购买权的规定主要集中在《公司法》第72条,第73条,第76条,同时也散见于我国公司特别法中。在特别法中特定类型企业有条件的适用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的相关规定:(1)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本质上仍为有限责任公司,合营各方对合营企业的责任以各自认缴的出资额为限。所以《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第20条规定:合营一方向第三者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的,须经合营他方同意,并报审批机构批准,向登记管理机构办理变更登记手续。合营一方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时,合营他方有优先购买权。合营一方向第三者转让股权的条件,不得比向合营他方转让的条件优惠。违反上述规定的,其转让无效。(2)取得有限责任公司资格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本质上为契约式合营企业,不必然为有限责任公司。《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2条规定:合作企业符合中国法律关于法人条件的规定的,依法取得中国法人资格。在此,如果合作企业登一记为有限责任公司的,同样适用我国《公司法》关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规定。(3)取得有限责任公司资格的外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符合中国法律关于法人条件的规定的,可依法取得中国法人资格(《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第8条)。依据我国《公司法》第二百一特殊运行需求,可以通过合理表决程序在公司章程中对于股东之间转让股权的程序及限制或分配原则进行特殊规定。3、股东优先购买权的适用是有条件的适用。股东优先购买权并不是股东随意的行使,具有一定的限制条件。依据我国《公司法》,股东优先购买权只有在股东对外转让其股权且该股权转让经过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及适用,股东之间相互转让股权不适用优先权制度。如果其他股东不同意向公司外第三人转让出资,优先购买权就无从产生。过半数股东不同意股权转让的情况下,异议股东负有强制购买义务。有人认为,在我国公司法制度下,异议股东的强制购买义务形同虚设,且自身具有致命的缺陷,甚至认为异议股东强制购买义务与股东优先购买权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仅是在异议股东多寡不同情形下不同的名称罢了。但笔者认为,异议股东的强制购买与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购买拟出让股权在股权价值确定机制上存在差异。在产生“强制购买”的情形中,公司股东对于公司人合性的维持具有强烈的愿望,比较难以容忍陌生股东的加入,在这种情况下,出于“多数性利益”的保护需求,在转让股权的股东和其他股东的利益平衡上,应偏向公司其他股东的利益保护,在就股权购买价格无法达成一致时,允许其他股东以评估等方式确定的“公平价格”购买该股权。股权转让经过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后,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才享有优先购买权。同时,由于现行公司法规定,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如果公司章程对于股东优先购买权有规定的,股东在行使优先购买权时也应当遵守。4、股东优先购买权适用于股东向非股东转让的情形。股东优先购买权并非适用于所有股东对外转让股权的情形。例如:我国现行《公司法》第76条规定,自然人股东死后,其合法继承人可以继承股东资格;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在法定继承的情况下排除了股东优先购买权的适用。但是这种除外情形也是可以通过公司章程的约定予以排除。除了我国法律规定的继承的除外情形外,当事人也可以就某些除外情形达成一致,通过公司章程的形式约定排除特定情况下优先购买权的行使。例如:股权在特定身份关系股东之间的转让排除其他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行使,在股东(法人股东)调整自身投资控股结构时,将其持有股权转让(或作为出资)给其控股子公司或其他关联公司时,排除公司其他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二)股东优先购买权的权利属性对于权利的分类,学界存在不同的方式。