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雪林现代小说的先驱
苏雪林,真名吕毅,出生于浙江省瑞安市。他于1929年4月21日去世。台湾文学界这样评价苏雪林:“她的声誉之著,学养之深,成就之伟和影响之大,恐怕要以‘矫然独步’或‘首屈一指’来为她而群相推许吧。”就苏雪林在文学史及学术史的成就地位,这一评价基本属实。她1928年以散文集《绿天》引人注目,第二年又发表了长篇小说《棘心》,两部作品在此后的十余年间再版了十几次,被视为她的成名及代表作品。三四十年代苏雪林转移注意力,发表许多较有影响的作家评论、散文及历史题材传记,后结集为《中国二三十年代的作家》、《屠龙集》、《南明英烈传》等。晚年她潜心屈赋研究,在八十岁高龄为学界奉献了一部180万字的四集巨著《屈赋新探》。可谓是少有的集作家、评论家和学者教授于一身的多重身份的人物。但对这位早年在新文学史上曾与冰心齐名,被并称为“闺秀派”的徽州女作家,建国后几十年间在大陆知之者与研究者不多,其声誉远不及冰心。究其原因,主要是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因对胡适的尊崇及对蒋介石父子近乎愚忠的拥戴,更以先“捧鲁”后“骂鲁”的行为遭人病垢,加之长期居住台湾,她成为一位被大陆文学史写作规避的现代作家。九十年代以来在大陆学界现代文学考古热的带动下,苏雪林充满争议和传奇色彩的一生及其作品成为研究者们的兴趣焦点。她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棘心》则成为最被关注的一部作品。本文将对《棘心》研究中存在的研究方法、研究态度等问题提出批评,试从心理学角度深入分析《棘心》中的“伤感主义”,以期更准确判断《棘心》的文学价值,为其进行文学史定位不无益处。一、关于小说形式的“矛盾”《棘心》以第三人称讲述了一个生在中国政局蜕变时代,饱受五四思潮影响,出国求学遭遇感情挫折皈依天主教却无法获得心灵平静,最后回归祖国的知识女青年杜醒秋的一段人生历程。小说虽采取第三人称叙述,但因作品具有较浓的自传色彩,发表后不久评论者阿英便以此文为主要材料,结合散文集《绿天》考察作家,认为她的生活形态和其他女作家一般无二,“第一,生活在母爱的抚育里;第二,生活在自然的陶醉里;第三,生活在狂热的恋爱里”。当代研究者中也不乏持相同观点者。徐岱认为:“以一种永远依恋于母亲的童心,来咏叹来自于母亲怀抱的那种永恒而无条件的爱,它构成了这部作品的美学底色,也是其诗意之所在。”孟丹青指出作为“闺秀派”的代表作家,“苏雪林的早期文学作品和冰心一样,将笔触与情感寄托投向圣洁的母爱,烂漫的童真,充满生机的自然”。更多研究者注意到《棘心》中呈现出的矛盾和冲突的一面。苏琼认为以小说《棘心》为代表的苏雪林创作于20年代的作品,体现了五四运动前后女性知识分子的一种生存状态,辗转于新与旧、进步与保守、现代与传统之间,她们的身心常常处于悖离之中。梦花说《棘心》真实而细腻地描写了女性知识青年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的种种矛盾和困扰,五四新思潮和传统文化在她身上发生了激烈冲突。杨剑龙分析小说作者努力揭示主人公杜醒秋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中所激起的内心矛盾和冲突,展示了主人公对基督教文化的皈依,对儒家文化的“回归”。研究者们虽研究方法、所取视角不同,但大家对这部小说中所体现的作家的矛盾心态,或者说新与旧的冲突持较为一致的看法。相比苏雪林的其他作品研究,《棘心》的研究成果可以算是颇为丰硕了,但其中有不少隐忧。譬如说作品常被当成用来解读分析作家的资料,而非小说形式的自传体文本,这一做法值得商榷。较为常见的是研究者们引用苏雪林五十年代台湾《棘心》再版自序,其中作者谈到有人认为《棘心》是她的自叙传,而“作者也并不讳此言”。但紧接着的自序内容却很少有人会引用了。苏雪林随后说中外皆有将自己的身世及人生经验掺入虚构的小说的作家,譬如曹雪芹之于《红楼梦》,迭更司之于《大卫·考伯菲尔》,安知她写《棘心》不是采用这种手法。对此苏雪林无奈反问:“何必硬要咬定说此书是我的自叙传呢?”引用者不知道是没有注意还是故意忽视这句话呢?