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审美活动_第1页
第一编 审美活动_第2页
第一编 审美活动_第3页
第一编 审美活动_第4页
第一编 审美活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审美活动章美是什么节审美活动论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从现象上看,把日常生活中的欣赏活动及艺术欣赏活动称为审美活动。(马林诺夫斯基把在闲暇中对色、形、声、等所造成的美感的享受称为审美活动。)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生存活动、认识活动、宗教信仰活动与社会交往活动等是非审美活动。2021/5/91一、审美活动的生成机制

在讨论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时,我们首先会提出的问题是:审美活动何以存在?如何存在?是什么触发了审美活动?又如何影响,控制着审美活动。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等构成的动力机制决定了审美活动产生的根基。2021/5/92(一)审美需要

1.人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学说,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具有了本质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点:

(1)人的需要根本上是一种超出了机体限制的社会性需要。动物的需要直接建立在肉体机能之上,并且处处受到这种肉体机能的限制。但对人类而言,即使基本的生理生存需要也不是纯粹的自然需要。在人身上,自然需要已经“人化”了,它以符合人性的方式来表现,并要求以合乎人的尊严的方式来满足。

2021/5/93

(2)人的需要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人作为一种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必然要以原始的自然本性和生物性的自然需要作为自己活动的起点。但是,当人一旦开始使用工具来生产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资料时,他的创造性活动就会不断引发出越来越多的新的需要。

(3)人既有物质的需要,也有精神的需要。人之所以比动物万能,并不仅仅因为人能物质地改造和占有自然,而且更因为人能从精神上认识,观照并享受自然。把自然变成人的精神需要的对象,这是人所独有的一种本质力量。2021/5/94

2.审美需要的二重性审美需要就是主体要求进行审美活动的需要。也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基本的生理——心理需要与深层的情感需要和理想冲动。(1)审美形式具有满足人体基本生理——心理需要的特点。第一、鲜明独特是审美形式的显著特性。第二、和谐是美的基本尺度,是审美形式的另一个特性。

2021/5/95

(2)情感需要与理想的冲动情感体验的需要是通过向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记忆的回归和再度体验实现的。

理想是人的深层追求,具有道德性和情感性,根植于人潜藏在人内心深处的伦理需要,自我完善、实现自我的需要。2021/5/96

(二)审美理想

审美理想又称美的理想,它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美的观念。审美理想就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审美理想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必然处于最高的位置,同时,它一旦形成就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必然会在主体的审美活动中发挥着持久的重要作用。

(三)审美趣味

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趣味概念在美学研究中最早是由英国经验派美学家开始运用的。

2021/5/97

然而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检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的人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

——鲁迅:《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二、审美活动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审美准备、审美展开、审美超越(一)审美准备阶段

审美的准备阶段表现为主体的整个生理、心理机制进入一种特殊的审美注意状态。如在匆忙路途中,突然被雕塑、建筑、自然风光所吸引,进入审美注意状态。

2021/5/98是主体的审美状态和客体的审美属性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状态,表现为主体的感知器官和注意力指向和集中于审美对象的形象。在这一阶段,主体和客体完成了角色置换,主体成为审美主体,客体成为审美对象,主客体之间建立了审美关系。

(二)审美展开阶段

审美展开阶段就是审美活动在生理和心理两个层次上同时展开,相互促进的过程。2021/5/99从生理层次上来说就是审美感知的展开,从心理层次上来说就是审美体验的展开。

1.在审美态度的支配下,审美感知器官集中对对象的形式属性进行完行的感知活动。随着审美活动的深入,感知器官的潜在感知能力进一步发挥出来,对对象属性的感觉更敏锐,选择性更强,知觉完形构造出的事物表象更鲜明更清晰,这就是表象的深化。通过对小说《红楼梦》的审美阅读,逐渐构造出小说人物林黛玉的形象,并对演员外型有了自己的要求与判断2021/5/9102.审美体验的展开审美体验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感性形式的把握,唤醒并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在情感的推动下激发起丰富的想象与联想。