如依民事权利的客体所体现的利益性质不同,可以分为“财产权”和“人身权”;依据民事权利间的关系区分,可分为“主权利”和“从权利”;依据民事权利的义务主体不同可分为“绝对权”与“相对权”。等等。但是切合本论文的研究范围,股东优先购买权作为一项权利本身最注重的就在于权利行使及效果,依据权能对于股东优先购买权的权利属性界定才是最有意义的。依据民事权利作用、功能为标准,民事权利可分为支配议、请求权、抗辩权、形成权。(1)支配权是指主体对权利客体可直接加以支配并享受其利益的权利。物权、人身权、知识产权等都属于支配权。支配权是对权利客体进行直接支配的,具有排他性并享受其利益的权利。其行使无须其他人的积极配合,他人只负有容忍和不被侵害的权利义务。(2)请求权,是指特定人请求特定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债权及典型的请求权。(3)抗辩权是指抗辩请求权或者否认他人的权利主张的权利,也成“异议权”。抗辩权的功能在于延缓请求权的行使或致使请求权归于消灭。(4)形成权是指权利人得以自己单方意思表示而使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权利。撤销权、追认权、抵消权等都属于形成权。笔者认为,对于股东优先购买权依据权能确定权利属性首先应当从该项制度的设立目的以及欲达到的法律效果的角度进行分析。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设置目的在于保护有限责任公司人合性,保护其他股东权益。从保护力度上来讲,股东优先购买权定性为形成权极大保护了有限责任公司人合性,且只有股东优先购买权为形成权对其行使效果来讲才有意义,同时能够提高交易效率。我国《公司法》虽然对于股东优先购买权的性质未予明确约定,但为保护立法逻辑的统一性,对于优先购买权的性质的认定也理应保持一致。在我国理论界,股东优先购买权属于形成权成为通说。笔者认为,形成权不是绝对的,而是特定基础之上或特定情形下的形成权。不能因为形成权需要附加特定情形或者权利最终实现需要他方配合,而将股东优先购买权认定为请求权。股东优先购买权也是在特定情形下才能够行使的。出让股东也可能在出让股权的过程中决定自身继续持有该股权,那么在此种情况下,其他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基础便不复存在。同时,股东优先购买权也是一种民事优先权,基于法定或意定而产生的优先权利。所谓民事优先权,是一种根据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不同性质的若干民事权利发生冲突时,某一民事权利人的民事权利优先于其他民事权利人实现的民事权利。各国法律基于社会需求及各种利益的衡量,对各种权利进行保护的先后顺序也是不同的,这也是社会实质正义的体现。严格意义上来说,民事优先权不是某类民事权利,而是某类民事权利的共同效力。股东优先购买权即是立法者对有限责任公司人合性与股东股权转让自由之间予以平衡,赋予公司其他股东优先购买出让股权的优先效力,优先于公司外非股东拟受让第三人购买权利而实现。当事人也可以通过自身约定对某种权利的行使设定优先权利。股东优先购买权是我国法律或者当事人基于保护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保护的需要而设定的优先权,以使得其他股东对于股东对外转让的购买权利优先于公司外非股东购买权利而实现。二、我国股东优先购买权争议引发根源在实践中,股东在对外转让股权时经常对于优先购买权的行使问题发生争议,其根源主要有三方面:(一)股权转让各方当事人利益具有冲突性在股权对外转让的过程中,各方当事人各自追逐利益不一致导致优先购买权争议多发。出让股东一般上在股权转让的过程中追逐利益最大化,价高者得。出让股东完全有可能在股权评估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口头询价的方式,将股权转让价格攀升至最高值。而拟受让非股东第三方因其自身特殊需求入主目标公司的愿望强烈,且由于获得信息渠道不畅,第三方可能愿意向出让股东支付远大于股权自身价值的价款以获得股权。而公司其他股东因为比较了解目标公司的实际运营能力,对于超出股权自身价值一定比例的价款不能接受,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股权对外转让,只能放任公司人合性的损害。如果当出让股东与拟受让第三方为关联公司,或者具有其他特殊利益关系,在此情况下,出让股东与拟受让第三方之间具有利益一致性或利益相关性,更容易通过出让价格虚高侵犯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而对于股权虚高部分可以通过其他交易的方式进行返还。