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律学角度谈《幽兰谱》的乐音声调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891f854cb91da7d37296af096609fa9/8891f854cb91da7d37296af096609fa91.gif)
![从律学角度谈《幽兰谱》的乐音声调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891f854cb91da7d37296af096609fa9/8891f854cb91da7d37296af096609fa92.gif)
![从律学角度谈《幽兰谱》的乐音声调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891f854cb91da7d37296af096609fa9/8891f854cb91da7d37296af096609fa93.gif)
![从律学角度谈《幽兰谱》的乐音声调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891f854cb91da7d37296af096609fa9/8891f854cb91da7d37296af096609fa94.gif)
![从律学角度谈《幽兰谱》的乐音声调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891f854cb91da7d37296af096609fa9/8891f854cb91da7d37296af096609fa9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律学角度谈《幽兰谱》的乐音声调
唐人误编的《月石调玉兰》(以下简称《玉兰谱》)是中国最早的钢琴谱。由于此谱是一篇如何演奏《幽兰》这首琴曲的详细文字记录,故后世人又称之为文字谱。这种文字谱,至今只见《幽兰谱》一首.又因其存在的年代较久远,所以它是我国古代音乐史研究中一份极其珍贵的资料。《幽兰谱》的手抄原件现在珍藏在日本京都西贺茂神光院中。我国考据家杨守敬(1839—1914)于光绪六至十年间(1880—1884)访日时发现了这份古老的琴谱,将其影摹后带回中国,于光绪十年(1844)收入《古逸丛书》出版。至1914年,由杨宗稷将此文字谱译成减字谱。六十年代初,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中,又发表了管平湖、姚丙炎、徐立荪、吴振平四位琴家对此谱进行翻译的减字谱和五线谱。由于琴家们的“打谱”,往往只集中于一研究古谱的演奏手法,音乐理论家们又没有向琴家们提供正确的译谱理论根据,因此,当琴家们在遇到对原文字谱不能进行解释的地方,就不得不采取删改的办法;如现在所见的种种译谱,原谱中的“半寸许”、“少许”、“两豆许”、“豆许”等音位标记,都被统统删去不译;原谱中各弦的第三、六、八、十一、十二徽按音音位,也都被统统修改成与之不同的音位。这样,原谱所要体现的许多乐音,单在音高上就被曲解了;现有的种种“打谱”、译谱,也就未能保持原谱本来的面貌。每一首曲,儿乎都是由乐音来体现的,除了在表演上的强弱之外,乐音的音高和节奏,便是两个最基本的曲调构成要素;因此,我们如果真正要把《幽兰谱》准确地翻译出来,就应该首先对文字谱所体现的乐音音高,从律学上加以考察;对于文字谱中有关音高方面的记录,如有解释不通的地方,非但不能轻易删改,反倒应该研究一下不能解释的原因,这才是尊重古谱遗产应取的态度。本文试图从律学的角度,对《幽兰谱》的乐音音高作初步的探索,从而说明以往对《幽兰谱》所示音位的删改,是一种不妥的古谱翻译方法。一、由五声音定弦而作的泛音最早从律学的角度对《幽兰谱》加以考察的学者,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史家杨荫浏先生。他在1944年脱稿,后于1952年出版的《中国音乐史纲》一书中专设了“隋前古琴纯律”一节,其依据便是琴曲《碣石调·幽兰》文字谱。