同样的问题,有引用者以晚年苏雪林在《浮生九四》中的话“我有一部《棘心》算是小说形式的传记”。作为视《棘心》为史料的佐证研究者们,却忘记“传记”的前面还有定语“小说形式”。严谨的研究者应该从不同方面对作品进行认真细致的文本分析,给出较客观的价值判断,而非主观臆断。甚至在一些较有见地的苏雪林研究论文中,我们也会看到较为轻率的行为。从《棘心》中直接引用随意判断的句子:“苏雪林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以老祖母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家教极严,女孩儿们正当的日常功课只是刺绣。与此同时,她的母亲又是一个‘自幼在专制压力下长大’,‘嫁到杜(苏)家,她又立志要做个好媳妇,相夫教子的模范旧式妇女’。”也有研究者以《棘心》中主人公醒秋之母平生用钱时时拮据,醒秋本人上大学,出洋留学亦须常常考虑经费问题,她在作品中并无丝毫富贵之气为由,从而判断“闺秀派”的指称在身份上名不副实。当人们过于纠结作品与作家关系,热衷考察其中所谓真实与谎言,对小说文本不能给予应有关注时,结果如何可以想象。这种情况应当被严肃的学术研究引以为戒。文学研究中,我们可以作家、作品参照互见,但机械简单地从对作家的既定认知到作品中找佐证或者从作品中觅得蛛丝马迹就判断其人如何,会令我们的视野越来越窄,使得我们的思想被禁锢。这样的研究非但不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深入认识,更有可能引入歧途。因为苏雪林自身是“充满矛盾的复杂的个体。蔑视的和崇拜的眼光交织辉映在她的人生历程中和她逝后的历史时空中”(方维保著《苏雪林:荆棘花冠》)。加上我们所提到的研究中出现的研究方法及态度问题,在对苏雪林的新文学创作研究中,产生过误读,也因研究者对作者的主观态度而使研究失之客观的情况(学界这种情况不仅仅存在于苏雪林研究当中)。这一切不利于我们评估作品,判断其价值,为作家及作品在文学史上定位。小说批评来源于西方,中国小说批评迄今虽并未自成系统,但决定一本小说是否成功,应该可以从以下几项标准来判断:该作品的文字技巧及形式结构是否能成功地表达出作品的内容题材;作家在作品中表现出的世界观是否广袤、人生观是否成熟;作家对于人性了解是否深刻。三十年代阿英曾对《棘心》和她的散文作品《绿天》进行分析研究,肯定苏雪林的文字技巧是好的,甚至有苏雪林打破“美文不能白话文的迷信”等溢美之词。杨剑龙认为苏雪林有较好的国文功力,“借用或化用中国古诗文中的意境,写出正处青春期的女主人公在异国他乡却为包办婚姻所缚、自己爱情生活的孤寂落寞、怅然若失,……十分生动真切”。《棘心》“以其叙事和抒情的写实手法、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绘声绘色的景物描写、畅达凝练的艺术语言,显示苏雪林独有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才华”。苏雪林的文字功力的确不俗,顺手拈来:“开窗一望,一座十几丈高的青山,几乎伸手可以摸到,流泉响于几席,松影绿压屋檐,清幽绝俗。”她善描摹景物,也善描写心理。比如《棘心》中写醒秋因失恋而入教:“正如一个人置身洪炉之侧,热不可耐,忽然看见前有一个水潭,便不顾水的深浅,踊身向潭里一跳。初入水的时候,万热皆消,浑身清凉,原像换了一个世界。但过了一些时候,便觉得潭里的水太冷,冷得沁肌透骨,非爬出来,便有生命的危险似的。这时候她又觉得宁可受洪炉的薰灼,不愿在水里存身了。”沈晖也在《苏雪林简论》、《苏雪林先生早期创作管窥》二文中对苏雪林作品的艺术特色作过详细论评,给予肯定。同时他们也提出了中肯的批评。阿英说:“在苏绿漪笔下所展开的姿态,只是刚从封建社会里解放下来,才获得资产阶级的意识,封建势力仍然相当的占有她的伤感主义的女性的姿态。”沈晖也注意到了苏雪林作品中的伤感情绪,他在《苏雪林选集·代序》中评价:“《棘心》以浓重的抒情色彩,真实地再现了‘五四’后期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在旧的理解逐渐被否定,新的认识又未能确立时的那种脆弱而有所顾忌,仿徨而带有伤感的精神面貌。”