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课件-实用_第1页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课件-实用_第2页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课件-实用_第3页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课件-实用_第4页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课件-实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11/7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商汤得伊尹,开五百年基业;武丁得傅说,有武丁中兴;文王得姜太公,开八百年基业;齐桓公得管仲,成其五霸之首;三顾茅庐更是广为传颂……良臣逢明君,可遇不可求。更多的人中翘楚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比干剖心、屈原放逐、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今天我们来学习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看看这首诗是怎么引起万千士子共鸣的。导入新课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2、体味诗歌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3、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把握诗人的形象。学习目标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陈子昂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作者简介

陈子昂青年时期,任侠使气,一心报国,“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二十四岁中进士,升任右拾遗。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攻陷了营州,陈子昂奉命出征,带兵的将领武攸宜是个草包,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背景链接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歌”: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与“行”合称“歌行”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等等。题目释义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的不平之气;后两节各增加了一个虚字,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无可奈何的悲愤之情。朗读指导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疏通大意向前看求贤若渴的古代贤主未来的旷世明君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想到悲伤的样子眼泪

译文:向前看不到古代的贤主,向后看不到求才的明君。想到天地之广阔,历史之久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整体把握哪一句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独怆然而涕下。整体把握诗的前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其中“古人”指谁?“来者”指谁?

从时间角度,写出了时间之悠久绵长。古人指求贤若渴的古代贤主,来者指后来礼贤下士的明君。合作探究古代圣贤之君,具体指的是哪个君王呢?

燕国国君燕昭王想振兴燕国,一心想招揽人才,但并没有多少人投奔他。于是,燕昭王就去向一个叫郭隗(葵)的人请教。郭隗对燕昭王说:“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你可以先从我开始,人们看到像我这样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会来投奔你。”燕昭王就拜郭隗为师,给他优厚的俸禄。并让他修筑了“黄金台”,作为招纳天下贤士人才的地方。不久,就有很多有才干的名人贤士纷纷前来,燕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合作探究“前不见来者,后不见来人”包含着诗人的哪些情感?这两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又表达了对那些礼贤下士的明君贤主的崇敬与渴盼之意,还写出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结构作用: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合作探究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空间角度(天、地)。合作探究“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一词该怎样理解?

“悠悠”一词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之感。合作探究“怆然而涕下”属于什么描写?写出了什么?

神态描写。形象逼真地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合作探究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对贤明君王的渴盼;表达人生的孤独感。

合作探究从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形象。(1)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2)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3)我看到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4)我看到一个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的陈子昂。合作探究这首诗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你还能说出使用这种写法的诗文吗?

直抒胸臆。《黄河颂》、《土地的誓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主旨

这首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无限感慨,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1)空白法的运用。短短四句诗,给人留下偌大的空白,使不同的读者尽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和阐释诗的内容和艺术境界:或苍茫凄凉,悲天悯人;或以境托物,直抒情怀……诗人于浩渺的时空之中设置了一个空白点,并在这个点上通过简洁的词语描绘,使诗达到了难以言说的艺术境界。写作特色(2)对比的运用。本诗虽只有短短22字,却形成了多处对比:时间与空间的对比;时空合体的宇宙与人的对比;静与动的对比。通过这些对比,形成了强烈的艺术震撼力。(3)情景交融,两相映照。诗歌的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台远望,写出空间的辽阔。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诗人则“独怆然而涕下”,那种孤独寂寞、悲哀苦闷流溢而出。景与情相互映照衬托,分外动人。写作特色

诗人登上幽州台,俯视古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由个人遭遇想到天地悠悠而生命的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正是这种思考,赢得后人广泛的共鸣。诗篇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课堂小结

登幽州台歌俯仰古今——时间的绵长登楼眺望——空间的辽阔无垠独自凭吊——心绪之孤单悲苦板书设计孤独生之短促怀才不遇我国古代还有哪些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人发出过不平之音?试举几例。(1)宋之问: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2)王勃:时运不齐,命途多舛。(3)左思: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4)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孟浩然: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拓展延伸1、填空。(1)《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___________书写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2)《登幽州台歌》中写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之间,孤寂悲凉之情油然而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课堂检测登楼远眺凭今吊古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2、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情感:怀才不遇的悲叹、孤单苦闷的心绪。课堂检测望岳杜甫