他说:“琴谱古本中有《碣石调·幽兰》,是手写本。《经籍访古志》说:‘审是唐人真迹。’传谱者丘公,字明(494—590):……从他的调谱中间,可以看出,七弦十三徽上,都用泛音。泛音和弦长的比例有关,不能自由移位”。“在古琴的七弦十三徽上,都用泛音,则在所能发的泛音之中,实已包含着完全的纯律音阶”。“换句话说,在三分律音阶七音中,只要换进了弦长比值中间含有五分之四,四十五分之三十二,与十五分之八等因数的角,变徵与变宫三音,便可成为纯律”“由此可见,古琴上远在隋前,实早已备具了,并且,引用了纯律的七音。纯律七音之被应用,虽与三分损益律同时在同器上之被应用,不无矛盾之处;然纯律之产生,实为我国音律史上的一件重要事实,不应加以忽视”。杨先生在1964年出版和1981年再行修订出版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一书中又说:“从古琴曲《碣石调·幽兰》中泛音的弹奏方法,可以看出,在公元第六世纪以前,纯律音阶也已在古琴上得到正式的应用。古琴上有十三个徽位。在用五声音阶定弦而十三个徽位上的泛音都用到的时候,则各弦第三、第六、第八、第十一徽位上,都适于发出合乎比本弦空弦散音的纯律第三度高两个八度的泛音来。在《碣石调·幽兰》谱中,十三个徽位上的泛音都用到。这就证明它是肯定了纯律音阶”。杨先生的这些论断,曾被后来的学者一再重复。如张世彬在1975年出版的《中国音乐史论述稿》一书中说:“琴上按音音位,其音阶之根据无疑是简律(即三分律——引者注)”。“自从琴上有了十三徽,而且琴曲中用及泛音的旋律,便即是有纯律音阶供实用”。“在一乐器上兼用简律与纯律两种音阶,这是古琴音乐的特色”。杨先生从古琴这一乐器的构造上具备合乎纯律的泛音徽位出发,又具体联系到琴曲《碣石调·幽兰》对于泛音的应用,从而认为此曲有使用纯律音阶的可能,这从方向上来说,笔者认为是正确的:杨先生的研究为我们认识这首琴曲的音律打下了基础。然而,杨先生的理论现在看来还不够完善,需要再作进一步的论证。杨先生仅从《幽兰谱》中“十三个徽位上的泛音都用到”来肯定其“包含着完全的纯律音阶”,这在理论上经不起推敲。因为:(1)《幽兰谱》中除了采用泛音演奏之外,还有占主要篇幅的大量徽位按音和徽间音,作为全曲局部的泛音,不可能代表全曲整体的音律;(2)《幽兰谱》中的泛音,并不全在一条弦的十三个徽位上发出,而分布在七条弦上;若七条弦的散音不构成纯律五声音阶,则各弦上的泛音亦不能构成完全的纯律音阶。杨先生虽然列表在三分律定弦的古琴上找出了合乎纯律音阶的诸音,但《幽兰谱》并非限于杨先生找出的这些“三分律音阶七音中”换进了纯律弦长比的那些音,其中还有其他弦位、徽位和徽间音。(3)即使古琴七条弦的散音构成纯律五声音阶,但散音为商之弦上的第二、五、九、十二徽泛音(羽)都不是纯律音阶中的羽音,而比纯律高一个普通音差(22音分,约等于十二平均律半音的五分之一),它正好是三分律的羽音高度。所以,我们还不能笼统地认为凡古琴上的泛音都合乎纯律音阶,要视它们的具体应用而定。关于在古琴上纯律和三分律同时被应用的问题,杨先生已经指出了“不无矛盾之处”,但张世彬又伸引为“是古琴音乐的特色”,其他琴家也把这种“不无矛盾之处”的音律,当作一种合理现象。其实,这都是对古琴音律的误解。因为:(1)二律并用的结果,只能产生一种音高不统一的混合律。如果在三分律定弦的古琴上,按杨先生的方法去找出纯律音阶,那只有在散音为宫、商、徵的弦上构成纯律音阶泛音,而散音为角、羽的弦,因其空弦就比纯律定高了一个普通差,故它们必须避用;不然,当用全十三个徽位泛音的时候,就会产生既不全是纯律,又不完全是三分律的混合律,其角音和羽音就会出现忽高忽低在音准上不统一的情形。(2)在散音为宫、商、徵的弦上,取其诸徽上的泛音,可分别得到纯律音阶之宫、角、徵,商、变徵(缺羽),徵、变宫、商这三组音,因散音为商之弦上的第二、五、九、十二徽泛音都不是纯律的羽音,所以这三组泛音也仍然不能构成完全的纯律音阶(缺纯律音阶的羽音)。若用了散音为商之弦上的上述泛音羽,则又成了不纯的纯律音阶,也就无所谓是纯律了!