在审美体验中,想象和情感活动是相互联系的,表现为审美意象的生成。审美意象是想象和情感的结合。从审美心理的角度看,审美意象的形成是移情的结果。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把情感投入到对象的姿态形象中去,从而感受到风含情,水含笑。2021/5/911(三)审美超越阶段审美经验的展开是以原有的生理、心理经验记忆为基础的,所以审美经验具有指向过去的特征。归依体验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体验状态,源于人类对于现实存在状态的拒斥,对本真存在状态的追寻,表现为向自然或童年美好的生活记忆、经验记忆的回归。在审美超越阶段,主体的归依经验有指向过去、指向心灵深处的情感经验记忆的特点,也有向上超越的特点。2021/5/912

第二节美是什么

首先对“美”的概念做两个区别:一个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美”的概念与美学学科领域的“美”的概念的区别。再一个是,广义的“美”的概念与狭义的“美”的概念的区分。2021/5/913

狭义的“美”的概念是我们将在审美范畴中讨论的“优美”,即一种单纯、完整、和谐的美。美学学科领域讨论的“美”是广义的美,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喜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审美形态。一、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讨论(一)最早真正在理论上讨论“美”的问题的是从柏拉图开始的。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一篇专门讨论“美”的对话录。2021/5/914希庇阿斯《大希庇阿斯篇》--对美的本质的思考S是什么美?H:美是漂亮的小姐、母马、汤罐H:美是黄金H:美是恰当的S:美是难的2021/5/915(二)西方美学史几千年来,对美的本质的看法,可以分成两大类:

1.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1)从客观的精神本体来说明美的本质

A.柏拉图的“理念”说

“美”本身是一种绝对的美:“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泉源,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但是那些美的事物时而生,时而灭,而它却毫不因之有所增,有所减。”

——柏拉图《会饮篇》2021/5/916柏拉图认为整个世界可以分为三层:理念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模仿模仿整个世界理念是世界的根本。美的东西之所以美,是因为它分享“美的理念”,理念是美的本质。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2021/5/917B.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定义包括两种因素、一层关系:

一是理念,这是内容、目的、意蕴、内在精神(主要因素)二是表现,内容的外观、表现形式、外在表现三是两者的关系:融会贯通的关系

2021/5/918

(2)从观赏者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的休谟:“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

2.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1)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是数的和谐。

“数”是宇宙本源,万物按数的要求构成,数的和谐构成美:声音的高低长短协调一致成为音乐美;人体各部分的比例对称协调就是人体美;天体中各星球之间保持一定距离,按一定速度运行,构成天体美。2021/5/919

观点:“美的主要形式‘秩序、匀称和明确’”。美的事物“必须符合以下两个条件,即不仅本身各部分的排列要适当而且要有一定的、不是得之于偶然的体积,因为美取决于体积和顺序。”美与体积:体积太小,人们的肉眼看不见,也就无所谓美不美;体积太大,一眼看不到事物的整体,也无所谓美不美。

公元前384年—前322年,古希腊思想家。马克思称其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2)亚理士多德2021/5/920

(三)西方美学史上,出现了思维模式的转变。以上对美的本质的两类看法,其实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以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为前提的。而20世纪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批评传统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提出一种“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2021/5/921

二、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我国学术界曾有一场美学大讨论,讨论的中心问题就是“美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问题,换个说法,就是“美在物还是心”的问题。在当时那场讨论中,参加讨论的学者主要有四种不同的观点,或者说,主要分成四派。(一)蔡仪:美是客观的

“美在于客观的现实事物,现实事物的美是美感的根源,也是艺术美的根源。

2021/5/922

那么物的什么特性使物成为美呢,蔡仪认为是物的典型性。就是以非常突出的现象充分的表现事物的本质,或者说,以非常鲜明生动的形象有力地表现事物的普遍性。因此,蔡仪的美的理论可以概括为“美是典型”的理论。(二)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主张美是主观的,美在心不在物,就美与美感的关系说,是美感决定美。2021/5/923

“美是物在人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吕荧

“美只要人感受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到,它就不存在。”

“美的本质,就是自然之人化”

——高尔太(三)李泽厚: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认为客观事物的美(如梅花)不在其自然性,而在于其社会性。所谓社会性,不仅是指美不能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而且还指美包含着日益开展着的丰富具体的无限存在,这存在就是社会发展的本质。2021/5/924