唐代诗人杜甫是照耀中国诗坛的一颗璀璨的巨星,存诗1400余首。其中《望岳》是现存杜集中最早的诗作之一。虽然这首诗是杜甫年轻时所作,但构思奇妙,意境开阔,气势磅礴,宏大中藏秀美,开拓中蕴朝气,是诗人“诗圣”生涯的发端,也预示了这位伟人此后的创作成就和诗坛地位。今天。我们来学习《望岳》,体会年青杜甫的才情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导入新课1、掌握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反复诵读诗歌,体悟诗歌内容。2、

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蕴含的哲理。3、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及积极进取的精神。学习目标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他的《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军官收河南河北》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作者简介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从江南回洛阳参加进士考试。尽管他当时已得到崔尚、魏启心等名士的赏识,才学可以同班固、扬雄媲美,但由于试卷不合考官的心意,结果落第了。不过诗人年轻气盛,对此并不在乎,于是外出漫游,“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壮游》)。《望岳》就作于这一时期。作者在看到泰山的威武雄壮,顿时觉得‘落第’的苦闷得到缓解。更是借此泰山之巍峨,明自己的凌云壮志。背景链接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知识链接望岳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返回望岳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朗读停顿岱(dài)宗: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造化:大自然。钟:聚集。割:分。荡胸: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曾:同“层”。决眦(zì):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眦,眼眶。会当:一定要。凌:登上。读音释义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诗歌大意作者登上泰山了吗?从哪里能看出?

没有。从标题“望”和结尾“会当”能看出来。整体把握这首诗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1)地域广阔:齐鲁青未了。(2)景色秀美:造化钟神秀。(3)山势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贤众山小。整体把握《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解释。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整体把握远望近望凝望愿望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首联的表达效果。

首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极言诗人初见泰山时兴奋不已,竟不知如何描绘,造成悬念。次句作答,借齐鲁两地烘托出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总写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这是远望。合作探究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从“齐鲁青未了”看,泰山极高极远,令诗人惊奇、赞叹,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确,也更强烈。合作探究“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

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特点。这两句写近望。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一个“钟”字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将它的神奇秀丽景色全分给了泰山,这是拟人手法。合作探究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一个“割”字,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合作探究如何理解“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句写凝望。泰山上叠起的层云使自己心胸摇荡,睁大眼睛看着归鸟入林,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专注的神情,可见诗人对泰山向往之至,亟欲一登,表现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合作探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化用了谁的名言?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是虚写,写愿望,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这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豪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极顶的誓言。这两句诗直接抒情,表达了诗人攀登泰山绝顶甚至人生顶峰的豪情壮志,是千古名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只有不畏艰险地去攀登,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神奇境界。合作探究赏析尾联中的“凌”、“小”二字运用的妙处。

凌:升、登,用词精准,言简义丰,它表现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决心和壮志,充满乐观、豪迈之情。小:矮小,对比衬托,它不仅从侧面形象地写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也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豪情壮志。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主旨

这首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高峻雄奇,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1)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近望,到凝望。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气秀丽,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2)虚实相生,“造化钟神秀”虚写,“阴阳割昏晓”实写,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3)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写作特色这首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高峻雄奇,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当时诗人科举考试落榜,处于失落低估的时期,但诗人毫无颓废之意,而是意气满满,这才是青年该有的气概。希望同学们在人生路上学习诗人“会当凌绝顶”的气概,积极进取,勇攀高峰,领略无限风光。课堂小结