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根本无法举证这些私下交易,但是这确确实实侵犯到了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当事人利益不一致导致股东优先购买权争议多发。(二)我国公司法制度存在一定缺陷我国法律对于优先购买权制度的细节问题规定不甚明确。1993年《公司法》对于优先购买权的行使程序以及期间,以及多人同时行使优先购买权如何处理等问题上无明确法律规定,在当事人对此发生争议时,没有可适用之规定。且在表决机制上存在瑕疵,转让股东可以对于股权对外转让投票,这明显违反了股东表决权回避原则。2005年我国公司法修订时,对于前述问题予以规定或纠正,但是整体上对于操作细节规定仍不够明确。此后,最高人民法院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公司法的司法解释,对2005年公司法修订中遗漏的问题予以明确,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使我国股东优先购买权制度具有更强的操作性。至此,我国公司法关于股东优先购买权制度的规定才相对完善起来,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对于如何通知、通知的内容、同等条件的确定(尤其在股权价格虚高的情况下,转让条件的确定)、是否准许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等关键问题都未予明确。所以股权转让纠纷大量存在。(三)当事人自治意识不强当事人自治意识不强,对于公司章程个性化制定的忽视。当然,法律是无法穷尽现实中所有的情形的,当事人应当在实践中以自治弥补法律之不足。1993年,我国公司法在制定之初具有强烈的国家干预色彩。权威教材一般都认为,“公司法的规范既具有强制性的,也有任意性的,但是以强制性为主”,这也是与我国当时公司发展的实际相符合的。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和国外相关理论观点的引进和介绍,1999年学界开始了反思,逐渐认为公司法在某种程度上应当注重任意性规范的创设,公司的自治性应得到更大的关注。所以2005年新修订的《公司法》大幅删减强制性规范,增加任意性规范,给予公司以更广阔的自治空间。但是我国的市场主体(主要是有限责任公司)整体上缺乏自治意识,仍然将公司章程作为一个可有可无的范本。公司章程失灵恰恰是许多公司法律风险的定时炸弹。许多公司的法律纠纷源于公司章程条款的不完备、不科学、不严谨、不细腻、不具有可操作性,由此也会导致股东优先购买权争议大量存在。三、我国股东优先购买权争议问题解析(一)股权对外转让的通知我国《公司法》第72条规定了出让股东通知的义务,但是对于通知其他股东的内容未作规定。关于通知的内容,公司法仅规定“股权转让事项”,司法实践中对此有不同的理解,一为转让意图说,二为转让条件说。在我国通说认为,转让通知书应当告知转让条件,转让条件应当包括转让价格、条件和受让人的基本情况。第一,在实践中,有些出让股东在通知书中仅通知转让意图,经过30日未得到回复时,就认定其他股东己放弃优先购买权,与股权受让人签订股权买卖协议是存在法律风险的。我国公司法司法解释四(草案)第二十七条,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转让股权之前虽然通知了公司其他股东,但是未将受让人的有关情况、拟转让股权的数量、价格及履行方式等股权转让合同的主要内容全部告知公司其他股东的,人民法院应认定其未履行公司法第七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义务。依据上述规定,在转让股东仅通知转让意图的情况下,而向其他股东明示股权转让合同具体内容的情况下,视为转让股东未履行通知义务。但是对于出让股东仅通知转让意图而其他股东放弃优先购买权的明示,其他股东是否可以以出让股东未通知具体转让条件为由而否认其明示效力?笔者认为,依据禁止反言的原则,在此情况下,其他股东放弃优先购买权的明示应当认定有效,不得因出让股东未通知具体条件为由而否认其明示效力。第二,对于己经履行通知义务且其他股东已明确表示放弃优先购买权的情况下,转让股东与拟受让股东签订股权转让协议的条件与已通知条件不一致时,转让股东是否需要另行履行通知义务?笔者认为,当后签订股权转让协议约定高于已通知条件的情况下,转让股东可以不另行通知,否则,应当另行通知,其他股东是否行使优先购买权不受之前放弃之表示的限制。因为其他股东判断是否行使优先购买权是基于通知的转让条件作出的,当条件己变化尤其是转让条件降低的,其他股东的判断也许会有所变化,所以在此种情况下,转让股东必须将转让条件另行通知。(二)同等条件的确定我国《公司法》规定,在经其他股东过半数以上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对于“同等条件”的理解是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前提。