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三国演义》鉴赏《三国演义》一、章回小说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是古典小说发展的必然结果。《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1.章回小说的定义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这是从长篇话本发展而来的。因内容丰富,一次讲说不完,故说话人就需要将其分成若干章回,每次讲一章或一回,连续多次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因而得名。明清时代是其全面发展繁荣的时期。2.章回小说的源头直接的源头是宋元讲史话本,而间接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唐代佛教寺院的俗讲。因为一朝一代的历史故事要分多次才能讲完,就形成了分章分回的章回小说。而说话人为了招徕或留住听众,所以往往会在情节高潮时打住,留下悬念;而为了使听众对所讲的内容事先有了解,也往往用易记易背的对偶句将要讲的故事做概括,这就形成回目。3.章回小说的产生产生于元末明初时期,以民间长期流传的长篇话本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而成。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两大长篇共同的特点是都有历史上的依据,但是因虚构的成分的多少而分成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这也是民间话本向案头小说转变的开始。4.章回小说的发展这在明代中叶以后。形成了三大系统:一是历史传奇类,二是神魔志怪类,三是世俗风情类。尤其是世情类,只是形式上还保留着章回,在内容上已与说话分道扬镳。以《金瓶梅》的出现为标志,中国小说已从古典的故事情节模式,向近现代的人物小说转变。其故事情节淡化到无法再“说话”。二、《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及其作者1.成书。西晋人陈寿的《三国志》是三国故事的文本源头,但这是纪传体的史书,记事简略,故事情不强。东晋习凿齿作《汉魏春秋》,这是野史类著作。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加了很多奇闻轶事,可见当时民间已流传有关三国故事和人物的传说了。杜宝《大业拾遗记》中记载隋炀帝观水上杂戏,有曹操谯水击蛟,刘备马跃檀溪等故事。公元8世纪初,释大觉《四分律行事钞批》有死诸葛退生仲达的故事。中唐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说,诸葛亮未死的故事已“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可见这个时期三国故事已广泛流传于民间。晚唐李商隐的《骄儿诗》中说到,小儿“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三国故事和其中的著名人物已是妇孺尽知了。北宋时,勾栏瓦肆中出现了专说三分的职业艺人霍四究,而苏轼也在东坡志林中说到小儿聚坐听说古话三国故事。金元时有许多三国戏演出。《辍耕录》中记载的金院本有《襄阳会》、《大刘备》、《骂吕布》和《赤壁鏖兵》。三国戏在元明杂剧中达六十种,最著名者为关汉卿的《单刀会》。南戏中也有不少名目。《三国演义》原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罗贯中根据历史上的三国故事编撰而成书的。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嘉靖壬午(1522)刊刻的。内容上的特点是“七实三虚”(章学诚语)。罗氏剔除了传说和话本中过分的虚构和想象成分,主要以《三国志》提供的历史事实为根据,加上一些传说和自己合理的虚构。但其中仍有一些迷信描写。现在流行的版本是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加工过的。毛氏的加工使全书的情节更紧凑,更符合史实,并强强了其中固有的拥刘反曹色彩。语言也更文言化,回目更整齐化了。总之,提高了作品的文学性。2.作者。罗贯中,准确地说,他是“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的加工者。另有一些史料说他“有志图王”,曾入张士诚幕。他还参与过《水浒传》的编写。另有一些作品传为他所作。三、《三国演义》主题思想的若干种观点(一)无主题说。何满子认为:“在《三国演义》和其他许多小说的研究中,已证明用单纯的抽象的‘主题’来概括一个生活内容丰富的作品是无能为力的。”刘知渐认为,《三国演义》因了多人参与创作,已经“很难确定它的主题”。(二)模糊主题说。欧阳健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研究应当用比较模糊的方式加以处理。”有三个理由:一是作品源于作者对生活产生的冲动,而不一定是事先设计好非常明晰的主题;二是作者本人从没有谈过创作的意图,而一般古代小说中,作者都会通过序跋之类的文字予以说明的;三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阶级的读者有阅读中领悟到的思想往往是不同的。(三)有主题说。1.拥刘反曹说。这是宋代以来的民间流传各种三国故事的基本倾向。周立波认为:“罗贯中是拥蜀反魏的。”2.天下归一说。这源于作者本人的声言:“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王志武认为:作品“表现了天下归一的进步思想。”3.忠义说。褚斌杰认为,小说中的忠义(刘关张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兄弟结义)就当肯定“为人民所喜爱和对人们思想影响最大”。4.人民愿望说。霍松林认为,虽说作者对农民起义并不赞成,但却描写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和人民的痛苦,从而揭示了人民起义的睦实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5.封建阶级内部斗争说。李景林认为,作品揭示了封建统治集团间的相互矛盾和斗争,并进行了谴责和否定。6.悲剧说。黄钧认为,《三国演义》的美学意义在于,人物的遭遇揭示了他们无法逃避的命运和归宿。7.人才说。王基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谁只要做到了这一点,谁就能在复杂的局面中取胜。四、《三国演义》的艺术特征(一)辩证的战争描写艺术。即将军事行动视作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三国演义》的主要描写对象、主要内容、主要场景以及主要篇幅都是战争。全书写到大小战役和战斗有上百次,是一部战争的史诗。作者显然对中国古代军事学做过深入研究,其对战争的描写符合战争的一般规律,所以有人称之为古代战争小说。明末李自成、张献忠和现代毛泽东的军事思想都受到过其启示。1.