望岳杜甫首联远望设问颔联近望拟人虚实结合神奇秀丽颈联凝望高大雄伟尾联愿望反衬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板书设计与“泰山”有关的名言。(1)人心齐,泰山移(2)有眼不识泰山(3)一叶幛目,不见泰山(4)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拓展延伸1、用原文语句填空。(1)《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2)杜甫的《望岳》中写出作者襟怀之浩荡,眼界之空阔的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检测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3、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了诗人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D课堂检测登飞来峰王安石

中国古代,登高望远成为文人情感抒发的载体,甚至成为文人的必修课和崇尚之风,“登高必赋”

也被认为大夫必须具备的才能之一。千年前的一个夏天,有位年青人,途径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登上飞来峰,触发感想,作了一首诗,叫《登飞来峰》。今天,就让我们开启时空之旅,跨越千年,与诗人对话,感受诗的意境。导入新课1、反复诵读,背诵全诗,能用自己的话疏通诗意。2、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哲理。3、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即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时代,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学习目标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作者简介

此诗为北宋诗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yín)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背景链接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塔山,此山又称宝林山。山上有一座应天塔。传说宝林山是从琅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越王勾践曾在山上筑游台以观天象。塔山始建于晋末,高30余米,分七层,塔山因此而得名。知识链接(1)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形容塔很高。(2)闻说:听说。(3)畏:害怕。(4)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5)望眼:视线。(6)遮:遮挡,遮住。(7)缘:因为、由于。词语释义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疏通文意听说在上面可以听到天鸡报晓,看见太阳初升。飞来峰上的应天塔很高很高,不怕被漂浮的云彩遮挡住远望的双眼,只是因为自己处在(山的)最高处。《登飞来峰》前两句和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一、二句描写景物——充满生机;三、四句抒发情怀——踌躇满志。合作探究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里?(用诗中原句回答)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飞来峰上千寻塔。夸张手法。寻:古代的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塔高。“千”在这里不是实写,是指多。合作探究“闻说鸡鸣见日升”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何用意?

这句诗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其实“鸡鸣日升”的灿烂的图景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合作探究前两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表明诗人的立足点之高,为下文登高揽胜后的议论、抒情作铺垫。合作探究作者处在飞来峰的高塔之上,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用原句回答。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合作探究在现代,“浮云”是一个很流行的词,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出处古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释义:比喻不把某事物放在眼里。合作探究在这首诗中,“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

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积极推行新法,抑官僚制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合作探究“最高层”又该怎样理解?

“最高层”一语双关,既指塔的最高层,又指政治最高决策层,表现了诗人渴望登上政治决策最高层的雄心壮志。合作探究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的作用是什么?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合作探究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阐明了怎样的哲理?

描写、议论、抒情。

表面写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塔的最高层。实际包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从而使我们认识到:人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从长远考虑。这两句带有自警、自策的意味。合作探究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这首诗并没有写眼前其他的美丽景象,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写出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主旨此诗借登临飞来峰,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展现了诗人不畏艰难、为实现理想而勇往直前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诗歌是怎样将写景、抒情、说理结合在一起的。

诗歌第一二句写景,虚实结合,为抒情、议论作铺垫;第三四句景、情、理交融。写景:高山之巅,浮云重生;抒情:不畏艰难;说理:登高望远。合作探究

思绪连贯紧密,前后关照,浑然一体。从全诗看,“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飞来的高峰才能触发得出;但无“闻说鸡鸣见日升”作铺垫,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只有登上“飞来山上千寻塔”,才能用见日出闻天鸡的故实;也只有在天外飞来的高峰见日出闻天鸡,才能导出不畏末俗乱真、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写作特色《登飞来峰》借登临飞来峰,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展现了诗人不畏艰难、为实现理想而勇往直前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希望同学们也像王安石一样有凌云壮志,勇攀人生高峰,为自己的人生涂上辉煌的色调。课堂小结

登飞来峰王安石站得高看得远理景寓情于景情板书设计由情入理同样是登高望远,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所表现的情感和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所变现的情感有何不同呢?

