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刘师培与辛亥革命
刘世培(1884-1919)也被称为光汉。他的名字叫《神树》,他的名字叫《左院》。江苏仪征人。出生于经学世家。他早年结识蔡元培、章太炎等爱国学社人士。在他们的影响下,接受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倡言排满复汉,并改名光汉。曾与林獬君主持《警钟日报》,又任《国释学报》编辑;在芜湖创《白话报》,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1907年,他为逃避清政府追捕,东渡日本,加入同盟会。为《民报》撰稿,与张继在东京举办“社会主义讲习所”,相继创办《天义报》、《衡报》,宣传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同年末回国,投靠清王朝,背叛革命。以后又为袁世凯复辟帝制服务,充当了封建卫道士的角色。本文对其政治表现不作系统评论,仅就其学术贡献,特别他的史学成就作初步探讨。刘师培在学术上的贡献主要是1907年以前从事革命活动时期。他对经学、小学和史学颇有研究。他一生有70余种著述,其中20余种是涉及到史学,其史学论著《中国民约精义》、《攘书》、《中国民族志》和《中国历史教科书》是他的代表作,曾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反对清主政体,提倡民族主义20世纪初年,资产阶级新史学思想输入到中国来,当时中国一些知识分子接受了新史学思想。梁启超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梁启超在西方史学的影响下,建立了中国近代新史学理论。而刘师培、夏曾佑又是梁启超新史学理论的实践者,他们分别撰写了《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和《中国历史教科书》,用新史学理论来解释中国古代的历史。刘师培的《中国历史教科书》成书于1905至1906年间,这时正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涨的年代。因此,他的史学思想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相适应。《中国历史教科书》计3册,论述到西周时历史。因政治形势变化剧烈和他政治思想转变,使之未能完成这部贯通古今的历史教科书。尽管如此,这部书的问世,在近代史学史上有一定的影响。刘师培在《中国历史教科书》里批判了中国旧史书。他认为:“读中国史书有二难,上古之史多荒渺,而记事互相歧;后世之史咸浩繁,而记事多相袭”。旧中国史书之叙事,“详于君臣,而略于人民。”因此,他反对君史提倡民史。刘师培还批判了君权神授论。他认为上古之时并没有君主,只是发展到后来才有君主而且还以天神自居。他说:“帝王即以神道设教,凡施行赏罚,皆自言受命于天,使人民自尊天子故而莫不尊君,观颛顼之世,绝地天通,使神民异业,所以夺人民神祀之权,归之君主,君主所以握有此权者,则以受历数于天之故。既受天历数,则君位不可复更,此古代臣民所由以君权为神授也,惟其君权为神授,故君权自崇,而人民之迷信亦愈深,岂不深可叹哉!”他的批判,对当时资产阶级反对清朝君主政权的斗争是有利的。正因为君主政体的产生与宗教有关,“上古之时,君主即为教主”,所以他主张兴教育,废宗教,为实行民主共和铺平道路。刘师培批评了古代的伦理,在他所写的《伦理教科书》中指出:中国古代伦理有两大弊端;(1)中国伦理仅以家族为范围,所以中国自古以来有私德而无公德,最多只能以己身为家族之身,舍孝悌而外别无道德,舍家族而外别无义务。又因社会伦理皆由家族伦理而推,所以“人人能尽其家族伦理,即为完全无缺之人,而一群之公益不暇经营。”(2)家族伦理最不平等。根据宗法关系,儿子只能服从父亲,妻子只能听从于丈夫,弟只能屈服于兄,最后,臣民只能忠于君主。他认为这些伦理只对人身权的侵犯,是对人格不尊重的表现,要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就必须废除这些不平等的封建伦理道德。刘师培在批判旧史和封建的伦理道德的同时,提倡民族主义史学。他认为中国受帝国主义欺凌,受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其根本原因就是汉族人缺乏民族思想。