(3)为了把散音为宫、商、徵的弦上所发的泛音构成完全的纯律音阶,按杨先生在《中国音乐史纲》中所用移宫的办法,即把原调散音为徵作新调的宫,在此弦的诸徽中产生新调的泛音宫、角、徵;原调散音为宫,作新调清角,产生新调的泛音清角、羽、宫;原调散音为商,作新调的徵,产生新调的泛音徵、变宫、商;这样,似乎就构成了完全的纯律七声中带清角的音阶。但事实上要奏出这种纯律音阶,仅限于用原调散音为宫、商、徵的弦,又要作移宫转调演奏,原调发角、羽的弦避用,不仅《幽兰谱》未这样做,也未见有其他琴曲用此种方法来演奏纯律音阶的。综上所述,要在三分律五声音阶定弦的古琴上奏出完全的纯律音阶,只能是一种假想,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用三分律定弦,再去演奏像《幽兰谱》那样各弦上(非每一条弦)十三个徽泛音都用到的琴曲,其结果只能产生一种音准不统一的混合律。这并不是传统古琴音乐固有的“特色”,乃是后人不理解古代的琴律而人为地制造出来的一种“律制”;因此所谓“古琴二律并用”理论,其合理性以及是否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就值得商榷了!《幽兰谱》表明,此谱作者连某徽“上豆许”这样细微的音差都不放过,足见他的音乐听觉灵敏度,已经高到了惊人的地步。今人以“二律并用”的理论,采用三分律定弦来演奏《幽兰谱》,虽然经过删改原谱,却仍然造成了按音和泛音音准不一致的情形。这既不符合原谱作者的意图,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原谱的音准不一致。因此,这种做法,笔者认为应该予以纠正;对于《幽兰谱》的音律问题,似乎还有继续探讨的必要!二、《音位》及音位记录“正”,如上传或中要探求每首琴曲所用的律制,弄明白其所采用的定弦法,乃是关键之所在。因为琴上相对固定的泛音和按音音位,它们的音高是由各种定弦来决定的。同一个音位,定弦起变化,其音高亦随之起变化。如果定弦不精确,其所求得各弦上的泛音和按音,当然也会是不精确的。《幽兰谱》的记录表明,当时演奏此谱的琴,七弦十三徽,在构造原理上,和现代的古琴是相一致的。由于古琴上的十三个徽位,是根据琴上能够奏出泛音的位置而确定的,所以无论当时的琴和现代的古琴在长度上是否一致,其徽位泛音,徽位按音和散音之间的音程关系或弦长比都是一样的。《幽兰谱》注明此曲用“碣石调”演奏,但“碣石调”的古琴定弦法已经失传,且目前尚未发现其他文献记载中有此调的定弦法可考;因此,我们目前只能凭借古琴上的徽位,依据谱中在不同弦上发出的同度或八度“应声”、“龊音”的音符记录,来推算此谱的定弦及其各弦散音的相对律高。(1)第一弦和第四弦:“散打宫,无名当十案徵食指挑徵应”(2·5*)。同样的音位记录尚有2·7—8、7·1等;作前后龊音演奏的有14·10、15·5、20·3、21·1等。按此记录,第一弦散音和第四弦的第十徽按音成八度,则此两弦的散音构成纯五度音程。若设第一弦散音的弦长为1,则第四弦散音的弦长比为2/3。(2)第四弦和第六弦:“无名散摘徵,食指历武文龊煞”(3·3、4·6,此时“大指当九案文”,分别见3·1、4·4)。第四弦散音和第六弦的第九徽按音成八度,则此两弦的散音构成纯四度音程。已知第四弦散音的弦长比为2/3,故第六弦散音的弦长比为2/3×3/4=1/2。(3)第五弦和第六弦:“中指无名间拘文羽缓缓曳,无名上至十二散打文应”,(5·5—6)。第五弦的第十二徽按音和第六弦散音成同度,则此两弦的散音为纯律小三度音程。已知第六弦散弦的弦长比为1/2,故第五弦散音的弦长比为1/2÷5/6=3/5。“覆泛二挑羽节全扶徵羽,食指打羽,仰泛三食指打文应”(8·8—9)。第五弦的第二徽泛音和第六弦的第三徽泛音或同度,亦证明此两弦的散音为纯律小三度音程。(4)第五弦和第七弦:“仰泛七无名打羽,覆泛五挑武应”(8·6)。第五弦的第七徽泛音和第七弦的第五徽泛音成八度,则此两弦的散音构成纯四度音程。已知第五弦散音的弦长比为3/5,故第七弦散音的弦长比为3/5×3/4=9/20。“食指泛四无名打羽,无名泛五食指挑武应”(17·5)。第五弦的第四徽泛音和第七弦的第五徽泛音成同度,亦证明此两弦的散音为纯四度音程。(5)第三弦和第五弦:“泛十、十一即前后龊角羽”(16·4—5)。第三弦的第十一徽泛音和第五弦的第十徽泛音成同度,则此两弦散音构成纯律大三度音程。