(四)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他认为美既不全在物,也不全在心,而在于心物的关系上。他提出“物”和“物的形象”的区分。他认为,美感的对象是“物的形象”而不是“物”本身。

“物的形象”是“物”在人们既定的主观条件(如意识形态、情趣等)的影响下反映于人的意识的结果。借用郑板桥的概念,“物的形象”不是“眼中之竹”,而是“胸中之竹”,也就是朱光潜过讲的“意象”。如果更准确一点,这个观点应该概括成为“美在意象”。2021/5/925

由于朱光潜坚持了这一观点,所以在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解决了别人没有解决的两个理论问题。第一,说明了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性。他认为,自然美和艺术美在本质上是统一的,都是情景的契合,都离不开人的创造。

“我认为任何自然形态的东西,包括未经认识与体会的艺术品在内,都还没有美学意义的美。”第二,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解释。李泽厚认为美在于物的社会性,但这种社会性是物客观地具有的,与审美主体无关。朱光潜坚持认为,美是具有社会性的,并指出美的社会性不在自然物本身,而在于审美主体。2021/5/926第三节不存在一种实体化、外在于人的“美”

中国传统美学在“美”的问题上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唐代思想家柳宗元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解读:外物不能单靠了它们自己就成为美的(“美不自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一个客体的价值正在于它以它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唤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主体的审美体验。2021/5/927

这个命题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1.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中国古代思想家把“物”和“象”加以区别。在审美活动中,我们所面对的不是“物”,而是“象”。

“物”是实在的世界,相对来说不变的,“象”却是在变化,是人面对“物”时,把自己的生命存在注入到“物”之中,包含着人的创造。美不能离开观赏者,美是发现,是照亮、是创造、是生成。“彰”就是生成。这是这个命题的第一层意思。

2021/5/928云南昆明石林“阿诗玛”武陵源(湖南)武士驯马2021/5/929

2.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个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朱光潜以远山为例,说明风景是各人的性格和情趣的反照。他所说的“性格情趣”,其实包含了时代、民族、阶级、文化教养、胸襟、趣味、格调、心境等多种因素。这是这个命题的第二层含义。

2021/5/930同样是写月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冥》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苏轼《水调歌头》同样是写秋天枫叶: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

王实甫《西厢记》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021/5/931

3.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级,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唐朝女装2021/5/932四、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纯粹主观的“美”

中国传统美学在“美”的问题上的又一个重要的观点是: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在西方哲学史上,把认识的主体(自我)当做和被认识的对象一样是实体性的东西。而康德认为,只有把自我看作非实体性的东西,自我才是自由的。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禅宗在克服主客二元对立和自我的超验性方面更有启发。

▲神秀(北禅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南禅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2021/5/933

解读:神秀这个心,尽管他要求时时拂拭,使之保持寂静,但仍然是一种实体的存在。这种“自我”是与他人、他物对立,是实体化、对象化的。而慧能则消解了神秀这个实体性的心。▲马祖道一:“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解读:这个“心”,就是禅宗的非实体性的、生动活泼的“心”,不是“自我”,而是“真我”。所以宗白华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2021/5/934

在深受禅宗影响的中国美学中,“心是照亮美的光之“源”,这个“心”不是实体性的,而是最空灵的,正是在这个空灵的“心”上,宇宙万化如其本然地得到显现和照亮。总结:柳宗元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消解了实体化、外在于人的“美”,马祖道“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消解了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2021/5/935

五、美在意象

那么美在哪里?中国传统美学的回答是:“美”在意象。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

在中国传统美学看来,意象是美的本体,也是艺术的本体。而给予“意象”的最一般的规定,是“情景交融”。但是“情”与“景”不能理解为互相外在的两个实体化的东西,而是欣合和畅、一气流通。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朱光潜、宗白华吸取了中国传统美学关于“意象”的思想,认为审美对象(“美”)是“意象”,是审美活动中“情”“景”相生的产物,是一个创造。2021/5/936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

——英国诗人勃莱克《天真的预言》

“中国人不是象浮士德‘追求’着‘无限’,乃是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无限、表现了无限。……”