他说:“中国之强非中国之自强,曰,惟民族思想;故中国之弱亦非中国之自弱,曰,惟民族思想。”为了振奋汉族人民的民族精神,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朝封建主义压迫和统治,他编纂《攘书》和《中国民族志》。书中叙述了汉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概述了历代疆域的变化及外族内侵的历史。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他痛心疾首,在《攘书》里写道:“嗟呼!夷狄之入我中国也,据其山河,窃其子女玉帛,久假不归,鸟知非有已,可悲矣”!在《普告汉人》中,用大量的史实历数清廷之罪恶,并以汉族的历史召唤人民奋起。他非常重视史学在政治斗争中的作用。他说:“史也者,掌一代之学者也,一代之学,即一代政教之本”。并认为史学的功用就在于唤醒民众,给人民提供斗争的方法,要“处一家则为一家之师,处一国则为一国之师,处天下则为天下之师,有王者起,必来取其法,使天下明其学,则天下治。”刘师培在考察汉族的历史时,还宣传汉族西来说,目的是在激发汉族人民与欧洲民族相竞争。在论述汉族起源时,他以庸俗进化论和儒家关于人种起源论说来解释汉族是世界上的优秀民族,与欧洲民族并没有什么差别,说明汉族在优胜劣败的斗争中一定会取得胜利,成为世界上繁荣昌盛的民族之一。他还认为中国和巴比伦同出一源,都是来自西方,所以“西人称汉族也称为巴枯民族,而中国古籍亦以盘古为创世之君。”他认为“盘古”就是“巴枯”的音转,盘古为中国第一位君主,大概就是以种名为君名。他错误地主张上古时代中西是合而为一的,部落酋长或居西方,或居中国,“天皇人皇皆起西方,庸成氏居群玉山,太皞亦生华胥。而古帝之名复多见于巴比伦古史,学术技术亦多与巴比伦相同,则太古之前中西合为一国,彰彰明矣。”汉族是因为汉族所居之地“生齿日繁”,实有扩张之必要,于是“乃以东方为殖民地”,东向发展,“犹之西班牙人初入美洲,英吉利人初入印度也。”刘师培的汉族西来说的提出,从主观上在以此激发中国人民自强保种的自信心,有御侮爱国的意义,但历史证明,汉族并非由西方迁来,刘师培的论断是违背历史事实的。刘师培对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也有论述。但他将民族和部落(或部族)概念混淆,不符合史实。他不是从汉族本身的种种业绩来说明它是优秀民族,他的民族主义的史学带有不少大汉族主义的内容。因此,他在理论上还没有冲出唯心史观的窠臼。论君权神授,立君为君,以君为国家之主体刘师培最早较系统的运用历史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中国古代历史,是在1903年他所撰写的《中国民约精义》和《攘书》二部著作里。这时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已经形成,并又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理论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因此,在这二部著作里反映了他早期的历史进化观点和民主思想。表现在以下诸方面:刘师培认为:上古立君出于多数人民的意见,并又论述了国家、人民、君主三者之间的关系。刘师培根据历史进化之原理,提出“上古初民,纷扰不可终日,宁乃相约公戴一人以长,后遂有君主之名”。他例举《春秋谷梁传》隐公四年载:“魏人立晋为得众之辞,得众者即众意佥同之谓也。此民约遗意仅见于周代者,观于《左氏》、《公羊》二传皆与谷梁同,则《谷梁传》能得《春秋》之意可知。”他解释说,君主之所确立,是上古之时,当众相聚,公推一人为帝王,众意佥同才可以成立,故上古立君必出于多数人民的意见。班固曾说:“王者往也,天下所归往,君者群也,天下所归公心。”刘师培根据班固所说认为,上古之时有民则有群,有群则有君。因此他提出:“国家者,由民人团体结合力而成者也。君为民立,无人民则无国家,此古今之通义,而万世不易之理也。”“古代之民称天以制君”,可是到了“后世之君”,却“称天以制民”,即《周易》所谓圣人“以神道设教化,推其流弊,而帝国神权之说由此而生”,“而帝王之身遂神圣不可侵犯”,驳斥君权神授的观念。他又认为:上古立君以利民,一国议政之权应当操于人民。刘师培认为人类社会开始时,由争斗之人群,进而结成较完备的邦国,是历史发展的自然结果。