但是对“同等条件”如何理解,法律并未给予清晰的界定,往往会在实务中产生新的问题。法律在保护有限责任公司人合特性的同时,兼顾保护出让股东的财产利益,所以规定了其他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前提是以“同等”条件。“同等条件”是优先购买权人与出让股东之间利益平衡的必然要求:优先购买权人仅能得到交易机会的保护。出让股东仅受交易对象选择的限制,不因优先购买权的存在而承受交易中实体利益的损失。这里所说的“条件”是指受让股权的股东以外的第三人对出让股东承诺的股权交易条件。该条件应该是与出让股东的利益相关的条件。条件在形式上可以表现为股权评估、交易价格、价款构成、股权数额、付款条件及方式、过渡期安排、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条件等等,但是最主要包括的交易价格、付款条件。由于股权数额是否属于同等条件的范畴涉,及到其他股东是否可以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故笔者选择在之后的专门章节予以一讨论。“同等”强调的是享有优先购买权股东开出的条件与第三人承诺条件的一个比较。同时依据《公司法》第七十二条第四款的表述,公司章程完全可以对于“同等条件”给予特别规定。所以在对其他股东与第三人所出条件进行对比时,还应当考虑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所专门设置的条件,比如,公司章程可以对于“同等条件”的内涵及确定方式予以明确,以便各股东共同遵守。在大陆法系国家,学者普遍认为,优先购买权是形成权,一经行使,便在优先购买权,人与出让股东之间形成一个以出让股东与第三人同等条件为内容的合同,无须出让股东同意。以此来看,所谓同等条件,是与出让股东与第三人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所有约定条件严格一致。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出让股东为避免重复缔约,通常在与第三方签订详尽的股权转让协议之前,会先将转让意图、股权数额及价款、支付方式等通知其他股东。其他股东在此通知中包含之条件的基础上对是否行使优先购买权进行判断。如果出让股东对于某些条件特别注重,就应当在通知书中予以明确,以便其他股东迅速作出最优判断。笔者认为,通知书是确定“同等条件”的最佳方式,一经通知,其他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只要符合通知中包含之条件即可,而并非必须得满足出让股东与第三人在后续的磋商中确定的一些新的条件。以上论述是基于拟受让第三方为以正常价格善意收购的情况下的同等条件的确定。而根据惯常的交易规则,股权转让价格应当是由双方当事人自由约定的,法律没有干预的理由,但是由于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涉及股东优先购买权,此时股权转让价格又应当受到必要的约束。否则,可能会出现出让股东与拟受让第三人恶意串通,虚抬出让价格,使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无法行使。在此种情况下,其他股东以该虚高的“同等条件”行使优先购买权明显不符合该股权的实际价值。如何防范该法律风险,保护自身优先购买权呢?对于这种法律风险的规避,唯有采取相应的法律限制。公司法比较完善的国家通常会对该问题进行详细规定。而我国公司法并未对于虚高的“同等条件”予以调整的相关规定。笔者认为,股东可以在公司章程中对于股权对外转让的价值确定方式进行确定,例如,公司章程可以规定,股东在对外出让股权经半数以上股东同意时,股权价值应当由特定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予以确定,股权对外转让价格的上浮不得高于评估价格的一定比例。其他股东在此股权价格范围内享有优先购买权。也即利用公司章程对于股东对外转让股权的价格确立一个合理区间,避免出让股东与其他第三人恶意串通,侵犯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的行为的发生。(三)股东优先购买权部分行使问题所谓部分行使股东优先购买权是指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在转让股权时,其他股东只希望优先购买被转让股权中的一部分。我国公司法对于是否允许其他股东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未予明确规定,且对于股权数额是否为公司法所规定之“同等条件”的因素未予明确,因此,在实践中,股东在行使优先购买权时对此会产生争议。