已知第五弦散音的弦长比为3/5,故第三弦散音的弦比为3/5÷4/5=3/4。(6)第二弦和第五弦:“覆泛九食打羽无名打商,散挑羽应”(21·5)。第五弦的散音和第二弦的第九徽泛音成八度,则此两弦的散音构成纯五度音程。已知第五弦散音的弦长比为3/5,则第二弦散音的弦长比为3/5÷2/3=9/10。从已求得之琴上七条弦散音的弦长比来看,便可知《幽兰谱》所用的是今之古琴上称为“正调”的一种定弦法。请看[表1]:由上表可以看出,《幽兰谱》七条弦散音完全合乎纯律五声音阶,因此它所采用的乃是纯律定弦法,而非今日琴家们常用的三分律定弦法。三、关于按音的使用方法在求得了《幽兰谱》七条弦散音的相对音高(弦长比)之后,就不难再求得此谱中全部的泛音和徽位按音的相对音高(弦长比)。现设此谱所用古琴第一弦散音为今之C,弦长比为1/1,将此谱所用的全部散音、泛音和徽位按音,列成如下的两张表格:[表2]和[表3]所列,为《幽兰谱》中所用到的全部泛音和徽位按音音位。在古今古琴减字谱中,琴上一般只用第十三徽的泛音而不用其按音。《幽兰谱》中多次出现“十三外(下)半寸许、少许、一寸许”,表明亦不用第十三徽按音。但谱中偶有“十三”的按音记录,无疑应看作是“十三外……”的简写,故不列入[表3]。此外,此谱开始已有了“十上半寸许案商”(1·7)的记录,在第二、第七弦上所出现的“十徽按音”,亦应作“十上半寸许”的略写,故也不列在[表2]中,和“十三徽按音”一样,均作徽间按音看待。四、《唐显萧》出现的锚古琴有七弦,能发七个散音;七弦十三徽,能发泛音九十一个,第一徽至第十二徽徽位按音八十四个。尽管琴上有了这么多的音位,但为了方便演奏和乐曲本身的特殊需要,琴曲中还要用到大量的徽间按音,起补充徽位按音不足的作用。在泛音方面,因乐器本身的共鸣箱响度有限,十三徽以外的泛音音量较弱,故再无徽间泛音。仅《幽兰谱》有一处第十三徽徽外的“暗徽”泛音(见该谱21·9),是一个很少见的例外(此“暗徽”泛音的音位当在第十三徽外占全弦长的九分之八处,此泛音的弦长比为1/9,与空弦散音为纯律三个八度加大二度的音程关系)。《幽兰谱》对于古琴徽间按音音位采用了如下的两种记谱法:(一)以音位左右两徽的徽名来指明徽间按音音位之所在(以下简称“徽名间音位”)。如“三四间”,表示其音位在某弦的第三徽和第四徽之间。(二)标出音位距某徽或某“徽名间音位”的具体长度来指明徽间按音音位之所在(以下简称“长度音位”)。如“十上半寸许”,表示其音位在某弦第十徽上方(即徽右),于当时尺寸长度约半寸左右之处,又如“四五间……上豆许”,表示其音位距某弦固定“徽名间音位”“四五间”上方(即右方)约一粒豆左右之处。《幽兰谱》所采用的上述两种徽间按音记谱法,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用途,两者相辅相成,在对于古琴徽间按音音位的记录方面达到了非常完善的境地。古琴的十三个徽位之间,第十二徽和第十三徽之间小于小二度音程,第十徽和第十一徽之间,第十一一徽和第十二徽之间是小二度音程,所以在这些徽间无半音音位。第九徽和第十徽之间,第八徽和第九徽之间是大二度音程,徽间各有一个半音音位。第七徽和第八徽之间,第五徽和第六徽之间,第二徽和第三徽之间是小三度音程;虽然这些徽间有两个半音音位,但按五声音阶要求,实际上各弦在这些徽间也只有一个五声音阶音位。第六徽和第七徽之间,第三徽和第四徽之间是大三度音程,徽间有三个半音音位,但实际上也只有一个五声音阶音位第四徽和第五徽之间,第一徽和第二徽之间为纯四度音程,徽间有四个半音音位,但除了空弦发角音的弦在这两个徽间各有两个五声音阶音位(宫和商)外,其余各弦在这两个徽间也只有一个五声音阶音位。因此古琴演奏者可以按照“徽名间音位”记谱法,不难在琴上找到记谱法所指的徽间按音音位。“徽名间音位”较之“徽位”、“长度音位”和近世古琴采用的“徽分音位”有更大的灵活性。同一个“徽位”、“长度音位”或“徽分音位”在各弦上是上下成垂直线的,但同一个“徽名间音位”在各弦上的按音位置却因弦而异。例如同一个“六七间”音位,在空弦发角、羽音的弦上,其音位与各弦的七徽按音成小三度;在空弦发宫、商、徵音的弦上,其音位与各弦的七徽按音成大二:度。所以在《幽兰谱》“徽名间音位”记谱法中,又有“六七间”和“六七间稍近七”之分。