故《吕览》说:“群之可聚也,相与利之也。利之出于群也,君道立也。故君道立则利出于群”的结论,是符合《民约论》的精神。因为“一己之力,不足于去人人之国之害,遂以人人之力共去人人之国之害,其事半功倍,实天下之至便。是民约之成立,皆由于人民自利之谋。”因此,一国议政之权应当操于人民,固无待君主之与也。人人有发言之权,即人人有议政之责,“此固原于民约之初者也”。但是,随着阶级社会历史的进程,君主权力逐渐加强,阻遏人民的进言,废全国之情议。针对这种情况,刘师培提出:“吾尝谓直言之陈;诗歌之讽,皆非极治之世,何则?政不能尽善,然后有直言之陈,民不能尽言,然后有诗歌之讽。”他认为要做到天下之大治,君处理政务必须秉公办事,公则天下平矣。三代之时为君民共主时代,主张民为国家之主体,君为国家之客体。他说:“三代之时,为君民共主之时代,故《尚书》所载,以民为国家之主体,以君为国家之客体,盖国家之建立,由国民凝结而成。赵太后谓不有民何有君,是君为民立,在战国之时且知之,而谓古圣独不知乎?”刘师培认为其原因是在三代之后,君主世袭,家天下之制既行,而专制之威亦以渐肆。在他看来,这样一个历史阶段是无法避免的,“世界进化之公理,必经贵族政治之阶,而贵族政治之弊,流为世袭。”如我国“春秋之时,郑有七穆,晋有六卿,鲁有三家,齐则国高擅权,楚则屈景柄权,贵族政治相习成风。”其结果是“世族居于上,下民将无进身之阶”,完全违背了三代之时君民共主的精神。刘师培还认为:君无道暴虐时,人民应该起来反抗。他说:“三代以降于民之抗君者,不曰谋反,则曰大逆不道。小儒不明顺逆之理,犹托其言于《春秋》,不知此大背《春秋》之旨者也。”他又说:“《春秋》不出乎,凡弑君称君无道也。文明之国有君叛民,无民叛君,叛民之罪是为大逆,而叛君之罪甚轻,此最明顺逆之理也。君无道而民畔之,是谓之顺君,无道而虐民,是谓大逆。公理昭昭,千古不爽。”刘师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依据《民约论》的理论提出上述观点,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斗争中,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刘师培于1905年至1906年间,完成了《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他在这部著作里,又进一步运用进化史观来考察中国古代历史。他同意严复在《社会通诠》序中说的“夷考进化之阶段,莫不始于图腾,继之以宗法,而成于国家。方其为图腾也,其民渔猎,至于宗法,其民耕稼”的观点,来论述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他和同时代的夏曾佑所编的《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一样,承认中国上古之时也是“由渔猎时代进而至游牧时代。”他说:“伏羲之世作网以渔,教民以猎,而田猎所余留以供食,由野畜易为家畜,而游牧制度以兴,亦号包羲。”到了神农时代,“神农教民播俗,与民并耕,由游牧易为耕稼。”然后又进至“游牧耕稼并行之制”的社会历史阶段。如果说,夏曾佑撰写的《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已提出了从只“知有母,不知有父”,进而演变成家族,是社会“进化必历之阶段”,开始接触到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问题,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命题,是资产阶级社会学观点在中国历史学上的首次应用,那么,刘师培在所撰写《中国历史教科书》里则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他明确认为:“上古之时男女相处,夏聚冬散,以女子为一国所共有,而处于妇人语亦弗区”,致使“古代之人知有母不知有父,血胤相续,咸以女而不男”,实际上是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历史发展至虞夏之际,“男权日昌,使女子终事一夫”,因此在家族中“由女统易(为)男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社会历史的演变发展大大前进了一步。