有些学者认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可以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理由在于主要保护老股东的经营发展权利和优先控股权利。所以,老股东的优先购买权是全部行使还是部分行使,其可以自由选择,不应受制于受让方取得公司控制权的利益。但是笔者对于前述观点存在异议。优先购买权本身就是法律在权衡其他股东对公司的经营利益和出让股东的股权转让自由的情况下,所作的制度设计,而并非是非股东受让方的利益与老股东的利益的平衡。而对于其他股东的利益而言,股权转让自由是很多西方国家所优先推崇的。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第十五条规定,股权可以自由转让并可继承,除非公司章程中对于转让股权规定有其他限制条件。美国的观点与德国有相似之处。在美国与大陆法系有限责任公司相似的是封闭公司。在没有特别协议规定的情况下,股份是可自由转让的。但也有一些国家对于股权转让自由比较保守,比如法国,公司或股东依法享有同意权和优先购买权,对于是否行使优先购买权,其他股东具有选择权。但是股权转让自由原则有利于促进资源的高效流转,对于股权转让设置过多的限制必然影响效率。绝对的权利必然导致权利的滥用,一味的强调人合,必然侵犯到资合,且与合同的自由缔约原则相悖,有碍转让方的合理退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某些情形下,其他股东由于资金实力不足无法行使优先购买权,而不行使优先购买权又会给这些股东的利益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尤其是在这些股东为少数股东的情况下。例如,在恶意并购的情形下,并购方通过收买多数股东,让多数股东将其持有股权转让给并购方,其他股东由于资金实力不够无法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而并购方在收购该目标公司股权后转变公司经营策略,导致公司主营业务发展停滞以达到排除竞争者的目的。在此种情况下,少数股东权益的保护将成为难题。因为这一切都是在合法的程序下进行的。因此,笔者认为,老股东的优先购买权全部行使还是部分行使应当属于当事人之间自治范畴的事项,不应由法律强行规定首先,法律对于股东优先购买权的保护应当是有限的。当事人可以协商一致通过公司章程来确定或者通过股东协议来确定。法律径行对该细节问题予以规定,明显会剥夺了当事人自治与协商的权利,同时也无法满足司法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当事人的自治需求。法律对该问题的一刀切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会导致更多的不公平现象的产生。当事人可以依据自身需求在公司章程中约定是否允许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在什么条件下允许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以及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的程序性规定等等。在不允许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的情况下,公司章程还可以规定,在股东对外转让股权时,如果其他股东认为股权拟受让方不是一个善意的合作对象,在公司章程规定的期间内,可以选择指定他人购买该转让股权,或者与其指定的拟受让方联合购买该转让股权。在指定购买的情况下,股东可以选择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即部分购买拟转让股权),以有效的维护自身享有公司控制地位。(四)股东优先购买权适用的除外情形1、法定除外情形所谓法定除外情形是指公司法明确予以排除优先购买权行使的情形,如我国《公司法》第76条规定明确规定在继承的情况下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行使。《公司法》第76条规定,“自然人股东死亡后,其合法继承人可以继承股东资格;但是公司章程另行规定的除外。”此条规定表明了两层含义:(l)自然人股东死亡后,其合法继承人原则上可以通过行使继承权而直接获得股权,继承被继承人的股东资格,该股权的转让不需要其他股东同意且其他股东对此股权不具有优先购买权;股权作为一种特殊的权利,除了具有财产权内容,同时还具有股东身份而产生的人身权。继承法之所以规定股权等有价证券可以继承主要是基于其财产权属性。(2)继承人能否通过行使继承权直接取得股权还应当视公司章程有无特殊规定而定。基于股权具有人身权属性,我国《公司法》同时授权公司章程可以对继承人是否能够获得股权事项进行特殊规定。