同样注意到《棘心》中充溢着伤感情绪的还有杨义先生,在《现代文学史》一书中,杨义认为《棘心》虽比《绿天》境界略为开阔,“但它依然是以一己的悲欢为悲欢……。顾影自怜,自我麻醉”,并且尖锐的批评这“意味着她在艺术思想上的退坡。这种‘退坡’的实质就是由艺术‘为人生’,退化为艺术‘为自我’”。二、刑满释放前期的女性姿态在研究者们对《棘心》的解读批评中,被一再提及却未做深入分析的伤感主义,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认为在伤感主义背后常被大家忽略的未被深究的心理机制,或许是一把钥匙,帮我们解开《棘心》,可以让我们更准确地判断其文学价值。首先我们要弄清楚:是什么让作品充满感伤?这应该不难回答:女主人公去国的离愁、学业的焦虑、爱情的挫折以及与母亲的骨肉别离等等。那么如果我们进一步发问,这些又是由什么样的心理机制引发的呢?根据心理学相关研究,我想应该是“不安全感”。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对外在世界满怀危险感、创伤感和不确定感时,她就会把原本向外释放的心理能量转向自身,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不断地品味、咀嚼、欣赏、自爱、自怜,通过对自我的绝对肯定,抵抗因强烈的不安全感而显得格外危险的外在世界,在自我欣赏和自我肯定中,求得心理的平衡和安全。《棘心》中的杜醒秋就是这样一位充满“不安全感”的人,诚如杨义先生所说的“顾影自怜”的人。强烈的“不安全感”在张爱玲作品中较为突出,刘俊甚至说“不安全感”成就了张爱玲,使之成为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写作者。那么使《棘心》全文充溢感伤情绪之因的“不安全感”对苏雪林又意味着什么呢?我们且来分析苏雪林《棘心》中的“不安全感”在作品中的体现及在创作中的意义和价值。在杜醒秋身上,“不安全感”的表现形态可分为自恋、自私。先谈她的自恋。最能体现她自恋心态的是她的爱情心理及行为。在法国求学期间,杜醒秋遭遇同学秦风近乎疯狂的爱情追求,秦风是“一个不安于平庸生活的,喜为心冒险的人,没有什么惊才绝艳,却爱做浪漫小说里的英雄,他是要在井底捞月亮,要在荆棘从中摘取玫瑰花的”。虽然醒秋认为“他确是热烈真挚性格的一个奇人”。一度徘徊在接受与拒绝之间。但最终因对爱情的不确定性深感恐惧,拒绝秦风的求爱。接着醒秋发布了一番带着“炫耀性质”的极为自恋的言论:在爱情决斗场中,他可以承受勇士的花冠。我遇到这样一个大敌,然得了最后的胜利,不能不算是难能可贵的了。这是我平生第一个光荣的胜战,值得我自己称道于无穷。西方称自恋之人为“临水自照的水仙花”,醒秋便是一株水仙花。同样的自恋行径还发生在她与未婚夫叔健之间。她从未见过对方,仅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及一张照片就芳心暗许。如若她是旧式女子,未见过外部世界,天地只在一己闺房,一味逆来顺受,倒也不十分令人惊奇。但醒秋不但受过新式教育,接受新思想,更远涉重洋,留学法国,可以说眼界、学识都是有的,那原因何在?阿英在《绿漪论》中曾分析说:她所表现的女性的姿态,并不是一个新的姿态,只是刚从封建社会里解放下来,才获得资产阶级的意识,封建势力仍然相当地占有着她的伤感主义的女性的姿态。阿英口中所言外显的“感伤的女性姿态”,实质是自恋心理所造成的。我们通过文本内容进一步分析。《棘心》中有两段心理描写谈到她对自己和未婚夫叔健关系的看法:叔健在她的想象里似乎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一个是叔健本人,是具体的,是这两年来给她许多精神痛苦的;一个是她理想构造成功的,是抽象的,是她恋爱的幻影。这具体的叔健,和抽象的叔健,轮流在她脑中涌现,教她恼恨一回,思念一回,决绝一回,系恋一回,到后来两个叔健的影子混合起来,模糊起来,融成一片,她恨也不是,爱也不是了。你看这哪里是爱人,明明是爱己,是典型的自恋行为心态。下面这段更能够说明问题:她所爱的叔健并非叔健本人,却是她那理想所构的神秘影子。叔健本人便说是温柔可爱,和她没有恶感,也不及这影子可爱的百分之一。