“长度音位”记谱法因有具体长度概念指明徽间音位之所在,所以它不像“徽名间音位”那样只能记录某弦徽间一个音位。它不仅可以记录空弦发角音之弦上第四徽和第五徽之间、第一徽和第二徽之间的宫音和商音,而且可以记录徽间两个以上的音位。《幽兰谱》中第七弦四、五徽间的长度音位就有“五上半寸许”(17·7),“五上半寸许又上半寸许”(17·8),“五上一寸许蹙上两豆许”(10·6),“四五间抑上豆许”(9·8—9)等四个。“长度音位”记谱法可以记录徽间的多种音位,它的功能主要还在于从音律上修正“徽位”和“徽名间音位”在音高上的误差。如《幽兰谱》中的“十上半寸许”(1·7),“九下半寸许”(4·8),“八上半寸许”(3·4),“过六”(8·5),“六上豆许”(11·5),“三上豆许”(10)·2),“四五间上豆许”(9·9),“十三下少许”(14·5),“十三外半寸许”(5·3),“十三外一寸许”(1·9—10)等等。这些具体长度标记和所指的“徽位”,“徽名间音位”之间的音程都不到半音,而它们的应用,只是起补足音差的作用。对于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充分的注意。以往琴家们打谱删除这些音位标记,就是由于不了解纯律音阶具有大小全音,宽窄音程需要补足音差的结构特征而造成的。既然“长度音位”记谱法较之“徽名间音位”记谱法要细致明确得多,为什么有了前者还要有后者?这可能是由于在历史上“徽名间音位”记谱法产生在前,“长度音位”记谱法是补充“徽名间音位”不足而形成的。所以在《幽兰谱》中同一弦上的同一音位,有时用“徽名间音位”,有时用“长度音位”。如第七弦“六七间”和“七上二寸许”(8·3、8·4)。此外,古琴上的徽间音位是千变万化的,尤其在记录带转调的琴曲时,音位的变动性更大;无论“徽名间音位”记谱法或“长度音位”记谱法,都不可能绝对准确地把每个徽间音位精确地记录出来,而况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演奏者只要知道记谱法所指的是徽间某一个音,他自然会按照自己的听觉习惯,于琴上奏出和散音、泛音和徽位按音在音准上相一致的音来的。所以自唐代开始使用的古琴减字谱,却主要继承了文字谱的“徽名间音位”记谱法,对于“长度音位”记谱法,只保留了文字谱中“上”,“下”,“半”,“外”、“少许”等字眼,一直到明末清初,用了好几百年。明末清初之后,古琴减字谱改用“徽分”记谱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倍频片红外光探测板激光光斑卡
- 2025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学案29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含答案)
- 珠宝品牌连锁经营的成功案例分析
- 高考校长发言稿
- 社交媒体数据分析与运营优化方法
- 电子票务在电商领域的应用与前景研究
- 婚礼证婚人发言稿简短
- 电子商务平台在绿色环保领域的应用策略
- 会计师事务所保密协议书范本
- 房屋租赁股份制契约范本
- 新生儿败血症护理查房查房
- 公司与个人合伙买车经营协议书
- 企业更名通知函
- 2015-2022年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数学/英语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1 聚聚散散 教案人教版美术四年级下册
- 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八年级下册教案
- LS 8010-2014植物油库设计规范
- GB/T 12618-1990开口型扁圆头抽芯铆钉
- GB/T 12006.2-2009塑料聚酰胺第2部分:含水量测定
- GA/T 458-2021居民身份证质量要求
- 矿区水工环地质工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