同样是登高望远,陈子昂随军出征,因谏言被贬,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寂寥中阐释的是的怀才不遇情感;而仕途得意对前途无限憧憬的王安石则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无畏精神。拓展延伸1、用原文语句填空。(1)《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课堂检测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2、《登飞来峰》赏析有误的是()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B.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C.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看是写自然现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这里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阻挠。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B课堂检测游山西村陆游

有这样一副对联,一语双关,妙趣横生。上联:鸟居笼中,望孔明,想张飞,无奈关羽;下联:鱼离水面,置半山,滚东坡,如何陆游?下联提到的陆游是南宋诗人,才气超然,在文学上多有建树,诗、词、史、散文、书法无一不擅。陆游还是我国古代诗人中创作数量最多的一个,其诗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名作《游山西村》,体会诗人的田园情怀。导入新课1、了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积累古诗名句。

3、了解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体会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4、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理趣。学习目标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作诗近万首,是中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代表作有《剑南诗稿》《放翁逸稿》等。作者简介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支持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镜湖的三山乡。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相比诈伪的官场而言,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让诗人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背景链接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每两句称为一联,依次为:首联、颔(hàn)联、颈(jǐng)联、尾联。颔联颈联对仗工整,多写景,多出名句。尾联,一般卒章显志,表达情感。文体知识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朗读停顿(1)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2)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足:足够,丰盛。(3)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4)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5)箫鼓:吹箫打鼓。(6)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7)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8)若许:如果这样。(9)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10)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读音释义

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间,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布衣素冠,简朴的古风依旧保存。从今日起,如果允许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柴门。诗歌翻译首联:品美食饮浊酒;颔联:穿山行赏繁花;颈联:听箫鼓观风俗;尾联:沐明月暗许愿。整体把握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说说这首诗每一联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山西村美吗?美在哪里?美在情意真、风景秀、民风淳。整体把握诗人山西村之游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从怀疑、着急到高兴、惊喜。整体把握首联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体现了村民怎样的品性?首联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和热情好客的习俗。农民生活本来贫苦,但遇到丰年也要酿点酒,宰鸡杀猪,庆祝一番,同时也要邀朋友来共庆。体现了村民淳朴、好客的品性。合作探究赏析“莫笑”和“足”的表达效果。

“莫笑”二字,道出了农村淳朴民风,表现了农家的热情好客以及作者的赞美之情“足”:足够、丰盛;“既写了农家的丰年景象,又表达了农家好客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合作探究颔联写了什么?属于什么表达方式?这“又一村”指什么?颔联写作者回忆来时路上的经历。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像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

表达方式:描写。“又一村”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合作探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

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观新景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现在多用来比喻困境中往往蕴含着希望。这两句诗真正达到了景、情、理的高度统一。合作探究颔联和首联接得上吗?

这两句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又一村”指的是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合作探究颈联描绘了怎样的风土人情?

写出了农村古老淳朴的风土人情。村中人穿着朴素正是民风民俗的体现,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对美好愿望的企盼使整个乡村洋溢着生机和喜庆氛围。看到这些情景,诗人感到新奇和亲切。合作探究尾联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有何作用?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趁月夜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敲门拜访,恋恋不舍之情益于言表。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农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尾联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点明了游村的诗题,而“夜叩门”与首句“农家”摇相呼应,不仅画面完整,而且更耐人寻味。合作探究怎样理解“拄杖无时夜叩门”中“无时”一词?“无时”一词写出诗人随时都想去山西村,表达了诗人与村民相处融洽,喜爱山西村的真挚情感。合作探究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表达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陆游虽罢官还乡,他并不心灰意冷,他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用极其亲切的诗句中向人们展示了农村的自然风光、村民的淳朴善良,五谷丰登的太平景象。“慷慨心犹壮”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中。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主旨

这首诗写作者到山西村做客,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图,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纯朴民风的陶醉,及对秀丽清新的山村景色和淳朴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游山西村》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

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记叙,层次清晰,语言生动。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前往农家做客。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小路上,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终于来到山西村。这里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来到农家,诗人受到盛情款待。“春社”将近,农人欢天喜地地鼓乐相庆的场面深深吸引了诗人。最后,诗人表达了频来夜游的美好愿望。合作探究