因为这影子是她的幻想,她的柔情、她的爱、她的梦,一点一点塑造成的。这是她恋爱的偶像,她曾用心灵拥抱过他,又曾以眼泪浇他的足,用头发去擦干。这偶像是完全的、伟大的、圣洁的、不但叔健当不起,恐怕这世界里没有一人当得起吧。不过她除叔健之外,没有认识别的男人,没有将爱情向别人输注过,所以勉强抓住叔健的名字,题上他的偶像罢了。所以说,她爱的叔健不是叔健本人,而是她臆造的影子,爱的其实是自己。她对叔健的爱只不过是她自恋的一种投射罢了。自私是“不安全感”的另一种表现形态,与自恋很难分离。自恋表现是对己的态度,而自私则表现在与他人的关系中。醒秋与亲人、朋友、爱人的相处中,处处可见她的自私行径。远在他乡,渴望家乡的消息,但又因常收到家人寄来的坏的消息而“痛恨家人不知体贴作客人的心理,将这些话来刺激她”。她称自己最爱母亲,但她是如何去爱的呢?为了读书令母亲倾尽私蓄,置病中盼女归来的母亲于不顾,三番两次的写信打击母亲的希望。甚至产生过希望母亲早些死的念头:“上帝饶恕我,我当时不知为什么竟有那样狠毒的念头,我有好几次希望母亲早些儿去世。”为什么会盼望慈爱的母亲早死呢?这些不能不说是醒秋为了摆脱母亲的情感束缚渴望一己的自由而生出的自私念头。法国朋友白朗与马沙待她情谊深重,给予她无私的爱,母亲般的关怀。更在得知醒秋母亲病重后日日替她母亲祷告。醒秋回应对方的却多是因自私而带给她们的痛苦失望及折磨。再看她待叔健如何?通过一件事情就可看得清楚明白。叔建因国内朋友替他在工厂觅得一个位置,机不可失,需尽快回国而拒绝了她的赴法邀请,让她极其愤怒,将对方一味贬低,认为他是怯弱的人,是不解风趣的鲁男子。写信给叔健要断交,并且不客气的声称:“老实说我同你通信实不感一毫趣味。”在《棘心》中,苏雪林用来表现“不安全感”的载体是感情。感情的易变和难以控制,让人在它面前充满着无力感和无奈感。为此,对感情(爱情),醒秋是充满戒备的,她甚至庆幸自己没有陷入感情的泥沼:“假如不是旧婚姻羁束着我,像我这样热情奔放的人,早不知上了哪个轻薄儿的当,想到那场迷惘,到今还觉寒心。”这种“不安全感”的心理体验在作品中还体现在对时间的认识上。她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人在时光流逝前内心的惶恐与不安:莹然可爱的柔波,在青萍下悄然逝去了;强烈的阳光下,草木昌茂,万物欣欣向荣,但一两片枯叶,已预告秋风的萧杀了;青年口角边含着微笑,睡在沉酣的梦里,光阴先生却已用他的利斧,将忧患的皱纹,镌刻在他额头上了。一切由盛而衰,由有而无,一切在变动,一切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彩瓦产品定制设计与销售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马戏团国际巡回演出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工程地质勘察测绘合同版
- 2025版购房合同纠纷解决机制专项协议
- 2025版一对双胞胎子女离婚及共同抚养协议
- 幼儿生病护理常识
- 化学兴趣小组主题讲座活动计划
- 脱气处理流程
- 文化产业园装饰装修施工组织及施工进度计划
- 甲状腺结节的术后护理
- 2025年银行信贷管理与风险控制考试试卷及答案
- 矿业工程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综合类-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历年真题摘选带答案(5卷单选一百题)
- 2024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辅导员招聘笔试真题
-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10篇
- 2025年保安员考试题库
- 2025年河南省中考英语真题 (解析版)
- GA/T 1740.2-2024旅游景区安全防范要求第2部分:湖泊型
- 诗朗诵社团活动记录
- 《数据结构》栈和队列
- 保偏阵列板组装作业指导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