继承人能够通过行使继承权而直接获得股权需要以继承方式取得股权符合继承法的规定,但是继承人能否通过行使继承权直接取得股权,则属于公司法调整的范畴。如果股东认为股权被继承也会对公司的人合性造成极大的损害,为维护有限责任公司之人合性,也可以通过公司章程可以对此问题进行特殊或相反规定。例如,在股东死亡的情况下,其继承人需要通过特定方式获得其他股东认可的情况下,可以继承股东资格,参与公司经营,否则只能通过评估价格将股权转让给指定受让人。或者公司章程直接规定,在发生继承的情况下,适用《公司法》第72条之规定。相对于我国公司法规定的法定除外情形,法国《商事公司法》规定的法定除外情形更为宽泛,增加了夫妻之间、直系尊亲属、直系卑亲属之间股权自由转让,不适用股权转让限制条款。与我国《公司法》立法原则一致,除非章程有相反规定,否则,股东的继承人、受遗赠人或其配偶因继受股权即可成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2、约定除外情形所谓约定除外情形,是指当事人在公司章程中规定的排除优先购买权行使的情形。我国现行公司法给予公司章程极大的自治空间,在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范的情况下,股东可以对优先购买权适用的除外情形进行约定。股东优先购买权是股东的一项法定权利,所以当事人在公司章程中对于排除优先购买权行使的情形的约定,视为全体股东在某些情况下对优先购买权的提前放弃。所以对于此种优先购买权适用除外情形非经全体股东一致同意,不得发生效力,或者对于公司章程中此项约定持异议的股东不产生拘束力。四、股东优先购买权救济和保障(一)自力救济1、申请撤销股权转让协议股东申请撤消侵犯其优先购买权之股权对外转让协议,然后行使优先购买权依据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一)》第二十六条之规定,股东对于侵犯其股东优先购买权之股权对外转让协议可以向法院申请撤消,但是股权变更登记已超过一年的,人民法院对此诉讼请求将不予支持。司法实践中,法院对此判决撤消侵权之股权对外转让协议,股东先将该侵权之股权对外转让协议撤消之后,再依据协商价格或者评估价格行使优先购买权。2、申请确认协议无效股东申请确认侵犯其优先购买权之股权对外转让协议无效,然后行使优先购买权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也存在大量的侵犯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股权对外转让协议经其他股东申请被法院确认无效。股权对外转让协议被确认无效后,其他股东另行行使股东优先购买权(二)司法救济我国公司法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优先购买权的保护与救济未作具体的规定,而股权转让的纠纷中,侵犯股东优先购买权的问题却日益突出,现实在呼唤早日健全和完善股东优先购买权的法律保护与救济。股东优先购买权制度是我国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对外转让股权的法律限制,一些国家(地区)的公司法允许公司章程对此规定具体的限制和禁止性条件。当公司股东违反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限制性规定,公司股东侵犯其他股东优先购买权,与他人签订股权转让合同,在优先购买权人请求保护其合法权利的情况下,如何认定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由于我国《公司法》及各国公司法未作明确规定,实务界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侵犯股东优先购买权并不必然导致股权转让合同无效。其理由是,股权自由转让原则是现代公司制度的核心,现代公司的生命力就在于公司资本的自由流动。各国公司法都无一例外地明确宣示股东享有转让股权的权利和自由,只在例外的情况下对股权转让做出限制。另外,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股东优先购买权属于位序权,在股东对外转让股权时,其他股东首先行使的是同意权,不同意的情况下,应当购买。购买时,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购买权。另一种意见认为,股东优先购买权制度是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对外转让股权的法律限制,从保护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权利,尤其是从保护中小股东权利的角度出发,应认定股权转让合同无效。同时,绝对的股权自由转让原则缺乏应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