这首诗写作者到山西村做客,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图,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纯朴民风的陶醉,及对秀丽清新的山村景色和淳朴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包含的人生哲理是值得每个人借鉴和学习的:面对困难,我们不要轻易退缩,因为曲折之后才是坦途。要记住:“阳光总在风雨后!”课堂小结首联:热情待客颔联:环境优美颈联:桃源古风尾联:重游之愿板书设计游山西村情意真风景秀民风淳蕴含哲理的诗句。(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4)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拓展延伸1、用原文语句填空。(1)《游山西村》中意在说明农家酒味虽薄,而好客情意却十分浓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游山西村》中不仅写出山村山环水绕的美景,而且让人从中悟到:锲而不舍就会产生希望,出现新的境界,且表达积极乐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课堂检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2、下面对本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

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

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D课堂检测己亥杂诗龚自珍

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龚自珍因不满朝政,弃官离开京城回家乡浙江仁和。一路上,田园荒芜,商业衰败,人民困苦不堪,龚自珍摇头叹息。这天,龚自珍走到镇江的南郊,看见一群人正在这里举行仪式,向玉皇大帝及雨神祈求降雨。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握笔凝思,准备写祈雨的文章。龚自珍也凑了过去,忽见那个老者把笔放下,双手合十念道:“阿弥陀佛,大手笔来也!”原来这老者是龚自珍的老朋友。龚自珍也不推辞,大笔一挥写下了著名的诗篇:九州生导入新课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知道,人世间的灾难大多是人为造成的,是统治者昏庸无道、用人不当造成的。祈雨是无用的,即使降了雨也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国家的根本问题是用人问题,是人才问题。没有人才,或有人才而不用,国家就永远不会太平和富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己亥杂诗(其五)》,进一步感受诗人对祖国的拳拳之心。导入新课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2、联系写作背景理解诗意。3、体会诗人矢志报效国家的感情和精神。学习目标龚自珍(1792—1841),号字庵,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从小勤奋好学,15岁开始写诗,但屡试不第,38岁才中进士,做了几任小京官。他对清朝的思想统治不满,不愿和统治者合作,终于在鸦片战争前一年辞官回家。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他的作品以组诗《己亥杂诗》最为著名,小品文以《病梅馆记》最为著名。作者简介

《己亥杂诗》是诗人被迫辞官后的诗集,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按干支纪年这年为己亥年,故称。这年诗人辞官南归,于农历四月二十三离京,七月初九回杭州,九月十五日北上接家眷,十二月二十六日抵达江苏昆山。期间往返九千里,诗人共写了绝句315首。叙述了诗人的家世出身、仕宦经历、师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感情、革新建议等。背景链接“己亥”是指年份,中国古代以天干地支纪年。“杂诗”指写随机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可以作为单首诗名,也可以作为组诗名。

这首诗是作者己亥年写的组诗的第五首。题目释义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无边无际太阳已经西斜诗人的马鞭翻译: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疏通大意至、到落花却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前两句:离官辞京;

后两句:以落红自喻。整体把握请描述这首诗前两句的情景。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添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合作探究直抒作者心境的一个短语是什么?诗人为什么有这种感受?直抒作者心境的一个短语是“浩荡离愁”。诗人有这种感受的原因:(1)离开京城,离开亲朋故旧;(2)得罪上官,被迫辞官;(3)有抱负不得施展;(4)为国家为百姓……合作探究首句是怎样写“离愁”的?

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合作探究“吟鞭东指即天涯”一句虽无“愁”字,却也能表现诗人离京之愁,你是如何理解的?

“天涯”指作者的家乡杭州。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很难再回京城,这标志着诗人政治生涯的终结,他胸中的忧虑、怨恨以及失落当然不会少。这一句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离别之愁,伤怀之意。合作探究除了离愁别绪外,前两句还写出了什么情感?

还写出了回归的喜悦,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吟鞭东指即天涯”可见作者辞官的决心之大以及豪放洒脱的气概,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