“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宗白华2021/5/9372021/5/9382021/5/939(一)相关概念的分析

1.意象与西方语言中的“image”

和我们所说的“意象”比较接近的是西方现代诗歌流派中的“意象派”所说的“意象”,以及法国哲学家萨特所说的“意象”。

“意象派”诗人所说的“意象”,是一种刹那间的直接“呈现”,一般都缺乏深度。

2021/5/9402.意象与形式(form)

按照波兰美学家塔塔科维奇的归纳,“形式”一此在西方美学史上至少有五种不同的涵义,其中和美学关系比较密切的是前三种。(1)形式是各个部分的安排,与之相对的是元素、成分或构成整体的部分。(2)形式是直接呈现在感官之前的事物,与之相对的是内容。如诗文的音韵是诗的形式,诗文的意义是诗的内容。(3)形式是某一对象的界限或轮廓,与之相对的是质料。如文艺复习时期的艺术家重视素描,不重视色彩。2021/5/941

三种涵义的“形式”与“意象”加以比较,就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区别:第一,“形式”是对客体的描述,而“意象”则是情景交融的感性世界。第二,“形式”是现成的、实体化的,而“意象”则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是非现成、非实体化的。第三,“形式”这一概念的前提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而“意象”的前提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2021/5/942

3.意象与形象

“形象”是我国当代文学艺术领域中通用的一个基本概念。一般把“形象”解释为文学艺术反映现实的特殊手段,是通过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动具体的图画,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思想与情感的统一,一般与个别的统一。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有点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形”与“象”这两个概念的区别。2021/5/9434.意象与现象

“现象”,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传统西方哲学理解的“现象”,与“本质”、实体相对的“现象”。另一种含义是胡塞尔的现象学所理解的现象。指显现活动本身,又指在这显现之中显现着的东西。张祥龙认为,现象学说的这种现象本身就是美。他关注的是现象的“非现成的微妙发生性”(不是现成地被给予的,而是被构成着的)和“悬中性”(并没有一个实体化的对象,不偏执于某一实在形态)。与“意象”的相通之处: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是非现成化的,是不能脱离审美活动,是对物理世界的超越。

2021/5/944

不同之处:意象世界是带有情感性质的世界,而现象学的“现象”并不包含这层含义,甚至是排斥。胡塞尔认为“现象”不是事物对人类理性的作用,而是人类理性本身。因为,没有经过人类理性的现象是不存在的。他是把康德的哲学作了彻底的发展。

2021/5/9455.和美相对立的概念

美的反面,就是遏止或消解审美意象的生成,遏止或消解美感(审美体验)的产生。就是审美上的冷淡(麻木),就是陷入实用利害关系的欲念之中。美和不美的界限,艺术和非艺术的界限,就在于能不能生成审美意象,也就在于王夫之所说的,能不能“兴”(产生美感)。2021/5/946(二)意象的分析审美意象的最主要的性质有以下四点:

1.审美意象不是一种物理的实在,也不是一个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

……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冥。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临近时的战栗。

——海德格尔2021/5/947

这个完整的、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就是审美意象,也就是美。审美意象首先是一个感性世界,他诉诸人的感性直观。但是这个感性世界,不同于外界物理存在的感性世界,因为它是带有情感性质的感性世界,是有意蕴的世界。正是从感性和意义的内在统一这个角度,杜夫海纳把审美对象称为“灿烂的感性”。2021/5/9482.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审美意象不是一个既成的、实体化的存在,而是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彰”就是生成),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审美活动是一种意向性活动。是“我”与世界的沟通。在审美活动中,不存在那种没有“我”的世界:世界一旦显现,就已经有了我。这就是审美体验的意向性:审美对象(意象世界)的产生离不开意识活动的意向性行为,离不开意向性构成的生发机制,人的意识不断激活各种感觉材料和情感要素,从而构成(显现)一个充满意蕴的审美意象。2021/5/949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一段对话: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有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世界万物由于人的意识而被照亮,被唤醒,从而构成一个充满意蕴的意象世界(美的世界)。意象世界是不能脱离审美活动而存在的。美只能存在于美感活动中,这就是美与美感的同一。2021/5/950

3.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实的世界意象世界显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即人与万物一体的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