刘师培也看到了这一点,他说:“自女统易为男统,而家族之制渐成。”刘师培历史进化论观点,又表现在对宗法制度的分析。他认为家族制度形成以后,必然出现宗法制度,他说:“一族之中必统于所尊,故家长之率教者为父,此即宗法重宗子之始也。”其演变和发展过程是由家长扩为部长,部长扩为君主,“君主既操治民之权,复操宗子之权”,其结果成为“世袭制度之起原亦即君主政体之起源也。”这一制度“萌芽于唐虞,至夏殷而渐备。”由于,“君主既为王室之宗子,而君主之长子袭为大宗,即以长子嗣君位。次子为小宗,次子之长子袭小宗,其次子则为群宗。小宗、群宗咸不得与大宗齿列。故父位必传长子,长子必绍父位,弟必尊兄,兄必蓄弟,诸侯以下,其宗法略与天子同。”他将宗法看成是维系人伦的根本,所谓“中国伦理之起源,无一不起于宗法”,“凡一切政体宗教典礼咸与宗法相关。”他对宗法制度的论述提到如此重要的地位,是中国过去封建旧史家很少有的。刘师培对于中国君主制的起源及其权力的演变问题,也应用历史进化观点进行分析。他认为:“酋长即为封建之起源”,君主是由部落酋长和发展而来。并依据唐代柳宗元《封建论》所说:“生民之初,与万物俱生,不能自奉自卫,必将假物以为用,假物必争,则必求能断曲直者以听命。故利出于群,君道以立。”君主制建立以后,就进入了王政时代,称为“皇帝”或“天子”。他认为君权大小在不断演度,而且天子的权力在各个时期也不相同。所以在刘师培看来,古无历久不变之法。夏曾佑《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和刘师培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两书,都是在近代新史学理论指导下撰写的,各有特点。前者以文化史观考察问题,其绝大部分的内容,都是以文化为主体的上层建筑,其中尤其突出学术思想的作用,而对各时期的经济问题论及很少。然而,刘师培克服了夏书之不足。他在第一册原始社会至殷代历史中,叙述了古代田制的进化,农器的改进外,对古代的商业、古代的工艺、古代宫室、古代衣服、古代饮食等均列为专课,进行论述。特别是在《古代饮食述略》一课中叙述了饮食进化过程,以食物之进化,来说明各个历史阶段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第二、三册里,对西周之财政、田制、商业、工艺、宫室、衣服等制度,都列有专课论述。这不仅说明刘师培比较重视人们的经济生活,而且体现了近代资产阶级史学对历史教科书的要求,和封建旧史家比较,不仅增添了新的内容,而且取得了划时代的进步。这种创新精神也是值得肯定的。刘师培对先秦礼俗的研究也是有贡献的。他认为西周“最崇名分,以礼为法,以法定分。”在他看来,礼俗问题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应占重要地位,所以,研究先秦史应重视先秦礼俗的历史,并强调欲考社会状态,非礼俗莫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福建福州榕发(连江)置业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脑卒中患者ADL的康复护理
- 2025年贵州贵阳市矿能集团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蛋白A免疫吸附的护理
- 2025伊春市乌翠区青山林场社区工作者考试真题
- 2025唐山市滦州市杨柳庄镇社区工作者考试真题
- 2025三明市尤溪县新阳镇社区工作者考试真题
- 幼儿教师仪容仪表规范
- 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
- 急性左心衰竭个案护理
- 2022全国高考真题化学汇编:专题 烃 卤代烃
- GB/T 25742.4-2022机器状态监测与诊断数据处理、通信与表示第4部分:表示
- 特殊感染手术的配合与术后处理
- 萧红《呼兰河传》课件
- 脑血管病介入诊疗并发症及其处理课件
- 机动车驾驶人考试场地及其设施设置规范
- 大学生三生教育主题班会
- 2023年宜昌市中医医院医护人员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内部控制建设课件
- 水塘排水、清淤质量检验记录表
- 上海龙之梦丽晶大酒店客房预订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