重战前准备,轻军事行动实施过程。作者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是以战前准备工作为主,而战争的过程,实际上只是战前准备的实施。甚至可以说,战争的结局,在战前就已经注定。(1)战前的政治外交活动是战事的重点。(2)重战事的周密计划部署。2.多写人物而少写场面。有的中国古代战争小说,动辄写到“大战三百回合,不分胜负”。乍看不忍释卷,但一旦读过,便无再看二遍的兴趣。《三国演义》不象这类作品,能令人反复阅读。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写了人,而每个人都是个世界,能令人反复体味。如年轻时和年老时对张飞关羽的认识恐怕就会完全不同。作者把握住了人物性格,准确地处理好了人物与战争之间的关系,因此一而再,再而三的阅读,仍可发现一些新的东西,故而趣味盎然。(1)性格推动情节。情节是人物性格冲突的自然结果,是性格碰撞的火花。而如果违反了这一原则,势必荒谬不堪。作者恰恰把握住了这一原则,每次军事行动国,都带上了指挥官个人的印记。(2)在战争中写人。战争是人际关系冲突的最高和最激烈形式。因此,在战争中,也最容易逼了出人物的性格。如果平时性格特色不明显,在此际,便难以隐匿,只能跳脱出来。3.详主动者胜利者,略被动者失败者。这样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主动者胜利者是先采取行动的一方,而对方往往是被动应付。因此可以说,一时战局如何演变,主要操控在先采取行动的一方。这样写,可以使读者对战局的发展,了然与胸,不会一盆浆糊。4.张驰相间,曲折尽致的节奏。作品在写到战争时,往往变幻莫测。5.主次互衬,各擅其妙。作者在描写时,不是只一味追求写好军事行动本身,而是对一些连带情节和相关事件,也下了相当大的力所描写,使其成为战争的有机组成部分。6.大笔纵横与精雕细刻的结合。作者能把战争放在广阔的背景下着墨,充分地揭示战局变化的因果关系,同时也不忽视细部的刻划,如刮骨疗毒的描写。这样,读者在阅读中既有对全局的把握,又能有身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的真切感受。总的说来,《三国演义》战争描写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重在写人。战场上的对抗归根到底是人的对抗,是双方指挥人员军事思想的较量。还有作者善用悬念,组织波澜的高超之处,也值得细细体会。(二)语言特色。1.语言的通俗化和文学化。作品主要是吸取文言传统,同时又吸收民间语言,冶铸成“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书面语言,很富表现力。2.注意语言的渲染功能。即往往不是通过直接对对象的描写,而是对相关事件或场面的描写中,间接地表现出对象的特征。3.刻划人物重造型力和表现力。造型堪称是形神皆备,可尊为典范。往往几字,惟妙惟肖。4.人物语言的性格化。曹操吐语,无不含诈;孔明言谈,处处有智;张飞口吻,豪莽不羁;关公出言,包藏傲骨。(三)人物形象的塑造。1.使用相貌、神态、语言等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作者使用白描手法,并借助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以形传神,做到形神兼备,勾勒出一位位鲜活的人物形象首先,《三国演义》中人物出场便通过相貌的描写来展现了人物性格,其次,通过对人物细致的语言与神态描写对人物个性特征加以渲染、突出。2.通过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综观《三国演义》,作者特意布置了诸多对比情节,用来烘托英雄人物伟岸神情。《三国演义》中,对比方式是一种主要的塑造手段。有时候在人物言语中给予对比;有时是在激烈的战争、矛盾中进行对比;有时是一个画面中的两个人物行为的对照。3.借助次要人物来陪衬、烘托主要人物形象毛宗岗评价《三国演义》时,说它“有以宾衬主之妙”。所谓以宾衬主,表现在刻画人物形象上,就是陪衬、烘托的手法。用次要人物渲染主要角色,着墨虽是在配角上,实际落点却在主角,这在《三国演义》中是用来塑造主要人物形象的明显特点。4.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人物形象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使用最独特的手法就是通过艺术的夸张,刻画出更为深刻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中,张飞形象的刻画大量地使用了夸张手法。另一种夸张手法则是使用虚构的故事情节对人物进行夸张想象,像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刻画就大量地使用了虚构夸张的情节因素,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五丈禳星等在史实中都是不存在的。(四)结构宏伟复杂而又严谨精巧。作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专利权质押合同登记程序
- 企业法律顾问合同(2025年版)
- 2025年审计鉴定合同
-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总复习 第2课时 图形与几何|北师大版
-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用厘米做单位量长度 (7)-西师大版
- 专题一第2课三、《便携移动设备》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青岛版(2018)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
- 2025年黑龙江省绥化市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必考题
- 2025年吉林省辽源市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附答案
- 2025年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汇编
- 2025届东方电气集团校园招聘正式开启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DeepSeek科普学习解读
- 2024年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B卷)
- 【人教版化学】必修1 知识点默写小纸条(答案背诵版)
- 危险化学品目录(2024版)
- 脑卒中-脑卒中的康复治疗
- 疫情统计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浙江大学
- 浙江省绍兴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
- 基本力学性能-钢筋混凝土原理_过镇海
- 水转印检验规范(吉利)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